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胡姓源远流长 族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物乃天地所出,人本祖宗以源。盖谱知其所祖,对祖其所尊也,书昭穆之序,而有尊卑之分伦次之别,盖炎黄传世,晰晰无可记载,查录史书以详其源而传后世矣,今略书其源,望后贤取裁之。
炎帝神农氏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又称为神农氏。在古代文献中,像《周易》、《史记》、《汉书》、《淮南子》、《山海经》、《三皇本纪》、《路史》、《通志》等中都有关于炎帝的记载。其中,以郑樵所著的《通志》记载较详。《通志》曰:“炎帝神农氏起於烈山,亦曰烈山氏,亦曰连山氏,亦曰伊耆氏,亦曰大庭氏,亦曰魁隗氏,亦曰人皇。少典之元子,其母曰女登,有蟜氏之女,女登有神龙之感而生神农焉。长於姜水,故为姜姓,以火德,王天下,故为炎帝。民不粒食,未知耕稼,於是因天时地宜,始作耒耜,教民蓺五谷,故谓之神农。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又作方书以救时疾,复演八卦而为六十四卦,名之曰归藏,作都于陈,后徙鲁,以火纪官,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乐曰下谋,或曰扶持其俗,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万而不杀,法省而不烦,列廛於国。日中为市,始作五絚,削桐为琴,纠丝为絚,以通天地之德,以合神人之和。……在位百二十年。”
炎帝晚年,到南方巡视采药,来到湖南株洲,误尝断肠草而崩,于长沙茶乡之尾(今湖南省炎陵县),葬炎陵县西南十五公里处,炎陵山山麓。现有炎帝陵一座壮严宏伟,是国家风景名胜区,是炎黄子孙游览参拜的圣地。
黄帝轩辕氏 黄帝轩辕氏。字玄律,乃古有熊国君少典氏之次子,母有蟜氏,名附宝,至祁野,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廿四个月,生帝于寿丘(今山东省曲阜县东北八里)以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西北)。因名轩辕,长于姬水,是以姓姬,又因公族未及三世,复姓公孙,受国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亦氏有熊,建都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有土德之瑞(取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而万世长存不易之意),故号称黄帝。
帝修德振兵。败帝榆罔于孤泉(今河北省怀来县)之野,发明指南车,擒杀蚩尤于涿鹿。创立制度,著六书、综六艺,作调历,造律吕,定算数,又画野分州,经土设井,建立氏族,分命官司;设六相以治事;造货币,执五谷以足民食,正衣裳,教民蚕以供衣服;兴工艺,营宫室以教民居;辟道路,造舟车以济不通;作内经以寿人年;制律法以扬德武,为我国奠定万世根基,故称为中华民族之祖。
帝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名嫘祖,生昌意、玄嚣、苗龙。二妃方雷氏,名女节,生体,清。三妃彤鱼氏,生夷彭。四妃嫫母,貌恶德充,生苍林、禺阳。其众嫔共生十六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即姬、酉、祁、巳、滕、葴任、荀、僖、姞吸取寰、依是也。此十二母姓之演绎,乃成今中华民族)。八月既望,帝崩葬桥山,(今陕西黄陵县桥山)在位百年。癸亥至壬寅(西元前二六九八——二五九九年)享寿一百十一岁,传立次子玄嚣,是为少昊。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同为中华民族始祖。
舜帝有虞氏 姓姚,号有虞氏,故称虞舜,传说舜目有双瞳,故又名重华,舜的父亲是一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舜的母亲早年亡故,复继后母,生性恶劣,生了一弟,名曰象,此人傲漫无常,瞽叟和继母却十分宠他,並对舜产生了嫉妒之心,曾多次暗害舜未成,舜就生长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之中,但是舜不抱怨父母和弟弟的弱待,並对父母十分尊敬,对弟弟十分谦让,所以当时人都认为舜是一个生性纯朴,品德高尚的孝子。
由于舜的品质超出常人之外,当时的部落首领尧把位让给舜,並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舜即位以后广泛听取大臣之意见,惩罚奸佞,举贤任能,使得边疆训服,民族和谐,当时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
当舜六十一岁那年,为了效仿尧的禅让,找到了当年曾被他处死的旧臣鲧的儿子——禹,舜不计前嫌,效法尧帝将位让给了禹,禹即位以后,不负先人重托,精心治理国家大事,领导治水十三年,三顾家门而不入的崇高品质,赢得后人以赞颂。舜百岁那年到南方巡视,不幸死在苍悟,葬九嶷山后人称为零陵(今湖南宁远东南)。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娥皇立后,女英为妃,娥皇无出,女英二子:虞滨、虞思(后夏禹王封商国为君,曰商均)舜死后娥皇、女英千里寻夫于君山,泪尽以血,洒之于竹,皆成斑纹,娥皇、女英溺於湘江之中,葬于洞庭湖之君山,人们所传说的“湘君神”(指娥皇)湘夫人(指女英)。庶妃登北氏葬湖南汩罗市西北的黄陵山,生二女:烛光、宵明,另有庶妃多名,庶子八人。
陈 侯 时 代 胡姓的始祖本姓妫(生于妫水河边——今北京延庆县境内,古代人多以地名、山名、河名为姓,故姓妫),叫妫满。妫满是舜帝的第34代嫡孙,即轩辕黄帝的第42代嫡孙,系黄帝子中的次子昌意之后(长子青阳,次子昌意均为黄帝正妃嫘祖所生)。周初时,妫满的父亲阏父,官居“陶正”,主管制作陶器,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制陶业上 很有建树,很得周武王的赏识。加之武王对妫满也很器重,便将长女大姬嫁给妫满,于是妫满便成了周武王的驸马。兴周灭纣,天下安定以后,周武王在分封列国时,把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分别派往各地为诸侯,借此屏护、拱卫王室。这样周王朝便封了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12个诸侯国,加上后来所封,号称“八百诸侯”。周天子的驸马爷妫满便被封于陈国(今河南开封、商丘、淮阳和安徽亳州一带),成了陈国的第一代国君。妫满正直有气节,在位15年,享年七十有二岁死后葬于今河南省淮阳县城南的城濠边,墓为铁墓,因为当地的胡姓后裔,当年为防濠水浸湿墓地,特以铁水浇锢而成,此墓至今仍在。
周成王为什么要追谥妫满呢?妫满死后三年,此时他的次子皋羊在位。周成王(武王之子)为了表示对妫满的敬重;又因为妫满是舜帝的嫡脉后裔,按照周王朝当时“兴灭国、继绝世”的政策,和追封“三恪”(舜、禹、殷三帝嫡系后裔)的规定,就在妫满死后追谥他为“胡公”。这是发生在周成 王在位九年的事。
为什么称之为“胡公”呢?“胡”、“公”二字各有含意。古代“胡”有“弥年寿考”即年高寿长的意思,“公”的含意是,陈国过去是“侯国”,这一追封,陈国便成了“公国”。按周王朝官分五个等级,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陈国的国君从此便意味着由过去的“陈侯”晋升成了“陈公”。(“公”上面是王,除了周天子,无人敢称王)封建社会最尊贵的姓是皇帝的姓,称之为国姓。最了不起的姓是皇帝的赐姓,能得到天子赐姓是最高的奖赏,也是满门的荣誉。妫满因年高有德而被周天子追谥为“胡公”,是既封公爵,又赐胡姓,双喜临门。既使各国诸侯景仰,又令陈国国人羡慕,国人羡慕皋羊“贵为胡姓”,皋羊就将父亲的灵牌由“妫满”改为“胡满”,这是发生在周成王在位九年的事(即公元前1033年)。自此胡姓儿孙则追随赐姓至今。若从满公出生的公元前1108年算起,至今天的公元2009年,已历3117年,后辈有诗赞曰:“始祖妫满,天生哲人;文豪励志,武略垂勋;佐兴周业,受封天陈;子孙姓胡,万世之春。”
当然,胡姓的来源,并非仅仅起源于满公,还有另外两支。一是周初被封的姓胡子国,在今的漯河市东;另一个是归姓胡子国,在今的安徽阜阳。这两个胡子国均被楚国所灭,两个国君的后代都是以国为姓,也称胡氏。二是来源于北方鲜卑贵族之后。北魏孝文帝为了实现与汉族的民族共融,发起一场“姓氏改革运动”,将纥骨氏也改姓胡氏。当然,满公后裔是胡姓的主要支系,在胡姓人口总数中要占90%。这三支胡姓以顽强的生命力繁衍至今,成了当代中国的第十三大姓,拥有人口占全国的1%以上。
纵观胡姓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胡姓是多灾多难多变故、不屈不挠的家族。除少数民族纥骨氏是奉北魏孝文帝的皇命而改入胡姓以外,在偌大的汉族中,既无皇上将他姓赐以胡姓之事;更有少数他姓想借胡姓之“誉”,融入了胡姓之中。而让胡姓人更为悲哀的是,连胡姓自身有的子孙,也流入他姓,繁衍成了中华大姓。当然,这也有其它的诸多历史原因……。
首先,胡姓人因“内乱出走”而改为田姓。此次事件在司马迁所著《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亦有完整的记载:陈公胡满传到第十世时,为争夺王位,陈桓公胡鲍在病中被其弟胡陀所杀,同时,被杀的还有胡鲍的太子胡免,胡陀自立为陈厉公。而厉公当政以后,胡鲍的另三个儿子跃、林、杵臼均恨叔父厉公杀父、杀兄、篡位,经过长期合谋,终于用计杀了厉公,并立鲍的次子跃为陈利公。这样,陈厉公胡陀的儿子胡完则完全失去登位之望。陈利公胡跃死后,其弟杵臼即位,是为陈宣公。宣公原本已立长子御寇为太子(正宫所出),后因宠爱妃子(蔡妃),为讨爱妃欢心而杀长立幼,立庶出的次子胡款为太子(即后来的陈穆公)。此时已为陈国大夫的胡完,素与已杀的太子御寇交情深厚,又因上一代仇怨的阴影犹存,唯恐遭祸,于是连夜只身逃往齐国,被齐国所收留,还委以重要官职(“工正”)。因其才识过人,不仅娶了齐国宰相之女为妻,还得了齐桓公一处形似“田”字的封地。胡完,这个胡满的第十一世孙,从此改胡姓为田姓,并成为田姓的始祖。
后来,田完的子孙在齐国发展,成了能左右齐国的强大家族。至田完第九世孙田和时(即公元前386年),田和废了姜姓的齐康公(姜太公的后裔),自称为齐王(史称“田氏齐”)。田姓齐国还曾一度成为战国七雄的霸主,至田完第十五世孙田建(公元前221年)时,才最后一个被秦国所灭。亡国以后,除田姓家族外,齐国的王宫贵族中又有更多的人改姓田氏。以至发展繁衍至今,田姓成了中华第57大姓。以上所述,当今田氏也与胡姓同源,作为田姓的始祖胡完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胡姓人因“亡国避祸”而改姓陈。胡满死后,他的儿子、孙子就一代代的在陈国为君,前后共有25任国君,经历了二十世,约六百多年。至二十世陈泯公胡越时,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始至内乱,荒淫失序 ,争夺权位而祸起萧墙:外无信义,朝秦暮楚,更乏死节之臣,陈国岂能久存乎?”因陈国曾背楚盟,在吴国攻打楚国时而陈自保不救,以至楚惠王怀恨在心,公元前479年,陈国终为楚国所灭,胡氏王公贵族从此废为庶民。在这场兵灾战乱的亡国大祸中,在位24年的胡越被杀。国破家亡,“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其子19人为逃追杀,亡命天涯之中,只有长子胡衍,六子胡澄继续以祖为姓,姓胡。
胡越其余儿子,除极少数被追杀以外,至少有十五位胡姓王子隐姓埋名,随同陈国出逃的难民在异地他乡以国为姓,姓陈。如此庞大的阵容一下子加入陈姓始祖的行列,这就是晚生600多年的陈姓,为什么后来居上、发展繁衍成为当今全国第五大姓,而本祖胡姓却屈居全国第十三大姓的主要原因。
安 定 时 代 胡门惨遭国灭大祸,历尽磨难幸存的两支“满公”嫡脉后裔,虽由王公贵族废为庶民,却其志不堕,不屈不挠。胡越长子胡衍国灭后逃奔阳武落籍繁衍,后世称“阳武堂”,六子胡澄逃奔安定(今宁夏固原市)落籍繁衍,后世称之“安定堂”。这两支胡姓人虽衰于东周,却又曼延于秦,复兴于汉。下面举我们胡姓“安定堂”的谱系为例。
纵观21世澄公至64世藩公这43世之间,先后有7人封王,8人封公、封侯,20多人为将军、太守、刺史、三公九卿,还有4人为皇后和皇太后。中国历史上,胡氏女中最出名的要数北魏世宗的皇后、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满公56世胡奋裔孙胡国珍之女),她曾两度临朝执政,长达13年之久,贵为一国之尊,权倾朝野。
这期间最出名的贤臣是澄公的25世孙胡广(字伯始)。北宋文豪司马光,在他所著《资治通鉴》里有一篇“万世不理问伯始”的故事,所记述的“伯始”,便是胡满的46世孙胡广。胡广年享八十一岁,初时以“廷试第一”而入仕,后“五迁尚书仆射”(丞相),“历仕六帝”(东汉时安、顺、冲、质、桓、灵六个皇帝),为官三十一年。这三十一年,是东汉王朝的多事之秋:地震 、水害、蝗灾连年不断;外侵、内乱、盗贼干戈不息;皇帝人人年幼,太后个个干政,外戚宦官邀宠争权;导致国无宁日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胡广就处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中,不仅能全身远祸,而且始终稳处“三公”之位。都因他“为官谨慎、清正廉明、秉性忠直、练达事体、明解朝章”。以至京师百姓谚云:
风风雨雨非耳聋,是是非非明心中;
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可见胡公的声望和才德能左右皇帝、左右天下。后来三国时孙权之父孙坚就曾为胡广作过“墓志铭”。
华 林 时 代 胡满的64世孙胡藩,是江西华林胡氏的开山鼻祖,胡藩在南北朝刘宋孝武帝时,以“文武兼备、中直义烈”成名,曾随刘宋孝武帝南征北战讨伐,在征讨、平叛、破敌中,“所战有奇功,所见有特识”,官封“相国参军事”,授之“壮侯”,赐土江西豫章(南昌)华林。退隐后则率12房夫人,60个儿子及其族人聚居繁衍于江西各地,于是胡氏便成了江西的名门望族。长子胡镇后裔今居湖北黄岗东。
胡藩的24世孙,即满公的88世孙胡成是晚唐皇帝昭宗的侍御史,位仅次于御史,职权是上管对皇帝的谏议,下管对百官的执法,其官声政绩都很出色。后来唐被后梁(五代时)朱温所灭,他“悬车不仕,隐居豫章之西华林”。其妻耿氏,封一品“徐国夫人”,即后世所称的“耿氏婆婆”,这是一位胡氏婆婆中最了不起的女性,她相夫名就,教子多方,贤淑聪慧“。后人对成公、耿氏这两位祖宗的评价,有这样一副对联:“成公诗书传家昭胡氏,耿氏礼仪教子光华林”。正因为有成公、耿氏这样出色的父母,才有其优秀的五个儿子:长子胡珰官封膳部员外郎,次子胡瑜官封陈留尹,三子胡琼官封常州刺史,四子胡王告官封江州节度使,五子胡球官封散骑将军。初时其子孙群居江西奉新华林,计八百余口。后因大唐灭亡,为躲避亡国灭族之祸,成公的五个儿子各奔东西,唯长子胡珰隐居华林郊野。这场国祸不仅胡氏无损,反而使胡氏五子散居各地,形成了江西华林的五大分支,开枝散叶于今天的江西、湖北、湖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四川等地,遂成为天下的胡氏大宗。关于耿氏,在后世的名气要比成公响亮,所以后人只知耿氏而不知成公者多矣!同是祖宗,本来无可厚非,纵观成公华林胡氏,尤其是到了宋代,是胡姓历史上群英荟萃、光芒显耀,最为光辉的时期。仅以满公的92世孙胡旦起,至96世孙胡柚止,这五氏共计男丁154人,以进士出生入朝为官者就达67人,占总人数的44%,其中95世胡直儒这一代虽仅存14人,却100%的取士为官,这五世,不仅有“状元、榜眼、探花五代连冠”、“一门三进士,六部四尚书,”而且还有弟兄三人同科同殿试榜首的。有一首《赐胡用庄兄弟“状元、榜眼、探花”》的古诗,就是宋真宗皇帝御笔盛赞其事的。而且,700年前的元著《宋史》,就记载了华林胡氏后裔的32人,他们都是出将入相、位列三公,均咵他们官声政绩享誉朝野、是国家栋梁之臣。
清献、忠献公的后裔。我们的祖籍都在江西、安徽。那么,我们现居地的一世祖们又是怎样迁居、落籍到湖北的呢?
赣 皖 人 迁 鄂 元朝末年,腐败的政治,沉重的徭役和统治阶级的经济掠夺,使阶级矛盾恶化,加上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在湖北的两支农民起义领袖,一个是明玉珍在鄂北造反,另一个是陈友谅在鄂南造反,陈的势力较大(含湘、赣)。他们两人发展壮大,当时还有张士诚、方国珍、朱元璋,他们形成了元末政府的敌对势力。
明玉珍是应山人,他的子弟兵都是孝感地区人,后来他的队伍打到了四川,又在四川自立为夏王,于是孝感地区的子弟兵及其亲属以为有靠山了,也随之入蜀。陈友谅的队伍主要是鄂南人,势力最强,号称汉王,可是后来在鄱阳湖一场大战,被朱元璋黑夜突袭,纵火焚船,火烧汉军60多万,并乘胜追击至武昌、安陆。汉军的士兵和亲属也随之逃出湖北,因此湖北境内十室九空,土地荒芜,朱元璋执政第二年就发出了“四川填两广、江西填湖北”的强制移民政策,下令在当时人口中‘三丁抽一”。抽到谁,接到指令,不管你是否同意,不论早晚,必须起程,所到之处,“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先占之处“插草为标,划地为庐”,并免除劳役赋税。到了清朝中叶政府又搞了一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又有不少胡姓流落四川,我们各支的胡姓始祖,当时却是被封建朝庭政策所逼,无可奈何的离开父母兄弟,和温暖的家,或亲属结伴,或兄弟同行,或只身独往,还有的家庭亲情难以割舍,为了互相照应,甚至于全家老幼,拖儿带女踏上流亡之路,无目的无方向地向湖北辗转漂泊而来。
[ 此贴被胡承钧在2012-04-21 19:4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