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仙师与福建连江镇海楼 崇奉胡仙师之习俗始于唐而盛于明。古时候凡事依赖神灵,平民百姓所祈求者乃风调雨顺、出入平安,而官宦世家则希翼仕途通坦、飞黄腾达。为此须而设专龛供奉神灵。
胡仙师,亦称胡仙爷、胡真人等。据《闽杂记补遗》记载:仙师乃皓发老人,慈眉善目,白须飘拂。唐开元廿三年(公元735年) 庶出于楚地夏口,俗名“李阳”, 幼失怙恃。束发之年师从班门,兼修法术。壮年时恰逢“安史之乱”,曾从戎打造战车,尔后随军转战于三楚、两淮等地。沿途布德行善,修桥铺路,参与设计廊桥、风车等,道艺十分精湛,深得百姓拥戴。思来大凡神圣亦出凡胎,皆须磨砺修炼,过化存神,方能修成正果。仙师与天龄遐,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归厥,岁百二又八。得道于“黄巢乱唐”之时,曾为镇军随伍供奉,征战入闽。尔后频频显灵,护国拯民。为世间驱邪扶正,布瑞降祥,且能有求必应,灵验无比,榕城百姓感恩戴德,早在北宋之时即曾在福州城北越王山(今屏山)之麓濒唐河(现龙腰附近) 建“仙师庙”以祭祀。
明初,朱元璋命征南将军胡美(即吾儒阳胡氏入闽始祖廷瑞公)率师从江西进兵福建。洪武二年(1369年),与水路进兵之汤和部会师福州,自此福建悉平,美公留守其地(见《明史》第129卷), 屯驻越王山南麓(现北大路一带)。 是年福州灾荒,生灵涂炭,福州民谣云:“洪武二年天大旱,石头发火土生烟”。 美公体恤民情,亲临“仙师庙”设坛求雨,三炷香罢天降甘霖,旱情自解。此后民众深感灵异,崇奉倍增。
洪武四年(1371年), 福州扩建城垣,并在越王山顶建造“样楼”,因楼有“临江控海”之说,故易名“镇海楼”,并内设胡仙师神龛以供四时祈祀。从此仙师地位更加显赫,直至晩淸,福州各大衙门为护印守印,都设有专祀崇之,形成了闽都十邑独特之官民同参之道教祭祀文化活动。
晩清至民国初期,国运衰败,致镇海楼年久失修,几临倾圮。民国廿二年(1933年), 彼楼罹祝融之灾而毁,据传胡仙师仍法周上界,心存群黎,经常在南门兜海底路、南公园“望海楼” 等地显灵。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镇海楼第六次重建,然落成后挪作“林森纪念堂”等其它用途。
1970年镇海楼被强行拆除,从此基址荒废,福州市民又在海底路(今五一广场、市教育局附近)设龛以作替代。后因城市布局多变,几经搬迁。
据传1993年仙师显灵,有感吾儒阳胡氏入闽始祖,大明朝开国功臣,中书平章同知詹事院事、荣禄大夫、豫章侯廷瑞公知遇之恩,托缘溪山(儒阳古有溪山胜境之称)名彦胡尧光择址再建镇海楼。移驾儒阳以及择地和坐落、朝向等均蒙胡仙师神灵允纳后兴工起建。历时一年,次年玄月落成,乡民额首称庆并设典恭迎仙师驾幸,开光设祀。
2006年,福州屏山(越王山) 第七次重建镇海楼,落成后榕城信士意欲迎请仙师重返省城,据云胡仙师顾念与儒阳胡氏楚地同根,同宗一脉,亲情难却,又蒙美公厚遇,执意留坰,泽护本双溪境(儒阳古时为双溪境)。
2011年,岁次辛卯,尧光君二回甲子初度,再行仁德之风,念仙师驾幸溪山将逾廿载,恩庇乡闾,香火日盛,欣然斥资扩建儒阳镇海楼。重建后楼堂殿宇保持原有朝向,而规模比原来面积扩大近三倍。特聘福州古建筑设计所设计,精心施工,拟诹2012年开春之际举行新楼落成暨胡仙师神龛开光庆典。
公元2011岁次辛卯年仲冬
儒阳胡氏第廿三世胡新煊撰 (胡新煊 文/ 胡永奎/图) [ 此贴被hyk501在2012-03-10 00:2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