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5779阅读
  • 15回复

《胡家讲座》 ----  胡洪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2-02-29
本文选自浙江慈溪“上林书社”2009年出版的《上林文丛》,共有六讲并附录一篇。作者为浙江慈溪胡洪军宗亲,退休教师。承蒙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王孙荣先生惠赠此书,并征得本文作者同意,现于胡氏宗亲网论坛(http://www.hszqw.com.cn/bbs)发表。该讲座以胡氏著名历史人物,事件为主题,用现代通俗语言演绎史料记载,读来另有一种感受。对广大宗亲了解我们胡氏的悠久历史,很有帮助。我也期待能从胡洪军宗亲处获得其“讲座”系列的全部文章。在此,感谢胡洪军宗亲,感谢王孙荣先生。南山 2012.02.29


胡洪军《胡家讲座》后记:

电视上有个《百家讲坛》的栏目办得相当火爆,登坛主讲的都是大学者、名教授,一个个果然身手了得,或学识渊博严谨,或妙语璧合珠联,或以幽默赢来欢笑,或以睿智博得掌声。当然也偶有讲得不甚出彩者。

我的“胡家讲座”完全是两码事,首先拆掉高高的坛,设了个矮矮的板凳座儿;其次声明出场主讲的并非本人,而是廿四史的有关作者,我只是把史书中有关胡姓人的史料寻找出来,择取感兴趣的话题,用现代语言演绎一下,忠于史实,不敢戏说,激情缺失,文采全无,故事不像故事,传记不像传记,只是随便聊天而已。若能稍供读者茶 余饭后谈助之资,于愿即足;若是认为纯属浪费宝贵社会资源,则甘心受罚,自饮清水三杯。

因囿于篇幅,未能排入《历史上的胡姓皇后》  (北魏宣武帝胡太后等六人)、  《胡姓状元传闻》  (胡广等四人)、  《明初开国胡姓将星》  (胡大海等四人)、  《南宋主战第一人》  (胡铨)等文,原拟将柏山胡氏莫太夫人所撰《胡氏家训》  (莫氏为宋代醇儒、柏山六世祖胡宗汲妻,柏山七世祖“献肃”公、礼部尚书、余姚县开国子胡沂母,家训共120条,对现代社会还有某些启示教益,有人曾将它比作东汉女史班昭的《女诫》)作为附录送呈给大家,也只好作罢了。

文中插图均采自惇裕堂《梅川胡氏宗谱》。

                                                                                                         胡洪军
                                                                                                2009年10月28日


胡建刚直执法不畏权贵

胡建,字子孟,河东(今山西永济县境)人。汉武帝天汉(公元前100—公元前97年)时,在北军中供职。当时负责京都长安城治安保卫工作的有南、北两军,南军屯驻在城南,北军屯驻在城北。军中担当执法工作的官员叫军正(相当于现在的军法处长),军正下面有丞,辅佐军正处理具体事务。因为胡建精通业务,被选拔为丞。每当军正不在时,由他行使执法的职务。

胡建很穷,出门没有车马,步行上班。平日里和士兵们同甘共苦,起居在一起,加上他秉性豪爽刚直,执法铁面无私,该奖给奖,该罚给罚。在军中赢得了很高威望,手下团结了一大批铁哥们儿。

北军新来了个监察御史,仗着上面有人撑腰,上拍下压,颐指气使,作威作福,横挑鼻子竖挑眼,专门和士兵们过不去。胡建看在眼里,心里很是窝火,觉得这家伙实在可恶之极。

监军御史很贪财。北军营垒四周围着墙壁,只留前面辕门出入。监军御史接受了大笔贿赂后,居然自作主张,下令在围墙上拆开缺口,允许商人开店做买卖。商人挣钱了,对整个营垒的安全埋伏下隐患。军正正好不在,胡建决定乘机株锄这个作恶多端的坏蛋。于是召集了几名部下士兵,如此这般地部署了行动计划。

这天是军中检阅的日子,那个趾高气扬的监军御史和几位军官坐在堂上看广场上士兵操练。胡建带领弟兄们来到堂上,行过军礼后,就大喝一声:“把某某抓起来!”弟兄们一拥而上,将监军御史拖下座,扯到广场里。胡建又喊一声:“将他杀了!”只见刀光闪过,人头落地,不可一世的坏蛋呜呼哀哉了。

堂上军官面面相觑,呆若木鸡。胡建拱拱手说:“事情和诸公无关,一切责任我胡某全部承担。”

胡建向皇帝写上一道奏章,大致意思说:“监军御史某某贪财受贿,公然拆毁营垒围墙,若是按照通常法律条文,查处下来不过是降职罚俸,但是此事直接威胁到整个军营的安危,某某身为监军御史,应按军法处罚,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我作为军正属官,虽知没有判决杀人之权,但我无法容忍此等行径,业已先斩后奏,一切责任在我,擅杀之罪虽万死不辞。”汉武帝看了这份奏章,认为胡建虽然专擅越权,但是出于公心,并没有处分他。经历这场风波,胡建在军中更是威名远扬。

后来,朝廷委派胡建去渭城当县令。渭城为秦时京城咸阳所在地,在长安城北面,属于京畿要地,治安状况一直很差。胡建上任后,经过一番雷厉风行的治理,社会秩序明显好转,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这时汉武帝已死,昭帝登极,年才八岁,大将军霍光主持国务。昭帝只有一个姊姊,叫盖长公主,留在宫里照看昭帝。盖长公主行为放荡,有个姘夫名叫丁外人。昭帝和霍光虽然知道这事,但不想让盖长公主难堪,容忍他们继续相好。

霍光有个女婿叫上官安,是左将军上官桀的儿子,野心勃勃想往上爬,打算把幼小的女儿许配给昭帝,先求岳父霍光去关说。霍光这人作风正派,推说这个外孙女还太小,拒绝了。上官安碰了一鼻子灰仍不死心,此路不通,另觅他径,知道丁外人深得盖长公主宠幸,央求他给盖长公主吹吹枕头风。这一招果然奏效,经过盖长公主的大力斡旋,上官安的女儿进宫了,当了一个多月的婕妤(品级低于妃)后,立为皇后,年才六岁。于是上官安成为国丈,拜爵封侯,当上车骑将军,食邑一千五百户。小人得志,骄横淫乱,常常应召进宫饮酒,归来对宾客们大吹牛皮:“今天又和女婿喝酒啦,真爽啊!”在家里喝醉酒后,脱得一丝不挂地窜入内房,将他父亲的继室、小老婆和侍婢们一个个尽数奸污。

丁外人同样神气活现,原先仗着盖长公主的权势,现在又有国丈上官安撑腰,自然更加肆无忌惮,横行霸道,鱼肉乡里。为了泄私愤,雇佣刺客将原京兆尹(相当于现今的北京市长)樊福杀死,然后大摇大摆地将刺客送进盖长公主府邸里保护起来。苦主家东告西告,各处衙门都不敢踩这地雷阵,借故推辞不受理,最后听说渭城县令能够为民作主,就告到了渭城县。胡建偏不信邪,了解了案情后,亲自率领部下围住了盖长公主府邸,勒令交出杀手。盖长公主觉得情况不妙,派人出外通风报信,丁外人和上官安火速纠合大批恶奴蜂拥赶来,双方开打,一时里箭如飞蝗满天飞,双方互有伤亡。胡建看到寡不敌众,只好撤离。

盖长公主这边倒打一耙,发话过来,要守渭城县惩办伤害公主家奴的士兵。胡建据理力争,答书道:“你们藏匿刺客,妨碍执行公务,要惩办的恰恰是你们自己。”恼羞成怒的盖长公主于是向昭帝上书,说渭城县无法无天,蓄意挑衅,乱箭狂射公主府门,伤及家丁多名,事后非但不肯赔礼道歉,交出凶犯,还口出狂言,图谋不轨,请求惩办胡建“大不敬”之罪。

大将军霍光看过这道奏章,弄清了事情真相,十分犯难,便将奏章搁置不理,保护了胡建。可是不久霍光得了重病,不能上朝,上官家代理朝政,于是立即秋后算帐,下令逮捕胡建。胡建不愿受辱,愤然自杀。渭城百姓都为这位好父母官鸣冤叫屈,大家纷纷捐钱,在城里为胡县令造了一所庙宇,四时八节到庙里祭奠礼拜他。刚正嫉恶的胡建长远地活在渭城老百姓的心中。

有道是欲壑难填,上官安居然丧心病狂,勾结上燕王旦、盖长公主和丁外人等邪恶势力,企图谋杀昭帝,让上官他们家自己来当皇上。天理难容,逆谋败露,上官家终遭灭族,同伙燕王旦、盖长公主、桑弘羊、丁外人之流,统统都被一窝端了。

(见《前汉书》卷67•列传36)

最后用四言韵语结束本文:

大奸巨猾,狼狈作恶,公理不伸,国将不国。忠魂愤恨,民心如烛,香花供奉,长歌当哭。报应昭彰,有迟有速,恶贯满盈,到头灭族。

附:《前汉书》卷六十七·列传三十六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贫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荐走卒,甚得其心。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议,不至重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臣谨按军法曰:‘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丞于用法疑,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以闻。”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建由是显名。  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藏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劾渭城令游徼伤主家奴。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后光病,上官氏代听事,下吏捕建,建自杀。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3-18 21:0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2-29
胡家讲座(二) 胡洪军
清廉两代人

魏、晋时期,有这么一对清廉为官的父子,父名胡质,子叫胡威。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人。年轻时在江淮间就有很旺的人气。这天,曹操问蒋济道:“记得卿家乡曾有一个品行端方的长者胡通达,他有子孙吗?”蒋济答道:“有啊,他儿子叫胡质,是个名望很大的能人,也是臣的好朋友,今天主公若不问,我还正想推荐给您呢。”

于是曹操召来胡质,让他当了顿丘(古县名,在今河南清丰县西南)令,到任即纠正了一起屈打成招的冤案。迁为州治中,大将张辽欲与他结为朋友,胡质婉言拒绝。复改任丞相(当时曹操任汉室丞相)府属官。曹操死后,儿子曹丕受汉禅为魏文帝,改元黄初(220-226),胡质由吏部郎外放常山太守,又迁东莞(古郡名,辖境为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阴、沂源等县),破获杀人疑案罪犯,在郡九年,吏民安居,将士从命。因治绩优异,擢为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每当立军功受嘉奖赏赉时,胡质总是将钱物分赐给部下众将士,自己分毫不取。那时官员俸禄低,于是家中老少衣食常常不周全。

这年,东吴派大将朱然围攻樊城(今湖北襄樊市),胡质闻军情紧急,火速派部队轻装前去援救,部将们都说吴军气锐势盛,我们逼得太近要吃亏。胡质道:“樊城城墙低,守军少,当下形势万分危急,我们若畏难不前,任敌军并力攻城,樊城若破,我们更会吃大亏。”遂催军急进激战,樊城守军士气顿时高涨,吴军腹背受敌,捞不到便宜只好退缩回去。

在荆州任内,还发生了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时胡质把家属安置在京城洛阳。一次,其子胡威从家里前往荆州看望父亲,家贫自然没有车马,更没有僮仆随从,只带上些少盘缠独个儿骑驴上路了。路上走了二十多天,盘缠用尽饿了一天肚子才抵达父亲任所。多时不见,父子间自然有

说不完的话语,这样逗留了十多天,胡威便告辞要返回洛阳。胡质从内室拿出一匹白绢给胡威,道:“我没有钱,这匹绢有四丈长,你带上它,每天剪二、三尺供住店嚼用之资,节省着点,够你做盘缠回家。”胡威跪着问道:“大人一向清白白守,未知这匹绢哪里得来?”胡质道:“这是我的俸禄结余,可惜只有这么一匹,像它的颜色一样是清白的,你放心拿去用吧!”胡威这才接过绢拜别父亲驱驴回家了。每到傍晚,他便找个旅店或民家投宿,剪下白绢给主人家,央求为他准备明天路上吃的干粮,自己便牵驴去放,顺便搞点柴禾回来给主人家,再吃晚饭宿夜。

这样过了两天,第三天下半晌,后面忽然有个人骑马追上来跟随着他,攀谈中那人说也到洛阳去,路上正好结伴同行。胡威道:“两人一块儿赶路自然热闹有趣,可是你马快,我的驴走得慢。”那人道:“没关系,我的事反正也不急着办,可以让马慢慢走。”每回住店时,那人总是先抢着付钱,胡威十分过意不去,那人道:“四海之内皆兄弟,花钱又不多,区区小事就不要斤斤计较了。”日子一天天过去,离家越来越近,胡威心里的疙瘩也越结越大,这个神秘的人物似曾相识,但多方盘问却毫无结果。这天远远看得见洛阳城城墙了,那人才告知胡威,自己是胡质手下的都督,平生最最敬重长官的为人,那天正好看到长官给绢的那一幕,揣想千里迢迢,一匹绢肯定不够公子路上的开销,于是借故在长官那儿请了假,带上点钱追上来帮助并护送公子回家,现在他可以放心地回去了。他请求胡威千万不要将此事告诉长官,否则他会受处罚。胡威自然十分感谢都督的好意,就将那匹剪掉了几尺的白绢送给都督,几经推让,都督无奈只好收下绢,匆匆赶回荆州。

这件事最后还是让胡质察觉了,他十分生气,虽然知道都督送儿子回家确实出于好心,但告假说诳话违犯军规,将他杖责一百,开除回家。这位都督实在太冤,杖责倒也罢了,开除却实在太过份了。

回头再说东吴,在樊城无功而返,这回又想从海上进行骚扰掳掠,给魏国制造麻烦,朝廷调胡质去沿海,以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胡质到任后,开通河渠以利战船行驶,建筑台堡加强戒备,使敌无懈可乘,边练军边屯田垦荒,收获了可支用两年的军粮,确保了地方的平安。

胡质为官踏实能干,谋深虑远,清风两袖,政绩辉煌,在职时军民歌颂他,去职后军民追思他。嘉平(齐王芳年号)二年(250),胡质逝世,身无余财,一只箱子里装的只有皇上赐予的衣服和书册,被追封为阳陵亭侯,食邑百户,谥曰“贞”。子胡威承袭其职。嘉平六年(254),朝廷下诏褒扬胡质时说:“……服职前朝,历事四世(指魏武帝曹操、文帝丕、明帝钗、齐王芳),出统戎马,人赞庶政。忠清至公,忧国忘私,不营产业,身没之后家无余财……”于是赐其家谷二千斛,钱三十万。诏书所赞之言,字字着实,受之无愧,没有溢美的水分。

胡威,字伯虎,少年有志,节操凛然。承袭父职后,于咸熙(魏元帝曹奂年号,290-291)时改官徐州刺史,后又迁前将军、青州刺史,历三郡守,所至有声誉,其军功政绩,与其父相埒,清正廉明,更是与其父如出一辙。这一点从当年荆州受绢时就已见端倪,他对自己—向敬重的父亲拿出来的东西,尚且掏根究底,何况来自他人之物呢!于是,父子两代人的清廉美名,在朝野上下广泛传扬。

晋受魏禅后,晋武帝司马炎曾接见胡威,君臣俩从国事渐渐谈到家事,武帝对胡质的清廉赞叹有加,并问胡威道:“外面都传颂卿家父子清廉,请问究竟是卿清呢?还是卿父亲清呢?”胡威答道:“臣当然比不上家大人。”武帝追问道:“请说说有哪些比不上?”胡威道:“臣父清,唯恐被人知道;臣清,唯恐人家不知道。臣和家大人相差得实在太远了。”严格以清自律而不欲人知,和时时向人宣耀自己之清,两者的思想境界自然迥然有高下之别,不在一个档次上,但这其实是胡威的自谦之辞。古人恪尽孝道,总是推崇和维护先人的荣誉,并且不惜贬低自己来映衬长辈的高大完美,这样得体的回答,使后人更感动于胡威高尚可敬的人格魅力。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胡威病逝于安定(在今甘肃泾川北),被追赠为镇东将军。威弟熊,字季象,为征南将军。威子奕,字次孙,为平东将军。他们仍继续努力地将清廉家风保持下去。

见《三国志•魏书》卷27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2-29 12:5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2-29
胡家讲座(三)  胡洪军
将门父女

历代 开国皇帝中,最沉溺于女色的,大概非晋武帝司马炎莫属了。因为经过祖、父辈两代的刻意经营,司马炎的帝位得来太容易了,所以上台还不到十年,就一头扎进温柔乡里再也出不来了。

晋代的后宫制度相当完备。最上面的皇后是国母,身份和皇帝平起平坐;次一级是“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她们的地位相当于“三公”;再次一级为“九嫔”,分别为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地位相当于“九卿”;再下面是美人、才人和众多宫女。后宫佳丽三千,只供皇帝一人享用,但司马炎仍不过瘾。泰始九年(273),下诏选公卿百官和良家女儿充实后宫,亲自在殿上挑择,见中意者,即在其臂上系上红纱。将军胡奋的女儿胡芳也被当场选中。

胡奋只有一子一女,儿子为宗室南阳王友(南阳王名司马模,武帝从兄弟;友,地位很高的王府属官),不幸年轻亡故,只剩下了宝贝女儿胡芳,听到女儿人选贵人,胡奋痛哭失声道:“我倔老头只生二个孩子,儿子已经先我沉入九泉之下,女儿如今又要飞去九天之上,往后我孤零零怎么活啊!”

那边胡芳也割舍不下朝夕相伴的老父亲,被内侍扯下殿去时,她想到往后父女不能再见面,号啕大哭起来。内侍吓唬道:“不许哭出声,当心皇上听到。”胡芳道:“我死都不怕,作啥要怕皇上?”

胡芳进宫后,司马炎十分宠幸她,不但喜欢她美貌年轻,还喜欢她天真无邪和大胆豪爽的个性,很快册封为贵嫔,服饰待遇仅次于杨皇后。胡奋也因椒房之宠晋升为左仆射加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太康元年(280),晋灭吴,又将吴主孙皓的数千嫔妃宫人全数接收过来,加上原先刘阿斗那边的,后宫扩充将近万人。美人儿实在太多了,倒也让司马炎犯了难:今晚上找哪个去欢娱呢?他居然别出心裁地打造了一辆华丽的车,挂上铃铛,由羊群拉着,羊车到那里就在那里设宴留宿。众嫔妃为了争宠,彼此勾心斗角,这个在自己的住处插上清香鲜绿的竹枝,那个在门前道路上洒盐水,想用气味勾引羊群将皇上拉过来。但羊群似乎喜欢走熟路,老是拉着皇上向胡贵嫔这边跑。

胡芳和司马炎一起相处,说话毫无顾忌,脱口而对,得理不饶人,但不逾规矩。一次,两人玩“樗蒲”(一种类似掷骰子决胜负的博戏),争夺所掷的子儿,胡芳力气大,扭伤了司马炎手指,司马炎动了气,悻悻地道:“你真是个将种!”胡芳一点也不露怯,回答得理直气壮:“我父亲跟着你爷爷北伐公孙渊,西拒诸葛亮,我不是将种还有谁是将种?”驳得司马炎无言以对。

司马炎如此宠幸胡贵嫔,使当时病重的杨皇后心中十分不安,因为她生的那个太子司马衷实在太傻了,司马炎以前曾经说要废掉他,被杨皇后“立嫡以长不以贤”一句话顶了回去,如今眼看自己活了不多久,皇上和胡贵嫔这样卿卿我我,一旦她生下皇子,司马衷的太子地位肯定保不住。这天司马炎来探望,濒死的她用头枕着皇上的大腿,使出最后的力气抽抽噎噎地哀求不要改立太子,司马炎也动了感情,流着泪点了点头,三十七岁的杨皇后这才放心地瞑目而逝。

接班当新皇后的是杨皇后的堂妹杨芷,小杨皇后美艳善良,不但帮助堂姊之子太子司马衷,还保护了太子妃贾氏。贾氏名叫南风,是大臣贾充之女。当初为太子择妇时,司马炎欲择大臣卫罐(王旁)之女,大杨皇后却主张择贾充之女,为此曾争论过。司马炎说卫家女有五大优点:门风好,有多子相,貌美,身长,肤色白;反之,贾家女有五个缺点:门风坏,无多子相,貌丑,身材短,皮肤黑。但经不起大杨皇后的多次请求,几个大臣也帮贾家说话,武帝司马炎最后才答允聘比司马衷大二岁的贾南风为儿媳。贾氏不但貌丑,而且极度妒忌,立为妃后竟杀害了太子有身孕的小妾和胎儿。武帝勃然大怒,立马要废掉贾妃。小杨皇后力加劝阻,说妒忌乃女人之常情,贾父曾为你们皇家出过大力,宜诫不宜废,好容易才保护她过关。

小杨皇后的父亲叫杨骏,因为是国丈,备受武帝宠信,累封为太尉、太子太傅、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并领前将军等职,于是形成庞大集团,权势倾天下,气焰极其嚣张。

胡奋看不过去,劝诫杨骏道:“公倚仗女儿,位极人臣,豪则豪矣,但前代与天家联姻者,虽荣极一时,但到头来未有不倾覆灭族者,灾难降临不过早与迟而已。公今日所作为,恰是促灾祸急速降临。”杨骏反唇相讥道:“君之女不也在皇上身边么?”奋道:“我女仅是尊公女的奴婢而已,天塌下来从来都由长人顶着,我辈还不够资格。”当时人都为胡奋的直白捏一把汗,杨骏气得要死,但却找不到胡奋的岔儿。

有道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武帝一死,惠帝登极,贾妃修炼成皇后,小杨皇后被尊为太后。惠帝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傻瓜皇帝,一日游赏华林园,听见草丛中蛙鸣,问太监们道:“这个东西是为我们官家叫呢?还是为下面的百姓叫?”左右忍住笑答道:“在官家地上叫时为官家,到百姓地上叫时便为百姓。”听说天下闹灾百姓饿死,他又叹道:“这些人也真是,吃不上饭,为什么不去吃肉丸子?为什么要去饿死呢?”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处理朝政,这回轮到贾后上台“露峥嵘”了。

她当上皇后第二年,联合宗室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等人,先拿杨家开刀,太傅杨骏及其党羽统统被诛灭三族,太后废为庶人,并下令杀掉太后母亲庞氏,废太后闻讯赶到刑场,抱持母亲庞氏大哭,求刽子手暂且“刀下留人”,剪截掉自己头发,跪对皇宫行稽颡大礼,给媳妇贾后上表,自称“妾杨氏”,哀请保全其母性命。贾后不从,悲愤绝望的太后遂绝食而死,年才三十四岁。当年小杨皇后曾护佑贾氏,至此反罹其祸,使人联想起《伊索寓言》中农夫救蛇的故事。贾后又怕死太后诉于先帝作祟,令脸向下背向上殓葬,上面再放置厌胜物和符篆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贾后不但恣肆惨刻,而且淫乱宫闱,与太医令程据等多人鬼混还不餍足,令人到外面物色男宠,接进宫里养于密室,玩够了杀之灭口另换新鲜,只有一个小后生长得实在太标致了,舍不得杀他,事后厚赠衣服遣之归家。此人本是穷吏员,忽然身上穿起珠光宝气的衣服,大家都怀疑他是盗窃来的,小吏努力辩白,讲述了自己的奇遇:那天碰到一老妇,说家有重病人,算卦人说只要请你去看一趟病就好,事后定有重谢。于是让他上车后放下帷帘,藏进箱笼里,一路行驶了约摸十来里,碾过了六、七道门槛,才将他从箱笼里放出来,一看,居然身处雕栏画栋的华丽楼阁,问这是什么地方,老妇回答是天宫。然后让他香汤沐浴,吃饱喝足,带人内房。屋里有位三十五、六岁的矮个子贵妇人,皮肤青黑,眉上有痣,让他脱衣解带一同睡觉,这样同吃同寝了一阵子,送他许多衣物,仍旧藏进箱笼乘车回家,身上衣服就是贵妇人所送。人家一听就猜出这个贵妇人正是贾后,于是贾后的丑行大白于天下。

恶人自有恶人磨,贾后在位十一年,一肚子坏水的宗室赵王司马伦(武帝之叔父)率兵进京,废贾后为庶人,然后幽杀于金墉城,年四十四岁。

回过头来再说胡奋父女。胡奋因为将爵禄权位看得很淡,不妄求荣华富贵,所以能在当时极度动荡险恶的环境里保全身家性命,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和生存智慧。他字玄威,安定临泾(在今甘肃镇原县南)人。父遵,为魏车骑将军,封阴密侯。奋出身于累世将门,从小习武,性开朗有筹略,曾跟随司马懿左右,远征辽东公孙渊,得胜归,升为校尉,迁徐州刺史,封夏阳子,其后因监军讨刘猛功,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州诸军事、护军加散骑常侍。晚年勤奋向学,能援笔作文,任地方官有政绩,居边对属下威惠并重。既贵为国戚,又屡立军功(如在并州刺史任内击破入犯之虏,以平南将军屡破吴军等),得宠而不骄不躁。后卒于任所,赠车骑将军,谥为“壮”。

胡芳和另一位贵嫔左芬(使洛阳纸贵的《三都赋》作者左思之妹,也擅作文)其后都得善终。胡贵嫔没有诞育皇子,只生了女儿武安公主。

胡奋兄弟六人。兄广,字宣祖,位至散骑常侍、少府。弟烈,字武玄,将军,秦州刺史。侄喜,字林甫,凉州刺史、建武将军、假节护羌校尉。并能著令名于当世。

见《晋书卷》31•列传1和《晋书》卷57•列传27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2-29 12:5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2-29
胡家讲座(四) 胡洪军
宋代名儒胡姓多

南宋名儒学者,首推胡安国父子。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今属福建省)人。宋哲宗赵煦绍圣四年(1197)进士。殿试时,主考官定其策论为第一,当时居相位者指摘其文无诋毁元佑时政语,遂定状元为何昌言,榜眼为方天若,将胡安国挤至第三。又有人想巴结权臣章惇(即当时宰相),以其子充第三,把胡安国再往后挪,于是引起争执。哲宗命再读二人试卷,自己凝神倾听,对安国的文章再四称善,安国才保住探花名次。

安国在太学博士任上,与蔡京不协,被除名罢职。后,事得直,复原官。徽宗赵佶时,提举成都学事,因父母相继去世,安国谓子弟道:“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病辞归,筑室墓旁,耕种自给,打算一辈子就这样过了。宣和(1119—1125)末,有大臣荐之,除屯田郎,辞而不赴。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又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再辞,朝旨频促,不得已至京,钦宗亟召见,安国奏谓:“陛下视朝半年矣,而纪纲尚紊,风俗益衰,施置乖方,举动烦扰。大臣争竞而朋党之患萌,百宰窥觎而浸润之奸作,用人失当而名器益轻,出令数更而士民不信。若不扫除旧迹,乘势更张,窃恐大势一倾,不可复正……”钦宗听得频频点头。时近正午,天气奇热,钦宗汗流浃背,须人内更衣,命安国暂退。门下侍郎耿南仲就近听见安国论奏,大为恼火,乘间进谗道:“安国当日不肯事上皇(太上皇徽宗),今又公然谤讪陛下圣德,有不臣之心。”钦宗于是征询众臣意见,中丞许翰道:“自蔡京得政,士大夫无不受其笼络,胡安国超然远迹,不为所污,这样的人才实在难得。”钦宗遂下旨令安国强起任职,且道:“他日欲去,不会强留。”遂除中书舍人,授三品服。安国在任坚持原则,建言不避权贵,在中书才一月,多数日子因足疾请假,及入朝,事无大小必有论列,人或劝道:“事小者且置之,免得人家讨厌。”安国道:“事之大者无不起于细微,小事不屑言,大事不敢言,则无时可言矣。”终被权臣何桌排挤出政府,除右文殿修撰,出知通州(在今北京市境)。

安国离京才十余天,金人围汴京,钦宗亟召安国和许景衡,诏旨竞不得达,城陷北宋亡。

高宗赵构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登极,欲以给事中衔召安国,被奸臣黄潜善奏罢。建炎三年(1129),枢密张浚奏安国可大用,再除给事中,令其子起居郎胡寅促起之,至池州(在今安徽境),闻高宗避金兵仓皇南奔吴、越,遂还。绍兴元年(1131),除中书舍人兼侍讲,又遣使促召,安国献《时政论》二十一篇,复除给事中。二年(1132)七月,始得人对,高宗道:“闻卿大名,渴于相见,何为累诏不至?”十日后再次召见,除安国兼侍读,专讲《春秋》。

绍兴五年(1135),因与时相朱胜非不协,罢归,卒年六十五。讣闻,诏赠四官,加赙赐田十顷,恤其家人,谥“文定”。

安国强学力行,与游酢、谢良佐、杨时等交流学问,诸人皆程门优秀学生。谢良佐尝谓人道:“胡康侯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可见时论之高。其志存济世恢复,见中原沦没,遗民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其爱君忧国之心,远而弥笃,老而益坚;而风度凝远,超然物外,视富贵利禄如飞蠓过眼而已。同时学者侯仲良见安国,叹息道:“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复有斯人也!”

安国自登第迄致仕,前后达四十年,实际莅官还不足六年。长于《春秋》学,潜心钻研二十余年,撰《春秋传》三十卷,另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有三子:寅、宏、宁。

这里要说一说胡安国与秦桧的关系。他当年为秦桧说过好话,称其为有识之才,并帮助秦桧排挤过朱胜非和吕颐浩。安国之所以看走眼,是因为秦桧并非一出山就卖国主和,他也高喊过抗战,为此迷惑过许多人。

秦桧年轻时当过村学塾师,据说还写过两句打油诗:“家有三斗粮,不做猢狲王。”有点像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但两者存在差异。陶语表现了封建时代读书人不愿向权贵折腰的气节,秦诗中的“猢狲”自然指顽皮孩童(俗语也有“七八九,厌如狗”之说),淘气捣蛋是小孩天性使然,你拿他们撤什么气呢。

秦桧登徽宗赵佶政和五年(1115)进士第,开始坚决主张抗金,但被金人俘获后暗中与金人订立主和盟约,全家人于建炎四年(1130)被放归,自称是杀掉监者逃归的,居然骗得了朝廷上下一片信任,一步步爬上去,于绍兴元年(1131)登上右相高位。为了收揽人心,秦桧引荐胡安国等贤名素著的儒臣,安国受惑曾力言秦桧贤于张浚等诸人。次年秦桧遭排挤罢相,安国已先去职。到绍兴八年(1138)秦桧再次上台排陷主战派张浚和赵鼎,从此独居相位大售共奸时,胡安国已早在绍兴五年(1135)过世了。毋庸讳言,这是胡安国政治生命中的瑕疵。

但是安国的儿子胡寅就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敢于和奸相面目暴露无遗的秦桧毫不妥协地斗争。

胡寅,字明仲,安国长子,但非亲生。这里有一段小插曲。胡安国婚后一直没有儿子,其弟却接连生了许多男孩,这一年其弟妇又呱呱生下一子,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其弟想溺死他,又不忍心。这时候有人敲门,来人正是嫂子。原来安国妻子一直为怀不上孩子心里着急,头天夜里得一梦,梦中见产盆里有条大鱼不停地跳呀跳,这时得知隔壁弟妇又生男孩正在犯愁,就赶过去将孩子抱了过来收为己子,安国起名为寅,大概是天亮前寅时生的吧。说来也怪,这胡寅像是传说中的送子观音,此后安国家接连添丁了。

胡寅小时候很调皮,脾性桀骜不驯,动辄闯祸,教育无效,安国一气之下将他锁禁在一间空屋里。胡寅闹腾够了,发现屋角里有一堆杂木,便摸出衣袋里的小刀,将木头一一刻成木偶,居然有模有样。安国又惊又喜,将他改囚在藏书楼里,一年多时间,胡寅将所藏数千卷书诵读了一遍,一卷也没落下。从此读出了书中滋味,脾气也改好从善。

徽宗赵佶宣和六年(1124),胡寅中进士甲科。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除秘书省校书郎,迁司门员外郎。金人陷汴京,胡寅觑便逃归南方。

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胡寅得张浚举荐,为驾部郎官,擢起居郎,上书切陈时弊,言词激烈沉痛,其大旨力求高宗下罪己诏以收挽人心,直言批评高宗偏安苟话、粉饰太平的所谓“中兴”,劝其去虚文,务实效,改弦易辙,发愤振起,像老将宗泽那样奋起抗战,以报仇雪恨,光复旧业,彻底洗刷徽、钦二帝蒙尘的奇耻大辱,实现真正的中兴。疏上,时相吕颐浩恶其切直,除直龙图阁,主管江州太平观,将他赶出朝廷。

绍兴二年(1132)五月,高宗下诏求直言,胡寅上疏论“修政事、备边陲、治军旅、用人才、除盗贼、信赏罚、理财用、核名实、屏谀佞、去奸慝”十事,疏上如石沉大海,不见反响。不久命他出知永州(今湖南永州一带和广西一部)。

绍兴四年(1134)十二月,主战派执政,复召起胡寅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上疏力主备战,反对与金人通使议和,高宗嘉纳之。后与张浚意见相左,遂请就便郡奉养双亲。因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又主动乞求致仕归衡州(今湖南衡阳一带)。

秦桧上台后,对已致仕的胡寅犹忌恨不已,以讥讪朝政罪名,削除其原有官职,责授果州团练副使,去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就地管制。谪命下,胡寅欣然就道,在谪所撰《读书管见》数十万言以自娱,又著《论语详说》。秦桧死,胡寅渐次获得自由,其后又得恢复原先官职。绍兴二十一年(1151)病卒,年五十九。

胡寅学术上的成就比不上其父,地位和名望也不及,但志节豪迈、凛然大义、嫉恶如仇则过之。初登第时,正是风度翩翩二十几岁的美少年,中书侍郎张邦昌(此人后为国相,汴京陷落后,金人将他扶植为北中国傀儡皇帝)欲以女妻之,换成旁人求之不得,但胡寅厌恶张之为人,坚拒之,由此可见一斑。对秦桧自然更加水火不相容了。胡寅学有根柢,为文义理井然,其奏疏读来凛凛有生气,所著《斐然集》三十卷,行于世。

胡宏,字仁仲,号五峰,时人称之为五峰先生。幼时曾从杨时、侯仲良学,为“二程”(程颢、程颐)的再传弟子。优游衡山下二十余年,殚精竭虑,为学不舍昼夜。南宋著名学者“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拭曾师事之。绍兴年间亦曾上书,谴责当局苟且偷安。

胡宏初以荫补右承务郎。秦桧欲引荐之,宏作书答之,辞意强硬勿挠,人或以为怪,宏答道:“正恐其召,故示以不可召之意。”终桧之世,避不出仕。桧死后,朝廷召之,竟以疾辞,卒于家。所著《知言》一书,张拭誉为“言约义精,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也。”另有诗文五卷,《皇王大纪》八十卷。

胡宏之学,尽得其父之真传。视抽象的“道”为最高范畴,道与物的关系犹如水之与流,不可分离。天下万物都在运动,“无一物息者”。学习“缘事物而知”,“循道而行”。又谓人性本无善恶,“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圣人“不去情”,“不绝欲”,要在“发而中节”而已。

胡宁,字和仲。以荫补官。秦桧初相,欲借重其父兄故,召宁试馆职,除敕令所删定官。绍兴十五年(1145)十月,秦桧子嬉(火旁)知枢密院事,桧问宁道:“吾儿近日为参政,外间议论如何?”宁答道:“外间议论,谓相公必不为蔡京之所为也。”让秦桧碰了一个软钉子,于是只好罢了秦嬉(火旁)的参政(但至十八年又起为参政,直到与秦桧一起致仕)。宁后迁太常丞,祠部郎官。

胡寅既忤桧,宁出为夔路安抚司参议官,除知澧州(在今湖南澧县一带),不赴,主管台州崇道观,后卒。

胡安国所著《春秋传》,编纂修订均由宁完成。宁又著有《春秋通旨》,作为《春秋传》的羽翼。

以上见《宋史》卷435•儒林传

早于胡安国父子的名儒学者,有北宋仁宗朝的胡瑗。

瑗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泰州海陵(在今江苏泰州市)人。以通晓经学,教授于吴中(今江苏苏州市一带)。仁宗赵稹景佑(1034-1037)初更定雅乐,诏求知音律者。范仲淹荐胡瑗,以白衣对策金殿,试授秘书省校书郎,出为湖州教授。湖州府学经滕宗谅、胡宿两位贤太守创办和经理,规模为天下第一,现在又由胡瑗订立完备的管理章程和教学制度。讲学分经义、治事两斋,前者注重学术研究,后者联系时政实际。严立学规,以身示范,得学子数百人,瑗善待学子如己子,学子敬爱瑗如亲父。庆历(1041-048)中朝廷兴太学,下湖州府学取其法,著为令式。

后复召还瑗,历任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大理寺丞、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等职,赐绯衣银鱼。

胡瑗在太学讲学时,天下士子慕名纷至沓来,学舍容纳不下,借旁舍而置之。其弟子后试于礼部,十之四五皆进仕。因年迈多疾,以太常博士致仕。著述有《论语说》、《春秋口义》两书,今已佚。

胡瑗和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故长期从教,乐此不疲,成为一代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心是“明体”以“达用”。“体”,指封建道德的准则;“用”即是将道德准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又谓“命者禀之于天,性者命之在我”,开启了宋儒性命学说之先河。

我市乌山胡氏,尊奉胡瑗为始祖。

以上见《宋史》卷432•儒林传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3-06 11:35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2-29
胡家讲座(五) 胡洪军
晋陵胡家人气旺

宋代胡姓人才辈出,其间有名宦循吏,有学者宿儒,有以忠义直节彰显者,有以孝友隐逸著声者,《宋史》上立传者共计二十人(见于附录的还有许多)。地域分布也由原先僻处西北的安定郡逐渐扩散南迁,遍布于长河上下和大江南北,现今的甘肃、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地,都有胡姓闻人在那里生存,尤以江、浙两省为最多。人气最旺的首推胡宿家族。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古郡名,原名毗陵郡,今江苏常州市)人,为南唐常州刺史胡琼的后裔(胡琼是晋陵胡氏的始迁祖,参拙作《胡姓源流考证》)。登进士第后,出任扬子(古县名,在今江苏邗江南境)尉,其地正当长江和大运河交会处。这一年县境发大水,百姓被溺,县令某无所作为,坐视不顾。胡宿挺身而出,组织公、私船只日夜捞救,获救者达数千人。胡宿不但有一腔仁爱之心,而且文学拔类出萃,后被荐举为馆阁校勘,进集贤院校理。其后复出为宣州通判,能够平反冤狱。又升擢为湖州知州,下车伊始,就遇上前任滕宗谅那笔为数巨万的经济纠葛案子。

说起这个滕宗谅,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就是先贤范仲淹所撰《岳阳楼记》中所称“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滕和范是同科进士,交谊又非同一般。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根据过去的规矩,只有长辈才可以呼名,同辈和僚友之间都以其字互相称呼,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滕天性豪爽倜傥,重气节然诺,喜欢周济朋友,按理说人缘应该不错。但他任言官时,有担当,敢直谏,不怕得罪权贵,所以屡遭排挤,多数时间外放出任地方官,除被贬去池州担任杂职外,他当过当涂、邵武县令,还先后任泰州、信州、池州、江宁府、湖州、泾州、庆州、虢州、岳州、苏州等地方长官。他在任所每每有大动作,特别喜欢兴办地方官学,提升学风,扶育人才。他在岳州任上,重修了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写了流誉千古的《岳阳楼记》。可以说,没有他修岳阳楼,就没有《岳阳楼记》,没有《岳阳楼记》,恐怕就没有屡坏屡修矗立至今的岳阳楼大观,自然也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世名言。

滕宗谅在湖州任内大兴学校,使其府学为东南数省之冠,花钱达数十万。对这笔巨款,部属僚吏均推三阻四,不肯出头作证,背地里还啧有烦言,议论帐目可能有问题。他们不签署作证,自然无法销帐,滕宗谅有可能被迫查受惩处。胡宿知道滕宗谅不贪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宋史》载滕死在苏州任所时“无余财”),对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地方财政为老百姓兴利办实事十分支持,自然十分看不惯这些部属的作派,嘲讽他们道:“诸君辅佐滕侯,这么多年一团和气毕恭毕敬,等他一转背,马上怀疑他帐目有问题,为什么当时不说藏到现在说?和愿意代人承载过错分担骂名的古人相比,你们心里难道真的没有愧疚吗?若滕侯为此受谴,你等也脱不了干系。”于是事情得到了结。

胡宿在滕宗谅开创的基础上,继续积极经营,严密管理,长抓不懈,最后连国家办的太学也到湖州府来取经,学习成功的管理经验。感恩戴德的学子们于是立生祠纪念滕、胡两人。

在湖州任上,胡宿还筑石塘百里,以捍御海患,被民众亲切地称为“胡公塘”。多年后,升迁为两浙转运使,又召至京修《起居注》。

仁宗赵稹嘉佑六年(1061),胡宿以翰林学士兼端明殿学士、翰林学士左司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除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参加政事(即副宰相)。执政期间恪勤职守,直谅无私,对不恰当的人事任命,敢于坚持原则驳回去,并借天象变异进谏,拯救良善,斥退奸佞,对国家大政多有裨益。

如有一次,仁宗下嫁女儿兖国公主,将举行册封礼,胡宿直谏道:“陛下因爱女下嫁,拟行册封礼,臣以为此举欠妥,因为当年两位长公主(仁宗姊妹)下嫁时均未行册封礼。东汉明帝曾经说过,我子女的待遇,不能和先帝子女等同。等同尚且不可,超过自然更加不可。”仁宗接纳了胡宿的意见。

人们都知道包拯刚直,其实还有比包拯更刚直的人,他就是胡宿。包拯担任三司使(北宋时最高财政长官)时,部下吏犯过错(因不按时发军饷,引发士卒相聚哗变)当接受庭讯,包拯包庇之,不让该吏出庭。胡宿即上疏弹劾包拯道:“……泾州卒欲为乱,自当严惩,但当给的军饷超过八十五天不按时分发,该吏明显失职,难辞其咎,包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疏上,包拯害怕了,立即叫该吏受审认罪。

英宗赵曙继位,胡宿又上疏建言,不要因越边界捕鱼、伐苇等小事,与辽人轻启边衅。这个意见分量很重。其时北宋和辽国对峙,边境上时有磨擦。辽人打游击战大占便宜,打得赢就深入掳掠,满载而归,打不赢就马屁股一拍走人,追他不着,吃亏的总是北宋。防御战嘛,自然打起来十分被动,你不知道敌人从哪里进来,结果处处设访,战线拉得很长,疲于奔命,人力财力不堪重荷。小不忍则乱大谋,为小衅而打大仗确实犯不着。要打就要像模像样地全面主动地出击,以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

这时胡宿已年老体衰,多次向英宗请求辞官。治平三年(1066),罢知制诰,以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明年(1067),以太子少师致仕,不久逝世,享年七十二岁,赠太子太傅,谥“文恭”。

胡宿一生清谨忠实,内刚外和,学通天人之奥。与人言,必思而后答,临事镇静慎重,不轻举妄动,要干就干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执政立朝有大节,识大体,行事光明磊落,尝曰:“宿平生以诚事主,今白首矣,忍以毫发欺乎?”虽贵达仍笃行自励如布衣时。年轻时与一僧相善,僧自云有致富异术。僧濒死,托宿料理后事,愿以致富异术相传授。胡宿道:“您的身后事我会尽力办好,致富异术我用不着。”

胡宿子宗炎,字彦圣。初为将作监主簿,后为国子大宗正丞,开封府推官,考功吏部郎中。

哲宗赵煦驾崩,辽国派使臣来吊祭,朝廷派宗炎以鸿胪少卿身份去境上迎接,辽使臣不肯换宋人丧服,宗炎折之以礼,待其易服后才相见成礼,于是升迁为鸿胪寺卿。当年胡宿曾被派遣出使辽国,辽人都敬重他,这回宗炎又不辱使命,辽人感叹胡家世代不乏人才。

宗炎后以龙图阁直学士为颖昌(今河南中部许昌市周围一带)知府,后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周围一带),卒于任所。宗炎擅诗,辞思清婉,欧阳修闻客咏宗炎诗,叹赏不已,谓有的照、谢灵运风致。

胡宗愈,字完夫,胡宿从子,举进士甲科。胡宿获准辞去中枢职务出知杭州,陛辞时,英宗问道:“卿子弟中有谁能继此任?”胡宿举荐了宗愈,即召试于学士院。英宗和胡宿死于同年,只做了四年皇帝,其子神宗赵顼继位,即以宗愈为集贤院校理,后又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宗愈学识稍逊胡宿,行事与之相仿佛,因直言无忌忤执政,贬为真州(今江苏仪征一带)通判。

哲宗元佑初,高太后听政,逐新党起用旧臣,宗愈被召回任起居郎,中书舍人。元佑三年(1088),宗愈以试御史中丞,除中大夫,以尚书右丞参知政事。至此,胡宿和宗愈两番入中枢执政,位居显官。哲宗亲政,新党又得势上台,宗愈复遭攻讦,出知润州(今江苏镇江周围一带),后又以资政殿学士知陈州(今河南淮阳周围一带),改徙成都府,政治清明,蜀人得安居乐业。其后召归京城任礼部尚书,又迁为吏部尚书。年六十六岁时病卒,赠左银青光禄大夫。

胡宗回,字醇夫,也是胡宿从子,以荫登第,历任编修敕令官、司农寺干当公事、京西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京东陕西转运使、吏部郎中等职。哲宗绍圣初,宗回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桂州,进宝文阁待制,又降集贤殿修撰,知随州、泰州、庆州,复为待制。哲宗轻启边衅,宗回以直学士为熙河开边军主帅,辟鄯州和湟州地,但屡屡损兵折将,遭弹劾而夺职,其后屡蹶屡起,以待制和枢密院直学士衔,先后历任蕲、渭、澶等十州地方长官,卒于徽宗赵佶大观年间,赠银青光禄大夫。

胡交修,字己琳,胡宿侄孙,宗愈侄子,登徽宗崇宁二年(1103)进士第,授泰州推官。后又试词学兼茂科,考官翟汝文叹道:“非吾所能及也。”置于首选,除编类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政和六年(1116),迁太常博士,都官郎,徙祠部,迁左司官,拜起居舍人,起居郎,除右文殿修撰,知湖州。金人破汴京,北宋亡。高宗赵构素知其贤,建立南宋政权后,即以中书舍人职衔召聘交修,推辞不至。建炎三年(1129),复以中书舍人召,并诏令地方官遣送交修,至京后进位给事中,直学士院兼侍讲,高宗与之讨论天下大势,又出手诏咨询弭盗保民、丰财裕国、强兵御戎之策。交修上疏道:“昔人谓:甑有麦饭,床有故絮,虽仪、秦(指战国时雄辩家张仪和苏秦)说之不能使为盗。惟其冻饿无聊,日与死迫,然后忍以其身弃之于盗贼。陛下下宽大之诏,开其自新之路,禁苛慝之暴,丰其衣食之源,则悔悟者更相告语,欢呼而归……耕桑以时,各安其业,谷帛不可胜用而财可丰,财丰则可以裕国矣……”指出正是官府的横征暴敛,才使民不聊生铤而走险为盗。当世以为名言。其后交修遭人诬告,以徽猷阁待制,提举太平观。

绍兴六年(136),复召为给事中,刑部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等官,后又迁刑部尚书,在职多有善政。汀州宁华县(在今福建省)判十人大辟,报州复验,竟无一人可以判死刑,交修治该县令冒赏杀无辜罪。江南东道苏州监狱因大案关了很多罪犯,但还有六百人在逃未逮捕归案,留滞于狱者长时间得不到判决。交修建言,若是等六百人捕齐后再开庭,牢中关着的许多人会瘐死,请先判他们,罪状明白者论如律,疑点重重者从轻发落。诏允其请,获全活者甚众。其他还有谏阻滥发“交子”(宋代的纸币),防止币制混乱而坑害民众等。

蜀帅席益离任,高宗问交修谁可代席守蜀,交修道:“臣从子世将可用。”上面我们讲到胡宿举荐从子宗愈,这里交修又举荐从子世将,荐贤不以举亲为嫌,两人还真有点古人风度呢。高宗遂令世将以枢密直学士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其后世将守蜀五年,号为名帅。其时为屏障蜀地安全,驻重兵于大散关外,几万军士米饷,都靠船只溯嘉陵江运送,春夏涨水水流湍急,粮舟屡遭倾覆,秋冬水涸粮舟搁浅,军粮不能及时送达,士兵吃饭成了大问题。宣抚副使吴阶改为陆运,抽调成都、潼州、利州三路民夫十万人,沿途官吏协助转运,车重路险,民夫十个里有三、四个倒毙于沿途,苦不堪言。交修上疏道:“养兵所以保蜀也,民不堪命,则腹心先溃,何以保蜀?臣愚欲三月以后九月以前,第存守关正兵,余悉就粮他州,如此,则守关者水运可给,分戍者陆运可免。”这真是个好主意,因为北方的金人最怕热,夏秋气温高时不大可能南侵。高宗下诏令吴阶遵行之,从根本上解决了粮运难题。

绍兴八年(1138)夏,交修以继母年老,恳请奉祠里中以便奉养。高宗道:“卿可暂去,不久当复召还。”遂以宝文阁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九年(1139)六月,果然下诏召回,除兵部尚书,翰林学士兼侍讲。次年再次请求外放,除端明殿学士,知合州(今四川合川县周围一带),上任数月即卒于官。

交修生平简重寡言,进退有度,为文不事雕琢,坦白自然,忠勤为国,所至有政绩。绍兴号称“中兴”,学士三人禁中者,交修为第一人。事继母以孝闻,抚二弟尤友爱,遇恩次第为之补官。德才兼备之誉,交修当之无愧。

胡世将,字承公,胡宿曾孙,登崇宁五年(1106)进士第。曾以监察御史充福建路招谕使,后迁尚书右司员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以言事获谴,落职奉祠。不久,复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召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又出知洪州(今江西南昌市一带)兼江西安抚制置使,以讨平建昌兵变功,除兵部侍郎复知镇江。不久,召为给事中兼侍讲直学士,复迁兵部侍郎,以枢密直学士出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吴阶以军士无粮,奏请接踵而至,世将约阶会议,因蜀之粮运须溯嘉陵江千余里,半年始到达,于是奏请改用转运、折运法,花时少而运粮多,军储稍稍充裕,公称私便。

世将颇有将才。绍兴九年(1139),吴阶卒,世将以宝文阁学士宣抚川、陕,分军屯驻熙州、秦州、鄘州、延州诸道。次年夏,金人意外地出兵攻陷同州,进入长安,蜀兵因四散分屯,声援隔绝,形势危急。世将决定主动出击,阻遏金人的攻势,遣大将吴璘、田晟出凤翔,郭浩出奉天,杨政由赤谷回师河池,几天后,吴璘连胜金人于石壁、扶风,金人不敢贸然度陇西进,分屯的蜀军遂得全师撤回。诏除世将为端明殿学士。十一年(1141)秋,朝廷议再用兵,世将遭母丧,夺情起复,率兵收复陇州,破岐下诸屯,又攻取华州、虢州,兵威大振。但时隔不久,世将头上长了毒疮,除资政殿学士致仕归家疗治,享受签书枢密院事(相当于副宰相)待遇,卒于家,享年才五十八。由朝廷指派有关部门经理葬事。

胡唐老,字俊明,也是胡宿曾孙,与其弟世将同科进士。历南京国子博士,江陵(今湖北省)县令,召为秘书省校书郎。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擢殿中侍御史。金人再犯汴京,攻围益急,唐老对钦宗道:“京城危急万分,今康王留驻相州,请即拜他为兵马大元帅,号召天下之兵勤王援救。”于是拜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其时诸路勤王军纷至,而无人统帅,唐老上疏请命范致虚为宣抚使,节制诸路军队。但意见未被采纳,结果范军孤立无援,兵溃,京城破,唐老等诸臣均被俘。其后唐老脱身南归,因曾陷伪朝,贬秩知衢州。苗、傅叛乱失败,南奔围攻衢州,唐老率众坚守,叛军解围溃散,遂擢唐老秘阁修撰,进徽猷阁待制,充两浙宣抚司参谋官,知镇江兼浙西安抚使。

杜充降金,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失守,戚方率溃卒至镇江,唐老安抚之。不久,戚方率众要进犯临安(今浙江杭州市,为南宋都城),挟唐老率部同行,唐老不从,且谕以顺逆祸福,戚率众胁迫之,唐老怒骂,遂遇害。诏赠徽猷阁直学士,谥“定愍”。

晋陵胡氏自胡宿始为执政,宗愈继之,其后交修、世将,皆为宫禁侍从,子孙至九卿者十余人,遂蔚然为晋陵望族。当时人们都说胡宿家族人气所以发达兴旺,是因为他捞救众多百姓,厚积阴德所致。从长远的角度分析,这话有一定的哲理,因为好人终究会获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常言道,“积善人家有余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胡宿救起的人命有数千条之多!

但积德行善和人气旺两者毕竟没有必然的关联。我认为起直接作用的应该是胡宿家族一有崇儒门气,二有清白家风。有了崇儒门风,始能取得科举功名,走上仕宦正途。有了清白门风,则上不犯政府刑宪,下赢得百姓口碑。这样的人家,人气能不旺么?

(见《宋史》卷318、370、378、453)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3-09 17:0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2-29
胡家讲座(六) 胡洪军
明代名臣胡世宁

胡姓在明代很不走运。胡惟庸被定性为谋逆的奸臣,这桩惊天大案使三万多颗人头落地,昔日皇觉寺中念经礼佛的小和尚朱元璋竟然是杀人不眨眼的大恶魔!胡宗宪的抗倭业绩不够光采,又是巴结严嵩,又是献祥瑞物拍嘉靖皇帝马屁,到头来终因严党败露牵连下狱瘐死。但他在余姚县令任上倒是做成了一桩好事——保全了一座胜归山。慈溪市境内还存有一个纪念他的下梅林庙(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并祀他和抗倭名将戚继光。仗是戚打赢的,但他作为总督自然也少不了份儿,“领导有方”嘛。当地群众却心知肚明,叫它“少保胡公庙”,硬是把参将戚继光(戚晋升少保在隆庆年间)置于总督大人前面,有点像成都的昭烈庙被人们称作武侯祠一样。胡宗宪所撰《筹海图编》、《三巡奏议》等,颇具史料价值。

那么,就说说明代中叶名臣胡世宁的事儿吧。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旧县名,今浙江杭州)人。中孝宗弘治六年(1493)进士。性刚直不畏权势,并懂军事,可以说文武双全吧。初任德安(旧府名,辖境包括今湖北安陆周围几个县市)推官,辅助知府负责审理刑狱等司法事务。境内岐王(宪宗第五子佑榆)从官骄横欺民,世宁制裁之。岐王欲得湖田,世宁也加以驳斥。迁南京刑部主事,应诏陈边备十策,复上书极言时政缺失。再迁郎中,与李承勋、魏校、余祜并称“南都四君子”。迁太平(今广西凭祥市周围一带)知府,境内多少数民族,所设土官经常和朝廷发生冲突,究其原因系所设土官新老交替承袭时,地方官伸手索赂,不给则不予申报,故诸酋长怨望煽动叛乱。世宁令土官酋长得子后即报府备案,简化了承袭申报手续,解决了民族冲突的矛盾。再知宝庆府(在今湖南邵阳周围一带),岷王(太祖十八子朱柜后裔)及镇守中官皆惧惮之,不法行为有所收敛。迁江西副使,境内多盗贼,世宁安戢之,并修筑城防。其时宁王宸濠(太祖十七子朱权的四代孙,正德皇帝武宗的从叔祖)骄横不法,上赂朝中权贵为内援,下结江洋大盗作羽翼,意欲叛乱篡位,地方官畏惧皆不敢言,反而迁就奉承他,更助长其嚣张气焰。世宁于是愤然向武宗上疏道:“……江西患非盗贼,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过,数借大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躏遍穷乡。臣恐良民不安,皆起为盗,臣下畏祸,多怀二心,礼乐刑政渐不自朝廷出矣。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勅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得知后暴跳如雷,即罗织世宁“罪状”,遍赂朝中权臣,必欲杀世宁而后快。时朝中多宸濠党,乃命锦衣卫逮捕世宁。

当时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正顺道返家省亲。宸濠密嘱浙江巡按协助擒拿世宁送江西,由他亲手碎尸万段以泄心中之愤。世宁知道落在宸濠手里必死无疑,乃狂奔至京,自投锦衣卫狱。在狱中连上三疏,揭露宸濠种种谋逆情状,得杨一清等大臣的保护,得不死。系狱一年余,发配至沈阳。四年后宸濠果然杀巡抚孙燧和副使许逵叛乱,不久即被王守仁等政府军剿灭。于是世宁由囚所召起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道。闻世宗入继大统,乃上疏献“仁”、“明”、“武”三言,并举荐有才干的臣僚多人。在四川巡抚任上,选将益兵,立赏罚格,严禁隐匿,修烽堠,时巡徼,军威大振。劾罢无能的副总兵和殃民的中官。才二月,召京任吏部右侍郎,丁父忧归。守制期间,闻朝廷为争大礼,两派斗争白热化,世宁赞成张璁等新进派意见,后来听到世宗悍然在朝堂上杖死伏阙争大礼的旧派大臣,乃上疏道:“……臣向以‘仁’、‘明’、‘武’三言进,然尤以‘仁’为本。‘仁’,生成之德,‘明’,日月之临,皆不可一日无;‘武’,则雷霆之威,但可一震而已。今廷臣忤旨,陛下赫然示威,辱以箠楚,体赢弱者辄毙,传之天下,书之史册,谓鞭扑行殿陛,刑辱及大夫,非所以光圣德。新进(按:谓张璁辈行大礼赞成派)一言偶合,后难保必当;旧德老成(谓争大礼反对派)一事偶忤,后未必皆非,望陛下以三无私之心照临于上,无先存适莫(谓对赞成派有好感,对反对派有恶感)于中。”但意见未被刚愎自用的世宗接受。

起复后任兵部左侍郎,上疏陈边备二十五事,又请善保圣躬,毋轻饵药物(时世宗正在服丹药祈长生不老)。世宁以进言屡屡不用,多次上疏乞病假,乃改南吏部,进工部尚书。复召京任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世宁既掌刑宪,务持大体,多有建言。复改刑部尚书,能平反冤狱,其中仅一次就全活二千人之多。又代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复陈“定武略、崇宪职、重将权、增武备、更赏罚、驭土夷、足边备、绝弊源、正谬误、惜人才”十事。居兵部三月,求去,不允其请。又上备边三事,称病势转重,乃听其归家养病,仍给俸禄全数。居数月,复召起为南兵部尚书,固辞不赴。

嘉靖九年(1530)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世宁风格峻严,居官清廉,疾恶如仇,荐贤惟恐不及,保全了许多有才干的遭谴官员。平生与人言,讷讷不出口,具疏则援古据今,洞中症结。嘉靖(1522—1566)初以议大礼,与张璁、桂萼辈意见相合,张、桂想进一步拉扰之为其所用,但世宁凡事有定见,不妥协,论事多与之不协。昌化伯以他姓子冒袭爵,桂萼拟帮助他蒙混过关,世宁当场抗争道:“吾辈不得以厚赂之故,欺诬朝廷。”桂萼闻言脸为之变色。在处理哈密归属问题上,又和执政张璁持相反意见,终于越来越隔阂,与之分道扬镳。

世宁有两个儿子,一个名胡纯,另一个名胡继。胡纯以父荫,任肇庆(在今广东)知府,有能名。次子胡继智力发育较迟,不被世宁看好。世宁去江西平盗贼,胡继随从前往。世宁一次外出,胡继暂署军务。部将来禀事,胡继一一处分之,并指导诸将进退离合的多种阵法,部队焕然有了新模样。世宁归后见状,大为惊异,得知指授者竟是胡继,喟然叹息道:“从来知子莫若父,身边有这么优秀的儿子,我为什么竟然一直没有发觉呢!”从此每有军事行动,总要和胡继一起讨论行动方案,世宁的方案十不失三,胡继的方案十不失一。世宁草疏揭露宸濠,胡继劝阻道:“大人这样做,会遭严重的祸难。”世宁道:“为父身已许国,生死祸福置之度外矣。”世宁下狱后,胡继想念父亲,悲愁过度而死。世宁痛彻肝肠,成为终天遗憾。

胡世宁和孙燧、王守仁为同科进士,宸濠的叛乱又将他们的命运串合在一起:胡世宁首发宸濠之奸险遭毒手;孙燧坚持直面斗争而罹难,但其生前举措却为叛乱设置种种障碍;王守仁则直接指挥并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这莫非是历史老人刻意作出的安排?

(见《明史》卷199.列传87)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3-09 17:0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02-29
胡家讲座(附录) 胡洪军
附录 胡氏源流考证

胡姓是中华民族百家姓中一个大姓,在全国人口普查中排第十三位,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以上。在我们慈溪市内,为第二大姓。胡姓不但人数多,而且接受中华文明早,封建社会由科举进入仕途的大有人在,特别宋、明两代,人气尤旺。慈、余地区曾流传过这么一句老话:“胡、孙两姓,在朝半进”(按:“进”为房屋空间名称,每个庭院为一进,如祠堂有前进、中进、后进。房屋由前檐至后墙的纵向距离称进深)。意思是说,胡姓、孙姓人士任京官者很多,差不多占上半数,挨挨挤挤地站满半个朝堂。当然这话有点说过头了。

(一)胡姓的由来

胡字出现在人名中,首见于《世本•作》,上有“胡曹作冕”、“胡曹作衣”的记载,据说胡曹是上古黄帝时人,他创制了帽子和衣服。但这位能工巧匠是传说中人物,毕竟时代太遥远,也许纯属子虚乌有,而且当时恐怕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姓氏呢,这个不能作准。

有关胡姓的来源,据《通志•民族略》,可归纳为三种。其一,以国为姓。周朝时候,曾出现两个胡国,一个在今河南郾城一带,国君姬姓,系周王朝的同宗;一个在今安徽阜阳一带,国君归姓;它俩都是第四等子爵国,先后被楚国所灭。两国之人有可能以国名为姓。其二,改姓而来,这种情况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在北方创建了北魏政权,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个开通明白人,主张少数民族与先进的汉民族同化,自己带头改姓名为元宏,命鲜卑族中纥骨氏部落的人改姓为胡。其三,以谥为姓。这是现今最普遍,也最乐意为胡姓人士所接受的说法,说胡氏的得姓源于舜帝后裔胡公满,其后人用他的美谥“胡”作为姓氏,其后子孙繁衍发展,形成胡姓的主流。这也属人情之常,谁不希望成为“圣裔”,自己身上具有舜帝高贵贤明的遗传基因呢。

舜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八世孙,上古五帝中最后—帝。他是一位无比优秀的部落联盟首领,以大孝著称,尧帝经过长期周密的考察,将帝位禅让给他。舜继位后,治理好洪水,整顿好社会制度,将天下治理得祥和安乐,故被尊称为大舜。因他曾受封于虞,称有虞氏,故又叫虞舜,又因生于姚墟,居于妫汭,故又姓姚,姓妫。据说余姚的得名,就因为历史上曾是大舜某个支系后裔的领地的缘故。

舜帝死后,根据那时的禅让制度(上古时代各部落联盟民主推荐贤能继承人承袭帝位的制度),传位给治洪水有功的禹(但历史上另有一种说法,禹因治水有功大得人心,乘舜帝南巡,未经禅让乘机抢夺帝位,遂使舜帝客死湖南。禹死后,其子启率先破坏这种开明的禅让制度,自己承袭为国君,建立夏王朝,从此帝位变成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独家世袭制,“公天下”于是变为“家天下”。后来商汤革命推翻夏桀建立商(殷)王朝,周武王姬发革命推翻殷纣建立周王朝,也都承袭了这套制度,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周武王上台后,为了广泛笼络人心以巩固自己家族的统治地位,大封前贤后裔、宗室和功臣为诸侯以拱卫其王朝。他先找到了舜帝后裔虞阏父(或作遏父),请他任陶正(制作器皿的长官),夸他工作出色,与他攀成儿女亲家,将大女儿太姬下嫁给阏父的儿子满,并为追崇舜帝当年功德,让虞满复姓为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做国君,让他世代奉舜帝之祀。

妫满这位陈国首位国君,政绩很不错,死后被谥为陈胡公(按:古代帝王和大官死后,有关政府机构根据死者生平行状,给予一、二个字作为谥号,以褒贬共善恶。陈,国名;胡,谥号;公,周王朝诸侯国的第一等爵位)。“胡”是个相当难得的美谥,据《逸周书•谥法解》:“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它表述了妫满自己既享高寿,又能保育民众,形成敬老的社会风气,故能获得民众拥戴。

胡公满开创的陈国存在了六百余年,至湣(闵)公妫越时被楚国所灭,宗室后嗣星散各地,有姓陈的(后又有转姓田的),有改姓姚的,姓虞的,其中第六子公子澄这一支,以妫满的谥为姓而姓了胡,从此便有了最早的胡姓。

(二)郡望为“安定”

战国时,史籍中就开始有胡姓人露面。汉代开始,胡姓家族中名人辈出,可谓“神州代有胡姓出,频领风流数百年”。如西汉时有胡安(一作胡友),讲学白鹿山,为大文豪司马相如的经学老师。有胡建,汉宣帝时执法刚正不阿,为锄强 暴而冤死,民间为之立祠祭祀。东汉时有贵为三公、历仕六朝的胡广,人称“万事不理问伯施(伯施为胡广字),天下中庸有胡公”。

胡姓人士中的佼佼者,不但太平盛世为名宦,而且战争岁月为名将。三国魏晋时的胡质、胡威、胡奕、胡遵、胡奋等,都是声名显赫、独当一面的高级军事长官。当时胡姓人士足迹遍布全国,但最具规模并成为早期主要聚居地则在安定郡(地跨六盘山南北,今宁夏中南部和甘肃东北部一带)。汉代胡建曾任安定太守,迁其家族至其地。三国魏晋时,胡质、胡威均供职于此,胡奕被封安定侯。北魏胡国珍(临朝执政多年的胡太后之父。安定胡姓女子在北朝时共出了四位皇后)更被晋封为安定郡公。上述家族陆续在此定居,繁衍生发,从而奠定了胡姓成为该地望族的地位,于是安定便成为胡姓的“郡望”。

魏晋南北朝和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频仍,安定胡氏为躲避祸难,逐渐南迁,生发出许多南方支派,其中首推南朝刘宋时开国元勋胡藩创始的江西华林支派。胡藩追随宋武帝刘裕北伐南征,立下汗马战功,被封为阳山县男,死后谥为“壮”侯。宋武帝为答谢其殊勋,生前曾赐予豫章(今南昌市)西面大片土地,其后裔遂定居华林(今江西奉新县西南)。胡藩生有许多儿子(据说他有十二位夫人,六十多个儿子),于是华林便成为胡姓另一大聚居地,形成“北有安定,南有华林”的两极态势。

大凡历史上民众迁徙的原因有二:一是外界社会因素促成的,如逃避战乱、灾荒等;二是家族内部因素决定的,当一个家庭聚居该地,繁衍到临近“饱和”状态时,便会有相当部分人离弃故土,四散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基于后一种原因,华林胡氏后人中,有迁向两湖的,有去两广、四川的,有去江浙、安徽的,有去福建、台湾的……

胡藩的二十五世孙中,有个胡城,时当五代,生有五子:珰、瑜、琼、(王告)、球(均从“玉”旁)。他命长子珰留在华林守祖业祠墓,其余四子均徙他乡,次子瑜徙河南,四子王告徙九江,五子球徙湖南武陵,三子琼因任南唐常州刺史,遂安家毗陵(又作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市)。胡琼开创了胡氏家族中的毗陵派系。

综观历史上的胡姓,北支发迹较早,贵显者武将居多。南支成名稍迟,宋、明等代,涌现了大批名宦和学者,科举中出过状元、榜眼、探花、会元、解元,各科进士更如过江之鲫不胜数。佼佼者例如北宋学者胡瑗,以布衣执教太学,春风化雨,誉满杏坛,大儒程颢亦曾师事之;晋陵的胡宿、胡宗愈两代为副相;南宋有坚决主张抗金,上书乞斩秦桧悬头示众的资政殿学士胡铨;明初有丞相胡惟庸和建文帝钦点状元并赐名的胡靖等。

(三)我地胡姓渊源

余、慈境内的胡氏家族,大多属柏山后裔,而柏山胡氏是前述毗陵派


未完待续......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3-09 17:05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2-03-02
这个讲座搞的好,值得大力推广。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2-03-02
洪军宗亲将难读的古文意译为易懂的白话,应该花费很多精力。请南山宗亲转达古戈对洪军宗亲的问好,祝他身体健康,愿他为胡氏文化做出更大的奉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2-03-02
这个讲座搞的好,值得大力推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