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bls333.blog.sohu.com/159931094.html胡汝霖先生传略
胡君里
湖湘才俊
胡氏祖居长沙春华山金鼎山七里冲。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的《中华胡氏通谱》第九篇载:
长沙瓦湖胡氏 始祖乾健公,字秉峰,谥宪,原居江西丰城瓦子街,任湖南清河道,长子元亨公,字善立,号仁庵,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迁湘,开基于长沙东乡之瓦湖。传五世衍为震、辉、庸、端、滨、通、献七大房。次子元贞公受业龙潭河图胡家冲;三子元正公落业湘谭胡家坪。元亨公祠堂在春华乡第五保金盆山。
湖南图书馆《湖南氏族源流》称:
长沙春华胡氏始祖天寿公,原籍江西临江府新淦县,迁南隶徽州府休宁县石林桥,四世祖希毅公明天启间由休宁迁居长沙万寿都春华市。
这是目今能找到的点滴记载。笔者曾两次到春华山访问,胡氏祠堂、族谱等均已了无踪迹。当地胡姓人家也很少,且都不清楚祖上情况。据说距此不远的晏家冲也有胡姓聚居,但不属同一祠堂。
胡汝霖先生字鞠生,号莪园,孝字辈,派名孝谦,堂名受益堂,晚年自称莪叟。1865年生于长沙,家境贫寒,父亲早丧,母亲替人洗衣浆裳维持生计。同胞五人,仅留下他与兄若霖,兄弟感情甚笃,事母至孝。(春华山张某说,听老辈讲汝霖先生还有个弟弟叫作霖,没人见过,也不见兄弟间联系,可能是讹传。)
兄弟二人均酷爱读书,且极勤奋。买不起书就跑很远的路去借回来,连夜抄写,细细咀嚼。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都曾践行。涉猎各科,博闻强记,无论天文、地理,医、农、商贾杂书,都曾涉猎。两人谈锋甚健,日日议长论短,作诗联句,虽然家徒四壁,却是书香浓郁,备受乡邻厚爱与夸赞。
汝霖十二三岁就在船码头当帮工,为老板写写票据赖以糊口。老板姓刘,是个举人,慧眼识珠,对汝霖的求学精神很是赏识,让他白天工作,晚上同学童们一起读书。刘家养女(原是汝霖一盏,汝霖深受感动,成名后纳杜氏为妾,夫人去世后又将杜氏扶正,此是后话。丫环)杜柔琴心生爱慕,对汝霖格外关照,比方每人每晚灯油原本限量一盏,她偷偷地多给
清代科举制度是:县试,一年一考,通过者为秀才;乡试即省试,三年一次,录取者为举人;全国会试三场,遴选进士;殿试(廷试)则是给进士划分等级的考试,状元、榜眼、探花为头三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赐进士出身。赶考、受禄,这是当年读书人奋力奔波的唯一出路。
若霖得先中举(成为举人),母亲和兄弟俩都很高兴。这时的嫂嫂显露出得意的神情,有时出言傲慢,这激励汝霖更加发愤求学。18岁时离家赴考,因家贫,赤着一双脚上路,居然闯过了县、府、省考试诸关,约于1886年中举,于1894年应甲午恩科考试。
所谓恩科是在固定的例试外,因为朝廷庆典而增设的一场考试。甲午年是慈禧六十大寿,这个垂帘听政的太后花大把银子修颐和园,也开了这个恩科。就在这年发生了中日海战,邓世昌等为国捐躯。应试举人不乏具革新思想者,如:这届一甲3人,状元是张謇(1853-1926),南通人,曾起草皇帝退位诏书,1913年与梁启趋等组“名流内阁”,民初作过实业总长(相当于工商部长);二甲132名,其中有熊希龄(1870-1937),湖南凤凰人,辛亥革命时任唐绍仪内阁财政部长,后任总理兼财长,1914年辞职后从事教育、赈灾等,“九一八”后坚决抗日。该科中选名录刻于石碑.
1汝霖先生以举人身份参加殿试,得中第三甲第四名进士,授正七品。友人中曾流传一樁趣闻:汝霖先生的殿试文尚存北京国子监。
章最被看好,本该授翰林学士,只因最后十几个字墨色较淡,属大不敬,因而落选。友人后来责备他,他爽朗一笑道:“我坐的地方靠窗,南风吹来墨干了,只好舔点口水写完。”
兄弟发迹后生活状况好转,在家乡长沙春华山七里冲建有大瓦房,厅堂挂着4块大匾,其中有若霖“文魁”一块,汝霖“文魁”“进士”各一块。这在当时是十分风光的。
他一辈子嗜书如命,后来条件好些就拼命买书、藏书。书库码满书箱,直及屋檩。天晴就搬出来晒,亲自守护,防止失窃。一生著述很多,有《莪园诗稿》《莪园文稿》《莪园联稿》等等,可惜未能保存和流传。
出仕安徽
胡汝霖先生得中进士时29岁,授“内阁中书”。 这是一个中等小京官,事务少,责任轻。汝霖先生是个有抱负的人,很想做一些实事。当他升职为“候补道台”时,毅然降格以求,要求放外任,旋即被派往安徽当官。辛亥革命以后曾再次出任安徽地方官职,前后共数十年,当过二任知府、七任知县(县长),足迹历大半个安徽。据后人提供的资料,任职的地方有合肥、阜阳、桐城、当涂、灵壁、怀宁、陆安等处,被称为”九命清官”,具体年月已难查清,只有少数留有确凿记载。如《湖南临湘山志》载有《读晋书“隐逸传”书后》一文,署名为 “清赐进士出身,由内阁中书分发安徽知县,历署阜阳、合肥、桐城知县,实授桐城知县 长沙后学胡汝霖谨撰”。 经查桐城县志,列有历代知县一览表,记载胡汝霖就任该县知县为光绪34年(1908)。又有史料称,当涂县有个天门书院,建于宋淳祐六年(1246),几经兵豳、大火与洪灾,清同治三年重建,“光绪三十七年(1905)知县胡汝霖改为高等小学堂,学田17402亩移充小学基金。”更多的记载待查。
据后人回忆,汝霖先生每一到任即查案卷,对于罪行较轻的以教育为主,安排他们学习生产技术如织布、打纱、缝纫、木工等等,使其出狱后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不再危害社会。在阜阳三年,陆续释放60余人,这些人及其家属感恩戴德。汝霖先生每每卸任时,当地绅民都送“万民伞”以表颂扬。灵壁有个“名宦寺” ,设有在皖为官清正者牌位,汝霖先生牌位第一批进入,其时鼓乐喧天,欢声雷动,可见他受尊敬和爱戴的程度。
老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解放后实行土改,有人说胡汝霖当官多年,家里只怕小金宝塔也也打得几座了。实际上家里只留下一栋瓦屋、数十亩薄田。其时汝霖先生已去世,其子女都出外谋生,只有一个儿媳在家,被当作“地主婆” 批斗,却找不出多少罪状,批斗会不了了之。此事当地老人至今记忆犹新。
清朝末年朝庭腐败,丧权辱国,政治斗争激烈。仅从安徽地方志中摘录一段便可见一斑:
宣统二年正月(1910年2月),安徽巡抚朱家宝奏准,皖省每年收入只有银500万两上下,而出款则(X百)万两以上,为弥补不足,在全省发行公债募银120万两。又因政绩拙劣,将颍州知府凤林、祁门县知县杜英才、霍邱县知县董玉书、含山县知县李光纶、蒙城县知县龄安革职,将署黟县、太平县知县阎希仁,署合肥县、黟县知县胡汝霖摘去顶戴。
被摘去顶戴的事尚未找到旁证,依胡汝霖先生的性格,不肯为虎作伥盘剝百姓、抵制发行公债敛财,因而被排挤是在所难免的。
效力新政
先生积极参与了民主革命运动。安徽地方志记载:
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907年7月6日),安徽巡抚恩铭在参加高等巡警学堂学生毕业典礼时,安徽巡警处会办、安庆巡警学堂会办、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利用呈学生名册之机,枪杀恩铭并率。领巡警学堂数十名学生起义。起义当天被镇压,徐锡麟当晚被杀。
……
本年(1908年)3月10日,湖南首先派代表雷光宇赴京上书请愿速开国会。请愿书由宪政讲习会杨度亲自起草,绅商学界四千余人签名,呈送督察院代奏,要求清廷于一二年内召开国会。
该地方志还记有:
同月,河南省各府县立宪派代表在省教育会集会,讨论请愿速开国会。宪政讲习会的熊范舆在会上发表演说,指出“国会一旦不成,即政治无从整理。吾豫宜急起从湘人后,速开全省大会,推举代表入京请愿”,得到与会者赞同。请愿书由在籍翰林院编修王安澜主稿,编修蒋艮领衔,签名者五千余人,推举代表胡汝霖、杨懋源赴北京都察院呈递。
上文中“河南”似应为“湖南”,”吾豫”或为”吾湘” ,据查,当时河南并无同名同姓的代表。胡汝霖先生投身革命的事是无疑的。或者是因反抗当朝而被摘去顶戴,或者是因支持革命慨然辞官,他于世纪初回到家乡,参加革命工作。辛亥革命成功后,离开官场,实现了从容转身,成为一名授业解惑、培育后代的教师。
他立即被省立一中及湖南一师聘为国文和历史教员。当时以进士出身(相当具有高级职称)出任中学教员,他是第一人,自然备受尊敬。在省立一中(地址是长沙市紫东园即今民主后街4号)与毛泽东相遇,引出一段旷世奇缘(另章叙述) 。
民国四年(1913)应广东革命政府之召南下,任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属)国民政府县知事即县长。接着又被派往安徽,仍旧当县官,还曾任芜湖关秘书长(齐锡元手下)等职。1923年被任命为太湖县县长。据说,时任湖南督军的军阀张敬尧曾有意延请汝霖先生当他的秘书长,先生知张为人阴险,被老百姓称为“张毒”,毅然推辞了。
中国的旧民主革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许多政府官衙换汤不换药,民风也亟待清理。汝霖先生空怀报国恤民之心,无法施展。在番禺任上,见赌博和抽鸦片烟歪风盛行,决心整饬,他把查有实据领头为恶者抓了一些,尽是士豪劣绅、纨绔子弟。他们纷纷要求出钱自赎,汝霖先生不许。那些人便找到他们的后台――昏庸腐败的官僚政客,给汝霖先生施压,还反咬一口,说汝霖先生“不体恤百姓” 。汝霖先生忿而辞官。继任者收到财帛贿赂后,将那些人都放了。
还有一个令后人难忘的实例: 1925年任怀宁县首县县长时,有宿县张某呈报,抓到七名携有枪械的强盗,请求处决。首县县长是有生杀大权的,而”持枪大盗”则在必杀之列。汝霖先生觉得证据不足,升堂再审。这七人申诉说,他们是结伙贩布的,因路途常有劫匪,便弄了两把手枪壮胆。胡县长当堂检验枪枝,竟然锈迹斑斑,零件残破不全,且七个人中无一人会使用。汝霖先生想,哪有这么窝囊的“持枪大盗” !权且收监,打发他20岁的儿子实甫到宿县调查走访,查明这七人的确是守法小贩,立即释放,还从自己家里拿钱送给他们做盘缠。几年后,实甫先生乘船去芜湖,与同舱人闲谈,同舱人得知实甫先生姓胡,便大发感慨:“胡家出好人啊,当年如果不是胡县长明察秋毫,我们早作地下鬼了!”原来这人就是那七个小贩之一。这段佳话流传很广。
书结情谊
胡汝霖先生和毛泽东的交往是该大书特书的。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听毛泽东自述他的一生,记录整理在他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中。毛曾谈及一樁重要史实:
我下一个尝试上学的地方是省立第一中学。(注:应是在1912年)……那里的一个国文教员对我帮助很大,他因为我有文学爱好很愿意接近我。这位教员借给我一部《御批通鉴辑览》,其中有乾隆的上谕和御批。
《资治通鉴》是北宋大学者司马光与助手历19年撰写成的编年史巨著,可与《史记》相媲美。“辑览”则是后人对这部重要历史著作的摘编,有乾隆的上谕和御批的是珍本,当然是十分难得的。向毛泽东借(赠)这部书的,正是胡汝霖先生。据汝霖先生的家人回忆,先生爱书如命,从来不肯借书给学生,看到毛泽东才华出众,谈吐不凡,格外喜爱,在一起谈论历史事件时,为了引证拿出了《御批通鉴辑览》,并慷慨借给毛。毛在阅读时作了圈点批注,胡先生不悦,但细看其圈点批注,很有道理,颇具文采,又转怒为喜,慨然将此书相赠。
重要的是,毛说:
我读了《御批通鉴辑览》以后得出结论,还不如自学更好。我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我非常认真地执行,持之以恒。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很有价值。
人民日报1991年11月23日第8版载陈东林、郭金荣《毛泽东读<资治通鉴>》一文,说,毛泽东晚年曾对护士孟锦云讲,《资治通鉴》他读过17遍,毎读一遍都获益匪浅。新中国成立后,他委托吴晗整理、标点该书,于1956年由古籍出版社出版。毛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毛泽东到图书馆自学,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志向,这已成为人所共知的美谈,而这段重要历史的开端,就是老师所借(赠)一部书。毛泽东无论带兵打仗、治国、外交,都常引用中国古代史实典故,说明《资治通鉴》等古籍对他的影响有多大。所以说,他得到这部书决不是一件可以忽略的小事,他是不会忘怀的。
然而,斯诺没有记下那位教员姓名,以至后人枉加猜测。一说是符定一,经查,符是当时该校校长,并没有直接任课;一说是柳潜,柳当时的确是毛的国文教员,并且为毛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作评语大加称赞,但没有依据说他就是赠书的人。据湖南文史馆俞润泉先生考证,胡汝霖是历史教员,而毛正是在获此历史巨著后更加用心钻研历史。
这一段重要史实没有留下详细的文字记载,但胡汝霖多次对儿女们谈及。1989年湖南《文史拾遗》刊发了汝霖先生后人的文章记述真相,研究毛历史的专家、毛前秘书李锐立即予以肯定,写入在他的著作中。
近年中央文献出版社等出版尹高潮、杨庆旺等学者的著作,都谈到胡汝霖先生赠书一事,经与作者及出版部门联系,没有得到更多史料依据。还有文章说,毛泽东读哪些书,以及后来报考师范等,都是受胡汝霖先生指点,笔者也没找到有关史料记载。
据家人回忆,毛在一中及后来在一师求学期间,经常同三两好友拜访胡先生。胡先生不在家,他们就坐在客厅里等,有时等上两个多小时,一定要见到老师才走。胡先生说:“这些学生可不是等闲之辈!”他了解毛从事的一些活动,曾对夫人说:“同他们交往是难免惹祸的,你怕不怕?”
1925年5月21日,反动军官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公开反 共,袭击省总工会等革命机关团体,解除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队武装,这是汪精卫集团开始叛变并与蒋介石合流的信号。连日来全长沙城都在白色恐怖之中。一天深夜,胡汝霖家人听到屋顶有响动,疑是小偷,提灯照看。原来是6名学生模样的青年蹲在屋上,在躲避追捕。汝霖先生连忙命家人搬来楼梯接他们下来,领到屋内分头藏好。此时犬吠声渐近,大家提心吊胆。汝霖先生叫大家别慌,自己守在大门口。一会儿追捕的人呼喊着过去了,6人逃过一劫。汝霖先生把他们藏了两天,好生款待,又找些衣服帮他们化妆。全家人把他们分头送到车站、码头。这6人平安脱险,万分感激,汝霖先生不留他们姓名,也一直没向外人说起。
后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一浪高过一浪,胡先生同毛泽东等再没有直接接触,但心里总牵挂着这些学生,暗中支持他们。据说解放前夕曾收到过毛的一封信,家人害怕,没敢保存。
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南进,程潜和陈明仁谋划湖南起义。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长沙东乡,一位军官住进了胡汝霖家。那时胡先生已年高耳背,见军官在读一本书,便借过来看,原来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大喜过望,挑灯夜读,称赞道:“好极了!好极了!耕者有其田,这正是我几十年梦寐以求的啊!”又说:“我早就看出毛润之了不起,他的文章气贯长虹,果真是经天纬地之材!”他还作诗抒怀,赞颂人民解放事业。不料偶感风寒病倒,不久含着欣慰的微笑离开人世。两天后,湖南宣布和平解放。
天下有此等巧合:胡汝霖先生与毛泽东的交往,从一部书开始,又由一部书夹谢幕,其间37年,同呼吸,心相连!
抗战时期
胡汝霖先生在湘、皖、粤等地奔波数十年,直到1934年前后返归故里。
他曾卖文糊口(替人撰写家传、寿序、楹联、墓志铭等等) ,最后还是选择了教书育人的职业,被聘为湖南大学教授,当时校长是矿冶专家胡庶华,与汝霖先生交往甚密,可惜现在很难找到文献记载。1947年出任湖南省文献委员会委员、长沙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工作时间不长。
汝霖先生的学识和资历使他赢得很高声望,与湖南政界人士多有接触。例如;
程潜(1882-1968),字颂云,湖南醴陵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曾任武汉行营主任等职,1946年被任命为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领导湖南起义,震惊全国,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湖南省省长等。据说他的父亲程若凤与胡汝霖先生同年中举,所以他称汝霖先生为“年伯”。汝霖先生造访程潜位于教育坪的寓所,受到格外礼遇,临别时程亲自送到马路边。过后他的秘书对同去的汝霖先生的孙子仲诜说,颂公送客从来只送下楼,对胡公却不一样。可见他的尊敬之心。汝霖先生逝世时,程还曾送挽联表示哀悼。
王东原(1899-1997),醴陵人,曾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军长、长沙警备司令等,1946年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在胡汝霖先生中举60周年时曾亲书贺联致贺。
马续常,著名律师,号称湖南“四大金刚”之一。在1920年代湖南自治运动中发起组织“湖南弭兵会” ,与毛泽东、何叔衡等377人建议制定“湖南宪法” ,建设新湖南。他酷爱诗、联,长沙天心阁及岳麓山云麓宫都存有他的楹联。马尊汝霖先生为师,常将诗稿送汝霖先生修改,汝霖先生每每将意见写在纸条上夹入他的诗稿中送还。汝霖先生中举60年庆典就是马一手操办的。
曹孟秋,书法家,长沙现存有他1932年题天心阁原儿童公园的80余字长联。
仇鳌(1879-1970),湘阴人,为省政府委员,也是著名文人。参与1949年湖南起义,后来担任民革中央委员。
汝霖先生当时已年逾古稀,教书之余,以读书作文自娱。他说,《论语》说“学而优则仕”,是说学习之外尚有余力和闲遐,就应当做官为老百姓做点事。此前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就是说做官也还要腾出工夫读书。我现在不当官了,更该好好做学问。这个时期,他的诗、文、词、联等等非常多,可惜几经动乱极少留存。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社会动乱不堪,汝霖先生同亲家张未纯一起,在河西张家湾、冯家冲等处避难并教学生。张未纯(1871-1957)字退园,饱读诗书却考场不顺,终生以课徒为业。汝霖先生重其人品学问,不讲门第,定要与之结为儿女亲家。两人意气相投,亲如手足。1949年筹办未纯先生80寿庆时,汝霖先生曾诗致贺:
“退园先生今祭酒,德与功言三不朽。儒林文苑有传人,乡里同声称老叟。……”
未纯先生有一侄名志浩,曾随汝霖先生读书,还抄录了先生许多诗文,一直默记于心,现在(2010年)他已年届九十,
尚能记得一些。
日寇进犯,气焰嚣张。1938年10月起,上海、南京、武汉、岳阳连遭沦陷,铁蹄直逼长沙。年逾七旬的汝霖先生为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痛心疾首,作诗文呼吁团结抗战,当局充耳不闻。因为情报失误,蒋介石以为日军11月9曰便会攻城,急忙召集会议,要搞什么“焦土抗战”。11月12曰夜,长沙全城忽然火光冲天,史称“文夕大火”,全城63%的街巷房屋化为灰烬,4000多人丧生。汝霖老人义愤填膺,曾填《百字令》词痛斥当局:“惊人一炬,问兵家出何典记……记当年皖上宦游,臣里也多良吏……怅而今,羞对阿郎粉腻!”
当时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犬牙交错,有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也有鱼目混珠的乌合之众。一天,一支队伍到胡家来,兵士搜寻财物。一名军官见了立即喝令制止,说这是某大人的老师家,不得骚扰!兵们连忙住手,还将房间与院落清理打扫好才离去。至今不知这是谁带领的队伍。
1944年6月18日长沙沦陷,汝霖老人与家人一起,四处奔波逃难。在长沙东乡樃梨一亲戚家暂住时,日寇突然袭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汝霖先生和许多乡亲掳去当挑夫,
汝霖先生被责令挑一担抢来的鸡,虽然不很重,但一位年届八旬的书生,行走都很困难,哪能挑担!一位同被掳的老农急中生智,把鸡笼偷偷打开,出笼的鸡四处逃窜,老农拖起胡汝霖先生佯装抓鸡跑入树林,日本兵害帕遭到伏击不敢穷追,他们才逃离魔掌。当时胡汝霖先生已无遮体衣裳,临时找了半床烂蚊帐裹着回家。回到家一看,鬼子打劫把家里弄得一团糟,人畜粪一便臭气熏天,他最钟爱的书籍被丢在污秽中。见此情形,他搂住十二三岁的孙季熙嚎啕大哭,痛骂日本侵略者。
平静晚年
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老人回到春华山老家。
他有一个庞杂的大家庭,家庭生活也是苦乐参半。
汝霖先生有三位夫人,正室唐氏,妾童氏和杜氏,各有生育,但并没有都养活成年。生活负担重,两个女儿送给了别人。老人晚年自称有九子十一女,当时在世的大约只有半数,而且都先后外出谋生。第七子(从若霖先生的两个儿子排起,故称行九)名树之(厚甫)早年参加新四军,后来成为新中国铁道部门重要干部。其余子女大都以职员、教师等为业,正直为人,学识丰富,在各个岗位做出了成绩。
走出战争阴霾的汝霖老人不图享乐,耄耋之年仍教学生。曾在一个叫李敬修的富商家坐馆,教他儿子读书。那孩子倚杖权势不求上进,汝霖先生很失望,辞馆回家,在家课徒。
他读过的书极多,而且记性特好。年老眼花看书吃力,常常不打开书本,随口吟哦,还指出学生书本上某行某字印错了,某处应添一字,等等,仿佛文章全印在他脑海里了。
胡汝霖先生生长在封建社会,思想却相当开放。旧时兴女人裹脚,他的女儿、儿媳大都不裹。那时女子很少读书,他却送女儿上学,有的读到大学毕业。他教的学生中也有女生,如马续常的女儿玉甫。
长子早丧,儿媳才十多岁,他力劝其改嫁。儿媳倒是受“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束缚,不肯另嫁他人,汝霖先生就把她送进女子职业学校读书,成为自食其力的强女子。
胡汝霖老人生性落拓幽默,特别疼爱孙儿女,常给孩子们讲纪晓岚、年羹尧的趣事,老少一起欢笑。又常帮人家起名字、议婚姻,只求一乐。据说替某人起名“多寿”,其人却只活了35岁,乡人难免暗地嘲讽。
胡汝霖先生是无神论者,杜氏迷信鬼神常遭他揶揄。七月半孙儿们为先人烧纸钱,他在一旁吟道:“冥冥何所需,尽我生人意”。
几个十几岁的孙儿女寒暑假回乡看望老人。孩子们聪明调皮,用纸糊在方桌两腿之间当银幕表演皮影戏。人物是厚纸雕刻成的,形象便是家里人和邻居,模仿他们嘻笑怒骂,很是有趣。一位邻居妇人觉得受辱了,向汝霖先生投诉。老先生给以宽慰,并不责备孙儿,还同家人一起看皮影,开怀大笑。
汝霖先生为人和善,不善理财,家里没有劳力,田里耕耘收割只能请佃户操作。有时佃户报告说收成不好要求减租,他也不问是否实情,便大手一挥:“免了!”令管家的儿媳哭笑不得。
老人晚年尤爱吃肉,常念叨“七十无肉不饱!”家境拮据,儿媳们只好靠典当来给他买肉。他吃了肉吟道:“味美乎?美味也!真是好吃得骂娘!”一次别人送来一只鸡,说是阉过的,不几天却下了蛋。老人不忍杀它,吃它的蛋格外高兴,还作诗以记之。
子孙都不在身边,请了一个农家孩子照顾起居。那孩子才十三四岁,叫刘二,家里穷,没文化。汝霖先生决不小看他,从来不训斥。遇到刘二不高兴还好言好语逗笑,或送点好吃的。家人都说老人同刘二可谓结下忘年之交。
他老对年幼的孙女说:“人老了就会死,爷爷死了你会哭吗?”孙女说会哭,他老让孙女“演习”一下,然后笑道:“崽哭一声,惊天动地;女哭一声,娇声娇气;媳哭一声,假情假意;孙哭一声,怪声怪气!”又道:“莫哭莫哭,山丘华屋。五岭七坳,也算有福。读什么昌阁文书,念什么阿弥陀佛!……”
胡汝霖先生活了85岁,经过清朝与民国两个阶段,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有幸在读到爱徒毛泽东的著作后,在欣慰中长眠,也算有福了。
他被浅葬在家乡春华山,子孙原打算待国家安定以后一起回来重新安葬,因为大家分散,各自都忙,又因政治运动等缘故,没能办到。现在那里面貌已经大大改变了,故居早已不在,坟地成为茶园,家乡人们欢欢喜喜过上了初步小康的新生活。大家不会忘记,这里曾出过一位好人,一位学问家、教育家。胡汝霖先生活在人们心中。
2010.4.19. 写成初稿
2010.9.2 补充修改
后 记
胡汝霖先生是一位应当被历史铭记的老人,他的后人是该引以为荣的。而在半个多世纪中,我们尽可能避免谈到他,他的照片、文稿等一应物品都没有保存,真是十分遗憾的事!
尽管胡汝霖是毛泽东青年时代授业解惑并且给予重大影响的老师,但他当过前清县官,家又被划为地主,在特别崇尚阶级出身的时代,他的子孙们不得不尽量回避。完全忘记是不可能的,毕竟是自己的祖先,并且的确是一位好人。
我是汝霖先生见过的最小的孙儿。1988年底到北京姑母家,年过八旬的姑母胡绮芬对我说:“老人的生平事迹没有记录流传,是我们的不孝。你应当作一些记载,否则,子孙们将无法寻到根问到祖了!”我回湘不久便因病住院,想起姑母的嘱咐,在病床上把父母姑伯兄姊们讲到的点点滴滴收拢来,写出一个初稿,得到省文史馆俞润泉老先生大力支持,多方指点,并帮我查核考证,我的《祖父胡汝霖先生述略》一文才得以写成,在《文史拾遗》创刊号上发表。
没有想到,拙文引起史界的注意,特别是关于胡汝霖先生向毛泽东赠送《御批通鉴辑览》一事,解开了一桩历史迷案,李锐同志等予以肯定。在毛泽东诞生百周年之际,我关于这一题材的文章受到欢迎和重视,连连发表、获奖和被收入专辑。此后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引用了拙文描述的史实。
我以为使命已经完成,没有再在这方面花功夫。直到2009年10月,一位学者的举动令我震憾。他叫ooo,是省地方志编委会省志处处长退休的专家,我们素不相识。他读过我20年前那篇文章,留下深刻印象,格外尊敬胡汝霖先生,竟然在建国六十周年和汝霖老人逝世60周年的日子里,专程到老人家乡金鼎村,在老人下葬的地方焚香跪拜。同时在网上发文寻找胡氏后人,力主建纪念碑、出纪念册,以缅怀汝霖老人。我的侄儿晓钟将他的文章、照片转发给我,我既吃惊又感动。
我感到,汝霖老人不仅是我的祖父,还是一位历史人物。历史不是任何人私有的,任何人都有责任保护和流传历史的真相。历史如同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代代相传,不能把接力棒丢了。历史又如永无休止的链条,环环相扣,不能断掉任何一环。尽管以往资料的丢失不能由我们负责,我们还是有责任尽力修复它,把残存的史料搜寻整理出来,使后人继续研究时有所依据,这才是对子孙负责,对历史负责。这样,我下定决心编写这本纪念册。
我是学美术的,对写作与编辑虽也喜爱,毕竟只是“票友” 。年逾古稀,体力日衰,完成这个任务是相当困难的。但我胡家族人中,长一辈的全都作古,同辈的有几个兄姊尚健在,也都年近杖朝,身体更不如我。胞兄君靖为中文教授,编、写水平自然比我强得多,却罹重症,正在治疗康复,不能给他加重负担。我是没法子推脱了,拖延也不行,因为心脏病时常威胁着我日趋虚弱的肌体,“只争朝夕” 不是空洞的口号了。
及至把事情办起来,方才明白此事的艰难。难处主要在原始资料缺失。我首先同各位兄姊、表兄还有一位舅舅(曾是祖父的学生)等联系,还联系上发表文章谈到过赠书一事的专家学者杨庆旺、尹高朝、唐振南等,请大家回忆提供线索与素材。其次,翻阅了能找到有关书刊、文章,重达8.5公斤的《中华胡氏通谱》也翻了个遍,还找出绮芬姑等生前给我的信件再读。第三,在晓钟侄等协助下,从网上搜索各种有用的信息。第四,通过信件、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沿着祖父的足迹与各地、各部门联系,如省立一中、一师、湖南大学、安徽桐城、合肥、阜阳等地挡案馆等。打听到芷讧挡案馆、韶山纪念馆等处可能保存有关资料,也立即去信求助。第五,出门查找。我同胞兄君靖一起专程到省档案馆翻看历史档案,由刘国强先生陪同到了故乡金鼎村,妻子陪我到了朗梨镇等处。在金鼎村,得到邻居兼佃户的后人张建刚等大力支持,遍访知情的老人。在朗梨陶公庙,周至仁道长热情接待,赠给我刊有祖父文章的《临湘山志》。可以说,一点点线索我都不放过。几经修改写出《胡汝霖先生传略》。此文仍然很简略,就是因为现存资料太少。以省档案馆为例,馆藏1949年前档案少得可怜,而且基本上只留下三四十年代的,民初——更别说前清的资料已找不到片纸只字。这是历次“运动”特别是“大革文化命”的“丰功伟绩”吧!
资料欠缺令我失望,又反过来使我感到责任重大。已经丢失的没法子找回,残存的不能再丢失!能抢救一点就抢救一点吧,留给后人的尽管很少,总比没有好。
汝霖先生的照片原也有的,“文革”中没法保存。我只在孩提时见过祖父,已完全没有印象,只能根据兄姊们回忆叙述,自己动手画。各人的印象并不一样,我画的最终并不很像,只能称作“模拟像”了。
这个纪念册是许多人共同的心血凝成,特别是ooo先生出力最多,现在又由他请到著名学者、省文史研究室主任、长沙县政协原主席伏家芬老作序,使册子增色不少。谨对伏老及上面提到的各方人士表示深深的谢意!
胡君里2010.9.
。,,,,,,,,,,,,,,,,,,,,,,,,,,,,,,,,,,,,,,,,,,,,,,,,,,,,,,,,,,,,,,,,,,,
致ooo先生的信
oo先生:
您好!昨日您告诉我韶山图书馆有关信息,我当考虑同他们联系。此前哈尔滨杨庆旺先生告诉我,韶山遗物馆馆长叫夏佑新,我当即写信去,希望得到《通鉴》的照片(在纪念馆中展出过)。夏没有回信,后来我在网上找到了照片,也就没再同他们联系了。一师纪念馆换了个馆长叫艾建玲,我也曾写信、打电话去,总找不到人。感谢您一直支持我帮助我,如果夏某、艾某等有你一半的热心,我的任务早完成了!
现在要找寻点历史资料太难,我花600元买回《中华胡氏通谱》四大本共重17斤,翻遍了也只几行字可作参考。我想,要想得到更多准确的史料只怕目前做不到,而我的身体日见衰老,常突然发病,必须尽早完成纪念册的编印工作,力争年内完成,了此一椿桩心愿。
纪念册内容,主要部分是胡汝霖先生传略,我已作了一些补充修改,现奉上请您指教。第二部分原拟收若干纪念诗文,也有困难,现打算简略介绍一下先生的后人。我们的谱牒找不到了,以往的无法追寻,总得把后来者记录一下,给子孙们一个交代。我已请兄姐们将各人情况写给我,每人列一辞条。且附上我写的几条,您看这样写行不行。
现在十分重要的是序言。您曾承诺帮我找权威人士写,请您将《传略》转交供参考,争取早日写来好吗?有劳有劳!拜托拜托!
君里
2010.9.3.
,,,,,,,,,,,,,,,,,,,,,,,,,,,,,,,,,,,,,,,,,,,,,,,,,,,,,,,,,,,,,,,,,,,,,,,,,,,,
附 若干辞条
胡实甫 派名楚恭,汝霖先生第4子(行6),1905年农历6 月初9生于芜湖,9岁丧母,16岁即离家,随未来的岳父张未纯先生读书做事。小楷极佳,以抄写公文等糊口。抗日战争期间集体加入国民党。解放前后任安江“湖南第一纺织厂”总务课文书。1951年离职回到长沙,1956年 6 月 25 日病逝,享年51岁。妻张志恒,子胡叔尚(早夭)、胡君靖、胡君履,女胡韵琼、胡韵珂。
胡韵琼,派名宝嬿,实甫先生长女,1932年农历2 月12日生,长沙女师肄业后入邮电训练班,1953年到株洲邮电局工作,1960年保送入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供职于国家高教部任、公安部、教育部,任教育部仪器进出口公司业务经理,中共党员。1988 年退休。夫李升龙,铁道部干部,中共党员。女李红英(朝刚)、李朝荣、李民。
胡君靖,派名宝綝。实甫先生次子(行8),1938年农历5月27日生, 1955年由湖南第一师范华业,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59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中共党员,教授。曾任(湖北)恩施教育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有《少年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教学》等著作多种。1998年退休后回长沙。妻詹松青,副教授。子胡浩,工程师,子詹沛,博士,定居于美国。女胡玲。
胡君履,又写作胡君里,派名宝绥,实甫先生第3子(行10)。1939年农历5月27日生,12岁考入华中艺专(后改为艺术师范,又与第一师范合并),1955年毕业到株洲教书,1958年后陷入逆境,1979年恢复工作,先后任区文化馆馆长、文体科长、市文联协会工作部主任兼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经自学又获大专文凭,1999年退休。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湖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谩画家十杰之一。著作有《胡君里漫画选》、《胡君里水彩画》、散文集《苦乐年华》《啼笑人生》等。妻钟兵山,教师。子胡滨,教师。
胡韵珂,派各宝姞,实甫先生次女,1943年农历8月16日生,毕业于株洲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教师,市郊区粮食局干部,1998年退休。夫郭统生,粮食系统干部,中共党员。女郭朝阳,经商,子郭向阳,会师计。
胡 滨,君履之子,1968年12月生,1990年毕业于湘谭大学图书情报系。现供职干湖南铁道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
本文及题图作者胡君里
胡君履,又写作胡君里,1939年生于长沙,1951年入华中艺专(该校后来并入第一师范)。1955年到株洲从事教育工作。从 1958年初开始,陷入逆境长达22年。其间,教书、种田、掏大粪、拖板车等都干过,始终乐观豁达,并且坚持自学。
文革中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判刑入狱近8年,回到株洲后在街道装卸队、煏花厂劳作,1978年彻底平反,进入北区(今石峰区)政府机关,先后任文化馆美干、副馆长、馆长、文体科(局)副科(局)长。
1986年调市文联,任协会工作部主任、市美协主席等职,1996年获副研究馆员职称。长于水彩画,为省美协水彩画研究会会员,作品曾在北京、安徽、贵州等地展出,多次在省以上展览中获奖,有的被收藏,出版了《胡君里水彩画》,举办了个人水彩画展。1980年代开始漫画创作,发表大量作品,获奖数十次。《羊毛出在羊身上》获全国漫画大赛最高奖。《业余剧团趣事》等多幅入选全国美展,2000年成为中国美协会员。1997年举办个人漫画作品展,出版《胡君里漫画选》,是我省漫画家出个人作品集的第一人,2006年被评为湖南漫画家十杰之一,受聘为湖南省美协漫画艺术委员会顾问。
又是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集《苦乐年华》《啼笑人生》出版。此外还涉猎音乐、戏剧、曲艺、书法等。退休后为湖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株洲市美协顾问,自编自导自演大量戏剧小品、曲艺等,成为老年艺术团的活跃分子。
2008年6月举办个人艺术创作回顾展,受到各界欢迎。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9-06 06:1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