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095阅读
  • 5回复

胡一元、胡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01-15
永乐五年春(公元1407年),张辅派清远伯王友等将连破筹江、困枚、万劫、普赖诸寨,斩首三万七千余级,此时号称二百万大军的安南军队已经出现崩溃的趋势,只有胡家父子的嫡系部队还在负隅顽抗。 当时,安南的水师主力被胡家军大将胡杜集结在盘滩江一带,张辅利用降将陈封诱敌出来,聚而歼之,获得大部战船,这为以后木丸江等战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胡一元、胡互父子看到明军步步进逼,决定做孤注一掷的搏斗,胡一元让长子胡元澄亲自率领大军株守于黄江,准备以逸待劳,张辅看透了胡军的“老师”之术,所以,几次利用步步为营的战术逼迫胡元澄出战,果然不久,胡元澄就中计,领精锐战船300艘迎战,此刻,西平侯沐晟军已经在木丸江下寨,和张辅军形成两面夹击胡军的形势,木丸江一战,张辅等大将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明军士卒得到鼓舞,这一战斩首胡军万余人、擒获将佐百余人,安南悍将阮子仁、黄世冈等均战死。溺死于水中的胡军将士不计其数。木丸江之战彻底宣告胡军水师的基本覆灭。 明军一路追杀,追到胶水县闷海口,这时候胡军大将胡杜、胡射也退出平滩津,与胡元澄的败军一起退保闷海口。明军部分士兵染上疾病,还有就是闷海口这个地方地下潮湿,不宜久驻,所以,张辅佯命还军,引诱胡军冒头,另外,安排左军都督佥事柳升驻守咸子关,胡军来攻咸子关,此次来攻胡军算是竭尽全力,一共是水军步军七万之众,号称二十一万大军,而且,集中了胡军最后一些战船。最为主要的是胡家父子胡一元、胡互都亲自披挂上阵,是安南军的最高阵容。 明军与胡军战于富良江,胡军把战船横在江面上,同时用木栅立于江面,张辅亲自督领步军、柳升督领水军,奋勇冲杀,胡军本来就是惊弓之鸟,加之明军精锐都集中于此,自然无法抵御,战役不过进行了一天,胡军就全面溃退,一时间,胡军被杀无数,江水为赤,胡军水师至此全军覆灭,胡家父子仅驾驶部分小船仓皇逃走,张辅下令穷追不舍,一直追到闷海口一带,胡家父子再逃义安,胡氏政权的尚书范见览等大臣望风而降。 张辅率军追到海门时,因为天气十分干燥,以致于江水干涸,胡军弃船改陆,明军无法可想,不料忽然天降大雨,水涨数尺,明军战船得以安然渡过,张辅传檄给柳升,命令水陆同时追击胡家父子,不得怠慢。这样,明军紧紧咬住胡军,使他们不得喘息。终于在1407年夏,于奇罗海口擒获胡家父子,此前,胡氏部将劝说胡家父子说:“国已近亡,王者不死人手。”让他们***殉国,哪知道胡家父子听后勃然大怒,把劝谏者杀了,而这时一旦被擒又后悔不迭。捉拿胡家父子的是柳升的部将王柴胡,柳升知道以后立刻向张辅报捷,胡氏从篡位到覆灭不过七年时间,是安南历史上十分短命的一个王朝。 张辅把胡家父子立刻打入囚笼,槛送京师。安南自此首次平定,得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八十,户三百十二万。朱棣闻报大喜过望,为之昭告天下,诸王、外藩、群臣等都上表祝贺,朱棣亲自在奉天殿摆下请功宴会,并且亲手做了一首《平安南歌》送给从征的将士,此次安南作战,战果丰硕,历史记载明军共缴获“象、马、牛二十三万五千九百有奇,米粟一千三百六十万石,船八千六百七十余艘,军器二百五十三万九千八百。”张辅自然是首席功臣,晋封英国公、岁禄3000石,副手沐晟晋封黔国公,其他诸将也各有封赏,群臣把功劳归于朱棣,朱棣倒也冷静,他说这都是因为天地祖宗保佑,再有将士用命所致,我哪里有什么功劳可言呢?实际上,这还要归功于朱棣对张辅等大将的放手使用,另外,在堵截敌军的后路上,朱棣本人早有预见,在朱能统军出发之后,朱棣同时让广东都指挥使司调发精锐部队由海路去南部占城与那里的军队汇和,共同防止胡家军的南窜,事后证明,朱棣的这一招布置是很起作用的。 不过,安南平定以后,原本说立陈朝的后裔为主,朱棣倒是改变了初衷,一方面原因是朱棣早有的想法这时因为战争的迅速胜利而进一步发酵,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安南内部的一些变化,首先陈氏后裔由于胡家父子的大肆杀戮,已经凋零殆尽。其次,就是越南的一些耆老(有120多人)在木丸江战役以后就到明军军前上表称:“陈氏为黎贼杀尽,无可继者。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这个上表目前还没有史料证明是出自明朝军队的怂恿所致,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老人有憾于胡家父子的残暴统治主动要求内附的,而这个表章对于朱棣来说正是求之不得的,朱棣就顺水推舟把这份表章交给大臣们讨论,讨论的结果自然是按照朱棣的思路完成了安南内附的***造势。 就这样,安南在阔别中国版图460多年以后再度回到中国的领属。朱棣在永乐六年正式下达诏书把安南更名为交趾行省,设立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把交趾省划分为十五个府,分辖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又设太原、宣化、嘉兴、归化、广威五州,直隶布政司,分辖二十九县。交趾省的设立本来等于标志着安南事务的终结,然而,它却成为安南战争的新起点。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1-15
安南国历史背景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48924.htm

历史背景
  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所以“安南”、“越南”这两个国名均与中国官方有关。“安南”之名,最早见于唐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 (治所在今河内)。“安南国”之名,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即见于记载 ;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次年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 。“安南国”之名自此始 。明朝朱棣将安南国设为、交趾布政使司公元1407年,明朝为恢复陈朝,出师越南,推翻了胡朝,并在越南交阯布政使司地图设交趾布政使司(永乐五年设立),对越南进行直接统治. 永乐五年(1407)置交阯承宣布政使司,治交州府,辖交州府、北江府、谅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镇蛮府、谅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顺化府、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嘉兴直隶州、归化直隶州、广威直隶州; 永乐六年(1408)6月1日,明廷正式下诏书,把“安南”更名为“交趾布政使司”(行省),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吕毅任都指挥使司的都指挥使(负责军务),黄中为副。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分别升为太原府、宣化府; 九年末(1412)置宁化直隶州; 十三年(1415)置升华府;降演州府为演州直隶州; 宣德二年(1427)废交阯布政司,仍为安南国。清各朝封为“安南国王”。嘉庆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国”为“越南国”,册封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为“越南国王”。为何国名叫“越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五三有一个简短的说明:“先是,阮福映表请以‘南越’二字锡封。上谕大学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广。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亦在其内。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何得遽称‘南越’?该国先有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赐国号,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于《时宪书》内,将‘安南’改为‘越南’” 。 “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安南国领土包括今天的中国广西西部、云南南部和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北部地区。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1-15 20:0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1-15
[长篇连载]大明灭越南始末(转贴)
转自:http://bbs.tiexue.net/post_1910888_1.html

1.安南沿革

安南,古号交趾,相传在中国尧舜时代叫做南交。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发兵数十万平定百越,设置象郡,就涵盖了今天越南的中部地区,这是中国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关于安南作为中国行政区划的出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到汉武帝讨平南越以后,复又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延至唐代,隶属于岭南,称安南都尉府,这是安南这个名字的首次出现。

五代十国时期,交州守将杨廷艺遇害,其部将吴权讨不从命就此发迹,建立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王朝--吴朝。

宋初乾德年间,安南曾经表示内附,其首领被封为交趾郡王,未几遭到黎氏的篡夺,以后战乱频仍,先后出现李朝、陈朝与后黎朝,到明永乐初年,安南脱离中国领管已经460多年了。


2.黎氏篡归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明朝以后,正值安南陈朝陈裕宗统治时期,陈裕宗对朱元璋饱含畏惧,早就准备与之通好,碍于元朝云南世袭梁王的阻隔,直到洪武二年六月,安南的进贡的使者才到达明朝的京师,朱元璋很高兴,专门下达诏令给陈裕宗:“咨尔安南国王陈日煃,惟乃祖父,守境南陲,称籓中国,克恭臣职,以永世封。”把陈裕宗的统治地位加以明确认同,还赐予陈日煃“《大统历》、织金文绮纱罗四十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里我们要对安南的陈朝当时的政治背景加以一定的介绍。陈朝的建立者是陈太宗,数传到陈英宗陈烇,陈英宗在位时,他的父亲陈仁宗是太上皇,安南陈朝盛产太上皇,陈英宗自己以后也做了太上皇,把皇位交给儿子也就是陈明宗,陈明宗自己做了十五年皇帝以后,又做了太上皇,把皇位再传给儿子陈旺,陈旺就是陈宪宗。陈宪宗死后因为没有儿子,陈明宗(太上皇)作主把皇位交给陈旺的哥哥陈皋(白字旁加皋),陈皋就是陈裕宗,中国官修的《明史》以及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中都叫他陈日煃。

陈裕宗在位的28年时间(1341--1369)中,陈朝的统治江河日下,陈裕宗本人昏庸无能、不理政务,在向明朝朝贡以后不久就病死了,他死后,皇太后主张立他的兄弟恭肃王陈昱的养子杨日礼(也就是陈日熞)为皇帝,而杨日礼即位以后马上恢复自己的本姓杨,废弃陈姓,因此被陈朝的宗室杀掉,改立恭定王陈顼为帝,陈顼也是陈裕宗的兄长,此为陈艺宗。陈艺宗也就是《明史》中所提到的陈叔明。

陈艺宗就在位两年,也做了太上皇,把皇位传给弟弟陈曔,陈曔就是陈睿宗。陈睿宗也不过做了三年的皇帝,皇位又到了儿子陈见手里(见是日字旁),是为陈废帝。陈废帝在位不久,就被权臣黎季犛所杀,另立陈废帝的儿子昭定王陈见(日字旁)为帝,此为陈顺宗,以后陈顺宗也被黎季犛所杀,陈朝最后一位皇帝是陈少帝,他是陈顺宗三岁的太子,叫陈安(安下面是火)。

陈朝自从陈裕宗开始就大权旁落,到了陈艺宗时代就更加明显,这就为权臣秉政奠定了基础。陈艺宗其人暗弱,大权归于黎季犛,黎季犛是陈朝的外戚,不过,祖上却来自中国的浙江,他的先祖姓胡,以后,黎季犛做了黎训的义子才改姓为黎的。黎季犛的两个姑母都嫁给了陈明宗,分别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陈艺宗,一个是陈睿宗,所以,陈艺宗和黎季犛是表兄弟的关系。

陈艺宗退位自称太上皇以后,黎季犛出掌枢密院,总揽大权,陈艺宗把皇位交给弟弟陈睿宗,陈睿宗不甘心做傀儡,很有一番作为,不过,好景不长,陈睿宗在征讨占城时重伤身亡,陈艺宗、黎季犛立陈睿宗的儿子即位,黎季犛继续把持朝政,1394年,陈艺宗病死,黎季犛更加肆无忌惮,四年以后,逼陈顺宗禅让给幼子,此为陈少帝,陈少帝才五岁时,黎季犛就废了他,自立为帝,时间是公元1400年。这时候,也正是明朝的建文帝执政时期。

黎季犛篡位以后,改回自己的原来姓氏胡氏,还乱认祖宗,说他自己是中国尧的后裔,改名胡一元。以后建国号大虞,改元元圣。其实,黎季犛在杀掉陈废帝以后,明朝就多少有些察觉,虽说黎季犛还打着陈朝皇帝的名义进贡,可是,没有不透风的墙,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知道陈朝的政变内幕,迁怒于黎季犛,黎季犛十分恐惧,立刻让人用甘言厚币来说服明朝中央,朱元璋此时已经进入晚年,况且安南是他名列的“不征之国”之一,“帝虽恶其弑逆,不欲劳师远征,乃纳之。”事情不了了之,黎季犛终朱元璋之世不敢乱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等到朱元璋死后,黎季犛马上于建文元年开始大开杀戒,把陈朝的宗族一律杀光,改朝换代,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明朝懦弱的建文帝只不过在位四年就被另一位不亚于朱元璋甚至更加严猛的人取代,他就是明成祖朱棣,而黎季犛早年玩弄两面手法蒙骗朱元璋的伎俩在新君朱棣面前则基本失效,而由黎季犛篡位引发的一场旷日持久的王朝战争就此逐渐拉开序幕。

以上转自:http://bbs.tiexue.net/post_1910888_1.html  请自去阅读,不再转载。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1-15 20:0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1-15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399240.htm

胡季犛
 胡季犛本名黎季犛(即位后又改名胡一元),字理元,越南胡朝开国君主。年号圣元

编辑本段:出身和仕途
 胡氏祖先胡兴逸系浙江人。十二世胡廉做了宣尉黎训义子而改姓黎。胡季犛系胡氏十六世。   胡季犛有两位姑母嫁给陈明宗,一位生陈艺宗,一位生陈睿宗。陈艺宗尤为重用胡季犛,使得胡季犛得以掌握陈朝大权。胡季犛本人也确有才干,在对占婆战争和治国上均展现其才。在《大越史记全书》所记载一天,陈艺宗对胡季犛之倚重可见一斑。陈艺宗虽为太上皇,胡季犛已经实际掌握了废立大权。他废陈废帝而杀之,立其子陈顺宗。后来又逼顺宗让位其子陈少帝。

编辑本段:自立为帝
  陈艺宗死后胡季犛篡位之心日盛。终于在1400年废陈少帝自立。季犛恢复胡姓,自称是虞舜后裔,乃立国号为大虞。年号圣元。同年底传位子胡汉苍,自己做太上皇。但仍掌握实权。   胡季犛颇想解决陈朝末年的残局,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陈朝遗老抵制,如此一来下层民众又享受不到改革的成果。举国上下都对胡氏不满,胡朝陷入了孤立的状态。

编辑本段:胡朝灭亡及以后
  1407年明入越,胡季犛父子被俘,押送北京。胡季犛后来的下落不明。一说被朱棣特赦,发配广西任地方官,其子孙及将士都无罪释放。另有说法他到南京后立刻被斩首。

编辑本段:文才
  胡季犛精通汉学。同时致力于越南本国文字字喃的推广。下面录其汉诗一首:   欲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玉瓮开新酒,金刀斫细鳞。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编辑本段:评价
  中国大陆有史学家认为胡季犛的改革带有积极性的意义,但阶级矛盾使得改革失败。将胡季犛的失败归咎于为阶级矛盾爆发的牺牲者。   传统的越史学者认为胡季犛弑君的行为是“大逆不道”,是不守忠义的行为。认为他的死是乱臣贼子的“报应”。   陈仲金认为胡季犛比起陈末诸君,可以算是明君。

编辑本段:子女
  长子 胡元澄   幼子 胡汉苍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1-15 20:15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1-15
http://www.lantianyu.net/pdf32/ts010028_6.htm

世界通史 中世纪传

        陈朝末年朝政日益衰败,外戚黎季犛专权,于 1400 年篡夺陈朝王位,建 立了胡朝(1400~1407 年),国号大虞。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季犛 字理元,自推其先祖胡兴逸本浙江人,后汉时来守汕州”。由于其祖胡廉为 清化宣尉黎训义子,遂改姓黎。黎季犛篡位得国后又改姓胡。胡季犛篡位不 到一年便让位于其子汉苍,自为太上皇听政,掌握实权。

  胡季犛篡位得国,遭到明王朝的干涉,终于导致明成祖于永乐四年(1406 年)派大军征讨胡季犛。永乐五年(1407 年)五月,明军俘虏胡季犛及汉苍, 胡朝亡。


http://bbs.xhistory.net/simple/?t9131.html

   1400年春,黎季犛逼少帝禅位,自称帝,改姓胡,他以中国传说中的虞舜之名为国号,名叫“大虞”。据《大越史记·本纪·陈顺宗纪》的记载,黎季犛,字理元,其先祖胡兴逸,本浙江永康人,五季后汉时来守演州;其后家居本州之泡突乡,至十二代孙胡廉,徙居清化大吏乡,为宣慰黎训义子,至此以黎为姓,黎季犛是其四世孙,历仕陈朝,为陈氏外戚。[【越】吴士连著.陈荆和编校;《大越史记全书》{本记)卷8,东京大学东洋学文献丛刊,第42辑,1984年,第475页.

http://www.paoshu8.com/Html/Book/6/6084/1269933.shtm

中国通史 17
        朱棣即位时,安南内部正因王位发生争斗。国相黎季犛擅权,国王陈日煃及其子孙相继被杀,黎氏自立,改姓名胡一元,说先祖是帝舜的后裔胡公。朱棣不了解内情,封胡一元之子胡互为安南国王。胡互一方面遣使谢恩,表示臣服,另一方面却在国中自称皇帝。

    胡互等豪霸一方,侵夺广西思明府所辖的禄州、西平州、永平寨等地,朱棣谕令归还,不听;又侵掠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朱棣诏令修好,而侵掠如故,并强收占城为其从属,明朝赐给占城的物品也被安南劫去。永乐二年,原安南陪臣裴伯耆和国王陈日煃之弟陈天平先后绕路逃至明廷,请求发兵诛讨叛逆。云南宁远州又告胡互侵夺七寨。胡互闻讯,遣使到明廷,佯称谢罪,请迎归陈天平,立为国君。于是朱棣派广西兵五千人护送陈天平还国,并敕封胡互为顺化郡公。不料,这一行人在归途中,中了胡互设下的埋伏,陈天平被杀,护送的明军败还。朱棣闻讯大怒,决意发兵征讨。

    永乐四年(40)七月,朱棣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督师南征。中途,朱能病卒,以张辅代将其军。明军进入安南,传檄数胡一元父子二十大罪,并告谕国人将辅立陈氏子孙。明军连战告捷。胡氏烧掉宫室,驾舟入海,后为明军所获。安南郡县相继归顺。朱棣下诏,访求陈氏子孙。但耆老一千二百余人前往军门陈说“陈氏已为黎贼杀尽,无人可以继绝。安南本中国之地,请仍划入中国,如同内地郡县。”于是朱棣下诏,改安南为交阯,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辖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由布政司直隶五州,分辖二十九县,凡要害处,均设立卫所,加以控制。

    朱棣下诏,凡陈氏诸王被弑者都给予赠谥建祠治冢,宗族被害者赠官,军民亡死暴露者加以掩埋,居官者仍任旧职,与新任官员共同治事。黎氏的苛政一切蠲除,遭刑者全部放免,礼待高年硕德,鳏寡孤独无依者收入养济院,又征求怀才抱德之士,凡山林隐逸、明经博学、贤良方正、孝弟力田、聪明正直、廉能干济、练达吏事、精通书算、明习兵法者,但有一技之长,都送往京师录用,先后被举者达九千余人。后黎季犛被安置广西为戍兵,其子因善兵器,被赦免录用。这是永乐五年的事。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1-15 21:1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1-15
由此看来,胡一元系“胡改黎”,后又“黎复胡”,先祖胡兴逸是五代时期浙江永康人。

浙江中部以永康为中心的胡氏一支,有尊三国胡综,东晋胡凤为宗的龙山派和彭公派。这二支派胡氏后裔自宋开始分居于永康,东阳,义乌,磐安,缙云,仙居,诸暨等地,在清同治年间,当时有57支分居于永康,东阳,义乌,磐安,缙云,仙居的各地同宗,在永康修成了尊胡凤为宗的龙山总祠。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8300

据我了解,永康胡氏两支派大约有十几万人。详情请见胡氏宗亲网论坛的“浙江永康胡氏专帖”: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721

南山 2011.01.15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1-15 21:0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