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少師致仕贈太子太傅胡公,諱宿,字武平。其先豫章人也,後徙常州之晉陵,世有隠德,為晉陵著姓,公舉進士,中天聖二年乙科,為真州()子尉,縣大水漂溺居民,令不能救。公曰:“拯溺,吾職也”即率公私,舟活數千人。嵗滿,調廬州合淝主簿。張丞相士遜稱其文行,薦諸朝,召試學士院,為館閣校勘與修北史,改集賢校理,通判宣州。三遷太常博士、判吏部南曹、賜緋衣銀魚、( 一有 出字)知湖州。為政有惠愛,築石塘百里捍水患。大興學校,學者盛於東南自湖學始。公丁母夫人憂去,而州人思之,名其塘曰“胡公塘”,學者為公立生祠于學中,至今祠之。公居(注:应为“丧”字)毁瘠過禮,三年不居于内(注:丁忧三年),服除,為三司鹽鐡判官、轉尚書祠部員外郎、判度支局院、知蘇州、兩浙路轉運使,召還,修起居注。以本官知制誥,兼勾當三班院,已而兼判吏部流内銓,入内都知楊懐敏坐衛士夜盗入禁中,驚乗輿,斥出為和州都監,懐敏用事久,勢動中外。未幾,召復故職,公封還辭頭不草制,論曰:“衛士之變,蹤跡連懐敏,得不窮治誅死,幸矣,豈宜復在左右”其命遂止。久之,拜公翰林侍讀學士、遷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判館事兼端明殿學士、累遷尚書左司郎中,兼知通進銀臺司、審刑院、羣牧使,提舉在京諸司庫務、醴泉宫、判尚書禮部,遂判都省,再知禮部貢舉(科举主管)。奉使契丹,館伴北朝人使,亦皆再而虜人嚴憚之。公為人清儉謹黙,内剛外和,羣居笑語讙譁,獨正容色,温温不動聲氣,與人言必思而後對。故其涖官臨事,慎重不輙發,發亦不可囘止,而其趣要歸於仁厚,朝議(朝庭议事),在官年七十而不致仕者,有司以時按籍舉行。公以為養亷恥、厚風俗宜有漸,而欲一切以吏議從事,殆非所以優老勸功之意,當少緩其事( 一作 法)使人得自言而全其美節,朝廷嘉其言是,至今行之。
皇祐,新樂成,議者多異論,有詔:新樂用於常祀朝會,而郊廟仍用舊樂。公言書稱:“同律”,而今舊樂高,新樂下,相去一律難並( 一作 遂) 用,而新樂未施於郊廟,先用之朝會,非先王薦上帝配祖考之意,皆不可(一作遂)不行)。近制:禮部四嵗一貢士(科举),議者患之,請更為間嵗,議已定,公獨以為不然,曰:“使士子廢業,而奔走無寧嵗,不如復用三嵗之制也,衆皆以公言為非,行之數年士子果以為不便,而卒用三嵗之制。
仁宗久未有皇子,羣臣多以皇嗣為言,未省,公以學士當作青辭禱嗣(一作 祠)于山川,即建言:儲位久虚非所以居安而慮危,願擇宗室之賢者立之,以慰安天下之心。”語甚切至。
公學問該博,兼通隂陽五行天人(一作 文)災異之説,南京鴻慶宫災,公以為南京聖宋所以受命建號,而大火主于商丘,國家乗火德而王者也,今不領於祠官,而比年數災,宜修火祀。事下太常,嵗以長吏奉祠商丘自公始。慶厯六年夏,河北、河東、京東同時地震,而登萊尤甚,公以嵗推之曰:“明年丁亥,嵗之刑德皆在北宫。隂生於子,而極於亥。然隂猶彊而未即伏,陽猶( 弱)而未即勝,此所以震也。是謂龍戰之會,而其位在乾,今西北二虜,中國之隂也,宜為之備。不然必有内盜起於河朔。明年,王則以貝州叛公,又以為登萊視京師,為東北隅乃(一作 易艮)少陽之位也,今二州並置金坑,多聚民以鑿山谷,陽氣損泄,故隂乗而動。縣官入金,嵗幾何,小利而大害,可即禁止,以寧地道。皇祐五年正月,會靈宫災,是嵗冬至,祀天南郊,以三聖(伏羲、文王、孔子)並配。明年大旱,公曰:五行,火,禮也,去嵗火而今旱,其應在禮,此殆郊丘並配之失也。即建言並配非古,宜用迭配如初詔,其後,并州議建軍為節鎮,公以星土考之,曰:“昔高辛氏之二子,不相能也,堯遷閼伯於商丘,主火,而商為宋星,遷實沉於臺駘,主水,而參為晉星。國家受命,始于商丘,王以火德。又京師當宋之分野,而并為晉地、參商仇讎之星,今欲崇晉,非國之利也。自宋興,平僭偽并最後服。太宗削之,不使列於方鎮八十年矣。謂:“宜如舊制“。
公在翰林十年,多所補益,大抵不為苟止而妄隨,故其言或用或不用,或後卒如其言,然天子察公之忠,欲大用者久矣。嘉祐六年八月,拜公諫議大夫,樞宻副使。公既慎静而當大(一作 重)任,尤顧惜大體,而羣臣方建利害,多更張庶事以革(),公獨厭之,曰:“變法古人(一作 今)之難,不務守祖宗成法而徒紛紛,無益於治也。”又以為契丹與中國通好六十餘年,自古未有也,善禦邊陲者,謹為備而已,今三邊武備多弛,牧馬著虚名於籍,可乗而戰者百無一二,又謂滄州宜分為二路以禦敵,此今急務也,若其界上交侵小故,乃城寨主吏之職,朝廷宜守祖宗之約,不宜争小利而隳大信,深戒邊臣生事以為功。在位六年其論議類皆如此。
英宗即位拜(一作 遷)給事中。治平三年,累上表乞,致仕未( 一作 不)允。久之,拜尚書吏部侍郎、觀文殿學士、知杭州,為政不畧細故,或謂大臣不宜自勞,公曰:“此民事也,吾不敢忽。”以是民尤愛之。明年,今上(宋神宗)即位,遷左丞,五月,公以疾告,遂除太子少師致仕。命未至而公以六月十一日薨于正寢,享年七十有三,( 一作 二)。 即以其年十一月某日,葬于某州、某縣、某鄉之某原,( 一 作 常州晉陵縣萬安鄉之隆亭 )
公之曾祖諱持,累贈太傅。曾祖妣歐陽氏,追封晉陵郡太夫人。
祖諱徽,累贈太師,祖妣楊氏,追封華隂郡太夫人,余氏嘉興郡太夫人、余氏丹陽郡太夫人、龔氏武陵郡太夫人。
父諱霖,累贈太師兼中書令,妣沈氏,追封東陽郡太夫人;貝氏南陽郡太夫人、李氏金城郡太夫人。
公累階光禄大夫,勲上柱國開國安定爵公,食邑二千八百户,食實封四百户,賜推誠保德翊戴功臣。初娶呉氏,追封蘭陵郡夫人;再娶何氏,封南康郡夫人。
子男五人,長曰宗堯,今為都官員外郎;次曰遵路,早卒;次曰宗質,國子博士;次曰宗炎,著作佐郎;次曰宗厚,祕書省正字,早卒;
女四人,皆適士族。
孫,志修,太常寺太祝;行修,守祕書省校書郎;簡修,試祕書省校書郎;世修、德修、安修、奕修、慎修、益修。
公自(一無 此字)為進士知名于時,楊文公億得其詩,題于祕閣,歎曰:“吾恨未識此人,其舉進士也,謝陽夏公絳薦公為第一,公名以此益彰,而謝公亦以此自負。少嘗善一浮屠,其人將死,謂公曰:“我有祕術,能化瓦石為黄金,子其葬我,我以此報子。”公曰:“爾之後事吾敢不勉,祕術,非吾欲也。”浮屠曰:“子之志未可量也”。其篤行自勵,至於貴顯常如布衣時。有文集四十(一有 一字)巻。
銘曰:允矣胡公,順外剛中,惟初暨終,一德之恭。公之燕居,其氣温温,舉必可法,思而後言,公在朝廷,正色侃侃,蔚有嘉話,( 一作 謀 )憂深慮逺,不迎利趨,不畏勢反,有或不從,後必如之,久(一作 多)而愈信( 一作 篤 ),孰不公思,侍從之親,樞機之宻,名望三朝,清職峻秩,愷悌之仁( 一作 化), 宜國黄耉,七十而止,孰云多壽,惟善在人,刻銘(一作 知名)不朽。
不愧一大文豪,动辄几千字
愚先断之,宗亲们多指教
[ 此贴被胡帮兴在2007-07-20 16:0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