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24307阅读
  • 122回复

南山看谱   91    浙江湖州(霅川)与胡氏文化、名人、支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08-08-23
南山看谱 30  龙山胡氏总祠今何在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了安徽绩溪的龙川胡氏宗祠。然而,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国内还曾经有过这样一座胡氏宗祠,其规模气势与龙川宗祠难分伯仲,它就是座落在浙江永康的龙山胡氏总祠。胡姓在浙江永康市堪称大姓望族,据说目前胡姓要占全市总人数五分之一以上。从广义上看,永康胡氏的覆盖范围不仅限于永康市。其源流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是属于三国东晋时期胡综、胡凤的后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分衍成三个不同的支派:一是以胡库为中心,以五代胡彭公为先祖的永康胡氏支派,二是以胡远、胡文质为先祖的龙山胡氏支派,另外就是以胡神为先祖的东阳东南湖胡氏。这是以永康、东阳为中心,覆盖浙江中部地区,辐射延伸至周边十多个县市庞大的胡氏一族。因为没有详细统计资料具体总人数不得而知,但几乎所有的支派都能够归纳到上面三个分支里去。永康胡氏作为浙江胡氏的主要代表,完全可以成为国内几个著名胡氏支派之一。

        永康胡氏一本千支,分衍四方,修建胡氏总祠堂,以敬祖收族,是客观的发展也是历史的必然。清朝同治年间,在邑人胡蹯溪的倡议下,永康及周边地区共57个不同分支决定筹集资金,购买土地,建造一座胡氏总祠堂,用以置放永康胡氏的先祖及各个分支祖先的神牌。每年定期祭祀,以增进宗亲间的亲情交流。总祠选址在永康县东南的山川坛龙泉坊,龙泉发源于附近的龙山,故称龙山总祠。从同治七年(1868年)春正式开工,到第二年的秋天竣工,花钱1万串有余。祠堂建筑务求壮观,以至于成为永康城第一大祠堂。祠堂的主要建筑为三排大楼房,共三进。东西各翼以厢房,厢房也是二层楼。第一排为五上五下的高大楼房,设三扇庙门:中为大门,门框上方为砖雕“龙山总祠”四个大字;左侧为观德门;右侧是听彝门。进入大门即是厅廊,朱漆梁柱,东两首是楼梯。穿过大堂,便是一个大天井,两旁是楼厢,各有七楹,迎面看到的就是五楹七间的第二排大楼房,屋脊上为一顶清朝的官帽式的装饰。重檐歇山式,飞檐高挑,檐下悬挂着“一本堂”巨额大匾,取“千枝一本”之意。穿过“一本堂”,又是一个大天井,两旁是厢楼,各有七楹,迎面而立的是第三排楼房,同第二排楼房一样的规模,檐下高悬“敬立”二字巨匾、不称“堂”,是因为一座祠堂为一个堂号,故其他建筑都不称“堂”、第二、三排楼房宽约32米,高约10米,对于砖木结构的建筑来说,龙山总祠堂确实是壮观的、第三排楼房的西北角建有一排五开间平房,也可能就是总祠的办公地点,两边有厢房,檐下悬挂着“叙斋”大匾,故《龙山胡氏总祠录》的版心称“叙堂”,因为该谱汇辑于“叙”。“叙斋”的东首为东横门,有门房。祠堂还有规模较大的厨房、祠前楼屋、西边横门、通向大街的“龙山胡氏总祠”的庙亭等附属建筑,四周都有围墙,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600平方米、据有关资料介绍,安徽绩溪的龙川胡氏宗祠的占地面积是1200多平方米。江西宁都黄陂镇的山堂胡氏宗祠、浙江兰溪生塘胡村的胡氏宗祠,还有这座永康龙山总祠都应该算得上国内较大的胡氏祠堂。

        总祠堂三排主要建筑的底层为陈设拊主(分支)的神龛,正堂中所设的神主,当然是各支派承认的不祧之主和始迁祖,两边厢房的底层则为两庑,东西两庑的拊主即为旁支庶系。楼上的房间主要供前来祭祖的人员住宿的。可以设想:每大祭祀来临,57个村镇的耆绅及其子孙会聚到总祠,以每支派5人计,就有近300人,济济一堂,热闹非凡。祭祖的仪式必定在大堂中进行,祭祀仪式结束,摆开桌椅,便是大规模的分胙餐饮。由此可见,祠堂的规模通常是宗族盛衰的晴雨表。永康龙山胡氏在建造总祠堂后,便进行修谱、合谱的工作,远近57个村镇的胡氏纷纷前来参加祭祖、合谱、设立祔主,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和民国十九年(1930年)两次编修并刊印了《龙山胡氏总祠祔主录》,反映了当时在总祠堂设立的祔主在不断地增加。 同治年间永康龙山胡氏总祠录(57拊主)有:库川、溪岸、黄岗、可投、大后、湖塘、壶山、鍾川、古陇、适游、潜明(处缙)、东南湖(东阳)、西竹园、渔父里、前山(东阳)、西溪永青、黄岗中村、玉峰岭口(磐安)、胡宅口(处缙)、下应、泉湖、尚湖(义乌)、当渡、马坞、玉峰寺前(磐安)、路西(东阳)、樟塘、路川(处缙)、堰川、石川、白窖、黄樊(东阳)、下会石湖、公雪溪、莲川、苏溪(义乌)、峰箬、龙山边、桂溪(台仙)、西乢(处缙)、上胡、朴鸠岩下(东阳)、长贩后山(东阳)、湖江、柘川、寮川、塔石、大箬、笕川、午峰玉溪(东阳)、弓川、后宗湖、苔川、龙潭里、连枝、铁店、秀岩。这份名单构成了永康胡氏三大支派的具体村落分布,是现今研究永康胡氏的重要记录。最近,磐安胡益明宗亲根据这份支派名录,正在对永康胡氏重新进行逐支调查,试图理清一百多年来永康胡氏的演变发展过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我也很愿意协助他来完成调查。

        岁月流逝,光阴荏苒。令人遗憾的是,百年龙山胡氏总祠如今已不复存在。据了解,自从解放后,原本属于族人共有的宗祠先后变成了供销社、酒厂的仓库,后来这块土地划归永康红十字会医院。大约是在1993年旧城区改造时,拆除了当地一大片老屋旧房,龙山胡氏总祠这座国内少有的祠堂建筑,也永远消失在新与旧的时代变迁之中。留给我们的就是上面那位不知名的作者对于祠堂的详细描述,以及保存在上海图书馆里的《龙山胡氏总祠录》,那里面还有总祠的平面绘图。出于好奇,我这两天查找了一些资料,试图找到龙山胡氏总祠具体的方位所在。《龙山胡氏总祠》平面图上注明:本祠堂坐金永在城山川坛龙泉坊,查永康市地图,现仍有山川路与龙泉路平行南北走向,胜利街路东西走向横贯山川路、龙泉路,市红十字会医院位于胜利街86号。我去年在永康调查访问时,西溪镇马坞村的胡双福宗亲告诉过我,是永康市文化局的本家宗亲提供的信息资料。今天他电话上说要再去那里,找当地老人了解一下,把具体方位落实下来后寄给我。

        一座祠堂,代表着宗族的荣誉,延续着血亲的关系,同时它也记载着故乡的沧桑,彪炳着历史的春秋。最近两年我曾数次前往永康地区进行胡氏历史现状调查,参观过当地许多不同支派的胡氏宗祠,但最令我向往的就是这座已经消失殆尽的龙山胡氏总祠。它本来是可以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胡氏文化建筑遗产,然而却在不经意间毁于一旦。令人欣慰的还是永康这片土地上的胡氏子孙,他们延续着传承胡氏文化的梦想,在方岩、胡库、画眉岩、连枝村,一年一度的祭祀先祖活动,激发了当地族人的敬宗睦族热忱。浙江中部地区发达的经济状况也为开展宗族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一批德高望重的族中长者领衔掌握,一批热衷于宗族活动的中青年骨干参与其中。永康地区胡氏宗亲联谊组织呼之欲出,重修《龙山胡氏总祠祔主录》即永康龙山胡氏通谱一事必将提上议事日程。作为这支胡氏支系的最高行为境界----重建新世纪龙山胡氏总祠的设想,也是完全有能力有可能实现的。

本文参考资料:王庭洽著《中华姓氏谱--胡姓卷》
             光绪三年(1877年)《龙山胡氏总祠录》

南山 2008.08.23

原载:胡氏宗亲网 (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8-23 20:4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08-08-27
南山看谱  31  关于胡仁朝支系的疑问(一)
        这段时间以来,有关胡仁朝支系的话题格外引人瞩目。在湘、贵、川、鄂地区许多胡氏支族都声称属于这一支。胡仁朝,明洪武年间任武陵总兵,夫人耿氏生九子,因救驾有功,被明惠帝诰封为一品护国夫人。最让人关注的是,据有的专家认为,胡仁朝是华林胡氏仲容公的第十六世孙,所以中国西南地区的广大胡仁朝后裔支系都将划入华林胡氏的宏大版图之内。然而,这一结论令人生疑。

        疑问之一:这个胡融是华林胡氏的舜臣吗?我手上没有原始旧谱,仅根据网上发布的各地族谱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湖北宗亲胡耀斌说,长阳县文物馆张道新小姐、龚发达同志在2003年4月提供的情报:晓溪“《安定堂·胡氏族谱》(残卷)世系表载:其始祖胡融,字伟明,仕汉,官历文渊阁大学士,签书郎,累迁尚书中丞,赠封崇信侯。居山东济南府陈留郡。历八世,有胡石,字伟扬,生于宋太宗元年(公元976年),亡于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湖南宗亲胡德谦说,湖南慈利县(辰州胡氏)胡德寿、胡德秋二位宗亲告诉他,他们保存的族谱手抄件与湖北省长阳县文物馆所藏族谱记载“完全相符”。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知道的旧谱记载“胡融”是胡仁朝的先祖。然而,由于各种书籍资料上都找不到“胡融”这个人,于是《辰州胡氏五修谱》(1998年)或是几年后的《辰州胡氏六修谱》,就把“胡融”认定是“华林二十三世祖胡舜臣,字融,号子宗,仕唐大学士,居陈留,封奉政大夫,子,清献。”我认为这种认定缺乏有力证据,说历史上没有胡融这个人是事实,但说胡融就是胡舜臣也过于牵强,因为通观华林各地不同时期的大成谱,从来就没有发现有“舜臣,字融”的记载。辰州新谱是在移花接木,巧妙地将“字融”取代了“字宗向”,“仕汉”变成“仕唐”,从而在这里形成了进入华林胡氏的隧道。

        疑问之二:这个仲容是华林胡氏的仲容吗?都说胡仁朝是华林胡氏仲容公的第十六世孙,是因为华林谱上有个大名鼎鼎的胡仲容,正好与胡仁朝这一支系先祖中的一位仲容公同名。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当然就认定他就是华林仲容无疑。考证族谱记载的科学态度不应该是主观臆断的,两个地区出现同样姓名的人不奇怪,况且仲容这是个极为普通的姓名,哪有“此名只应华林有”的道理?无论是从世系排列和生卒年代上看,把胡仁朝支系的仲容认定为华林胡氏的仲容,都很难自圆其说。先看上面世系,从胡舜臣到胡仲容是六代一清二楚,舜臣--诚--珰--令严--元凤--仲容。胡仁朝支系老谱上却是胡融......胡晟—仲容--国思,难怪胡德谦和樊先生都认为就这样接到华林谱上“显然是错了”。再看看仲容的后代,华林标准的字辈是“用”,用礼、用时、用之、用晦......可是胡仁朝支系老谱上却是一个陌生的“国思”,要想把胡仁朝接到华林系上去,解决了“胡融”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国思”的问题。按照将胡舜臣“字宗向”改为“字融”的思路,应该把“国思”改为“用思”才合乎情理。我的理解,在湘西一些地方的族谱上记载国思是仲容公的儿子,并不等于是华林仲容公的三子。既然这个仲容公属于华林系,那么他的上下世系都不应该有太大的错误,尤其是仲容的父亲应该是元凤,儿子必须是用礼、用时等“用”字辈的儿子,否则这个“国思”就很难被认定是华林仲容公的儿子,这个仲容的父亲也很难被认定是元凤。

        疑问之三:这个仁朝是华林胡氏的后裔吗?从网上发表的许多当地族谱世系记载,从仲容到仁朝有十四世、十六世、二十三世不同,但大部分世系是相同的,大部分不同地区的族谱记载相互印证,说明这一支系基本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所有的早期族谱都没有确定是来源于华林胡氏。因为从胡融到胡仲容再到胡仁朝,并没有相互矛盾的记载出现(我个人看法,该族的胡融“仕汉”,很可能的确就是汉朝时代的人,这和浙江永康胡氏的先祖胡综为三国时代的人是同样道理,他们只是象征意义上的祖先。)该族的真正始祖也不是仲容公而应该是仁朝公,而正是由于与华林胡氏的仲容公同名,而被现代人错误地考证为华林胡氏分支,但从上而下的世系、人名都不支持这种说法。值得重视的是,目前结论已经被写到了新修族谱里,尚未修谱的也正在朝这个方向靠拢,要把本族的世系改为“1-29代与《华林胡氏大成宗谱》相同”,而且还建议“凡仁朝公后裔在撰编族谱时,其吉州世系应统一按《辰州胡氏族谱》编列”。有人声称“华林胡氏一千八百万”,天下胡姓皆华林,我对这种看法不以为然。我个人认为把湘、贵、川、鄂地区的仁朝支系划归华林胡氏是历史性做法的沿袭,不足可取。

        我曾关注过胡喜全宗亲的一个观点,他认为早期华林胡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庞大,只是因为早期修华林大成谱才汇集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胡氏派别,华林胡氏是不会拒绝他们的(大意)。这种来者不拒的态度加上人为的记载偏差,形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那就是华林胡氏无所不在,出言必称华林。如江浙胡瑗支系、湘楚胡安国支系、浙中永康胡氏、江西霸公世系等都或多或少地在华林族谱上有所反映。事实上从目前发现的资料看,中国的胡姓支派并不是仅仅来源于华林山。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宋朝以前的胡氏大树就变成了光突突的树干(胡喜全语),所谓一本千支的“枝”就从周朝推进到了宋朝。全国的胡姓都成了华林五宗后代,那将是春秋时期姬姓、归姓胡子国的再次消失。这种思维的倾向是可悲的。国人喜欢宏大气势,办奥运会喜欢大场面,修火车站要修最大面积的。不仅要“大”,而且还要“通”。不错,我们都是胡公满的后人,无论是从血亲上还是从情感上我们早已是息息相通,但没有必要一定要把家族的直通车开到华林去,好像不如此就成了胡氏的弃儿。生活在现代文明科技社会,讲究的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相信的是历史事实,客观记载,我们不能让旧有的贪大求同(通)观念束缚自己的思维。寻根溯源本来反映的就是去伪存真、探寻未知答案的过程,如果带着主观偏见取舍材料,望文生义地去考证断言,那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令人啼笑皆非,让后人所非议了。谱序曰:附会远祖,托于华胄,为谱之流弊。又云:谱贵略远而详近。我的个人看法,要把精力放到胡仁朝以后的世系调查上,就是那九个“德”支派的现状调查,看看能不能先在这个层面上“通”起来。至于胡仁朝上面的世系,维持现状不要试图去做什么改变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在没有可靠证据的情况下,被改变的族源以后还是会被后人改回来的。

南山 2008.08.26

原载:胡氏宗亲网 (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1-03 16:3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08-09-13
南山看谱 32  洗脚河在哪里?
“有湖北麻城孝感迁出的吗?” 一楼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7235

“你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孝感是****十大移民故乡之一,明末清初50年间,有超过100万的人移民四川。(这些数据是我以前在一个资料上看到的,已经很久,可能不太准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年代久远,人数众多,所以很多已经无法可查了。现在即使你找到湖北档案馆,也不一定能找到你想要的。”六楼

南山:
我完全同意六楼意见。现在如果想在“麻城孝感乡”找到自己家族的原居住地,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因为首先,“麻城孝感乡”等同于“洪洞大槐树”都是移民集散地,从这里出发不等于是这里的人。另外,绝大多数移民都没有携带家谱,字辈都是以后重定的。第三,越是详细的出发地址越不可靠,如湖广黄州麻城孝感高街基洗脚河胡家村。试问如果能详细到这种程度,为何没有记载始迁祖的上面十代八代世系和字辈,好让后代永世不忘。结论只能是虚假成分偏多,这个地址很可能就是职业修谱先生为此类移民家族度身定制出来的,是张姓就是张家村,是李姓就是李家河,反正都是无从稽核的,有个地址总比没有要好看得多,骗骗人而已。这类地址比比皆是,不足以信。

所以我想劝某些人,不要对这些地址太抱幻想。不错,任何地方都可能有个胡家沟、胡家村,可就一定是你家老祖宗的祖籍地吗?你找过去会有结果吗?我们福建汀州胡氏始祖万九郎,据说是从江西宁都上三乡苦竹坳搬迁出来,2006年10月胡海先生和我还专程到那里考察,结果是大失所望。姓胡的是有几家,不过都是近代从其他地方迁来的。万九郎的踪迹早就不复存在。这还是有详细地址的,如果仅凭一个胡家村就认定寻根成功,那就太草率了,那你自己的话来说:在祖藉地能否成功联宗?路还遥远得很.。

现在有一种奇怪的倾向,寻根的全部内容就是找地名。满地图去找“胡村”,只要带“胡”有“鹅”就算成功。我认为,寻根成功的标志是得到祖籍地宗亲的认可,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你就是吹得震天价响,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欢喜,浪费钱财不说,反被他人做笑谈。我建议一些年纪大的宗亲,还是冷静下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被别有用心的的人忽悠得找不到方向,亵渎了自己真诚的寻根情怀。

南山 2008.09.03

附:网上可以搜得很多“洗脚河”:

寻湖北孝感洗脚河孙氏后裔2007-06-12 13:16:18 楼主QQ:139601155
我也是湖北孝感洗脚河孙氏后裔请联系2008-06-26 16:33:49 1 楼
陈耀壮,湖北麻城(小地名:洗脚河)迁至重庆巫溪县尖山镇,本人第十五代.
濂溪山洗脚河寻根 - 寻根问祖 - 中华周氏网,周氏,周氏家谱,周姓...
据传迁出地(当时)是湖北麻城县长沙乡濂溪山洗脚河。请知情宗亲告知。
千层房子孙氏先祖孙光射,明洪武二年自湖广武昌府孝感县洗脚河迁徙入川,落业于新宁( 即今开江县)蔡家场,

南山:真是“你洗脚,我洗脚,大家都洗脚”

再看这里:
http://www.cqhakka.cn/Article/kjxs/kjxg/200806/536.html

据我所知,湖北长阳县有个高家堰,318国道经过此地,下有洗脚河之地名,这是当时湖北通四川的大通道,很多湖广填四川的人都是从这里入川的(另外两条通道是三峡和湘西),可能当时在这里作过停留或暂住,由于记忆混淆,很多入川姓氏都将这里作为入川发祥地,只是路过并不是从这里搬家的.有待参考!

再看这里:
http://hi.baidu.com/mbhfl/blog/item/feebc6feed1e8a305c60083f.html

据麻城方面的朋友介绍,近年来根据祖宗传下迁自“孝感乡”的话而亲往麻城寻根的四川、重庆人氏颇不少,但如愿者很少。究其原由,主要有如下二:

1.元末明初至今已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我们老祖宗传说中“麻城县孝感乡”的有关地名几乎都在岁月流逝中湮没了。在麻城市挡案局的俞建副局长提供的今麻城市地图上查不到“鹅掌大丘”、“高坎堰”(“高家堰”或“高杆堰”)、“苟家大田坎”(“李家大土坎高阶?”),也查不到“洗脚河棘子坝”、“马桑坪”、“四方水井”、“灯塔铺”、“鸭石坝”和“沙子场郭家嘴几子湾”。我先后四次亲到麻城,也没有找到如上地方,仅在麻城西北的“李斯文”村找到了一块水田叫“鹅丘”,村边山坡上有一旱田叫过“苟田丘”,村前小河的石壁上刻有一个“四方水印”(但现在的“李斯文”村处很难看出有过大规模移民的可能),而麻城东南的白果镇东北有“四方山”,其间有一个“鹅公包”(“鹅掌大丘”?),麻城西南的宋埠镇的东北有一个“四方院子”。

所以,按我们祖宗传下的老地名去当今麻城寻到我们的“根”几不可能。

再看这里:古孝感乡所在地 没有胡家村
http://www.xzqh.org/quhua/42hb/1181mc.htm

顺河集镇51个村子并没有“胡家”村:
  顺河集镇 镇政府驻西长岭岗,人口64306人,面积336.7平方千米。辖51个村委会:西长岭岗、张家垸、崔完垸、云雾山、护林岗、顺河集、垸店、朝阳店、料马岗、林家山、李斯文、顺水垸、火生岗、林店、枣林岗、陈家河、西垸、长冲、南岗、西张店、塔耳岗、张家榜、土城寨、桥上、幸福岗、方垸、银树垸、寸腰石、新岗、上楼、九家楼、张岗、杨家高山、柏树咀、新桥、谢家垸、蛤蟆石、周家咀、梅花山、八大畈、董家弇、青山、彭家楼、料棚、高山垸、毛家咀、大田铺、高家弇、梅家楼、周家坳、安家畈。

中馆驿镇42个村子也没有“胡家”村:
 中馆驿镇 镇政府驻中馆驿,人口71166人,面积179.4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42个村委会:中馆驿镇、余家湖、桃园、漆屋垸、湖田畈、西河岸、大堰、浮桥河、陈家寨、迎河集、东门、方家河、李家河、梅家河、陈墩垸、范家大垸、黄土岗、七里冲、王家集、马路口、浦兴集、张家咀、熊家寨、上夹洲、下夹洲、王大茂、林家寨、林家下垸、果园、明家小屋、金家畈、陈家大垸、管山、铁铺岗、周家楼、刘家冲、官田畈、彭田畈、八脚垸、邓家榜、曹家坳、尹家山、晏店。

南山 2008.09.13

原载:胡氏宗亲网 (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08-09-18
南山看谱 33 《中 国人名大辞典》胡姓名人条目
今天整理了《中 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 1921年出版)中的胡姓名人资料,现将资料情况概述如下:

1。该辞典是国内名人研究的重要工具书,收录了中国历史上(截止清末)著名人物共四万余人,其中胡姓人物计439人(有重复姓名,不一定准确),而《辞海》1999年版包括现代人物才收录50人,所以从收录人数上看涵盖范围更加广泛。但从作者的“例言”上看,其收录标准主要还是正史所载,也就是在正史上比较有“名气”。我们关心的部分“进士”名录,由于不在“名人”范围内,也没有全部收录。另外只收录了渤海人胡旦,却没有收录德安人胡旦,虽然两者都是状元。

2。从年代分布上看,胡姓名人主要还是在宋、元、明、清。宋以前的极少,从地域分布上看,南方人多于北方人,等我有空闲时间来做个统计分析。许多华林胡氏的著名人物都被收录,如胡仲容、胡仲尧、胡宿、胡唐老、胡世将,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胡令仪也被录入:陈留人,初知如皋县,有西门豹之风,天圣间为淮南转运使。这在华林谱上常见。

3。条目撰写基本上是根据史书记载,简明扼要。一则篇幅有限,二则避免争议。如胡则条目只取简历、官宦等,宋史中“则无廉名”、“则奸邪贪滥闻天下”之语均未采用,而对那位渤海状元胡旦则毁誉参半,“数上书言时政利弊”,“干扰州县,持吏短长,为时论所薄”。胡安国及子孙辈多有收录,如胡寅、大原、大正、大时,但胡宏、胡宪好像还没有看到,这似乎有些说不通。还有胡中藻本是江西新建人,却写成广西人,可能是因为他在广西做过学政的原因吧。

4。刚拿到资料比较兴奋,因为第一次看到有如此之多的胡姓名人资料汇总。但深入看下去,难免还是有些失望,这毕竟都是向导性的文字,而且条目撰写都没有注明资料来源,要想进一步了解还要借助于其他工具。听说最近几年也出版过类似工具书,增加了许多近现代人物。而且还有人专门出版过《胡氏宝典》这类的工具书,只是没有亲眼目睹,不知道编写质量如何。收录胡姓名人,难点在收录标准,其次才是条目的编写,力求客观公正,避免偏颇失实。

最近才有所领悟,胡氏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古往今来的胡姓著名人物有所了解。鉴于此,我想从多方面着手收集权威性资料,借宗亲网信息平台逐步发布,给感兴趣的宗亲们提供一点方便。

附录:
 《中 国人名大辞典》,1921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8年曾重印。该书共收人名四万多个。起自太古,止于清末。每个人名下面注明朝代、籍贯、生平事迹。书后附有补遗、姓氏考略、异名表、四角号码人名索引。由于本书收集人名较多,叙述简明、体例简括,特别是提供了很多历史人物有关的资料线索,所以至今仍然是中 国历代人名辞典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

南山 2008.09.18

原载:胡氏宗亲网 (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9-20 14:35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08-10-08
南山看谱 34  无法回避的争议
无法回避的争议--《中华胡姓通谱》首卷专家学者定稿会

        胡仕奇宗亲的一篇文章,吸引了网上无数的目光。看似突兀的事件,实际上昭示着客观与必然。因为在此之前,许多征候已经表明这将是一场无法回避的争议。两年前的九江会议拉开了编修《中华胡姓通谱》的序幕,按照预定计划,将于2008年底之前出版发行《中华胡姓通谱》首卷本。这场争执发生在这个时候不是偶然的,导火线就是那个《中华胡姓通谱》首卷专家学者定稿会。关于这个定稿会,从三月份起,网上就陆续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意见。到胡仕奇宗亲这篇文章的发表,可谓是火山喷发一冲九天了。归纳总结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召开“定稿会”的时机不成熟。根据“关于编修《中华胡姓通谱》再致海内外族人书”所阐述的观点,修胡姓通谱是以“一谱贯通整个中华胡姓,构建时空交错之认知座标,上下连通,纵横疏通,即打通其所‘隔’,接续其所‘断’,从而凝聚(一族)团结之力量,(弘扬)姓族相维相系、相通相感之道”(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7834)。然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绝非易事,操办方的日程表可能制定的过于乐观。既然是全国胡姓之通谱,且不言上下世系左右支派的隔与断,单说是谱究竟能否涵盖“全国”之范围,做到名至实归,可能心里也没底吧。我去年开始在浙江地区胡氏聚居地搞调查,先后走访了50多个乡镇村庄,我没有看到有一个村庄参与了《中华胡姓通谱》编修工作。这里面还有余姚柏山胡氏,据说他们还是华林五宗琼公系在浙江的一大望族,人数在数万人以上,修通谱之事都闻所未闻。浙江永康胡氏也是国内著名胡氏支派,仅在永康市胡姓就占了全市人口五分之一,他们虽有代表参加了九江会议,但和余姚柏山胡氏一样没有完善的宗亲机构组织而无法启动,大多数宗亲对修通谱都没有听说过。磐安县的“分会”成立时吃过一顿饭就没有了下文。我可以肯定地说,作为****胡氏大省之一的浙江省,即没有统一的省级宗亲联谊机构,也不具备修全省范围的通谱条件,其他省份的情况可想而知了。地缘情况这样,血缘情况呢,浙江省有几个大的胡氏支派,分别是浙东胡进思系,浙中永康综公凤公系、浙东南胡安国系,以及浙北乌山胡瑗系等等,在《中华胡姓通谱》的目录里除了从图书馆找来的几篇序文外,没有更详细地反映这些支系渊源世系、族居分布信息。我以为修通谱之首卷,不可或缺地应该概述****各地各大支派的源流以及存在的世系问题,严格说是应该加以考证而公布其研究的结果。虽然像湖北、江西这样的省份,宗族组织工作做的非常出色,也不能以偏带全,误认为全国的胡氏情况都和这两个省相同。这个问题的提出,换言之,不是说“定稿会”的时机不成熟,而是目前进行撰修全国胡氏通谱,时机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仓促地开会定稿开机印刷,不能不说是操之过急了。通谱的内容是什么?难道就是诏诰、敕令、序跋的收集、历史名人、诗歌词赋的整理?这样的话就不是通谱,而是资料的堆砌,和市面上出售的那些胡姓书籍没有什么两样,很多内容都是相互转抄而已。通谱旨在辨证疑问、理顺世系,尤其是要探讨各大族系、各地分支彼此之间的关系,仅把资料汇集在一起,不做考证即冠名为“通谱”,我认为是没有准确把握“通谱”一词的学术含义。(另文探讨)

2.专家定稿会开得太草率,这也是网上宗亲比较集中的一点反映。有的宗亲认为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或不够权威,或有所遗漏,有的宗亲认为这是在走过场,把事先拟定好的定稿拿来会上念念。但按照编委会的解释参与定稿的专家学者有足够的权威性,是有些人不顾大局,以我为中心,即:我没有参与的就没有代表性:我不认可的就说是错误的。没有达到我目的,我就要你处处受阻,等等(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7885)。可能编委会认为大量的考证认定工作已经在前期完成,这样的定稿会仅类似于开香槟庆贺的签字仪式,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与其这样,那也用不着让很多人千里迢迢跑到一个会场里,去听某些人用听不懂的方言来做介绍。定稿是个实质性过程,而定稿会只是个形式,重要的不是后者定稿会而是前者定稿过程,它的参与对象和范围在多大程度上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最后达成了何种统一的处理意见,是否有足够的广泛性而不引起大家的非议,这才是人们感兴趣的方面。某些人不顾大局,以我为中心,处处阻扰别人工作是不对,但如果在重大问题的讨论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更好。比如说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公开听取宗亲意见,及时公布修谱进展情况,加强支派之间的沟通协商,这些事本来都是可以做到的,遗憾的是没有去做或没有做好。到了开定稿会的时候用半天时间就要拍板决定下来,可想而之,不要说那些没有参加会的人,就连去开会的人都会感觉无可适从。你可能会说,你书生意气,我岂不知这些道理,你让我邀请那些历来就唱反调的人来开会,那还不吵成一团,猴年马月才能定稿下来。且慢,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上面说过全国还有那么多省份没有参与到修通谱的实际工作中来,修通谱时机不够成熟,现在再来看,既然还有这末多持不同意见的反对者,(有人建议在宗亲网上可以搞个宗亲调查看看结果),通谱如果真要定稿,还必须要过这一关。因为他们也是胡氏宗亲,是存在不同意见的宗亲,而不是被边缘化可以不必理睬了的宗亲。既然是“一谱贯通整个中华胡姓”,“打通其所隔”也是很有必要的。胡仕奇宗亲的话虽然说的重了一点,但意思也是一样。就修通谱的重大问题如总世系、总字派,在采纳专家学者观点的同时,广泛听听宗亲意见,我个人觉得编委会在这一问题上的处置,从而引起某些非议也是不可避免的。

3.总世系的争议同样无法避免。我对中华胡氏总世系的知识和理解水平都让我无法参与相关讨论,我知道研究胡氏起源发展不研究胡公满、姬姓胡子国、胡质、胡威不行,但我也看过很多资料说研究谱事要“略远而详近”,重视从始迁祖开始的家族历史。各大支派那些显赫远祖记载,我认为目前是考证不出什么结果的。大多数支派都将东汉胡广作为自己的先祖,那就说明东汉以前的胡氏已成了单线垂丝,然后继续单线至胡质、胡威,而在历史上西晋、东晋以前,胡氏绝不可能如此一花独放。我花了很多时间看华林胡氏早期的族谱,结合其他资料得出和胡海先生一样的结论,华林胡氏的早期世系(诚公以上)可疑不可信。而宋徽宗政和丁酉七年(1117)勤公所编修大宗图时定下来的世系一直被延续至今,如果不是要修通谱,要“借用”这个世系,问题可能还不会这样尖锐突出。现在看起来有三派,一是问题不大不必修改派(88代左右)、二是有问题要修改派(66代左右)、三是保持原样不动派。88代派固守祖宗的世系,里面有明显错误不承认不对,66代派让一二十代祖宗集体下岗动作太大也不对,那怎样才算对呢,我看目前最好还是不要去碰这些复杂的争议问题,谱序常言:信者存之,疑者阙之,把华林世系的疑问束之高阁,不要仓促定论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我注意到这次讨论中胡学谦宗亲、胡琼芬宗亲以及老杨树胡宗亲等人也发表了和我相同的意见,在此之前胡喜全宗亲也是这样认为的:“不改,决不要改!”一个支系几百年来就认定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或认定错误的祖先,是改还是不改,不改,对不起子孙,说你****现代社会有错都不改;改,对不起历代祖先,更要命的是改错了祖先,接错了源流,不要说后世了,现在就很难过关。我们说权威认证机构的确定来源于各地各支宗亲广泛性参与的基础上,如前所述,目前国内胡氏无论是从地缘分布上或是血缘区分上都还没有形成这种广泛性,其倡修机构存在着道义上的代表“合法性”问题,如此推出这样自我认定的66代世系给全国胡氏宗亲,也难免让那些明显被边缘化的胡氏精英们感到愤愤不满。

        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我看也是一件好事。让全国的胡氏宗亲们从争议中知道了各方的意见分歧,起码让很多宗亲知道了有修通谱这件事,有宗亲网这个网,我想我们宗亲网的决策者还是有眼光的。我们这样做,也是受了汶川大地震时国内媒体态度大转变的启发,单方面删除帖子只能更加激化矛盾冲突。至于言辞上的激动和择词不当,我想还是可以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只要大家都注意不要偏离讨论的主题,讨论的口气再和缓一些,后面的过程可能会更加精彩。这个过程也将反映我们胡氏具有足够的宽容和智慧,从而也体现出宗亲网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争议--无可回避,争论--力求文明。我也期待一个令人满意的讨论结果出现。

南山 2008.10.06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08-10-30
南山看谱  35  与正良宗亲的通信
......
        我个人看法,族谱记载从北宋开始尚且将信将疑,北宋之前的可信程度就更低了。可以肯定地说,国内目前尚无唐代私家谱牒存世,所有唐代之前的世系都是有疑问的,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哪些详细记载是可靠的。我看到国内有的族谱甚至记载了周朝时代先祖的详细生卒年月,还有所谓的“汉谱”、“汉碑”详细记录了每一位汉朝时代的先祖先妣生卒年月、墓葬朝向。我们也看到了从胡公满以下众多的“生子一”现象。这些无法稽核的族谱记载,往往出自于最早年代的修谱者,他们肯定没有想到由于他们的草率给后人带来的无穷麻烦。实际上,先祖就是先祖,我们也只能认为他是先祖,因为没有其他的佐证材料说明这些先祖存在或不存在。所以我个人认为,既不要轻易去否定这些先祖的存在,也不要轻易去相信那些族谱上的记载。为了达到修一个通谱的目的,大刀阔斧随意删减世系,闹得古代的祖先与现代的精英们都寝食不安,我说这真是庸人自扰,没事找事。如果能拿出可靠的证据说明从胡公满而下的一代代先祖的存在合理性,我无话可说。可是现在的所有证据能让人信服吗?下岗祖先要让他口服心服,我看真要难为那些新世系的设计者们了。

        就东南湖胡氏和永康胡氏、龙山胡氏而言,我们承认浙江中部这几支共祖胡综胡凤的胡氏派系的关联性非常密切,但也仅此而已,而彭公、神公、远公以上的世系恐怕是永远无法得到考证了。正如浙东胡进思支系一样,史料记载,胡进思是五代吴越湖州人,以屠牛为业,并无他的祖上资料,我怎么也琢磨不透是如何把他与胡质挂上勾的。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正良宗亲所阐述的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在库川谱和东南湖谱上这些“外纪”本身就存在着不确定性,即使有先祖的生卒年月,也要打上一个问号。而从彭公、神公而下的世系就不一样了。胡加木宗亲曾详细给我介绍过神公之后东湖、南湖胡氏先祖的复杂迁徙过程,别的我都没有记住,但起码近千年下来,我还能听到这种传说,我多少要相信正良宗亲说的二十二次修谱的最早一次就是这样记载的。还有库川谱上从彭公以下廷讦、廷许、廷评,三个分支清晰,开始了永康库川胡氏的瓜瓞绵延至今枝繁叶茂,而此阶段正是北宋的初期。到元朝名人胡助,更是值得东阳胡氏所骄傲的人物。谱学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从始迁祖以下的家族历史记载,把研究方向和精力放到虚无缥缈的远祖世系,那是得不偿失的,所谓“失”就是在浪费时间。谱序中常言“略远而详近”,我在某图书馆和一位资深管理员讨论这个问题时,他也明确表明了同样的态度。用这种观点来看待目前网上对胡氏世系的争论,必要与否就一清二楚了。

        我们研究谱事,本来就是为了辨清祖源、沟通族系、敦亲睦族,增进宗亲之间的亲情,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地区联修族谱(如华林大成谱),或者说跨地区、跨族支联修通谱也未尝不可,但切不可不顾客观条件,以个人主观观念作指导,超越时代可能性去做不现实的工作。近代历史上,这样失败的先例不是没有过。当前,不管是已经出版的,还是正在筹备出版的,都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谱”。继续听取广大宗亲的意见,以科学的态度慎重对待这件大事,我以为主持者们还应三思而后行。

南山
2008.10.09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10-31 06:2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08-11-06
南山看谱  36   当前国内胡氏文化研究综述--资料篇(上)
        国内胡氏文化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图书馆和私家收藏的胡氏族谱,作为文字载体存世的数量已为数不多,而且绝大多数没有电子化;另外有关胡姓研究的公开出版物屈指可数,并不多见;近年来有组织机构或个人编辑的胡氏《通谱》、《通考》、《通鉴》类书籍开始出现;通过胡氏宗亲网网站也有部分家藏族谱内容上网发表。总的情况看目前胡氏资料存在以下特点:一是资料范围不广泛,二是重复率很高,三是缺乏分类整理,四是可信程度差。

        上海图书馆最近(2008.10)统计胡氏族谱有339种,得益于早年的族谱收集和妥善保存,近年来大约三分之二的族谱已经电子化,可以在上图阅览室电脑上阅读。按地域分类主要是浙江地区的胡氏族谱占大多数,从年代上看多为清朝乾隆年以后的藏本,残卷很多,但也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民国年间族谱。其次是浙江图书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组织过一次全省民间收藏族谱调查,大约有100多种胡氏族谱登记在目录上(胡氏宗亲网网站有收录),但我发现族谱内容摘要和编目上也存在许多问题。湖南图书馆整理了《湖南地区胡氏族源流》,共记录了191胡氏分支,但绝大多数内容过于简单。国内胡姓大省之一江西省的图书馆胡姓族谱收藏很少,同样情况四川省也是属于人口大省,但省级图书馆收藏的胡氏族谱只有不到10种,其他省份的情况大致相同。而在浙江的某些市县级图书馆、档案馆所藏胡氏族谱也有一定数量。目前国内图书馆胡氏族谱收藏总数量不详,私人收藏者手里也拥有一定比例。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犹他州图书馆,早年与国内图书馆进行文化交流,拍摄了一定数量的族谱微缩胶卷,从目录(大约有200多种)上看大部分与国内图书馆收藏重复,而且以上海图书馆居多。美国犹他州图书馆在全球设立了远程家谱阅览室,其中亚洲地区台湾、香港都可以查看,但由于与上图的收藏重复率高,所以也没有必要专门去使用他们的微缩读物。我认为在江西省和湖北省的民间胡氏族谱收藏应占很大数量,有人说江西省可能有四万种各姓族谱,可能有所夸大,但我相信至少应该有一两百种胡氏族谱分别在这两个省的民间收藏,调查工作需要在有关组织的协调和支持下进行。

        专门的胡姓出版物似乎是在2000年前后才开始出现。在此之前,由于地区性宗族活动被限制,姓氏文化研究并没有受到重视,国内出版物仅限于《百家姓》这样的通俗读物。最早的胡姓专著应该是在2000年出版的《中华姓氏谱--胡姓卷》和《中华姓氏文化丛书系列--胡姓史话》,遗憾的是八年过去了,国内尚未出现由胡姓本家编著的胡姓专著(这两种图书都是由外姓编著的)。我认为由王廷洽先生编著、现代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谱--胡姓卷》是目前国内最好的胡姓专著,而黄启昌先生编著、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姓史话》(后来又以《中华姓氏通史·胡姓》名称,东方出版社出版)也有其姓氏特色。以源流篇为例,几部著作(包括王大良的《程陈胡韩: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都以不同的论点角度叙述了胡姓的肇端起源,细细读来绝无晦涩枯燥之感。还有一个特点,这几部著作各述各的观点,各举各的事例,绝无彼此抄袭之陋习,不像近年之《通考》《通谱》整篇大段抄袭现象十分明显,也就是所谓“重文字数量,轻考证份量”的现象。直到现在,这几本专著还是我案头必备之书,每每读来都有不同的心得体会。

        2000年前后,除了国家专门机构部门组织编写姓氏书籍以外,民间姓氏研究爱好者也开始重视本姓资料的收集、整理、出版。这段时间(应该说还要上溯许多年),本家胡姓文化研究者主要有下面这几位:

        胡春芳,武汉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在1999年就出版了《中华胡氏人物志》第一卷,这应该是国内最早的胡姓人物资料汇总。 我估计其主要资料来源很可能是《某某人物辞典》中的胡姓人物,但由此开始了我们胡姓杰出精英人物的专门记载,直到现在各种各样的《通谱》《通考》里,这些人物依然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胡春芳教授在2002年又对其书内容加以扩充,更名为《中华胡氏宝典》,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胡观文,国内另外一位民间胡姓研究专家,现年65岁的军旅作家,现居江西九江。胡观文先生从1983年开始研究胡氏文化,收集了大量族谱、传记文章,也是从胡姓人物研究开始起步。他身体不好不便外出搞调查,但他有一套收集资料的办法,就是给所有在公开出版物上录有通讯地址的胡姓人物写信,用这种方法征集了大量家族、个人情况。胡观文的第一本胡姓著作《中华胡氏人物大典》上卷,2002年10月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这本书不仅仅是胡姓人物小传,而且有几十页的内容是他收集的各种胡姓资料汇编,对许多分支族源加注了自己的考证,内容比较翔实。到了2004年,胡观文已经不再满足编写《人物大典》了,这次他和胡春芳一样,将《中华胡氏人物大典》更名为《中华胡氏大典》第二集,定价360元,仍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而在2007年底出版的《中华胡氏通谱》两卷本,则是胡观文老先生继《中华胡氏人物大典》、《中华胡氏大典》后的第三个著书里程碑。感谢老先生赠书胡氏宗亲网,我得以仔细翻阅了大部分内容。这的确是有关胡氏文化资料的集大成者,全书两卷共有1352页,里面的资料确实来源广泛,除有沿袭《中华胡氏大典》第二集内容外,也有胡姓人物志(现代人物几乎占了第一卷的三分之二,而且还有人物来函照登家庭情况)。胡海老先生2004年编著的《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内容,从文字到表格,许多篇幅也被收入其中。可惜老人不会上网,不然胡氏宗亲网上的丰富资料还可以为他的《中华胡氏通谱》增加更多内容。然而我感觉该书的在论述、考证、辨析这部分的内容却不如他的第一部著作《中华胡氏人物大典》上卷来得翔实。也就是说,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并不多,绝大多数都是资料收集汇总,缺少分析考证,尤其是有关胡氏早期世系、源流、支派关系的考证内容感觉太少了。当然冠名为《通谱》而实为资料汇编的书籍,目前不独为观文先生一人所著,也不独胡姓一氏所有。(待续)

南山 2008.11.05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11-27 10:0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08-11-07
南山看谱  37   当前国内胡氏文化研究综述--资料篇(下)
        胡海先生字金胜,民间胡氏文化研究学者,现居广州市。以他的传奇故事和颇为鲜明的个人观点,在胡姓文化爱好者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胡海先生今年80岁,他从1993年开始,走遍国内东西南北18个省,自费调查胡氏情况达14年。在研究调查的基础上,他编写印刷了1000本《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免费寄送给全国胡姓宗亲。胡海的名字与《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是划等号的,胡海的精神也一直为广大宗亲所钦佩、赞赏。应该说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为我们留下了这部辉煌的著作,是给胡氏子孙留下的宝贵遗产。因为这本书凝结了老人太多的心血。我认为《大通考》里的最宝贵的是江西等省份的资料,他曾十数次前往江西各地,这些江西资料许多都没有公诸于世,是胡海先生第一次做出了江西各地的族居表格,抄录了大量序言、世系,每一村每一地都有详细记载宗祠、族谱、迁徙、人口情况。他编著的《大通考》资料,已经或将会被广大宗亲所使用,这个意义上说,胡海的确是一个注定要永远被人记住的老人。但是,客观上来看《全国胡氏大通考》这本书,也不是没有遗憾之处。贪大求全几乎是每一个著书立说者的通病,他们都是喜欢把自己的著作编写得和砖头一样(胡观文两卷书重达五公斤),而忽视了里面内容的精炼。《大通考》里也有胡姓《人物志》,如果去掉这部分内容,《大通考》的篇幅将会减少三分之一左右。还有,我认为《大通考》的精华就是对江西、广东、福建等地胡氏族源族居的考察与记录,而其他省份,胡海先生虽然去过(如他去甘肃安定郡故地、曾考察过胡宗南的祖籍地),但大多数地区的胡氏情况却完全是在照抄国内胡姓出版物仅有的资料。目的也是为了凑成“全国”之“通考”,这样就有些名不副实了。另外胡海先生对胡氏起源、安定胡氏的诠释、华林胡氏世系等观点也引起了网上热烈的讨论。由于是免费赠书,印刷1000本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限于个人精力等方面原因,在短期内尚未有再版的打算。

        最近国内还有一家胡姓组织准备出版《中华胡姓通谱》(与胡观文为主编的《中华胡氏通谱》只一字之差)。但是由于存在许多内部外部意见分歧,这套通谱的问世可能会有些麻烦。2006年成立的“中华胡姓通谱”编委会,原隶属于“中华胡姓宗亲联谊会”组织,领导开展修全国胡姓通谱工作。据2008年3月份的声明,“中华胡姓宗亲联谊会”和“中华胡姓中心”已经取消,机构不复存在。由“中华胡姓通谱”编委会和“江西国光教育基金会”负责编修工作的继续。据介绍《中华胡姓通谱》的首卷将在2008年底出版,目前除首卷中有关总世系和统一字派的争论引起各地胡姓支派的争论外,总会和分省分会就总谱和分谱的发行先后问题上意见也不一致。但是最主要的是各地编修进度不一,江西省和湖北省大部分地市的编修工作很快将要完成,而其他省份的省级组织机构都没有建立,更不可能实现省谱的编修了。从《中华胡姓通谱》的编修大纲上看,“通谱”在各地各分支族源辨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上的考证,所占比重不大,与上述的《通谱》《通考》相仿,主要还是资料的收集汇总,而在目前是远远达不到“中华全国”范围的。所以我的个人看法,国内这些组织机构和个人,花费极大的财力和精力,印制成书的《通谱》《通考》最终都很难被胡姓宗亲所认可,因此这类印刷品不宜重复编撰出版。目前工作的重点还在广泛的调查研究阶段,出“通谱”时机并不成熟。

        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胡姓姓氏网站,胡氏宗亲网的最大特点一是民间性质不属于任何组织机构、二是公益性质不追求任何经济回报。网站以“网络联系宗亲,共享族谱资料,讨论族源支派,方便寻根问祖”为宗旨,在收集整理国内外胡姓资料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具体表现在:利用网站信息平台,人人都可以上传发布本族资料。目前《胡氏各地字派字辈汇总(求精中) 》一帖有1328张回帖,点击率高达11万次,是宗亲们关注的首帖。网站建立了“胡氏寻根数据库系统”,目前已经由宗亲自发录入近900条族居数据记录。开通了全国各地胡氏专贴,吸引了当地宗亲上网交流。建网两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百家姓氏繁衍究竟多少年为一代”、“胡海《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六评”、“对中华胡氏总谱谍修缮之我见”、“关于胡安国世系的讨论 (专帖) ”、“令人失望的九江胡姓总会”等等论坛讨论,为方便读者阅读传播网站资料,网站创办了《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半年网络刊物,每集30-40万字,资料绝大部分来自胡氏宗亲网,通过网络发布,免费下载,目前第二集正在编辑中。这些举措扩大了网站的知名度,前来发布查找资料的宗亲与日俱增,目前注册会员数已经接近15000人,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胡姓网站。针对目前国内胡姓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出版中出现的问题,网站考虑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资源,公开发布电子化资料,为宗亲共享资源提供服务。当然,学习胡海先生的奉献精神,完全实行免费是网站不可改变的方针。

        目前国内各种胡氏有关出版物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某单位所编著的《胡氏XX》竟然所有资料全部来源于国内出版物,不管是否受版权保护,不放过一字,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除了版权意识差之外,经济利益的诱惑也是不可排除的因素。我认为,资料引用不是不可以,而是引用时必须征得原作者的同意或注明出处,长篇大段照搬照抄者,还是要当心法律上的纠纷。作为胡氏文化国内出版物的爱好者,我已经收集了相当一部分胡氏资料,对于这些资料的来龙去脉基本上是了然掌握。我也诚恳地希望,凡我胡氏都应该以大局为重,精诚团结,合力而为,编写出一部完整全面、可以不断补充的胡姓资料汇编。名称叫什么都不要紧,只要内容全面实用,流传后人,则功莫大焉!

南山 2008.11.07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11-22 13:15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08-11-20
Re:南山看谱  37   当前--资料篇(下)
各位宗亲好。怎么我广东胡氏的相关内容在网上又那么少呢!我是五华安流的。我那地方的胡氏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四都搞的非常隆重。庆祝五世祖胡法旺公的诞辰。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08-11-21
南山看谱  38   当前国内胡氏文化研究综述--机构篇(上)
        最早的国内胡氏组织机构,是伴随着联修宗谱的活动而出现的。我们知道,华林胡氏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联修宗谱,如明朝正德年间,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以及清朝光绪年间都曾联修过“大成谱”,其他主要支派也曾有过同样经历,但都没有华林胡氏的规模大。这些跨县跨省的谱局机构,实际上就是早期的中华胡氏文化研究的组织机构。对联络各地宗亲分支,研讨世系源流,起到了有效作用。进入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经济凋敝,大规模的联修宗谱活动基本停止。据胡观文为主编的《中华胡氏通谱》介绍,上世纪30年代,由国民党元老、江西青山胡氏后裔胡汉民牵头,曾计划编修全国胡氏通谱,并亲自制定了“中华胡氏百字统一字派”,在广州建造了“中华胡氏总祠堂”,应该说这是中华胡氏历史上第一次试图成立全国性宗亲组织机构,最终目的也是为编修一部“胡氏通谱”,但迫于时局艰难,无功而终。至于后来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宗族活动都是处于被严厉禁止的状态,只有少数热衷于宗族文化研究的人半地下、小规模地自发研究本支族源情况。这种情况一直到国内改革开发以后,国内政治文化环境逐渐宽松,相对经济状况也开始好转,胡氏文化研究活动才开始逐渐从地下走上地面,从个人转向组织。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胡氏分支的重修族谱活动首先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普遍开展。进入新世纪以后,这种趋向朝着跨省市地区,乃至辐射全国的方面发展,出现了全国性质的胡氏组织机构,编修各种全国胡氏通谱也就水到渠成,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中华胡氏联谊会》和《中华胡氏通谱》编撰委员会
        这个组织机构最早成立于2004年,发起人为江西九江的胡观文先生。胡观文是一位军旅作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搜集族谱资料,系统研究胡氏文化,是国内最早开始胡氏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胡观文的第一部胡姓著作《中华胡氏人物大典》上卷,2002年10月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后来他将《中华胡氏人物大典》更名为《中华胡氏大典》,在2004年江西九江举行第二集发行仪式时,顺势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胡姓组织《中华胡氏联谊会》,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地区的106名代表参加了这次成立大会。同时成立了《中华胡氏通谱》编撰委员会,从而拉开国内首次编修《中华胡氏通谱》的序幕。但据我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个胡姓组织实际上并没有正式开展过活动。日常的工作都是在江西的“九江书社”进行,原因很简单,“九江书社”是一个以出版姓氏文化书籍为主的经济实体,胡观文编修《中华胡氏通谱》,是将自己掌握的胡氏资料进行系统汇总,侧重点仍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一次次变更胡氏书籍名称,扩充书籍的内容,当然也是属于商业性质的。因此,所谓《中华胡氏联谊会》实际上也是一个空虚非务实机构,其相关机构的成员绝大多数是胡观文在收集资料时所结识的各地胡氏宗亲,出版发行的时候很多人都到场祝贺。但我不清楚这个联谊会是否正式注册为合法民间社团组织,一共开过几次会,开展过哪些活动。这个组织机构从成立至今一直默默无闻,其名声远远不如在2006年成立的《中华胡姓联谊会》,这说明早期的胡姓组织机构,基本上是处于松散状态,其目的也很功利化,是为了出版《胡氏通谱》而成立的,并非是以朴素的宗教化倾向做主导,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实际上但凡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宗族活动,其内部难免会有不和谐的矛盾现象产生。质疑动机、个人恩怨、相互拆台、你争我夺的背后都是一个“利”字在作怪,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以胡观文为主编的《中华胡氏通谱》编撰委员会,实际上也是他一个人在运作,拉赞助、汇编资料、找名人题词。那个所谓的《中华胡氏联谊会》早已是名存实亡,我解读它留下的历史含义就在它是“第一个”全国胡姓组织,胡观文是这个组织的发起人,《中华胡氏通谱》的主编,他为国内胡姓文化研究的开展有着不容抹煞的历史作用。

二、《世界胡氏宗亲联合总会》
        这个组织在国内胡氏宗亲中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原因也很简单,这是由一些侨居海外的胡姓华人华侨自发建立起来的组织,主要是联系和沟通海外胡姓商界人物与国内胡姓政界人物的关系,以“胡”为媒,联宗会友,以扩大影响,促进商业活动的开展,要我看就是一个海外胡姓华人俱乐部。我们胡氏宗亲网是国内外知名的胡姓姓氏网站,网站宗旨也很明确,主要是弘扬胡姓文化,联系国内宗亲,重在为宗亲寻根问组提供方便,而他们的组织看来是为海外胡姓华人服务的,当然也少有国内宗亲与之交往联系(最近这种情况有所转变,国内开始有地方性胡姓组织机构与之洽谈联系)。我没有和这个胡姓组织发生过联系,只是由于工作原因经常要上他们网站看看,所有的资料均来自这个仅有不到300位注册会员的《世界胡氏宗亲网站》。《世界胡氏宗亲联合总会》成立于2006年5月,由于网站宗旨不一样,在他们的网页上很少看到有关胡氏源流世系方面的资料和讨论。所有的胡氏新闻不是某某公司的经理董事会见国内政要,就是海外胡姓华人的奋斗成功介绍。另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宣传这些胡姓华人华侨的慈善捐款。《世界胡氏宗亲联合总会》成立以来已经多次为国内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捐款,其中以一个叫胡国赞的宗亲出资最多,他先后在安徽江苏捐资修建了多家希望小学。另外从他们网站上也能了解到国外如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法国等地胡姓华人组织的一些情况。《世界胡氏宗亲联合总会》的组织机构比较健全,虽然经过多次改选,但一直保持正常运作的态势。

三、《中华胡姓联谊会》和《中华胡姓中心》
        近年来国内胡氏中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莫过于2006年6月3日在江西九江成立《中华胡姓联谊会》了。尽管其代表性远远达不到全国范围,这个组织仍被我称之为《全国胡姓代表大会》,因为无论从时间上和代表的多元性上都表明了该组织的建立将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善始者不必善终,到了2008年的年终,这个组织甚至还不如胡观文的《中华胡氏联谊会》的结局,后者虽然默默无闻,但也属于无功无过,全身而退。而前者目前却挣扎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动辄得咎,进退维谷。这种状况的确使所有的参与者和关注者始料不及,然而细细分析一下却又在情理之中,看似偶然,实则也是必然。首先是合法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华胡姓联谊会》的前身是江西九江周边地区胡氏宗亲联谊会,以华林胡氏后裔为主。成立不到一年,就扩展组织为全国性质的《中华胡姓联谊会》,他们以为请来了胡耀邦和胡锦涛支族的宗亲代表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展活动,但碰到的第一个钉子就是无法在国内民政部门注册为合法的民间社团。为避免非法组织之嫌,于是跑到香港去注册,一年后因无法通过复审,注册被取消,目前这一组织已经在今年三月九日发表声明取消。如果不是有宗亲在十一月份通过网上发帖披露,全国胡姓宗亲还依然被蒙在鼓里。第二是组织名称混乱不清,从来不予解释。按章程《中华胡姓联谊会》是代表全国胡氏宗亲的最高组织机构,但在这个机构之上却还有一个“中华胡姓中心”,是什么时候成立的也不清楚,只知道“中华胡姓中心”昵称“总会”,是这个胡姓组织的真正最高权利机构。下属有《中华胡姓联谊会》、《中华胡姓通谱编撰委员会》、《江西国光基金会》还有一个江西(九江)企业家联谊会。奇怪的是这个“总会”从来就没有公布过其办事机构和负责人,让我们感觉到似乎有只神秘之手在操纵这几个分支机构。既然《中华胡姓联谊会》和各地分会都已经停止了工作,那总会还能领导谁,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性呢?对于这些疑问,无论网上呼声多么强烈,可就是没有人出面来解释。目前我们知道的是由《中华胡姓通谱》编撰委员会取而代之。第三是组织内部矛盾重重,无法协调工作。前面说过,胡观文的《中华胡氏联谊会》和《中华胡氏通谱》编撰委员会成立在先,与同在九江一地的《中华胡姓联谊会》《中华胡姓通谱》编撰委员会简直就是水火不容针锋相对,属于“胡氏”、“胡姓”一字之争的外部矛盾。而这个总会内部又因学术观点,个人恩怨争吵不休,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有的机构成员默然退出,不再参加联谊会工作。地区分会和总会存在着不服从,唱对台戏的情况,闹到最后,总会几乎要成为光杆司令部。第四《中华胡姓通谱》编撰受到广泛质疑,导致该组织滑向接近散架的边缘。《中华胡姓通谱》编撰是《中华胡姓联谊会》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该组织争取到胡姓成功人士的资助,2006年开始正式运作修“国谱”。当时他们的计划是,首先通过胡姓成功人士的资助启动项目,两年后出书卖钱回笼成本,既实现了历史上首修胡姓“国谱”的壮举,又可以在经济上取得预期的收益(所以在此运作过程中还成立了一个“中华胡姓集团公司”),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然而阴影却一步步向他们逼来,首先是由于修全国通谱没有广泛的各地各分支的代表性受到质疑,其次由一些专家学者参加的“鉴定会”受到了抨击,而后发生的中华胡姓总世系即“66”世还是“88”世之争进一步扩大了分歧,最后从学术争执转向了个人攻击,某些修谱负责人的个人品质、历史旧账都出现在网上。与此同时,地方分会在先出“省谱”还是先出“通谱”问题上和编委会也意见不和,总会背着分会召开“征订会”又引起地方分会的不满,扬言要抵制“征订”的声音此起彼伏......总而言之,现在的所谓“总会”是名不正言不顺,下面的分会莫名其妙被取消,实际上也是四分五裂。《中华胡姓通谱》的清样已出,印刷在即,但如要强行发行的话,带来的历史后果是难以估量的。然而目前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要发行面对某些宗亲的反对意见压力大,不发行前期发生的编撰成本无法收回心理压力也大,摆在这个“总会”某些负责人面前的就是这样一道难以解答的难题。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又说“旁观者清”。我对这些胡氏精英们是抱着一腔同情之心的,他们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能为胡姓历史写下一部光辉篇章乃人生之幸事。然而由于考虑不周,策划不当,处理不善,才导致了今天这种令人痛心的结局,给有意要承此大业的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作为先行者,无论是胡观文还是这个“总会”,仍然还是值得我尊敬的。

南山 2008.11.21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3-01-20 13:0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