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亭胡氏家族募集百万元 完成族谱第二次修订
2012-09-21 09:5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T | T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209/20120921/news_20120921_1987135.shtml 最新修订的流亭胡氏族谱,共计10卷,记录了流亭胡氏600多年历史。
编者按
“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中华民族有家谱的历史已经有三千多年了,这些家谱在各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每一个姓氏家族来说 ,家谱包含了姓氏起源 、祖群迁徙等历史文化信息,能够增强家族凝聚力。为此,本报推出了“走基层”之“我为老青岛写家谱”系列报道,关注不同家族的变迁,展现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家族的发展与进步。市民如对自己家族的家谱和变迁史有研究和感触,可拨打本报电话80889316或80889583。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句青岛人的爱乡之语人尽皆知,可它出自谁人之口恐怕鲜有人知。9月18日记者采访了解到,这句话是明末清初名人胡峄阳所说,而他本人则是青岛流亭胡氏家族的十世祖。目前,在流亭和洼里两社区共同努力下,募集百万元后,使青岛流亭胡氏家族完成了族谱自1846年编纂以来的第二次修订,此番修订更加完整记录了流亭胡氏六百余年的变迁。另外,政府部门还特别支持发展胡峄阳文化产业,依托胡峄阳文化发展形成的独特的胡氏经济已经成形。
1404年云南胡氏迁流亭
胡氏家族的六百年历史,参与流亭胡氏族谱编纂的胡孝聪信手拈来。“我们胡氏一族是明代洪武年间从云南乌沙卫迁徙到山东青州矮槐树地的。”胡孝聪告诉记者,永乐二年,也就是1404年,又从矮槐树迁到当时的流亭。从此,流亭胡氏家族以耕读世家著称,世代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人物,至今已经有600多年。
从道光庚戌年间,胡氏族人就开始了创修族谱的历史。根据相关记载,胡氏至二世分为两支,分居流亭、洼里。相传,洼里村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是由二世祖荣公开创的。初来此处时,荣公衣衫褴褛,找了一个平坦处落脚,搭茅舍居住。年复一年,人丁繁衍,最终平坦的高地上聚拢起一片小村落,这也就是如今的洼里。
随着社会的发展,胡氏家族也慢慢壮大,到了第五世,部分胡氏家族的子嗣开始从流亭迁往北龙口。“包括北龙口、板桥坊等许多社区,都有流亭胡氏家族的后裔。”胡孝聪说。
目前在册族人两万多
至今,胡氏家族已经有了6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两次家谱修正之后,胡氏家族在册的族人已经从最初的50余人发展到了现如今的两万多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城阳东流亭社区、洼里社区、崂山北龙口社区等地,有很多族人还迁徙到了外地,最北的胡氏族人在吉林,最南方的则分布在中国台湾。
“‘少时离家乡,归来头满霜’,我父亲在世的时候经常提起这句话,是家谱让我们找到了一种归属感。”胡氏族人胡芝珍告诉记者,上个世纪40年代末,她的父亲一代因为生活所迫,无奈之下背井离乡,到了台湾,而这一去就是六七十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她的父亲才有机会回来过几次。如今父亲已经去世 ,弟弟妹妹已经定居台湾,得知要续修家谱后,弟弟妹妹还专程寄来了经费,支持家谱续修。
人才辈出造福于一方
在流亭胡氏的发展史上,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十世祖胡峄阳,以品行端正、学识渊博著称于清初。”事实上,在胡氏血脉中,有许多优秀的人物,坚守着传统的美德。
保护黄县路,捐资修筑白沙河堤坝,建洼里村胡氏子弟识字所……这些都是胡鹏昌所做的。民国时期的胡鹏昌,为官清正,在后世中颇具口碑。而在胡鹏昌的传记里曾提及,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期间,他为清军供给粮食充足及时,被褒举授予“五品军功”。
1921年前后,胡鹏昌参与京绥铁路建设,并成为了京汉铁路顾问。1924年回到青岛先后任胶澳商埠水道局长、财政局长,对财务进行整顿。他曾经建洼里村胡氏子弟识字所,全额资助老师薪水、学生学费和书本费,多次修缮白沙河堤坝等等。
青岛爱乡之语源自胡氏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句青岛人的爱乡之语,正是出自流亭胡氏家族的胡峄阳。
“胡峄阳生于1693年,是东流亭村人。”胡孝聪说,胡峄阳本人通晓易经,重视德行修养,提倡格物致知。“他以易经理论为指导,探索自然规律,对天文变化、海洋气象、风雨旱涝的预测非常灵验。”
胡峄阳最出名的名言警句,就是“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是他游遍崂山,考察崂山地域特点之后做出的赞誉。“崂山地区偏于一隅,少有战事;地质结构稳定,少地震;沿海气候湿润,少干旱;地势中高周边低且近海泄洪顺畅……”这些特点让胡峄阳得出了“大歉不歉,大乱不乱,就怕倭寇上岸”、“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等名言。如今,胡峄阳传说已经从单纯的口耳相传变为了《胡峄阳传说》一书,记载了与之有关的故事。
■故事
传说成风俗
在洼里有一个风俗,那就是大年除夕,家家户户都吃豆芽菜,这个风俗就跟胡峄阳有关。
传说胡峄阳在儿子胡影不到两岁时就去千里岛修行,胡影长到十几岁时思父心切,独自前去寻找。下船踏上千里岛,就见到一位中年男子在练舞,那人不多说话,在得知胡影来意之后就把他带入房间,并与之同住,但始终没有告诉胡影谁是他的父亲。在胡影回家之际,那人拿出一些豆芽塞进胡影口袋:“我给你点金丁香吧。”胡影跟渔船上岸,因没有见到父亲心里沮丧,随手掏出豆芽扔到了路边。
回到家中 ,胡影将经过告诉母亲,才从母亲那得知原来那位中年男子就是自己的父亲。这时候,他拿出口袋里剩下的唯一一个豆芽,豆芽霎时变成了一根金钩。从那之后,人们每到过年都要炒豆芽,以图来年吉祥,生金发财。灵感来于此的“金丁香”牌豆芽菜,也成为了城阳的一个著名品牌。
■讲述 盛世修族谱,记几世变迁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经济稳步发展,也没有战乱和灾荒,所以我们族人们也想到了要续修家谱。”参与胡氏家谱续修过程的胡孝聪告诉记者,如今群众日益富裕的生活为修谱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
2006年4月20日,流亭和洼里社区的领导共同决定,成立专职领导班子,命名为“续修胡氏族谱流亭联络处”,两个社区主任每人捐助一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同时发动有名望及事业有成的族人和社会人士大力支援。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共投资百万元,参与续修的人员跑到全国不少有胡氏族人的地方搜集信息,最终在2008年将家谱续修完毕。
记者了解到,明朝永乐年间,胡氏始祖到了流亭,数年间,族人屡迁徙他乡,为知血缘亲疏,别辈分高下,在道光26年(公元1846年),胡氏族谱汇聚成一册。而第一次续修家谱则在1915年,录入家谱当中的族人为9634人。2008年第二次家谱续修完成之后,胡氏家族的族人已经多达25300余人。
■延伸 靠着老祖宗,捧起文化饭碗
作为胡氏家族的后人们,靠着“老祖宗”捧起了文化饭碗,并且发展起来了胡峄阳文化经济,2008年,胡峄阳传说被列入青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旨在传承和发扬胡峄阳文化的胡峄阳文化园及文化产业街在城阳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奠基,这成为青岛市的又一文化旅游亮点。
记者了解到,胡峄阳文化园是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依据旧村改造规划打造文化文化一条街的地标性项目,在实现城市化人居环境改造的同时,促进旧有农村经济向文化产业顺畅转化。而建成的胡峄阳文化园当中还打造出了一条特色街道——峄阳路。峄阳文化产业街总投资 5000万元,长1050米,四周回环总长4600米,西接流亭空港,两侧商铺相连,景观完整,是典型的“城池商市”格局。峄阳文化产业街充分利用空港优势,打造游客“驿站”,让游客在这里悠闲小憩 、观文化园、品崂山茶、购旅游纪念品。
另外,胡氏家族在经济方面的进步和变化也十分显著,胡氏族人们兴办的公司工厂等,涉及到了工贸、机械、建筑、服装鞋帽等各个行业。崂山沙子口砖厂当年因为入不敷出难以经营,被迫拆窑停火。而这时候胡氏第二十世胡孝彬调任了该厂书记兼厂长,利用砖厂留下的大片废弃荒地、多方筹集资金,盖厂房招商引资。如今沙子口砖厂改为了青岛龙合工贸有限公司,固定资产1200余万元。 文/图 记者 陈界交 周晓荷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3-17 21:3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