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3645阅读
  • 10回复

迷案源起“观音殿”,南山苦寻“进士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2-08-24
迷案源起“观音殿”,南山苦寻“进士胡”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918

2011年7月,全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首次发布了《历代胡姓进士名录》。据统计,历代的胡姓进士总数计有1264人。明清年代的数据准确率非常高,但唐、宋、元朝的数据因考证资料局限,很可能有相当数量的胡姓进士未能录入。我是这一资料的整理者,对此也深感遗憾,下决心要在我的有生之年,尽可能将《历代胡姓进士名录》补阙完善。一年来,凡网上出现有关胡姓进士的信息我都会格外留意,加以收藏,所以才有了下面这个故事。

去年我曾注意到“孔夫子旧书网”上有“民国字帖《观音殿记》”,“延祐七年进士胡”这条信息发布。从帖文可知,这是元朝的延祐七年(1320),一位胡姓进士为某地观音殿重修所写的记叙文字帖。因为元朝胡姓进士很少,加上没有注明姓名,所以我只是把它放在心上,并没有深究下去。网址:http://book.kongfz.com/591/142014751/

最近我发现有位贵州书法家曾意外地搜集到《观音殿记》拓本一册,并发表在网上。见“一个老拓本的故事 我的收藏:赵孟頫原拓纸本孤本《观音殿记》”。从照片看,此帖由元朝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撰书,落款“延祐七年”后已无“进士胡”字样。经查网络资料,发现此“观音殿”现在江苏省江阴市的中山公园。江阴古称暨阳,有乾明广福禅寺。在禅寺的西庑,供奉有观世音菩萨,由人祈福消灾,即“观音殿”。因“多历年所,穿风漏雨”而重修后,由赵孟頫书《观音殿记》并篆额,这就是网上查到的背景情况。如果此事叙述至此,我想胡氏宗亲中除了书法爱好者外,可能感兴趣的人不会太多了。包括上面的收藏者,也没有料到后面还有许多的故事情节在发展。网址:http://bbs.shufa.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116&page=1

首先是百度上一位“侵曉窺檐語 ”的网友对拓片文字作了详尽的研究,不仅有了经勘误过的原文,还有注释、译文,使得赵孟頫原拓纸本孤本《观音殿记》更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看这位博主介绍,他可能只有20岁,能写出如此高深的论文,真是后生可畏啊!请见“我所整理的赵孟頫书《观音殿记》”网址:http://hi.baidu.com/qinxiao_april/item/11ed3f6230207694c5d2499f

然后又有一位“叶子”老先生加入进来,他写的是“关于赵孟腑(頫)的《观音殿记》”一文,不仅披露了《观音殿记》的完整原文,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此记为宋朝进士胡应青所作,元朝人赵孟腑(頫)所书(存疑)。他怀疑“是清人所书,学赵的”。这样一来,我们故事开头的“进士胡”就有了下落:作者有姓也有名,为“进士胡应青”。赵孟頫只是将此文择要书写了一遍,并非《观音殿记》的真正作者。如此看来,《赵孟頫年表》中记载的“二月一日,作楷书江阴《乾明广福禅寺重建观音殿记》”的“作”字应去掉才对。

附《观音殿记》完整原文。篆额:重建浮海观音殿记 乾明广福禅寺重建观音殿记 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吴兴赵孟腑书并篆额   暨阳乾明广福禅刹旧为寿圣院,西庑有殿祠观世音大士,实邦人祁福所。宋天圣间像浮海至,寿圣迎以归,严事之。尝感梦吴氏子断壁复完石志之征也。殿多历年所,穿风漏雨,凛欲压过弗问。更几住持,南山师祖晖坐丈席,锐以兴起自任。谒诸檀信,裒金粟拮据,捋荼靡惮劳勚。且捐衣钵,资相其役。际州牧戎帅,咸乐善劝施。撤旧营新,栋隆宇壮,丹楹藻棁,惊耳夺目,恍如小白花花岩,现紫金宫阙。落成日,芗云滃空,士女趍庆,合爪赞叹,得未曾有於休哉。晖师请记於余,余告之曰:师知观世音所以名乎?世间音可闻不可观,而观之也何居?经云:观其音声,而得解脱。匪观以音,观以心尔。法界唯心,心心相照。当有自得於声音之外者,是名福德藏,应作如是观。师湖海尊宿,繇定慧明教,来主是山。闢垣展关,列树嘉木,群像轩豁,百废修举,兹事尤大,殊胜法书。余吴之鄙人,宋季筮仕于此,久皈敬大士灵响。混一後十五载,重来又三十稔。若于普门有夙缘,虽不敏,记何敢辞。延佑七年进士胡应青记。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书。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4aae850100jnw9.html

“进士胡应青”的出现使得这个故事有了新发展。《观音殿记》的原作者究竟是赵孟頫,还是胡应青?我们知道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所以既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争座位帖》以传世,也有米芾手书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碑(在常熟兴福禅寺)。赵孟頫有可能是为胡应青的“记”留下了这一“帖”,就像他所书诸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类的字帖一样。研究赵孟頫和胡应青的关系是破解迷案的关键,但主要应查出胡应青系何方人士,生平如何。

查百度知道,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昴,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自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信佛,与夫人管道昇同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查“赵孟頫年表”网址:http://www.shufa.org/bbs/thread-25748-2-1.html  宋末元初,赵孟頫只有十几岁,故不可能“宋季筮仕于此,久皈敬大士灵响”。延佑七年之前,赵孟頫一直在元大都任职,延佑七年后居吴兴(浙江湖州),这期间没有他到过江苏江阴的记载,也没有查到他与“进士胡应青”交往的资料。

而“进士胡应青”的资料,就没有赵孟頫这样容易得到了。百度搜索“进士胡应青”除了上面那些与“观音殿”有关的条目外,其他什么信息也找不到。在我整理的《历代胡姓进士名录》网址: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143 里,也没有“胡应青”。倒是有一位 NS-00472  胡应星  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 陈文龙榜,但籍贯为“吉州庐陵”,与《观音殿记》中“余吴之鄙人”不符。而其他几位南宋末年的江南胡姓进士,姓名差异都太大,也没有深究价值。元代胡姓进士名录,我主要是根据清钱大昕《元进士考》陈文和 校点本整理的,不多,大约就只有十几位。所以即使有进士胡应青其人,因文中有“宋季筮仕于此,......混一後十五载,重来又三十稔(年)”,从岁数上看,此时他已经有六、七十岁,不太可能在元朝中进士。况且延佑七年也无胡姓进士,他中进士也应该是在南宋期间,之后曾在江阴为官。

既然在百度和宗亲网都找不到“进士胡应青”,我只好到国家图书馆的“数字方志”网址:http://res4.nlc.gov.cn/home/index.trs?channelid=8  去碰碰运气。说实话,我是轻易不到这里来查询,主要是嫌太麻烦,因为没有全文搜索,无法快速定位于要找的关键字。比如说找这个“进士胡应青”,要先找到《江阴县志》,再进去找“选举”、“职官”篇,然后再逐页翻看。如果有几十页,就要翻几十次,烦不胜烦。好在现在的我时间充裕,就慢慢翻吧,反正不收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道光版《江阴县志》第十一卷“职官一”里找到了“咸淳九年,东尉,胡应青”。本来是可以令人大喜过望,可是夫人在旁边泼了冷水:进士都考中了,官职却比芝麻粒还要小。县尉一职,相当于县公安局长,即使入品也是个九品末位,不太可能吧?况且旧时官制,主簿、县尉一般都是本地人担任,以辅佐朝廷任命的外来知县。真是很难想象,远在浙江吴兴的赵孟頫又如何能认识这个比县长级别还要低的官员?

“胡应青”找到了,但他不一定是个进士。那究竟有没有“进士胡应青”呢?借助于《四库全书》电子版等工具多方查询,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终于在《江南通志》的“选举”篇里查到,南宋末年,的确是有一位“胡应青”,江南吴县人,南宋咸淳年间中进士。再到国家图书馆网站,查阅到民国22年的《吴县县志》,终于水落石出:胡应青,(字君寿?)宋度宗咸淳七年(辛末 1271年)张镇孙榜。此时距后来的元朝延佑七年(1320年)相差达49年。我的看法,胡应青是江苏吴县人,中进士后,他曾在江阴做官。40多年之后(大约70多岁)重游江阴,写下了这篇《乾明广福禅寺重建观音殿记》。而胡应青比赵孟頫要大10多岁,应该有故旧之交,两人都懂佛、信佛,才可能产生共鸣。由赵孟頫择其文中部分内容,书写了这篇有名的《观音殿记》字帖,流传于世。注意到,字帖没有全文照录,而是从“殿多历年所”开始,舍去了前后叙述,只取二百字精华。而“观其音声,而得解脱。匪观以音,观以心尔。法界唯心,心心相照。”引用这些隽永佛经,可以认为是赵孟頫与胡应青这对好友共同的心声写照。记文字帖,珠联璧合,相映成辉,百世流芳。

还有几件事还需要交代一下。

1.在《四库全书》里查到的“胡应青”条目中,除《江南通志》记在“咸淳”年间中进士外,还有胡应青所作《重修白龙祠记》(载《吴都文萃续集》)。而在《经石文考略》十六卷中查到:乾明广福禅寺重建观音殿记  赵孟頫撰并书。

2.为何《历代胡姓进士名录》没有收录“进士胡应青”?因为该名录的宋代部分主要依据是2005年出版的龚延明、祖慧著《宋登科记考》五卷本。之后我再次查询原著,在“宋度宗咸淳七年(辛末 1271年)张镇孙榜”里,只有六位胡姓进士(其中有一位是庐陵胡铨忠简公的五世代孙胡埜),确实没有“江苏吴县 胡应青,(字君寿?)”,这就是我编辑《名录》时的抱撼结果。试想一下,当掌握了相当丰富资料的专家学者都有可能产生这样的误漏,我们这些普通资料使用者,还能比他们做得更好些吗?据说北京大学孟二冬教授(已故)有《〈登科记考〉补正》出版,让我们等待各方专家学者拾遗补缺,继续完善吧!

3.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该文、帖作者都是赵孟頫,我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胡应青写过《观音殿记》。但不管目前流传于世的《观音殿记》有多少个版本,是真迹还是临摹,也不管字帖、拓本上有无“进士胡应青”,或作者是谁,我都相信,“进士胡应青”肯定是个历史上存在的人物。尽管我们现在对他还知之不多,但我从多方的资料中查到的这个“进士胡应青”在时间、地点、情节上与记文、帖文都是相符的。而《赵孟頫年表》上没有记载他到过江阴,因出生年代较晚,他也不可能在宋朝时代当官。所以我相信“孔夫子旧书网”和“叶子”老先生提供的“进士胡”字迹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查无此人。我接下来还需继续多方访查深究,进士胡应青是江南哪个胡氏家族的,他还有那些轶事还可以继续发掘?由此推导,历代胡姓进士的研究还大有可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也是很有趣的工作。

胡南山  
2012.08.24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9-02 16:1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8-24
孔夫子旧书网  图书分类  民国旧书  孔夫子网上书店  正谊书店  观音殿记(民国字帖、经折装;“延祐七年、进士胡”)




叶子先生提供的“进士胡应青”《观音殿记》帖



黔墨黄仁龙的收藏:赵孟頫原拓本孤本《观音殿记》
  


《江阴县志》记载:胡应青


《吴县县志》记载:胡应青登进士第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8-24 22:2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8-24
为把此事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还是不惜篇幅,把上面几位网友的精辟论文转发于此,大家看起来方便:

(民国字帖、经折装;“延祐七年、进士胡”)
图书详细描述:

http://book.kongfz.com/591/142014751/
-
《观音殿记》原文:殿多历年所,穿风漏雨,凛欲压。过弗问南,更几住持。山师祖晖坐丈席,锐以兴起,自任谒诸檀信。裒金粟,拮据捋荼,靡惮劳勚,且捐衣钵,资相其役。际州牧戎帅,咸乐善劝施。撤旧营新,栋隆宇壮,丹楹藻棁,惊耳夺目,恍如小白花,花岩现紫金。宫阙落成日,芗云滃空。士女趍庆,合爪赞叹。得未曾有,於休哉。晖师请记於余,余告之曰,师知观世音所以名乎?世间音可闻,不可观而观之也。何居经云,观其音声,而得解脱。匪观以音,观以心尔。法界唯心,心心相照。当有自得於声音之外者,是名福德藏,应作如是观。师湖海尊宿,繇定慧明,教来主是山。辟垣展关,列树嘉木,群像轩豁,百废修举,兹事尤大,殊胜法书。余吴之鄙人,宋季筮仕于此,久皈敬。大士灵响混一,后十五载重来,又三十稔。若于普门有夙缘,虽不敏,记何敢辞。延祐七年,进士胡。


一个老拓本的故事
我的收藏:赵孟頫原拓纸本孤本《观音殿记》
编辑、收藏者/黄仁龙

http://bbs.shufa.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116&page=1

   世纪之交初偶遇《观音殿记》

      黄仁龙为贵州青年书法家,工作之余酷爱金石书画,对书法有一定的理解和传统功底,使他在收藏文物时有独到的眼光。藏品不但要精绝少见,更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他对笔者讲述了《观音殿记》的发现经过。
      世纪之交初春,黄先生听说一位县份乡下的老人有一些文革连环画欲转让,他便前往观赏。他回忆说,当时老人有两三箱连环画,本想翻看有没有一本叫《暴风骤雨》的小人书欲买收藏,但他却在第三箱箱底发现了这本书法拓本。拓片的质量非常高,共计26页,每页共有8字,全文共计207字,拓本高25厘米,宽14.5厘米,完好,内容为修建观音庙,大兴佛教文化的一篇记叙文。
      看到这本拓本,黄先生眼前一亮,顾不得再去翻看其他东西。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尽管《观音殿记》索价不菲,黄先生仍毫不犹豫把它买了下来。放在家中珍藏起来。


      电视台《亮相》栏目亮相  


      黄先生说,他原本想再放一段时间适当的时候公之于世。现在公布出来,是缘由黔南电视台《亮相〉栏目记者的专访。
      2005年夏,黔南电视台《亮相》栏目播出了黄先生收藏的书画作品,其中就有这本古拓本赵孟頫《观音殿记》。电视播出后,很多书法爱好者和一些收藏家上门观看络绎不绝,打电话、发信息者前来咨询就更多。  


      赵孟頫与他的《观音殿记》

  
      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昴,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自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信佛,与夫人管道昇同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为容大画家、大书家、大诗人为一体的旷世奇才。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他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官时所书的《观音殿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观音殿记〉内容如下:


       殿多历年所穿风漏雨凛欲压过弗问南更几住持山师祖晖坐丈席锐以兴起自任谒诸檀信衰金粟拮据捋茶靡惮劳勋且捐衣钵资相其后际州牧戎帅咸乐善劝施撤旧营新栋隆宇壮丹楹藻(木兑)惊耳夺目恍如小白花花崖现紫金宫阙落成日乡云(氵翁)空士女趁庆合爪赞叹得东曾有於休哉晖师诗记於余余告之曰师知观世音所以名乎世间音可闻不可观而观之也何居经云观其音声而得解脱匪观以音观以心尔法界唯心心心相照当有自得於声音之外者是名福。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书。

    

     《观音殿记》现世举座皆惊  

  
      笔者在黄先生家中,观赏到了这本古拓本。全本通体黑底,白字,为宣纸所拓。封面1,2页下略有小破损,但无伤大雅。
     随着拓本的展开,一件精美的书法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拓本刀法精湛,字字饱满,结构有序,线条流畅,眩人眼目。虽为墨色拓印,却似有五彩灿然、呼之欲出之感。
       据专家鉴定后推测:《观音殿记》的原碑可能毁于明末的水火刀兵,拓本极有可能为元末明初拓本,就从目前上没有被任何书法资料介绍来看,其珍罕程度不言自明。
      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周运真先生观看此拓片认为:拓本所用墨色在阳光下黑中透紫,这是明代好墨的特点。而且纸质绵密韧,为典型的明代文房用物。反映出印刷《永乐大典》之后,我国宣纸技术的进步。著名书法家、收藏家李维力还分析说明版本线装书能流传至今,基本无损,实属不易。李先生还说,他研究学习赵孟頫书法30年,却还未见过赵孟頫有此书法,而且又是赵体书法颠峰时期的精品,这在全国来说都是极为少见的。
      赵孟頫原碑拓本《砚音殿记》原碑拓本(拓片)影印件,自刊发在《中国江湖》、《中国书法家论坛》、《书法网》、《中国书法在线》等网站上亮相以来,得到刘正成、乔坤龙、薛上银、何开鑫、王昌宁、周运真、李维力、王河云、邱世鸿及全国各地上百位书友、网友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并得到较高赞誉和认可。
    
      长期以来,以宣传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已渗入人们的生活,打下深深的烙印。佛教的哲学以及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散发出无穷魅力。已存世500多年的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观音殿记》原碑拓本也不例外。这不但是黄先生的骄傲,也是黔南的骄傲!                          
                                                            
                                          

刘世杰:著名作家、黔南州政协文史办主任
       王河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书法家协会理事        


(2007年3月第一稿、2008年3月第二稿)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8-24
我所整理的赵孟頫书《观音殿记》----作者:侵曉窺檐語
转帖:我所整理的赵孟頫书《观音殿记》----侵曉窺檐語
http://hi.baidu.com/qinxiao_april/item/11ed3f6230207694c5d2499f

近日偶于书法吧看到一套名为“清人行楷册页”的残片图集。一时兴起,遂上网搜寻。后得知该残片内容乃赵孟頫所书《观音殿记》。因网上并无令人满意的碑文(网上仅有贵州某藏家发的碑文,然其本有残缺,文亦多谬误),故此萌发了整理该碑文字的想法。因仅寻得传为原拓的图片,只好按图校对文字,并参考网上其他资料,在诸位网友的帮助下,将碑文整理出来,并加以点校,注释,翻译。赵孟頫深谙佛家经典,碑文中多佛教用语,涉及佛教思想,因本人学力有限,故翻译注释难免有谬误之处,在此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碑文经点校整理,兹录于此:

观音殿记

殿多历年所,穿风漏雨,凛欲压。过弗问南,更几住持。山师祖晖坐丈席,锐以兴起,自任谒诸檀信。裒金粟,拮据捋荼,靡惮劳勚,且捐衣钵,资相其役。际州牧戎帅,咸乐善劝施。撤旧营新,栋隆宇壮,丹楹藻棁,惊耳夺目,恍如小白花,花岩现紫金。宫阙落成日,芗云滃空。士女趍庆,合爪赞叹。得未曾有,於休哉。晖师请记於余,余告之曰,师知观世音所以名乎?世间音可闻,不可观而观之也何居?经云,观其音声,而得解脱。匪观以音,观以心尔。法界唯心,心心相照。当有自得於声音之外者,是名福德藏,应作如是观。师湖海尊宿,繇定慧明教,来主是山。闢垣展关,列树嘉木,群像轩豁,百废修举,兹事尤大,殊胜法书。余吴之鄙人,宋季筮仕于此,久皈敬。大士灵响混一,後十五载重来,又三十稔。若于普门有夙缘,虽不敏,记何敢辞。延佑七年,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书。(案,凡三百字,然此文有残缺,见文後附录)


注释:

多历年所:多,仅仅,只;所,左右,表示大概范围。按,《尚书·君奭》:“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

凛:通“懔”,危惧。

锐:突然。

檀信:犹施主。谓修檀行的信士。唐黄滔《丈六金身碑》:“螺纍纍以成髻,珠隐隐以炫额,檀信及门而膝地,童耋遍城而掌胶。”宋吴自牧《梦粱录·僧寺结制》:“大刹日供,三日或五日换堂,俱都寺主辨,皆十方檀信施助耳。”又《佛学大辞典》注曰:术语,施主之信仰。檀越之信施。檀为施与之义。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或契宿因,冥招檀信。”

裒:音抔,此意为聚集,募集。

金粟:钱和粮谷。

拮据捋荼:捋荼,音屡途,比喻辛苦劳碌。《诗·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孔颖达《疏》:“予手口尽病,乃得成此室巢。”

劳勚:勚,音亦,劳苦。

役:古文作“伇“,《观音殿记》拓片上此字正写作如此。意为事情。《左传·昭公十三年》:“为此役也,子若以君命赐之,其已。”杜预注曰:役,事也。

际:恰逢。

州牧戎帅:泛指军政官员。州牧,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长。《尚书·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蔡沈《集传》:“州牧各总其州者。”汉成帝时改剌史为州牧。后废置不常。东汉灵帝时,再设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魏晋后废。后世借用为对州最高长官的尊称。戎帅,军队的统帅。

丹楹藻棁:棁,音卓,梁上短柱。丹楹,《左传·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抱朴子·内篇》:“丹楹藻棁,钟鼓不绝。”

芗云滃空:芗,音乡,通“香”。滃,音翁,上声,云起貌。

士女趍庆:趍,音区,古同“趋”。《诗·齐风·猗嗟》:“巧趍跄兮,射则臧兮。”士女,青年男女。《洛阳伽蓝记》:“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按,四月初八日,我国以为佛诞,又称浴佛节。

合爪:佛教术语。合左右十指之爪也,同于合掌。印度之敬法。《法苑珠林》卷第二十曰:“故律云:当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

於休哉:相当于“罢了罢了”,多用于一重意思表达完毕后的结语。

观其音声,而得解脱:此为引用《首楞严经》经文:“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大意为:苦恼众生,能称念菩萨名号时,一心观自音声,心意集中,心恳情急,必感菩萨,迅速来应,故能立即解脱苦恼。其次观是菩萨之慈观,其声音是众生称念圣号之音声,菩萨以慈观,观众生称念其圣名之音声,即令众生,离苦得乐。故曰即得解脱。

法界唯心:佛教术语,总该万有而名法界,此法界悉为自己一心之变造,谓之法界唯心。华严一经之所明是也。《华严经》十九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名福德藏:《华严经》曰:“如来于彼。或名本性。或名勤意。或名无上尊。或名大智炬。或名无所依。或名光明藏。或名智慧藏。或名福德藏。或名天中天。或名大自在。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此处当指菩萨。

尊宿:亦作尊夙,多指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唐贾岛《送灵应上人》诗:“遍参尊宿游方久,名岳奇峰问此公。”宋苏轼《书麘公诗後》诗:“寿逾两甲子,气压诸尊宿。”明沈德符《野获编·释道·禅林诸名宿》:“竺乾一时尊夙,尽在东南,最著则为莲池、达观两大宗主。”

繇:同“遥”,远,早。

慧明:佛教术语,乃智慧光明之意。又作慧灯明、慧灯。谓智慧能破除迷妄,譬如灯火之袪除黑暗。于经典中,‘慧明’一语,或指佛之智慧,或指比丘之智慧。

轩豁:敞亮。

殊胜:佛教术语,事之超绝而世所稀有者曰殊胜。

筮仕:古人将出做官,卜问吉凶。《左传·闵公元年》:“初,毕万将筮仕於晋,遇屯(震☳下坎☵上)之比(坤☷下坎☵上)。”此处指初出做官。

皈敬:佛教术语,犹皈依。

大士:佛教对菩萨的通称。

灵响:犹灵应。

稔:《广雅·释诂》:“稔,年也。”

普门:佛教术语,意指周遍圆通。又译无量门。天台宗将实相圆法周遍一切称为“普”,实相(即中道)无所蔽塞称为“门”。即谓《法华经》所说中道实相之理,遍通一切,无所壅塞,故诸佛菩萨乘此理,能开无量门,示现种种身,以拔除一切众生之苦,令成就菩提。

夙缘:前世之缘。

延佑七年:元仁宗延佑七年,即公元1320年。



译文:

殿(观音殿)仅仅经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穿风漏雨,岌岌可危,快要压倒下来。就算经过那里也没人关心,寺里住持都换了几次。山师祖晖成为寺里的住持后,一时兴起,自己亲自拜访信徒施主,以募得资金,辛苦忙碌,并且捐其衣钵,来资助这件事(指重修观音殿)。适逢地方长官都乐于做善事,劝勉布施。于是便拆掉旧殿营建新楼。新殿高大宏伟,楹棁丹书藻饰,令人耳目一新,恍如小白花,花岩现紫金(此句不解,故依原文)。观音殿竣工落成那天,香气弥漫空中,善男信女纷纷聚集庆祝,拍手赞叹,从来都没有过这样的。晖师请我为之作记,我对他说:大师知道观世音为什么会为世人所知?众生受苦受难而发出的悲苦之声,是可以听见的。普通人只能听见,而菩萨可以用心观照。为什么经文上会有:“观其音声,而得解脱。”并非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观。“法界唯心”“心心相照”,倘若能不受外界声音影响而有所得,这就叫做菩萨,应该像这样来认识。大师是有名望的高僧,很早就得佛之智慧与光明,让他来住持这里的山寺,修葺寺庙,周建垣墙,列植树木,使得群像敞亮,并且恢复了往日的气象。这件事尤其重大,比之佛法经书犹胜。我本吴兴鄙人,宋末才在此做官,皈依佛门也很久了。大师佛法精深,影响很大,十五年后又回来,至今已有三十年了,好像我前生就和佛门有缘。我虽然不聪敏,但是这篇记我又怎么能推辞呢。延佑七年,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书。

注:本文涉及的所有图片均已上传至空间相册。包括《疑为初拓的<观音殿记>拓片》和《清重刻近拓整张<观音殿记>》。


第一次做这样的工作,从开始的兴趣到后来下决心做下去,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将此整理出来,感觉还是挺值得的。在整理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当看到洋洋洒洒一大篇文章出炉时,还是满有成就感的。笑~~当然,在整理的过程中,最深刻的感觉还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因为所知不多,只好一遍遍地查阅资料,向各位网友请教,以期能更加准确。在搜集资料,整理,点校,翻译过程中,很多朋友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当然,文中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商榷,譬如谈“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一节,由于时间和学力的问题,我不可能完全理解其中精义,还望方家赐教。不胜感激。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8-24
关于赵孟腑的《观音殿记》----叶子先生
转帖:关于赵孟腑的《观音殿记》(2010-06-01 10:06:51)转载▼标签: 杂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4aae850100jnw9.html

    最近,在一些书法网站出现了赵孟腑书写的《观音殿记》,此帖书法风格外观华丽,内含坚刚。字型端正,不故作狂怪。风流潇洒,很得人喜爱。因此下载保存。下面想作一些探讨:

     《观音殿记》原文:篆额:重建浮海观音殿记

      乾明广福禅寺重建观音殿记

                     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吴兴赵孟腑书并篆额

       暨阳乾明广福禅刹旧为寿圣院,西庑有殿祠观世音大士,实邦人祁福所。宋天圣间像浮海至,寿圣迎以归,严事之。尝感梦吴氏子断壁复完石志之征也。殿多历年所,穿风漏雨,凛欲压过弗问。更几住持,南山师祖晖坐丈席,锐以兴起自任。谒诸檀信,裒金粟拮据,捋荼靡惮劳勚。且捐衣钵,资相其役。际州牧戎帅,咸乐善劝施。撤旧营新,栋隆宇壮,丹楹藻棁,惊耳夺目,恍如小白花花岩,现紫金宫阙。落成日,芗云滃空,士女趍庆,合爪赞叹,得未曾有於休哉。晖师请记於余,余告之曰:师知观世音所以名乎?世间音可闻不可观,而观之也何居?经云:观其音声,而得解脱。匪观以音,观以心尔。法界唯心,心心相照。当有自得於声音之外者,是名福德藏,应作如是观。师湖海尊宿,繇定慧明教,来主是山。闢垣展关,列树嘉木,群像轩豁,百废修举,兹事尤大,殊胜法书。余吴之鄙人,宋季筮仕于此,久皈敬大士灵响。混一後十五载,重来又三十稔。若于普门有夙缘,虽不敏,记何敢辞。延佑七年进士胡应青记。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书。

    按:此文乃是宋朝进士胡应青作,元朝人赵孟腑所书(存疑)疑是清人所书,学赵的。但写得很好。非常值得一学。我已把一些图放在像集里,有兴趣者可一看。民国时有石印板本。北大体育出版社曾印刷出版过。网上有注文,但不全。我的是最全的了。字帖从《殿多历年所》开始,上面一段没有。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8-24
版主辛苦了,你这种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希望版主能尽快胡氏进士录补充完整。如果胡氏宗亲都有这种决心,那么中华胡氏通谱就可以很快修成了。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08-24
有两个证据,一是《观音殿记》的作者说他南宋末年曾来江阴做官,而那时赵孟頫只有十几岁,二是查《赵孟頫年表》没有找到他到过江苏江阴的任何记载,更不要说他曾在江阴做官了。所以我认为赵孟頫不是该文的作者。

希望各位胡氏宗亲,外姓人士对这一问题深入探讨。

南山 2012.08.24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8-26 16:1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2-08-25
《观音殿记》中:“余吴之鄙人,宋季筮仕于此,久皈敬大士灵响,混一後十五载重来,又三十稔。”(我本吴兴鄙人,宋末才在此做官,皈依佛门也很久了。大师佛法精深,影响很大,十五年后又回来,至今(延佑七年)已有三十年了。)这段文字是考证赵孟頫是否为该记作者的关键。

网上查到一则有关论文摘要:http://www.docin.com/p-301211375.html

赵孟頫在南宋是否真正出仕?

  赵孟頫在南宋是否真正出仕?这个问题关系到赵氏出仕元朝前的心态。对此问题,目前学界多沿用本传和《行状》的记载,认为孟頫曾出仕南宋。其依据一是本传记载:孟頫“年十四,用父荫补官,试中吏部铨法,调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家居,益自力于学。”二是《行状》记载:孟頫“未冠,试中国子监,注真州司户参军。皇元混一后,闲居里中。”《系年》“十四岁”条即援用了本传的记载:“赵孟頫以父荫补官”,“十九岁”条则援用了《行状》的记载:“试中国子监,注真卅司户参军。”之后的研究者在论及其生平时多沿用这一说法。

  而在此之前,《元人传记资料索引》“赵孟頫条”就指出赵孟頫“未冠试中国子监,不及仕而宋亡。”姚公骞先生在《淞雪斋集)校记》一文中也指出:“赵盂頫在南宋没有做过官”。由于二者未作详细论证,故此论说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孟頫未冠做官反而成了共识。

  直到赵维江等在《论赵孟頫仕元的心态历程》一文中对“注官”作出解释。就这问题,赵文把本传和《行状》进行了比照,发现二者所记大不相同。本传是“年十四,调真州司户参军”,《行状》是“末冠,注真州司户参军”。《礼记·曲礼》云:“男子二十冠而字”。未冠,应该是十八九岁,这与“年十四”相差四、五岁。而且前者为“调”,后者为“注”,有着明显差别,“调”为“调任、派调”之意,是真正上任,而“注”为“注官”,就是注出拟授的官职,并非实际到任的官职。

  本传和《行状》的记载究竟谁是谁非呢?有研究者考证,本传的这一记载为误记。因为《元史》是明人杂抄元代实录及其它文献仓促编撰而成,错讹之处不少。而《行状》作者杨载是孟頫的学生,故《行状》所记更为可信。对于本传之误,研究者认为可能缘于孟頫代侄所作的《五兄圹志》。此文记其五兄“年十四,以侍郎荫补承务郎。咸淳丁卯,请国子临举,免铨。”阎“咸淳丁卯”年孟頫即十四岁。本传可能把此事与《行状》所记之事相混淆了。笔者认为这一推测有一定的道理。

  据上所述,孟頫在南宋时并未真正出任实际官职。宋亡后,孟頫拒绝了几次仕元的机会,到至元二十三年(1286)才接受了元廷的再次征召,随奉召搜访江南遗逸的元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北上。次年春到京,六月任奉训大夫、兵部郎中,真正开始其仕宦生涯。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8-25 23:0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2-08-27
赵孟頫,生于1254年,卒于1322年,生活68岁。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胡应青,生卒年月不详,是南宋度宗咸淳7年(1271)进士。一般来说,明清朝中进士者大都24、25岁——30岁左右。即使胡应青30岁(1271年)中进士,他为《观音殿记》作记时,年龄才78岁。
从上述所涉及的年代来看,胡的年龄应稍大于赵,但他们应生活在同一时期。《观音殿记》为胡应青撰文,赵孟頫书丹是完全有可能的。
[ 此贴被古戈在2012-08-30 10:18重新编辑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2-09-01
古戈宗亲认为,胡应青中进士的年代到他重游江阴时的年龄分析,很可能在70岁之后。这正好符合一个垂暮老者,故地重游,寺院住持大师,诚邀其作《观音殿记》的情景。记中“宋季筮仕于此,久皈敬大士灵响,混一後十五载重来,又三十稔。”似乎也在印证这种可能性。而赵孟頫作记并书,存在许多疑问。

网上还有人认为,这篇《观音殿记》不是赵孟頫作书,而是清代人“学赵”所书。并附上赵孟頫落款笔迹作为鉴别比较。倘若成立,那胡应青为《观音殿记》原作者几成定局。


  


南山 2012.09.01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9-01 21:0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