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142阅读
  • 4回复

毛泽东的第十三任老师——胡汝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09-04
— 本帖被 南山 从 闲聊茶馆 移动到本区(2011-09-06) —
毛泽东第十三任老师——毛泽东和胡汝霖(2009-07-30 20:57:07)转载标签: kk文化文化 分类: 文学历史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39f5b0100e5dq.html

有人曾这样说过,世上有着许许多多种感情,惟有师生之情最真挚,最令人难以忘怀。此论不无道理。

  作为—代伟人的毛泽东,其人际世界无疑是广博深邃的,其情感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但最让他萦怀的,是与师友们的那份深厚情谊。这位泱泱大国的领袖人物,曾无数次地向中外友人念及老师们昔日给自己的恩惠。

  1936年,他在向斯诺追忆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的往事时,曾经说过这么样的一段话:

  这个学校很大,有许多学生,毕业生也不少。那里的一个国文教师对我帮助很大,他因为我有文学爱好而很愿接近我。这位教师借给我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其中有乾隆的上谕和御批。

  这位借给毛泽东“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并令他念念不忘的老师是谁呢?他便是毛泽东在湖南省一中学求学时的经学教师胡汝霖先生。

  据笔者考据,胡汝霖系湖南长沙人,字孝谦,号鞠生,清末进士,曾经担任过县令。由于为人耿直,清正廉洁,看不惯封建官场的腐败,遂弃官从教。

  毛泽东在省一中读书时,胡汝霖先生是他最尊崇的老师之一。当时,课堂教学满足不了毛泽东的求知欲望,便常常去学校图书馆借阅书刊。学校的图书馆有着较丰富的藏书,阅览室便成为毛泽东的又一求知场所。在这里,广泛涉猎课外书籍的毛泽东,引起了同样酷爱读书的胡汝霖的注意,便主动与毛泽东交谈。谈论中,他对于毛泽东所表现出的深厚扎实的文学、历史知识功底和对读书的浓厚兴趣感到惊奇,于是特别看重和喜爱这个学生。

  后来,胡汝霖又经常在学校的“揭示栏”里读到了毛泽东所写的作文,这些作文都是毛泽东所在班级的国文老师批示“传观”的。胡先生的古文功底是相当深厚的,当他品味着毛泽东那一篇篇文采出众、妙语如珠的华章时,不由得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感毛泽东是一位难得的“良材”。从此以后,胡汝霖便开始竭尽全力地关怀、培养毛泽东。

  胡汝霖见毛泽东求知欲极强,非常喜欢课外书籍,尤其是酷爱读文史类书籍,便常常把自己这方面的藏书借给他阅读。

  一天,胡汝霖特地将毛泽东叫到自己的家中,在同学生交谈了一阵子读书的道理之后,将他珍藏多年的一部史书——《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借给了毛泽东。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在《四库全书》中又叫《御制通鉴阐要》,是清朝乾隆皇帝决定要出的一本史书,它系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的删节本,因此命名为《通鉴辑览》。大臣们还将《资治通鉴》一书中乾隆皇帝朱笔写下的批语800多条,也汇集到该书之中,故定名为《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首是乾隆皇帝书写的序言,全书的重点不是通鉴的原文,而是乾隆皇帝的批语。这部书实际上是一部宣传清朝官方观点的史论集,用编纂《四库全书》的大臣们写的“提要”上的话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在于“用定千古是非之准,而破儒生迂谬之论。”即要建立一整套清王朝的文化统治政策。这部书共有116卷,辑录了上自黄帝、下至明朝的基本史实,全书采用编年体例,纲目相从,确实是一部极为难得的好书。

  毛泽东从胡汝霖老师手中接过了这部书,欣喜万分地向老师道谢。回到宿舍后,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毛泽东用了几个月的课余时间,津津有味地通读了这部长篇史论集,深感收获很大。由此受到启发,他觉得自己看书,自己研究,比按部就班在课堂上学习更有效果,认为学校里所学的课程太肤浅,内容太陈旧,校规太繁琐,难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不如自修。

  好书,使毛泽东尝到了甜头。他产生了退学的念头——他想看更多的好书——他要博览群书。

  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毛泽东将看完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送还给胡汝霖老师,并把自己想退学去自修的想法跟胡老师说了。

  开始,胡汝霖并不赞成毛泽东的做法,极力劝阻学生不要离开学校和课堂。他认为,像毛泽东这样的学生如能完成学业,将来必有成就。可是,毛泽东却有他自己的理由,他向老师述说了在家乡韶山、在湘乡东山学堂、在湘乡驻省中学和在新军当兵时的读书情况,认为选择“自由读书”的方式与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愿望志向密切相关,绝非凭一时意气用事的盲目之举。他告诉老师:在6年的私塾中,自己主要读的是四书、五经和一般的历史典籍,而其他方面的知识只不过是学些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珠算、算术。后来考入东山小学堂这所新式学堂,十六七岁的他已初步树立起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志向,并为自己取了“子任”的别名,深感要唤醒民众,改造社会,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必须学好社会科学知识,而自然科学知识只是教人以谋生的技能,则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钻,因此,学校开设的数理化等“格致”课,他只学了一点皮毛。上中学后,他对社会科学课程更是特别喜爱,每门功课都订有学习计划,学习也很刻苦。对一般课程只是听听讲,并不去钻研,对他感到肤浅和浪费时光的课程,则常以“病假”为由而开小差,或者进了课堂也是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偏科”所导致的后果是,有些科目(如国文、历史)在学校总是名列前茅,而另一些科目(如数学、理化)则往往只够个“及格”,甚至落在了全班的最后,他在老师的心目中成了一个有争议的学生。这种状况的出现,使生性要强的他常常感到压抑和惆怅,日益对这种同他的理想和志向相背离的应试教育心生厌倦,更加向往那种不受课堂和课程限制、无拘无束的“自由读书”方式,真正实现爱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的夙愿。

  听了毛泽东的一席话,胡汝霖深为学生那独到的见解和非凡的志向所动容。凭心而论,作为一名有着数十年读书经历和教学生涯的资深教师,他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是知之甚详的,因而也颇为赞成学生的上述看法和走自学之路的选择。

  于是,胡汝霖在再三思量之后,表示尊重毛泽东的意愿,支持学生退学自修。他同时也语重心长地对毛泽东说:自修确是“颇为有效的读书法”,但只有认真掌握自学的方法,方能够事半功倍,学以致用。他希望学生学思结合,真正求得真知。

  见老师同意了自己的意见,毛泽东十分高兴,他起身向老师深深鞠了一躬,衷心感谢老师的理解和支持。

  临别时,胡汝霖再三叮嘱毛泽东,自修中假如遇到什么困难,别忘了来找老师。

  毛泽东从省一中退学后,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到浏阳门外的定王台省立图书馆看书学习。从1912年冬到1913年春,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极有价值”的半年自修生活。

  走进图书馆时,毛泽东见到各种中外书籍和报刊杂志,惊喜异常,不知如何下手。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就好像老牛进了菜园,口口都是好料,不知从哪里下口。

  一次,他到胡汝霖那里拜访先生,交谈中说起这种情况,并向他请教如何选择好书和怎样读书的方法问题。

  在这次谈话中,胡汝霖首先以精辟的见解,回答了毛泽东关于“什么是好书”的问题。胡先生的看法与常人不同,认为旧时对于所谓“好书”过于苛求,如朱子《读书歌》就说,好书最难逢,好书真难置。《父师善诱法》中也讲:“天下书,虽至多,而好者极少……即如四书讲章,何止数百家?其好者,能有几耶?故人欲读一书,宜问有学者;何为善本?得其指点书名,方可购求。不然,误觅庸陋之书,鲁莽诵读,我之学问,反为其所卑隘矣。”他批评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太陈腐保守了,束缚读书人的手脚和思想。所以他指出:书,作为一种知识的传载体,只要能给你某种启示,能引起你的感情共鸣,能开发心智,这便是好的。因之,读者只要是为求知而读书,必定是开卷有益的。有人骂闲书、杂书诲淫诲盗,殊不知《西游记》、《水浒传》、《石头记》,还有大禁书《金瓶梅》,乃同“四书”、“五经”、《史记》和唐诗、宋词等在书林共领风骚。

  胡汝霖很赞赏古人关于读书方法的经验之谈,他向毛泽东口授了《父师善诱法》中的读书总要:“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考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学者苟不分别当读者何书,当熟读者何书,当看者何书,当熟者何书,则工夫缓急、先后俱误矣。至于当备考究之书,不备则无以查考,学问知识何从而长哉?”胡先生希望毛泽东认真借鉴前人读书治学的经验,掌握好自修中的诀窍。他让学生先去了解馆藏情况,再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结构的层次,选择学以致用的书,选择好书和新书,急用的先读,通俗易懂的先读,然后由近而远,由浅入深,扎扎实实,博览群书,真正学到课堂里面学不到的东西。

  听了胡汝霖先生关于读书的一席话,毛泽东感到深受教益和启发。他回到湘乡会馆后,拟定了一个以攻读社科书籍为主的自修计划,制定了别具一格的学习蓝图。

  毛泽东寄宿的新安巷湘乡会馆,距省立图书馆约三四里地。为了充分利用开馆时间,每天,他总是第一个进馆,图书馆关门时,他最后一个出来。只是在中午的时候,他才休息片刻,到街上买两个烧饼或两块米糕充饥。从酷暑到严冬,毛泽东日复一日,早去晚归,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图书馆的管理员李师傅,深深为这位衣着朴素,学习异常刻苦的青年人所感动,不久他们便成了好朋友。这位管理员,后来跟随毛泽东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在回忆毛泽东当年在定王台自学的情景时说,那时候,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迎接的第一个读者就是毛泽东。他每天天麻麻亮就动身,到图书馆时,毛泽东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还要“撵”他走,因为他一看书就着迷,不提醒他,是记不起回家的。的确,强烈的求知欲,驱使毛泽东贪婪地读书,每读一本,他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后来他回忆这段自修生活时,也曾风趣地说:那时进了图书馆,“我贪婪地读,拼命地读,就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一样。”

  这期间,毛泽东广泛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他读书的面很宽,什么书都想借来读,像中国的经、史、子、集,美、英、法、俄等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并穿插阅读了一些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罗马的神话、童话故事书籍。不过,他主要还是集中精力认真读了大量反映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以及以进化论为核心的近代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其中有赫胥黎的《天演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约翰·穆勒的《名示》、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等。

  这些西方资本主义时期的代表著作,大多是具有民主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严复翻译的,多在七八年或十几年前就出版了。然而对青年毛泽东来说,这些书绝大多数他还是第一次读到。因此,他都感到非常新鲜,越读越有兴味,从中获得了许多新知识,也得到许多新的启示。其中有些书,如《天演论》,对毛泽东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书中宣扬的那种打破封建思想束缚,蔑视传统思想权威,提倡自强、自立、自主,主张发奋图强、救国图存的学说,大大拓宽了毛泽东的眼界,对他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从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开始在他的头脑里生根,强烈的责任感不断在胸中升腾。

  在定王台自学的半年中,还有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毛泽东在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

  在省立图书馆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引起了毛泽东极大的兴趣。毛泽东每天走到这里,总是站在大地图前仔细看了又看,并认真地考虑,严肃地思索。他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人民的疾苦,深深感到青年人改造社会的责任之艰巨。直到40年后,即1951年秋天,几个在北京学习的湖南老同学去看望他时,他还能十分清晰地忆起当年研究世界大地图的情形——

  说来也是笑话,我读过小学、中学,也当过兵,却不曾看见过世界地图,因此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大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总是站着看一看。过去我认为湘潭县大,湖南省更大,中国自古称为天下,当然大的了不得。但从这个地图上看来,中国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了,湘潭县在地图上没有看见,韶山当然就更没有影子了。世界原来有这么大!

  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别多。这样多的人怎样生活,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从韶山冲的情形来看,那里的人大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有无钱治病看着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钱粮被关进监狱活活折磨死的;还有家庭里、乡邻间,为着大大小小的纠纷,吵嘴、打架,闹得鸡犬不宁,甚至弄得投塘、吊颈的;至于没有书读,做一世睁眼瞎子的就更多了。在韶山冲里,我就没有看见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韶山冲的情形是这样,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中国、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

  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大多数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

  世界的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必须通过革命,通过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从这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世界大地图向毛泽东昭示了世界的巨大,也引出了他的无限遐想。19岁的他,从看世界地图联想到社会制度,联想到世界上千千万万受剥削、受压迫的人的痛苦,并决心为全中国、全世界受痛苦的人求解放而奋斗终生。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坚定的决心!如何实现这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呢?青年毛泽东继续在书海里进行着更艰苦的探寻。

  正当毛泽东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兴致勃勃地过着自修生活的时候,新的问题发生了——是年腊月,毛泽东按中国的传统习惯回到家乡韶山欢度春节。父亲毛贻昌从儿子口中得知了他从省一中退学的事,十分生气。望子成龙的毛贻昌,见儿子既不进学校读书,又不谋职,认为是不走正道。他不能容忍儿子的这种自由行为,强令毛泽东一定要再去报考正规学校,说是如不听话,要么就断绝他的生活来源,要么让他回家务农。

  毛泽东拗不过父亲,新年刚过后,他又来到长沙城。元宵节的前夕,毛泽东前往胡汝霖家给老师拜年,同时征询老师对报考哪类学校的看法。胡汝霖认为毛泽东再不宜进中学就读,应该选择一所专门学校。这位舍弃高官厚禄,甘于清贫,终生事教的知识分子,希望学生也能像自己一样,去报考师范学校,将来当一名教师,走教育救国、教育兴邦的道路。毛泽东采纳了老师的建议。不久,他终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进人了系统的求学生涯。

  就这样,毛泽东结束了定王台的自学生活。但是,对这段为时半年的自由读书经历,他始终念念不忘。解放后,他还以留恋的口吻对老同学周世钊谈起过这件事。他说:“这是我学习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半年,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觉悟。”

  毛泽东还一直忘不了读《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一书所获得的启示,深切怀念和感谢借给他这部书的胡汝霖老师。他曾多次和周世钊提到胡汝霖,称赞这位真心关照和培养过自己的老教育家,“一生淡泊,难能可贵”。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9-04
毛泽东在湖南一中的教员 胡汝霖
毛泽东在湖南一中的教员 胡汝霖
http://q.sohu.com/forum/14/topic/45949514

 毛泽东与斯诺谈到在湖南省立一中读书时,说:“校中的一位国文教员十分地帮我,因为我有文学的倾向。这位先生借了一本《御批通鉴辑览》给我,其中有乾隆的诏谕和批评。”
  这位将《御批通鉴辑览》一书借给毛泽东的国文教员是谁呢?
  1954年,时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毛泽东过去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在给学生作题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的报告,其中便说到了这国文教员借书给毛泽东的事情。
  毛泽东与周世钊所说的国文教员,便是胡汝霖。
  胡汝霖(1865—1949),湖南长沙人,是前清甲午恩科进士,当过候补道员,并曾在安徽合肥、阜阳等地担任过县令。辛亥革命中,也曾通电响应,后弃官返回家乡,在省立一中任教。
  胡汝霖喜爱历史与文章之学。毛泽东能得到他的青睐,并非偶然,实为两人志趣相投。
  据胡汝霖后人说,有次毛泽东到胡汝霖家里请教学问,期间,见到了《御批通鉴辑览》一书,非常高兴,便对老师说:我曾读过梁启超先生批评《御批通鉴辑览》一书的文章,但却一直没有见过这部书,梁先生认为《御批通鉴辑览》这部书是乾隆借以排斥道学、贬绝节义的,不知是不是这样的?
  对毛泽东的话,胡汝霖颇为震惊,他想不到一个青年学生竟对这著名史鉴,能有如此独立深邃的思考。所以,当毛泽东提出借阅这部书时,嗜书如命的胡汝霖竟破例将书借给了毛泽东。
  借到书后,毛泽东花了约10天的课余时间细细地研读。还书时,毛泽东不好意思地对胡汝霖说:“先生,真对不起,我把书弄脏了。”胡汝霖翻开书一页页看时,只见字里行间增添了不少圈点,而书的开头便有不少新写的小字。
  过了两天,胡汝霖将毛泽东叫到跟前,郑重地将《御批通鉴辑览》交给他,说:“给你继续钻研吧!”毛泽东自然喜出望外。他花了两个月时间,将《御批通鉴辑览》一书研读了数遍,自觉获益匪浅。因此,最终导致他作出了退学的重大决定。
  不过,毛泽东退学后,到长沙定王台省立图书馆自学自修时,以及半年后他再考入第四师范(又并入第一师范)后,他仍常向胡汝霖请教学问,或请教自修学习方法,胡汝霖也始终对这位学生热情不减。
  胡汝霖在省立一中任教时间不长,毛泽东退学后不久,胡汝霖也应广东革命政府之召南下,到番遇县任县长。后因得罪了广东军事首领陈炯明,忿而辞官,仍回故里,受聘于湖南第一师范,又当了毛泽东的老师。不过,胡汝霖在一师任教的时间也不长,曾出走安徽,再回湘做了湖南大学的教授。后因年迈,听力不好,便搬回长沙东乡的春华山七里冲老家闲居。
  1949年7月底,人民解放军进入长沙东乡,一位解放军干都住进胡汝霖家。当时,胡汝霖已完全失聪,与人交流全靠笔谈。当他得知来的是共产党的军队时,忙问起毛润之。那位干部便递给他一本《新民主主义论》,胡汝霖如获至宝,连忙挑灯夜读。不料兴奋之余,忘记了自己已是85岁高龄了,难抵深夜寒气,结果第二天病倒了,不幸于8月3日含笑辞世。
  
发布日期:2009-4-20 3:55:28

作者:陈益南 出处:
该文章转自 华程网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9-04
查胡氏宗亲网《历代胡姓进士名录》: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143

NS-01223 胡汝霖 湖南长沙 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 张謇榜/03/004


叩拜毛泽东老师胡汝霖先生旧居及墓地(节选)
http://q.sohu.com/forum/14/topic/45949514

胡汝霖(1865—1949),湖南长沙人,是前清甲午恩科进士,当过候补道员,并曾在安徽合肥、阜阳等地担任过县令。辛亥革命中,也曾通电响应,后弃官返回家乡,在省立一中任教。

1912年胡汝霖借赠一套《御批通鉴辑览》给19岁的毛泽东,支持毛到定王台自学半年和报考第一师范读书,1937年毛在延安向斯诺披露此事,文革中风弥全国。胡氏后人家教甚严,孙子胡君履的母亲文革中告诫子女,不要以毛同斯诺谈话讲借书的事到处宣扬。一个人的历史要靠自已写,何必去攀龙附凤!全家后人缄默至今,冰藏98年,连本乡本村的人也不知道。

胡老太爷于1949年8月3日抱病挑灯看完<新民主主义论>欣慰去世。其家土改时划为地主,后人全部离开了家乡。其故居山字墙土改时分给了贫农和佃户,后改作茶业小学。上世起六十年代起陆续拆除,现在住房与昔日面目全非。只有古竹林和门前的水塘,前面的大片稻田是他家原来产业。

他的麻石墓生前修在金家垅,俗称金它子。去世时风水山向未开。另找地方借葬3年后迁入。此墓现也不存,早己夷为平地。借葬地在家旁边西南向山坡上,因无人迁葬,葬下达10年之久。1959年修建茶园,此墓被挖,棺木遗骨全毁。

金鼎村75岁的宋正文老人(曾参与为胡老办丧事和挖墓坑)和54岁的陈建农带我参观了墓地。原墓地在一片茶山坡下,与茶园融为一体。一旁长有一排松树,高大、肃穆、挺拔。这些松树是偶然巧合还是自然而然在为原胡老太爷墓地站冈放哨?

宋老帮助点燃香烛鞭炮,无舍思述万千,九叩首并作祷告(略)。宋老说今天第一次听说胡老太爷是毛主席的老师,全村的人都不知道。你今天来扫墓我感到很惊讶,10多年前只有他的一位60多岁的孙子胡君素(宋正文小学同学)来过一次......


胡汝霖最高官职为县令?辛亥革命后弃官任教。可能是知识分子不习惯当官,还是做教员比较本分些。一个人的历史要靠自已写,何必去攀龙附凤!即使胡汝霖仅仅做过县令,或没有借书给毛泽东,作为历史上一千多位胡姓进士之一,也是值得书写的历史人物。我要继续进行我的《历代胡姓进士名录》资料收集工作,为所有的胡姓进士编出小传来。南山 2011.09.04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9-05 06:45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9-05
胡汝霖先生传略
http://wbls333.blog.sohu.com/159931094.html

胡汝霖先生传略

胡君里  



湖湘才俊
胡氏祖居长沙春华山金鼎山七里冲。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的《中华胡氏通谱》第九篇载:
长沙瓦湖胡氏  始祖乾健公,字秉峰,谥宪,原居江西丰城瓦子街,任湖南清河道,长子元亨公,字善立,号仁庵,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迁湘,开基于长沙东乡之瓦湖。传五世衍为震、辉、庸、端、滨、通、献七大房。次子元贞公受业龙潭河图胡家冲;三子元正公落业湘谭胡家坪。元亨公祠堂在春华乡第五保金盆山。
湖南图书馆《湖南氏族源流》称:
长沙春华胡氏始祖天寿公,原籍江西临江府新淦县,迁南隶徽州府休宁县石林桥,四世祖希毅公明天启间由休宁迁居长沙万寿都春华市。
这是目今能找到的点滴记载。笔者曾两次到春华山访问,胡氏祠堂、族谱等均已了无踪迹。当地胡姓人家也很少,且都不清楚祖上情况。据说距此不远的晏家冲也有胡姓聚居,但不属同一祠堂。
胡汝霖先生字鞠生,号莪园,孝字辈,派名孝谦,堂名受益堂,晚年自称莪叟。1865年生于长沙,家境贫寒,父亲早丧,母亲替人洗衣浆裳维持生计。同胞五人,仅留下他与兄若霖,兄弟感情甚笃,事母至孝。(春华山张某说,听老辈讲汝霖先生还有个弟弟叫作霖,没人见过,也不见兄弟间联系,可能是讹传。)
兄弟二人均酷爱读书,且极勤奋。买不起书就跑很远的路去借回来,连夜抄写,细细咀嚼。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都曾践行。涉猎各科,博闻强记,无论天文、地理,医、农、商贾杂书,都曾涉猎。两人谈锋甚健,日日议长论短,作诗联句,虽然家徒四壁,却是书香浓郁,备受乡邻厚爱与夸赞。
汝霖十二三岁就在船码头当帮工,为老板写写票据赖以糊口。老板姓刘,是个举人,慧眼识珠,对汝霖的求学精神很是赏识,让他白天工作,晚上同学童们一起读书。刘家养女(原是汝霖一盏,汝霖深受感动,成名后纳杜氏为妾,夫人去世后又将杜氏扶正,此是后话。丫环)杜柔琴心生爱慕,对汝霖格外关照,比方每人每晚灯油原本限量一盏,她偷偷地多给
清代科举制度是:县试,一年一考,通过者为秀才;乡试即省试,三年一次,录取者为举人;全国会试三场,遴选进士;殿试(廷试)则是给进士划分等级的考试,状元、榜眼、探花为头三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赐进士出身。赶考、受禄,这是当年读书人奋力奔波的唯一出路。
若霖得先中举(成为举人),母亲和兄弟俩都很高兴。这时的嫂嫂显露出得意的神情,有时出言傲慢,这激励汝霖更加发愤求学。18岁时离家赴考,因家贫,赤着一双脚上路,居然闯过了县、府、省考试诸关,约于1886年中举,于1894年应甲午恩科考试。
所谓恩科是在固定的例试外,因为朝廷庆典而增设的一场考试。甲午年是慈禧六十大寿,这个垂帘听政的太后花大把银子修颐和园,也开了这个恩科。就在这年发生了中日海战,邓世昌等为国捐躯。应试举人不乏具革新思想者,如:这届一甲3人,状元是张謇(1853-1926),南通人,曾起草皇帝退位诏书,1913年与梁启趋等组“名流内阁”,民初作过实业总长(相当于工商部长);二甲132名,其中有熊希龄(1870-1937),湖南凤凰人,辛亥革命时任唐绍仪内阁财政部长,后任总理兼财长,1914年辞职后从事教育、赈灾等,“九一八”后坚决抗日。该科中选名录刻于石碑.
     1汝霖先生以举人身份参加殿试,得中第三甲第四名进士,授正七品。友人中曾流传一樁趣闻:汝霖先生的殿试文尚存北京国子监。
章最被看好,本该授翰林学士,只因最后十几个字墨色较淡,属大不敬,因而落选。友人后来责备他,他爽朗一笑道:“我坐的地方靠窗,南风吹来墨干了,只好舔点口水写完。”
兄弟发迹后生活状况好转,在家乡长沙春华山七里冲建有大瓦房,厅堂挂着4块大匾,其中有若霖“文魁”一块,汝霖“文魁”“进士”各一块。这在当时是十分风光的。
他一辈子嗜书如命,后来条件好些就拼命买书、藏书。书库码满书箱,直及屋檩。天晴就搬出来晒,亲自守护,防止失窃。一生著述很多,有《莪园诗稿》《莪园文稿》《莪园联稿》等等,可惜未能保存和流传。
出仕安徽
胡汝霖先生得中进士时29岁,授“内阁中书”。 这是一个中等小京官,事务少,责任轻。汝霖先生是个有抱负的人,很想做一些实事。当他升职为“候补道台”时,毅然降格以求,要求放外任,旋即被派往安徽当官。辛亥革命以后曾再次出任安徽地方官职,前后共数十年,当过二任知府、七任知县(县长),足迹历大半个安徽。据后人提供的资料,任职的地方有合肥、阜阳、桐城、当涂、灵壁、怀宁、陆安等处,被称为”九命清官”,具体年月已难查清,只有少数留有确凿记载。如《湖南临湘山志》载有《读晋书“隐逸传”书后》一文,署名为 “清赐进士出身,由内阁中书分发安徽知县,历署阜阳、合肥、桐城知县,实授桐城知县 长沙后学胡汝霖谨撰”。 经查桐城县志,列有历代知县一览表,记载胡汝霖就任该县知县为光绪34年(1908)。又有史料称,当涂县有个天门书院,建于宋淳祐六年(1246),几经兵豳、大火与洪灾,清同治三年重建,“光绪三十七年(1905)知县胡汝霖改为高等小学堂,学田17402亩移充小学基金。”更多的记载待查。
据后人回忆,汝霖先生每一到任即查案卷,对于罪行较轻的以教育为主,安排他们学习生产技术如织布、打纱、缝纫、木工等等,使其出狱后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不再危害社会。在阜阳三年,陆续释放60余人,这些人及其家属感恩戴德。汝霖先生每每卸任时,当地绅民都送“万民伞”以表颂扬。灵壁有个“名宦寺” ,设有在皖为官清正者牌位,汝霖先生牌位第一批进入,其时鼓乐喧天,欢声雷动,可见他受尊敬和爱戴的程度。
老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解放后实行土改,有人说胡汝霖当官多年,家里只怕小金宝塔也也打得几座了。实际上家里只留下一栋瓦屋、数十亩薄田。其时汝霖先生已去世,其子女都出外谋生,只有一个儿媳在家,被当作“地主婆” 批斗,却找不出多少罪状,批斗会不了了之。此事当地老人至今记忆犹新。
清朝末年朝庭腐败,丧权辱国,政治斗争激烈。仅从安徽地方志中摘录一段便可见一斑:                  
宣统二年正月(1910年2月),安徽巡抚朱家宝奏准,皖省每年收入只有银500万两上下,而出款则(X百)万两以上,为弥补不足,在全省发行公债募银120万两。又因政绩拙劣,将颍州知府凤林、祁门县知县杜英才、霍邱县知县董玉书、含山县知县李光纶、蒙城县知县龄安革职,将署黟县、太平县知县阎希仁,署合肥县、黟县知县胡汝霖摘去顶戴。

被摘去顶戴的事尚未找到旁证,依胡汝霖先生的性格,不肯为虎作伥盘剝百姓、抵制发行公债敛财,因而被排挤是在所难免的。

效力新政
先生积极参与了民主革命运动。安徽地方志记载:
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907年7月6日),安徽巡抚恩铭在参加高等巡警学堂学生毕业典礼时,安徽巡警处会办、安庆巡警学堂会办、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利用呈学生名册之机,枪杀恩铭并率。领巡警学堂数十名学生起义。起义当天被镇压,徐锡麟当晚被杀。
……
本年(1908年)3月10日,湖南首先派代表雷光宇赴京上书请愿速开国会。请愿书由宪政讲习会杨度亲自起草,绅商学界四千余人签名,呈送督察院代奏,要求清廷于一二年内召开国会。
  该地方志还记有:
同月,河南省各府县立宪派代表在省教育会集会,讨论请愿速开国会。宪政讲习会的熊范舆在会上发表演说,指出“国会一旦不成,即政治无从整理。吾豫宜急起从湘人后,速开全省大会,推举代表入京请愿”,得到与会者赞同。请愿书由在籍翰林院编修王安澜主稿,编修蒋艮领衔,签名者五千余人,推举代表胡汝霖、杨懋源赴北京都察院呈递。
上文中“河南”似应为“湖南”,”吾豫”或为”吾湘” ,据查,当时河南并无同名同姓的代表。胡汝霖先生投身革命的事是无疑的。或者是因反抗当朝而被摘去顶戴,或者是因支持革命慨然辞官,他于世纪初回到家乡,参加革命工作。辛亥革命成功后,离开官场,实现了从容转身,成为一名授业解惑、培育后代的教师。
他立即被省立一中及湖南一师聘为国文和历史教员。当时以进士出身(相当具有高级职称)出任中学教员,他是第一人,自然备受尊敬。在省立一中(地址是长沙市紫东园即今民主后街4号)与毛泽东相遇,引出一段旷世奇缘(另章叙述) 。



民国四年(1913)应广东革命政府之召南下,任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属)国民政府县知事即县长。接着又被派往安徽,仍旧当县官,还曾任芜湖关秘书长(齐锡元手下)等职。1923年被任命为太湖县县长。据说,时任湖南督军的军阀张敬尧曾有意延请汝霖先生当他的秘书长,先生知张为人阴险,被老百姓称为“张毒”,毅然推辞了。
中国的旧民主革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许多政府官衙换汤不换药,民风也亟待清理。汝霖先生空怀报国恤民之心,无法施展。在番禺任上,见赌博和抽鸦片烟歪风盛行,决心整饬,他把查有实据领头为恶者抓了一些,尽是士豪劣绅、纨绔子弟。他们纷纷要求出钱自赎,汝霖先生不许。那些人便找到他们的后台――昏庸腐败的官僚政客,给汝霖先生施压,还反咬一口,说汝霖先生“不体恤百姓” 。汝霖先生忿而辞官。继任者收到财帛贿赂后,将那些人都放了。
还有一个令后人难忘的实例: 1925年任怀宁县首县县长时,有宿县张某呈报,抓到七名携有枪械的强盗,请求处决。首县县长是有生杀大权的,而”持枪大盗”则在必杀之列。汝霖先生觉得证据不足,升堂再审。这七人申诉说,他们是结伙贩布的,因路途常有劫匪,便弄了两把手枪壮胆。胡县长当堂检验枪枝,竟然锈迹斑斑,零件残破不全,且七个人中无一人会使用。汝霖先生想,哪有这么窝囊的“持枪大盗” !权且收监,打发他20岁的儿子实甫到宿县调查走访,查明这七人的确是守法小贩,立即释放,还从自己家里拿钱送给他们做盘缠。几年后,实甫先生乘船去芜湖,与同舱人闲谈,同舱人得知实甫先生姓胡,便大发感慨:“胡家出好人啊,当年如果不是胡县长明察秋毫,我们早作地下鬼了!”原来这人就是那七个小贩之一。这段佳话流传很广。
书结情谊
胡汝霖先生和毛泽东的交往是该大书特书的。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听毛泽东自述他的一生,记录整理在他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中。毛曾谈及一樁重要史实:
我下一个尝试上学的地方是省立第一中学。(注:应是在1912年)……那里的一个国文教员对我帮助很大,他因为我有文学爱好很愿意接近我。这位教员借给我一部《御批通鉴辑览》,其中有乾隆的上谕和御批。
《资治通鉴》是北宋大学者司马光与助手历19年撰写成的编年史巨著,可与《史记》相媲美。“辑览”则是后人对这部重要历史著作的摘编,有乾隆的上谕和御批的是珍本,当然是十分难得的。向毛泽东借(赠)这部书的,正是胡汝霖先生。据汝霖先生的家人回忆,先生爱书如命,从来不肯借书给学生,看到毛泽东才华出众,谈吐不凡,格外喜爱,在一起谈论历史事件时,为了引证拿出了《御批通鉴辑览》,并慷慨借给毛。毛在阅读时作了圈点批注,胡先生不悦,但细看其圈点批注,很有道理,颇具文采,又转怒为喜,慨然将此书相赠。
重要的是,毛说:
我读了《御批通鉴辑览》以后得出结论,还不如自学更好。我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我非常认真地执行,持之以恒。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很有价值。
人民日报1991年11月23日第8版载陈东林、郭金荣《毛泽东读<资治通鉴>》一文,说,毛泽东晚年曾对护士孟锦云讲,《资治通鉴》他读过17遍,毎读一遍都获益匪浅。新中国成立后,他委托吴晗整理、标点该书,于1956年由古籍出版社出版。毛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毛泽东到图书馆自学,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志向,这已成为人所共知的美谈,而这段重要历史的开端,就是老师所借(赠)一部书。毛泽东无论带兵打仗、治国、外交,都常引用中国古代史实典故,说明《资治通鉴》等古籍对他的影响有多大。所以说,他得到这部书决不是一件可以忽略的小事,他是不会忘怀的。
然而,斯诺没有记下那位教员姓名,以至后人枉加猜测。一说是符定一,经查,符是当时该校校长,并没有直接任课;一说是柳潜,柳当时的确是毛的国文教员,并且为毛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作评语大加称赞,但没有依据说他就是赠书的人。据湖南文史馆俞润泉先生考证,胡汝霖是历史教员,而毛正是在获此历史巨著后更加用心钻研历史。
这一段重要史实没有留下详细的文字记载,但胡汝霖多次对儿女们谈及。1989年湖南《文史拾遗》刊发了汝霖先生后人的文章记述真相,研究毛历史的专家、毛前秘书李锐立即予以肯定,写入在他的著作中。
近年中央文献出版社等出版尹高潮、杨庆旺等学者的著作,都谈到胡汝霖先生赠书一事,经与作者及出版部门联系,没有得到更多史料依据。还有文章说,毛泽东读哪些书,以及后来报考师范等,都是受胡汝霖先生指点,笔者也没找到有关史料记载。
据家人回忆,毛在一中及后来在一师求学期间,经常同三两好友拜访胡先生。胡先生不在家,他们就坐在客厅里等,有时等上两个多小时,一定要见到老师才走。胡先生说:“这些学生可不是等闲之辈!”他了解毛从事的一些活动,曾对夫人说:“同他们交往是难免惹祸的,你怕不怕?”
1925年5月21日,反动军官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公开反 共,袭击省总工会等革命机关团体,解除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队武装,这是汪精卫集团开始叛变并与蒋介石合流的信号。连日来全长沙城都在白色恐怖之中。一天深夜,胡汝霖家人听到屋顶有响动,疑是小偷,提灯照看。原来是6名学生模样的青年蹲在屋上,在躲避追捕。汝霖先生连忙命家人搬来楼梯接他们下来,领到屋内分头藏好。此时犬吠声渐近,大家提心吊胆。汝霖先生叫大家别慌,自己守在大门口。一会儿追捕的人呼喊着过去了,6人逃过一劫。汝霖先生把他们藏了两天,好生款待,又找些衣服帮他们化妆。全家人把他们分头送到车站、码头。这6人平安脱险,万分感激,汝霖先生不留他们姓名,也一直没向外人说起。
后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一浪高过一浪,胡先生同毛泽东等再没有直接接触,但心里总牵挂着这些学生,暗中支持他们。据说解放前夕曾收到过毛的一封信,家人害怕,没敢保存。
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南进,程潜和陈明仁谋划湖南起义。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长沙东乡,一位军官住进了胡汝霖家。那时胡先生已年高耳背,见军官在读一本书,便借过来看,原来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大喜过望,挑灯夜读,称赞道:“好极了!好极了!耕者有其田,这正是我几十年梦寐以求的啊!”又说:“我早就看出毛润之了不起,他的文章气贯长虹,果真是经天纬地之材!”他还作诗抒怀,赞颂人民解放事业。不料偶感风寒病倒,不久含着欣慰的微笑离开人世。两天后,湖南宣布和平解放。
天下有此等巧合:胡汝霖先生与毛泽东的交往,从一部书开始,又由一部书夹谢幕,其间37年,同呼吸,心相连!
抗战时期
胡汝霖先生在湘、皖、粤等地奔波数十年,直到1934年前后返归故里。
他曾卖文糊口(替人撰写家传、寿序、楹联、墓志铭等等) ,最后还是选择了教书育人的职业,被聘为湖南大学教授,当时校长是矿冶专家胡庶华,与汝霖先生交往甚密,可惜现在很难找到文献记载。1947年出任湖南省文献委员会委员、长沙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工作时间不长。
汝霖先生的学识和资历使他赢得很高声望,与湖南政界人士多有接触。例如;
程潜(1882-1968),字颂云,湖南醴陵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曾任武汉行营主任等职,1946年被任命为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领导湖南起义,震惊全国,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湖南省省长等。据说他的父亲程若凤与胡汝霖先生同年中举,所以他称汝霖先生为“年伯”。汝霖先生造访程潜位于教育坪的寓所,受到格外礼遇,临别时程亲自送到马路边。过后他的秘书对同去的汝霖先生的孙子仲诜说,颂公送客从来只送下楼,对胡公却不一样。可见他的尊敬之心。汝霖先生逝世时,程还曾送挽联表示哀悼。
王东原(1899-1997),醴陵人,曾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军长、长沙警备司令等,1946年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在胡汝霖先生中举60周年时曾亲书贺联致贺。
马续常,著名律师,号称湖南“四大金刚”之一。在1920年代湖南自治运动中发起组织“湖南弭兵会” ,与毛泽东、何叔衡等377人建议制定“湖南宪法” ,建设新湖南。他酷爱诗、联,长沙天心阁及岳麓山云麓宫都存有他的楹联。马尊汝霖先生为师,常将诗稿送汝霖先生修改,汝霖先生每每将意见写在纸条上夹入他的诗稿中送还。汝霖先生中举60年庆典就是马一手操办的。
曹孟秋,书法家,长沙现存有他1932年题天心阁原儿童公园的80余字长联。
仇鳌(1879-1970),湘阴人,为省政府委员,也是著名文人。参与1949年湖南起义,后来担任民革中央委员。
汝霖先生当时已年逾古稀,教书之余,以读书作文自娱。他说,《论语》说“学而优则仕”,是说学习之外尚有余力和闲遐,就应当做官为老百姓做点事。此前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就是说做官也还要腾出工夫读书。我现在不当官了,更该好好做学问。这个时期,他的诗、文、词、联等等非常多,可惜几经动乱极少留存。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社会动乱不堪,汝霖先生同亲家张未纯一起,在河西张家湾、冯家冲等处避难并教学生。张未纯(1871-1957)字退园,饱读诗书却考场不顺,终生以课徒为业。汝霖先生重其人品学问,不讲门第,定要与之结为儿女亲家。两人意气相投,亲如手足。1949年筹办未纯先生80寿庆时,汝霖先生曾诗致贺:
“退园先生今祭酒,德与功言三不朽。儒林文苑有传人,乡里同声称老叟。……”
未纯先生有一侄名志浩,曾随汝霖先生读书,还抄录了先生许多诗文,一直默记于心,现在(2010年)他已年届九十,

尚能记得一些。
日寇进犯,气焰嚣张。1938年10月起,上海、南京、武汉、岳阳连遭沦陷,铁蹄直逼长沙。年逾七旬的汝霖先生为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痛心疾首,作诗文呼吁团结抗战,当局充耳不闻。因为情报失误,蒋介石以为日军11月9曰便会攻城,急忙召集会议,要搞什么“焦土抗战”。11月12曰夜,长沙全城忽然火光冲天,史称“文夕大火”,全城63%的街巷房屋化为灰烬,4000多人丧生。汝霖老人义愤填膺,曾填《百字令》词痛斥当局:“惊人一炬,问兵家出何典记……记当年皖上宦游,臣里也多良吏……怅而今,羞对阿郎粉腻!”
当时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犬牙交错,有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也有鱼目混珠的乌合之众。一天,一支队伍到胡家来,兵士搜寻财物。一名军官见了立即喝令制止,说这是某大人的老师家,不得骚扰!兵们连忙住手,还将房间与院落清理打扫好才离去。至今不知这是谁带领的队伍。
1944年6月18日长沙沦陷,汝霖老人与家人一起,四处奔波逃难。在长沙东乡樃梨一亲戚家暂住时,日寇突然袭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汝霖先生和许多乡亲掳去当挑夫,
汝霖先生被责令挑一担抢来的鸡,虽然不很重,但一位年届八旬的书生,行走都很困难,哪能挑担!一位同被掳的老农急中生智,把鸡笼偷偷打开,出笼的鸡四处逃窜,老农拖起胡汝霖先生佯装抓鸡跑入树林,日本兵害帕遭到伏击不敢穷追,他们才逃离魔掌。当时胡汝霖先生已无遮体衣裳,临时找了半床烂蚊帐裹着回家。回到家一看,鬼子打劫把家里弄得一团糟,人畜粪一便臭气熏天,他最钟爱的书籍被丢在污秽中。见此情形,他搂住十二三岁的孙季熙嚎啕大哭,痛骂日本侵略者。
平静晚年
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老人回到春华山老家。
他有一个庞杂的大家庭,家庭生活也是苦乐参半。
汝霖先生有三位夫人,正室唐氏,妾童氏和杜氏,各有生育,但并没有都养活成年。生活负担重,两个女儿送给了别人。老人晚年自称有九子十一女,当时在世的大约只有半数,而且都先后外出谋生。第七子(从若霖先生的两个儿子排起,故称行九)名树之(厚甫)早年参加新四军,后来成为新中国铁道部门重要干部。其余子女大都以职员、教师等为业,正直为人,学识丰富,在各个岗位做出了成绩。
走出战争阴霾的汝霖老人不图享乐,耄耋之年仍教学生。曾在一个叫李敬修的富商家坐馆,教他儿子读书。那孩子倚杖权势不求上进,汝霖先生很失望,辞馆回家,在家课徒。
他读过的书极多,而且记性特好。年老眼花看书吃力,常常不打开书本,随口吟哦,还指出学生书本上某行某字印错了,某处应添一字,等等,仿佛文章全印在他脑海里了。
胡汝霖先生生长在封建社会,思想却相当开放。旧时兴女人裹脚,他的女儿、儿媳大都不裹。那时女子很少读书,他却送女儿上学,有的读到大学毕业。他教的学生中也有女生,如马续常的女儿玉甫。
长子早丧,儿媳才十多岁,他力劝其改嫁。儿媳倒是受“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束缚,不肯另嫁他人,汝霖先生就把她送进女子职业学校读书,成为自食其力的强女子。
胡汝霖老人生性落拓幽默,特别疼爱孙儿女,常给孩子们讲纪晓岚、年羹尧的趣事,老少一起欢笑。又常帮人家起名字、议婚姻,只求一乐。据说替某人起名“多寿”,其人却只活了35岁,乡人难免暗地嘲讽。
胡汝霖先生是无神论者,杜氏迷信鬼神常遭他揶揄。七月半孙儿们为先人烧纸钱,他在一旁吟道:“冥冥何所需,尽我生人意”。
几个十几岁的孙儿女寒暑假回乡看望老人。孩子们聪明调皮,用纸糊在方桌两腿之间当银幕表演皮影戏。人物是厚纸雕刻成的,形象便是家里人和邻居,模仿他们嘻笑怒骂,很是有趣。一位邻居妇人觉得受辱了,向汝霖先生投诉。老先生给以宽慰,并不责备孙儿,还同家人一起看皮影,开怀大笑。
汝霖先生为人和善,不善理财,家里没有劳力,田里耕耘收割只能请佃户操作。有时佃户报告说收成不好要求减租,他也不问是否实情,便大手一挥:“免了!”令管家的儿媳哭笑不得。
老人晚年尤爱吃肉,常念叨“七十无肉不饱!”家境拮据,儿媳们只好靠典当来给他买肉。他吃了肉吟道:“味美乎?美味也!真是好吃得骂娘!”一次别人送来一只鸡,说是阉过的,不几天却下了蛋。老人不忍杀它,吃它的蛋格外高兴,还作诗以记之。
子孙都不在身边,请了一个农家孩子照顾起居。那孩子才十三四岁,叫刘二,家里穷,没文化。汝霖先生决不小看他,从来不训斥。遇到刘二不高兴还好言好语逗笑,或送点好吃的。家人都说老人同刘二可谓结下忘年之交。
他老对年幼的孙女说:“人老了就会死,爷爷死了你会哭吗?”孙女说会哭,他老让孙女“演习”一下,然后笑道:“崽哭一声,惊天动地;女哭一声,娇声娇气;媳哭一声,假情假意;孙哭一声,怪声怪气!”又道:“莫哭莫哭,山丘华屋。五岭七坳,也算有福。读什么昌阁文书,念什么阿弥陀佛!……”
胡汝霖先生活了85岁,经过清朝与民国两个阶段,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有幸在读到爱徒毛泽东的著作后,在欣慰中长眠,也算有福了。
他被浅葬在家乡春华山,子孙原打算待国家安定以后一起回来重新安葬,因为大家分散,各自都忙,又因政治运动等缘故,没能办到。现在那里面貌已经大大改变了,故居早已不在,坟地成为茶园,家乡人们欢欢喜喜过上了初步小康的新生活。大家不会忘记,这里曾出过一位好人,一位学问家、教育家。胡汝霖先生活在人们心中。

2010.4.19. 写成初稿
2010.9.2 补充修改



后  记

       胡汝霖先生是一位应当被历史铭记的老人,他的后人是该引以为荣的。而在半个多世纪中,我们尽可能避免谈到他,他的照片、文稿等一应物品都没有保存,真是十分遗憾的事!
尽管胡汝霖是毛泽东青年时代授业解惑并且给予重大影响的老师,但他当过前清县官,家又被划为地主,在特别崇尚阶级出身的时代,他的子孙们不得不尽量回避。完全忘记是不可能的,毕竟是自己的祖先,并且的确是一位好人。
    我是汝霖先生见过的最小的孙儿。1988年底到北京姑母家,年过八旬的姑母胡绮芬对我说:“老人的生平事迹没有记录流传,是我们的不孝。你应当作一些记载,否则,子孙们将无法寻到根问到祖了!”我回湘不久便因病住院,想起姑母的嘱咐,在病床上把父母姑伯兄姊们讲到的点点滴滴收拢来,写出一个初稿,得到省文史馆俞润泉老先生大力支持,多方指点,并帮我查核考证,我的《祖父胡汝霖先生述略》一文才得以写成,在《文史拾遗》创刊号上发表。
没有想到,拙文引起史界的注意,特别是关于胡汝霖先生向毛泽东赠送《御批通鉴辑览》一事,解开了一桩历史迷案,李锐同志等予以肯定。在毛泽东诞生百周年之际,我关于这一题材的文章受到欢迎和重视,连连发表、获奖和被收入专辑。此后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引用了拙文描述的史实。
我以为使命已经完成,没有再在这方面花功夫。直到2009年10月,一位学者的举动令我震憾。他叫ooo,是省地方志编委会省志处处长退休的专家,我们素不相识。他读过我20年前那篇文章,留下深刻印象,格外尊敬胡汝霖先生,竟然在建国六十周年和汝霖老人逝世60周年的日子里,专程到老人家乡金鼎村,在老人下葬的地方焚香跪拜。同时在网上发文寻找胡氏后人,力主建纪念碑、出纪念册,以缅怀汝霖老人。我的侄儿晓钟将他的文章、照片转发给我,我既吃惊又感动。
      我感到,汝霖老人不仅是我的祖父,还是一位历史人物。历史不是任何人私有的,任何人都有责任保护和流传历史的真相。历史如同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代代相传,不能把接力棒丢了。历史又如永无休止的链条,环环相扣,不能断掉任何一环。尽管以往资料的丢失不能由我们负责,我们还是有责任尽力修复它,把残存的史料搜寻整理出来,使后人继续研究时有所依据,这才是对子孙负责,对历史负责。这样,我下定决心编写这本纪念册。
     我是学美术的,对写作与编辑虽也喜爱,毕竟只是“票友” 。年逾古稀,体力日衰,完成这个任务是相当困难的。但我胡家族人中,长一辈的全都作古,同辈的有几个兄姊尚健在,也都年近杖朝,身体更不如我。胞兄君靖为中文教授,编、写水平自然比我强得多,却罹重症,正在治疗康复,不能给他加重负担。我是没法子推脱了,拖延也不行,因为心脏病时常威胁着我日趋虚弱的肌体,“只争朝夕” 不是空洞的口号了。
及至把事情办起来,方才明白此事的艰难。难处主要在原始资料缺失。我首先同各位兄姊、表兄还有一位舅舅(曾是祖父的学生)等联系,还联系上发表文章谈到过赠书一事的专家学者杨庆旺、尹高朝、唐振南等,请大家回忆提供线索与素材。其次,翻阅了能找到有关书刊、文章,重达8.5公斤的《中华胡氏通谱》也翻了个遍,还找出绮芬姑等生前给我的信件再读。第三,在晓钟侄等协助下,从网上搜索各种有用的信息。第四,通过信件、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沿着祖父的足迹与各地、各部门联系,如省立一中、一师、湖南大学、安徽桐城、合肥、阜阳等地挡案馆等。打听到芷讧挡案馆、韶山纪念馆等处可能保存有关资料,也立即去信求助。第五,出门查找。我同胞兄君靖一起专程到省档案馆翻看历史档案,由刘国强先生陪同到了故乡金鼎村,妻子陪我到了朗梨镇等处。在金鼎村,得到邻居兼佃户的后人张建刚等大力支持,遍访知情的老人。在朗梨陶公庙,周至仁道长热情接待,赠给我刊有祖父文章的《临湘山志》。可以说,一点点线索我都不放过。几经修改写出《胡汝霖先生传略》。此文仍然很简略,就是因为现存资料太少。以省档案馆为例,馆藏1949年前档案少得可怜,而且基本上只留下三四十年代的,民初——更别说前清的资料已找不到片纸只字。这是历次“运动”特别是“大革文化命”的“丰功伟绩”吧!
      资料欠缺令我失望,又反过来使我感到责任重大。已经丢失的没法子找回,残存的不能再丢失!能抢救一点就抢救一点吧,留给后人的尽管很少,总比没有好。
      汝霖先生的照片原也有的,“文革”中没法保存。我只在孩提时见过祖父,已完全没有印象,只能根据兄姊们回忆叙述,自己动手画。各人的印象并不一样,我画的最终并不很像,只能称作“模拟像”了。
这个纪念册是许多人共同的心血凝成,特别是ooo先生出力最多,现在又由他请到著名学者、省文史研究室主任、长沙县政协原主席伏家芬老作序,使册子增色不少。谨对伏老及上面提到的各方人士表示深深的谢意!

胡君里2010.9.
。,,,,,,,,,,,,,,,,,,,,,,,,,,,,,,,,,,,,,,,,,,,,,,,,,,,,,,,,,,,,,,,,,,,

致ooo先生的信



oo先生:
     您好!昨日您告诉我韶山图书馆有关信息,我当考虑同他们联系。此前哈尔滨杨庆旺先生告诉我,韶山遗物馆馆长叫夏佑新,我当即写信去,希望得到《通鉴》的照片(在纪念馆中展出过)。夏没有回信,后来我在网上找到了照片,也就没再同他们联系了。一师纪念馆换了个馆长叫艾建玲,我也曾写信、打电话去,总找不到人。感谢您一直支持我帮助我,如果夏某、艾某等有你一半的热心,我的任务早完成了!


     现在要找寻点历史资料太难,我花600元买回《中华胡氏通谱》四大本共重17斤,翻遍了也只几行字可作参考。我想,要想得到更多准确的史料只怕目前做不到,而我的身体日见衰老,常突然发病,必须尽早完成纪念册的编印工作,力争年内完成,了此一椿桩心愿。


      纪念册内容,主要部分是胡汝霖先生传略,我已作了一些补充修改,现奉上请您指教。第二部分原拟收若干纪念诗文,也有困难,现打算简略介绍一下先生的后人。我们的谱牒找不到了,以往的无法追寻,总得把后来者记录一下,给子孙们一个交代。我已请兄姐们将各人情况写给我,每人列一辞条。且附上我写的几条,您看这样写行不行。


      现在十分重要的是序言。您曾承诺帮我找权威人士写,请您将《传略》转交供参考,争取早日写来好吗?有劳有劳!拜托拜托!
君里
2010.9.3.

,,,,,,,,,,,,,,,,,,,,,,,,,,,,,,,,,,,,,,,,,,,,,,,,,,,,,,,,,,,,,,,,,,,,,,,,,,,,
附  若干辞条
      胡实甫  派名楚恭,汝霖先生第4子(行6),1905年农历6 月初9生于芜湖,9岁丧母,16岁即离家,随未来的岳父张未纯先生读书做事。小楷极佳,以抄写公文等糊口。抗日战争期间集体加入国民党。解放前后任安江“湖南第一纺织厂”总务课文书。1951年离职回到长沙,1956年 6 月 25 日病逝,享年51岁。妻张志恒,子胡叔尚(早夭)、胡君靖、胡君履,女胡韵琼、胡韵珂。


       胡韵琼,派名宝嬿,实甫先生长女,1932年农历2 月12日生,长沙女师肄业后入邮电训练班,1953年到株洲邮电局工作,1960年保送入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供职于国家高教部任、公安部、教育部,任教育部仪器进出口公司业务经理,中共党员。1988 年退休。夫李升龙,铁道部干部,中共党员。女李红英(朝刚)、李朝荣、李民。
      胡君靖,派名宝綝。实甫先生次子(行8),1938年农历5月27日生, 1955年由湖南第一师范华业,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59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中共党员,教授。曾任(湖北)恩施教育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有《少年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教学》等著作多种。1998年退休后回长沙。妻詹松青,副教授。子胡浩,工程师,子詹沛,博士,定居于美国。女胡玲。
       胡君履,又写作胡君里,派名宝绥,实甫先生第3子(行10)。1939年农历5月27日生,12岁考入华中艺专(后改为艺术师范,又与第一师范合并),1955年毕业到株洲教书,1958年后陷入逆境,1979年恢复工作,先后任区文化馆馆长、文体科长、市文联协会工作部主任兼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经自学又获大专文凭,1999年退休。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湖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谩画家十杰之一。著作有《胡君里漫画选》、《胡君里水彩画》、散文集《苦乐年华》《啼笑人生》等。妻钟兵山,教师。子胡滨,教师。
      胡韵珂,派各宝姞,实甫先生次女,1943年农历8月16日生,毕业于株洲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教师,市郊区粮食局干部,1998年退休。夫郭统生,粮食系统干部,中共党员。女郭朝阳,经商,子郭向阳,会师计。
      胡  滨,君履之子,1968年12月生,1990年毕业于湘谭大学图书情报系。现供职干湖南铁道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                          
                  本文及题图作者胡君里

      胡君履,又写作胡君里,1939年生于长沙,1951年入华中艺专(该校后来并入第一师范)。1955年到株洲从事教育工作。从   1958年初开始,陷入逆境长达22年。其间,教书、种田、掏大粪、拖板车等都干过,始终乐观豁达,并且坚持自学。

     文革中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判刑入狱近8年,回到株洲后在街道装卸队、煏花厂劳作,1978年彻底平反,进入北区(今石峰区)政府机关,先后任文化馆美干、副馆长、馆长、文体科(局)副科(局)长。

1986年调市文联,任协会工作部主任、市美协主席等职,1996年获副研究馆员职称。长于水彩画,为省美协水彩画研究会会员,作品曾在北京、安徽、贵州等地展出,多次在省以上展览中获奖,有的被收藏,出版了《胡君里水彩画》,举办了个人水彩画展。1980年代开始漫画创作,发表大量作品,获奖数十次。《羊毛出在羊身上》获全国漫画大赛最高奖。《业余剧团趣事》等多幅入选全国美展,2000年成为中国美协会员。1997年举办个人漫画作品展,出版《胡君里漫画选》,是我省漫画家出个人作品集的第一人,2006年被评为湖南漫画家十杰之一,受聘为湖南省美协漫画艺术委员会顾问。

    又是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集《苦乐年华》《啼笑人生》出版。此外还涉猎音乐、戏剧、曲艺、书法等。退休后为湖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株洲市美协顾问,自编自导自演大量戏剧小品、曲艺等,成为老年艺术团的活跃分子。

  2008年6月举办个人艺术创作回顾展,受到各界欢迎。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9-06 06:1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9-06
这文章值得一读,不但知道了一位令人敬佩的长者,也加深了对毛泽东的认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