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719阅读
  • 3回复

二战时期苏德战场上唯一中国女记者胡济邦的传奇人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4-06-16
二战时期苏德战场上唯一中国女记者胡济邦的传奇人生
http://gx.people.com.cn/n/2014/0605/c179485-21351343-4.html

2014年06月05日08:3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胡济邦女士在苏德战


  年轻时的胡济邦风姿绰约、仪态万方,用当今时髦的话说,是美女外交官,美女记者。但她的名气并非源自年轻貌美。埃德加?斯诺曾评价她:“胡济邦女士是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记者。苏德战争如何?我看中国武官的分析是错的。胡济邦女士说胜利一定属于苏联红军,那才是正确的。”这位《西行漫记》的作者,将毛泽东的照片和胡济邦的照片一起印在了书的扉页上。胡济邦和斯诺是很好的朋友。1941年,斯诺接受《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任务,前往苏联和欧洲,在莫斯科的记者圈子里和胡济邦相遇。“在语言大师中,最‘威风’的恐怕非胡济邦莫属。这位先后为国民政府和人民政府的外交部效劳过的女秀才,正是曾经与世界五巨头笑谈国际风云的唯一的中国外交官呢!胡济邦跟苏联元帅斯大林在一起时说俄语,跟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英国首相张伯伦、丘吉尔在一起时说英语,跟法国总统戴高乐说法语。她还用流利的匈牙利语采访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匈牙利总书记卡达尔。同时她还会日语、拉丁语……”
  这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女子,在莫斯科13年(1936-1949),目睹了苏德战争的全过程,写出了无数篇战地报道,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发表在国民政府情报司(即新闻司)英文版的《自由论坛》周刊和《中苏文化》杂志上。胡济邦凭借其卓越才能,成为莫斯科新闻、外交圈举足轻重的人物。
  1941年6月22日,德军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那是一个宁静的星期天,清晨,当广播里传出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时,正在莫斯科的旧使馆寓所洗头的胡济邦呆若木鸡。广播里莫洛托夫激昂的声调不容置疑,当时正在莫斯科计划经济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胡济邦终于相信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并非是仲夏之梦而是严酷的现实!
  “战争初期,苏军退却得比较厉害,这有很多原因。”胡济邦的思绪又回到那个年代,“一是斯大林中了希特勒的奸计,误杀了苏军卓越的领导人图哈恰夫斯基等8位高级将领。二是斯大林轻敌,他不相信丘吉尔提供的德军将进攻苏联的重要情报,结果被打得个措手不及。这样,战争初期,在德军蓄谋已久的大举进攻面前,苏军惨败。”
  局势危急,苏共中央和国防委员会决定将部分中央机关和外交使团紧急疏散到古比雪夫,莫斯科人心惶惶,有人开始烧毁党证,武官们纷纷作出判断,莫斯科守不住了,苏联完了。但是,胡济邦在《莫斯科保卫战》一文中写道:“我忘不了莫斯科大战;我永远忘不了德军集中百万以上精锐部队对莫斯科实施‘台风’行动,飞机狂轰滥炸,扔下的炸弹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多!……上千架飞机,每天有200架轮番攻击和轰炸莫斯科。但莫斯科上空有6道防空网,德军飞机能钻进去的极少。扔下的炸弹都是燃烧弹,敌人企图用燃烧的火焰来吓唬莫斯科人。开始几天,飞机一来,我和城中居民都躲进地铁,不久也习惯了,谁也不躲空袭了,大家参加灭火战斗。莫斯科城仅防御内线就有25万人参加,苏军派了无数新兵和志愿者,甚至一个妇女营投入战斗。侵略者遭到顽强抵抗。首都保卫者的口号是‘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希特勒准备在11月7日十月革命节那天攻下莫斯科,在红场检阅纳粹军队。大雪纷飞,11月7日,红场上的阅兵式照常进行,但受阅部队是一往无前的苏联红军,而且从列宁墓前直接开向前线,斯大林发表振奋人心的演说。听到斯大林的声音,顿时令人热泪盈眶……1941年12月5日,朱可夫带领苏军发动大规模反击,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最终在莫斯科破灭了!”
  从1941年到1946年的五六年间,胡济邦在《中苏文化》杂志上陆续发表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战地报道:《列宁格勒的九百个日日夜夜》、《解围前的列宁格勒》、《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大会战》、《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实地拍摄了大量历史性珍贵照片。她还参加战斗,对扑上来的德军开枪。皮衣皮帽的胡济邦精神抖擞地驾驶着军用吉普车,在茫茫雪原上奔驰,这是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胡济邦生活的缩影。

那些难忘的峥嵘岁月在胡济邦心中刻下永不磨灭的迹痕,她打开记忆的闸门,深情回忆:
  在苏德战场上,我带着爱,带着恨,真实地记录下许多战时的实况。1941年冬,德军入侵斯摩棱斯克城,乡下的村庄一个个被毁灭,老人和儿童被甩到旷野冻饿而死,斯城周围30英里内尸横遍野。幸存的人住在山洞里,用木屑做的面包充饥。潘亚是一个健壮的农村姑娘,她逃进了大森林,遇到了约查和亚琴。三个妙龄女郎竟然组成了一个游击队。我和埃德加?斯诺先生在斯摩棱斯克森林中遇到了她们。她们说:“我们无法容忍德国鬼子,现在只有一条路,在森林里当猎人。”我问:“猎物多吗?”她们笑了:“德国人就是猎物呀!”这个姑娘说得好凶险。我问她杀过人吗?她说她开枪打倒了德国鬼子。那不是人,是纳粹!看见如此英勇不屈的人民,我对斯诺说:苏联必胜,德军必败。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刚刚结束,嘹亮的军号还在战地上回荡,城下硝烟未散,胡济邦即和斯诺、英国记者夏庇若一同获准前往斯大林格勒采访。
  那是1943年初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胡济邦带着烟酒和自己包的饺子乘军用飞机来到斯大林格勒。一路上,胡济邦亲眼看见城市被德军炸成一片废墟。德国向斯大林格勒倾泻了100万枚重型炸弹,城内满目疮痍,断壁残垣。苏军第62集团军司令崔可夫将军领着记者穿过遍地瓦砾的战场,雪野上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德军埋下的地雷、没有爆炸的炸弹正被苏军工兵引爆,振耳欲聋的爆破声此起彼伏。
  崔可夫将军举行丰盛的晚宴,招待记者,并单独接见胡济邦。他说:“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到过中国,担任苏联驻华使馆武官,和中国人民有特别的感情,现在身边还留着一支中国制造的大手电筒呢。今天在斯大林格勒前线见到漂亮的中国女记者,感到特别的高兴。”崔可夫热情地向胡济邦举杯敬酒。胡济邦深知,将军的酒,是敬给抗战中的中国人民的。她也向将军举杯,说:“中国妇女和中国人民为将军和他的军队的胜利而干杯!”
  胡济邦在一间小屋里采访了被俘的德军元帅鲍卢斯。鲍卢斯沮丧地在胡济邦面前低下头颅,“我叫腓特烈?鲍卢斯,52岁。”在斯大林格勒大捷的第四天,胡济邦就向国内发回了真实准确的一万多字的斯大林格勒专电《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现在看来,该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若胡济邦不亲临斯大林格勒,就无法让后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那天,就在北京这个干净整洁、充满花香的小院里,已经70多岁高龄的胡济邦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认为,记者是一种很崇高的职业。当记者对我的工作来说,就好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触角要敏锐,要关心政治,要有正义感,要坚持真理。要真实、要准确,不能浮夸。更不能当‘客里空’(“客里空”是苏联作家柯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话剧《前线》中一个特派记者的名字。此人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他不调查了解,坐在指挥部拟稿。“客里空”是俄语的音译,其意译为“乱嚷乱叫的人”或“喧嚣的人”,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人们把那些歪曲事实的报道消息称为“客里空”)。要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要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要准要快。准是属于质量问题,快是属于数量问题。准比快更重要。既准又快更好。要当好一个记者,还要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譬如,在苏联,你不知道普希金,就很难与这个国家的文学艺术家交往。当记者应该成为百事通,不然,工作就很难开展。”
  胡济邦于1945年5月9日德寇投降的当天写下了《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高尔基街上,一位空军英雄被十几个女学生用鲜花包围。基洛夫大街,一位中年妇女紧紧拥抱着一位炮兵少校不放,说她有三个孩子,和他一样的年龄,穿着一样的炮兵制服,四年不见了,没有消息!普希金广场,一位美国士兵,被一群青年抬起来,反复地抛到空中,齐声喊着“乌拉!”……整天有群众在美国使馆门前,向着飘扬的美国星条旗欢呼,几位莫斯科大学的学生用他们带着俄国腔的英语向从三、四层楼的高台上伸出头来观望的美国人欢呼祝贺,美国人也用半吊子俄语高呼:“红军万岁!”“斯大林万岁!”……昨天,莫洛托夫外长在答复美国记者提问时谈到:“苏联对日的态度,已在本年四月初明白表示过。今天同盟国在欧洲的凯旋,也是我们明天在东亚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
  报道发回国内,给即将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中国人民极大鼓舞。
  广交朋友、嗅觉敏锐的胡济邦,与美、英等国的西方记者一道,参加了战时战后在莫斯科举行的各种国际会议,包括三外长会议、四外长会议、各国政府代表团以及领袖访问莫斯科等。她采访过斯大林、罗斯福、杜鲁门、张伯伦、丘吉尔、戴高乐等一大批世界政坛风云人物。还去乌克兰的基辅采访对德国战犯的审判,到过法国、德国、瑞士、波兰、埃及、罗马尼亚、芬兰、丹麦、捷克、意大利……
  战争刚结束的1946年,胡济邦以中国女记者的身份,应南斯拉夫政府之邀,参加了南斯拉夫对米哈齐维奇的审判。全世界都想了解这个新生的国家。胡济邦遂提出采访申请,很快就得到南斯拉夫政府的批准。并且派给她一辆吉普车,一位陪同,另加两名武装战士保护。胡济邦抓住这个机会,跑遍了南斯拉夫全国6个共和邦,调查采访了部长、基层干部、士兵。最后,还在黑山采访了铁托总统。铁托向胡济邦介绍了当时南斯拉夫和美国的关系说,“今天早上,美国一家通讯社还造谣说我在黑山翻车受伤。”胡济邦机智地回答:“我来给你辟谣吧!”铁托大笑,高兴地与这位友好的中国女记者合影留念。一个多月的紧张采访,胡济邦对大战后的南斯拉夫了然于胸。不久,在巴黎召开的解决南斯拉夫和意大利领土问题的会议上,凭着对南斯拉夫情况的熟悉,胡济邦撰写的一份3万多字的考察报告,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胡济邦在苏联,遵照临行前党的指示,利用合法身份,通过外交途径,致力于中苏文化交流,结识众多的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如与列宾齐名的画家苏里科夫,著名油画家康恰罗夫斯基等,都和她是很好的朋友。她还拜康恰罗夫斯基为师,学习油画。康恰罗夫斯基十分喜爱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女外交官,特地为她画过两张肖像画。当年,让苏联人民大饱眼福的中国艺术展,先后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展出,事无巨细,都由胡济邦一手操办。她热心相助袁牧之、陈波儿赴苏学习戏剧、电影。后来,袁牧之筹建中央电影局,任局长,陈波儿组建东北电影厂,创建北京电影学院,为我国电影艺术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胡济邦到苏联去,党组织指定曹亮为她的组织联系人,两人还约定了通讯代名和暗语(曹的代名为君碧)。但胡济邦到莫斯科后连着几个月都没有接上党的关系,这可把她急坏了!几次写信回国,向曹亮询问情况,谁知,原因是帮她带组织关系的两位同志因故未去苏联。1936年冬天,曹亮将这一情况告诉夏衍,请他为胡济邦介绍组织关系。夏衍通过秘密途径请史沫特莱托一位海员带信给在莫斯科的萧三,萧三很负责任地找胡济邦谈话,并把她介绍给苏联方面。以后胡济邦多次向苏联同志提出要求会见中国党组织,但每次苏方都说因工作性质需要特别保密,不宜与其他人发生联系。除工作外,苏方也经常为胡济邦组织马列主义的理论学习,介绍国内斗争情况、国际形势,苏联同志解释说:这就是“特殊的组织关系”。
  在莫斯科的悠长岁月里,胡济邦继续为党的事业奔波。经常提供在国民党驻苏使馆以及国民党访苏代表团方面取得的情报。其中许多内容都涉及国民党的反 共阴谋。虽然没有和中共党组织取得直接联系,但胡济邦时刻牵挂着国内。1937年,胡济邦委托由英伦回国、途经莫斯科的于炳然(解放后曾任重庆市公安局长)带给曹亮250美元,信中暗示是她交的党费。之前,约在1935年底,胡济邦也将自己出国置装节约下的300元交了党费。
  在胡济邦的精心安排下,茅盾夫妇1946年12月25日抵达莫斯科,正式访问苏联。茅盾抵苏后的第三天下午,胡济邦以中国大使馆女秘书的身份来看茅盾,交给他一张请柬,说:“傅秉常大使请您和夫人在1月3日晚上去大使馆赴宴。”
  宴请结束,在返回旅馆的汽车上,胡济邦对茅盾说:“苏联方面对您这次访问很重视,你们到达的当天晚上,莫斯科电台就作了广播,第二天《真理报》又发了消息,并且派出叶洛菲也夫这样的高级官员来陪同,这是很少见的。”胡济邦的话也引起茅盾的深思。是呀!他心想,也许这就是傅秉常要宴请我的原因。但他始终没有察觉这位年轻的使馆女秘书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郭沫若在《洪波曲》一书中几十处提到胡济邦:……胡济邦拿着一架战利品康太克斯(一种德式照相机),夹在记者群里拍摄,照我的相。主席台上的主人们,斯大林、莫洛托夫、加里宁,其他几位常见的苏联领袖都先后出席了。……我不通俄语,只能靠胡济邦。彼大使、米参事、罗申武官、伊三克秘书都在。苏联一位导演家很愿意导演一个中国戏,胡济邦便推荐我的《屈原》……
  1949年3月,国民党驻苏使馆起义,4月,阔别故土13载的胡济邦以赴欧学习为名离开国民党驻苏大使馆,乘飞机经瑞士抵香港回国。中途胡济邦考虑到路途遥远,在境外时常停留,尤其是到香港后还要待命,有诸多意外。机智的胡济邦在途经瑞士时,将不便随身携带的美元、金洋90枚等存入瑞士银行保险箱,回国后即向组织报告。1953年2月,由我驻瑞士使馆取出了这批美元,胡济邦把这笔外汇折算成人民币全部捐献给了外交部幼儿园。

 1949年5月,胡济邦历尽艰险,回到祖国。这时北京刚解放,新中国还没有成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千头万绪。但人人都是兴奋的。在北京翠明庄招待所作短暂停留的胡济邦忙里偷闲,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翻译了《苏联总工会关于工会组织工作的各种决定》等大量文件,为新中国的工会建设起了关键的作用。
  9月,胡济邦进入正在筹建的新中国外交部大楼,于同年11月至次年7月在外交部东二楼大厅举办的大使学习班里,任外交礼仪教官。学习班由李克农副部长主管,具体组织工作由办公厅副主任阎宝航负责。阎宝航(1895-1968)于英国爱丁堡留学,后长期从事统战和国际情报工作。他一米八的个头,中山装每天都熨得平平的,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日语,社交活动、礼宾礼仪、官场应酬,娴熟自如,从各野战军调来的将军大使们都称他“洋主任”。在学习班里,外交礼仪教官胡济邦被尊称为“老外交”,是个“传奇人物”,“在隐密战线上战斗了近30年的红色战士”。她教起“学生”来极为严格,就连王稼祥夫人朱仲丽都服了。胡济邦指着一位夫人的旗袍,连连摇头:“不行不行,你的内裤太长,都露在旗袍开叉外面了,必须穿衬裙,知道吗?”准备去匈牙利当大使的黄镇夫人朱霖,穿了件连衣裙,解开领扣,把里面的汗背心往领口拽了拽,觉得很漂亮,但胡济邦直摇头:“不行,背心不能露出来,这样人家会认为不礼貌。”这些不懂外语,又没出过国,从黄土地走来的“土八路”夫人们,个个都是短发。胡济邦指着她们的发型说:“解放区的发型不符合外交场合要求。要烫发,搽上点粉,抹点口红……”朱霖泄气地说:“我不干了!最好选能干的去!”到学习吃西餐时,朱霖对黄镇说:“我还要吃20个饺子才够。”服务员递上一盘水,朱霖想喝,胡济邦赶紧制止:“这是吃完水果后洗手的水,不能喝。”朱霖只好悻悻地缩回手:“真是活受罪!”胡济邦在外交部办公厅任秘书科长、处长,研究室研究员等职近7年,为共和国外交部的初创,付出了全部心血,得到李克农的赞赏。



  1956年,胡济邦调《人民日报》国际部任记者,常驻波兰、匈牙利等国。匈牙利事件时,她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及时发回大量通讯和社会动态内参,1956年11月至1958年3月,《人民日报》共发表她的专稿31篇,其内容为国内广大党政军干部关注。匈牙利劳动党总书记卡达尔来北京访问时,曾对毛主席说:“你们派来的《人民日报》记者胡济邦很勇敢,工作表现很出色,谢谢你们。”毛主席听后点点头,微笑着说:“是的,我从她的报道里,晓得了你们的真实情况……”
  胡济邦从东欧回国后,任《人民日报》国际部评论员。笔下生花,纵览国际风云,其评论员文章,常常被外电作为研究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胡济邦同时兼任全国记协国际联络部部长。她的丈夫毕季龙,继唐明照后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负责技术合作促进发展部。1979年,胡济邦随夫至纽约,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夫妻俩风尘仆仆地访问了六七十个国家,足迹遍布亚、非、拉美各国,结交了各界人士和朋友,在外交界,两人被誉为“最美好的一对”。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6-16 22:0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6-17
向胡济邦老太太致敬!
  
神秘的女外交官胡濟邦
         瑶竹青青
   资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2d27f01009rj9.html

    上一世紀二戰期間,著名作家蕭乾作為《大公報》駐英特派員采寫了大量通訊報導,人們大多以為蕭乾是深入歐洲戰場採訪“惟一的中國戰地記者”。其實,當時也有一位元中國女記者穿梭在蘇德戰場上,其足跡遍及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莫斯科和波羅的海, 在蘇聯衛國戰爭的腥風血雨中,處處都曾留下過她的嬌小身影。她叫胡濟邦,是中國駐蘇使館的外交官,兼任《中蘇文化》駐蘇記者。她是中國外交史、新聞史上的一位傳奇女性。

   胡濟邦1911年1月生於浙江永康縣古山鎮一個世代務農的貧苦家庭。其祖父有五個子女,只有她父親胡仁鍥讀了幾年古書。胡仁鍥曾經通過科考取得了安徽“候補知縣”名份,遺憾的是他一直沒有機會“補”上這個職位。他只能靠在外地謀點小差事,積蓄點錢,培養胡濟邦的幾位兄長。除大哥胡濟美種田外,餘皆學有所成。二哥胡濟川涉身外交,官至中國駐朝鮮大使館參事;三哥胡濟人曾任永康縣參議會的副議長;四哥胡濟時是國民黨兵工署少將預算處處長。

   當胡濟邦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那位後來外出謀生、貧病交加而暴卒的大哥顯得十分不悅。“又多了一張嘴巴!”大哥嘀嘀咕咕著,一個勁兒地抽著那劣質的旱煙。長子為父,他的肩上擔著全家的生計啊!

   由於幼年失怙,胡濟邦的童年在十分艱難與清貧的生活中度過。憶及往事,胡濟邦後來說,飽受婆婆虐待的母親賈淑蘭平時做點豆腐,由大哥挑到街上去賣了補貼家用。幼年的胡濟邦半夜醒來,常常看到寡母推著沉重的磨盤,蓬散的頭髮零亂地飄在蒼白清瘦的臉上。她自己是“在地上爬來爬去爬大的”。

   胡濟邦自幼非常聰明,模仿語言的能力很強,又非常好學。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才得以進入家鄉一所鄉村學校——崇正小學(即古山小學)學習。在這所簡陋的鄉村學校,她接受了一位善良的孀居校長呂瑩玉女士的英語啟蒙。

   1923年秋,12歲的胡濟邦從崇正小學(即古山小學)畢業,考入永康縣的初級女子師範學校就讀。3年後,她千里迢迢來到山東濟南,投奔當時還在津浦鐵路局工廠的次兄胡濟川。胡濟川設法將小妹妹安排到濟南東城根中學讀書。常年以窩窩頭就鹹菜充饑的胡濟邦學業優異,成績在班上每每名列前茅。

   一年後,胡濟邦重返江南,在杭州考上了一所女子法政學校,在100余名考生中她占鼇頭。1928年,正當如夢花季的胡濟邦又依靠自身努力,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中央大學經濟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12月17日,北平、天津、上海、濟南、安徽等地赴南京請願要求抗日的學生代表,會同南京學生共3萬餘人聯合舉行示威遊行,他們高喊愛國口號,散發抗日傳單,前往中山路國民黨中央黨部遞交請願書。當遊行隊伍行進到珍珠橋時,早已部署在此的軍警,對手無寸鐵的學生進行了血腥鎮壓。當場30餘人被殺害,屍首被扔進河裏,還有100餘人受傷,100餘人被捕。珍珠橋事件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各地學生和愛國群眾紛紛舉行抗議活動,掀起了反對國民黨統治、反對內戰、要求抗日的高潮。

   這時,早已加入反帝大同盟的胡濟邦正在讀大學三年級,是進步學生的骨幹分子,也參與其間,而且是“中大”13名護校委員會的成員之一。

   為了營救被捕的同學,胡濟邦不顧個人的安危,憑藉永康同鄉關係,逕自到胡公館去找國民黨中央監獄長胡逸民。

  “胡伯伯!我叫胡濟邦,‘中大’學生。喔,對了,胡伯伯大概認得我四哥吧,他是兵工署的胡濟時呀!我三哥是胡濟川,前些日子才外放朝鮮元山副領事哩。”

   趙逸民見來訪者是位妙齡姑娘,身著陰單士林旗袍,操著正宗的永康家鄉話,稱呼他親昵得宛若家人,早有好感,連聲應道:“好,好,原來是同鄉兼同宗的胡小姐。在這異地他鄉喜相逢,真是萬分有幸。哦,胡小姐今日光臨,莫非有什麼見教?”

   胡濟邦也不拐彎抹角,直截了當提出了要求。胡逸民這幾天正為大批學生被捕、南京監獄人滿為患而大傷腦筋,擋不住小同鄉的再三要求,經調來新收捕的學生案卷一看,無非是些年輕人氣血方剛,行動過激,並無紅帽子真憑實據,就賣了個人情,將‘中大’的學生都放了。從此,胡濟邦成了胡公館的常客。

   未幾,胡濟邦因思想激進、參加進步活動而被“中大”開除。於是她重新北上,在北京大學借讀,在那裏與一些朋友組織研究小組,從事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後來因生活所迫,又返回南京。

   回南京後不久,她去找胡逸民,說她被“中大”開除後無所事事,請胡伯伯幫她尋個生活出路。此時,胡逸民已經曉得這位小同鄉真不簡單,她的人品與才華頗受覃振賞識。覃振(1885~1947)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人物,歷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代理院長,司法院副院長兼中國國民黨中央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曾與鄒魯、謝持、居正等人(又稱“西山會議派”)進行反 共、反對國共合作的活動,同時又與毛澤東、林伯渠保持很深厚的個人友誼,並同情與支持中共的抗日活動。胡濟邦是覃振這位國民黨元老介紹入黨的國民黨特別黨員,他胡逸民自然刮目相看。

   正巧那時俞大維託付胡逸民為他物色一名家庭教師。  俞大維也是浙江人,不過在湖南生長,他的母親是曾國藩的孫女。他曾在德國學習軍事(包括兵器製造、戰役分析,尤其是彈道學),1932年回國後擔任兵工署署長並兼任兵器教官,陸軍中將。經胡逸民一介紹,胡濟邦便進了將軍府,當了教授俞大維獨生公子英語的家庭教師。胡濟邦工作盡心盡責,與所教學生的關係親密如姐弟,將軍對這位美麗、機靈、性情溫和而且本份的家庭教師也很信任。          

   胡濟邦在南京有一位要好的朋友王昆侖。王昆侖出生於江蘇無錫一書香門第,素有“江南才子”之稱。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書時參加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學生運動,中共先軀李大釗先生即是其恩師。1922年曾於上海拜見革命先驅孫中山,在孫先生的啟發和鼓勵下加入了國民黨。北大畢業後,到廣東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後隨軍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秘書長。國民政府成立後,被立法院院長孫科委任為立法委員。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目睹日寇對中國的侵略,努力尋覓拯救中國的正確道路,思想開始發生重大變化。1933年夏,在中共地下党南京市委書記盧濤介紹下,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爾後,他在南京組織南京讀書會,聯絡進步青年;在滬、寧兩地廣交女界朋友,組織領導婦女抗日救亡運動。胡濟邦參加了南京讀書會,與王昆侖等人成為同一條戰壕裏的親密戰友。

   這時,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蔣介石徵召調集人馬,準備向中央蘇區發起聲勢浩大的第五次軍事“圍剿”。事前,他請來德國退役一級上將、一次大戰時期的陸軍參謀總長漢斯•馮塞克特擔任國民政府軍事總顧問。這位德國人為蔣介石制訂了全新的作戰計畫。當時的共產黨上海地下情報科負責人王世英找到王昆侖,要他儘快搞到蔣介石“圍剿”中央紅軍的詳盡計畫。王昆侖經過一番認真思考,認定俞大維一定有蔣介石的“剿共”計畫。因為兵工署長必須熟悉兵力部署,不然無法向各部提供武器彈藥。這樣,王昆侖立即找到胡濟邦,想通過她來獲得這份情報。

從王昆侖處領命後,胡濟邦一直關注俞大維的起居行止,不敢有絲毫懈怠。因為胡濟邦教學工作一絲不苟,又丰姿綽約、俊俏秀美、善於交際,早已深得俞大維一家的喜歡。更兼是自己的心腹部屬胡濟時的胞妹,俞大維對胡濟邦深信不疑,從不防範,甚至在公務之餘,還毫不避嫌地主動與胡濟邦談論一些國民黨的內幕消息。

   有一天,俞大維奉命上廬山參加蔣介石召集的重要軍事會議後,回到南京家中,頗為得意地對胡濟邦說:“蔣委員長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部署了進剿共軍的詳細計畫。我看朱毛紅軍這次恐怕不長了……”

胡濟邦沒費多大周折,就找到俞大維從廬山上帶回的一大摞軍事檔,其中包括蔣介石為制定第五次“圍剿”中央蘇區紅軍行動方案而召開的廬山軍事會議的絕密材料。她以最快的速度用特殊照相機一一拍照。一切做的是那麼天衣無縫,不留蛛絲馬跡。當晚,這些材料就送到南京中央路305號“正元實業社”(中央特科的一個重要聯絡點),很快就轉到李克農將軍手裏。

   當江西瑞金中央蘇區的紅色通訊社刊出這些絕密材料的時候,大驚失色的蔣介石及其謀士氣得差點暈了過去。他們怎麼也搞不明白,是哪一位“法力無邊”的高級“共諜”,竟能把何時行動、各路司令是誰,包括德國顧問漢斯•馮•塞克特精心炮製的“碉堡政策”、“步步為營、節節築路、劃區圍剿、分進合擊”的重要戰略戰術,甚至為配合“圍剿”而制定的《封鎖匪區辦法》、《匪區食鹽、火油、藥材、電器封鎖辦法》等詳細條文,也搞得一清二楚。其時,胡濟邦還祗是一顆含芽待萌的紅色種子哩。

   1933年底,胡濟邦進入了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

   促成她涉身外交界的有利因素很多。

   首先,她是國民黨元老覃振介紹加入的國民黨特別黨員,又掌握英、法、俄、日、匈、拉丁等語,特別是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胡濟邦的二哥胡濟川20年代中期曾是山東濟南津浦鐵路局工廠的一位普通技術員。1928年5月日本帝國主義一手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血腥事件“濟南慘案”。當時,由於日本封鎖消息,南京國民政府當局還蒙在鼓裏。胡濟川這位頗有愛國思想的繪圖員置生死於度外,化裝成日本人,飛快騎上自行車,機智地闖進濟南火車站,奮不顧身爬上火車來到南京,向國民政府報告“濟南慘案”詳情。胡濟川的義舉頗得當局的賞識。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特意將胡濟川招入部內。年輕有為、富有才幹的胡濟川從此平步青雲——從外交部亞洲司科員起步,旋即外放,數年中連連升官,從駐朝鮮元山領事館副領事,迅速升任中國駐朝鮮大使館參事。胡濟邦所以能輕而易舉地進入等級森嚴的國民政府外交部,胡濟川的說合是顯而易見的。

胡逸民、俞大維和胡濟時的推舉介紹,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促成此事的還有一位重要人物——中央大學經濟系主任何浩若。作為恩師,何浩若對自己的得意門生頗為賞識,更主要的是,“九•一八”事變後,何浩若的愛國主義傾向表現得十分強烈,他曾領導學生救護隊,並參預護校行動。胡濟邦的不俗表現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何浩若遂向南京國民政府當時的兼任外交部長汪精衛極力推薦胡濟邦。

經過國民政府考試院的核准,正當如花似月好年華的胡濟邦跨進了國民政府外交部的大門,成了朱鶴翔為司長的外交部國際司五科(護照科)的一名年輕的女科員(屬於薦任級官員)。

   在五科工作期間,胡濟邦為中共地下党南京市委從外交部搞到16本護照,解決了部分同志的赴蘇難題。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還誇獎胡濟邦等:“多虧你們搞到了出國護照!”

   1934年,在王昆侖等人的動員下,胡濟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兩年後,胡濟邦被任命為國民黨駐蘇聯大使館隨員(新聞專員),這是中國正式派駐國外的第一位女性外交官。

   當時,蘇聯對妙齡少女胡濟邦來說,是一個非常遙遠而神秘的地方。1936年初,她在上海獨自登輪,乘一艘蘇聯破冰船,到達符拉迪沃斯托克,然後坐了9天9夜的火車,穿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來到莫斯科。王昆侖、王楓兄妹十分佩服胡濟邦的壯舉,曾經感慨地說:“一個小姑娘,孤身一人,到那麼遠的異國他鄉,真不容易啊!……”

   為了儘快熟悉蘇聯的情況,以便開展工作,胡濟邦到莫斯科使館後不久,就跟一位懂英語的打字員學俄語。

   在駐節莫斯科13年的悠長日子裏,胡濟邦繼續為國內的革命事業奔波。據原南京國民政府駐波蘭大使館臨時代辦姜治方回憶:“胡濟邦是一位活躍在東歐外交界的中共地下黨員。------她曾到華沙托我為國內代購電訊器材。”

   另一位知情者這樣寫道:“據筆者所知,胡濟邦是……中共地下黨員,奉黨派遣進入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門派駐蘇俄。她的共產黨身分始終未被查覺,特別是傅秉常擔任駐蘇大使時,傅對胡更是信任關愛。”

不過,使胡濟邦的外交生涯增光添彩的,是她的記者生涯。

   早在1936年底初到蘇聯時,沈茲九、羅瓊主編的《婦女生活》已專為遠在冰封雪飄的莫斯科的胡濟邦開闢了一個“新世界巡禮”的專欄,這是胡濟邦從事記者工作的“濫觴”。

   1937年全面抗戰以後,胡濟邦兼任中蘇文化協會駐蘇代表,這一兼職後來又使她兼任了《中蘇文化》駐蘇記者。十數年間,胡濟邦把外交官和“無冕之王”的職業有機地結合起來,誠如她後來所說, “一生就是幹新聞和外交,這兩者互相補充,關係緊密”,記者身分使她的外交官職業插上了翅膀。

   蘇德戰爭從爆發到結束,胡濟邦一直待在蘇聯,親身經歷和目睹了這場戰爭,並且以記者資格與各國駐蘇記者同往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莫斯科戰場、克裏米亞、波羅的海及烏克蘭各戰區,採訪紅軍。在採訪中,她親眼目睹德軍的進攻,還參加戰鬥,對撲上來的德軍開槍。

   作為蘇德戰爭全過程的見證人,她用手中的筆寫下了一生最為意氣風發的燦爛篇章,向中國人民報導了蘇聯軍民誓死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一幕幕壯烈情景。其中,《列寧格勒的九百個日日夜夜》這樣報導:“戰爭初期,希特勒的上萬輛坦克嘩嘩地從蘇聯西部大平原進來,銳不可當,一下子推進了幾百公里……在紅軍西北路總司令伏洛希洛夫元帥、列寧格勒市委書記、市長的協同指揮下,列寧格勒市民和四郊居民動員了起來……德軍殘酷地封鎖了872天,德軍設想的閃電戰,變成了持久的消耗戰。1943年1月25日清晨,敵軍被擊退,從此列寧格勒再聽不到敵人的炮聲。列寧格勒東北部有一座公墓,那裏長眠著被德軍圍困的900天中死難的47萬市民和將士。”

   當蘇聯軍隊最初敗退時,許多同盟國駐蘇使館武官和記者普遍感到悲觀,只有胡濟邦有與眾不同的眼光,在《莫斯科保衛戰》的一篇通訊中,這樣寫道: “我忘不了莫斯科大戰,我永遠忘不了德軍集中百萬以上的軍隊對莫斯科實施‘颱風’行委過動,飛機狂轟濫炸投下的炸彈像秋天的落葉一樣多;我忘不了德軍就在城郊,而史達林卻在紅場檢閱部隊。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最終在莫斯科破滅了。”

   在蘇聯期間,胡濟邦以記者或新聞秘書的身分採訪過史達林、羅斯福、杜魯門、張伯倫、邱吉爾、戴高樂、鐵托、卡達爾等一大批世界政壇風雲人物;參加了戰時及戰後在莫斯科舉行的各種重要國際會議的記者招待會。她的語言天才在此放射出璀燦的光芒。如與蘇聯史達林會話,她能以流利的俄語說得令這位嚴肅有餘的大元帥驟然開顏;拜會美國總統羅斯福、杜魯門,英國首相張伯倫、邱吉爾,她駕輕就熟地以出色的英文與他們談笑風生;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是位標準軍人,不輕易接受採訪,但在與胡濟邦交談時,常常被她那極具神韻並且動聽的法語樂得雙肩亂聳,興致盎然。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匈牙利領袖拉科西和卡達爾都幾次成為她的專訪對象。她那一口嫺熟的日語、拉丁語也都無可挑剔,叫外交界、新聞界同仁們刮目相看。

正因為胡濟邦的語言天賦,故而能掃除交流方面的第一障礙,廣泛與各國朋友、領導人自由廣泛地交談。被採訪的政要名流以及與胡濟邦一起採訪的各國記者對胡濟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讚揚她是一位思維敏銳、大膽潑辣、很有才氣的記者。

   在蘇聯期間,胡濟邦曾赴歐洲各國考察。1937年曾赴英國、法國、德國、瑞士各國;1942年春赴伊朗、埃及兩國;1945年夏隨蘇聯紅軍赴羅馬尼亞、波蘭;1946年考察瑞典、芬蘭、丹麥、南斯拉夫、法國;1947年考察捷克斯洛伐克、波蘭;1948年又出訪捷克(斯洛伐克)和義大利、法國、瑞士各國……

1949年3月,根據組織上的指示,胡濟邦以到歐洲讀書為藉口,脫離了國民黨駐蘇聯大使館,于同年4月下旬經英國到達香港。幾天後,她便和郭沫若、於立群夫婦一起回到了和平解放不久的古都北平,住進了南池子一帶的翠明莊招待所——那裏是中共中央外事組駐地。

   此後,她參加了新中國外交部的籌建工作,是以周恩來為首的、最初40餘位建部人員之一。

   這年11月8日,外交部在北京東城區外交街31號舉行正式成立大會,胡濟邦出任外交部辦公廳秘書處副處長。

   建部伊始,外語人才奇缺,有過外交生涯的更是鳳毛麟角。一貫主張“能者為師”的周恩來請來一男一女兩位“總教習”。男“教習”是閻寶航,而女“教習”就是胡濟邦。胡濟邦真是誨人不倦,除了教授外語,她還不厭其煩地從衣著、談吐、行走、化妝、髮型、用餐……等方方面面,給未來的大使夫人們講解並做示範,教她們學習外交禮儀。                                                  

   1956年,根據劉少奇提出的“應該派一些老記者出去走走”的指示,胡濟邦依依不捨地離開外交部,重操舊業——調至《人民日報》國際部擔任記者評論員,同時擔任全國記協國際聯絡部部長。這期間,她親臨匈牙利,采寫了大量新聞報導。

   1979年至1985年,丈夫畢季龍(中央大學同學)出任聯合國副秘書長,胡濟邦也到美國紐約,擔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參贊。他們兩人被外交界讚譽為“最美好的一對”。

 1995年2月7日,胡濟邦在上海逝世。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6-17 22:0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08-23
胡济邦(1909---1995)幼年就读于古山小学,尔后毕业于杭州女子政法学堂。是胡氏的女中豪杰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02-24
无名女英雄胡济邦事迹感人 古山镇拟建济邦文化公园
无名女英雄胡济邦事迹感人 古山镇拟建济邦文化公园
2016-02-24 17:35 金华新闻网 字号:
http://www.jhnews.com.cn/2016/0224/609106.shtml

提示: 昨天上午,怀揣50万字的《习近平主席赞美的二战中国无名女英雄胡济邦》样稿的作者应明阳,再度来到永康市古山镇,与该镇党委书记姚丽华进行了胡济邦事迹宣传的座谈。

金华新闻网2月24日消息   记者 高和平 文/摄

昨天上午,怀揣50万字的《习近平主席赞美的二战中国无名女英雄胡济邦》样稿的作者应明阳,再度来到永康市古山镇,与该镇党委书记姚丽华进行了胡济邦事迹宣传的座谈。

“大姐,我来看您了,来晚了!我爱人丁军打来电话嘱咐我,一定要给您献花。您最喜欢白色,因为象征纯洁。您喜欢黄色,因为象征希望。您还喜欢绿色,因为象征着生命!”2月22日,胡济邦墓前,应明阳和胡济邦的侄子胡光兴、胡光齐等人一起,将白色、黄色、绿色组合的鲜花放到墓前,祭拜胡济邦。


应明阳和胡济邦的侄子胡光兴、胡光齐等人来到墓前祭拜


应明阳是永康芝英镇下蔡村人。30多年前,他在《解放军报》社当记者。一次,由永康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经中央组织部领导陈文炜乡友的介绍,认识了胡济邦大姐。从此,他与胡济邦有着数十年的往来,写出了《中国驻苏联第一位女记者》等有关胡济邦的报道。

应明阳在《解放军报》社当记者时,曾去过胡济邦家里做客。他记得,大姐特意为他准备鸡蛋和面条,做了一碗永康鸡蛋面,让他吃到了家乡的味道。

1985年,胡济邦从美国带回来了两盆吊兰,这是她最喜欢的花卉。见到家乡来的应明阳,送给了他一盆。应明阳就用这盆吊兰作为母花,插活了许多盆吊兰,送给了好多朋友,尤其送给了在京的家乡人。80年代初,电视机还是一种奢侈品,胡济邦送给了应明阳夫妻一台电视机,这台电视机让应明阳了解了全国和世界的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表扬了您,各大媒体报道了您的事迹,我写了您50万字的书,要出版了,还要拍成电影和电视,将让世界人民知道您的事迹。祝您在天堂安息!”应明阳在胡济邦墓前深情地说。

应明阳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此次家乡之行,是为了让胡济邦的事迹从家乡开始传播,将胡济邦拍成电影和电视剧,直至传播全世界。应明阳89岁的父亲、退休老教师应彰乾也是兴致勃勃,拄着拐杖跟随儿子一起为宣传胡济邦出力。他说:“胡济邦的事迹比花木兰还要感人,她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女英雄。”应明阳的妹妹应松雪也是全程陪同哥哥,奔走在各个采访点。

原全国市长培训中心主任王长升看了应明阳写的长篇文学报告《习近平主席赞美的二战无名女英雄胡济邦》后非常激动。他认为胡大姐是永康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共产党8700万党员的典型人物。他写信向永康市领导推荐,市委书记徐华水在王长升的来信上批示,永康市委宣传部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

胡济邦曾经3次回到家乡永康。1993年,是她第3次回到家乡,住在侄子胡光齐家里,那时正胡济邦母校古山小学校庆,已经80岁高龄的她兴致勃勃参加了校庆活动,还为母校捐款5000元。

连日来,应明阳连续走访了胡济邦的亲人,永康市的部分老领导和现任相关领导。前天,他与浙江星月门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胡济深会面,希望在古山镇建一个“胡济邦公园”。“古山镇已列入‘小城市’建设项目,文化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古山镇历代有胡公、陈亮等名人,当代有胡济邦等。因此,古山镇可以从‘名人小镇’着眼发展。”应明阳说。

应明阳的想法,与古山镇政府的工作思路不谋而合。该镇党委书记姚丽华说:“古山将拟建济邦纪念园或济邦文化公园,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知道古山有位女英雄,要把这里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关连接:

巾帼英雄胡济邦

胡济邦,1911年11月15日出生在永康古山镇二村,先后就读于古山崇正小学(今古山小学)、永康县女子师范学校、山东济南女子高中。1927年考入杭州法政学校,开始接触革命思想。1928年夏季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经济系,并加入由共产党组织的爱国群众团体“反帝大同盟”。从1932年开始,胡济邦一边求学一边参加革命活动,做了大量的地下工作。1936年初,胡济邦到达苏联莫斯科,任当时的中国驻英大使馆新闻专员,兼《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记者。她是中国派驻国外的第一位女外交官,也是二战期间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记者。在苏联13年,她目睹苏德战争全过程,数次死里逃生,写出无数篇战地报道,拍摄大量珍贵照片。

她采访过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戴高乐等世界政坛风云人物。1949年5月,胡济邦历尽艰险,回到祖国担任过外交礼仪教官。

1956年,胡济邦调《人民日报》国际部任记者,常驻波兰、匈牙利等国。东欧回国后,任《人民日报》国际部评论员,兼任全国记协国际联络部部长。1979年,胡济邦随丈夫毕季龙就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一起来到纽约,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6年时间,夫妻俩访问了六七十个国家,足迹遍布亚、非、拉美各国,结交了各界人士和朋友,在外交界,两人被誉为“最美好的一对”。1995年,胡济邦病逝于上海。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