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171阅读
  • 6回复

从胡寅《修录谱系》、《碑记坟墓》手迹说起----胡恒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2-05-08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3-06-02) —
从胡寅《修录谱系》、《碑记坟墓》手迹说起
——兼论胡安国世系中的若干“悬疑”问题
       江苏    胡恒俊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731

从胡氏宗亲网获悉,安徽天长石梁胡氏始迁祖胡福,明洪武间“由毗陵(常州)携宋代胡安国、胡寅建的谱来天长”的消息,公元2012年4月13日,我们徐州、睢宁(江苏)、泗县、灵璧(安徽)胡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一行,专程赶赴安徽天长市。

所谓“毗陵”, 即今江苏常州市。毗陵,系西汉时所置县,治所即今江苏常州市。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毗陵郡,治所在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东南丹徒镇;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改名晋陵郡。隋大业初,改常州为毗陵郡,治所在晋陵县——今江苏常州市。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复名常州。也就是说,“毗陵”,只是唐武德三年以前的古名,其后一直名为“常州”。

在天长市胡金萱宗亲家,我们见到由金萱宗亲主编的天长市《安定裔石梁胡氏宗谱》。展开首卷,赫然映入眼帘的,竟是宋代周惇颐、朱熹、岳飞、胡寅、陈康伯、蔡元定、文天祥以及明、清两代多位名家为胡氏家谱留下的墨宝手迹(老谱原件已被捐赠上海图书馆)。震撼、惊叹之余,细读其中胡寅《修录谱系》和《碑记坟墓》手迹,顿觉豁然开朗:困扰学界和众多宗亲的一些历史“悬疑”问题,终于云开雾散,真相大白!

为方便论述,先将胡寅的这两幅手迹,复制如下:





      




上述二文,断句如下:

《修录谱系》
       所贵乎“世族”者,以其祖宗德业之盛,子孙生聚之众也。然盛而弗传,犹弗盛也;众而弗亲,犹弗众也,恶得谓“世族”乎?欲“传”且“亲”,惟修谱系。“谱系”一修,则文献足征,“盛”乃可传;名分攸叙,“众”乃可亲。我组肇迹诸冯,泽衍安定,拓业武夷,分宗南渡。祖宗既盛,子孙益众。虽世有谱牒以载其美,而所以“世”济之者,则在后之人耳。凡我子孙,于先代世系,不用缎娟,必用坚白好纸,每三十年一修,六十年再修,庶无遗忘之失。
                      
《碑记坟墓》
      坟墓者,祖宗体魄所安,孝子慈孙所世守而不失者。然而,岁月云迈,世事靡常,一失修理,下同荒陇。至于世远人亡、时移物换,或有垦为田地、掘为沟池者,可胜叹哉?嘱我子孙:时兴水源木本之思,于祖宗坟墓,树以碑石,勒其上曰“某世某祖之墓”,则世代虽远,碑石永存,平毁之患可免。
                     绍兴八年十月立冬之吉,二十一世元元孙、翰林学士兼纂修国史、前青宫保傅  寅,熏沐顿首谨识
    
细细研读,参阅谱内其他手迹,不难发现:

其一,胡寅亲自参与了家谱的续修工作。此前,学界普遍认为:胡安国父子在世之时,没有修过家谱。而此手迹恰恰说明:胡寅的《修录谱系》和《碑记坟墓》,既是为续修、补录家谱而写,又是对后世子孙的告诫——对如何续修、补录家谱,守护好祖宗坟墓,提出了具体要求,留下了厚重的嘱托。

其二,胡寅续修之前,家中已有老谱。胡寅曾对家中老谱的失而复得,作过记载:胡安国在逃难途中,发现族谱不见了,以为是仓促间丢失,事后复见,才知被老仆收藏、送回。此次续修,使用的老谱,无论是安国公收藏的,还是老家收藏的,总归是“有本可依”。否则,胡寅既不能言“虽世有谱牒以载其美”,更不能标注自己是“二十一世元元孙”。

其三,胡寅以“世族”自居,必以老谱为据。从胡寅《修录谱系》中“欲‘传’且‘亲’,惟修谱系。‘谱系’一修,则文献足征”看,“老谱”不仅显示胡寅家族是“世族”,而且,其世系,有“文献足征”。文献者,诸朝历代之正史、方志也。能载入正史、方志者,绝非等闲之辈,若非地位显赫、名垂青史,必为功勋卓著、才能过人、德操彪炳千秋者。只有历朝历代都能名垂青史的家族,才堪称“世族”。

其四,胡寅族系,从远祖至宗祖,几大关键迁徙、转折点,交代得非常肯定、清楚。“我祖肇迹诸冯,泽衍安定,拓业武夷,分宗南渡。祖宗既盛,子孙益众。”其中“肇迹诸冯”,直指舜帝为远祖,意即“我族是古代帝王‘舜’帝的后裔”。此“肇迹”,用“迹”,表明的是“舜帝生于诸冯”,“典”出孟子关于舜帝“生于诸冯”之说,坚决、肯定地摒弃了其他的相关推测;若用“基”,就只能是“始祖”满公“肇基宛丘”。跳过尽人皆知的“满公”,胡寅直书“泽衍安定”,标明了郡望、堂号。“分宗南渡”,表明南渡之时,各大宗、系分别迁徙,而胡寅之祖,则辗转“拓业武夷”,子孙众多。而为使“世族”之世系,宗、支分别明白,繁衍记叙清楚,胡寅谆谆嘱咐子孙,对于世族谱系,要代代坚持续修、补录,而且务必用好的印刷材质,以利保存:“虽世有谱牒以载其美,而所以‘世’济之者,则在后之人耳。凡我子孙,于先代世系,不用缎娟,必用坚白好纸,每三十年一修,六十年再修,庶无遗忘之失。 ”

其五,明确“安定胡氏”,乃舜帝之胄。当今之世,对于汉族“胡氏”的起源,虽然基调是承认并沿袭春秋战国以来“舜帝后裔妫满被封于陈,谥号胡公,子孙以谥为姓”的定论,但是,也曾出现“胡曹后裔”、“以白头翁鸟为图腾的东夷族人的后裔”等说法。这些望文生义的貌似“博学”、“穷通古今”之说,其实,既忽略了历史上中华姓氏的发源、衍变的内在逻辑,又无史实人物、世系传承为依据。而胡寅“我祖肇迹诸冯,泽衍安定”之说,叙述得何等明确、肯定,简直不容置辩,其家学渊源之博大、历史学识之精深,可见一斑。所谓“家学渊源”,1999年版《辞海》介绍胡安国说:“南宋经学家。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绍圣进士。任太学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卒谥文定。长于春秋学……撰《春秋传》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寄寓南渡后对时势的感怀,议论政治。明初宗法程(颐)、朱(熹),以安国之学私淑程颐,因定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另撰《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而研究《春秋》,并为之作传,还为《资治通鉴》举要、补遗,没有广博、深厚的历史知识,作为前提和基础,根本不可能。胡安国逝世之后,胡寅兄弟、子侄,都以诵习、讲授《春秋传》为己任,熟悉历史掌故,是必修课之一。用“肈迹”和“泽衍”,精确地记述了舜帝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西南),泽被、繁衍出安定胡氏的历史传承脉络。至此,其他无据之说,均可休矣。

其六,胡寅自言“二十一世元元孙”,其宗祖是谁?打开天长《安定裔石梁胡氏宗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蘭省尚书”四个大字,每个字各占一页,题词者落款为“晦菴”。晦菴者,朱熹也。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菴。作为学问大家,朱熹为何题了这样四个一般人不懂的字?其实,这四个字,既饱含着朱熹对胡安国、胡寅父子以师视之的敬重之情,对胡氏家族世系的充分了解,又深藏着通过化典,暗示此一家谱之宗祖的官职、地位的良苦用心。所谓“蘭省”,即“蘭台”,典出唐《除郑郎同平章事制》:“谏垣蘭省,常推讜正之风”(笔者注:郑郎、讜,即清华派始祖胡学在868年,唐“懿宗咸通九年,登郑从讜榜进士”之郑从谠)。 蘭台,本为汉代宫内藏书之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称御史台为兰台。东汉时,班固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史,后世又称史官为兰台。而“尚书”,本来是中国古代尧、舜、禹诸帝典谟、训诰之文,集结成的书,因是上古之书(实为世界最古之史书),“尚”者,上也,故称“尚书”,又称“书经”(注:有“今文”——秦汉时之文字,和“古文”——秦代以前的“蝌蚪文”之别。《古文尚书》系西汉初年发现于孔子家的墙壁之中,汉代孔安国、孔颖达曾分别为之作传、疏)。秦时,以“尚书”为官名——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文书,谓之尚书。汉置尚书令、尚书仆射,督尚书曹郎理事。隋唐均置尚书省,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

那么,胡寅(1093~1156年)既然自称“二十一世元元孙”,其家族的一世宗祖,按平均每代25年计算,前推500年左右,在公元593~643年间,有谁担任过御史中丞、殿中丞、左右仆射之类的官职呢?——只有胡学颜!胡学颜,生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卒于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寿63岁。唐贞观甲午(公元634年)进士。《世界胡氏通谱》首卷第104~111页《胡氏历代世系表》:“五十二世,绩公之子,学颜……累官殿中丞”,与第56~66页以西汉大中大夫胡城(城的籀体字, )为一世祖的《安定胡氏世系表》中列为二十六世的胡学颜的介绍,完全相同;后者依次至四十七世,恰恰是胡寅。——胡寅,正是胡学颜的二十一世孙。而文天祥1271年撰《安定胡氏世系谱》则说“绩生御史中丞学颜”。数文互相印证,胡寅此一家谱的一世宗祖,是胡学颜,明白无疑。而且,胡安国研究历史,著《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胡寅也身为“翰林学士兼纂修国史”,堪称“史官”。朱熹题“蘭省尚书”四个字,确是用心而为。

第七,胡寅参与续修的《胡氏家谱》,其学颜公至胡寅的世系,既然与如皋《安定胡氏世系表》一致,其世系应为:1、学颜;2、卿;3、鈺;4、衡;5、绅;6、九皋;7、都典;8、静;9、本端;10、幽贞;11、询;12、禹谟;13、韫;14、修己、克己、恭己;15、讷,谦,谔;16、(讷子)瑗,(谔子)玙、瑅;17、(瑅子)敬、敏;18、(敏子)容(注:有的写为“客”,故以“字来宾”配之。而胡寅在《斐然集》中却言“曾祖容”。以“容”为“客”,应是传抄之误);19、罕、突;20、(罕子)耸、从、渊;21、(渊子)安国、安正、安天(又名安吉);22、(安国子)寅、宏、宁。——自胡学颜至胡寅,胡寅为第二十二世,然以“裔孙”计,故胡寅自称“二十一世元元孙”。

第八,正是胡寅亲自参与续修家谱,才收录到岳飞等大家的题词。胡寅所作《修录谱系》、《碑记坟墓》二文,落款是“绍兴八年十月立冬之吉”,即公元1138年,正值大宋偏安南迁的第十一年,也是胡寅之父胡安国的逝世之年。胡安国(1074~1138)逝世于四月十三日,寿六十五岁。胡寅也已46岁。此时,安国之孙,已有大原、大端(胡寅《斐然集•先公行状》:“(公)殁五年之后,始生大经、大常、大本、大壮、大时……”)。《修录谱系》和《碑记坟墓》,显系家谱续修工程告竣之后所作。从安国公逝世,到续修工程告竣,仅仅半年时间,说明此次续修,应是安国公生前就已进行了。安国公逝世之后,前往吊唁的,除了奉皇帝之命的大臣,还有许多安国公的生前好友、学生、弟子。岳飞等名家墨宝,应该是此时留下或受邀而作的。

从安徽天长《安定裔石梁胡氏宗谱》中名家手迹看,其墨宝的来龙去脉,应是:

1、谱名“胡氏家谱”,落款“茂叔周敦颐题”。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精于《易》学,是宋代道学创始人。卒谥“元”。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等,被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周恩来是其二十一世孙。胡安国出生于周敦颐逝世的第二年。此一题字,当是胡安国家1073年前的老谱中原有的,被胡寅保留下来。——由此看,天长始迁祖胡福“由毗陵(常州)携宋代胡安国、胡寅建的谱来天长”之说,即使口口相传,亦绝非虚妄。

2、朱熹题词:“蘭省尚书”;落款是“晦菴”。朱熹(1130~1200),号晦菴,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宋代道学家代表人物之一(世称“程朱学派”、“程朱理学”),卒谥“文”。胡安国去世之时,朱熹年仅八岁,不可能为胡寅所续之谱题词,应是为胡寅、胡宏、胡宁兄弟的后人再续之谱,题写的。朱熹虽然未能亲受安国之学,却师从于胡宪。因胡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于凡太师安国公之家传,伯师致堂(胡寅)、五峰(胡宏)公之家教,更互演义……”,而将自己视为胡安国父子的学生。其“奉钦命”至文定祠《祭胡文定公文》,亦有“而况前为吾辈之老师,在朝为大学士,予心之所向”等语。朱熹为胡氏族谱作序,更有“予盖后进门下,不敢僭妄,特寻谱之源,述谱之流”等言 ,可见对安定堂胡氏族系,了解很深。

3、岳飞《题胡氏族谱引》:岳飞(1103~1142),人尽皆知的抗金名将,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挥师北伐,连克蔡州、郑州、洛阳等地,却被高宗、秦桧十二道金牌召回,次年(1142年)又被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此一墨宝,应是其北伐之前三年(1138年),受邀而作。内容如下:

余见胡家旧族,语及先世,则懵然罔觉。於戏,此谱学不讲之弊也!且豺獭皆知报本,人灵于物者,不知祖宗之所自出,支派之所由分,亲疏之所以别,昭穆之所以序,豺獭之不如也!胡氏谱牒,历千百世,以嗣以续,如眎诸掌,其子孙之贤,可知矣。余嘉其克绍先志,僭为之引。——岳飞书

此一手迹,胡氏宗亲网总版主胡南山,转发给成都岳飞后裔岳林。岳林回复说:“适近日休假,翻阅了最早收录先王遗迹的《岳忠武王文集》后得知,先祖题天长胡氏的族谱序,与《文集》中的‘与通判学士’牒之书风极为近似。观此谱序,颇有几分苏体之韵,此正应证我岳氏三世祖岳珂言‘王之书,法苏体’之言。综上所述,应初步断定此谱序应为先祖岳飞之手迹。先祖岳飞此手迹应为初次发现……此谱序也是我胡、岳两族世代友好的历史见证。吾辈后氏(世)理当将此友谊传承和发扬。”

岳林先生从“书风”上,“初步断定”是岳飞手迹。而从“文风”看,其大气磅礴之胸襟、宏阔雄辩之叙述,透辟深邃之辨析、言简意赅之学力,又岂有二致!谨将其手迹复制如下:

  



 
由于岳飞1142年被害,此一手迹,应是1138年就被胡寅收录于《胡氏家谱》;明初胡福迁入天长时,所“携宋代胡安国、胡寅建的谱”中原有的。

4、陈康伯《序》:陈康伯(1097~1165),字长卿。北宋宣和(1119~1124)进士,历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右相、左相、观文殿大学士、左相兼枢密使。著有《文恭集》。此序落款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九月之吉,金紫光禄大夫、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院使、信国公,颍川陈康伯拜撰”。绍兴三十二年,距胡安国、胡寅所建之谱成书,已经二十四年,当是为又续之谱而作。且陈、胡同祖,陈康伯对胡氏之得姓,尤其了然。其文宏阔,是胡氏谱序之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粤稽胡氏之先,始出自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子孙以谥为姓。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皎然翘然,天下知有胡氏也!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其间四布而不可继矣。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畯,合一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而胡氏亦与首称焉。今乃关内侯质公,为奕世之祖(笔者注:“奕”,重、累。“奕世”,一代接一代。王夫之《宋论•真宗》:“而永保令名于奕世矣”),自宋时南迁,子孙散处四方。有迁杭州琴川者(笔者注:琴川,即今江苏常熟市的别称),有徙婺州睦州者,有徙三衢歙州者,有居广信抚州者,有居福州建宁者,有迁姑苏云间者,有居建康毗陵者,有居丹阳广德者,皆出浙江钱塘之派也(笔者注:钱塘,秦置钱唐县,治所在今浙江杭州市西灵隐山下;东汉改名钱塘县,迁至今杭州市。南朝陈祯明元年——587年,置钱唐郡,治所在钱塘县;隋开皇中废。此处非确指,而是泛称胡氏自宋时南迁,以杭州为中心,多处播迁)。历传至我皇宋,父子德业焕然为世名宦,遂为天下右族氏也。而又有谱牒以贻后人,世臣乔木之家,而咸莫与之京。嗟夫!士之名世也有二,人品与家世而已。人品不足,而家世犹足以振之。人品与家世,而无忝于所生。胡氏子孙,并皆有之,此其所以为名世也。此胡氏之谱所由作也。谨序。

“今乃关内侯质公为奕世之祖”,是言门阀制度、姓氏郡望之说,始于魏晋;而胡氏“安定”之郡望,“安定”之堂号,源于魏晋时魏之关内侯胡质,及其子魏平春侯、历任“安定”等三郡守、晋太康元年(280年)逝世于安定的胡威。“士之名世”,“人品与家世而已”,不愧宰相之论!

5、蔡元定《题胡氏族谱》:蔡元定(1135~1198),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世称“西山先生”。幼从其父蔡发学,长以朱熹为师。卒谥“文节”。博览群书,著有《皇极经世》等。其文曰:

山必祖于昆仑之脉,千壑万岫皆其支也。水必祖于“天一”之精,千汇万川皆其派也。人必祖于有生之源,千子万孙皆其胄也。今披阅胡氏谱牒,统宗衍派,绵无纪极,家藏珍玩,不翅(啻)天球矣,非善继述而何?!

大气!朱熹弟子!可惜不见落款,不知作于何时。

6、文天祥《题安国公和寅公像》: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号文山,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率兵万人勤王,自赣州入卫临安;次年——端宗景炎元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因与主和的左相陈宜中意见相左,而率兵在福建、广东一带坚持抗元,1278年被俘,坚拒诱降,被囚三年,从容就义。

文天祥1271年曾为如皋《安定胡氏世系谱》作序,比胡寅1138年续修之谱晚33年。其中自胡学颜至胡瑗、胡瑅、胡玙兄弟辈,共十六世,叙述正确;却在“舜举”之后,用“宗愈、安国、寅、宁、宏、惠,皆居仁之裔也”作为结论,显然错误。文天祥之所以疏于对胡安国系的叙述,只能说明,南宋末年,如皋系在请文天祥作序时,对胡谔迁至崇安之后的情况,还不甚了解。文天祥此次《题安国公和寅公像》,当在1271年之后,1275年之前,至迟不晚于1278年,看到胡寅的后代新续之谱时,有感而发。其文曰:

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世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奕世,乃能留其像耳。胡氏《谱》、像,灿然并传,蔚然可观,将传千万世而不朽。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仰止之思者,非夫也。——吉州文山文天祥跋

7、焦竤“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仲秋”为天长胡氏再续之谱作的《序》:焦竤(1540~1620),江宁(今南京市)人,号漪园,又号澹园,官至翰林院修撰,明代著名思想家。序曰:

“余阅胡氏谱,而得宋陈颍川《序》,奇爱之。何古隽之甚也!亦谓非胡氏谱,不能有此序!胡之为世也,远不必详,盖自汉晋以下,钜姓可指胡为著。即宋亦欧、苏二氏以谱重,况元历无存焉者矣……大凡盖载于天地间者,必养其未尽凿之元气,而后血脉可常舒,精神可久注,如胡氏谱是也……”。落款为“赐进士及第、儒林郎、前翰林院修撰、直国使馆东宫讲官、琅琊焦竤撰”。

8、李自蕃万历乙卯(1615年)隶体书之《序》:身为“天长县事、四川达州举人”,李自蕃此《序》作于焦竤之后,虽自认“凡余所欲言者,焦已言之,况闳博如殿撰,其序自足以不朽,又乌(毋)庸鄙人赘语乎”,然其记述天长“胡福所携”原谱已经残缺的原因,颇为可信:“然年久,字多蠹蚀,即《序》,亦存落相半,几不能卒读……而谱中载寅公后启录数则……顾窃惟寅公高风亮节,实与世父安国公并昭史册。乃二公像实列于谱,洵足为家乘之光。考寅公卒于秦相未没以前,而陈《序》称绍兴三十二年,则谱为寅公以后所修可知……惜……中间将二百年无继而修之者,欲希如旧谱之剥落,亦不可得……”

9、鉄保,清满洲正黄旗人。发现有众多名家题词之《胡氏家谱》,即嘱令弟子持归胡氏者。乾隆进士,历任漕运总督、两江总督等。曾充任八旗通志馆总裁。善书法,与刘墉、翁方纲齐名。其题签云:

胡氏为石梁旧族,其谱系,订“蘭省尚书”,卷首俱赵宋名贤留题。余于门人程禹山行箧中,得观一遍。纸色墨色,斑爤可爱,洵数百年物也。为涂数语,嘱禹山持归胡氏子孙。其珍惜之,数百年后,当更有继余把玩与叹息者也。

尤其难得的是,除了署名“嘉庆辛酉(1801年)正月上元后二日,督漕使者鉄保,识于淮阴”,还郑重地用了“督漕使者”和“鉄保之印”,以示负责(见上图)。

至此,宋、明、清三代名家题、序之来龙去脉,已经十分了然。而能得以保存至今者,所有胡氏,无论今人,还是后人,都应永远钦敬、感激识其价值的大书法家——鉄保!

而且,谱中保留历代名家原《序》、题之手迹,既能让后人得以一睹其原貌的风采,又可令千百年之后,无疑其是否经过添加、涂改,有无错漏、笔误,何等独到、自豪,何等远见卓识!在印刷术刚刚起步,材料、设备远不如今的宋、明诸代,这些手迹能够印刷、保存得如此之好,何等难得!“不用缎娟,必用坚白好纸,每三十年一修,六十年再修”之嘱,又是何等厚重!

第九,胡学颜与魏征,是“甥”与“舅”的关系,而绝非大错特错的“外孙”与“外公”关系。此前,众说纷纭。《如皋谱》云;胡绩“继配魏氏,即(魏)征女,生子一:学颜”。《世界胡氏通谱•胡氏历代世系表》,亦云胡绩“继配魏氏,即征女,生子一:学颜”。而魏征亲撰《胡氏世谱序》,却说:“予卧病谢政,而宅相胡学颜抱世谱一帙以告予……”。“宅相”者,甥也!典出《晋书•魏舒传》:“舒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后因称甥曰“宅相”。同为魏氏,晚于魏舒,又是饱学之人,帝以“三鉴” 之一盛赞之的魏征(《新唐书•魏征传》:魏征逝世之后,“帝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已逝,一鉴亡矣!’”),岂能不懂“宅相”之义,而乱称胡学颜为“宅相”?“甥”与“外孙”,相去太远!不能不辨别清楚,任其“人云亦云”!何况,魏征(580~643)唐贞观十六年(643年)卧病作此序,不久即于当年逝世;而胡学颜则于十三年后的唐显庆元年(656年)去世,“寿六十二”;魏征出生于580年,胡学颜出生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魏征只比胡学颜大十四岁!毫无疑问,胡学颜是魏征之“甥”!

出现错误的原因,笔者宁愿相信,是古谱被蠹蚀、霉变之后,“征之姊(姐)”的“姊”或“姐”字,缺失了右半边,只剩左半边“女”字;亦或不知魏征与胡学颜年龄,而不是“文化素养”所致。

第十、安定堂世系,汉代以后的部分,自汉至胡寅,已十分清楚。其中,结合唐、宋时魏征、陈康伯、朱熹、文天祥等大学问家的《序》、《论》,从西汉胡城( )至唐代胡学颜的世系,可定位为:1、城( ,籀体“城”字);2、钦;3、建;4、孝先;5、沂、浩;6、宽;7、冕、昹;8、徵;9、昌宗、昌裔、昌胤;10、勇行、敏行;11、崇德、好德;12、达、遵征、遵叟;13、质、广、奋、烈(龙川系)、歧14、威、罴、壹、15、奕、来降、忠;16、世爵;17、国珍;18、麟祥、凤祥;19、履素、履约、履坦、元吉;20、鼎;21、承仁、安仁;22、韶;23、戬、谐;24、觊;25、绩;26、学颜。

第十一、目前的《安定裔石梁胡氏宗谱》,仅以胡福为天长安定堂胡氏的一世祖,胡福以上世系,概无留存。建议天长的宗亲,从常州等地安定堂的老谱中,去查找胡寅至胡福的世系,予以补充、完善,然后往上追朔,理出一套完整的安定堂世系。

第十二、胡寅以后,福建“建宁府崇安县”安定堂家谱,宋、明、清三代,都有续修,其中一部支谱续修于“宽永元年”。该支宗亲胡云汉,为“寻找流落到徐州东部的一支”,曾于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自京“赴任”前返回崇安老家的途中,到江苏睢宁访问。七月,胡云汉“赴任”之前,令胞弟胡云鹏,以“建宁府崇安县文定祠”为地址,给睢宁县胡春堂(字公跻)致信说,查核“宽永元年(1624年)重修家谱”中的世系之后,确认迁入江苏睢宁的一支,南宋至明初的世系中有记载:“实如叔言……此一脉所传……久散得合,标本得全”,并将“谱内五世祖分支,查明、抄录,带至”睢宁。

所谓“宽永元年”,是日本水尾天皇年号,即公元1624年,相当于中国明朝(1368~1644)末年熹宗天启四年甲子。此前八年(1616年),中国北方,后金(清)正逐步扩张南下;而南方,日本贼寇(史称“倭寇”)则袭扰、盘踞在中国福建沿海一带。也许承印此一重修家谱的商家,是日本人,竟至使用了日本年号。

从胡云汉、胡云鹏兄弟探访、带信至今,转眼一百六十年过去,不知这部老谱尚在否?我们热诚期望:福建武夷山市“文定祠”所在地的宗亲们,能找出这部老谱,并与我们联系。

同时,期盼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地知情的宗亲,与我们建立联络、提供信息。

联系电话:0516——88335516        邮箱:jshuhengjun@126.com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731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5-15 19:2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5-17
转帖:岳飞“题胡氏族谱引”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8835

关于岳飞为安徽天长《胡氏族谱》题词(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8835)手迹一事,这两天我在网上搜查了一下,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粗略统计下来,竟有多种不同姓氏的族谱序(引)都采用了该题词的内容。虽然没有类似岳飞的亲笔手迹展示,但就其内容来看,大同小异,几乎已成谱序的标准版本。只是将姓氏更换,落款异人而已。目前我还没有查到此序(题词)的原始作者为何人,但有一点已经是再清楚不过了:天下文章一大抄。对各姓氏族谱中的“名人”作序,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他们(修谱者)巧妙为之,我们(看谱者)冷静观之,千万不要因有“名人”作序而沾沾自喜!南山 2012.05.10

“题引”见: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731

余见胡家旧族,语及先世,则懵然罔觉。於戏,此谱学不讲之弊也!且豺獭皆知报本,人灵于物者,不知祖宗之所自出,支派之所由分,亲疏之所以别,昭穆之所以序,豺獭之不如也!胡氏谱牒,历千百世,以嗣以续,如眎诸掌,其子孙之贤,可知矣。余嘉其克绍先志,僭为之引。——岳飞书


从百度搜索得:

《吴氏族谱引》:余见故家旧族,语及谱,问其先世,则懵然不知。呜呼!此谱学不讲之弊也。且豺獭皆知报本,人灵于物者,不知祖宗之所自出,枝派之所由合,亲疏之所以别,昭穆之所以序,豺獭之不如也。吴氏始于周,泰伯仲雍封于吴,子孙以国为氏,历今千百年,以嗣以续,如视诸掌。其子孙之得大可知矣。余嘉其克绍先志,僭为引。景德三年秋八月上浣之吉,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原王旦书于长安向阳精舍。http://www.wangshicn.com/thread-627-1-1.html

《池氏宗谱引》:予见故家旧族语及谱,问其先世,则懵然不知。呜呼!此谱之所以宝也。且豺獭皆知报本,人灵于物者也,反不知祖宗之所自出、支派之所由分、亲疏之所以别、昭穆之所以序,是豺獭之不如也。池氏之谱,历千百年,以嗣以续,如视诸掌,其子孙贤可知矣!予嘉其克绍先志,僭为之引。同知 周其德 撰  http://www.hackchi.com/chi/chzhchiyin.htm

《段氏老谱序》:予徃徃见故家旧族,而问其先世则懵然不知。呜呼,此谱牒不讲之弊也。豺獭亦知报本,人灵于物者。不知祖宗之所自出,支派之所由分,亲疏之所以别,昭穆之所以序,是豺獭之不如也。段氏谱牒以似以续,如视诸掌,其子孙之贤,可知矣,予嘉其克绍先德,僭为之引。 宗乾道九年 直秘修撰横浦居士张九成书  http://www.duanshi.net/Topic.aspx?BoardID=2&TopicID=2885

《题王氏族谱序引》:   予往往见故家旧族间,其先世则懵然弗知。呜呼!此谱牒不讲之弊也。豺獭尚知报本,人灵于物者,不知祖宗之所自出,支派之所由分,亲疏之所以别,昭穆之所以序,狐玃之不如也。王氏谱帙,历千百年,以嗣以续,如视诸掌,其子孙可知矣。余嘉其克绍先德。僣为之引。乾道九年仲冬之吉 直秘阁修撰、横浦居士张九成书 http://www.yzwangs.com/Article/ShowInfo.asp?ID=6247

《张氏宗谱序》:予见故家书族语及谱问其先世则怀然不知呜呼此谱学不讲之故也且貂獭皆知报本人零淤万物者不知祖宗之所自出枝派之所由合亲策之所以别昭穆之所以序貂獭之不若也张氏之先出自少昊五子挥公赐姓张氏子孙因
氏焉后之徙居淤四方由汉至唐由唐至宋其问衣冠不乏事详功夫奕奕可庵麻千白载以嗣以绩如视诸掌其子孙之贤可知矣余嘉其克绍先志替为引 提举浙东常平茶监公事新安晦庵朱熹序  http://www.yhsdncp.com/zdxx/xwlb/view.jsp?zdid=8594&lmid=25&id=185544
[ 此贴被南山在2013-07-29 21:3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5-17
胡植诚:http://bbs.zhhxzx.com/viewthread.php?tid=15172
这篇文章算得上是2012年胡姓论坛精彩帖子。胡安国系出自清华安定胡氏,这是我们的共识。但没有料到还有这么多的族谱印证,尤其世系上取得一大进展,也破解先期我们内心的迷茫。建议宗亲们好好读读,趣味其中!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5-18
《宋史》卷四三五《儒林传•胡安国子寅、宁、宏》(节录):

胡安国传: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三试于礼部,中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第……哲宗……亲擢为第三。为太学博士,足不蹑权门,提举湖南学事……蔡京素恶安国与己异……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安国竟除名。未几……复安国元官。政和元年(1111年),张商英相,除提举成都学事。二年(1112年),丁內艰,移江东。父没终丧,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锺,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筑室墓旁,耕种取给,盖将终身焉。

      宣和末(1125年),李弥大、吴敏、谭世勣合荐,除屯田郎;辞。靖康元年(1126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趣,促也)行,至京师,以疾在,告。一日,方午,钦宗亟召见,安国奏曰……每臣僚登对,钦宗即问“识胡安国否?”中丞翰曰:“自蔡京得政,士大夫无不受其笼络,超然远迹不为所汙如安国者,实鲜。”钦宗叹息,遣中书舍人晁说之宣旨,令勉受命,且曰:“他日欲去,即不彊留。”既试,除中书舍人,赐三品服。……高宗三年(1129年),枢密张浚,荐安国可大用。再除给事中,赐其子起居郎寅手札,令以上意催促。既次池州,闻驾幸吴越,引疾还。绍兴元年(1131年),除中书舍人兼侍讲,遣使趣召,安国以时政论二十一篇先献之。论入,,复除给事中。二年七月入对,高宗曰:“闻卿大名,渴于相见,何为累召不至?”安国谢……居旬日,再见,以疾恳求去。高宗曰:“闻卿深于《春秋》,方欲讲论。”遂以《左氏传》付安国点句、正音。安国奏:“《春秋》,经世大典,见诸行事,非空言。比今,方思济艰难,《左氏》繁碎,不宜虚费光阴耽玩文采,莫若潜心圣经。”高宗称善。寻除安国兼侍读,专讲《春秋》。时讲官四人,援例乞各专一经。高宗曰:“他人通《经》,岂胡安国比?”不许。……安国竟归。五年,,除徽猷阁待制,知永州。安国辞。诏以“经筵旧臣,重闵劳之”,特从其请,提举江州(注:江州,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置,治所在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市。南朝陈天嘉初复移治湓口城——今江西九江市。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九江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江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江州)太平观,令纂修所著《春秋传》。书成,高宗谓“深得圣人之旨”,除提举万寿观兼侍读。……进宝文阁直学士。卒年六十五。诏赠四官。又降诏,加賻赐田十顷,恤其孤;谥曰“文定”。盖非常格也。

      安国强学力行,以圣人为标的,志于康济时艰。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其爱君忧国之心,远而弥笃。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风度凝远,萧然尘表,视天下万物,无一婴其心。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朱震被召,,问出处之宜。安国曰:“子发学《易》二十年,此事当素定矣。世间惟讲学论政,不可不切切询究……吾平生出处,皆内断于心。浮世利名,如蠛蠓过前,何足道哉!”故渡江以来,儒者进退合义,以安国、尹焯为称首。侯仲良言,必称二程先生,他无所许。可后见安国,叹曰:“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复有斯人也。”
安国所与游者,游酢、谢良佐、杨时,皆程门高弟。良佐尝语人曰:“胡康侯,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安国之使湖北也,时方为府教授,良佐为应城宰,安国质疑访道,礼之甚恭。每来谒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自王安石废《春秋》,不列于学宫,安国谓“先圣手所笔削之书,乃使人主不得闻讲说,学士不得相传习,乱伦灭理,用夏蛮夷,殆由乎此。”故潜心是书二十余年,以为天下事物,无不備于此,每叹曰:“此传心要典。”
    安国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学道,乃不复揹意。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三子:寅,宏,宁。


  宋史•胡寅传:
    ——节录自《宋史•儒林传•胡寅传》(卷四三五)
   
        寅,字明仲。安国弟之子也。寅将生,弟妇以多男,欲不举。安国妻梦大鱼跃盆水中,急往取而子之。…游辟雍(笔者注: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东汉以后,历代皆设,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仅为祭祀之所),中宣和(宋徽宗年号之一。宣和,公元1119~1125年)进士甲科。靖康(宋钦宗年号,公元1125~1126年,仅两年,就发生“靖康之变”)初,以御史中丞何某(其名之字,今无)荐召,除秘书省校书郎……迁司门员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幸金陵,枢密使张浚荐为驾部郎官,寻擢起居郎。金人南侵,诏议移跸之所,寅上书曰……(注:建议行“六实”、除“六虚”,以图中兴,勿“苟且以为安”),《疏》入,宰相吕颐浩恶其切直,除直龙图阁,主管江州(笔者注:宋代之江州,即今江西九江市)太平观。(绍兴)二年五月,诏内外官各言省费裕国、强兵息民之策,寅以“十事”应诏曰:“修政事,备边陲,治军旅,用人才,除盗贼,信赏罚,理财用,核名实,屏谀佞,去奸慝”。疏上,不报,寻命知永州(笔者注:即今湖南零陵县)。绍兴四年(1134年)十二月,召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时议遣使入云中,寅上疏言“……用复仇之议,而不用讲和之政,使天下皆知女真为不共戴天之仇,人人有致死之心,然后二圣之怨可平,陛下人子之职举矣。苟为不然,彼或愿与陛下歃盟泗水之上,不知何以待之。望圣意直以世仇无可通之义,寝罢使命。”高宗嘉纳,云:“胡寅论使事,词旨剀切,深得献纳论思之体。”召至都堂谕旨,仍降诏奖谕。既而右仆射张浚自江上还,奏遣使为兵家机权,竟反前旨。寅复奏疏……妒忌者众……除徽猷阁,待制知邵州(笔者注:唐贞观十年——636年,改南梁州置,治所在邵阳县——今湖南邵阳市)。辞。改集英殿修撰。复以待制改知严州,又改知永州。徽宗皇帝、宁德皇后讣至,朝廷用故事,以日易月。寅上疏言:“《礼》,仇不复,则服不除。愿降诏旨:服丧三年,衣墨临戎,以化天下。”寻除礼部侍郎,兼侍讲,兼直学士院
      丁父忧,免丧时,秦桧当国,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俄乞致仕,遂归衡州(笔者注:此时之衡州,即今湖南衡阳市)。桧既忌寅,虽告老,犹愤之,坐与李光书讥讪朝政,落职。右正言章复,劾寅不持本生母服,不孝;谏通邻好,不忠,责授果州团练副使(笔者注:此时之果州,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市北),新州安置(笔者注:此时之新州,治所在新兴县——今广东新兴县)。桧死,诏自便。寻复其官。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卒,年五十九。
      寅志节豪迈,初擢中书侍郎,张邦昌欲以女妻之,不许。安国颇重秦桧之大节,及桧擅国,寅遂与之绝。新州 谪命下,即日就道,在谪所著《读史管见》数十万言,及《论语详说》,皆行于世。其为文,根著义理,有《斐然集》三十卷。

    注:
    1、    除:拜官授职。白居易《除苏州刺史》:“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
    2、    集英殿:古有“集贤院”,官署名。始于唐代“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事。曾一度设置大学士。宋代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称为“三馆”,掌理秘书图籍等事。集贤院置大学士,以宰相充任。并设学士、直学士、校理等官,无常员。
    3、    保傅:《大戴礼•保傅》:“保,保其身;傅,傅其德义。”古代辅弼天子和诸侯子弟之官,有太保、太傅等,统称保傅。
    4、    起居郎:魏晋及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侍从皇帝,掌记录皇帝言行。隋代于内史省(中书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宋代以后,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明代曾专设起居注。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被选入宫讲论经史者——兼充)。
    5、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立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有“提举常平”、“提举学事”等,其官署称“司”。宋代另有“提举宫观”之名,为安置老病无能的大臣及高级冗官闲员而设,坐食俸禄而不管事,称为“祠禄之官”。
    6、  学士院:唐玄宗时,为安置文学侍从官,而置学士院,直属于皇帝。其后,因负责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权位日重。宋代称“翰林学士院”,其地位、执掌均与唐代略同,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所设之官有“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知制诰”、“直学士院”、“学士院权知”等。因地在宫禁,待遇优异,号称“玉署”、“玉堂”。元代改置“翰林兼国史院”。
    7  、中书舍人:西晋初置,原在中书省主管文书,职位低于中书侍郎。南朝时舍人实权日重,由起草诏令、參预机密,发展到专断政务,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隋代始专掌诏令。唐代掌管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宋代主管中书六房(吏、户、礼、兵、刑、工),承办各项文书,起草有关诏令。历代“舍人”员额为四至六人,然因地位较高,官至中书舍人者,多不再典司撰拟,往往即由此官渐升宰相。
    8、    衡州:隋置,在所在衡阳县(今湖南衡阳市),大业初改为衡山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衡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衡阳郡,乾元初复为衡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衡州路。
    9、    果州: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所在南充县——今四川南充市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南充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果州,大历六年(771年)改为充州,十年(775年)复改为果州。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升为顺庆府。
    10、    新州:南朝梁置,治所在新兴县(今广东新兴县);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新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新州。
[ 此贴被胡恒俊在2012-05-24 10:1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5-22
                                           多家族谱“序”与岳飞《题胡氏族谱引》雷同之浅析
                                                                         江苏    胡恒俊
        胡氏宗亲网总版主南山先生,发现吴氏、池氏、段氏、王氏、张氏等家谱中,有《序》、《引》的基本内容,竟与岳飞《题胡氏族谱引》雷同,“就其内容来看,大同小异……只是将姓氏更换,落款异人而已”,并提醒大家“冷静观之,千万不要因有‘名人’作序而沾沾自喜!”此一提醒,对于今人而言,不啻“及时”之“雨”。
        古人续谱,假借“名人”之言为《序》、《跋》、《引》,屡见不鲜,其用心,不外“光大门楣”、为族谱增色。但是,往往适得其反,让人看到的,不是孔雀开屏之“正面”的绚丽,而是“背后”的丑陋——遗人笑柄而已。
        单就此一雷同而言,笔者愿与诸君,共同“赏析”:
        一、从内容看:无论何等“名人”,作此《序》、《引》,似乎都是在匆忙之间,仅将该《谱》之世系,浏览一遍,有感而发,强调族谱之重要,赞赏其世系之明晰,褒扬其子孙之贤。仅此而已。
        二、从“名人”“作”此文的时间看:《吴氏族谱引》,系北宋初“王旦”作于“景德三年”(注:北宋真宗时,1006年);岳飞手迹落款无时间,但众所周知,岳飞被杀于1142年;《池氏宗谱引》,系“同知周其德撰”,也无时间;《段氏老谱序》,系“张九成”作于乾道九年(注:南宋孝宗时,1173年);《题王氏族谱序引》同是“张九成”作于乾道九年(1173年);《张氏宗谱序》,落款系“朱熹(1130~1200年)”“提举浙东常平茶监公事”时。各谱标注的时间,王旦最早,早于岳飞130余年。
        三、从“名人”的知名度看:“同知”周其德,知其名者,堪称寥寥。王旦虽然做过宰相,但不如宝庆初(南宋理宗年号,共三年,1225~1227年)特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的张九成。最有名者,惟岳飞、朱熹而已。
        四、从文风看:
        1、王旦父子皆好文,文字不至如此粗疏。《宋史》卷二八二《王旦传》载:其父王祜,“以文章显于汉、周之际(注:即后汉——946~950年,后周——951~960年)”,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王旦“幼沉默好学有文”,“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及第,为大理评事”;1003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两朝国史”;“大中祥符初(注:祥符,北宋真宗年号,1008~1016年),进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此落款为“景德三年”,即1006年。作为大学士、监修两朝国史者,对于外姓非修谱之人,竟先“语及谱”,然后才“问其先世”,岂不既有违交际礼仪,又悖于思维逻辑?“其子孙之得大可知矣”,更是不通文理。何况,王旦自1003至1008年,一直担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两朝国史”,落款中唯独舍弃“集贤殿大学士,监修两朝国史”,又违常例。只能说明:假冒、伪托者,对于王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周其德”之《引》,本想出新,却违原意,要么沦为“蛇足”,要么南辕北辙,更显文字功力之弱。以科举而仕、官至同知的“周其德”,真的“差劲”到如此地步么?
        3、“张九成”之《段氏老谱序》、《题王氏族谱序引》,落款都是“乾道九年(1173年)。单就两文之“名称”或“文体”而言,“序”与“引”,毕竟有别,此前曾任著作郎、礼部侍郎兼侍讲的张九成,岂能将“序”与“引”混而为一?抛开今人断句、抄写造成的错误,仅仅开头的“往往”,就尤其显得不伦不类,岂是饱学之士而为?
        4、挂名“朱熹”的《张氏族谱序》,大家一看就知:其文字水平,连学童都不如,根本无需讨论。
        5、唯有岳飞《题胡氏族谱引》,文字简洁,笔随意走,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虽没有“抬望眼,仰天长啸”、“驾长车,踏破贺兰山”般令人热血沸腾,却也荡气回肠。可见,好文章,无论长短,只要妄予增删,就可能致其百孔千疮、气断意散!
        五、以“手迹”呈现者,唯有岳飞。此一“手迹”,因开头为“余见”,后无“录自……”,且经岳飞后裔岳林考证,是岳飞真迹,那么,就不仅仅是岳飞的书法作品,而且是岳飞亲撰之文。至此,诸多“疑问”,便不再是疑问了。可见,“真迹”的好处,一是“真”;二是不能增删、改易;三是读其文,就能想见其意随笔走的气度、风采。
        六、抄袭、冒名、假托的行为,有真才实学的名人,都会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古之名人,无论文官武将,大都讲究品格,崇尚节操。王旦受皇帝之命,“为天书使,每有大礼,辄奉天书以行”,却“恒悒悒不乐”者,何也?违心也!张九成,“游京师,从杨时学。权贵讬人致币曰:‘肯从吾游,当荐之馆阁。’九成笑曰:‘王良尚羞与嬖奚乘,吾可为贵游客耶?’”“上问以和议。九成曰:‘敌情多诈,不可不察’……(秦)桧甚恶之,谪守邵州……谪居南安军,在南安十四年”。岳飞、朱熹之节操,众人皆知。此等真“名人”,自古人皆仰慕,怎会抄袭他人之作?所以,“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之说,由来久矣!不怕因抄袭而名声扫地者,是本就“无名”,欲借“名人”,而“名”自己也,这才出现“天下文章一大抄”之怪现象!
        七、今人续修族谱,对前人所修族谱之世系及《序》、《跋》,建议充分借助现代化、信息化的优越条件,在认认真真予以考证、辨析之后,坚决“去伪存真”,切莫囿于一时之功利,仍然人云亦云,再给后人留下遗憾!
[ 此贴被胡恒俊在2012-05-24 09:4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6-22
研究很有必要。我也有些资料,将来可以拿出来与诸亲宗探讨。胡远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20-05-22
2020年05月22日:


宗亲晚上好!为了传承胡氏文化,修好一本谱,近几年跑遍了多地国家档案馆,愿望是寻找朱熹为我们胡家作过一篇(谱叙)又是在《全宋文》中只有他为胡家谱作序,所以我不停地找,功夫不负苦心人(有心人),今晚我要告诉家们一大好消息,《胡氏族谱》和《历代名人书卷》巳被列入全国重点档案抢救保护项目庫,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对于研究中华胡氏文化和胡氏源流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从今晚起将分批次的向胡氏各大小微信群发布。《中华胡氏通谱》5-6卷主编 胡国顺、江西、南昌

以下是胡铨为(胡氏族谱)作的(启后錄)和(碑记坟墓)的墨迹。以,前天浙江胡恒俊先生有一论文可作比较。谢了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