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911阅读
  • 9回复

求证胡公满的生卒公元纪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12-09
胡公满的生卒求证:
    胡学谦宗亲在《妫姓胡氏几个遗留问题浅析》一文中提出,“满公生于商帝乙三十五年甲辰,卒于周成王六年”。考证得出,满公生于公元前1097年,卒于公元前1036年,虚岁62.。
     胡光宇宗亲在《新考华林66世不足以参考》一文中提出,“满公生于商帝乙三十六年甲辰”。考证得出,满公生于公元前1157年。
     各位宗亲,到底是三十五年甲辰还是三十六年甲辰?究竟生于公元前多少年,卒于公元前多少年?

      同时请各位宗亲考证,舜帝的生卒公元纪年。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12-11
舜帝身世
  
http://www.yongzhou.gov.cn/Article/2007-04-24/10742.htm

舜帝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从他的出生、家庭、行迹,到他被尧帝选拔任用,最后成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无不具有传奇色彩。本章着重就舜帝的世系、地望、家庭、生卒、行迹及有虞氏图腾等方面的问题,做一些研究与介绍。
第一节 世系
  《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按照司马迁的记载,舜帝名叫重华,属有虞氏,是黄帝后裔。从昌意到虞舜,已经是第八代了。昌意为黄帝之子。因此,从黄帝到舜帝,已经是第九代了。也就是说,舜帝是黄帝的第九代孙。虽然舜帝是黄帝后裔,但是从穷蝉直到虞舜,都已经不再是贵族,而只是一般平民了。这些就是我们从司马迁那里可以得到的舜帝世系资料。
  那么,舜帝世系资料是否只有这些?司马迁对舜帝世系的记载是否准确?首先应当看到,司马迁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他写下的舜帝世系是经过严格考证的,因而是可信的、准确的。其记载与《世本》、《礼记》大体上是一致的。此后很多古籍如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宋罗泌《路史》等,多采用司马迁的说法。同时必须看到,从舜帝到司马迁,时间已经过了二千多年,加上尧舜时期至夏代,还没有比较完整的文字资料记载这些上古圣人的世系,上古圣人的世系完全是凭着后人传说整理而成,这就不免会有错漏,或者会有不同说法。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一、舜帝先祖是否还有其他人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舜帝的先人就是《五帝本纪》中所列的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鼓叟。此前的《世本》、《大戴礼记》等古籍,虽然在个别人物的名字上与《五帝本纪》有点差别外,与司马迁所列的舜帝世系基本上是一致的。《帝王世纪》、《路史》等有影响的古籍,均采用司马迁的说法。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从颛顼到瞽叟,舜帝的先祖还有一个虞幕。这样,从颛顼到瞽叟就不是六代而是有七代了,舜帝就不是黄帝的第九代孙而是第十代孙了。也有的认为,从颛到瞽叟为六代,但是有虞幕而无句望,或者说虞幕与句望为同一个人。笔者认为,不管虞幕与句望是否为同一个人,舜帝的先祖中应当有虞幕这个人。因为在舜帝先祖的很多事迹中,都有虞幕其人。缺少了虞幕,就缺失了很多环节。
  二、舜帝是否黄帝后裔
  有虞氏发源于燕山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到达山东、河南一带。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虞氏都生活和活动在这一带。在远古时期,这一带属于东夷范围。理所当然,有虞氏属于东夷部族。因此,孟子说舜帝是“东夷之人”。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司马迁把舜帝看成黄帝后裔,也是事出有因。因为有虞氏部落到了舜帝的先祖虞幕时,正好与黄帝部族的颛顼同时,而且虞幕还被颛顼委以重任,即掌管田猎的官员。这样,有虞氏就将虞幕和颛顼作为自己的共同祖先,也并非不可能。后来,舜与黄帝后裔的帝尧二女通婚,舜的后裔就不仅有东夷有虞氏血统,而且有了西戎轩辕氏的血统。因此,有舜氏后裔将舜帝归入黄帝后裔,把自己看成是黄帝后裔,也就不难理解了。
  历史上的华夏族和后来的汉族,都把黄帝作为自己的共同祖先,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实际上,华夏族也好,汉族也好,其族属来源是非常复杂的,并非是炎帝和黄帝两个人生下了这么多的后代,而是由于古代诸多不同氏族部落不断地加入到炎黄集团,成为炎黄集团的成员。这样,炎黄集团的人就越来越多。不管来自哪个方面的氏族部落,在加入到炎黄部落后,都以炎黄作为自己氏族部落的祖先。即使炎黄部族本身的形成也是如此。炎帝族本来属于西戎部族,神农族本来属于南蛮部族,炎帝族与神农族融合后,炎帝神农氏成为占据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其后裔就将炎帝与神农作为自己的共祖。黄帝部落原本属于西戎部族。在东迁过程中,与炎帝神农氏相遇,发生了大规模的部属战争。经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大族群融合成为占据中原地区的新部落联盟。由于黄帝族是胜利者,炎帝族是失败者,因此黄帝族在新的部落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两大部族融合后,其后裔就将炎帝和黄帝作为自己的共同祖先,自称为“炎黄子孙”。由于炎黄的后裔都自称为炎黄子孙,那么他们的始祖炎帝和黄帝也就称为兄弟,黄帝的母亲也就成为炎帝和黄帝二人的共同母亲。后来,又陆续有诸多部族通过战争等方式,先后被融入到炎黄集团中来。按照加入到炎黄集团的年代,比黄帝年代晚,与黄帝儿子辈同时代的,就成了黄帝的儿子。如少昊,是百分之百的东夷部族人。由于少昊与黄帝之子昌意是同时代的人,其后裔与黄帝族融合,也就把自己的祖先少昊看成是黄帝之子,而少昊也就成为昌意的兄弟了。
  从以上情况看,舜帝虽然不是黄帝的嫡传后裔,但是由于其先祖虞幕与颛顼同时代,且为颛顼手下掌管田猎之官,其后裔也就尊颛顼与虞幕为有虞氏的共祖。特别是到了尧舜时代,尧帝为了部落的利益,与有虞氏部落进行了一场政治联姻,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帝。这样,舜帝的后裔就真正有了黄帝族的血统,成了真正的黄帝后裔。因此,司马迁将舜帝列为黄帝的第九代孙,也是有其道理的。
第二节 地望
  舜帝是哪里人?出生于何地?对于这个问题,历来颇有争议,众说纷纭。春秋以前,舜帝地望在文献典籍上没有明确记载。最先见诸典籍,是《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近四百年以后,西汉史学大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冀州之人也。”这是舜帝地望第二次见诸典籍。由于孟子与司马迁的说法不太一样,孟子说舜帝“生于诸冯”、“东夷之人”,司马迁则说舜帝是“冀州之人”,从而引起了后人对舜帝地望的无休止争论。归纳起来,后人对舜帝地望大体有以下五种说法,即山西垣曲说、山西永济说、山东诸城说、山东荷泽说、河南濮阳说。这五种说法,说到底,都是从孟子与司马迁的说法中派生出来的或衍生出来的。山西垣曲、永济在先秦时期属冀州,于是有人就将山西垣曲说与山西永济说归于司马迁的冀州说。而山东诸城、荷泽、河南濮阳等,在上古时代属东夷之地,于是有人将这三种说法归于孟子的“东夷说”。实际上,事情并非这么简单。要搞清楚舜帝地望,还是要从孟子的“东夷说”与司马迁的“冀州说”入手进行研究与探讨,搞清楚与舜帝出生地有关的四个地名:东夷、冀州、雷泽、诸冯。
  一、东夷在哪里?
  史家将上古时期活动在中国境内的氏族部落划分为六大部族。活动于西部的氏族部落称之为西戎,东方氏族部落称之为东夷,北方氏族部落称之为北狄,南方氏族部落称之为苗蛮或南蛮,东南沿海地带的氏族部落称之为百越,西南地区的氏族部落称之为百濮。这种划分,是以上古时代山西南部一带为中心点的。但是,这些称谓,这些地理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如东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但是,“夷”、“东夷”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地理概念。夏商周三代,已经有了“九夷”之称。郭璞《尔雅注》:“九夷在东。”这就是说,先秦时期的“九夷”对东方部族的分布范围划分得更细了,但仍然限于对东方部族的称谓。而到了汉代,夷所指范围就发生了变化,比先秦时期有所扩大,有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如总称西南少数民族为“西南夷”。
  孟子说舜帝是“东夷之人”,很显然就排除了舜帝出生在山西境内的可能。有一种看法认为,从孟子所言看,在春秋时期,将“东夷”帝舜与“西夷”周文王并举,显然不是把“东夷”作为专有名词使用,而是指周王朝都城镐京(今西安)之外的区域——镐京方圆五百里以外皆称“夷”。因此,持这种看法的人将京都以东称“东夷”,京都以西称“西夷”,并说山西垣曲、永济在镐京东千余里,亦可称“东夷”。这种看法看似有理,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尧舜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心是在今山西南部,当时这里是不会称夷的。夏代的都城曾建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斟鄩(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这些地方肯定是不会被称之为“夷”的。商代的都城始建于亳(今山东曹县南),曾多次迁移,最后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但无论怎样迁都,其都城均在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如果按照都城方圆五百里以外皆称夷的说法,即使山西南部在商代能够称“夷”,恐怕也只能算“西夷”,而不能算孟子所说的“东夷”了。到了周代,西周的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南沣水东岸)。因此有的就说这个时期的“山西垣曲、永济在镐京东千余里,亦可称为‘东夷’”。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一,西周时期,镐京方圆五百里以外的区域是否皆称为“夷”,东方的叫东夷,西部的叫西夷?夏、商、周三代的“夷”,是东方氏族部落的泛称,也叫“东夷”。特别是商代以后,对东方氏族部落的划分越来越细,因此又有“九夷”之说,而“九夷”仍然是指“东夷”,并非他指。直到汉代以后,才将“夷”的概念扩大到其他地方,于是才有了“西南夷”一类的称谓。其二,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孟子(约前372-前289)是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而且是生活在战国时代的人。然而,周幽王于公元前771年为犬戎所杀,周平王于第二年(前770)就已经将都城东迁到洛阳。此后的周王朝,史称东周。东周王朝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后期则称为战国时期。孟子生活的年代已属战国晚期。东周王朝于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这就是说,孟子在世时,东周王朝尽管已经风雨飘摇但仍然存在。这时的东周都城是在洛阳,孟子当然也是清楚不过的。而这时期的山西垣曲、永济,是在洛阳以西千余里,当然也就不可能将其称之为“东夷”了。同时,由于孟子是邹人,他对于什么是东夷应当是很清楚的。也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孟子所说的东夷是以镐京为中心的。这也可能是一厢情愿。从夏代至战国,时间近二千年。作为一个生活在东夷范围的孟子,为什么不以夏代都城和商代都城为中心来划分东夷、西戎,也不以自己所生活时代的东周都城洛阳不中心来划分东夷、西戎呢?为什么偏偏要以只存在了二百多年的西周王朝都城镐京为中心,把山西南部划入东夷范围之内呢?
  综上所述,“东夷”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先秦时期都是比较清楚的,即是指太行山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今山东、安徽和苏北一带。虽然东夷所指范围在不同时代有所变化,但这一基本范围是比较确定的。退一步讲,东夷所指范围无论怎样变化,都轮不到把山西南部称为东夷。换句话说,山西南部包括垣曲、永济,无论如何不在东夷范围之内。因此,舜帝无论如何不是出生于山西南部的。
  二、冀州在哪里?
  冀州为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中的冀州,西、东、南三方都以当时的黄河与雍、豫、兖、青等州为界,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河北东南地区。《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周礼·职方》:“河内曰冀州。”汉武帝时,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冀州为其中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及河南北端。
  有的认为,山西南部古属冀州。司马迁说舜帝是冀州之人,因此舜帝就是山西南部地区的人,或者说得更具体一点舜帝就是今山西垣曲或永济的人。这种看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古之冀州包括山西南部,这确实没错。但是必须看到,冀州并非仅仅是指山西南部。上古至先秦时期,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河北东南地区,均属于古代冀州范围。到了汉代,冀州的地域在为缩小,只有今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地方。司马迁说舜帝是冀州之人,并无具体所指,未说舜帝是山西人,也没有说舜帝是河南人或山东人。如果他所说的冀州是指先秦时期的冀州,那也不是确指山西南部地区;如果他所说的冀州是汉代的冀州,这时的冀州根本就不包括山西南部地区。因此,司马迁说舜帝是冀州之人,只是说冀州这样一个大地名。如果把司马迁的这句话,作为舜帝出生于山西垣曲或永济的依据,显然是没有多大说服力。
  从孟子说舜帝是东夷之人,到司马迁说舜帝是冀州之人,好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但只要仔细地分析一下,我们就会看到,他们所说的实际上是一回事。如果把古代的东夷范围与古代冀州范围叠到一块,我们就会发现,东夷与冀州有一块比较大的地方是重叠的。这个重叠的地方,可能就是舜帝的出生地。这个重叠的地方在哪里?就在山东西端、河南东北角、河北东南一带,即今之山东荷泽、河南濮阳、河北邯郸一带。因为这一带是东夷与冀州重叠的地区,既属东夷,也属冀州,把这里叫做东夷地区是可以的,把这里叫做冀州也没有错。如果孟子和司马迁所指的都是这一区域,那么他们的观点实际上是一致的。
  三、雷泽、姚丘在哪里?
  很多古代文献都提到与舜帝出生相关的两个重要地名,即雷泽和姚丘。《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丘。”《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索隐》引皇甫谧云:“舜母曰握登,生舜于姚墟,因姓姚氏也。”《括地志》:“姚丘在濮州雷泽县东三十里。”《水经注》:“雷泽东北有姚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么,雷泽何处?姚丘何方?由于舜帝后裔人数众多,遍布全国各地和很多国家与地区,为纪念祖舜帝,就把雷泽、姚丘这些地名带到了各个地方。因此,雷泽、姚丘之类的地名,在全国各地都有。但是真正的雷泽、姚丘在什么地方?或者说最初的雷泽、姚丘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就在山东荷泽市的鄄城一带。
  雷泽是一个古泽名,又名雷夏。《尚书·禹贡》:“雷夏既泽。”泽是聚水的洼地,湖泊、沼泽均可以称之为泽。如古时的云梦泽,就是现在的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包括今湖北荆州一带。由于气候的变化,过去的很多湖泊、沼泽都消失了。雷泽也是一样,唐代尚见于记载,但此后就干涸消失了。因此,雷泽在什么地方,就只有通过考证才能确定了。隋开皇十六年(596)置雷泽县,因雷夏泽得名,治所在今山东荷泽东北。金贞元二年(1154),雷泽县废入鄄城县。而姚丘是与雷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姚丘也应当在雷泽一带,或者说在鄄城一带。《括地志》载:“姚丘在濮州雷泽县东三十里。”《括地志》所说的雷泽县属濮州,而现在的鄄城属荷泽,这是由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更所至。秦始皇五年(前242)置东郡,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西汉时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东阿、梁山以西,山东郓城、东明、河南范县、长垣北部以北,河南延津以东,山东茌平、冠县、河南清丰、濮阳、滑县以南地区。晋咸宁三年(277),改东郡置濮阳国,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滑县、濮阳、范县、山东郓城、鄄城等地。西晋末除国为郡。北魏郡治鄄城(今山东鄄城北)。隋开皇十六年(596),改濮阳郡置濮州,治所仍在鄄城。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辖境相当于今山东鄄城及河南濮阳南部地区。清代,濮州不辖县。1913年,改濮州为濮阳县。这样,秦至西晋,东郡、濮阳郡(国)的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北魏至明清时期,濮阳郡、濮州的治所在今山东鄄城。1913年,除州为县,称濮阳县,属河南。因此,《括地志》说雷泽县属濮州是正确的。而现在河南的濮阳与历史上的濮州是两个不同概念。从河南濮阳方面说,历史上的雷泽属于濮州,1913年除州为县,说雷泽属于濮阳,有一定道理;说舜帝出生在雷泽之姚丘,是濮阳人,当然也有一定道理。从山东荷方面来说,历史上的雷泽县,已于金贞元二年(1154)废入鄄城县,鄄城又是北魏以后的濮阳郡和濮州的治所,现在的鄄城属荷泽,雷泽理所当然地属于荷泽;舜帝出生于雷泽之姚丘,说舜帝是荷泽人,是天经地义之事。撇开现在的争论不谈,就历史而论,舜帝地望应为鄄城一带,扩大一点范围来说,舜帝地望在今山东荷泽一带。
  四、诸冯在哪里?
  《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是“东夷之人”。在孟子的说法中,“东夷”与“诸冯”是连在一块的地名,东夷是大地名,诸冯是小地名,诸冯是在东夷的范围之内。杨伯峻注曰:“诸冯,传说在今山东荷泽县南五十里。”有的说诸冯在山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三·平阳府》:“又诸冯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孟子》云舜生诸冯,盖即此。”《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则采用了这两种说法:“诸冯,山东荷泽县南50里,相传即舜生处,即今诸城县。又山西垣曲县东北50里有诸冯山。”已如前述,我们可以将诸冯从山西排除出去。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山西一带不在古代“东夷”范围之内。山西垣曲、永济以及洪洞等地有着大量与舜帝相关的地名。垣曲因有诸冯山,就说舜帝出生在垣曲;永济也有姚墟,有古称诸冯村的舜帝村,还有“舜井”、“舜庙”,就说舜帝出生在永济;洪洞也有一个村叫“诸冯村”,于是就说舜帝出生于洪洞。这些说法都是不科学的。由于永济蒲坂是舜时的国都,永济、垣曲、洪洞等地是舜帝活动过的地方,或者是舜帝后裔居住过的地方,这些地名都是舜帝后裔为纪念舜帝而起用的。因此,这些地名并不能说明舜帝就出生在这里。也有学者认为,“诸冯”即“诸城”,舜帝出生地就在今山东之诸城。他们的依据是,有虞氏部落属东夷族群,而“东夷”这一族群的活动范围正在今天的山东与苏北地区,今山东诸城正好位于这一范围之内。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有虞氏原是一个以狩猎为生的部落。如果舜帝出生在黄海之滨的诸城,就会向渔猎为主的海洋文明发展,而不会爬山涉水,远行三四千里,跑到山西南部向农耕文明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帝舜生地在今山东荷泽一带。这里既属于东夷范围,又属冀州之地。荷泽至鄄城一带,还是古雷夏泽(雷泽)所在地,隋至宋金时期,还设立了雷泽县。荷泽县南50里的地方还存在过一个与诸冯有关的诸城县。所有这些表明,诸冯就在今山东荷泽一带,这一带就是舜帝的出生地。
第三节 有虞氏图腾
  图腾,源出印地安语,意思为“他的亲属”。原始社会中,人们以某种自然物的图形,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称为图腾。我国远古氏族部落,也都有各自的图腾。通过长时期的民族融合,远古氏族部落图腾也不断地发生演变。到三皇五帝时期,逐步形成了龙、凤两大图腾系统,即以中原氏族部落为主体的龙图腾系统和以东夷氏族部落为主体的凤图腾系统。而舜帝所在的有虞氏部落,其图腾经过长期演变,最后成为凤凰图腾。
  一、龙图腾与凤图腾
  世界上本没有龙。如果说有龙,也不过是蛇、蜴、鳄等动物的化身。在远古时期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最早的玉龙,其形状其实非常简单。后来,经过长时期的演变,龙的形象也就逐步地变得复杂起来,变成了多种动物的综合体:牛头、鹿角、蛇身、鱼鳞、虎爪、长须。龙的本领也逐步地被无限扩大,不仅可以变化无常,而且可以无处不在,不仅可以入水钻地,而且可以腾云驾雾。龙图腾的这种演变过程,实际上体现了远古时期中原各氏族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龙的形象,实际上就是各氏族部落之图腾的综合体。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设想,龙在最初的时候,只是某一个氏族部落的图腾,如伏羲部落或女娲部落,或太皞部落的图腾。以后,每一个融入龙图腾部落的新氏族部落,都将自己部落的图腾在龙图腾上的某一部分上体现出来。比如,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融入龙图腾部落后,将龙的头部改成了牛头的形状。以虎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融入龙图腾部落后,则将龙图腾的足改成了虎爪。以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融入龙图腾部落后,则将原来的牛角改成了鹿角。如此等等,最终的龙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当然,世界上也没有真正的凤凰。凤凰也是在东夷氏族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各个不同氏族图腾的综合体。郭沫若《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凤是玄鸟。玄,黑色。最初的玄鸟,就是燕子。第二层意思,殷民族的图腾是玄鸟,即燕子。我们现在看到的凤凰形象,已经不再是最初的玄鸟,而是各种飞禽走兽的综合体。东汉许慎《说文》:“凤之象也,鸿前麟后,鹳颡鸳思,龙文而龟背,燕颔鸡啄,五色备举。” 也就是说,最迟到东汉时期,凤的形象已经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了。即凤的前部象鸿雁,后部象麒麟,额头象鹳,腮部象鸳鸯,身上的花纹象龙,背部的样子象龟,下巴象燕子,啄部象鸡,而且各种颜色都有。还有的古籍说,凤凰的头上有“德”字,颈部有“义”字,背上有“仁”字,胸部有“信”字,翅膀上有“忠”字,脚踏着“正”字。这完全是按照儒家学说赋予凤凰的诸多品性。这说明,我们现在看到的凤凰,实际上是在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反映了从上古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夷氏族部落内部不断融合的过程,也反映了东夷氏族部落与西戎、北狄、苗蛮等氏族部落融合的过程,是各种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逐步演化而不断综合起来的,而且被不断地赋予诸多人的品性与理念。我们从《左传》中郯子与昭公的一段对话中,也可以看出这种融合过程之一斑。《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传》载: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氏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高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一能远纪,乃纪于近。为民师而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从郯子与昭公的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少皞族,是一个由四个氏族部落组合而成的部落联盟。四个氏族部落虽然都信奉鸟图腾,但却不是同一种鸟,而是每个部落信奉一种鸟图腾,分别为凤、鸠、雉、扈。同时,每个氏族部落内部,又是由多少不等的更小的部族组成的。如凤图腾部落,是由玄鸟、伯高、青鸟、丹鸟等四个不同图腾部落组成的。在这四个不同部落之下,也可能还有更小的部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与凤的起源几乎是同步的。在龙图腾与凤图腾这两大图腾系统之间,从远古时代起,实际上也在不断地相互融合。也就是说,从远古时代开始,以龙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和以凤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就已经处于不断的相互融合的过程之中。有的认为,龙部族与凤部族的融合,远在伏羲氏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帝王世纪》载:“太皞帝庖牺氏,風性也。”这里所说的“太皞帝”,就是太皞伏羲氏。太皞伏羲氏这一氏族部落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东夷太皞部族与西戎伏羲部族相互融合的结果。东夷太皞部族发祥于燕山以南至山东一带,而西戎伏羲部族则发祥于中国西部的甘肃秦安县一带。后来,伏羲部族在向东迁徙与扩张的过程中,同向西迁徙与扩张的东夷太皞部族相遇。经过长时期的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了太皞伏羲氏这样一个大的氏族部落集团。东夷太皞部族以鸟为图腾,而西戎伏羲部族则是以龙为图腾。这两大部族融合形成新的太皞伏羲氏部族后,仍然以龙为部族图腾。在我国陕西宝鸡北岭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文物,即在一个彩陶瓶上刻有龙凤纹。据测定,这一件彩陶距今约7000年。这足以说明,早在7000年之前,龙与凤就已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龙图腾氏族部落与凤图腾部族之间就已经开始了融合的过程。
  二、有虞氏图腾的演变
  有虞氏部族以凤为图腾,这是学术界比较一致认同的。但是,有虞氏并非从一开始就以凤为图腾,而是有虞氏部族在不断迁徙过程中,与其他部族不断融合的结果。
  有虞氏最先崇拜的是一种叫做驺虞的仁兽。《说文》:“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也,食自死之肉。”《毛传》则说:“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从《说文》、《毛传》的说法看,驺虞样子像老虎,其毛为白色,杂以黑色的斑纹,尾巴比身子还要长,非常仁慈,从不猎杀其他动物,而只食用那些自己死亡的动物之肉。《诗经·召南》最后一首诗《驺虞》写道:“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彼茁者蓬,一发五 。于嗟乎驺虞!”这首诗,对驺虞这种仁兽,充满了赞誉和崇敬之情。《山海经·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约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山海经》中所说的这种“驺吾”,实际上就是驺虞。由于驺虞是一种仁兽,有虞氏的先民们非常崇敬它,把它作为自己这个氏族部落的图腾。或者说有虞氏的先民们非常崇拜老虎,于是将老虎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经过长期的演变,这种虎图腾最后演变成一种似虎非虎、非常仁慈的动物。
  各氏族部落的图腾,是随着部落的迁徙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如炎帝族开始以羊为图腾,因为羊是比较温和的动物,比较容易驯服。炎帝族在由狩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过程中,他们最先驯服的动物就是羊。而被的羊成为炎帝族肉食的主要来源,炎帝族也因此将羊作为自己氏族部落的图腾。炎帝又姓姜,姜字从羊从女,象征着妇女管理羊群。后来,社会发展了,炎帝族有了向大自然挑战的勇气,就不再以羊来作为部落的图腾,而是以身体庞大、外貌凶猛、体格健壮的牛来作为部落的图腾。相传炎帝死后幻化成龙,于是炎帝族又从牛图腾改变成为龙图腾。有虞氏的图腾也与炎帝族的图腾一样,处于不发展变化之中。除了以驺虞为图腾外,也曾经把貘、象作为部落的图腾。到了舜的曾祖父句芒时,有虞氏部落开始以鸟和龙作为自己的图腾。
  按照舜帝世系,舜的父亲是瞽叟,瞽叟之父叫桥牛,桥牛之父叫句望。句芒即为句望。《山海经·海外东经》载:“东方句芒,鸟面人身,乘两龙。”到句望时,有虞氏部落已经从燕山一带迁至今山东、河南一带,所以称为东方句芒。而这时的有虞氏部落,也已经受到了来自龙图腾部落的影响,将龙纳入自己图腾之中。有的认为,舜帝的先祖中有虞幕而无句望(句芒)。虞幕在春秋战国时的诸子子百家中多有提及。多数认为,虞幕应与颛顼帝同时,并担任颛顼帝掌管田猎的官职,是可以追溯的舜帝的最早先祖。也有人认为,虞幕与句望同为一人,为舜帝的曾祖父。《国语·郑语》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协,协调,和谐。风,指风声,或民歌、歌声,当然也可以理解为鸟图腾部落发出的各种信号。听,分辨、辨别。所谓“能听协风”,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一,能分辨音乐、协调指挥乐队。这与舜的父亲及先辈熟悉音律的记载是相符的。能分辨音律,协调指挥乐队,又是与上古时期掌握祭祀大权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舜的先祖有着祭祀大权。也就是说,舜的先祖是部落酋长。其二,能辨听、协调鸟图腾部落发出的各种信号,也说明舜的先祖是鸟图腾部落的首领或酋长。从上述两个方面看,虞幕都是鸟图腾部落的酋长。按照司马迁的记载,自穷蝉到舜帝已经不再是贵族,而只是一般平民。那么,虞幕就应当是在穷蝉之前,就不可能与句望为同一个人。
  到了舜帝时期,有虞氏部落的图腾则定型于凤凰了。从舜帝出生,到舜帝继天子位,再到舜帝归葬九疑,都与凤凰结下了不解之缘。《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载:“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意思是说,舜帝的母亲看见天上的彩虹就怀上舜帝。然而,除《竹书纪年》外,其他古籍都说舜的母亲是感凤而生舜。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帝尧三十九年的时候,居住在诸冯姚墟的握登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只非常漂亮的大鸟,其头部像大雁,后部象麒麟,额头象鹳,腮部象鸳鸯,身上的花纹象龙,背部的样子象龟,下巴象燕子,啄部象鸡。这只披着五彩花纹的大鸟,围着梧桐树边叫边舞。舞完以后,飞向握登,停在她的小腹上就不见了。于是,握登就怀了身孕,后来就生下了舜帝。对舜帝时期关于凤凰的记载见于多种古籍。《山海经·大荒南经》:“爰有歌之鸟,鸾鸟自歌,凤自舞。”《尚书·皋陶谟》:“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洛书·灵准听》:“舜受终,凤凰仪,黄龙感。” 《宋书·符瑞态》:“舜即帝位, 英生于阶,凤凰巢于庭。”《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刘向《孝子传》:“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补已,言鸡为子孙,视之,凤凰。《黄帝梦书》言之,此子孙当有贵者,舜占犹也。”《拾遗记》载:“舜葬苍梧之野,有鸟如雀,丹州而来,吐五色之气,氤氲如云,名曰凭霄雀,能群飞衔土成邱坟。此鸟能反形变色,集于俊林之上,在木则为禽,行地则为兽,变化无常。”所有这些都说明,到了虞舜时期,有虞氏部族的图腾,已经由过去的兽过渡到了鸟图腾,其中描述最多的就是凤凰,即凤凰已经成为有虞氏部族的图腾
第四节 舜帝家庭
  五帝时期,中国已经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逐步形成,以男性血统为主体的家庭相继出现。到尧舜时期,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结构已经确立。舜的家庭成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青少年时期;第二阶段为舜自立以后的时期。
  一、舜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成员
  从各种古籍的记载看,舜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成员主要有父瞽叟、母握登、继母壬女、弟象。有的说舜还有一个妹妹叫婐手。此外,《越绝书·越绝吴内传》载:“舜父顽、母嚚,兄狂,弟傲。”这就是说,舜还有一个哥哥。但是,关于舜还有一个哥哥的说法,仅此而已,并无其他古籍记载可以佐证。
  ──舜父瞽叟。《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名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如前文所讲,如果虞幕是与颛顼同时代的人,且为颛顼帝的田猎官,那么从虞幕到瞽叟,已经是第六代。而瞽叟在部落中,已经不是什么酋长了,而只是部落中一名乐师。作为部落中的一名乐师,虽然算不上贵族,但是比一般平民的地位还是要高一些。瞽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的先祖为乐官。他自己从小耳濡目染,能够熟练地演奏乐器,在部落中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瞽叟与握登结婚后,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舜。本来是一个幸福家庭,而妻子握登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后来,瞽叟与壬女组成了新的家庭,并生下第二个儿子──象与女儿婐手。瞽叟开始并不是瞎子。妻子握登之死给瞽叟以沉重打击。在与壬女组成新的家庭并生下象以后,瞽叟得了眼病,最终双眼失明,成为名副其实的“瞽叟”。瞽叟本来对舜是很疼爱的。但与壬女组成新的家庭后,慑于壬女之淫威,对舜的感情逐步淡化。特别是瞽叟双目失明后,他的生活不能处理,全靠壬女照顾,只好依附壬女,别无选择。去伪存真之下,最后还多次参与对舜的迫害。
  ──舜母握登。握登是有虞氏部落中一位普通女子,心地善良,吃苦耐劳。她与瞽叟组成家庭后,居住在姚墟,春种秋收,日子倒也过得可以。相传在一个秋天,握登看见天空中在一道非常亮丽的彩虹,意在所感,就怀孕了。这当然是古籍传说。而刘向《孝子传》对握登的怀孕则是另外一种说法:“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补已,言鸡为子孙,视之,凤凰。《黄帝梦书》言之,此子孙当有贵者,舜占犹也。”前者是因虹得孕,后者是凤凰投胎,孰是孰非,可能永远不会有一个准确答案。然而从舜帝以后有虞氏将凤凰作为部落的图腾来看,刘向的说法似乎更有道理一些。当瞽叟将自己的梦告诉握登后,握登当然非常高兴。怀胎十月,握登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叫舜。《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对舜是这样描述的:“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春秋演孔图》曰:“舜,重瞳子,是谓重明,上应摄提,以象三光。”《孝经·援神契》载:“舜,龙颜,重瞳大口,手握褒。”综合这些记载看,舜的形象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重瞳。其二,口比较大。其三,肤色比较黑。瞽叟、握登对舜疼爱有加。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舜出生后不久,雷泽一带发生大洪水,有虞氏部落被迫迁徙。在迁徙过程中,握登身体虚弱,染上风寒。到舜4岁的时候,握登就病逝了。
  ──舜继母壬女。壬女是有虞氏邻近部落的,脾气很暴躁,到了婚嫁年龄却无人敢娶。舜的母亲握登去世后,舜与父亲的日子过得比较艰难。部落里的人于是为瞽叟张罗续弦之事。正好邻近的壬女待嫁,经人撮合,就与瞽叟组成了新的家庭。壬女到瞽叟家里后,火爆的脾气仍然未改。她虽然对瞽叟还不错,但对待舜却是无端歧视,百般刁难。特别是壬女生下象以后,对舜的刁难就变成了虐待。瞽叟失明后,脾气也变得格外暴躁。他的生活起居更需要壬女的照顾,因而也只能对壬女更加言听计从,参与壬女对舜的虐待。
  ──舜弟象。象为壬女所生,是舜的同父异母兄弟。相传壬女生下象后,想起曾经见过的几个象队运货物,大象的形象在壬女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于是就将儿子取名为象。壬女对象非常宠爱。正因为如此,象从小就奢侈傲慢,处处与舜为难。象长大成人后,舜也成了有虞氏的首领,受到尧帝的青睐,并被尧帝选定为接班人。在这种情况下,舜对弟象不记仇恨,还将象封于有庳。有庳位于道州北,今属湖南双牌县。后来,象在有庳改恶从善,为拓展疆域,改善虞国与三苗之间的关系,为扩大中原地区与南方部族的融合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贡献中,有两个方面为后人所称道。其一,在扩大中原与南蛮地区的交流方面,特别是在沟通南北部族之间的语言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礼记·王制》:“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这就是说,古代通译东方民族语言的官叫做“寄”,而通译南方语言的官叫做“象”。为什么要把通译南方语言的官叫做“象”?这不是随随便便想出来的官名,而是以上古时代在促进中原与南蛮地区交流中做出重要贡献的象的名字来命名的。其二,相传象在与三苗打交道的过程中,悟出了与三苗相处之道,并将其演绎为象棋,成为中国象棋之祖。后经长期演变,到北宋末南宋初定型为现在的象棋。正由于象封于有庳后在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在有庳建立象祠,四时祭祀。这也说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人只要做出了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历史是不会忘记的,后人是不会忘记的。唐代道州刺史薛伯高毁掉象祠,当时虽有其道理,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实在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后人无论如何还是要尊重历史。唐以前人们建祠庙来祭祀象,是因为象确实有值得祭祀之处,薛伯高没有必要一毁了之。
  相传舜帝还有一个妹妹叫婐女,为瞽叟与壬女所生,象的妹妹。从古籍记载看,婐女与舜的关系比较亲密,还经常暗中帮助舜帝,使舜逃过瞽叟与壬女的迫害。民间传说,舜帝南巡,崩葬于九疑山后,婐女也飞升而去。此外,有的认为,舜帝还有一个哥哥,为瞽叟与握登所生。在瞽叟续弦后,被壬女迫害致死。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一些小说家的说法而已,不足为据。
  二、舜自立后的家庭成员
  随着年龄的增长,舜逐步走向自立,不再是一个只依靠父母过日子的人。最终,他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在他的这个家庭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员:妻娥、女英,子义均。也有的认为,舜帝另外还有一名妻子;舜帝也不止义均一个儿子,而是有九个儿子。《吕氏春秋·去私篇》云:“舜有子九人。”但并未列出这九个人的名字,此说也并未为后世所广泛接受。高诱就提出了疑问:“《国语》云:‘舜有商均。’此曰九子,不知出何书也。”《山海经》载:“帝俊生釐。”这一记载表明,舜帝还另有一子,名字叫釐。此外,有的说舜还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嫁给了益。
  ──舜妻娥皇、女英。娥皇、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女英是尧帝与散宜氏之女。娥皇为尧帝与鹿仙女所生。也有的说,娥皇是尧帝的养女。娥皇、女英从小聪明伶俐,长得美丽动人,尧帝把她们视为自己的掌上明珠。为了挑选自己的接班人,也为了扩大唐国的势力范围,尧帝决定与有虞氏部落实行政治联姻,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娥皇、女英嫁与舜帝为妻。对此,娥皇、女英都表示满意。相传娥皇的年龄稍大于女英。散宜氏想把自己亲生的女英做舜的正夫人,让娥皇做舜的第二夫人。但是,尧帝觉得这样做不公平。于是,出了两道题,让姐妹二人来作,谁赢了谁就为正。
  第一道题是煮豆子。尧帝给每人同样多的豆子和柴禾,看谁先把豆子煮熟。娥皇稍有经验,水放得比较少,先于女英把豆子煮熟了。
  第二道题是纳鞋底。尧帝让她们二人各纳一双鞋底,看谁先把鞋底纳好。娥皇比较熟练,将长长的麻绳剪成几段。这样,纳鞋底的时候,每针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少,从而又先于女英把鞋底纳好了。
  关于以这两道题决定胜负的问题,有多种文献都谈到了这一点,但所处的角度却有所不同。也有的说,是娥皇、女英为了考验舜的聪明才智,要舜在她们二人之间确定谁为正夫人,谁第二夫人。舜说长幼有序,正偏已经分明,娥皇笑而不答。于是舜帝出了上述两道题目,要她们二人来做。结果,女英胜出第一道题,娥皇胜出第二道题。舜帝于是就说,你们二人各胜一局,互有胜负,平分秋色,还是按年龄各就各位。
  娥皇、女英二人不仅贤惠,而且机智灵活,成为历代妇女的楷模。她们在嫁给舜帝以后,不仅对瞽叟与壬女孝敬有加,而且还几次帮助舜帝安全躲过壬女的迫害。到了晚年,舜帝效法尧帝,将帝位禅让大禹,自己则南巡苍梧。后来,舜帝在南巡途中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娥皇、女英当时没有跟随舜帝南巡,听说舜帝去世的噩耗后,就从中原赶到九疑山,在九疑山泣泪成血,染竹皆斑。最后,她们在返回途中,双双投水于洞庭湖,演绎出我国第一个忠贞爱情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东汉刘向《列女传》,将娥皇、女英列为第一。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载:“三十年,葬后育于渭。”舜帝三十年时,后育去世,葬于渭水之滨。那么,这里的后育是谁?是娥皇,还是女英,抑或舜帝的另外一个妻子?明代徐文靖在《竹书纪年》统笺中说:
  地理志上记载,扶风陈仓县有黄帝孙、舜妻后育冢祠,盖即舜后育冢也。汉志注误育为盲,郦(道)元“渭水注”引此亦作后盲冢。于数百年无辨其非者。不有《竹书》,何由知其后育哉。楚辞《湘君》、《湘夫人》:“君不行兮夷由,帝子降兮北渚。”《朱子集注》曰:“君谓湘君,尧之长女娥皇,为舜正妃者也。帝子谓湘夫人,尧之次女女英,舜次妃也。”今据《竹书》云,尧七十一年,二女嫔虞,其后三十年,尧崩舜在位,又五十年崩于苍梧之野,计二女二十而嫁,已并百岁。何有百岁之妃后,从行巡省,溺死湘江,而世仍称之为帝子乎?况《檀弓》有曰:“舜崩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其不得溺于湘江明矣。今《竹书》载,帝舜三十年葬后育于渭。班志(当指班固《汉书·地理志》)载舜妻育冢。《刘向传》:“舜葬苍梧,二妃不从。”皆与《竹书》合,则从行而溺于湘江者又何人乎?王逸注以娥皇女英坠湘江溺焉,其始误后学者为不少矣。
  徐文靖的说法当然有其道理。但仔细想想,其中还是有不少疑窦。
  第一,后育、后盲谁为误。“汉志注误育为盲,郦(道)元‘渭水注’引此亦作后盲冢”。这种情况并非一个“误”字可以了得。既然《汉志注》作“后盲”,郦道元“渭水注”亦作后盲,就不能简单地说这是错误。《竹书纪年》说是“后育”,也不能简单地说只有“后育”是正确的。须知《竹书纪年》发现时,已有“七篇简书折坏”,“书皆科斗字”,“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在“以今文写之”时,难道抄写者就百分之百地抄写准确,就没有将“后盲”写成“后育”的可能?郦道元(466或472-527)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为中国古代地理巨著,对中国古代的地名是有严格考证的。况且当时《竹书纪年》出土于晋太康元年或二年(280或281)。到郦道元撰《水经注》时,至少已经“赫然出世”二百年以上。对于一个好学博览、到全国各地“访读搜渠”、留心观察水道等地理现象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大概不会连《竹书纪年》都不知道而没有读过。如果郦道元读过《竹书纪年》,还要在《渭水注》中写成“后盲”,那就不是“误”,而是舜帝三十年所葬确实是“后盲”。
  第二,“后育”或“后盲”是否娥皇?《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载:“三十年,葬后育于渭。”这里的“后育”是否一定就是娥皇,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中,有“后育,娥皇也”的记载,似乎可以说明“后育”就是娥皇。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竹书纪年》,并非晋代抄写之书,而是明代人伪造的,其中已经有不少内容是明代人塞进去的。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考证《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关于“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这句话,其中“今海州”三个字是后人加进去的。笔者认为,后人或者说明代人在《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中所加的远不止“今海”州三个字,而是“五十年,帝陟”以后的整个一段话:“义均封于商,是谓商均。后育,娥皇也。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先看看第一句:“义均封于商,是谓商均。”而在此前,已有“二十九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商”。在惜字如金的战国时代,在同一篇文章中会如此地使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话吗?即便要说明义均即商均,在“二十九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商”之后,加上“是谓商均”不就行了吗?何必还要在“五十年,帝陟”以后,再来一番解释?正如“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三人的纪年是明代人加进去的一样,“义均封于商,是谓商均”这句话显然也是加进去的。再看看第二句:“后育,娥皇也。”如果《竹书纪年》要解释“后育即娥皇”,也用不着在文章的最后再来加一句话,在“三十年,葬后育于渭”的后面,加上“后育,娥皇也”不就行了吗?还用得着在几个地方来叙述同一件事吗?因此,“三十年,葬后育于渭”,这里的“后育”并非娥皇,而是舜帝另一个妻子“后盲”的误写。附带说一句,《竹书纪年》中这类现象还不少。而凡是这类现象者,基本上都是后人塞进去的私货。关于第三句:“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笔者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作专门论述,这里不再述及。
  第三,“湘君”、“湘夫人”是否为娥皇、女英?战国晚期,楚国大夫流放于沅湘之间,出于忧国忧民忧已,他写下了《九歌》,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九歌》中,有《湘君》、《湘夫人》两个篇章。湘君、湘夫人到底指谁?自秦汉至唐宋,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湘君为娥皇,湘夫人为女英。《史记·秦始皇本纪》:“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刘向《列女传》亦云:“舜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帝涉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此可见秦汉学者都以湘君尧女。湘君为尧女,则湘夫人为尧女无疑。《朱子集注》认为:“君谓湘君,尧之长女娥皇,为舜正妃者也。帝子谓湘夫人,尧之次女女英,舜次妃也。”这些说明,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就是指娥皇、女英。至于《檀弓》载:“舜崩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这只能说明,舜帝南巡时,三妃(因舜三十年时后盲已故,后来的文献一般只说“二妃”)没有跟随;舜帝崩葬时,三妃没在身边。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舜帝崩葬于苍梧九疑以后,三妃没有到南方寻找舜帝陵墓,最后殉情于洞庭湖的波涛之中。至于说二女嫔虞,“计二女二十而嫁”,到舜帝崩葬于苍梧九疑时,已并百岁,不可能再到南方,溺死湘江,这都是以我们当代人或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去理解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二女是否“二十而嫁”,就是典型的当代人的思维定式,古代特别是上古时期是没有这种规定与限制的。舜帝的年龄是否110岁,历来也是有着不同看法的。有的认为舜帝活了100岁,有的甚至认为舜帝去世时只有89岁。以舜帝89岁而论,娥皇、女英充其量也就是70多岁。那时的老年妇女可不能与明清时期缠小脚的老年妇女同日而语,与今天穿高跟鞋的老年妇女也不能相提并论。如果认为今天老年妇女办不到的事,上古时代的老年妇女也办不到,这是不切实际的。即使舜帝去世时已经100岁或110岁高龄,娥皇、女英能否到南方来寻找舜帝陵墓,也不是我们今天的人所能理解的。
  ──舜子义均。义均为女英所生。后来,义均封于商,因此后人称之为商均。《史记·曹相国世家》:“攻下邑以西至虞。”《正义》载:“虞城县在宋州北五十里虞国,商均所封。”《大明一统志》载:“虞城县在归德府城东北六十里,当时并商丘皆在国内,故曰商也。”这些记载表明,舜子义均的封地为商,商的地理位置在古虞城县。秦始皇置虞县,隋改虞城县,位于今河南省东部,邻接山东、安徽两省,包括今之河南商丘一带。对于商均,古籍上的评价都不高,认为商均没有什么功劳。正因为如此,舜帝才没有将帝位传给商均,而是传给了在治水上有着巨大贡献的禹。《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预荐禹于天,十七年崩。”舜帝南巡时,商均跟随舜帝一同到了南方。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后,商均在九疑山为舜帝守孝,没有回北方去,最后在九疑山去世,并葬于九疑山。《山海经·大荒南经》:“赤水之东,在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这一记载表明,舜子商均也是在九疑山去世并且安葬于九疑山。
  ──舜三妃登北氏。《礼记·檀弓》记载:“舜崩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按这一记载,舜帝应当有三个妃子。舜帝崩于九疑山时,舜帝三妃没有在舜帝身边。或者说舜帝南巡时,三个妃子没有跟随舜帝前往。而绝大多数古籍都没有讲到舜帝有三个妃子。后来,有些《礼记》版本则将“盖三妃未之从”,改成了“盖二妃未之从”。据《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记载,舜帝即位三十年时,葬后盲于渭。如果是这样,舜帝即位五十年崩葬于九疑山时,当然只有二妃了。《礼记》“盖三妃未之从”的记载,也应当是“盖二妃未之从”了。但是,无论从《礼记》的记载看,还是从《竹书纪年》的记载看,舜帝一共有三个妃子,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现在的问题是,除了娥皇女英外,舜帝的第三个妃子是谁,叫什么名字,其情况如何?为什么尧帝与娥皇、女英同意舜帝娶第三个妃子?对此,还没有多少古籍进行过详细记载。最近,笔者看了一部宜湘文铧先生的书稿《中国圣帝虞舜》,他在书中的《舜帝生平年谱》中作了这样的描写:
  公元前2116年即甲辰年,舜三十岁,帝尧嫁二女,舜在沩汭娶娥皇、女英为妻……前2110年即庚戍年,在娥皇、女英、帝尧的劝导下,舜娶登北氏为妾……前2109年即辛亥年,女英生子,取名义均,为舜长子……前2104年即丙辰年,女英生玉女,把舜长子过继给娥皇抚养(娥皇无生育)……前2084年即丁丑年,嫁女儿玉女于伯益……前2056年即甲辰年,三妃登北氏又为舜生一女,取名宵明。前2054年即丙午年,三妃登北氏再生一女,帝舜为此女取名烛光……前2043年即丁巳年,帝舜带娥皇、女英、登北氏及八子、二女陷居鸣条……。
  从这个年表看,舜娶娥皇、女英后第七年,鉴于二妃仍无生养,于是帝尧与娥皇、女英同意舜再娶登北氏。后来。娥皇虽然仍无生育,但女英与登北氏一共生了八子三女,三女为娥皇所生玉女、登北氏所生宵明、烛光;八子为女英所生义均,其余七子为登北氏所生,名字不详。宜湘先生的这些说法,不知所据为何,但有一点就是他认为舜帝有三个妃子,而且第三个妃子登北氏为舜帝生了七男二女。对此,包括年份和人物,笔者没有进行考证,不敢妄加评论,但录此说,以供大家参考,并无他意。
第五节 生卒
  舜帝生卒同舜帝其他方面一样,由于年代久远,加上上古时代留下文字资料太少,很难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是,春秋战国以来的文献资料,对舜帝的生卒多有说法。在民间,对舜帝生卒也有着诸多流传。近来年,还不断有尧舜时代的考古发现。因此,舜帝的生卒问题也有逐步明晰的迹象。
  一、舜帝去世时间
  关于舜帝的出生时间,确定的难度比较大。而关于舜帝去世的时间,推算起来要相对容易一些,可以采取倒推的办法,得出一个大概之数。按照前几年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计算,夏代的起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载:“元年壬子帝即位……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秋八月,帝陟于会稽……三年丧毕,天下归启。”如果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大禹继帝位的时间,那么舜帝去世的时间应为公元前2073年。因为大禹是为舜帝守孝三年后才继帝位的。如果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启即帝位的时间,那么舜帝去世的时间就应当为公元前2084年。以此推算,大禹即位的时间应为公元前2081年。因为大禹在位时间为八年,启即帝是在大禹去世三年以后,从大禹元年到启即帝位的时间为十一年。大禹元年为壬子。而大禹是在舜帝去世、为舜帝守孝三年期满以后才即帝位的。
  二、舜帝年龄
  关于舜帝的年龄,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各种说法所依据的文献不同,推算的方法不同,从而得出了不同结论。
  第一种说法,舜帝在世110岁。持此种说法者,是依据《尚书·舜典》(《古文尚书》)推算出来的。《尚书·舜典》载:“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他们将《尚书》的这段话断句为:“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就是说,舜帝在三十岁的时候,被尧帝发现征用,选定为接班人;考察、试用、摄政的时间为三十年;即帝位五十年后去世。这样,将三个年龄段相加,舜帝的年龄就成了110岁。而《竹书纪年》似乎支持《尚书·舜典》的说法。《竹书纪年》载:“七十三年四月,受终于文祖……一百年,(尧)帝陟于陶。”从舜摄政到尧帝去世,其时间为二十七年。尧帝去世后,舜帝为尧帝守孝三年,加上摄政二十七年,共三十年,可以印证《尚书·舜典》关于舜“庸三十年”的说法。《竹书纪年》又载:“元年已未舜即帝位……五十年帝陟。”这就是说,舜帝在帝位上的时间(不包括摄政时间)为五十年。这与《尚书·舜典》关于舜帝“在位五十载”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种说法,舜帝活了100岁。持此种说法者,是依据《今文尚书》的记载推算出来的。《今文尚书》载:“舜生三十征庸二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他们将《今文尚书》这段话断句为:“舜生三十征,庸二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即舜被尧帝发现启用的时候是三十岁;试用、摄政的时间为二十年;在位的时间为五十年。这样,合计就是100岁。这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比较,舜帝在世的时间少了十岁。其关键在于《今文尚书》所记载的是“庸二十”,比《尚书·舜典》所记载“庸三十”少了十年。在其他记载及推算方法方面都是相同的。而司马迁似乎也支持100岁的说法。《史记·五帝本纪》:“舜帝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按照司马迁所列出的时间表,各种年龄段相加刚好是100岁。这说明,《史记》的说法与《今文尚书》的说法有相同之处,都说舜在三十岁时被尧帝所启用,都说舜帝活了100岁。但是,两者也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之处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今文尚书》说的“庸二十”,是指舜摄政的时间;而《史记》说的“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中的二十年,则是尧帝对舜进行考察的时间。其二,《今文尚书》说的“在位五十载”,是指舜即帝位到去世的五十年,不包括舜帝摄政的时间。而《史记》关于舜“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合起来虽然也是五十年,但是这五十年包括舜帝摄政的八年时间、为尧帝守孝的三年,舜帝在帝位上的时间为三十九年。
  第三种说法,舜帝的年龄是80岁。持此种说法者,所依据的文献与第一种说法者相同,也是《古文尚书》,只是对《古文尚书》的记载断句不同:“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这种断句方法者,对“五十载陟方”就有了不同解释。如果“五十载陟方”,是包括前面的“三十在位”,那么就可以推算出舜帝年龄为80岁。但是,如果不包括前面的“三十在位”,其结果则应为110岁,与第一种说法的结果是相同的。
  第四种说法,舜帝的年龄是89岁。持此种说法的有李生顺先生。他在其著作《有虞舜帝》一书中写道:
  据笔者考证,舜帝享年89岁。其根据是《尚书·舜典》记载“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舜帝30岁被征召任用,包括考察试用三年在内在唐国在位30年。舜帝居帝位五十年才“陟方”的,包括在唐国的28年和在虞国的22年。不包括被尧帝考察试用的3年,实际上舜帝是83岁开始南巡的,南巡后一直没有回京都,6年后道死苍梧,因此说舜帝终年89岁。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如果“践帝位三十九年”按“年六十一”计算,那么舜帝享年100岁。其实舜帝践帝位39年,既包括在唐国代替尧帝“摄行天子事”11年,也包括在虞国的帝位28年。从尧正式禅位给50岁的舜帝算起,舜帝践帝位39年,那么舜帝的享年就是89岁。
  对于李先生的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按照李先生的计算方法,舜帝的年龄段可以分割为:舜被尧帝征用时的年龄为30岁,征用后被考察3年,在唐国摄政28年(这里如果是28年,那么李先生在文中所说“包括考察试用三年在内在唐国在位30年”就应当是31年),在虞国执政22年禅位于大禹后开始南巡,南巡6年后去世。如果情况真的如此,那么舜帝的享年就是89岁。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李先生其后引用《史记·五帝本纪》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更是曲解了司马迁的原意。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的那段话,其逻辑是非常严密的。“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尧选拔舜的时候,舜的年龄无疑为三十岁。“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说明舜在唐国开始摄政时的年龄为五十岁,摄政时间为八年。也就是说在摄政八年时即舜58岁时,尧帝去世了。舜帝为尧帝守孝三年,到舜帝六十一时,正式“践帝位”。这里所 说的“践帝位”,是指舜正式登上帝位,而不包括在唐国代替尧帝“摄行天子事”11年。因为司马迁对“践帝位”与“摄行天子事”是进行了严格区分的,“摄行天子事”始于舜帝五十岁,“践帝位”始于舜帝六十一岁,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舜帝从六十一岁起“践帝位”,“践帝位”的时间为三十九年。这样,舜帝的年龄就是一百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舜帝的年龄当以司马迁的说法为准,即舜帝享年一百岁。
  三、舜帝出生年份
  前面已经讲到,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夏代始于公元前2070年。以此倒推,启为大禹守孝三年后即位,大禹在位时间为八年,而大禹也是为舜帝守孝三年后即位的。也就是说,从舜帝去世到启登帝位的时间为14年。这样,舜帝去世的时间应为公元前2084年。舜帝享年一百岁。那么,舜帝出生于公元前2184年。如果把公元前2070年作为大禹继帝位的时间,则舜帝去世于公元前2073年,那么舜帝出生的时间就应当是公元前2173年。
[ 此贴被hulj166在2011-12-12 22:43重新编辑 ]
胡(东方居士)

始祖令濬公,华林瑜公次子,北宋乾德年间,宦游至渝,择居新余暇邨,繁衍二十余村。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12-12
“舜帝出生的时间就应当是公元前2173年”这个考证相当不易,支持!
QQ:694102789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2-12
       东方宗亲有关舜帝生卒的文章拜读了。谢谢!
请各位宗亲提供胡公满的生卒时间。期盼中。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12-12
满公生卒考---- 胡光宇
满公生卒考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702

首先在考证之前,先选择一一我国目前在用的年表,由于我们是搞族谱家谱的,首先是以花甲年龄,故此选用年表也要以此为准,又因好多年表古代帝王年号跌更,又有断代工程有差距,所以我选定以纲鉴合篡甲子纪元年表,这样有一个好处,;在为纲鉴忽含新的断代工程,甲子纪元就不可能有重叠的年份,可以按六十甲子直溯上下五千年,不会有相隔一年的。其次,在我胡氏众多的族谱中,满公的生卒有几种说法,很不一致。据我所知,其一满公生于商帝乙三十六年甲辰,殁于周成王九年谥封为“胡公”。其二满公生于商纪甲申,祀于癸亥,在位十六年,享年五十七岁。其三满公生于商帝辛未年(-1071),其四满公卒于成王九年,享年七十岁,谥曰“胡公”等。查年表商帝乙三十六甲辰是公元前1157年,而其它所有谱为何不是公元前1157年,究其理由是各种年表不一,各个朝代重叠分不清,断代工程不准造成,如果根据九江《世界胡氏通谱》满公至华林新考世系载满公生于公元前1071年(即商帝辛未年),那么卒于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039年,这样满公仅活了四十三岁,显然不对。成王九年按纲鉴年表即是公元前1107年甲午,不是辛未。又根据满公生商帝乙三十六年甲辰,即公元前1157年,卒于成王九年,那么满公还是仅活五十岁,根据成王谥满为“胡公”满公应该是活到七十岁才称得上年高寿。故此,也有可能是商帝乙甲申年即公圆前1177年。如果觉得甲辰年那么卒年不是成王九年,而是成王二十九年甲寅卒,固此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种可能,其一是满公生于商帝乙三十六年甲辰即公元前1157年,卒与周成王二十九年甲寅即公元前1087年,其二是满公生于商帝乙十五年甲申即公元前1177年,卒于周成王九年甲午即公元前1107年。根基我个人的判断,应该是后者的比较准确。因为我成王九年是成王诵刚刚成人的年代,是在其叔叔周公旦的扶持之下,周公已老(卒于成王十一年),成王封满公谥号也许是周公之意思,易于安邦定国,维护君主。至于载生于商帝乙甲辰年多数,也许是一个人说而千人和之之可能。也许过去谁都没有祥考。包括太史公也许没祥考吧。不信请看〈〈史记〉〉。黄帝世系,怎么颛顼帝之孙禹去接帝颛顼之七世孙舜的班呢?舜又怎能上娶祖姑之乱伦忤逆之道呢?所以满公的生卒我认定是生于甲申年,卒于甲午年,享寿七十岁。从公元前1177年至今公元2010年已叁仟壹佰捌拾柒年,按古代生育成活率34岁一代,现在成活率23岁一代,平均28岁一代,应该满公至现在应有113代左右,即108——115世之间为准。

                                                                                       胡光宇
                                                                                        2011.1.26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12-12
讨论:陈胡公妫满生于何年?
胡氏宗亲网论坛 -> 世系研讨 -> 讨论:陈胡公妫满生于何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268


胡喜全 2007-05-21 18:23

网上找了找,目前有这几种不同说法;但都没有为自己的说法提供可信依据.

生于公元前1114年

生于公元前1150农历十一月十五.殁于公元前1094年农历正月十日

生于商纪甲申,祀癸亥,

生于公元前1086年,卒于公元前1030年

生于公元前1067.10.15卒于公元前1011年正月15日

生于殷纣王七年,薨于周成王九年

个人以为,史记载武王即位封妫满于陈,所以武五即位时妫满是在世的.要不然如何受封?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武王在位四年,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 这一纪年在目前是最权威的,也就是说公元前1046年妫满在世.与这一点不符的,都不能采信.


胡喜全 2007-05-21 19:04
陈胡公妫满只能说是周武王时人,生卒年不可考,所有出生年月的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

官溪-胡淇淦 2007-05-21 20:35
也没什么不可以。
三皇五帝、各路神仙的生日不都是按方位、节气什么的分派的嘛。
咱老胡家得赶紧抢个好日子。
哪位熟悉这方面知识的赶紧一展所学吧。

ljl_888888 2007-05-22 09:11
资料一:《广东五华县安流陈氏秀甫公(百)世系》

《中华陈氏源流》载:黄帝之后,舜帝之裔(舜是黄帝九代子孙),下传三十二代阏文(满公之父),都是陈氏先祖,大始祖满公,舜帝之裔姓,封河南开封陈同(今淮阳县),以邑姓,其史绩斑斑可考,彪炳千秋。妣姬氏,周武王之女,生二子,申、相。  
    二世申公名犀,袭陈侯,在位25年,卒于公元前986年。卒后传位于弟皋羊。妣蓟氏生一子:突。
  相公名皋羊,又名林,继兄位,袭陈侯,在位47年,卒于公元前939年,嗣失传,卒后由申公子突继位。
    三世孝公名突,又名仁,继叔相公位袭陈侯,在位34年,卒于公元前905年。妣宋氏生一子:圉戎。


胡喜全 2007-05-22 14:16
"二世申公名犀,袭陈侯,在位25年,卒于公元前986年'
以此推断,二世为公元前1011年袭侯位,一般来说,新王即位之年即为旧王仙逝之年.所以胡公满卒于公元前1011年.

以上推断是基于"二世申公名犀,袭陈侯,在位25年,卒于公元前986年'
希望能有贤达提供二世卒年的史料依据.

胡喜全 2007-05-22 14:39
刚翻了一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胡公申公相公孝公慎公四世都没有纪年.

最早有纪年的是幽公十四年为共和元年庚申.即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幽公于公元前855年登位,

据史记,可推断,
慎公卒于公元前855年,
幽公卒于公元前832年

胡铁华 2007-06-11 16:55
本人的家谱中记载是:满—— 商帝乙三十五祀甲辰生,及周武王克商,举举继绝之,典得妫满,配以元女大姬,胡公,国于陈,以祀舜,没谥胡。其后以谥为姓。
我都不知道到底折算为公元是多少年?

胡喜全 2007-06-14 10:57
Quote:
引用第7楼胡铁华于2007-06-11 16:55发表的  :
本人的家谱中记载是:满—— 商帝乙三十五祀甲辰生,及周武王克商,举举继绝之,典得妫满,配以元女大姬,胡公,国于陈,以祀舜,没谥胡。其后以谥为姓。
我都不知道到底折算为公元是多少年?

商帝乙甲辰年是公元前1095年吧?
商帝乙没有三十五年吧?推商帝乙三十五年为公元前1067年
陈胡公生卒为公元前1095----1067,才三十多岁,与谥不符.

据目前最权威的《夏商周年表》帝乙 (1101—1076 )在位26年.

现在五花八门的数据很多,都是谱中记载的.

而史实上,是不可考的.

胡喜全 2007-06-14 11:18
有史实依据的数据肯定是没有的,但我们可以找找,看哪一数据更合理.

胡喜全 2007-06-14 11:48
Quote:
引用第0楼胡喜全于2007-05-21 18:23发表的
生于公元前1114年

生于公元前1150农历十一月十五.殁于公元前1094年农历正月十日

生于商纪甲申,祀癸亥,

生于公元前1086年,卒于公元前1030年

生于公元前1067.10.15卒于公元前1011年正月15日

生于殷纣王七年,薨于周成王九年
.......

点评这几组数据,
"生于公元前1150农历十一月十五.殁于公元前1094年农历正月十日"
不可采用,武王还没即位就殁了,显然是错误的.

生于商纪甲申,祀癸亥,
有可采用.

生于殷纣王七年,薨于周成王九年
不可采用,才三十多岁.

生于公元前1067.10.15卒于公元前1011年正月15日
说得过去,寿还是小了点,不主张用.

生于公元前1086年,卒于公元前1030年
说得过去,但寿少了点,不宜采用.

生于公元前1114年
说得过去,可采用

胡永秀 2009-06-19 10:20
周武王生于1026年,86岁即位,(公元前1112年四月十七日庚戌祭天登基),周武王四年分封陈国,就是说公元前1116年,据虞舜大族谱中载陈胡公满生于公元前1067年10,15二十二岁受封,在位60年,于985年1,15卒,寿86岁,按这二种说法计算,周武王死后49年妫满才出生,这样的话那来的大姬嫁妫满呢?胡公满第一法定陈胡姓开姓人的出生年月如此之乱,难怪姓氏不乱?安定堂,华林堂,春秋堂,更乱,胡安国在几十个到族挂职座上祖宗之首位,竟无一人敢说那到到是真,那到是伪?花费巨的精力,财力各人互相扯皮值的吗?


胡永秀 2009-06-19 10:34
我参阅以上二个数据:一,生于公元前1067.10.15卒于公元前1011年正月15日
说得过去,寿还是小了点,不主张用.

生于公元前1086年,卒于公元前1030年
说得过去,但寿少了点,不宜采用.
据虞舜大族谱中载陈胡公满生于公元前1067年10,15二十二岁受封,在位60年,于985年1,15卒,寿86岁,
从三组数据来评点应当以虞舜大族谱中的为目前最切实的数据,可是与周武王生于1026年,86岁即位,(公元前1112年四月十七日庚戌祭天登基),周武王四年分封陈国,就是说公元前1116年,又乱套了,到目前连陈胡公满的出生年月也无法落实,

胡永秀 2009-07-09 08:22
我们必须熟透周王朝的嫡长制宗法制度,长子永远拥有姓,次子只能称氏,就是说只能以父亲的谥,名,字,号为称呼,真的恨死周王,

胡融峰 2009-07-10 22:46
Quote:
引用第7楼胡铁华于2007-06-11 16:55发表的  :
本人的家谱中记载是:满—— 商帝乙三十五祀甲辰生,及周武王克商,举举继绝之,典得妫满,配以元女大姬,胡公,国于陈,以祀舜,没谥胡。其后以谥为姓。
我都不知道到底折算为公元是多少年?

中湘湧田胡氏族谱载:满—— 商帝乙三十五祀甲辰生。经翻阅有关资料和我折算的结果是:商帝乙只有26年,其中有公元前1087年是甲辰。如果以商帝乙的年纪继续往下算到35年,那么,三十五祀是帝辛(纣王)9年,这一年是甲子,即公元前1067年。我个人认为:胡公满应该是生于公元前1067年,也就是商帝乙三十五祀甲子。中湘湧田胡氏族谱在几百年的续修中,有可能将“甲子”传错为“甲辰”了。再者“公元前1067年”与本网中大多數人所认为的满公生辰一致。

查看完整版本: [-- 讨论:陈胡公妫满生于何年? --] [-- top --]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268


参照虞舜大族谱的资料,胡公满的生卒年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372

胡永秀 2009-09-06 14:56

参照虞舜大族谱资料:
开山圣祖虞舜裔孙(遏父)阏父,为周陶正,以陶制为利器用之,制陶有功,得周武王赏识,将长女大姬下嫁给阏父之子妫满为原配,周武王克殷建周,为备(三格)分封黄帝,唐尧,虞舜之后,他就把妫满封于陈,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奉三格正统之祀,
第一世:妫阏父之子:陈胡公妫满,生于公元前1067.10.15年,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建周,(公元前1045年)分封诸候国,妫满执政年(公元前)1045年,年龄22岁,卒于985.1.15年,(谥胡公)在位60年。寿82岁。葬河南淮阳县城墙(铁墓)。这82岁与当时基本寿命只有60岁左右,确实是老寿星了,
生二子:长子,犀(谥申公)世袭陈候,次子皋羊(谥相公)以胡公谥号为姓为胡氏始祖,陈国自1045年建国,至二十二世,陈闵公亡陈国,衍公名襄字法章,自陈州遁迁至阳武,479年,陈国运566年。(有的称588年,有的称600年,世通谱只有434年,大通考没有各君主的在位年月。
最好我们胡氏宗亲统一定出一种说法,使每一本谱的根,有一个统一的世系。


笑尘缘 2009-09-06 16:01
永秀宗亲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
我的意见是同一世系的分支应该统一历代世系传承资料。但是同一世系统一历代世系传承资料有个前提,那就是证据。不能凭主观臆断而搞出一个莫名其妙的历代世系图。


胡继端 2009-09-07 09:29
     永秀宗亲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他提供的资料也是有史可查的,也是比较公认的。满公次子皋羊(谥相公)以胡公谥号为姓为胡氏始祖是正确的,满公为得姓始祖,皋羊(谥相公)为使姓始祖(第一个使用胡姓),这也完全符合“长子犀(谥申公)世袭陈候,次子皋羊(谥相公)以胡公谥号为姓"的说法。若以“满公”(长子犀谥申公世系)二十二世孙“璵公”为胡姓的使姓始祖,那么“满公”至“璵公”近600年间,次子皋羊(谥相公)的子孙姓什么,那始祖也不是胡公满,也难圆“长子犀(谥申公)世袭陈候,次子皋羊(谥相公)以胡公谥号为姓"的说法。


胡懿森 2009-09-17 19:11
一个无法实现的,自欺其人的美丽计划。
[ 此贴被南山在2011-12-16 13:1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12-16
辰州胡氏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应该统一。我认为,研究史前世系首先必须统一年表。
    陈胡公满在周武王克殷后始封爵于陈都宛邱,研究这段历史时,首先得把周武王灭商的年代搞清楚。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自周共和元年庚申,即公元前841年开始才有正确的纪年,在此之前的历史众说不一。周武王何年灭商?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说:“武王伐纣年份,现有十八说。其常见者有公元前1122年、1066年、1027年等说。”由于使用的年表不同,即使是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中华胡姓通谱》(湖北卷)按《纲鉴合集》载录的《甲子纪年》认定公元前1122年己卯为周武王发元年,崩于公元前1116年乙酉。而《世界胡氏通谱》530页附录《历代大事年表》说:“周武王元年是公元前1027年,前1025年,武王三年死,子成王诵立”。又见《自满公至华林城公世系新考一览表》“二世公满之子申公讳犀侯,周成王时,承父国统立为申公。(周成王在位期间为公元前1042年至1021年)”按此推算武王克殷是公元前1044年。再见16页:“公元前479年,陈国灭亡。从妫满被封于陈,到陈国灭亡--- ---历时588年。”依此推算,武王克殷又成了公元前1067年。《世界胡氏通谱》一事三说,足见编者不严谨之处。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根据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年表还排出了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所以说今后研究史前世系,都应统一到《夏商周年表》上来。
小树在阳光雨露沐浴下,自大地不断地吸取营养成长壮大,并且有益于大地。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12-16
胡·学谦《妫姓胡氏几个历史遗留问题浅析》一文,依据《史记》和《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推断帝舜也是生于公元前2173年,崩于公元前2073年,虚岁101岁。
小树在阳光雨露沐浴下,自大地不断地吸取营养成长壮大,并且有益于大地。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12-23
    
      查阅相关资料,周武王的出生年月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历代学者商有争议,但比较认同的是45岁{公元前1087----公元前1043}和54岁{公元前1096----1043}。那么由此看来,胡学谦宗亲考证的胡公满生于公元前1097年,卒于1026年的说法值得存疑。并且史书上明确地记载,武王得天下以后寻舜帝后人,典得妫满,封侯于陈,妻之以元女。故他考证的胡公满是周文王的女婿也不正确。
   虞舜大族谱资料和胡公满百度百科资料记载是基本一致的,结合周武王生卒时间,胡公满受封时间{公元前1045年],申公犀侯在位时间及卒于公元前961年的记载。胡公满的生卒时间应该是:生于商帝乙九年公元前1067年,卒于周昭王十年公元前986年,寿82岁。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12-24
      上一贴打字错误,胡公满生于商帝辛{纣王}九年公元前1067年。

可以“编辑”修改的。南山
[ 此贴被南山在2011-12-24 16:26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