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羲之《感怀帖》和宋人《胡氏族谱》
http://www.dingzhoudaily.com/zhongshanwenhua/2013-11-19/32159.html 最近,定州市档案馆经过两年整理,将馆藏珍品王羲之《感怀帖》和宋代《胡氏族谱》两部卷轴合卷出版向社会发行。这是宣扬传统文化,提高当地社会文化生活品味的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这两部卷轴于1962年曾经故宫博物院和荣宝斋的专家过目,认定为明末清初仿品,虽不为真迹,但因已历四、五百年仍有珍藏价值。
据书法工作者介绍说,世上流传的王羲之作品,包括《兰亭集序》没有一件是王羲之真迹,而多为唐、宋以来的摹临之作。在王羲之作品中还不曾看到过《感怀帖》。这次出版的《感怀帖》卷轴原收藏民间,建国初期有韩姓藏家捐献国家。帖上共三十二字,有的字迹已模糊难辨。书家说从文字内容看像王羲之作品,因为人们看到的王帖,多为个人生活起居,身体状况的琐事。从书风看却有不少“俗气”之处,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不是王氏真迹,而是摹临作品。我们看《兰亭帖》的多个仿摹本,虽都是古代书家所临,却有很大区别。正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所说,“右军(王羲之)兰亭……盖为唐数家所临也,其转相传摹,其失真弥远,然时时犹有可喜处,岂其笔法得于一、二耶?”
原卷轴中,正帖之外还有唐、宋、元、明诸代名书家的题跋二十二幅。其中,年代最久远的当为唐太宗李世民。他看到臣下呈上的《感怀帖》时十分高兴,当即提笔草书敕令,盛赞“运笔神妙,超轶不群”,命“审定重装,藏之内库,永为千古二圣”。可见这位史称治世明君的至尊,当时还是王羲之书法的一代“粉丝”。第二位权极至尊的提识者是宋高宗赵构。赵构是徽宗的第九子,与其父有相同的爱好,也是一位大书家,一天里可不上朝听政,却不可撤砚停毫。高宗在卷轴上大书“书圣”二字,表示认同前朝太宗李世民给予王羲之书法造诣的崇高荣誉。帝王之外提识最早的是苏轼之子苏过。苏轼父子二人曾先后在定州任职。苏过提诗说,“吾翁觅得浑如玉,未许萧郎巧计求”。是说唐太宗曾派近臣萧翼骗出《兰亭帖》真迹的事,与之相较苏轼得到王羲之墨迹,同样珍重视之如玉。从各代名家提识看,《感怀帖》一直流转在江南一带,由此推断可能是苏轼晚年辞离官场,客居常州时期得到的,他应是卷轴中提及的民间收藏者中的第一人。后边提识者有被中国书法史上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的元代赵孟?b,有明代名书家宋克、唐寅、祝允明、王世桢等人,他们的作品被历代书家视为珍品。怪不得我们当地书家有的说,看到古人提识,受到很大启发,真可使自家书作提升一个层次。
《胡氏族谱》成于宋时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胡安国和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胡铨二人之手。这册族谱原存于砖路镇沈家庄胡氏家族。民国时被保管人胡某私携北平,得一元大洋卖于古董商,事发后被查扣,转回当时的定县地方法院。法院检察官提交《公诉书》的日期为“民国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八日”。这天距“七七”卢沟桥事变仅只十天,可以想见当时华北危机严重,抗日战争爆发在即,地方官员正准备南逃无意理政,即使“公诉书”已备好,谁还有心审理呢。直到解放后,清理旧时档案,《胡氏族谱》才归于档案部门管理。
族谱尊东汉末年被曹操委任高官并赐爵关内侯的寿春(今安徽寿春)人胡质公为始祖,历经千载至南宋共谱出二十五世。胡安国列二十三世,胡铨居二十四世。上溯到第九世的胡必道是为以胡安国和胡铨为代表的两个胡氏分支家族的共同祖先,再上溯到胡质则成为闽浙赣皖一带胡氏诸多分支家族的共同始祖。
《胡氏族谱》除记载胡氏家族历代人员构成,还附有南宋高宗和光宗分别授予胡安国和胡铨官职的敕书。高宗封胡安国为“给事中”,敕书说明“给事中”的主要职责在于评议臣下奏疏,详述朝廷政令,对于决断狱讼,任命官员,审议条陈,推行法令等,无不应细密审查,可见“给事中”是位奉侍皇帝身边的殿内近臣。可是这样一张代表皇帝意志的朝廷文牒,也让人看到“马脚”。首先在书写上,第二行多出个“命”字,更大的失误在于后面签写的年号上。高宗赵构是“靖康”后偏安东南的南宋王朝第一代君主,在位三十六年,两次改元。公元1127年4月采用“建炎”作年号,共历四年,到第五年再改元“绍兴”,在纪年上没有“建炎五年”的说法,这对古代读书人说应是常识。因为南宋政权存在的一百五十年间忧患不断,先后有金、元的侵衅和替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多事之秋的时代段,读书人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更何况朝廷的昭命文书怎么能把自家的年号书写出错误呢,这可能是明末清初的仿制者有意为之,故意在这里设个“关子”,暗暗提醒人们注意,巧妙地弱化自己造假的恶名。
《胡氏族谱》还附有一篇胡铨的《启后录》和宋代诸多名人的题词、题跋,岳飞和文天祥是最著名的提识人。族谱并未显示出胡安国和胡铨是何时完成自家族谱并合二为一的。不过岳飞和胡安国、胡铨共同生活在南宋初年,岳飞二十九岁遇害前三年胡安国过世,所以能有岳飞题词。胡铨的情况更特殊,胡铨长岳飞一岁,岳飞为武将,胡铨担文职,任枢密院编修,曾与主和派进行长期斗争,以“冒渎天威,甘俟斤斧”的气魄,申明“义不与桧等共戴天”,要求高宗砍下秦桧等人的头颅,不然宁赴东海而死,决不处小朝廷求活。岳飞遇害后胡铨被贬斥放逐南方偏远地区,可见岳飞与胡铨为一武一文抗金复国的同僚。胡氏二公渊博的学识,出众的理政才能,和引领主战舆论的坚强斗争精神,令人仰慕,胡氏后人自然引以为荣。令人生疑的是胡铨于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写出的《启后录》,嘱托后人续志、立碑。这时岳飞遇害已五十多年,胡铨也年过九十,估计胡铨完成自家一支的族谱在他的晚年,这样看岳飞为胡铨题词就让人疑惑,与其他人的题识不同,岳飞单书“至宝”二字,也让人思考。这里又扯出一个胡铨生卒年代的问题,人物介绍说胡铨公元1102年―1180在世,《启后录》却在公元1194年完成,那么胡铨卒年当在这之后,宋史列传中还有“铨归……(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召归经筵,铨引疾力辞。七年以资政殿学士致仕。薨,谥忠简”的话,几种说法让人难辨。
提识的另一著名人物文天祥,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也为庐陵人,还在幼小时看到乡贤祠里欧阳修、胡铨等地方贤良的事迹,非常景仰,立志要效仿先贤,做一番事业。文天祥抗元失利,被俘后宁死不屈被杀于元大都柴市。文天祥生前应胡氏后人之请,为胡氏族谱写跋当是很自然的。
其他提识者如王十朋、谢谔、张九成、杨时等人,有的与胡铨为志同道合的同僚,有的为著名学者。提识中大多称赞族谱对联络族人,增进亲情,承继先代业绩的作用。也有说法不当的,如谢谔在跋文中说到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子孙以国为氏。可是所有子孙并未姓陈,却姓胡,这该怎么说呢。还是胡氏后人说得清楚,唐代御史中丞胡学颜考证胡族《世谱》说“满公庶子丹以父谥胡为姓,为胡姓始祖”。跋文还说,“吾始祖关内侯胡质公―――”,谢姓人怎么能称胡氏先人为自家始祖呢?身为太学博士、监察御史的谢谔不会糊涂到这步田地而轻率信口吧。这显然是仿制者的粗心大意造成的。
《胡氏族谱》于当今仍有实际意义,人们为继承传统文化,不少家族在溯源追根,有举行寻根认亲仪式的,有编制家族谱书的。这册《胡氏族谱》正好为人们展示一个范本。它的编写特点在于血统承续清楚明了,垂直看是祖、父、孙直系血亲代代相连,分出辈份;横看分伯仲兄弟序年龄大小;纵观整体则辨别家族成员血统关系的亲疏远近。不足在于族内成员留下的信息太少,在二十五世中,只有极少数成员留有官职功名一些极微量信息。大多数成员只留个名字,连个生活时代,活动地域这样极普通的内容也看不到。尽管如此,它依然为我们编写谱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感怀帖和族谱》出版之后,市档案局又在策划出版市档案馆馆藏清道光《直隶定州志》,这部由当时的州官宝琳主持编写的木板旧志,共二十三卷,记述历代定州的沿革变迁,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部古往定州的百科全书,编辑中填写了大量注解,以帮助读者理解。旧本《定州志》的再版,必将成为定州市文化生活中一株老树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