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4628阅读
  • 20回复

简述陈 胡姓的历史起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2-11-04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3-06-14) —

                      简述陈 胡姓的历史起源
                                                        编辑修订:胡人言之(古月清风)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姓名,尤其是冠在姓名之前的姓氏,其意义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称符号这么简单。中国人见面常常尊问一声:“你贵姓?”这一声询问,不仅是对你个人的尊敬,还包括着对你的出身、你的家世、家族的尊重。姓氏,是一个家族的徽号,它标志着一个血统,记录着我们的血脉渊源。
一个姓氏,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河。沿着姓氏的源流“寻根问祖”,我们可以祈福于祖先,更可以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条血脉,流传到我们的现在。
这里,让我们从中华姓氏的发源地———河南淮阳出发,沿着姓氏这条血脉之河溯流而上,从有形的空间走入无形的时间,在寻根的旅途中,去追寻着祖先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去揭开一个个被岁月的尘埃遮蔽了的存在!
———太昊伏羲都陈,始正姓氏
如果能沿着时光的河流,上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你会发现地球上大多数地方蛮荒未开,而中原大地上的古陈淮阳文明之光闪烁明亮。
河南淮阳古称宛丘,位于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上古时代的“三皇”太昊伏羲、女娲和神农炎帝都曾相继在这里建都。周代这里为陈国,战国归楚,秦置陈县,汉设淮阳国,此以后历代或为陈郡或为陈州,所辖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周口市区域。
《左传》载:“陈,太昊之墟。”在陈地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上古第一个帝王太昊伏羲氏 君临天下,在宛丘之上建立了华夏第一都。平粮台是淮阳最古老的历史遗存,被考古证明是一处距今4500年前的古城遗址,它就是伏羲建都的宛丘。伏羲在这里始作八卦、以龙纪官,结网罟、正姓氏、制嫁娶、作礼乐,养牺牲以充庖厨,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淮阳今存太昊伏羲之墓,因为太昊伏羲氏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所以淮阳太昊陵被称为“古今帝王寝陵之首”。
根据古籍记载,太昊伏羲是姓氏和婚姻制度的肇始者。他发现,一个宗族内兄弟姐妹近亲结婚,会对种族繁衍不利。于是,他为每一个宗族部落规定了一个姓,同姓同族不得通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至此,人们开始从群婚过渡到对偶婚,从族内婚过渡到族外婚,彻底走出了蒙昧时代。这是人类社会的一次大的进步。
太昊伏羲“正姓氏、制嫁娶”,中华姓氏自此肇始。一源百流,万姓同根,根源于此———人祖伏羲为万姓之根,古陈淮阳是万姓之源。做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的血缘主脉,从中原大地上孕育、汇聚、发展、壮大,然后分脉到全国各地。
伏羲为自己定的姓氏是风姓。《左传》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之后为风姓,这是中国第一个姓。”
———妫满封陈得姓,陈氏源于淮阳
一个姓,一部史。悠悠五千年,一部陈姓起源、繁衍、分化、播迁的历史,犹如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戏剧,演尽了人间的生灭盛衰、聚散悲欢。这是一部陈地先民生生不息的生命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生长史。
陈姓,是直接得姓于古陈淮阳的中华大姓。在当今中华大姓中,陈姓列前第5位。而且,陈姓是中华大姓中繁衍和分化能力最强的姓氏,从陈姓中分化出的姓氏有60多个,其中胡、田、孙、姚、袁、夏、陆等也都是列前100名的中华大姓,如果把这些姓氏人口加在一起,数量将十分惊人!与位列中华第一大姓、源于陈地鹿邑的李姓相比,我们会发现,李姓的特点是外姓并入者多,而陈姓是分化出来的姓氏多。这么说来,我们说陈姓是中华第一大姓也无不可。
陈姓的血缘先祖是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舜有二姓,本姓姚,因为娶尧帝二女为妻,居妫水,于是又姓妫。舜帝后裔在夏、商时代有虞国,姓虞氏。从周代始,舜帝后裔主脉以陈为氏。
公元前十世纪,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武王分封诸侯,将他的女婿、舜帝的后代妫满封到陈地,建立了陈国。妫满的后代以国为氏,从而产生了陈姓氏族。
周武王为什么要封妫满,按照《左传》中的记载,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是舜帝的后裔;第二,他是周的大臣之子。妫满的父亲虞阏父是周武王的陶正,即主管制造陶器的大臣,陶器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武王主要靠使用他制造的陶器而生活。并且,舜以德行著称,妫满品德端正,有功于周,所以周武王把自己的大女儿大姬嫁给他,把他封到陈地,世代祭祀舜帝,以使舜帝香火不绝。
陈国位于川泽纵横、平坦无垠的黄淮大平原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妫满在陈国建宗庙,行周礼,以奉舜祀;筑陈城,御外患,励精图治,为陈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妫满谥号胡公,他既是陈国的始君,也是陈姓的得姓始祖,是天下陈、田、胡、孙、袁、姚等姓氏的一世先祖。胡公墓在淮阳县城东南龙湖旁,现已被陈姓族人树碑添坟,整修一新,每逢农历十月十五日举行大祭,隆重非凡。胡公子孙遍天下,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陈、胡、田、姚等姓子孙来淮阳认祖归宗、朝祖进香。
“妫汭五姓”同根同祖,舜帝后裔一源百流
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因舜帝居妫水,所以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
舜帝一系主支姓氏历经多次变迁,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为正朔,姓虞;西周和春秋时妫满正朔,姓陈;战国时承继舜帝香火的是陈完一支,姓田;此后舜帝一系又不断地分化出许多姓氏。《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在谈及自己的族系时说:“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姚、妫、陈、田、王氏,凡五者皆黄帝苗裔。”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变迁的历程。
舜帝后裔历经数千年繁衍播迁,蔚为望族,并从中派生出许多中华大姓。据估计,舜裔人口在全世界约有1.5亿,其中陈姓繁衍得最旺盛,约占一半。现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参加这个组织的有陈、姚、虞、胡、田、袁、孙、车、陆、王等10姓。
姚:姚是舜帝的本姓,《唐书•宰相世系》上说,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
■胡姓概述:
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前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胡姓源流:
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帝舜之后裔,得姓始祖为胡公满(胡满 公)。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以姚为姓,后又因曾住在妫河(今山西永济南,西流入黄河),后代中有以妫为姓的。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北部的阜阳、河南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去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胡满 公)。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胡满 公)是从虞舜算起的第三十四世(代)人,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
树发千枝木有本,江流万派水有源。追思远古人有祖,胡氏宗族源远流长。始祖满公,为圣祖舜帝有虞氏孙虞阏公之子。周武王克殷商而得天下,为追崇舜德,复求舜后,得虞阏父,仕周为陶正。周武王姬发为利用阏父陶正用器如神,以元女太姬配其子满公,并封国于陈(今河南新蔡、淮阳、洛阳、安徽毫州等地),建都宛丘,且赐姓曰胡。其为陈开国君主始,故称胡满 公。乃胡氏一世祖,太姬为一世祖妣。在历史长河中,子孙繁衍,承前启后三千多年,成为华夏一大盛族。
胡姓系出陈胡公妫满,以胡公的谥号为氏。胡姓发源于陈地,子孙向各地播迁。三国时,魏阳陵亭侯胡质居于山西安定,胡氏为安定望族。另一支在河南新蔡繁衍,也成为望族,中原胡姓多与新蔡有关。南朝时,安定胡氏南迁,在江西、湖南、安徽诸省发展壮大,历史上的闻姓望族安徽“绩溪胡氏”就是出自这一脉。至於胡氏的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
胡氏南迁,始於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慎终追远,勿忘祖先!———胡国用 谨上. QQ1424977836.     2012-10-12
慎终追远,勿忘祖先。——— H.G.Y
QQ1424977836.(古月清风)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12-26
Re:关于胡姓得姓时间段的研究
关于胡姓得姓时间段的研究
《史记·陈杞世家》
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①,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②,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研究结论1:胡姓得姓来源于妫满
《元和姓纂》载:“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

研究结论2:胡姓立姓应该是妫满的儿子或者孙子;天子敕封是对个人、宗族最大的荣誉,胡姓以谥号为姓,既体显出对周天子的忠诚, 也体现出陈国的社会地位。这利国利己的立姓之事不可能在陈国亡国以后出现,这有违常理。

据《通志•氏族略》载:“胡子国,归姓,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

据《说难》载:“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胡亡国后,其子民以原国名为姓。
研究结论3:亡国以后后裔为了逃避杀戮,不敢姓原姓,才可能以原国名为姓;以此可以判断,陈姓晚于胡姓。
江西相关宗谱上对胡大彦有无详细记载,此人有无职务及地方记载(包括陵墓;直系世系)。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12-31
[upload=1]
江西相关宗谱上对胡大彦有无详细记载,此人有无职务及地方记载(包括陵墓;直系世系)。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05-08
国用、胡云宗亲所论极是,问好。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05-08
支持1楼的论证。楼主的观点值得探讨
楼主“
妫满的后代以国为氏,从而产生了陈姓氏族。”“从陈姓中分化出的姓氏有60多个,其中胡、田、孙、姚、袁、夏、陆等也都是列前100名的中华大姓,”。。。。。。楼主的意思-----胡就是由陈而分支出来的了。那么1楼的“研究结论1:胡姓得姓来源于妫满 《元和姓纂》载:“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就是不成立了,也就是《元和姓纂》说错了。  自满公被封于陈到之后近五百年陈国亡,玙公以谥号为姓氏----这时候还有谁记得满公的谥号?如果不是这样,那胡是怎样“从陈姓中分化出”的呢?
[ 此贴被黄梅华林1叶在2016-05-09 12:48重新编辑 ]
致力于完善族谱 / 求证疑惑 / 化解争议/ 和睦家族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6-05-12
大部分全国各地胡氏,在血缘上与妫姓陈国没什么瓜葛,有分子人类学研究成果为据:

姓氏    样本来源    Y-SNP    
胡    not known    O1a1-P203+    
胡    广东兴宁->香港    O1a1-P203+    
胡    安徽绩溪上庄本宗号称明经胡氏    O1a1-P203+    
胡    not known    O2a*-PK4+ M95-    
胡    湖南长沙附近    O2a1*-M95+ M88-    
胡    山东聊城高唐    O2a1a-M88+    
胡    台湾    O2a-M95+    
胡    湖南长沙附近    O2a-M95+    
胡    安徽合肥    O3a1c-JST002611+    
胡    广东韶关    O3a1c-JST002611+    
胡    not known    O3a1c-JST002611+ F238-    
胡    福建宁化翠江镇红色巷27号     O3a1c-JST002611+ F238+    
胡    尚未透露    O3a2b-M7+    
胡    福建宁化翠江镇城隍巷124     O3a2c1*-M134+ M117-    
胡    湖北襄樊    O3a2c1a-M117+    
胡    湖北    O3a3-P201+    
胡    浙江绍兴 O3a2c1*-M134+ M117-
胡    浙江杭州胡雪岩家族号称也是明经胡氏    N1c1-M178+    
胡    上海    Q1a1-M120+    

可见中国一般常见姓氏包括胡氏在内,其真实遗传学起源根本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幼稚简单,大部分人都是同姓不同宗,甚至上面比如同是M134+,M117-的胡姓,细分下去也不是一个下游支的。

胡姓与中国一般常见姓氏一样,来源极其复杂多样,本人在此帖中已陈述,其中东汉的郑玄特别强调,真正可考的信史中陈国后裔中根本没有以陈胡公之谥为氏的,网上说的那个什么陈国某公子开始以胡为氏根本就是杜撰的经不起考证:

http://tieba.baidu.com/p/4372028208

胡姓的起源、地理分布及成因
------
本人认为,

1) 曹魏后期至两晋、南北朝北魏(元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安定胡氏,若真是承自河东人胡建,则安定胡氏那支更有可能是出自晋南的世居土著:魏颗后裔的姬姓令狐氏(受封于今今属运城的临猗,古猗氏县。我天朝前大管家令某人本复姓令狐,令狐计划,其实也是运城人)所省言之“狐”氏简化而来。春秋时晋国狐(胡)氏名人不绝于耳,有狐偃、狐突(晋献公的丈人,夷吾与重耳的外公/姥爷)父子。后因嫌狐字不雅(很多人乍一看令狐会误以为它是少民来源,其实令狐氏、狐氏是最最正宗的华夏姓,出自姬姓晋国,并非什么少民来源),改为谐音的胡氏,这在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唐善纯(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山戎的后裔(四):陆浑=令狐=林胡》一文中有详述。至今,北方一些地区都用胡仙洞来供奉狐仙,山东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很多狐仙都是胡姓女子,其实反映了民间对胡、狐两字近音通假的一种认同。

自汉而唐,胡氏自古为晋南运城(古河东郡)一带的大族,除了唐代的胡瑱-胡证一族外,连民间传说中的早在三国蜀汉时期的河东解良人关羽关云长(即关公,一说本姓冯,为上党冯氏,关并非其本姓)的夫人,也是河东胡氏,还有后来北宋-金代的磁州胡氏、河北胡祇遹家族,在邯郸,与运城地望极近,也有可能出自这支。当然北魏时从安定迁到北京密云的渔阳人胡叟以及初唐时被李室赐姓为李的代州总管、恒州恒山人胡大恩(后称李大恩。在归顺大唐前属窦建德部)、以及北魏酷吏幽州刺史胡泥、北齐山胡酋胡垂黎等人又另当别论了

2) 今天汉族为何南方多胡姓,北方(尤其东北)相对少胡姓,这个也有据可考,按:

出土的包山楚简(320BC左右)楚国人名中的前20大姓氏

邓42/711=5.91%
黄37/711=5.20%
周30/711=4.22%
陈29/711=4.08%
苛29/711=4.08%(这个应该是现代的“柯”姓,但不排除“何”姓)
舒21/711=2.95%
阳21/711=2.95%(这个貌似是王族)
胡19/711=2.67%
秀19/711=2.67%
李16/711=2.25%
潘16/711=2.25%
蔡15/711=2.11%
庄14/711=1.97%(这个是王族)
宋13/711=1.83%
吕13/711=1.83%
盬13/711=1.83%(?)
疋12/711=1.69%(胥?)
屈11/711=1.55%(这个是王族)
景11/711=1.55%(这个是王族)
卲11/711=1.55%(这个是王族)


在20名之后的王族:
龚9/711=1.27%
熊相3/711=0.42%
熊鹿3 (熊鹿是楚武王之父宵敖)
文3
穆3
楚2/711=0.28%
熊雪1/711=0.14%
武1
悼1

可见,湖北、江西等中南地区多胡姓,并非现代才出现的事,而是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1) 对湖北而言,由包山楚简中的人名可知,早在战国时期,胡姓已经是楚国大姓,而并非是后来的什么“安定胡氏南迁”给湖北带去了这么多胡。中国人的中古时期家谱,超过500年的几乎绝少有靠谱的,大部分是附会、僭越和伪造杜撰,攀附名人、攀附皇族、攀附姬姓起源之风盛行:起源于古河伯族的立国于安徽阜阳的归姓胡子国在灭于楚之后,一部分国民西迁越过大别山融入了楚国,还有一部分西迁后可能与今湖北秭归一带的建立了夔国(又名归国)人融合,但最终该夔国还是灭于楚,这部分归姓胡氏由此也成了楚国人的一部分、后来就渐渐演变成今天华中湖北一带的部分汉族胡姓,参见:《战国以前的古方国简介》中有关夔国、归方、归国、夔国、何国、妢胡、麸国、有国部分的简介;

2) 对江西而言,江西土著民族的古溪族(为武陵蛮的一个分支)中很早就有胡氏,可以参见《陶渊明溪族论说》等文中关于南齐太傅胡谐之的族源的研究。湘赣鄂一带的中南苗瑶畲民族自古尊盘瓠(hú)为祖,西南民族中的彝族等自古以葫(hú)芦为图腾,还有鄱阳“湖”、洞庭“湖”流域水网交织处自古有人以居地为氏(以居地、以水名为氏的南方姓氏有很多,江西鄂东皖西南闽西的赣客语人中的“涂”姓,就以滁水水名为氏。按:滁古为澄母,涂古为定母,澄定二母古来读音极近可互通),可知南方民族中很早就有同音的“胡”姓(从汉代时就有胡广居南郡华容即今湖南,就可见一斑);

这些“胡”姓无疑是来源复杂的

所以,胡姓作为全国有1400多万人口的中大型姓氏(可能楼主老家的胶东地区,是全国胡氏的一个低频区,所以感触不深,以为胡姓是什么很稀有的特色姓氏、来源单一等,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胡姓在北方比较低频的地方其实也就是这么几个,一个是山东的潍坊地区(除诸城)以及烟台威海地区(除福山、长岛、栖霞和乳山),一个是甘肃河西的张掖地区(除民乐)、一个是河北的唐山地区(除芦台玉田迁安遵化),一个是河北的衡水地区以及接壤的山东的德州地区(除衡水的故城以及德州的庆云),东北的黑吉辽东蒙大部(除辽宁的沈阳、辽阳、葫芦岛、阜新部分县市,吉林的四平,黑龙江齐齐哈尔及绥化的个别地区外。在吉林东南部、尤其是朝鲜族聚居的地方,胡姓比例低得出奇,跟潍坊有得一拼)。

胡氏在胶东除福山、栖霞、长岛和乳山外其他各县都非常低频,尤其在威海的荣成文登,以及烟台的招远蓬莱,姓胡的人比例低得离谱,东北胡姓比例低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并不是各市均衡分配的,而是有一大半是来自在全国范围内都算胡姓比例相对偏低地区:胶东的登州府(烟台除今莱州县级市+威海)人和鲁中的莱州府(今潍坊大部+烟台的今莱州县级市)一带的胶辽官话区以及鲁北渤海湾沿岸的东营滨州等地的冀鲁官话区,而来自鲁西南的非常少,而山东的胡氏恰好以鲁西南与鲁南一带的中原官话及胶辽官话青州片南支为最(尤其济宁与临沂),而在鲁北胶东则相对偏少,所以以在胶东鲁北为主要的闯关东祖籍来源地的东北地区,胡姓比例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胡姓起源与其他常见姓一样无比复杂,远远非你想象的这么简单:-)
[ 此贴被胡浩治在2016-05-12 18:5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6-05-12
你可以再仔细读一下我的贴子:

http://tieba.baidu.com/p/4372028208?pn=0

有关中国胡姓起源的资料汇总:

⑴源于姬姓:

i) 以国为氏。西周、春秋时有胡子国,故城在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一带。春秋初灭于郑。春秋齐景公妾胡姬及楚共王妾胡姬即胡国女。此为河南漯河舞阳一带胡氏的一大源头。

ii)文王字比公高有裔孙毕万,毕万的后裔魏颗因功被晋献公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边一带),后有令狐氏,令狐氏后裔后又分别简化为令氏、狐氏、胡氏等。此为晋南运城(古河东郡)汉族胡氏的一大源头。(个人以为,安定胡氏的远祖、河东人胡建,三国时蜀汉大将、《花关索传》中所述河东解良人关羽的妻子且同为河东人的胡金定、唐代的河东人胡证,皆出自此支胡氏)可参考: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唐善纯(山川唐)所著《山戎的后裔(四):陆浑=令狐=林胡》一文

⑵源于归姓(媿姓),以国为氏。胡国(金文作㝬国),商代侯国,周时降为子爵。故城在今安徽阜阳附近。公元前495年灭于楚。春秋鲁昭公母齐归即胡国女。

⑶源于妫姓。周武王克殷,封虞舜裔孙妫满于陈,妫满十分长寿,古以弥年寿考曰“胡”,是以追谥“胡”公,遂有陈胡公之称。陈胡公的后裔陈厉公之子公子完后来出仕齐国,事齐桓公,因古音中陈与田音近,故陈完又称田完,陈氏又人称田氏,陈完后人田和担任齐相国时,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齐。史称田氏代齐(又称田氏篡齐)。齐国到了战国齐宣王时期,齐宣王之弟后裔中,产生了胡母氏这个姓氏。胡母氏得姓于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执政之时,距今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即位,其后封其弟田婴于毋仰(即母乡、古无盐邑,今山东东平),田婴后成为齐国的相国,遂“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据《风俗通》所载),立姓“胡毋”。胡毋氏的后裔族人在战国后期至秦、汉朝时期分衍为三个主要的姓氏支系,即胡毋氏(胡母氏)、胡仰氏、毋氏(母氏)。秦代有太史令胡母敬,西汉有经学家胡母生(《春秋公羊传》的编撰者,有弟子名为董仲舒),东汉末有“八厨”之一的胡母班,西晋时有名士胡母辅之。晋朝以后,胡母氏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氏,因此复姓胡母氏所传日渐减少,这是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此为鲁中南胡氏的一个重要源头。(注:古“胡母”、“胡毋”二者相通,互有转写;复姓“胡母”作为姓氏,其中的“母”字中仍读wú,与“毋”同音,不可错读成mǔ音)

这里还漏了一个:可能源于姜姓的胡氏分支,春秋时姜姓齐国齐胡公姜静的后人,也可能以谥为氏(跟陈胡公后裔的复姓胡母氏、宋戴公后裔的戴氏、鲁庄公/楚庄王后裔的庄氏一样)、用了胡氏的,但正史中不见传,故不予列。

⑷《穆天子传》云:“天子至于瓜纑之山,三周若城,阏氏、胡氏之所保。”阏氏、胡氏,源出不详。

⑸以职为氏:

i)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官吏胡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胡史,亦称簋史、胡簋史,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施的官位,专职掌管君王贵胄的餐饮,以及祭祀大典的牺牲。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

ii)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胡骑校尉,属于以因故改姓为氏。胡骑校尉,是西汉王朝汉武帝刘彻所设置的军队官职。汉武帝时期,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是汉武帝特设的职位,胡骑校尉专职掌管驻扎在池阳(今陕西咸阳)的胡骑军队,而长水校尉则专职掌管驻扎于长水与宣曲(今陕西关中)的乌桓人与胡人骑兵。胡骑校尉之职不常设,其职平时多由长水校尉兼任。由于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专职掌管“胡人”,因此多由骁勇剽悍而又忠诚大汉王朝的将领统辖,其中不乏归附汉朝的外族将领。在其军队将士中,多有以军队称制为姓氏者,称胡氏,例如后来著名的的护羌校尉胡畴便是。

⑹北朝时期的敕勒/高车族姓。

i) 纥骨氏,北魏太和十九年随孝文帝迁洛阳,诏改胡氏。西魏大统十五年复称旧姓,至唐时纥骨氏犹存,后融入汉族复称胡姓。此支胡氏又称洛阳胡氏,唐开元初著作郎、秘书少监胡皓出自该支。

ii)有北魏时鲜卑族斛(hú)斯(如:造成北魏分裂的总设计师斛斯椿)氏、北齐时敕勒/高车族斛(hú)律氏(如北齐大将斛律金及其子斛律光)等姓氏,汉化后改为斛氏,又有部分改为同音的“胡”氏。参见《邯郸地名故事———斛律光与胡连庄》一文:“明清时期,斛律庄只有十几户人家,后改为胡连庄,清朝咸丰时,孙陶镇的胡郭庄与邺城的胡连庄的胡姓都是斛律光家族的支脉,后来都改斛为胡。全国各地有很多胡仙庙,供奉的神仙就是斛律光。”此支亦或为晋北雁门关地区以及河北南部邯郸邢台一带部分胡姓的一大来源。

iii)北魏高平镇起义领袖胡琛,也是出自敕勒族(敕勒族和高车族其实是一回事,不同时期不同叫法而已。胡琛是攀附的安定临泾胡氏,其实是敕勒族。上述的斛律金、斛律光父子其实也是敕勒/高车族,“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著名的《敕勒歌》,当时就是斛律金唱给高欢听的敕勒民歌);北魏时著名酷吏、官至司卫监,赐爵永城侯的胡泥,“出为幽州刺史,假范阳郡公”,胡泥为代(今山西代县)人,很可能也是高车胡氏的一支;唐初的代州总管,被赐姓李氏的恒州恒山(今河北正定附近)人胡大恩也可能出自该支。今天河北中北部的部分汉族胡姓,有可能出自该支,而唐玄宗天宝十三年的河北易县状元胡(),参见此文:“胡( )河北易县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状元及第,军谋越众,参谋范阳军事.”,也可能出自该支。

⑺源于溪族。溪族,东晋、南北朝时居住在今江西南部、广东北部,以渔钓为生。江西的奉新地区,历代就是溪族(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武陵蛮”的一个分支)的分布中心,刘宋时的壮侯、江西奉新华林人胡藩,或源于溪族汉化。参见九三学社的邵鸿的《江西“溪(傒)狗”考辩》一文中的考证。

⑻源于稽胡之一支山胡。南北朝时有之。北齐时期的山胡酋胡垂黎出于此支胡氏。《北齐书·薛修义传》记载:“擒西魏所署正平太守段荣显。招降胡酋胡垂黎等部落数千口,表置五城郡以安处之。”

⑼源于契丹族。五代时有之。后唐有画家胡環(胡瓖),本名胡虔,或云:环本慎州乌索固部落人。

⑽源于各种改姓:

i) 东汉末有太傅胡广,华容人,本姓黄。生而为父所弃,胡公见而举之,遂以胡为姓(《楚国先贤传》)。

ii) 唐朝末期,藩镇割据,朱温把持朝政,昭宗及皇后知唐皇朝大势已去,乃托宫廷进侍、婺源人胡三将王子李昌义带往民间,避居婺源(今属江西 ),改名胡昌翼。后唐同光三年,昌翼中明经科第二名进士,胡三告知身世后,绝意仕途,隐居婺源北乡考水,倡明经学,人称明经公,子孙谓之“明经胡”或“李改胡” (《“明经胡”后裔解读“明经胡”》 )。子孙代为鸿儒,世有七贤理学之称。九世孙起岩,宋神宗时宣城太守,辞官后居绩溪(今属安徽);曾孙德芳再迁歙县,定居北乡上庄。至明经公三十二世孙元首又迁绩溪。

(现已证实,安徽绩溪上庄本地的胡氏是O1a1-P203,这个单倍群多见于南方百越族群,该家族出自李唐的概率微乎其微,所谓“明经胡氏”自谓出自“李唐”之论,我看几乎可以休矣,攀附皇族攀附显赫世族,中国人家谱的通病。我看,至少绩溪上庄本地的明经胡氏源于徽州本土土著的“山越人”无疑,并非起源于什么李唐皇族。当然,徽州龙山胡氏、徽州金紫胡氏及徽州尚书胡氏这另外三支,则又另当别论。胡雪岩家族号称也出自明经胡氏,但其祖父墓穴测出的祖父的Y染色体基因型却不是O1,而是N1c1-M178,可见胡雪岩家族是否为明经胡氏,是值得存疑的,毕竟上庄本地的明经胡肯定比身在绩溪以外的浙江杭州胡庆余堂的所谓明经胡要靠谱些)

iii) 其他各种改姓,(中国古代的改姓情况十分复杂,包括抱养易姓、入赘改姓、避讳改姓、避嫌改姓、避祸改姓、避仇改姓、奴从主姓、皇帝赐姓和其他各种原因的改姓,包括因女方红杏出墙的私生子而导致父子Y染色体不一致,这其实就是生物学上发生了姓氏的变更。皇帝赐姓的情况在胡姓上不存在,但刘李赵朱等姓都存在他姓被皇帝赐姓的情况,如唐初大将李大恩,本姓胡,为恒州恒山人,其实有英国学者早就估算过,即使每世代只有1%的女性红杏出墙,700年下来一个村庄的生物学父系也可改变掉一半,或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其实很多中国人今天的姓,早就不是他当年的老姓,宋朝时姓赵的人,在隋唐时未必就姓赵,中途可能发生过父系变更),如清代学者、山阴人胡天游,本姓方,等等

⑾明永乐中有福建惠潮参将胡实勒们,蒙古人。子孙袭职,世居福建。

⑿蒙古族汉姓。本姓胡佳氏、巴尔虎氏、浩齐惕(浩齐特)氏、忽思慧(呼色慧)氏、呼必烈氏、呼依特氏、依勒克氏、额鲁特氏、胡尔佳氏、哈嘎德氏、额勒苏特氏、呼博胡德氏、哈高奇德氏、晃给热德氏、胡尔拉特氏、额勒特德(俄勒特德、额勒图惕、额勒都特)氏、巴尔努德氏、浩热勒童(郝尔勒坦)氏、胡亚古沁(忽雅高沁)氏、胡勒日斯氏、胡勒木斯氏、巴鲁剌思氏、呼勒都古德氏、乌和尔巴尔虎氏(《蒙古族大辞典》《蒙古姓氏》《试论蒙古族汉字百家姓》《中国少数民族姓氏》《奈曼旗蒙古族姓氏浅解》《蒙郭勒津姓氏及村名考》《沈阳民族民俗风情》;《黑龙江志稿》,1992;《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1998;《鄂托克前旗志》,1995;《成都满族蒙古族志》,1993)。辽宁凤城(县)蒙古族胡姓,先祖博希特为忽必烈裔孙,胡尔佳氏。后改忽氏,又改胡氏(《凤城蒙古族自治县》)。

⒀回族姓。元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Sayyid Ajall Dmer Shams al-Dīn,1211-1279) 第三子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忽辛(?-1310),及长子云南平章政事纳速剌丁(Sayyid Ajall Nāsir al-Dīn,?-1292)第四子忽先之后。本姓忽,后转为胡姓。又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 “胡山……之后裔姓胡。《枣林杂组》:长安县儒学训导胡山……长安回人众多,而胡姓在明清间为大族。”又清代内务府回回喀尔迪克,后改胡姓(《中国回族姓氏溯源》)。

⒁藏族汉姓。四川石棉一支藏族胡姓,本姓解外、盖上、吴木(《石棉县志》,1999)。

⒂苗族汉姓(《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

⒃彝族汉姓。四川西昌一支,本属阿举家支(《西昌市志》,1996);米易一支,本属拉克家支、拉祖惹石家支(《米易县志》1997);九龙一支,本属尼胡家支(《九龙县志》1999)。四川盐源及云南宁蒗一支,本属罗洪家支(《中国少数民族姓氏》)。云南寻甸一支,本属葛弄土家支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999);昭通一支,本属拉齄家支(《昭通市志》,2000);

⒄壮族姓。据传其先民唐、宋时部落旗子为乌色(黑色),后即以“乌”之谐音字“胡”为姓(《泰族僮族粤族考》)。

⒅布依族姓(《三都水族自治县志》,1992)。

⒆朝鲜族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一支出朝鲜睿宗年间(1450-1469)定居朝鲜的中国福建商人胡宗旦之后;另一支出明崇祯十六年(1627年)出使朝鲜的明翰林学士胡克己之后。明亡,胡克己留居朝鲜,子孙融入朝鲜民族(《中国少数民族姓氏》)。

⒇满族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瑚鲁氏、瑚逊氏、瑚图氏、瑚佳(胡佳)氏、胡希氏、瑚尔佳氏、瑚德勒氏、呼雅尔(呼雅儿、胡雅儿)氏、呼图拉(胡图拉)氏、虎尔哈氏、瑚锡喀氏、库雅拉氏、瓜尔佳氏、胡扎拉氏、扎拉哩氏、胡尔哈剌(瑚尔哈喇)氏、胡锡哈剌氏、瑚锡哈理(胡锡哈里)氏、锡克特里氏、伊尔根觉罗氏,八旗蒙古胡尔佳氏、呼依特氏、依勒特氏、博尔济吉特氏,满洲八旗汉军胡氏,以及融入满族之达斡尔族瑚尔拉斯氏,锡伯族瑚尔噶氏等(《满族姓氏寻根》《满族百家姓》《京旗的满族(续)》《清朝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国少数民族姓氏》;《辽宁省志•少数民族志》,2000;《黑龙江志稿》,1992)。大陆艺人胡松华、胡军叔侄、台湾的胡因梦(本为满洲大姓瓜尔佳氏,是哪支瓜尔佳不明,也许不是苏完瓜尔佳)也是满族胡氏。

(21)侗族汉姓(《侗族简史简志合编》)。

(22)瑤族民间文献《过山榜》盘瑶(过山瑶)十二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冯、蒋、雷)之一。花篮瑶、山子瑶亦有之(《中国人的姓名•瑤族》)。苗瑶民族崇拜“盘瓠hù”,瓠与胡同音,中南西南很多崇拜盘瓠的苗瑶民族、以及以葫芦为图腾的彝族等民族,汉化后,改成了与瓠、葫同音的“胡”姓,这也是中南西南部分“胡”姓的一大实际源头。

(23)白族汉姓。本属腊波(罗遣)氏族,即虎氏族(《白族的原始图腾虎与鸡》)。

(24)土家族汉姓(《宣恩县志》,1995)。

(25)哈尼族姓(《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志•民族志》,1990)。

(26)黎族杞黎、加茂黎汉姓(《黎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姓氏》)。

(27)傈僳族汉姓。本属腊扒(牢饶时)氏族,即虎氏族;或莫比时氏族,即狐氏族(《中国人的姓名•傈僳族》《云南傈僳族及贡山福贡社会调查报告》);云南龙陵傈僳族胡姓,其先汉族。

(28)佤族汉姓。本姓仲瑙(仲脑)、曼勘布(《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三》《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

(29)畲族姓(《中华姓氏大辞典》)。

(30)高山族赛夏人汉姓。本属巴特布托尔氏族(《中国少数民族姓氏》)。

(31)拉祜族汉姓(《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志》,1996)。

(32)水族姓(《中国人的姓名•水族》)。

(33)东乡族姓(《“撒尔塔”与东乡族源》)。

(34)景颇族汉姓。本姓勒排氏(《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一》)。

(35)土族汉姓。其先辽、金时河西走廊游牧部落阻卜族(阴山鞑靼)。阻卜人,土族语称苏胡•孔,因有胡姓(《中国人的姓名•土族族》《土族姓氏初探》)。

(36)达斡尔族汉姓。本姓呼尔拉特(华拉斯)“哈拉” (《中国少数民族姓氏》;《黑龙江志稿》,1992)。

(37)仡佬族汉姓(《西林县志》,2006)。

(38)锡伯族汉姓。本姓胡图里氏、胡尔噶氏、胡西哈里(胡西哈哩、胡斯哈里)氏、胡西哈尔(胡斯哈尔)氏(《锡伯族百科全书》《锡伯族姓氏改汉姓对照》《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辽宁省志•少数民族志》)。

(39)普米族汉姓。本姓熊•杠尼(穷扛尼)氏(《中国人的姓名•普米族》;严汝娴、陈久金:《普米族》)。

(40)鄂温克族汉姓(《呼兰县志》,1994)。

(41)赫哲族族汉姓。本姓马林卡 (马凌喀) 氏、祜什哈里氏(胡什喀哩氏、胡什哈哩氏、祜什喀里氏、虎习哈礼氏)。马林卡,赫哲语意为“虎”,因以“虎”之汉语谐音字“胡”为姓(《略谈赫哲族的氏族组织和姓氏》)。

(42)俫人汉姓。俫人,其语言与其他民族语言不同。广西隆林、西林等地俫人,今划入仡佬族;云南广南俫人,今为彝族(《俫语研究》;《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志》,1989)。

(43)傣族、纳西族、羌族、怒族、俄罗斯族、德昂族汉姓(《中国少数民族姓氏》)。

(44)排角人汉姓(《勐腊县志》,1994)。排角人,民族未识别。
[ 此贴被胡浩治在2016-05-12 18:4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6-05-12
所以,像“胡”这种复杂的姓氏,各支谱系、字辈完全对不上,一个地方一种字辈,太正常了。

至于各民间“砖家”把各类毫无关联的名人强拉硬扯在一起搞各类攀附、各类“名人大串联、望族名流大串联”,比如把宋代的海陵人什么胡瑗论证成我家泗州胡大海的祖宗,这种笑话本已司空见惯,看看笑笑也就过去了

个个写成都是皇帝将相后代,个个都是达官贵人风流才子的后代,凡夫俗子没后代,中国家谱通病,懒得笑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6-05-12
比如我,我就来不迷信本宗一定是明初越武庄公胡大海的后裔,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是开放的,是什么就是什么,尊重事实。但有一点,我家有可能是来自一个在明末(因我家是明末迁入今籍的)、胡大海事迹传说比较盛行的地区,这却是相当有可能的。注意,是明末比较盛行的地区,不是现代比较盛行的地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6-05-12
>>大部分全国各地胡氏,在血缘上与妫姓陈国没什么瓜葛,有分子人类学研究成果为据:

>>姓氏    样本来源    Y-SNP    
>>胡    not known    O1a1-P203+    
>>胡    广东兴宁->香港    O1a1-P203+    
>>胡    安徽绩溪上庄本宗号称明经胡氏    O1a1-P203+    
>>胡    not known    O2a*-PK4+ M95-    
>>胡    湖南长沙附近    O2a1*-M95+ M88-    
>>胡    山东聊城高唐    O2a1a-M88+    
>>胡    台湾    O2a-M95+    
>>胡    湖南长沙附近    O2a-M95+    
>>胡    安徽合肥    O3a1c-JST002611+    
>>胡    广东韶关    O3a1c-JST002611+    
>>胡    not known    O3a1c-JST002611+ F238-    
>>胡    福建宁化翠江镇红色巷27号     O3a1c-JST002611+ F238+    
>>胡    尚未透露    O3a2b-M7+    
>>胡    福建宁化翠江镇城隍巷124     O3a2c1*-M134+ M117-    
>>胡    湖北襄樊    O3a2c1a-M117+    
>>胡    湖北    O3a3-P201+    
>>胡    浙江绍兴 O3a2c1*-M134+ M117-
>>胡    浙江杭州胡雪岩家族号称也是明经胡氏    N1c1-M178+    
>>胡    上海    Q1a1-M120+    

所以所谓的《中华胡氏通谱》之类的东西,我都是拿来当笑话看看的。
[ 此贴被胡浩治在2016-05-12 18:50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