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1190阅读
  • 20回复

《贵州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胡氏宗亲网编辑发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05-30
为庆祝贵州省首届胡氏宗亲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特编辑整理:《贵州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供参会宗亲下载使用:
2011.06.01

下载网址: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020

目录:
01 贵州简史(贵州历史沿革简介)
04《中华姓氏通书--胡姓》胡姓在少数民族中--黄启昌著
08《中华胡氏通谱》贵州卷 选编--胡观文著
19《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贵州篇--胡海著
21《中华姓氏谱.胡姓卷》川贵胡姓--李学勤主编、王庭洽著
23《世界胡氏通谱》首卷各地主要世系字辈--贵州
24 网络收集贵州移民文化资料选
36 贵州胡氏知名人物选编
45 胡氏宗亲网收集整理的贵州各地胡氏支派资料



贵州简史(贵州历史沿革简介)
http://13645815135.blog.163.com/blog/static/1153900442009912629673/

一、历史脉络
   作为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贵州有悠久的历史,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址由黔西南、黔西北到黔北呈曲线分布,无论早中晚期均相互关联。从发现的3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看,贵州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其中最重要的有:黔西观音洞古人类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距今约五十至六十万年,稍早于北京猿人;桐梓岩灰洞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桐梓人”,处于“古猿人”向“古人”过渡阶段,是我国南方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水城硝灰洞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水城人”,属典型的中晚期“智人”。是我国南方发现古人类用火最早和最多的遗址,时间约晚于桐梓人;兴义猫猫洞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兴义人”,  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时间晚于水城人。属“古人”向“新人”过渡的晚期“智人”;普定穿洞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穿洞人”,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出土文物最丰富的遗址,较系统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的活动状况;具有重要考古研究价值的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为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对研究远古人类东西方文化交流、古人类迁徙、古人类生活原貌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被列入“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石器时代,贵州发现多处遗址。根据威宁、赫章、毕节、平坝等地发掘研究,贵州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由打制石器转入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阶段。农牧业已从狩猎采集中分离出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至5000年。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今贵州地区行政区划情况,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属“鬼方”,一说认为属古“牂牁国”。有待出土文物及文献作进一步研究。
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年(公元前7世纪至前1世纪),今贵州地属夜郎国,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秦统一中国后设置的黔中郡辖今松桃、铜仁一带。
汉代,牂牁、武陵、巴、犍为四郡分治今贵州地,部分地方形式上纳入中央王朝统治,实际上是一种松散的“羁縻”关系。
    秦汉时期,夜郎国逐渐缩小。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年至前25年)夜郎王兴因反叛被诛,夜郎国灭亡。
    魏晋南北朝,今贵州所辖郡县略有调整。隋代设沅陵等六郡辖今贵州地。唐代基以乌江为界,江以北设经制州,朝廷委派官吏治理,江以南为“羁縻”州,由民族首领治理,仍推行汉代的“羁縻”政策。
    宋代今贵州虽分属夔州路、荆湖北路、广南西路、潼川路管辖,实际大部分地区仍分布着数十个羁縻州。从汉至宋,贵州成为全国“羁縻”州最多的地区。
    元代置行省。今贵州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省。并开始推行“土司制度”。设有八番顺元、播州、思州、思南、亦溪不薛、乌撒乌蒙等六个宣慰司及普定、普安、永宁三路。
    明初维持元代土司制度,并先后设立30个卫、140多个所,置屯军镇压威慑少数民族。明代设三司治理行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贵州都指挥使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因思南、思州两宣慰司长期争斗,明王朝杀田琛、田宗鼎两宣慰使,撤销宣慰司,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省,成为全国13个行省之一。永乐十四年(1416年)设贵州提刑按察使司,贵州三司齐备,下辖思南、镇远、铜仁、乌罗、思州、石阡、新化、黎平八府;普安、普定、永宁、镇宁四州及贵州宣慰司。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反叛被诛后,撤销播州宣慰司,设遵义、平越二府。清顺治二年(1645年),原明朝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帝位,年号永历。在清军追击下,永历政权先后迁到梧州、桂林等地,顺治九年(1652年),大西军余部将领孙可望迎永历帝至贵州安龙并独霸朝政,顺治十一年(1654年),永历帝支持李定国除孙未遂,孙即于安龙诛杀了参与此事的18位大臣,其墓葬后人称为“明十八先生墓”,并建祠供后人瞻仰。顺治十三年(1656年)李定国军至安龙,移永历帝往云南。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帝在缅甸被杀。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攻占贵州,继明代永乐、万历两次“改土归流”,康熙、雍正两朝全面推行“改土归流”。贵州土司制度基本废除,但残存一些长官司,至民国时期仍有土司存在。清初从邻省划进遵义等州县属贵州省,清末贵州省辖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53长官司。
    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24年(1935年),贵州相继为兴义系军阀和桐梓系军阀统治。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中央军尾追红军进入贵州,取代军阀统治,建立中央直接控制的政权。民国30年(1941年),设贵阳市、新增6个县。至民国38年(1949年)全省有1直辖区、6行政督察专员区;1市、78县、1设治局。
二、历史事件及名人
   贵州虽处西南边陲,但民风开化较早,历史文化名人荟萃。早在两汉即有舍人、盛览、尹珍等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明正德年间,著名理学家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在今修文)任驿丞时,创立世界闻名的“知行合一”心学理论,王阳明先后在修文、贵阳讲学,大开贵州学风。在他的思想影响下,贵州又出现孙应裕、李渭等著名理学家。明代,贵州有著名诗人谢三秀、吴中蕃等。明末著名画家杨龙友在抗清斗争中牺牲。清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学者郑珍、莫友芝在整理与考订历史经书方面作出很大贡献。清代有麻江人夏同和、贵阳人赵以炯两名状元。民国时期,画家姚华、作家谢六逸、蹇先艾等都知名于国内外。
  贵州各民族有一批卓越人物。蜀汉彝族首领济火献粮助诸葛亮南征,在西南地区开发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起了较大作用。明洪武年间,贵州宣慰使奢香(女)协助明王朝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安定边疆,功勋卓著。奢香开修文至毕节龙场九驿,通今威宁、毕节、大方、贵阳、施秉、湄潭的驿道,为贵州交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是杰出的彝族女政治家。咸丰同治年间,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贵州发生各族人民起义,给清王朝统治以沉重打击。其中著名起义领袖有张秀眉(苗族)、姜应芳(侗族)、潘新简(水族)、号军何德胜(汉族)等。
    历史上贵州名将名宦很多。明末有永历王朝兵部尚书、黎平人何腾蛟在抗清斗争中牺牲。清光绪年间织金人丁宝桢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先后治理黄河、整修都江偃,在川黔边开仁、綦、涪、永四岸、输通川盐人黔渠道。光绪年间,遵义人黎庶昌出使日本、意大利等国,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外交家。
    清咸丰同治年间,贵州人民为反对外国势力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先后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元年(1862年)、同治八年(1869年)展开“反洋教”斗争。发生了青岩、开州、遵义三大教察。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其中青岩教案是全国发生最早的教案。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在北京约集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余人签名上书,提出拒绝和约、抗战到底、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史称“公车上书”。在这次上书中贵州有96名举人参加签名,表现了贵州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精神。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贵州革命党人于11月4日举行起义,次日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军政府被保守势力和地方军阀推翻。民国4年(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称帝,全国发动护国之役,贵州在青年将领王文华推动下宣布独立,出兵讨袁。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王文华响应孙中山号召,命令袁祖铭带兵入川作战,打击北洋军阀。
    中国工农红军从1930年至1935年先后6次转战贵州。足迹及60多个县,进行数十次战役、战斗。1930年4月,红七军进入荔波、榕江,5月返回广西。1930年4月,红八军进入望谟、贞丰地区,10月返回广西。1934年红三军在贵州建立“黔东特区”,成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同年红六军团进入黔东,10月在印江木黄与红三军会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并按中央布署转移湘西。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黎平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1935年1月,先后在余庆迥龙场、瓮安江界河强渡乌江,1月7日进占遵义。1月15日至17日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中国革命。其后,二进遵义,四渡赤水、开辟长征胜利道路。红二六军团转战湘西后,于1935年1月经黔东向黔西北挺进。1936年2月在大方成立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4月离开贵州赴金沙江。红军在转战贵州期间,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光荣牺牲。
    在革命斗争中,先后还有贵州籍革命先烈邓恩铭(水族、中共“一大”唯一少数民族代表)、周逸群、龙大道、冷少农、王若飞、黄齐生、中共贵州省工委书记林青以及黄大陆、李策等数百名革命烈士先后英勇就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贵州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在中共贵州省工委领导下,先后成立“贵州省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贵州地方部队”等,并派中共党员和革命青年进人“筑光音乐会”“沙驼业余话剧社”等团体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1月至1941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在贵阳设立交通站,接应各地过筑的我党我军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及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范文同、长征等,转运数百车从香港来的军需物资去延安,安排越南同志及我党部分领导同志家属在贵阳的居住和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有浙江大学、大夏大学、唐山工学院、湘雅医学院、桂林师范学院、之江大学以及一大批军事院校内迁贵州,贵州高等教育空前繁荣。一大批文化名人,如科学家竺可桢、茅以升、苏步青、李四光;文学家茅盾、巴金;画家徐悲鸿、刘海粟;音乐家马思聪等先后到贵州讲学、创作或举办书画展,推进了贵州文化艺术事业。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贵州犯下滔天罪行。1939年2月4日轰炸贵阳,伤亡1223人,财产损失达法币2500余万元。1944年11月至12月,日军侵犯独山、荔波、三都、丹寨、都匀5县,伤亡我国民众24250人,财产损失法币1524亿元,史称“黔南事变”。  
    民国27年(1938年)11月,国民党军统局建立息烽集中营,囚禁中共党员和抗日人士,先后关押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抗战的杨虎城将军及中共地下党领导人车耀先、罗世文等。民国34年(1945年)7月,张露萍等7名中共党员被杀害。民国35年(1946年)7月,息烽集中营撤销,关押的63人移往重庆,其中61人在重庆解放前夕遇难。民国27年(1938年)至民国35年(1946年)期间,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将军被国民党军统局转送贵州修文、开阳、桐滓、贵阳软禁,后转押重庆。
    1949年1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和第三兵团第十军分别由川湘鄂边境进军贵州。突破国民党黔东防线,11月15日解放贵阳,21日解放遵义,12月上旬贵州全境解放。1950年至1951年我军进行10多次大规模剿匪战役,全歼国民党土匪,巩固了人民政权。贵州的解放,翻开了贵州历史的新篇章。
三、解放后行政区划
    贵州解放后,为适应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全省行政区划不断进行调整。1949年11月贵州解放之初,在民国时期所划贵阳市及省政府直辖区、第1至第6行政督察专员区共8个地级行政区的基础上调整为贵阳市及贵阳、安顺、兴仁、毕节、遵义、铜仁、镇远、独山8个专区,共9个地级行政区。1952年11月,贵阳专区迁往贵定,改称贵定专区;兴仁专区迁往兴义,改称兴义专区;独山专区改称都匀专区(原即驻匀)。     1955年3月,遵义市改为地级市,贵州省辖2地级市、8专区。1956年4月,撤销贵定、都匀、镇远、兴义4专区,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辖2地级市、2自治州、4专区。1958年12月,遵义市降为县级市,划归遵义专区领导,贵州省辖1地级市、2自治州、4专区。1965年7月恢复兴义专区,贵州省辖1地级市、2自治州、5专区。1967年设六盘水地区,贵州省辖1地级市、2自治州、6地区(1967年起,专区改称地区)。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六盘水市,贵州省辖2地级市、2自治州、5地区。1981年3月撤销兴义地区,建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辖2地级市、3自治州、4地区。1993年12月,撤销遵义地区,设置遵义市,贵州省辖3地级市、3自治州、3地区。2000年6月,撤销安顺地区,设安顺市,贵州省辖4地级市、3自治州、2地区。
  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行政区经历多次调整。1950年,在民国时期78县和1设治局共79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基础上调整为1市(不包括地级市,下同)、79县、5市辖区(贵阳市设1、2、3、4及郊区)。1951年撤销遵义市。1952年恢复遵义市,撤销惠水、炉山、丹寨3县,设3自治区。1954年,撤销台江、雷山、罗甸、威宁4县,设4自治区。1955年1月上述7个民族自治区改称民族自治县。3月,遵义市升为地级市。7月,贵阳市调为4市辖区(云岩、南明、富水、郊区)。1956年,因黔东南及黔南两自治州建立,撤销惠水、炉山、丹寨、台江、雷山、罗甸6自治县,改设6县;撤销松桃、三都2县,设自治县。1957年,撤销贵筑县,辖地划入贵阳市。1958年,增设安顺、都匀2市,遵义市降为县级市,贵阳市调整为云岩、南明、花溪、乌当4市辖区。同年12月,增设凯里县(炉山县改名),撤销遵义、安顺、都匀、道真、凤冈、余庆、关岭、晴隆、福泉、龙里、贞丰、册亨、江口、玉屏、荔波、平塘、紫云、丹寨、雷山、麻江、炉山、天柱、台江、从江、施秉、岑巩、三穗等27县。1960年,撤销郎岱县,设置六枝市。1961年8月,恢复遵义、道真、凤冈、余庆、玉屏、江口、关岭、晴隆、贞丰、册亨、麻江、天柱、岑巩、从江、雷山、荔波、平塘、紫云、龙里、福泉等20县。1962年10月,撤销安顺、六枝、都匀3市,恢复安顺、施秉、三穗、台江、丹寨、都匀6县,设六枝县。1964年撤销镇宁县,设自治县。1965年,撤销望谟、册亨、贞丰、安龙、紫云5县,设置自治县。1966年,增设六枝、盘县、水城、开阳、万山5个特区。同年,恢复安顺市。1968年撤销万山、开阳2特区。1970年恢复万山特区。1973年6月,贵阳市增设白云区。1981年因黔西南自治州建立,撤销望谟、册亨、贞丰、安龙4自治县,设4县。1983年,撤销都匀县;撤销凯里县,设凯里市;撤销玉屏县,设自治县。1987年7月,撤销兴义县,设兴义市。1987年8月,撤销铜仁县,设铜仁市,1987年12月,撤销水城特区,分设钟山区、水城县。1990年2月,撤销安顺县;1990年9月撤销赤水县,设赤水市。1992年11月撤销清镇县,设清镇市。1993年12月,撤销毕节县,设毕节市。1995年12月,撤销仁怀县,设仁怀市。1997年6月,撤销遵义市(县级),设红花岗区。1999年2月,撤销盘县特区,设盘县。2000年1月,增设贵阳市小河区。2000年6月撤销安顺市(县级),设西秀区。2003年12月,遵义市增设汇川区。至2005年12月止,全省有9县级市、56县、11自治县、10市辖区、2特区,共88个县级行政区;有508乡,252民族乡、691镇、92街道办事处,共1539个乡级行政区。


胡姓在少数民族中
选自黄启昌《中华姓氏通书--胡姓》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006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不断地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胡姓像许多大姓一样,以汉族主体,但也有相当部分融合到其他少数民族中。瑶、鲜卑、契丹、溪、高车、满、苗、普米、伊斯兰等古今民族中,都有胡姓的存在。

        纥骨氏改胡姓——胡姓的又一来源

        历史上的胡姓,除首篇中提到的三个来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改姓,北魏时鲜卑族拓跋部的一支——纥骨氏改姓胡,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目前有关姓氏的著作、辞书,无一不把它作为胡姓的来源之一,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就持此见。

        拓跋氏自称为轩辕黄帝的后裔,约公元4—6世纪,崛起于河西,建立起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大魏王朝,史称南北朝时期。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举改革,禁胡服,断胡语,就连姓氏也改用汉姓。

        鲜卑族本无姓氏,而以部落为号,因以为氏。魏初统国36,大姓99,魏收《魏书》载有118姓,其中宗族10姓,胡姓为宗族10姓之一。《官氏志》云:“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摄领之,乃分其氏。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次兄为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孙叔氏。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凡于帝室(托跋氏)为十姓。”

        关于纥骨氏改为胡氏,  《元和姓纂》十一模、  《通志•氏族略》都有与《魏书•官氏志》大同小异的记载。

        纥骨氏是鲜卑族、高车族融合的结果。(参见姚薇元《北朝胡姓考》)高车族胡氏名人,北魏时有胡泥、胡琛。胡泥在《北史》卷87、《魏书》卷89有传。传称他为代(今山西大同市)人,代郡为魏首都,故姚氏疑其为高车族。胡泥历官至司卫监,赐爵永成侯。曾率勒禁中,不惮权贵,对宠臣殿中尚书叔孙侯头绳之以法,受到孝文帝的嘉奖。出为幽州刺史,表荐北平硕学阳尼,转为定州刺史。泥以酷吏名著后世,刑罚酷滥,接受贿赂,结果引起公愤,孝文帝不得已令其自尽。伏法之前,孝文帝特临龙华殿接见他,又遣侍臣宣诏责其暴虐,赐其就家自尽。

        胡琛是北魏末年高平镇起义领袖,高平镇(今宁夏固原县)人,本为敕勒(高车)族猷长。正光五年(524年),高平镇平民赫连恩等响应破六韩拔陵的号召,起义于高平镇,杀死官吏,共推胡琛为首领,称高平王。孝昌元年(525年),所部打败魏将卢祖迁,进据黑水(今甘肃舟曲西南)。又大败有“古之关(羽)、张(飞)”之誉的征西将军崔延伯,大长起义军士气。同年8月之后,由于北魏的从中挑拨,起义军各路互相残杀,胡琛也被破六韩拔陵使者费律诱杀。

        契丹族中的胡姓

        契丹是在中国北方发展成长的草原民族,它起自汉末,源于东胡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她不断地吸收邻族的成分,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如契丹“古八部”的传说,实际上是邻近的诸部族,即所谓“东北群狄”所形成的亲密关系的体现。到唐末,契丹族涌现出了耶律阿保机这样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在统一各部落,征服其他民族的基础上,在北方建立起与北宋王朝相对峙的辽国(公元916年建国,比宋王朝还要早40多年),这对契丹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和划时代的意义。

        契丹部族本也无姓氏,只是各以所属之地名称之,到阿保机建国,才开始把王族称为“横帐”,并仍用所居地名“世里”著姓,世里即耶律氏,为帝族。后又赐后族姓萧氏。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就云:“故北番惟耶律、萧氏二姓也。”至于契丹族其他姓氏,则是在以后的长期发展中,与汉、奚等族通婚、融合而形成的。

        契丹族胡姓产生较早,五代后唐即辽初著名的草原画家胡环就是契丹胡氏的杰出代表。胡环是辽代最著名的契丹族画家。据《五代名画补遗》记载,他是后山契丹人,本乌索固部落(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呼伦池西南一带)人。后来可能在范阳(今北京附近)居住过,故一说范阳人。他的主要生活年代,约当公元10世纪。所画善于表现北方边疆放马,驰逐射猎,以及边塞草原的生活情景。同时对帐篷、旗帜、弓矢、鞍垫等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用具,描绘逼真,尤工画马,用笔清劲细密,骨格体状都生动有神。其作品丰富,《宣和画谱》曾收录65件,今多已散佚,存世作品有《蕃马图》、《回猎图》、《还猎图》、《卓歇图》等。其子胡虔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继承了父亲的画法,成为辽代的一个有名画家。

        胡姓为瑶族的大姓之一

        瑶、苗、畲等民族同出一源,都是尊奉盘瓠为始祖、信奉盘瓠图腾的民族。所以,苗、瑶族有禁吃狗肉的习惯,因为盘瓠的真身为龙犬。有关盘瓠神话传说的记载,较早的有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义》,现存于《后汉书•南蛮传》,其文如下: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头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  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

        这就是苗、瑶等族的来源。

        瑶族在长时期的与汉等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在姓氏上逐渐形,成十几大姓:胡姓在瑶族中堪称大姓。《小知录》卷三记载:“瑶名輋客。古八蛮之种,始五溪,出自盘瓠,蔓延于楚粤。……多蓝、胡、盘、侯四姓。”清陈徽言《南越游记》卷三则载:“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击五溪蛮,平之,其后生齿日繁,洞庭之南,苍梧之北,蔓延溪洞间,皆其种类,即今之瑶人也。瑶之在粤西者,多胡、侯、蓝、盘四姓,其在楚粤之交者,多赵、李、唐、沈诸姓,此数大姓,在诸瑶中独强悍,余姓推之为渠魁,各雄长一区焉。男妇服彩斑斓,跣足椎髻。”由此观之,胡姓在诸瑶中实为大姓之一,特别是在粤西、楚粤之交(即广东、湖南之间)更占重要一席。

        瑶族内部有许多支系,大体而言有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兰瑶五大支系,各因不同的特点而得名,如盘瑶是因崇信始祖盘瑶而得名,花兰瑶则是因衣着彩色斑斓而得名。在姓氏上也各有不同,其中有胡姓的主要是盘瑶、花兰瑶。盘瑶按盘瓠的传说有十二姓:盘、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沈,花兰瑶主要是姓蓝、胡、侯、冯、相等。上面陈氏所言的粤西之瑶,“男妇服彩斑斓”,就是指花兰瑶。

        《过山榜》中的胡姓

        《过山榜》,又叫《评皇券牒》、《盘王券牒》、《过山图》等,它是在瑶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文献,它记载了瑶族的起源传说以及过山耕作不交税纳粮的权利。

        《过山榜》以十二姓为主要内容,所记十二姓大抵有二大系:

        甲:盘、沈、郑、黄、李、邓、周、赵、胡、冯、雷、蒋
        乙:盘、沉、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

        二大系中都有胡姓,且都排在第九位。由此也可见,瑶族中很早以来就有以胡著姓者。

        盘瑶十二姓的来历见之于各地流传的《过山榜》中。且说盘瓠以助国有功,得评王配以宫女后,生了六男六女,评王听说后十分高兴,传敕封盘瓠为始祖盘王,赐六男六女为王瑶子孙,许自称瑶人,并安十二姓。胡姓一般排在第九位,但名字各有不同,一云进成,或进盛,或珍,或珍瑞,或广通,或世珍,或通广,或昌贵等等。

        胡姓与其他瑶族十一姓一样,曾经历过长期的艰难迁移过程,足迹普及南方各地,远至安南(即今越南)、泰国等地。

        《过山榜》对古代瑶族人民历尽艰辛、飘洋过海的情况作了较多的描述。大概意思是宋景定元年(1260年),世界大旱,“江边钓鱼,失了红火,烧了百姓黄杉树”。为了维持生计,十二姓瑶人决定大迁徙,他们备了十二只大船,选择四月初八良日,飘游过海。一路上他们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大风大浪,“游到半滩,会着狂风打落,波浪里头无揽投靠,无处投机”。但他们终于克服了困难,于八月十五日来到了南海小南渡。在这次大规模飘洋过海中,沈姓不幸遇难,从此没有了沈姓,故实际上只有十一姓。一说是在飘湖过海后,被流民拐带去满女盘妹左,去了一姓。十二姓在小南渡各分眷内,各写路途,下山落业。从此,瑶人十二姓遍布天下。

        据湖南蓝山县荆竹乡发现的《过山图》说,十二姓瑶祖源于南京七宝大洞、会稽山,浮游过海以后,子孙分流天下。“南北二京、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陕西一带山林,任凭瑶姓望青采斩火种。”这些地区大致反映了瑶族的分布情况。不仅如此,瑶人还远到交趾(今越南)、泰国,疑越南18世纪的胡朝建立者即为瑶人胡姓的后裔。而在泰国则已发现类似《过山榜》的瑶人文书。

        胡姓作为瑶族的大姓之一,虽不如盘、赵等姓那么显赫,有世次可考,但我们可以这样说,哪里有瑶族聚居,哪儿就会有胡姓子孙。《过山榜》也可作为瑶族胡姓姓族历史的见证文献。(参见《瑶族(过山榜)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胡姓成为普米族的一分子

        普米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祖为《后汉书,西南夷传》所记载的“贵妇人,党母族”的古羌人的遗裔,所居之地为川滇边境的“阿丹国”。《异域志》云:“阿丹,其国与椤椤同,乃西蕃种类,盘瓠之裔也,与云南、四川之境相邻。”如此看来,普米族与苗、瑶等族同是盘瓠之裔,他们之间具有亲族的关系。其分流与发展,应与苗、瑶族一样,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在普米族中有胡姓,但其源流不清楚。我们是不是能够这样说,在与汉、瑶等族的长期相互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在文化观念包括姓氏文化上,或多或少会接受较为先进的汉文化,胡姓或许就是与汉文化融合的结果。60年代,国家曾组织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规模系统调查,据对云南良蒗彝族自治县喇波村的调查,该村以纳西族为主,另有普米族、汉族。普米族有熊姓、胡姓、和姓五户,是属阿氏纳西贵族的“阿姓十二家”的“责客”,即百姓。据他们自己说,其先人是从四川木黑县境内迁来的,熊、胡、和•三姓都有亲族居住在永宁把甸、翠依、木底菁等地。他们来到这里已经历几代上百年了。这样,我们可以肯定,普米族中胡姓聚居的地方还主要是在其祖居地四川。(《宁蒗彝族自治县纳西族社会及家庭形态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满族中的胡姓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显赫的民族,其先人曾先后建立了金、清两个王朝。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对中国历史有着较大的影响。

        满族的先世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但有文字记载的姓氏,到辽金时期的女真人才有。《金史》所载姓氏,基本上都为后世所沿用。关于姓氏源流,《钦定八旗氏族通谱辑要》有一段总结性的话:“谨案八旗满洲姓氏,多系复姓,自二字至三四五字不等,总无似汉人以单字为姓者。缘满洲先世散居于长白山一带地方,溯其得姓之始,或从所居山川为姓,或遇事务有可纪详者,因以为姓。厥后虽迁徙不常,均世世谨守,罔敢改易。……亦有直以国语、蒙古语为姓者,此满洲姓氏源流之大凡也。”清乾隆时修成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是八旗满洲姓氏的总集。《通谱》所载八旗满洲的645个姓氏(除皇室爱新觉罗氏),附有蒙古姓、汉姓、高丽姓521个,共1166个姓。可见,满族姓氏的丰富多彩与发达。

        库雅拉氏音译汉字胡为姓

        满族姓氏的演变有如下特点:沿用金朝所定汉字;以满姓字头音译汉字为姓;以祖先姓名第一字为姓;以满语词义为姓;以官名为姓。另有个别的赐姓。库雅拉氏汉姓为胡,当属第二种情况。

        库雅拉氏是世居黑龙江一带的宗族,主要分布在今黑龙江省。据《库雅拉氏宗谱》(今存辽宁省图书馆)记载:始祖济祜讷原为窝集部绥芬路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归顺努尔哈赤。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世安图任世管佐领,移居宁古塔,后又移驻吉林。二十二年,六世巴齐那从征罗刹(沙俄)于瑷珲,又迁墨尔根,族人有迁瑷珲、阿勒喀楚、齐齐哈尔、北京等地者。

        库雅拉氏屡立战功,历任官员,赏戴翎顶不乏其人。《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34《库雅拉氏》条云:库雅拉为满洲一姓,其氏族散居于兴堪村等地方。下立有克彻尼、布克德、扎库纳三个家族传,并附载爱泰、额尔青、辉和伦等数10人。克彻尼,正白旗人,世居兴堪村。清初归附努尔哈赤,因功优授骑都尉。又招抚额赫库伦、阿库里、尼满等处,授一等轻车都尉,任佐领。年老.退休,•由儿子额克仕讷袭职。额克仕讷曾二次出关,过北京,征山东,在密云县大败前来堵截的明兵,后攻占新城。叙功加一云骑尉。后三遇恩诏,加一等男。卒后,其子萨尔查、孙孟额图相继承袭。后孟额图卒,由弟福尔赛袭职,但削去恩诏所加之职,袭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

        克彻尼另一孙子佛衣保由佐领从征福建,曾败郑成功之兵,后  征陕西,在秦州阵亡,赠云骑尉。其子德勒慎袭职,任副都统兼  佐领。德勒慎有二子,长松山袭职,乾隆时任协领,次德文,任  佐领。

        克彻尼之兄德尔格慎,官至膳房总领,其子僧吉彻官至骁骑  校,塞尔敏官至护军校。孙明阿纳官至三等侍卫,索住官至郎中。曾孙多尔赛官至笔帖式,苏成任六品官。

        克彻尼堂兄弟绥和多,官至参领兼佐领。绥和多之孙奋绩布曾任助教,元孙常柱曾任笔帖式。克彻尼族孙布里喀官至佐领,乌达那官至笔帖式,曾孙哈达那官至前锋统领。乾隆时族曾孙爱珠哈、岳灵阿、元孙伊德分别任三等侍卫、头等护卫、蓝翎侍卫之职。

        布克德,镶红旗人,世居洪鄂村。清初归附努尔哈赤部。其曾孙科齐,由闲散二次过北京,从征山东。梯攻潍县,以第二个登上城墙立功,授云骑尉。后三遇恩诏,加三等轻车都尉,卒,其子忠吉纳袭职。又布克德元孙殷达浑,由护军校从征四川,于野狐岭、平阳关等处屡次取得胜利,卒后叙功,赠云骑尉。因无嗣,由兄弟忠吉纳承袭,并为二等轻车都尉,任护军参领。忠吉纳之后,先后由子禄德、孙德升袭职。布克德另一元孙那尔善,乾隆时任护军校。

        扎库纳,正蓝旗人。其子奇图伦,因办事有能力,忠于职守,授骑都尉,后三次围攻锦州,击明洪承畴,阵亡,由子哈福纳袭职。哈福纳官加至二等轻车都尉,到其子富纳袭职时,削去所加之职,承袭骑都尉。孙楚宝袭职,卒无嗣,由富纳之弟抖纳承袭,也无嗣,故未袭。后奉雍正皇帝恩旨,将原袭骑都尉减为云骑尉,令抖纳外孙婿那木都鲁氏之敏森承袭。

        克彻尼、布克德、扎库纳家族均为库雅拉氏,即胡姓。他们都是清初的功臣之族,到乾隆九年(1744年)《通谱》修成时,已传四五代,有loo多年的历史了。以克彻尼家族为例,族大支繁,官宦辈出,历久不衰,实可算得是清初的一个较大的家族。

        《通谱》所载库雅拉氏清初归来之人,有正白旗爱泰、额尔春、 辉和伦、穆喇浑,正红旗阿喇楚、包衣阿晋泰、正蓝旗扎哈达等  人。爱泰,绥分(今黑龙江省境)人,曾任防御。子外库。官至  协领,曾孙哲库纳官至步军校,七十一曾任佐领,元孙福明任护  军校,永明任前锋校,永福任骁骑校。额尔春与爱泰同族,曾孙  锡察拉曾任护军校,锡喜纳曾任骁骑尉。辉和伦也是绥分人,曾  孙杭球官至步军校,根培官至护军校,元孙邑赫官至佐领,石图  任骁骑校,四世孙锡喇•图任鸣赘。另有族曾孙古藻,官至步军校,  达什休官至郎中,庆绶官七品。族元孙华巴官佐领,岱敏、九十,  俱官七品,布哈官防御。四世孙苏德,乾隆时为护军校。

        穆喇浑,浑春(今属黑龙江省)人,其曾孙委赫岱,乾隆时任前锋校。

        阿喇楚,正红旗,乌苏里人,其曾孙噶布喇曾任城门尉,元孙噶尔萨官至协领,全保,乾隆时任协领。包衣阿晋泰,沈阳人,其子瑚尔拜,曾任七品典仪。正蓝旗扎哈达,虎尔哈(今属黑龙江省)人,其孙巴尼,曾任六品官。

        天聪(1627—1636)时来归之人有正黄旗乌勒莫,滹野河人,其曾孙喀木官至步军校。正蓝旗色尔球,虎尔哈人,其孙森特官至步军校,曾孙留保伦,乾隆时任三等护卫。

        库雅拉氏在清初还有:正黄旗庆科,吉林乌喇人,其孙潘图,乾隆时任乾清门头等侍卫;佛忒讷,浑春人,其孙爱胡善官至佐领,乾隆时曾孙阿山、巴克什纳,俱任佐领,阿尔珠任二等侍卫,巴尔蒙阿任骁骑校。另有族孙赫穆努,任三等侍卫。爱努,浑春人,其元孙车璧舍、萨番喀沙,乾隆时均为三等侍卫,四世孙塔尔穆善则任蓝翎侍卫。章吉纳,与克彻尼同族,其孙色克齐,乾隆时任三等侍卫。镶红旗社库,绥分人,其孙精额德官至护军校。镶白旗伊礼布,福尔建哈达人。

        从《通谱》所载人物看,库雅拉氏是一支在前清、清初很活跃的满族姓族。她的分布很宽,从旗属讲,正白、镶红、正蓝、正红、正黄、镶白、包衣等旗都有库雅拉氏。从地理分布讲,主要集中于黑龙江境内,另有少量定居于沈阳、吉林等地。还有部分迁居到关内,如《族谱》所提到的北京。其原因是清朝建立后,随着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八旗兵丁被分拨到北起黑龙江,南至海滨,西起伊犁,东至海滨的90余处驻防,使满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康熙时清朝在吉林宁古塔,把赫哲人、库雅拉人编为52佐领,称为“新满洲”。“三藩”叛乱后,便一半留守本地,一半内迁。十七年(1678),31佐领分驻盛京、锦州、广宁、义州四城,各给房屋地粮,令其披甲种地,顶粮当差。

       包衣胡姓、八旗汉军胡姓

        在满族胡姓中,除库雅拉氏为胡姓外,还有同姓不同宗的包  衣胡姓、八旗汉军胡姓。汉人迁居关外后,为能获得八旗王公贵  族和官员的庇护,得以种田谋生,一部分投入王府种地或当差,加  入了满洲旗籍,成为王府的包衣(即世仆)。一部分加入八旗汉军,  他们和八旗满洲同称旗人。他们在与满洲八旗长期的共同生活中  语言、文字、宗教、住所,习惯、精神、体质等方面,逐渐趋同,  出现了构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必备条件。尽管八旗汉军的族籍十  分复杂,但满洲八旗“只分旗、民,不分满、汉”的说法却是值  得注意的。基于此种认识,我们不妨把包衣胡姓、八旗汉军胡姓  放在满族胡姓这里来叙述。

        八旗汉军胡姓,有原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小庄蔡家坟的胡氏,  有原居山东济南府武州县的汉军正蓝、正黄旗胡氏。据《胡氏古  今家谱》记载,明时有胡鸾,系山东济南府武州县人,官居游击,  是一名下级军官。清顺治八年(1651)拨往盛京当差,后拨广宁。  其子胡汝官、孙胡思化,奉旨拨在盛京正黄旗当差。思化有三子:  有功、有明、有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分居,四十三年分  旗,正蓝、正黄两旗当差。胡有功子胡天德离开父母自居他地。他  们家族中最有功名的数胡天成。康熙二十七年,开科取士胡天成  入合号生员第一名,二十八年,补入廪生,三十三年岁贡生。四  十一年,应科顺天乡试取中副榜举人。六十年,初受盛京户部七  品文林郎笔帖式。

        包衣胡姓多聚居于沈阳一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载包衣胡氏,绝大部分世居沈阳。卷74载有胡海,镶黄旗包衣旗鼓人,原系前明山东衮州府总兵,清初迁居关外,授为三等男,后由其子胡万明、孙胡光裕承袭。光裕之后,由其弟光前承袭。又胡海之孙胡上宾官至员外郎兼佐领,胡觐宾官至知县,元孙胡文达官至主事。四世孙胡全喜,乾隆时任笔帖式。卷76有胡来象、胡悦、胡福国、胡有声,俱为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来象官至山东兵备道,子胡北锦官至笔帖式。(本节参考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沈书社1992年6月版)

        其他少数民族胡姓

        除上述提到的瑶、满、普米、高车、契丹、鲜卑等族有以胡著姓外,在苗、回、溪、彝等族中也有胡姓。

        溪族是古代的一个民族,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布于江西、湖南等地。南齐有大臣胡谐之(443—493),是这一时期溪族胡氏的代表人物。他是豫章南昌(今南昌)人,祖父廉之,官至治书侍御史,父亲翼之,不仕。谐之开始在刘宋当了一个小官,为邵陵王左军咨议。齐武帝为江州刺史时,任为别驾,委为心腹。出任扶风太守,封爵关内侯。建元二年(480),任给事中、骁骑将军。齐武帝时,任右卫将军、都官尚书、卫尉。永明八年(490),率禁兵讨巴东王肖子响于江陵,败还复为卫尉,领中庶子。有识人之明,为朝廷所荐官吏,多称帝意,为时所称,朝士也多乐与之交游。十年,转度支尚书领卫尉。十一年卒,年5l,赠右将军、豫州刺史,谥曰肃。唐代谐之有五代孙叫敬之,自幼聪明,弹劾官吏,不畏权贵,历官侍御史、琛州刺史,很受唐高宗的赏识。死于刺史任上,高宗下诏吊问,并赐绢归葬。

        回族是中国的一个比较后起的民族,它是在伊斯兰人定居中国,并经过长期的与其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回族胡氏明代有胡登洲(1522一1597),他是明代著名的伊斯兰教经师和学者,精通伊斯兰教典籍和教义,学术造诣很深。他对伊斯兰教有突出贡献,表现在勇于改革口头传授经典的方法,在清真寺内招收学生,创立寺院经堂教育体制。他还长于阿拉伯文,翻译了不少阿拉伯文经籍,对传播伊斯兰、阿拉伯文化作出了较大贡献。由于他学识渊博,独成体系,逐步发展为陕西学派,人们称誉他为“胡太师”,声名显赫一时。

        在苗族中也有不少胡姓,苗族学者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就说:“苗民南迁,僻处边陲,生活日久,语言装饰有异,姓氏名称亦有别。就姓氏言,如杨、张、赵、欧、秧、伍、田、刘、洪、梁、施、罗、尹、王、孙、尤、余、胡、高、向等姓很多。而湘西苗区最著者有吴、龙、廖、石、麻。”这说明胡姓在苗族中并不少见,而且很多。

        彝族中有胡姓。胡家,在彝语中称罗供家。宁蒗县的各族老人都说,本地的彝族是从四川大凉山迁来的。宁蒗有称余、张、胡、末、刘、马六家大黑彝,据说他们都是四川大凉山古侯、曲涅二位始祖的后裔。由此观之,在彝族地区包括四川、云南等地,都有彝族胡姓的分布。


胡氏宗亲网 胡南山整理
2011.05.30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6-01 20:1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5-30
《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贵州篇----胡氏宗亲网编辑发布
《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贵州篇----胡氏宗亲网编辑发布

胡观文《中华胡氏通谱》贵州卷 选编

中华胡氏贵州卷第四十二章  始迁祖居、播迁、世系、人物、谱序      

四二O、贵州概况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东北部。以境内贵山(现名关刀岩)得名,因秦时属黔中郡,故简称  黔。现辖3自治州、2地区、4地级市、9县,级市、56县、11自治县、2特区。省会贵阳市。面积”万  余平方千米,人口3380万,有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等民族。      

贵州为海拔1000米的高原地貌,为云南高原的东北部,地势西部高,中部稍低,北、东、南三面  坡度下降颇为陡峻,构成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东部边缘的一部分。高原面崎岖不平,有高山、丘陵、盆地  和深谷,素有“地无三里平”之说。西北部乌蒙山同势高峻,中部苗岭风景秀丽。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20℃,无霜期240天二300天。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  右,冬季多阴雨天。      

河流分属长江、珠江流域,主要有乌江、猫跳河、赤水河、南盘江、北盘江等。镇宁黄果树瀑布是  我国著名瀑布之一。      

经济发展  本省矿产资源丰富,汞、磷、铝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三位。黔西有煤海之  称;赤水有丰富的天然气;睛隆有世界罕见的地下石膏晶洞。贵州工业以资源开发为特点,以煤炭、冶  金、电力、机械、电子、化工、卷烟、纺织、造纸等为要支柱。酿酒业历史悠久,仁怀茅台酒、遵义董  酒名扬世界。传统手工品有玉箫笛、安顺蜡染、大方漆器、平塘陶器等。      

本省农林特产丰富多彩,水稻、油菜种植普遍。是我国四大产烟区和四大柞蚕生产区之一,贵州的  烤烟以质优著称。本省有“宜林山国”之称,梵净山区为重要杉木产区。林区特产油桐籽、生漆、乌柏  以及药材天麻、杜仲、五味子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威宁黄梨、罗甸黄果、清镇酥孝、兴义大红袍桔子等  均为名产。      

交通以铁路为骨干,主要有黔桂、川黔、贵昆和湘黔等铁路线。公路以贵阳、遵交、安顺为中心,  四通八达。乌江、赤水河下游辟有拖轮航道,贵阳有航空空线通往北京、郑州、上海等地。      

名胜旅游  贵州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苗乡侗寨民风民俗风采各异,文物古迹遍布境内。梵净山、  黔灵山、香炉山为本省名山;抚阳河、黄果树瀑布、红枫湖、威宁草海为本省胜水,其中黄果村瀑布有  “天下奇观之誉;织金的织金洞、修文阳明洞、黄平飞云洞、黄平飞云洞等岩溶千姿百态;中部苗岭  山区的芦笙节、踩花节、龙船节、爬山节,别具风采;贵阳甲秀楼、安顺文库、遵义会议会址等古迹遍  布,以上名山、胜水、洞穴、民族风情、文物古迹等使本省成为综合的理想的旅游区域。      

广大中华胡氏人土为贵州省的各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二三、胡氏追踪      

(一)      

胡姓发源有二支,一支为周武王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今河南淮阳)侯,谥号陈胡公,他的后代  子孙以其名字中的“胡”为姓,称胡氏。可见胡姓乃舜帝之后,是一个值得自豪的贵姓。另一支是周时  的两个胡国,一个是姬姓胡国,在河南漯河市东;一个是归姓胡国,在今安徽阜阳。春秋时,两个胡国  先后为楚国攻灭,两个国君子孙都以国为姓,亦称胡氏。据考:胡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安定郡(今甘  肃固源县)胡姓是一个多出文化名人的世家大族。根据我们统计,胡姓在古代所出的22名名人中,文  化名人多达12位;胡姓历史名人总数为39人,其中文化名人占16位,这个比例在各姓之首。因此说  明胡姓是文化名人之姓,并不过分。  摘(新百家姓)      

(二)      

根株舜后衍天潢,蛇继吉占梦武王,胡满龙孙原帝系,周姬风女出邑姜,馆甥有席皆珍惜,上配无筵不慧芳,含卺婚成金翡翠,同心绾结玉鸳鸯,封陈胙土传三恪,赐爵称公播八方,椒实伟人难仆数,瓜绵名宦慢筹量,  自秦迄宋英才盛,由晋到明俊杰强,安国春秋辉史册,致堂学问焕纶章,贤安颖烈堪轮纪,臬瑗淡仁要可详,探会正蒙墨宝润,状员靖广杏花香,有科举十出名显,武职卫千彭讳扬,男与海洲昭谱牒,竿旗旗屯建家长。      

(三)      

一支,据《元和姓篡》记载:“舜帝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一支,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献帝以兄纥骨氏,后改为胡氏”。一支,据传说在周朝时,周武王封舜帝的后裔妫满为诸候国君主,谥号陈胡公,其后以胡为氏。 据说胡国在河南漯河市内。摘自《取名查曲》

四二四、天柱县瓮洞始祖景春公      

天柱瓮洞瓦瑶始迁祖景春,明洪武二年(1369)自江西泰和三里坪迁入瓦瑶,传今二十一代,居瓮  洞者六千余人。四川重庆大足县龙岗镇十七村(胡家沟)三千余人,向有联系,新千年来人拜祖,行尊  祖敬宗,敦亲睦族礼。分迁其他地区两千余人,总人一万一千多,瓮洞十八个自然村全部姓胡。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创建宗祠与族谱,至公元1987年族谱三修。宗祠1970年特大洪水冲毁,  目前正筹建中,族史上名人有:子才、兴邦、贤益、英富、朝汉,兴邦于清道光年间任山东临沂县令。  现代:贤德任贵州电视节目策划,朝均任中国冶金工业部党组书记兼部长,贤生任贵州副省长。      

字派:景世文志兴,邦国启贤英。朝廷洪禄大,应运会昌明。天赐人才美,克建鼎维新。和顺臣先  德,忠良绍祖珍。隆盛光辉现,继绪永芳声。(首字一世)  1、根据瓮洞宗祠老谱《胡氏族史》和有关资料考证,我贵州天柱瓮洞宗祠胡氏是清献公传勺公四  子王告公传五代瑗公之后裔(瑗公,即宋代学者,苏湖二州教授、安定胡瑗)。      

2、瑗生鼎禄;禄生铨(1102—1180),为宋名臣,忠贯金石;铨生颖,为宋经略,毁寺名扬;颖生  安国,仍为宋之臣,风高志亮,节似冰霜。      

3,传三十代孙仁朝公,字仁远,居住江西吉安泰和三里坪,葬福安地,名云峰当人形,该地曰有  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妣耿氏,生九子一女,即德文、德武、德科、德举、德龙、德风、德汉、德  佐、德春,女配吉安陈秀松。      

4、仁朝公生九于播迁承袭情况(这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德文迁住常德,妣陈氏生三子:勇、升、清。      

德武住江西吉安,妣任氏生三子:明、寿、贵,后来他们都迁住湖北黎昌。      

德科迁住湖北澧州,妣覃氏生二子:汉、英。      

德举迁湖广,妣全氏生三子:刚、荣、福。福妣赵氏生三子:景道,字有道,迁湖南会同;景模,  字有模迁湖南会同;景文,字有文迁靖州。      

德龙迁广州,妣万氏生二子:壁、蒿。蒿妣刘氏生一子:景通,字有通,迁居贵州青溪,小地名老  屋场,妣陈氏生一子;尚雅。      

德凤迁蜀地,妣杨氏生二子:谦、赞。      

德汉住江西吉安泰和三里坪,妣章氏生三子:琏、斌、逊。琏妣唐氏生一子:景春,字有春,因元  兵扰乱,于明洪武二年逃避迁贵州天柱瓮洞;斌妣左氏生一子:景华,字有华,迁湖广,后迁贵州龙  泉,小地名格当井。      

德佐迁邵阳新地,妣张氏。      


德春迁辰州沅陵棕树弯,妣姚氏生五子:让、蒿、麒、千、廷。让妣向氏迁沅州居西流乡;蒿妣彭  氏迁永保龙桑;麒妣朱氏生一子:景廷,字有廷,一名伯虞,妣唐氏生一于:  日神;千妣朱氏生三子:  景明,字有明,一名世荣,居靖州袭职,封河南总兵.,葬桃溪七村坪,妣田氏生二子:永吉、永隆。景  略,字有略,迁靖州。景成,字有成,迁贵州黎坪府;廷妣张氏迁沅州。      

5、自德汉公长子琏公(即胡琏,与《中华胡氏人物大典》上卷第152页胡琏相吻合)生一子景春公,因元末寇扰逃避,出江西泰和,叩许祖神,举家载于舟中,历楚南,于明洪武二年至贵州天柱瓮洞停舟,即此安居乐业,勤俭持家,不惮辛苦,生儿育女,瓮洞胡氏宗祠至此起。      

6、景春公,字有春,妣刘氏生三子:世一,住乾州;世二,住瓮洞;世三,住卢滋。世二生文才、文秀。文秀生五子:志聪、志兴、志珊、志全、志宝,兴家创业,人财两旺,由江上漂之孤舟发迹至瓮洞之巨室,从此分支为五房居住十八寨,自十七世纪初至十九世上叶,我族人了速增,大启文生、武举,登科甲,南宫递捷,谱载宣统二年就有文生、武举共84人,商贾者,腰缠万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九股兵燹达数年之久,终因敌众我寡,幸存者少,外逃者多,仅四房志全公后袭徙川的就有40多人。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通人和,安定团结,我族得以休养生息,人丁又复猛增,据第三次(1987年)修谱计万余人,遍及全国各地,改革开放后,经济上更加富裕,人才辈出,上至省、中央,下至州县各行各业都有为国作贡献的建设者,如年长的有原贵州省人大副主任胡贤生现已调中央工作等,年轻的有胡朝杰北大毕业后又考入研究生深造等。此乃中国共产党之恩赐,亦我族方兴未艾之瑞兆。

关于祖籍之寻根:据瓮洞《胡氏宗谱》记载:现贵州天柱县瓮洞之鼻祖胡津景春公,为安定世系,公因元季冠拢,由赣(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三里坪朱氏巷历楚而来,大明洪武二年已酉遂落业于湖广(今湖南省)靖州会同下岗乡翁洞居住(后于万历年间拨楚归黔遂人天柱县三国里瓮洞(现称贵州省天柱县瓮洞镇)。历时五百年,现繁衍在瓮洞地区方圆数十里的春公后裔已超十八寨之多,还有在数百年  前有迁去湖广、有迁去四川大足县、有迁去(贵州)凯里地区者,各地人丁均达数千之众,更有迁去海  峡台湾者(据息,他们对故土、特别是对故土归宗尤为心切),还有迁入全国各地未知者,据不完全统  计,瓮洞胡氏景春公之后裔人丁实已愈数万。   (胡英伟供稿)      

附二、天柱县瓮洞胡氏源流      

瓮洞胡姓始祖景春公可上溯到3200年胡公妫满。椐瓮洞胡氏宗谱记载景春公属满公第106世后裔,  先祖纥公、建公在陕、甘宁固原、泾州、泾河地安定郡繁衍40多代瓮洞胡姓叫“安定堂”。      

宋朝大教育家胡瑗公从教于苏州、湖州,教出的学子很有名声,得到仁宗皇上的恩赐在苏州、湖州  修建安定先生祠,我瓮洞胡姓叫“苏湖世第”至今延用。      

先祖在洛职繁衍40多世不详,由浴公从洛阳迁徙豫章,(今江西南昌)浴公妣沈氏生一子梅公,梅  公妣姚氏生一子仁朝,元朝时仁朝任运动员水州官令,居住吉水东门。朝公妣耿氏生九子一女,德文、  德武、德科、德举、德龙、德凤、德汉、德春、德佐,女配吉安陈秀松。朝公葬泰和福安,地名云峰塔  人形,该地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九子迁徙于两湖两广、云贵川。      

汉公妣章氏生三子琏、斌、逊,琏公妣唐氏居住吉安府泰和县,生一子景春。元明两军交战争夺天  下,春公先辈历任吉安泰和州判受到株连,为逃避战乱,春公于明洪武二年从江西泰和人湖广进洞庭湖  经桃园沿源江逆水而上来到湖广靖州府瓮洞定居,至今634年。景春公葬瓮洞镇瓦窑江屋背虎形癸山丁  向,春公妣刘氏葬瓮洞镇鸡屎湾乙山车向,生三子世一、世二、世三,世二长子文才葬在窑江虎形,妣  杨氏葬虎形,生五子:志聪、志兴、志珊、志全、志宝,是公瓮洞五大房先祖,居住在瓮洞镇五个村  18个古庄,近代达30处自然庄、房房人口兴旺共有6000以上,迁出外地外县有凯里、麻江、剑河、三  桧、天柱城、高琅人口达4000多,外省有重庆市大足、胡梁、壁山县胡姓是春公后裔人口几千。春公  后裔子孙约12000人以上,瓮洞胡姓字辈禄,大为春公23世24世,即满公的134世和135世。   (胡英周  胡朝主  胡英礼  供稿)      

四二五、罗甸县胡氏祖籍      

贵州罗甸胡氏祖疆江西陵江府陵江县后迁居贵州同梓县新栈高卢厂三甲地名。      

本族字辈:知先国玉臣,正大家守兴,世志(仕)登金榜,明应再朝廷。      

继后由高祖胡国孝与妻马氏(新栈高卢厂三甲地名生长马氏)大约1820年上下五年间迁到现在的  贵州省罗甸肥边阳镇大文片区放牛坪组的。      

胡国孝迁往罗甸吮有胡玉喜、胡玉奉两个儿子,二老是用竹兜挑着到罗甸的。      

高祖胡国孝迁往罗甸时是与其胞兄弟胡国章分手的,至今胡国章一房没有下落。由于当时文化有  限,祖籍世系不清,宗系不明,我族衷心期望能通过这次胡氏宗亲编委胡观文老人寻宗问祖的盛大活动  找到我族根序以及胡国章一房的去脉。      

以上情况是从高祖胡国孝相传至今,从未变更过。  (罗田胡家伦提供)  

四二六、罗甸县罗沙乡油海村胡祖追溯      

罗沙乡油海村四组(小地名公鸡坡)胡家是胡文值老太公从栗木乡达上村马槽冲组搬迁来,下发有子3个:胡昌学、胡昌强、胡昌权;胡昌学发有子2个:胡胜忠、胡胜和;胡昌权发有1子胡胜国。其中:胡胜和文革期间分别在油海村、者任村等教书10多年,61岁去逝;胡胜国到朝鲜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67岁去逝。      

胡胜和下发有子6男1女,胡胜忠下发有子2男1女,胡胜国下发有子2男1女。至今公鸡坡胡家共发有6辈人,在世共有73人。      

胡文值是马槽冲老祖公胡秀礼之子,胡秀礼是从江西省宁江府(重庆府)猪市巷搬迁到四川郁阳州石板大桥,后又迁到贵州罗甸县栗木乡达上村马槽冲居住。下辈又分别迁到罗沙乡罗路村、耐窖村、油海村、平塘县塘边镇居住。其中在罗沙乡罗路村居住的胡昌云在国民党时期15岁开始在罗甸县各地教书有64年,教书期间还到油海村学道士先师,79岁去逝。      

目前参加工作的有晚辈胡再礼毕业于贵州省委党校本科法律专业,分别在罗甸县农业局、县移民局、县政协工作有10年。      

该房字辈:据现在老辈的记忆,原来字辈是:“再正通文昌胜秀,仁德久明启永恒。荣华增厚家世代,客成祖武必长兴。”现在该房字辈全部缩减为:“再正通文昌胜秀。”  

四二八、贵州乌当胡氏      

乌当胡姓源于江西庐陵,入黔始祖胡莲原籍系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大水塘土地嗣。      

胡莲生于乱世,元末,从军在明将龙虎将军胡汝麾下,跟随胡汝转战大江南北。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调令胡汝搞统一全国的战争,胡汝领兵一路打下广西,攻克永州、全州、道州直抵靖江府。后转战四川,进兵归州,夺取瞿塘关,挥师直抵重庆府。时值贵州苗族首领的黑和覃光印兴兵造反,明帝朱元璋命令胡汝率本部人马平蛮。我祖胡莲随军人黔,胡汝驻军贵阳,令我祖领一支兵镇守乌当介牌关,下帐在关下石门寨,以防苗兵入侵贵阳。      

叛乱平定后,胡汝将军搬师回朝,我祖被留守介牌关。后来在朱元璋搬江西、湖广填贵州的圣旨下,我祖和赵家庄的赵氏祖先,就在乌当插草标为界,成为乌当胡氏的始迁祖。至今还流传着:“胡家大田坝;赵家大岭岗”的传说。      

乌当——地处贵阳东北郊,沃野平坦,市井相连,南明河绕境而过。龙洞河流经境内,与南明河汇流于九眼桥下,同归庙堂河大水口,与大平坡形成水缠玄武式的格局。来仙阁坐落庙堂河上,与大塘河上的万生阁遥遥相望。就在这块美丽而富绕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地孕育了胡莲的子孙。      

乌当——历史上叫武党长官司,下设十堡,白头堡村为第一堡,逆时针方向转至后所村为第十堡。先祖定居乌当后,先居大寨和石门寨,就是当年的七堡和八堡。随着子孙的繁衍,分居胡家湾,堡子,水塘寨、麦壤、苗天、新庄、谷定小寨。      

始祖虽与赵氏在乌当划界管业,但因其是介牌关的戊关戍将,其家仍住贵阳花牌坊(今中山西路)。胡莲逝后,葬在贵阳泡江河客麻石(今黑马市场)。当年的客麻石就成了胡氏子孙世代祭祀的祖坟地。随着岁月流逝,子孙繁衍,胡氏子孙已散居贵阳各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人口的聚增,城市扩建,我祖的坟于五九年迁至乌当苗天,时值灾害饥荒年,大部分胡氏子孙居散力薄,还是十七世孙胡奠魁奉上一只青花大瓷瓶收敛始祖残骸。小寨和谷定胡氏子孙捐了点钱,十九世孙胡绵臣带领几个子侄取迁祖墓。墓碑四面刻字,记载了始祖入黔的事迹,族人不忍遗弃,凑钱委托在红旗运输社的胡氏招穆女婿胡基国用马车运到苗天,因其人失职,导致祖碑遗失。      

1973年,有族子胡基玉痛惜祖碑的遗失,在胡德荣的协助下,便不辞辛苦地走访了胡莲一脉的各支派子孙,共凑人民币180元重立祖碑。立碑之日,在胡基明的主持下,将胡绵臣民国三十六年在胡奠魁处,胡氏家谱上摘录的一部分族史资料和字辈转抄各支一份。      

吾祖胡莲自明洪武三年入黔,至今已634年,传二十四代,子孙遍布贵州各地,无从统计。我等为了觅寻祖宗后裔,根据族人胡宗乾2004年10月16日,在江西九江烟水亭宾馆参加的“中华胡氏大典首发式大会的精神”,将妫满胡子孙统计载人胡观文老先生编辑的《中华胡氏通谱》”的同时,简叙一下胡莲祖先在黔的演变概况,当我祖胡莲后裔散居异地他乡者,有缘读到此书时,可以此为引,前来乌当寻宗觅祖。同时敬请江西庐陵胡氏宗亲,有与胡莲一脉吻合者,帮助提供庐陵胡氏更长更远的渊源,以求趋于完整。    供稿人:胡宗乾住贵州罗甸  




附一、谷定胡氏      

谷定之胡乃入黔始祖胡莲六世孙,长房胡识后裔,其支派分为三个源头。第;一个源头由新庄迁入,另外的两个源头均由麦穰迁入。      


新庄迁入者乃谷定最早之胡。先居谷定、后居小寨,始迁祖和迁入时间均无从考证。只知十六传至胡克礼,克礼生一子一女,子名奠开,早夭,克礼将女儿招夫婿於家接宗传代。招前夫刘氏,更名胡寿元,生二子,长子定安、次子定邦。寿元不幸中道而亡,再招后夫耶长发,生第三子定国。安、邦、国均无子传世。邦生一女名桃生,迁居乌当苗天,招周炳全为夫婿。炳全的子女均已弃胡从周。      

定安有一随娘子许昌林。昌林乃湄漳李氏所生,林襁褓丧父。隋母下堂许家,随继父姓许,年十二岁,继父亡故,寡母无依,将孤子昌林送到国民党刘伯龙部队当勤护兵。      

公元1949年,中共刘、邓大军横渡长江后,国民党蒋家王朝见大势已去,弃重庆逃往台湾。蒋介石八十九军首领刘伯龙知贵阳孤城难保,弃城而逃。刘伯龙将贵州七老会议降要员陆滔诱杀于三桥转湾塘,只身驱车逃命。不幸在晴隆被谷正伦击毙,八十九军群龙无首,部队纷纷解散。许昌林无家可归,1950年来到谷定小寨找到了第三次下堂在胡定安膝前的生母,便跟继父一起生活。定安无儿无女,招许昌林为养子,更名胡绵昌。昌生三子三女,均以胡家的姓氏和字辈为传记。绵昌后裔知湄潭李氏无从查考,誓弃李就胡,成为谷定胡氏的一个源头。      

第二个源头是胡莲后裔胡识的六世孙胡国珍——小寨胡氏始迁祖。珍是乌当胡氏第十一世祖,清朝初年自乌当麦穰迁人谷定,家居小寨胡广路,三代单传,其孙胡世英所生二子。长子登元、次子登有,成为两房。各房均有子孙传世。至今已十四传,三百余年。      

国珍传下的长房八世孙胡绵贵在洛湾王家为招穆女婿,王氏兄弟九人,均无子传世,维有九弟所生一女,招绵贵为婿,绵贵在王家,更名王运发,所生三子,二子失传,只有长子王德顺所生三子二女,都有传人,至主德顺的孙辈起,已归宗胡氏,统筹於胡氏的山字辈。      

国珍传下的二房八世孙胡绵福只生一女胡玉珍,招江西省的沈老二为婿。后更名胡基国。沈氏从未说自己的真实名字,老家在江西,当年跟随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入伍时未满十四岁,红军过贵州时和钟世洪、廖云州三人掉队在羊场,后流落拐九刘伯东家当雇工,地主家叫他共匪老二,因其姓沈,村里人都呼他沈老二。后经人介绍,来胡家当上门女婿,与玉珍婚后无子女,抱一养子胡绪才,公元一九五三年迁居贵阳,玉珍夫妇告终后,胡绪才就未和胡家有联系。      

另有国珍传下的二房八世孙胡绵清,所生二女,无子传后,绵清将大女儿胡招娣招张小玉为婿来家传后,改名胡基顺,顺生五女一男,均有传人,胡基顺的子孙将在第四代复归张氏。      

谷定胡氏的第三个源头乃始祖胡莲的十六世孙长房胡识后裔,麦穰一支胡克谦之子。因过寄给赵家庄的赵氏,乳名赵保成。保成幼年父母双亡,孤苦无依,只能跟随年迈多病的祖母生活。•老弱幼孤的祖孙俩,家贫如洗,无以为生。      

可能是缘份巧合,或许说是吉人自有天相,碰上了半百无子祠后的孙绍禹。      

孙绍禹也许是命带孤神寡宿,家富无子。连娶四妻,未给他生下一男半女,便抱赵保成为养子,以继孙氏之统。保成祖母的詹养,孙氏每月给粮米油盐,四时供奉衣物。死后丧葬孙氏也一律承担。      

赵保成来到孙家,更名为孙发美。养父孙绍禹给他连取三妻(宋氏、杨氏、周氏)均无后,最后复聚第四妻余氏。生三子。长子荣科、次子荣金、三子荣耀,均有传人,成为孙氏三房。传至孙家的德子辈已还宗胡氏。因发美后裔念及孙氏有恩于祖,虽姓氏归胡,字辈还是按孙氏的德字辈传递。后来在一次清明朝祖时,胡氏家族怕随着岁月的流逝,年久无考,这一房由孙氏还宗的胡氏子孙失传考记,才决定自“山”字辈起回归胡氏的字辈正统。  附四、乌当胡氏世系      

入黔始祖  胡莲(容麻石迁葬苗天)一一二世祖  大用(葬罗吏窝系打)一一三世祖  庶(葬乌当石六寨)一一四世祖  迪(葬地同上)一一五世祖  柏(葬罗吏窝系打)  (生四子)一一六世祖  识(葬石门寨)(长房)、珊(迁白果寨)(二房)、盖(迁土地塘)(三房)、益(迁百家宜中寨)(四房)一呻七世祖  邦宁(葬乌当石门寨)一一八世祖  世亨(葬苗天老鹤嘴)一一九世祖  希禹(葬乌当大寨迁葬麦穰)一一十世祖  贡玉(葬地同上)一一十一世祖  士辅(葬苗田金柬洞)      

国珍(迁谷定小寨)一一十二世祖  德治(葬乌当大寨迁滥泥沟)一一十三世祖  祟仲(葬石门寨迁滥泥沟)一一十四世祖  廷相(葬五谷坡)  廷弼(葬五谷坡)一一十五世祖  风翔(葬高检竹林边)一一十六世祖  克谦(葬乌当大寨)      

附五、乌当胡氏胡莲一脉后裔在黔的演变      

乌当之胡始迁祖  胡莲,二世祖  大用,三世祖  庶,四世祖  迪,五世祖  柏,五代单传,柏生四子,长子识居乌当,其子孙分布贵阳、乌当、石门寨、大寨、胡家湾、水塘寨、麦壤、苗天、新庄、谷定、小寨。次子胡珊,迁白果寨,后发展成为猫场,洗马河,巴相一支。三子盖,迁土地塘,可能是现在的洋堡、葫芦冲、泊水河、下坝一支,正在考查中,四子益迁中寨,即现在百宜中寨一支。识、珊、盖、益为六世祖。七世祖  邦宁,八世祖  世享,九世祖  希禹,十世祖  贡玉,十一世祖  仕辅,国祯,祯迁谷定小寨,十二世祖  德治,十三世祖  崇仲,十四世祖  廷相迁弼,十五世祖  风祥,十六世祖  克谦。      

以上的十六世派都已载人,清道光二十六年正月中旬,贵州、湖南、江西之同宗胡氏,在江西庐陵公议重修的“胡氏家谱”中。此次修谱并制定了自十七代开始的以下字辈:奠定绵基绪  山隆毓秀先安流徵道合  海泽普坤乾      

注:“以上字辈乌当胡氏在民国二十七年重修改过,与谱中所载的字辈有所变异”。      

乌当胡氏家谱保存在胡奠魁家,失于1966年文革中的“破四旧”时。      

以下还有一些口传无记载的族史资料,这里一并叙出,供胡莲后裔在觅祖时作参考。      

在祖先们的传说中:清咸丰年间,巴相匪首贺二王、龙担山聚众抢劫,方圆数百里的村落都被匪徒们血洗一空。乌当胡氏也难逃劫难,大寨、石门寨、胡家湾已是一片瓦砾场,灾民们流离失所,八方逃命。大寨胡氏、前寨迁贵定,后寨迁洋堡。石门寨胡氏、上寨迁遵义,下寨迁毕节。胡家湾胡氏一部分搬镇远,另一部分不知去向。   四三二、葫芦冲胡氏家族      

葫芦冲胡姓家族,系安定郡胡氏家族。史载,胡氏在安定出现最早。隋初,胡氏已成为安定大家族,另一支迁至河南新蔡繁衍,也成为大家族。这是最早出现的胡氏大族,胡氏由此名显于世,其子孙也多以安定引为自豪,安定也就成为天下胡氏的堂号。      

安定郡葫芦冲胡姓支系的流源,因时间久远,又无文字记载,只是祖辈们口头传颂。六世祖胡德兴,为葫芦冲家谱讴心沥血,曾在贵阳花牌坊收集部份口传资料。1981年,七世祖胡泽美,又曾与胡姓祖辈的商谈追忆,多方征集,修过一次家谱,名言《记事珠》,记载的多是先辈们的生葬诸事。后又因葫芦冲胡姓昌盛发达,迁徒较大,于1998年4月5日清明节祭祖之时,胡氏族中每户一人参加商讨,大家认为,葫芦冲胡氏家谱有增修必要。1999年10月18日有胡宗华、胡宗乾、胡宗正、胡宗裕、胡宗兴、胡宗友、胡祖新等7人,在花溪集体商议,尊重史实,以《记事珠》家谱为基础,由胡宗裕执笔,进一步修订完善。      

附一、胡氏家谱序略      

七世祖胡泽美主持,1981年修订葫芦冲家谱时所作的序略,虽然文字较古,但却德凤巍巍,哲理灿灿,特将这个序略编辑在册。序略如下:      

“盖闻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且天之生万物者,惟人最灵也,天之覆,地之载,  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发毓万物,既得此而生成,必然经过一期无常之道,凡属物类,譬诸:树之根深者,则枝叶必茂,水之流远者,则流泉必长,若世族之德厚者,则人氏必昌。可是,宗族固宜谱,尤贵字派,事关重要,故族谱不可不修也。苟能修之,便益后子孙有所凭依,能识宗族之有长幼尊卑,庶免失序,  ‘可知血统观念,亲疏有别,字辈贯澈,毫无紊乱,则人伦日以明,风谷日以尚,故为人子者,当知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之道矣。”      

附二、葫芦冲胡氏家族的来历  兹考我葫芦冲胡氏祖籍的来历,原系来自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猪市巷高坎子大朝门胡么公家之遗传子孙;在明朝五年时,即洪武年间,调北征南,入黔而来,已达此境,得沾江南徽州府主越国汪公显灵大帝实惠,保得全族人安居乐业。      

汪公大帝名广阳,  系正月十八日圣诞。在三堡地方,三汪四吴五胡二邵领十大姓,外带二十四小姓人氏,皆以纪念,永怀不忘也。      

胡氏本族到达贵州,系明朝五年,朱洪武调北征南,第一次胡英、郭英来把贵州打平服,调转长安后,贵州又造反,第二次朱亮祖、孟玉德奉令把贵州打平服,又调回长安去,然后贵州又第三次造反,汪广阳、郭子兴奉令率领人马,到达贵州羊昌堡,建立三大堡四小屯,即马场堡、羊昌堡、谷溪堡;四小屯为:尖山、打鼓、大猪场、小猪场,连三堡共为十街,马一、谷一、谷二、谷三、谷四、马五、羊六、羊七、马八、羊九、马十。我先祖插草业,在羊昌翠南奄议决,安定四十八石军粮,我人黔先祖胡文有担任六石三斗军粮,纳解上羊昌六街;胡圣高担任五石一斗三升军粮,纳解羊六街;胡辰担任四石八斗,纳解羊六街。因负担军粮过重,纳解不起,无法上交,故此备匿迁至百宜洛坝居住数年,然后迁到凉水井,居住年代无计,然后又迁移至葫芦冲居住。      

附三、葫芦冲胡氏家族字辈源流      

葫芦冲胡氏本族,因于昔年,我之先辈人原系贵阳府属,贵筑县东下里羊昌堡街,有粮在册之户。  自遭兵燹之后,继因迁人喇平里葫芦冲地方居住,于是发展世族。以前纵有谱绪,诸多遗失,仅记着字  辈十个。即为:烈璋可应科  德泽宗祖显      

迄今已流传后世十代,名字更满,无法继承。故会同众族协商妥善。继编格外的字辈三十个,以备后世子孙挨次录取应用,俾免混淆。其字辈源流如下:德泽宗祖显  厚道思广益  绍兴必长远  光大立先志  守成良玉金  传家培正本  万代发锦英      

附四、葫芦冲胡氏家族四训      

一、早起早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三日当一工,早睡三日有精神;事不重要  不熬夜,早睡早起健身心;早睡早起人健康,家中那会有病人!?      

二、守业尽职:胡氏子孙不要昏,守业尽职常记心,务农精耕又细作,做工必须讲认真,七十二行  出状元,不要选肥又挑筋,职业固定少奔波,勤劳奋进人上人。      

三、切莫违法:立家训,嘱子孙,切莫违.法辱门庭,偷盗抢掠是大忌:吸毒贩毒断自身,争强斗  狠出人命,死赌滥赌跳火坑,人要自尊自爱自为贵,狱中那会有犯人!?      

四、愿祖大福:立家训,为子孙,可怜天下父母心,笔尖写秃言难尽,家训才写两三分,剩下七分  自己找,路在脚下自己行,但愿子孙个个守家训,祖宗坟上生光辉!      

附五、葫芦冲胡氏家戒十六条      

一戒丧权辱国行为      

二戒出卖家族利益      

三戒荒废祭祀祖宗      

四戒忤逆不教家尊      

五戒兄弟姐妹不和      

六戒虐待妻室儿女      

七戒夫妻相互反目      

八戒认钱不认六亲      

九戒妯娌挑唆生事      

十戒纵子为非作歹      

十一戒寻衅斗殴行凶  十二戒吸毒为盗为娼      

十三戒不务正事正业  十四戒昧心损人利己  十五戒四处招摇撞骗  十六戒轻漫长辈师友      

附六、葫芦冲现住胡氏家族      

葫芦冲现住之胡氏家族,系五世祖胡银科之后裔。孝男有胡德兴、胡德清、胡德福、胡德寿,故有“四大房”之称。  

四四一、胡氏古今名人      

胡  光  明贵州清溪人。进土,成化十七年任广州府志推官。(见广东通志)      

胡正国  明贵州人。贡士,万历间任广东封开知县。(见广东通志)      

胡仰中  明贵州人。万历间人广东惠州县典史。(见潮州府志)      

胡玉成  明贵州人。举人,崇祯间任廉州合浦知县。(见广东通志)      

胡.经  明贵州人。监生,正德五年任广东诏州推官。(见广东通志)      

胡嗣瑗  清贵州开州人。光绪29年5月24日榜,二甲二名进士出身。      

胡服明:  明大定(贵州)人。贡生,万历间任潮州府通判(见潮州府志)      

胡茂祯:  渍榆林(陕西)人。明总兵,福王时,史可法督师,茂桢为中军。;顺治间降清,官至湖  广提督。(见清史列传)      

胡之楚  :清开泰(贵州)人。顺治十五年任海南感恩知县。(见琼州府志)      

胡之楚  清开泰(贵州)人。进士,雍正十二年任广东新宁知县。  (见广东通志)另据广州府志:  《十二年任广州龙门知县,复任。》      

胡天文  清贵阳(贵州)人。举人,乾隆十五年任广东惠州和平知县。(见广东通志)      

胡之楚  清开泰(贵州)人。进士,乾隆二十年任广东海康知县。(见广东通志)      

胡  鸿  清清平(今贵州钟山)人。吏员,康熙十四年任广州顺德县典史.(见广州府志)      

胡天格  清遵义(贵州)人。乾隆间,以行伍从攻缅甸及金川,并有功。嘉庆间,率兵攻打台湾会  匪,肃清全台,官至广西提督。(见清史)      

胡贤灿  1913年11月生。贵州天柱县瓮洞人,一级美术师,国际华人书画艺术家一缉画家,国际银奖艺术家。      

胡英书  谱名英昌,1940年12月生,贵州省天柱县瓮洞镇尖山人。据说祖籍是在江西猪屎巷。1961年结业于贵州省遵义医学专科学校。现在贵州凯里市卫生防疫站任主管医师,中国科联研究员,  发表论文先16篇,其中两篇获科技成果三等奖。后13篇其中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优秀论文奖  2篇。获省级一等奖一篇,州级一等奖6篇。多次参加基层学术研讨会,中西南九省、西南四省五方学  术会,曾获全国与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      

胡国治  谱名栋材,1942年2月生,祖籍贵州遵义桐子县。中专文化,重庆市大足县水产中心工作,任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胡维汉  1930年6月生,贵州安顺.省丈联主席。主编短编、中编、中短编小说多本集,文学作  品近100万字,获奖多次。事迹人编《中国文学家辞典》。      

胡果才  1933年8月生,贵州开阳人。退休前任开阳县建设银行党组书记,经济师。著作有《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爱好书画,县举办《胡果才书法作品展》展出60余幅,省内外多次展出,多次获奖。三次赴港、澳,台、日、韩、新、加、泰和美国展出,多次获一等奖,二等奖、铜奖、金奖。事迹人编声种大型辞书。      

胡家英  女,1937年生,贵州大方人。副主任医师。发表论文四篇。      

胡家勋  1939年生,贵州毕节人。副研究员。从事音乐创作,作品千余件。磁带录制180余件,多次评比中多次获奖。发表论文60余篇,9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主编民歌集成130多万字,被评为全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胡顺猷  1940年1月生,贵州湄潭人。历任多种撅刊主编,发表诗歌500余首。出版诗集多部,剧本16部,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奋发奖多次。      

胡瑞甲  1941年8月生,贵州盘县人,副教授。从事教学研究,获优秀教师称号,辛苦工作十年,受颁三十牟教龄荣誉证书。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著作四种。      

胡良成  1944年4月17日生,贵州赫章人。厂长经济师。担任区乡领导时组织修建多项大型工程,调离时人民送他“人民公仆”光荣称号,自发送他30余里。受命于危难,调到濒临破产煤矿任矿长,经过十多年拼搏,把只130万元帐面固定资产发展成锌、铁两大系列国有大二型企业。先后多次评省有色金属行业“优秀厂长”、“优秀共产党员”,事迹人编多种大型辞书。      

胡  鸿  1944年4月生,贵州贵阳人。获荣誉博士,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证书,出版大型神话史诗,获“世界学术贡献奖”。发表论文数十篇,诗歌评论、寓言故事、书法、花鸟画,百篇以上作品,获奖甚多。事迹人编多种辞书。      

胡启鼎  1946年12生,贵州镇远人。高级工程师.担任营林站长期间,连续11年评为先进单位,个人多次评为先进个人或先进工作者。      

胡大宇  1948年10月生,贵州桐梓人。桐梓县志档案局长,主编县志,主编、参编八部著作。主持创作了《娄山魂》大型文艺作品系列,尚有100佘篇散文、诗歌、小说作品,事迹人编多种大型辞书。      

胡  林  女,1953卒3月生,贵州贵阳人。副教授。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发表论文八篇,现主持国家与省科学基金项目2项,事迹人编《中华人物辞海》。      

胡  军  1958年2月生,贵州道真人。大专毕业,中学一级教师。发表论文20多篇。参加中科院心理所初中教学实验研究,承担“八五’,“九五”于课题,被评为“优秀实验工作者,,和“优秀实验教师”,多次参加全国辅导学术研讨会,并多次获优秀论文奖。      

胡常付  1964年2月生,贵州遵义人。主治医师。发表论文12篇,受到同行专家赞扬。      

胡  泉  1968年生,贵州成宁人。经济管理专科班毕业,县烟草公司财务副科长兼主办会计,两次获“先进个人”奖。      

胡道成  1970年8月生,贵州成宁人。贵州师大毕业。戚宁县哲学中学副校长在中央省级书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几篇获全国性学术会议二三等奖。个人被评为优秀教师,事迹人编多种辞书。      

胡银春  贵州人。贵州医学院宣传部长。      

胡银海  贵州人。重庆大学毕业,省设计院工程师。 

     
胡氏宗亲网 胡南山整理
2011.05.30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5-30 12:23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5-30
《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贵州篇----胡氏宗亲网编辑
《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贵州篇----胡氏宗亲网编辑

胡海《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贵州篇

贵州
天柱瓮洞瓦瑶始迁祖景春,明洪武二年(1369)自江西泰和三里坪迁入瓦瑶,传今二十一代,居瓮洞者六千余人。迁四川重庆大足县龙岗镇十七村(胡家沟)三千余人,向有联系,新千年来人拜祖,行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礼。分迁其他地区两千余人,总人一万一千多,瓮洞十八个自然村全部姓胡。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创建宗祠与族谱,至公元1987年族谱三修。宗祠1970年特大洪水冲毁,目前正筹建中。族史上名人有:子才、兴邦、贤益、英富、朝汉,兴邦于清道光年间任山东临沂县令。现代:贤德任贵州电视节目策划,朝均任中国冶金工业部党组书记兼部长,贤生任贵州副省长。

字派:景世文志兴,邦国启贤英。朝廷洪禄大,应运会昌明。天赐人才美,克建鼎维新。和顺臣先德,忠良绍祖珍。隆盛光辉现,继绪永芳声。(首字一世)


人物
胡 光:明贵州清溪人。进士,成化十七年任广州府志推官。(见广东通志)
胡正国:明贵州人。贡士,万历间任广东封开知县。(见广东通志)
胡仰中:明贵州人。万历间人广东惠州县典史。(见潮州府志)
胡玉成:明贵州人。举人,崇祯间任廉州合浦知县。(见广东通志)
胡 经:明贵州人。监生,正德五年任广东诏州推官。(见广东通志)
胡嗣瑗:清贵州开州人。光绪29年5月24日榜,二甲二名进士出身。
胡服明:明大定(贵州)人。贡生,万历间任潮州府通判(见潮州府志)
胡茂祯:清榆林(陕西)人。明总兵,福王时,史可法督师,茂祯为中军。顺治间降清,官至湖广提督。(见清史列传)
胡之楚:清开泰(贵州)人。顺治十五年任海南感恩知县。(见琼州府志)
胡之楚:清开泰(贵州)人。进士,雍正十二年任广东新宁知县。(见广东通志)另据广州府志:《十二年任广州龙门知县,复任。》
胡天文:清贵阳(贵州)人。举人,乾隆十五年任广东惠州和平知县。(见广东通志)
胡之楚:清开泰(贵州)人。进士,乾隆二十年任广东海康知县。(见广东通志)
胡 鸿:清清平(今贵州山)人。吏员,康熙十四年任广州顺德县典史。(见广州府志)
胡天格:清遵义(贵州)人。乾隆间,以行伍从攻缅甸及金川,并有功。嘉庆间,率兵攻打台湾会匪,肃清全台,官至广西提督。(见清史)
胡贤灿,1913年11月生。贵州天柱县瓮洞人,一级美术师,国际华人书画艺术家一级画家、国际银奖艺术家。
胡英书,谱名英昌,1940年12月生。贵州省天柱县瓮洞镇尖山人。据说祖籍是在江西猪屎巷。1961年结业于贵州省遵义医学专科学校。现在贵州凯里市卫生防疫站任主管医师,中国科联研究员,发表论文先16篇其中两篇获科技成果三等奖。后13篇其中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优秀论文奖2篇。获省级一等奖一篇,州级一等奖6篇。多次参加基层学术研讨会,中西南九省、西南四省五方学术会,曾获全国与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
胡国治,谱名栋材,1942年2月生,祖籍贵州遵义桐子县。中专文化,重庆市大足县水产中心工作,任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胡维汉:男,1930年6月生,贵州安顺。省文联主席。主编短编、中编、中短编小说多本集,文学作品近100万字,获奖多次。事迹入编《中国文学家辞典》
胡果才:男,1933年8月生,贵州开阳人。退休前任开阳县建设银行党组书记,经济师。著作有《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爱好书画,县举办《胡果才书法作品展》展出60余幅,省内外多次展出,多次获奖。三次赴港、澳、台、日、韩、新、加、泰和美国展出,多次获一等奖、二等奖、铜奖、金奖。事迹入编多种大型辞书。
胡家英:女,1937年生,贵州大方人。副主任医师。发表论文四篇。
胡家勋:男,1939年生,贵州毕节人。副研究员。从事音乐创作,作品千余件。磁带录制180余件。多次评比中多次获奖。发表论文60余篇,9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主编民歌集成130多万字,被评为全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胡顺猷:男,1940年1月生,贵州湄潭人。历任多种报刊主编,发表诗歌500余首。出版诗集多部,剧本16部,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奋发奖多次。

胡瑞甲:男,1941年8月生,贵州盘县人,副教授。从事教学研究,获优秀教师称号,辛苦工作十年、受颁三十年教龄荣誉证书。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著作四种。
胡良成 :男,1944年4月17日生,贵州赫章人。厂长经济师。担任区乡领导时组织修建多项大型工程,调离时人民送他“人民公仆”光荣称号,自发送他30余里。受命于危难,调到濒临破产煤矿任矿长,经过十多年拼搏,把只130万元帐面固定资产发展成锌、铁两大系列国有大二型企业。先后多次评省有色金属行业“优秀厂长”、“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入编多种大型辞书。
胡 鸿:男,1944年4月生,贵州贵阳人。获荣誉博士,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证书,出版大型神话史诗,获“世界学术贡献奖。发表论文数十篇,诗歌评论、寓言故事。书法、花鸟画,百篇以上作品,获奖甚多。事迹入编多种辞书。
胡启鼎: 男,1946年12生,贵州镇远人。高级工程师。担任营林站长期间,连续11年评为先进单位,个人多次评为先进个人或先进工作者。
胡大宇: 男,1948年10月生,贵州桐梓人。桐梓县志档案局长,主编县志,主编、参编八部著作。主持创作了《娄山魂》大型文艺作品系列,尚有100余篇散文、诗歌、小说作品,事迹入编多种大型辞书。
胡 林 :女,1953年3月生,贵州贵阳人。副教授。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发表论文八篇,现主持国家与省科学基金项目2项。事迹入编《中华人物辞海》。
胡 军: 男,1958年2月生,贵州道真人。大专毕业,中学一级教师。发表论文20多篇。参加中科院心理所初中教学实验研究,承担“八五”“九五”子课题,被评为“优秀实验工作者”和“优秀实验教师”,多次参加全国辅导学术研讨会,并多次获优秀论文奖。
胡常付 :男,1964年2月生,贵州遵义人。主治医师。发表论文12篇,受到同行专家赞扬。
胡 泉 :男,1968年生,贵州威宁人。经济管理专科班毕业,县烟草公司财务副科长兼主办会计,两次获“先进个人”奖。
胡道成: 男,1970年8月生,贵州成宁人。贵州师大毕业。威宁县哲学中学副校长在中央省级书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几篇获全国性学术会议二三等奖。个人被评为优秀教师,事迹入编多种辞书。



胡氏宗亲网 胡南山整理
2011.05.30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5-30 12:23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5-30
《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贵州篇----胡氏宗亲网编辑发布
《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贵州篇----胡氏宗亲网编辑发布

李学勤主编、王庭洽著《中华姓氏谱.胡姓卷》川贵胡姓 P151

四川为中国胡姓人口最多的省份,但是明末的张献忠起义、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使得大量胡姓家谱毁于战火之中。幸存下来的胡姓家谱,屈指可数,以至于胡姓第一大省只能罗列出一支胡氏——井研胡氏。而贵州由于开发较晚,胡氏可能迁入者不多,相应材料也较少,只有一支黔阳石修胡氏。(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据胡氏宗亲网上收集的川贵胡氏分支资料,目前已经多到不可计数,读者可到胡氏宗亲网寻根系统http://www.hszqw.com.cn/pulist.php查询

黔阳石修胡氏

据《黔阳石修胡氏族谱》卷首《黔阳石修胡氏族谱叙』的记载,黔阳石修胡氏为贵州胡氏名门。其远祖可以追溯到五代人期的胡赟。

胡赟生有3子,长子胡杲字公霸,担任吉州刺史,迁居庐陵值夏,据说忠简公胡铨就是他的后代。次子胡暹字公真,曾经担任泰和令,于是迁居泰和城西的南岗,朝奉大夫胡衍就是他的后代。季子胡灵字公阳,定居于泰和城西的?溪。胡赟3子分居3地之后,下传2世又相继远迁近徙。胡灵之孙胡穗迁往黄漕.到他的后代南城丞胡笺时,家族开始显达。胡暹9世孙胡泰字宗元,开始从南岗迁居义和。黄漕胡穗3世孙胡闻迁居庐陵芳径,7世孙胡斗南迁居社溪。南岗胡宗元2世孙迁居峨岭,又下传6世至胡恭字荣钦,流寓黔阳,安家石修,成为黔阳石修始迁之祖。

据《黔阳石修胡氏族谱》卷2《垂丝图序》、《重修垂庆图序》的记载,胡荣钦身材魁梧,气宇轩昂,自幼习文练武,无一不精。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胸有大志,可惜无人引荐,难以施展宏图,只能埋没在民间。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年),颍川侯沐英奉命出征云南。当时胡荣钦年仅20,闻听此讯,他拍案而起,仰天长叹:“此乃大丈夫建功立业之时!”事不宜迟,他背负行囊,投奔军中,效命于颍川侯麾下。在刀光剑影之中,出生入死,屡立奇功。明军转战云南省各地两年之后,高奏凯歌,还师京都。太祖皇帝犒劳将士,论功行赏。颍川侯居功至首,晋封为颍川公,其他将士上至大将,下至偏将,根据功劳大小,赏赐不一。胡荣钦因为担任总旗职务,授予金齿卫指挥佥事,从属于西平侯,留守云南。此后,他镇守云南边疆长达23年。

明太祖洪武年间,胡、蓝案发。高祖追查胡惟庸逆党,祸及韩国公李善长,韩国公被赐死。当时,皇帝盛怒之下,受到株连者不计其数。开国元勋,朝中权贵被满门抄斩,株灭九族的就达十余家。与胡荣钦同宗的豫章侯也受到牵连,蒙受不白之冤。虽然他远处边疆,但是依旧忧心忡忡,害怕祸患无常,不招即至,而且冤家仇敌罗织罪名,防不胜防。更何况常言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不敢心存侥幸,解甲而归,与诸子商议,远走他乡,寄希望于将来,东山再起。胡荣钦一家老少收拾细软,背负行囊,乘舟扬帆,顺沅流而下。当经历风浪,来到渠阳雄溪时,他从乡人那里打听到:贵州境内有一座罗翁山,此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只有传说中仙人留下的痕迹。罗翁山的情况正中他意,遂弃舟登岸,跋山越岭走人罗翁山深处,直到精疲力竭,才驻足休憩于翁野。翁野是罗翁山野,地处群山之中,但地势平坦,似乎是一个世外桃源。胡荣钦在这里相阴阳,观流泉,最终决定豚寓于此,于是乎“白云深处有人家”。胡氏一家在这里远离尘嚣,一住就是几十年。胡、蓝案早已平息,而且此地山民民风强悍,风俗简陋,他想要离开翁野,寻找一个地势开阔的地方建造新的家园,与仁里毗邻而居。一日,胡荣钦来到石修,发现此地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民风淳朴,正是他理想中的家园。不久,他举家迁居石修。但是好景不长,突然天降暴雨,河水骤涨,泛滥成灾。胡氏一门新建成的家园大都浸泡在水中,胡荣钦的心血付诸东流。洪水摧毁了胡氏的家园,然而摧毁不了胡氏重建家园的信心。胡荣钦再次率领胡氏的老小背井离乡,沿着东山山麓而上,横渡溪水。一片一马平川的高地突然展现在眼前,胡氏终于告别了多灾多难的生涯。率领胡氏辗转千里,历经磨难之后,胡荣钦从此可以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他常常临江垂钓,自号“渔岩翁”。

据《黔阳石修胡氏族谱》卷3《一十八总图》的记载,胡荣钦生有2子,长子胡春椽徙居武冈,次子胡氽才。胡春椽生有4子胡源深、胡源泾、胡源清、胡源滨。由明迄今4房子弟繁衍生息,科第日盛,成为当地的都梁盛族。胡氽才生有3子,长子胡崇礼,次子胡崇量,季子胡崇通。胡崇礼为堂前房祖,生有2子。长子胡志能为堂前长房祖,次子胡志权为堂前二房祖。胡崇量为口前房祖,生有2子,长子志通为口前长房祖,次子志达为口前二房诅.这4房子孙在此繁衍后代,开基创业。

胡氏宗亲网 胡南山整理
2011.05.30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5-30 12:3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5-30
《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贵州篇----胡氏宗亲网编辑
《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贵州篇----胡氏宗亲网编辑

《世界胡氏通谱》首卷各地主要世系字辈

贵州省
1.天柱瓮洞瓦瑶宇辈:
    景世文志兴  邦国启贤英  朝廷洪禄大
    应运会昌明  天赐人才美  克建鼎维新
    和顺臣先德  忠良绍祖珍  隆盛光辉现
    继绪永芳声
2.遵义某支字辈:
    文明应瑞  光左克新  志得名成
    永进佳升  
3.安顺市莱官镇王家庄村字辈:
    朝君升一品.共享太平春  上大自思文
    登朝永忠廷  
4.思州府塘头大塘坪胡家院宇辈:
    祖文天在世大正月腾风仕新
5.岑巩水尾镇胡家铺字辈:
     云邦国登世  似景大吉杨  乃文光先德
    尤秀焕天章  
6.石阡县字辈:
    启学文明世
7.六枝特区岩脚镇胡家寨字辈:
    彦圣匡襄久  鸿才齐治均  心存知善学
    道达可全真  仁寿含元吉  诚思振大伦
    同宗严纪法  万代庆维新
8.雷山县字辈:
   文天再世人  正月腾光化  风仕承先祖
    忠孝振邦家
9.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乡玉顶村关寨字辈:
    朝世惟天应  起国显家声  文量鼎大业
    敦厚照洪光
10.威宁字辈:
    祖序江开  先华黄宗  功远绍达
    仁昌圣达  升秀英泽  碎(月旁)冉义奇
    明德俊良
11.兴义市纳雍子辈:
    文曾中廷正义定绪
12.铜仁
    老字辈:
    承应国天世  连朝文秀兴  修志登仁厚
    齐贺永卓英
    新字辈:
    兴朝忠秀文志元德崇先正胜世明廷永定
    存熙应再光
13.贵州毕节湘东字辈:
    福应景文楚  志用永朝祖  大兴国正天
    万象嗣宗起  廷雍余洪庆  家和兆吉祥
    贤才逢运泰  登选遇时扬  礼义培元厚
    诗书育秀长  心傅延仪载  光显振论常
14.威宁大坪子(黑泥)字辈:
    辽胜君柱维,序列克越程,必超宗指武,
    志怀同尽启,情友亏愉文,国正天兴顺,
    官清明白安,妻贤夫贺少,
    子孝父心宽。

胡氏宗亲网 胡南山整理
2011.05.30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5-30 14:3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5-30
《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贵州篇----胡氏宗亲网编辑
《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贵州篇----胡氏宗亲网编辑

网络收集贵州移民文化资料选

贵州南部土著民族的江西血统探源--屠旭云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5-30 00:20:28 ]
http://www.hszqw.com.cn/bencandy.php?fid=15&id=797
http://www.jxshop.cn/showthread.php?t=59466

贵州南部许多土著民族,特别是布依族、苗族、水族,在新编地方志中记载其祖籍地时都说是从江西迁徙而来的。三都县苗族古歌《迁徙歌》唱道:祖先住江西,天灾兵祸,背井离乡。福泉苗族花歌《花岭记》唱道:祖先原来住江西,由江西到湖广,洪武二年至滇黔。惠水苗族丧葬《开路词》中记述祖先迁徙的四十八个地名,首先是从江西出发。据贵定县沿山镇晓寨布依族甘氏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所修家谱记载:其祖籍江西南昌府酆城县,明朝洪武九年一世祖随军入征云贵,因功授安抚使司世袭安抚官职,定居定番州(现惠水县)哑水鸭寨。洪武三十五年其三世祖承袭的官职被裁革,改任土官。到了清康熙初年,其十一世祖才迁居晓寨,时至今日已绵延二十五辈人。为何有那么多世居民族都称自己的祖先来自江西呢?的确令人费解。要想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得从江西的历史文化说起。

历史上的江西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它与中部地区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江西这地方少有战争,除了近代有几次战争在江西境内,古代几乎没有什么大战在江西发生,这就使得中原地区和江淮一带发生战乱的时候,大量的读书人和有声望的家族都迁移到江西来避难。江西离政治中心不远也不近,进退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很快,北宋时人口已居全国首位,人口对土地的压力非常大。江西人为了体面地脱贫选择了读书,所以导致江西读书的人特别多,科举特别盛。明朝景泰六年江西泰和人陈循上疏明景帝说:天下读书风气以江、浙、闽三省为盛,江、浙、闽三省以江西为盛,江西又以吉安为盛。据史料记载,宋代江西科举中进士5442名,居全国首位。明代中进士3115名,位居第二。并且,江西人移居外省参考中进士的还相当多,举人就更多了。

贵州在明朝以前还分属于四川、湖广、云南管辖,处于三个省的边缘地带,人烟稀少、荒僻落后,直到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才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才作为一个省单列出来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把贵州作为新区移民开发。并且,早在明朝洪武初年,“调北填南”的大移动就已进入当时为三个省管辖的贵州。仅贵州就驻军二十万人,占全国兵力的十分之一。明代实施屯田制度,一是军屯,主要是由军户耕种解决当地驻军的粮草问题;二是民屯,由官府组织流民到指定地区去开垦耕种粮食作军需之用;三是商屯,由移民买土地租人耕种粮食上缴政府换取食盐等民用物品倒买倒卖。由于江西科举盛,入朝或在地方做官的人较多,这时大量的江西籍官吏到贵州任职,明朝的文武官员采取回避制,在任职地入籍,妻儿相随,如死,妻儿也不能回原籍。军队中也多江西人,朝廷命他们就地屯兵世守。江西人口众多,江西人趁此机会移居贵州谋求发展,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良种,对贵州实施历史上第一次大开发,极大地促进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使贵州的村落逐渐形成城镇繁荣起来。

据史料载,当时世居民族“无姓氏之谱系,孰察其祥;赖有父老之流传,尝闻其略。无文字刻木堪为约信”。有文化的江西人依靠官府的势力从世居民族手中买地占山开垦农田,以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发展生产,逐渐在世居民族中形成大户,一些失地的世居民族为了生存不断反抗,官府与大户则采取镇压――安抚――共存的政策,世居民族便逐渐成为江西大户的佃户。由于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较少,在长期相互共存中江西移民与世居民族联姻开亲,逐步形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在共同体内部,逐渐形成自己的装束、语言和生活习惯,在江西人得势的年代,没有文字的世居民族自然而然地把江西人的籍贯认同为自己的籍贯。于是开始了实质上的“汉变夷,夷变汉”的民族成分的演变。明朝亡,满清贵族掌权,前朝江西籍官吏在政治上失势,大都归隐乡间生活。清朝康熙初年,朝廷实施民间传说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大移动,又有一批江西人出湖广移居贵州世居民族聚居区生活。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贵州巡抚贺长龄在《复奏汉奸盘剥苗民疏》中云:“黔省上游多土目,下游多土司。土司系江西、湖广、江南等处之人;土目则系从前土著及由滇蜀拨入之人。”由此可见,历经明清两个朝代五六百年时间的变迁融合,江西移民已在世居民族中扎根,一些人已成为世居民族的部落首领――土司。例如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张姓,其祖上是江西移民,后成为烂土长官司土司,如今已经繁衍成了几个水族村寨。江西移民就是这样与世居民族融汇成了一个整体,相互之间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形成了世居民族江西的血统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安顺屯堡文化
http://ldy331121.blog.163.com/blog/static/1095007302010928113033728/

安顺屯堡文化,是贵州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

安顺屯堡文化在六百余年间既自觉地、顽强地固守自己的故土文化,绝不与寓居之地合流;但群体内部的原有成分本非绝对的单一和纯粹,在长期封闭的屯堡中代代厮守,必然要相互渗透。于是,终于形成了既迥异寓居地域,又不再能还原于父母之邦的独特的文化现象。这样的文化,既蕴藏着无穷尽的谜底,也就散发出无穷尽的魅力。探之弥远,究之弥深,成为了一门多学科、全方位的“安顺屯堡学”。

明代以来,历史的风云把安顺卷入了纷飞战火之中。朱元璋为率疆一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派大将汤和率兵南征贵州,时任普定路土知府的适尔归顺了明王朝。第二年改设普定府,适尔任知府。适尔死后,安锁继任。当时,元朝势力仍盘踞云南,元梁王巴匝刺瓦尔密不服从明王朝统治,胁迫安锁反叛明朝,并斩杀明朝派来的使臣,这激怒了明朝皇帝。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率30万大军第一次“调北征南”。大本营就设在距旧州不远的刘官乡陇大寨,当年叫傅家大寨。距傅家寨不远的平坝白云区肖家庄,是先行官肖缓的治所。征南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攻克普定,安陆侯吴复和顾成斩杀梁王派来的将军金容刀,生擒安锁,安顺一方战事初平。紧接着两路大军直捣云南,元梁王败死,战事结束。但没几年,烽火又起,傅友德不得不奉旨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率兵第二次“调北征南”。

征南战事一直延续了许多年,军事镇压的结果,并未制服西南,反叛之火不时重燃,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纳大臣意见,以征剿与安抚相结合的策略,除置官设卫外,推行屯田制度,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屯驻农村,并按总旗每人领种田地24亩,小旗每人领种20亩,屯军每人领种18亩的比例发给田地,使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此外,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生活在这一社会区域的人,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别的习俗民风,特有的艺术文化,他们所居住的村寨又特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卫、所、关、卡、旗等命名,故此,“迨制既废,不复能再以军字呼此种人,惟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住居名而名之屯堡人”(《安平县志?民生志》)
      屯堡人不是当地土著民而是外来户,这在大量的史料中是有记载的。
      屯堡者,屯军居住之地名也”(《安平县志》)。
      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而来,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安顺府志)。
      汉族迁徙来最早者,为明洪武初年征南屯田戍边之军队”(《镇宁县志》。
      县境汉里之民,多明初平黔将士之裔,来自江南,尚有江南遗风”(《兴仁县志》)。
       安顺府民之种类,于苗民之外,有屯田子、里民子,又有凤头鸡(即凤阳妆头饰),凡此种种,实皆汉民”(《黔南职方纪略》)。
        凤头苗,惟安顺府有之。此族原系明初征苗来黔,其始祖皆凤阳人也,女子挽髻于项,与各族迥殊,俗以凤头苗目之。其习俗多与汉人同”(《贵州通志》)。
       明祖以安徽凤阳起兵,凤阳人从军者特多,此项屯军系为凤阳藉。又此种妇女头上束发作凤阳妆,给一笋,又呼之为凤阳头笋,决非苗夷之类也”(《平坝县志》)。
       凤头鸡在安顺府属,原籍凤阳府人,从明傅友德征黔流寓于此”(光绪《百苗图咏》)
       除史书记载外,众多屯堡后裔留存的家谱中也可看出屯堡人的来龙去脉。  安顺西秀区九溪村(原名“大堡”)征南先锋官顾成后裔宗谱记:“始祖成公,由前明洪武二年奉救征讨滇黔,授征南都指挥之职,躬膺王命,统率王师,自吴来黔。其后平服黔地有功,封镇远侯征南将军,遂久镇南疆。”
      日州詹家屯曾氏族志记:“曾巩后裔曾德一祖居江西南丰,至明朝初年,任征远将军之职,率师来黔,镇居于安顺府。”
      雷屯雷氏家谱记:“始祖讳龙,原籍凤阳人,后调江西建昌府……洪武十四年随颖川侯傅统领带兵平贵州,留守镇宁卫,……因我祖来黔屯兵以守此地,故名雷屯。”
      夏官屯严氏家谱记“原籍江南应天府柳丝巷铁牌楼。明开辟黔省,奉命填南而来,立足成家。”

众多史料和家谱记载,足证安顺屯堡人实系“明代屯军之裔嗣”。随着时代的变迁、屯田的废除、移民的涌入,本来意义上的屯堡有所扩大,在以安顺为中心,东到平坝,西到镇宁和关岭,南到紫云,北到普定,方圆1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屯堡村寨达数百个,人口有约30万人。明朝皇帝“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的举措,不仅实现了明王朝镇压反叛、巩固统治的军事目的,而且屯军移民带来的江南先进耕作技术,也促进了安顺的发展。屯堡人虽然来自中原和江南各省,但同一目的、同一命运、同一生存的需要,人众聚族而居,村寨连缀成片,逐渐形成有别于当地民族和其他汉族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屯堡文化,构成安顺多元文化中耐人寻味的一元。

贵州屯田的最早记载是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8年)十一月,朱元璋命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升“屯田定边、姚安、毕节诸卫”。定边、姚安在云南境,惟毕节属于贵州范围,但毕节彼时受节制于四川都司,和此前“屯田云南品甸”、“屯田云南”,均早于贵州黔中一带。据史料载,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十年间,明朝先后分三批从四川、湖广、陕西等地抽调十余万军队屯田云南;十三年(公元1380年)置平溪(玉屏)、清浪(岑巩青溪)、镇远、偏桥(施秉)等十二卫屯田;十七年(公元1384年)汤和、周德兴又在铜鼓(锦屏)、思州(岑巩)屯田;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唐胜宗、张龙又在黄平、镇远等地屯田等,都是围绕着黔中地而实施的云贵屯田,但惟独不见有在黔中屯田的记载。云南平定后,原先的三十万征南将士除沐英留守一万余人镇守云南外,其余大部返回黔中。其时全国卫所军队人数仅一百二十万人,留驻黔中的兵力就达约二十万,几占全国总兵力的六分之一,然从未有黔中屯田记载,可见黔中军队以戌守为主、屯田为辅当不虚也。

还有一个说明黔中屯军彼时不以屯田为主的事实:明代屯军制度,规定每六十里设一屯堡,这是法律,亦是明代屯田的标准。在全国屯田地方遗存名称的距离和位置上可以得到佐证。但黔中安顺一带屯堡的设置却根本没有受此限制,在方圆二百里的范围内,共设立六卫九千户所,每所管领十屯。明万历《贵州通志》载:“普定卫设管屯指挥使一员,下设五个千户所,五千广所设管军屯印百户各十员,专理卫所军屯事务。”《黔南识略》中说:“旧卫(指普定卫)管五十军屯”即指此。仅普定周围六卫九所,每卫五千六百人,每所一千一百二十人,共有屯军四万三千六百八十人,加上随之至黔的家属,计有十七万人之多(《安顺文史资料十五辑》)。这是在黔中加入全国屯田之后的统计,还未屯田时的戌守兵员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可见黔中屯兵的目的和宗旨了。

屯堡人与屯堡文化是封建耕战经济在安顺一带的留存,它宿命地在大山皱褶里还飘逸着“明代遗风”。这种现象令人费解又不难理解,屯堡人祖先的故乡,在现代文明大潮的冲击、挤压下,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别说“明代遗风”,即便是“清代遗风”、“民国遗风”也荡涤殆尽。相对来说,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屯堡人后裔所在地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变化,但步履缓慢得多。特别是几百年的风云流变,在特定态势下所相对固化的特定思维,使他们对于古代祖先的文化传承,从建筑、服饰、语言、信仰、饮食、娱乐、风俗习惯上仍然或多或少地遗存下来,犹如一块块化石,一幅幅岩壁画,一首首古歌民谣,召唤人们去寻觅先民的履迹,去体察历史的刻痕,去作一次次跨越时空的漫游。

亘古千年,纵横百里,时空在这里演化出一方迷人的土地,它,就是你脚下安顺!古往今来,地理学家发现了它“扼锁滇黔”的雄险;富商大贾领略过它“万马归槽”的繁华;文人墨客在它的奇山怪水间留连忘返;考古学家在这里拾取夜郎古邑的断瓦残砖;文化人类学家则在这里追寻“屯堡文化”的踪迹。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山山水水雕琢成一幅幅独具风格的画图;智慧的各族人民在苍凉高原上留下了人类文明的痕迹。于是,神秘与明朗叠映,怪诞与秀美共存,犷野与典雅交融!历史的尘灰遮不住格外神奇的土地!

屯堡在大山的皱褶中闪射夺目的辉光,既是那么古老,又是那样年轻,既曾拖着蹄姗的脚步从远古走来,又正迈开坚实的步履向未来走去……岁月将它熔铸成一部引人人胜的典籍,每一页都留下一个难忘的故事。

这就是屯堡人和屯堡文化!


“小云南”究竟在哪里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1-11 15:11:22 ]
http://www.hszqw.com.cn/bencandy.php?fid=19&id=645

小云南“千古之谜”
网摘

  以辽南为中心的辽宁大部及吉林、黑龙江部分地区,近年来在修订地方志中,常有居民口传祖籍“小云南”,但受访者均不知“小云南”身在何方。关于“小云南”出处,不仅在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也说法不一。长期以来,它成了东北民间寻根的一大“千古之谜”。

  “小云南” 探源说法不一
  国内媒体首度公开报道对“小云南”千古之谜的探源,一年前报道原鞍山市铁西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忠奎历经20余年研究所得:“小云南位于今云南、贵州一带,即明代的乌撒卫”之说后,由此引发全国诸多读者广泛关注,经一年来归纳整理浮出水面的“小云南”渊源之说已有七种之多。

  “小云南系云贵一带”之说引起国家民政部门关注
  昨日,鞍山市铁西区原史志办主任,67岁的胡忠奎首度出示:他和国内部分史学家及史学爱好者经近一年来调查取证,绘制出的一幅激动人心、波澜壮阔的“小云南”先祖跨越元、明、清三代,由全国各地征讨云贵,军屯驻守,迁移山东,辗转关内的宏大历史画卷。他自言“小云南系云贵一带”之说的众多观点中最为翔实、可靠。

  另据了解,胡忠奎的考证已引起国家民政部门的关注。

  考证悬疑 “小云南”是俚称吗? “云贵说”从何而来?
  胡忠奎研究“小云南”出处始于1985年。他在修订当地地方志过程中,鞍山境内的八家子、陶官、永乐等街道的许多老者,“十有八九”称祖先来自“小云南”,但都说是老辈人世代口传,“小云南”究竟何处均不明悉。这不禁引起胡忠奎的极大兴趣——还在他孩童时期,祖母曾跟他讲过:“你的祖先是打‘小云南’过来的”。

  在一种探索血脉起点及工作责任感的推动下,胡忠奎先后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图书馆,请教专家并查阅古籍,都没有找到有关“小云南”的资料。他又两下山东蓬莱,但县志办工作人员的答复令人失望:过去和现在,山东省都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蓬莱县志办也曾对此做过调查,无果。

  但许多在蓬莱县街头巷尾的老人也都众口一词地告诉胡忠奎,他们的祖先来自“小云南”。

  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东到烟台市史志办,查阅到了1988年版《蓬莱县志》中记载的珍贵史料:“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此即推动“云贵说”诞生的首例佐证。

  胡忠奎又查阅《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胡忠奎认为,正如东北人对“边外”、“关里”的称谓以及有的地区自称“小上海”、“小深圳”一样,“小云南”是云贵边界一带的俚称。 

  求证探源 “千年万里移民路线图”说明了什么?
  “云贵说”随即产生另一个疑团:云南、贵州历史上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而自称祖先是“小云南”的东北人却又大都是汉人。胡忠奎昨日出示他和吉林谭雨明、山东张方纲等人共同研究得出的最新史学成果:揭示“小云南”先民,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由国内各地汇聚云贵,再行迁至山东,最终辗转至东北扎根的“千年万里移民路线图”。

  “路线图”的绘制取材《蓬莱王氏家谱系》、《蓬莱王氏家谱》、《乌撒考》等民间资料、《威宁县志》、《明史》、《清史稿》等官方史料。山东的张老先生等人甚至多次亲赴云贵实地考察。

  A 明朝30万大兵讨元——先民由全国各地至云南

  胡忠奎等人认为,“小云南”先祖缘于全国各地军丁加盟的明朝征元30万大军。据考证,明初中原已经统一,云贵高原仍被元朝占据,不但屡招不降,而且屠杀使者,朱元璋决计讨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步兵30万讨伐云南,分遣都督胡海统兵3万,趋乌撒,自将大军趋贵州。

  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捣乌撒,元军暂时退却。傅友德下令在乌撒筑城,建筑材料和工具刚一备好,元军引兵复至,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乌撒之战”。

  历经浴血奋战的傅友德30万大军,进驻云贵高原后在乌撒卫即展开军屯。据吉林谭雨明考证,从洪武十四年入滇,至永乐初年,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的明军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

  B 明朝战略转移——由云贵迁山东

  乌撒卫建成后不久,“小云南”先祖即根据明朝战略转移源源不断向山东迁移。明代初年,倭寇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地区,为防倭寇侵袭,明洪武中期先后在山东设置卫所,这些卫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从乌撒卫等地调兵。

  张方纲在“路线图”中仅举乌撒卫调兵至山东鳌山卫一例说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率兵调防山东。至此,“小云南”先祖的匆匆步履在山东暂停。他们的再次大规模渡海迁移,还在三百年之后。

  C 清代垦荒——由山东至东北

  清顺治年间,清政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汉人到辽东垦荒。此时,在乌撒卫参加过军屯,而后又调防山东各卫所的部分明军后裔,不断随移民潮涌入东北,投旗者为汉军,未投旗者为民籍。

  胡忠奎表示:“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忘记祖宗,世代口传,仍称自己来自‘小云南’。因为很少有文字记载,随时间久远,‘小云南’出处就湮灭成了‘千古之谜’”。

  探证分歧 七种渊源说各抒己见

  目前,除“云贵说”外,“小云南”出处另有山东之说,山西北部“云中之南”之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之说,山西运城“小运南”之说,云南省“祥云”之说,安徽“凤阳”之说共七种。东北各地的众多家谱编撰者及史学爱好者积极参与了由报道引发的大讨论,各抒己见。

  综论各方观点,“小云南”所在地可能涉及五省七地。其中,“小云南”在山西的呼声较盛。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40多年时间,山西向外省进行了多次移民,其中包括向山东移民。而“小云南”在山西的观点,主要来源于民国《平县志》记载的“云中、云州之南”之说。

  另有“小云南”在云南祥云之说,也被部分史学家视为权威观点。《徐霞客游记》曾提及“小云南驿”之名,经《中国国家地理》考证,徐霞客笔下的“小云南驿”就是云南省祥云县南18里的云南驿。

  但是,上述多种观点以及胡忠奎所持“云贵说”在向云南和贵州以及各地史志部门求证时,均未得到相应证据支持,或没有移民迁出资料,或当地从未有过“小云南”地名之说……不足而论。小云南的最终“确认”还有待进一步探证。(张健 报道)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5-31 08:2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05-30
青岛地区云南移民初考 侯文程
http://club.qingdaonews.com/showAnnounce_1038_3166944_1_0.htm

明代初期,青岛地区来自云南的移民数量较多。这些移民既不是云南土著汉人,更不是少数民族,而是受朱元璋派遣出征云南的汉族军士及其家属。据《明史》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兵13万出征云南。洪武十五年平定云南全境,便命沐英率军镇守,设卫、所分置军士,设军屯实行屯垦,自此,许多从征军士便在云南安家落户。全面研究青岛的云南移民是研究青岛历史的一个大课题,因而也必然是编史修志所应涉及的重要内容。

(一)

提及云南移民,由于史籍不载,源流无考,许多难解之谜不仅历代志书无载,在当代编修地方志书中亦未涉及。囿于习惯说法,许多人便把青岛地区的云南移民统统归到了山西省洪洞县那棵大槐树下。明初,山西省确曾向外移民,但这些移民大多来自山西省云中、云岗、云阳、云泉等地的南部,故亦泛称“云南”,决不可望文生义地与云南省混为一谈。
今青岛市所辖的5市7区中,几乎都有云南移民,所不同的是数量多寡而已。现据有关史料记载,即墨市的1000多个村庄中,约有225个是由云南省移民立村的。如段村镇单家疃之《单氏族谱》记有:“明永乐二年(1404年),单氏自云南凤仪县迁至段村东偏北立村。”凤仪县明代属大理府,设有洱海卫,清末时改为凤仪县,因该族谱修于清末年间,故用凤仪县之名。再如华山镇牛齐埠之李姓,于永乐二年从云南威宁州迁来立村,到清代该州已隶属贵州省,而其族谱修于清代,故其族籍记为贵州省大定府威宁县。
胶州市的800多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达112个。其中,建于洪武二年的16个村,显然与云南移民无关,因朱元璋派兵征云南是在洪武十五年,在此之前,云南由元朝所封的梁王和大理国统治,不可能向山东移民。其余的80多个村庄,大多为永乐年间来胶州屯垦的军户。
胶南市的1104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349个。其中创建于洪武二年的51个村,肯定不是云南移民,其余近200个村庄,大多集中在滨海的几个乡镇。
平度市的云南移民尚无法统计,仅知明初在这一带有大嵩卫、鳌山卫和浮山所设置的许多军屯,其大多集中在平度的南部和东部。
黄岛区的143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23个。这些村庄的云南移民,大多与明初灵山卫设防有关。
青岛市的市南、市北、四方和李沧4个区现有的或已撤销的村庄中,半数以上是由云南移民创建或是后来迁居至此的。如市南区的青岛村、会前村、田家村、辛家庄,市北区的杨家村、夹岭沟、埠西村,四方区阎家山的阎姓、香李村的李姓、湖岛村的王姓、沙岭庄的曹姓、保儿村的王姓和河西村的袁姓等,都是来自云南的移民。李沧区由云南移民建立的村庄达半数以上。

(二)


云南移民在青岛地区分布的地域大多在沿海一带。如即墨东部沿海的金口镇、田横镇和温泉镇一带,胶南的王台镇、红石崖镇、灵山卫镇和隐珠镇一带。特别是环胶州湾沿岸,云南移民的村落更为稠密,大多靠防倭之卫、所。崂山区王哥庄靠近“鳌山卫”,这里有云南移民居住的村庄34处,占总村庄的三分之一。崂山区的中韩靠近“浮山备御千户所”,这里的40个村庄中,有30个是云南移民创建的。云南移民的祖籍已不可考,已查实者大多来自乌撒卫。“卫”是明代的军事单位,乌撒卫的治所在今贵州省威宁县。据《登州府志》附录中之《乌撒考》中记载:“明永乐二年,朝廷曾将乌撒卫的大批汉族军士和军户调往山东,他们从陆路到重庆,乘船渡三峡顺流而下,直抵江苏的扬州,然后转大运河北至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而达即墨各地。”所谓云南移民乘船来山东,即指此而言。城阳区肖家村之《肖氏族谱》中亦有类似记载。
有些云南移民并不是直接到达青岛地区的,如城阳区流亭村之胡姓和白埠村之杜姓,皆从云南乌撒卫迁往青州,然后又从青州迁来。崂山区乌衣巷村的徐姓,是从云南昆山迁居上海徐家汇,后又北上至崂山老鸹巷立村的。城阳区古庙头村的云南移民是从诸城迁来的。

(三)

明代的云南移民,对青岛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功不可没,特别是军民并肩屯垦戍边、同仇敌忾、共守海防的事迹,书写了明代青岛历史上最闪光的一页。
明初,倭寇7次入侵青岛,使青岛百姓苦不堪言。从洪武二十一年(1382年)起,青岛沿海设置卫、所后,军寨、墩堡星罗棋布,形成了固若金汤的海上长城,使倭寇不敢轻易来犯,纷纷窜往浙、闽沿海一带。城阳区小寨子村的张姓,是从云南乌撒卫迁来的,在其族谱中,记有张徽、张清兄弟二人分别在鳌山卫和浮山所任军职,分守海隅。即墨市留村镇大村之《邵氏族谱》中,也记有邵氏兄弟自云南乌撒卫来山东。
由于明代云南移民的大量定居,使青岛地区的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据新编《即墨县志》记载,仅明代因建立卫、所和军屯而迁入的军户达7万余人。丰厚的人口资源不但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为明清两代青岛地区的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
青岛地区云南移民的祖辈都是跟随朱元璋起义的农民,他们的祖籍大多为安徽、江苏等地。这些移民带来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与青岛地区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风貌。青岛地区的某些方言、民俗与江淮地区极为相似,如咸菜在苏北称“盐渍”,而青岛地区的萝卜咸菜因是挂起来晾晒,所以称为“挂渍”(用方音读为“瓜荠”)。再如胶南的民间秧歌花鼓,颇有安徽凤阳花鼓的韵致。
由于云南移民的特殊经历和处境,逐渐影响并形成了青岛地区敦厚、友善、睦邻、节俭的民风,并且铸就了青岛人讲义气、重友情的性格。


胡姓聚居地----桃映羌寨漆树坪
http://www.gz.xinhuanet.com/zfpd/2007-11/02/content_11564285.htm

    “吾胡氏之源,出于安定,文德武功,代有伟人。始祖迁辰以来,流离转徒,不可胜道,殆圣朝鼎新,涵濡优渥,迄今六百余载;人繁脉固骎骎乎有椒聊繁衍之势,故近而辰源永靖,远而川陕西粤,渐以分疆异地也……”

    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他们的记载……这是我省总人口仅0.14万人、江口县仅200多人聚居的梵净山区唯一“尔玛”民族,她被誉为文化艺术“活化石”和“神秘梵净尔玛堡”;他们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刺绣、挑花、编织是他们的传统工艺;

    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仍然保持着古朴的原始村庄,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男女老幼都会唱原生态民歌,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有情歌、苦歌、喜庆歌、丧堂歌,也有山歌、酒歌、孝歌、伴嫁歌……

    他们的历史渊源和图腾崇拜,他们的生存方式暨风情文化,他们的古碉堡楼房抑或现代发展……

    这就是江口桃映漆树坪羌寨。

    走入羌寨,民俗浓郁,品尝着风味别致的羌族餐饮;可以观赏热情奔放的羌家歌舞,几十个人、上百个人高歌畅舞,气氛非常热烈,高挑美丽的羌家姑娘,会亲手为你敬上醇香的自制咂酒,在一阵阵甜甜的羌家祝酒歌的感染下,也许你会醉意朦胧,也许你会飘然若仙,完全溶入古来的羌族历史民俗文化之中。

    走入羌寨,就走进了这个民族之中,领略着浓郁的羌族风情,感受羌民族古老的历史,“人在畜上、神在人上”的传统习俗,也体味了“尔玛”人——民族神秘的文化,不能不为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也不能不为这个民族走向辉煌的理念所折服!
    在江口县桃映土家族苗族乡新寨漆树坪村民组,有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尔玛” 或“尔咩”,意为“本地人”,那就是桃映漆树坪羌族。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炎帝神农氏是传说中我国农业的始祖,胡姓和姜姓,乃羌人中最早转向农业生产的一支。远古时代的羌人是一个以牧为主兼营农业的强大部族,大致活动在青甘等地。公元前5世纪以前,羌人逐渐随水草向东、西、南三面迁徙。作为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羌族仅有0.14万人,主居江口县桃映新寨村“尔玛”人聚居的漆树坪村民组。(石阡本庄镇有少数姜姓羌人)。

    今天的漆树坪羌族,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是由当时迁到川西北的一支羌人发展而来。

    羌寨漆树坪,林茂水急,山高谷深,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名贵药材,位于高达1200米的香炉山上,寨子海拔1030米,与松桃县苗王沙坝接壤,距江口县城15公里、铜仁21公里,是渝怀铁路江口火车站所在地。全寨共有65户人家285人,其中羌民200人,全都姓胡,部分田氏、石姓均为苗族,被人们誉为“神秘的梵净尔玛堡寨”。是梵净山区唯一仅存的“尔玛”人所在地和羌文化艺术“活化石”;是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风情的原始羌族村寨。他们的羌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羌语支(一说藏语支),分南、北2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20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

    远眺羌寨漆树坪,映入眼帘的,是茂密的果树林遮掩着山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生机盎然。那独具羌族风情的古碉堡式围墙,纵横交错的农网电缆,新葺学校和古仆村庄,洁白天锅合着村边的人畜饮水设备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茂密竹林中串动的山獭、穿山甲等野生动物,还有那香脆的核桃、板栗、八月瓜……把羌寨装扮成一幅绚丽的图画……
    “依山而居,累石为室”。这便是漆树坪羌寨最典型的羌族建筑。片石、泥土和木头,在勤劳的羌民族手中,奇迹般地建筑起,有甚至于高数十余丈的羌庄。他们世代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披星戴月,播种理想,收获希望。

    走入羌寨,只见寨户相依互连,以卵石、片石等相混垒筑的外墙斑斓有致,寨中巷道纵横,600多年了,“尔玛”人始终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保留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房屋保持了羌族雕楼建筑的特点,颇有羌族古建筑遗风。建筑工艺精湛,构思独特,为防御敌人侵略,所有住房都互相连接,进入巷道,就像进入迷魂阵,古羌先民引山泉修暗沟从寨内房屋底下流过,饮用、消防取水十分方便,全性寨内但闻水声叮咚于地底。房子依山而建,民居向阳背风,方向门窗住房向南。在其两侧离房屋一尺外筑围墙,团团围住了房屋院坝,只有大门出入,墙上还有许多小洞,便于观察和自卫。神龛和后壁之间,辟有巷道,两端有门与两侧卧室相通,如有急事,可互通情报,应付突变。在一般设建二至三层楼的羌民屋内,上层或中层作为住房,下层设牛圈抑或堆放耕织农具,每间房屋檐顶四角或一角常垒有一块白色石头,是“尔玛”人供奉的白石神,这种楼层的用途,很好地体现了“尔玛” “人在畜上、神在人上”的传统习俗。

    黔羌族源于川岷江上游,究竟何时进入我省,史籍中无明确记载。

    据江口县桃映漆树坪一些老人介绍,“我们先祖胡云才从四川茂汶迁居湘西辗转至铜仁,再到江口桃映瓮稿沟龙江屯胡家坡住了几代后,才迁移到现在的漆树坪落业,到贵州已14代6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的祖先,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族谱记载:“吾胡氏之源,出于安定,文德武功,代有伟人。始祖迁辰以来,流离转徒,不可胜道,殆圣朝鼎新,涵濡优渥,迄今六百余载,人繁脉固骎骎乎有椒聊繁衍之势,故近而辰源永靖,远而川陕西粤,渐以分疆异地……”石阡县的夏熙清说:“我们的祖先夏正大,大约在明末由四川迁到石阡摩罗,已11代人以上。”章太炎在《检论·序种姓》中有“羌者,姜也”一说。据石阡县本庄镇的姜应堂介绍:“听祖辈传说,我们是姜子牙的后代,姜羌合一,是羌族。”由此看来,聚居在江口、石阡羌族同胞的祖先大约是明末清初由四川辗转迁徙而来,距今已300—600多年。

    他们的同宗——桃坪羌寨,是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风情的原始羌族村寨,全寨共有98户人家,被人们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羌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完整地保存了羌族古老的民族特点,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布局严密工整。所有建筑均以石块垒砌而成,远远望去,一片黄褐色的石屋皆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次上累,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其间碉堡林立、气势不凡、风格独特。

    漆树坪“尔玛”人现以经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

    漆树坪羌寨拥有土45亩,田102亩,人均只有4分多耕地面积,且处于高寒地区,产量比坝上低500多斤,根本不能养家糊口。“尔玛”人就大力发展手工业及副业。和当地怒溪大湾古寨的“巴人”(土家族人)一样,他们种有了荞子、小麦、小米、高梁、葵花、花生、油菜、生姜、麻类等20多个品种。用材林有杉、松、柏;经济林有油桐、油茶、漆树、核桃、板栗、木姜子、竹类等;水果有桃、李、柚、梨、柑桔等10多个品种;野生果树有刺梨、八月瓜、牛乃子、猕猴桃等;药用植树有杜仲、吴萸、麦冬、黄连、黄精等;野生动物有山獭、穿山甲等;养殖业以牛、马、羊、猪、鸡等。具有特色的是,这里的“珍珠花生”小颗但香脆;油桐数量多、出油多;“萝卜猪”皮薄肉嫩;“乌骨鸡”产量多肉嫩可入药,都颇有名气。

    羌民的手工业是制铧,系先祖自川传来,农用犁田铧口锋利,经久耐用,在江口、松桃、铜仁享有盛名,现有两处作坊;其次是补锅,现有2户;再是经营盐巴等小百货。古羌人作为大西北的最早开发者之一,是夏朝的主要组成部分,羌方是商朝的方国,主要居住在甘青一带。隋唐时进入藏北和川北。宋代党项羌建西夏国,元代不少将领出身于勇武善战的羌族。鸦片战争中曾有羌族土屯兵赴广东、浙江抗敌。辛亥革命及红军长征得到羌族人民的大力支持。解放战争中羌族地区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

    在旧中国,因民族歧视和压迫,迫使“尔玛”人隐瞒了自己的民族成份,报为汉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政策得到了落实,广大羌民纷纷要求正本清源,追宗寻祖,通过调查考证,1986年6月27日 ,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漆树坪羌胞恢复了自己的民族份。从此漆树坪“尔玛”人以狩猎为主,与僚、苗、巴人聚居后形成了以耕织、养殖兼并的格局。

    漆树坪“尔玛”人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家织染制成的土布或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福增寿。在像过“羌年”这些民族节日的时候,穿戴就特别突现了出来。

    漆树坪羌寨,民俗浓郁。可以品尝风味别致的羌族餐饮;可以观赏热情奔放的羌家歌舞,几十个人、上百个人畅舞高歌,气氛非常热烈。羌家姑娘会为你敬上醇香的青稞咂酒。在一阵阵甜甜的羌家祝酒歌的感染下,也许你会醉意朦胧,也许你会飘然若仙,完全溶入古来的羌族历史民俗文化之中。

    他们的饮食习惯,用鼎罐或铁锅焖饭,平时不用甑子蒸饭。典型食品,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炖。此三种都能补肾。黄芪炖鸡或黄芪(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虫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主食有玉米、小麦、青稞、胡豆、黄豆、碗豆、荞麦等;还有与其民族同样的大米、面粉等。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莲花白等,常吃自己泡制的酸菜,每日以三餐为习。制作饮食、烹调较简,常见方法是玉米粥内加蔬菜,叫“麦拉子”;还有玉米面或麦面做的馍馍或玉米蒸蒸,称作“面蒸蒸”;用大米煮到半生拌玉米面蒸熟,此饭如以玉米面为主,叫“金裹银”;以大米为主叫“银裹金”;有把青稞或小麦做炒面用以放牧或外出时食用。

    羌民平时很少吃新鲜猪肉,一般在冬至后杀猪,猪肉切成长条挂在灶房房梁上,以烟熏干成“猪膘”,颜色熏黄为好,传统的观念是,这种“猪膘”存放得越久越好。杀猪后的新鲜瘦肉,洗净后灌进小肠作香肠,一般在年节食用。嗜好食酸辣及自制的米酒。(刘源泉)

南山 2008-05-14 21:47
“走入羌寨,民俗浓郁,品尝着风味别致的羌族餐饮;可以观赏热情奔放的羌家歌舞,几十个人、上百个人高歌畅舞,气氛非常热烈,高挑美丽的羌家姑娘,会亲手为你敬上醇香的自制咂酒,在一阵阵甜甜的羌家祝酒歌的感染下,也许你会醉意朦胧,也许你会飘然若仙,完全溶入古来的羌族历史民俗文化之中。”

酒不醉人人自醉。读完这篇报道,我仿佛已经和作者一道,沉醉在我们的少数民族胡姓宗亲的火热情怀之中。同时也免不了产生要了解这一支羌族“尔玛”来源的好奇心理。

“我们先祖胡云才从四川茂汶迁居湘西辗转至铜仁,再到江口桃映瓮稿沟龙江屯胡家坡住了几代后,才迁移到现在的漆树坪落业,到贵州已14代600多年的历史了。”

我知道羌族源于川岷江上游,最早在青海甘孜一带。羌族中胡姓占人口比例是多少?从该族的族谱记载看:“吾胡氏之源,出于安定,文德武功,代有伟人”,似乎又与中原、浙赣、闽粤胡氏的渊源相近似。只可惜相距千山万水,实在无法前去探密,只寄希望该文作者偶然能看到我的回复,借助互联网络,一解疑惑。如果有从那个美丽的“桃映羌寨漆树坪”出来的宗亲上得网来,千万别忘了在这里给我留个言啊!请代我致意村里的200多位胡姓羌民同胞,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问候他们好!

羌族姓氏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23199973
    羌族支系繁多,姓氏复杂,今羌族姓氏,多为后起,概有以上几种:(一)沿袭古姓氏。如傍姓、曹姓、姜姓等。(二)官方赐姓。如静州土司远祖董和拉普,唐开元年间归附授职,玄宗赐汉姓董,后因战功卓著,长期驻守茂州城;清代陇木土司何氏,其先杨氏因明代随何卿征讨白草羌有功,赐何姓。(三)房名转姓。历史上羌族家族都有祖传的小房名。清乾隆三十二年,理县龙溪乡火坟碑及回龙寺的钟铭文所载房名有:毛耳志、何必志、勉武志、何我勺、男不勺、罗志保、保寿保等。后来这些房名演化成了羌族的姓,多取房名的第一个音节作为其姓,如苏蟒达改姓苏,哭吾已改生为苟,余约至改姓作,耿家志改姓为耿,伯什保改姓白,易勺改姓易和白毛尔改姓毛。(四)自愿改汉姓。明清以来,随着民族融合,地方官府倡导,大多数羌族改用汉姓、汉名,解放后更为普遍。 羌族起名方式因人而异。历史上曾有父子联名的习俗,现代羌族(一)根据父母意愿起名。如常生、富贵、再生、金花、银花等。(二)根据幼婴出生时的体重起名。如五斤、七斤、八斤、九斤等。(三)根据父母年龄起名。如四十宝、五十三等。(四)以神的名字起名,如太平保、山神保、百石保、火神保、石匠保等。
南山 2008-05-14 21:48

羌族族源与汶川胡姓的迁徙
资料来源:贵州志-民族志          2007年11月24日

    羌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黑水、松潘、理县,绵阳市的北川及贵州省的石阡、江口等县。
    羌族,羌语自称“尔玛”或“尔咩”,意为本地人。远古时代大致活动在甘肃、青海地区。汉文文献称为羌、戎。《说文·羊部》释“羌”为“羌,本西戎……主牧羊。故t羌,字从羊,人因以为号”。把“羌”作为从事畜牧,且以养羊为特色的民族。《后汉书.西羌传》说:“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畜牧为业。”公元前5世纪以前,羌人依随水草向东、西、南三面迁徙。中原地区姜姓,即古羌人往东迁的部分。向西迁的和藏族有着渊源关系,向南迁徙的称为越离羌、广汉羌、武都羌等。今日的羌族,就是由当时迁到岷江上游的一支羌人发展而来的。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贵州羌族,由于长期和汉族交往,羌语早已消失,使用汉语,通用汉文。
    追溯贵州姜族的族源,在实地考察中,得知贵州石阡、江口两县的羌族,各姓氏入黔情况,石阡包氏的口碑资料说:“先祖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卢丰乡迁来,至今已三十代人。”
    石阡县汤山镇夏熙铭等人说:“我们祖先夏正大大约在明末由四川迁到石阡摩罗。已十一代人以上。”
    据聚凤乡姜氏说:“姜姓原在甘肃天水郡,后迁四川,因官家征调,由川入黔,到聚凤已十二代人”。

    江口县漆树坪胡云高等老人讲到:“我祖胡仁朝九个儿子,九子之一的胡宗礼是我们的直系先祖,胡宗礼之儿胡云才从四川茂汶(今茂县、汶川两县)迁湘西,又从湘西迁到铜仁,再迁江口桃映乡瓮稿沟龙家屯胡家坡,住了数代才由胡再江迁到漆树坪。我们字辈是:胜、云、政、国、再、帮、通、仕、昌、应、秀十一个字。从胡云才开始入黔,到我是十二代,下面还有两代,共十四代人。约是明末清初的事。”据胡氏家谱记载:“胡氏之源,出于安定,文德武功,代有伟人。始祖迁辰以来,流离转徙,不可胜道,殆圣朝鼎新,涵濡优渥,迄今六百余年,人繁脉固,骏骚乎有椒聊繁衍之事,故近而辰源永靖,远而川陕西粤,渐以分疆异地……”    

    由此看来,贵卅i的羌族由四川等地迁移而来,从“十二代”、“十四代”推算,时问约在明代至清初,距今约300年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民族歧视和压迫,迫使居住在石阡县汤山镇燕子岩,万安乡银丰村、亚新村,扶堰乡九龙湾,青阳乡桃子湾、鹅梨董,聚凤乡高坪指甲坝及县城、本庄、白沙的部分夏、姜、包三姓和江口县匀都土家族苗族乡漆树坪、桃映乡街上的胡姓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而报为汉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落实r民族政策,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政治觉悟,民族意识觉醒,纷纷要求正本清源,追宗寻祖,经过调查和考证。1986年6月27日和同年7月4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江口、石阡两县的这部分人返本归源,恢复了自己的羌族民族成分。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5-31 22:0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05-30
预   留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05-30
预 留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05-30
预     留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