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278阅读
  • 8回复

谒九疑山舜陵----胡吴-吴昭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4-08-16
— 本帖被 南山 执行合并操作(2014-08-16) —
谒九疑山舜陵

胡吴-吴昭兴

为续修《(胡)吴氏宗谱》,1995年11月10日,乘火车返郴(chēn)州,转乘经桂阳、嘉禾、蓝山等县,一路风雨兼程,直奔华夏民族文明始祖之一,我胡吴氏远祖舜帝之寝地----湖南宁远县九疑山。九疑山又名苍梧山,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纵横两百余里。南接罗浮,北连衡岳。九嶷山九峰矗立,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八峰拔地而起,如众星拱月,争相簇拥。从宁远县城乘中巴车,盘绕丛山60里抵舜源峰下。攀登峰顶,极目远眺,莽莽群山,连绵起伏,如千帆竟发,罗列四周。虞舜帝这位千古传诵的孝德圣哲,就安寝于舜源峰下。《史记五帝本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墓碑高约七尺、宽三尺许。阴刻【帝舜有虞氏之陵】7个隶书大字,汉朝陵零太守徐俭立。陵园处在一片古木茂草之中。我俩在陵园进口处买了香纸红烛,虔诚祭奠 ,跪拜远祖。留影拍照的【帝舜有虞氏之陵】,陵字不清,是千百年祭祀灯烛油渍所至。(见图)离开祖陵,步行3里到重华岩碧霞洞,洞内暗河曰九曲黄河,钟乳千奇百怪。走进山峰环抱的玉琯(guǎn)岩,这是萌渚岭吐出的一个小圆山包,山上有千年古枞树,历代名人留下许多诗词石刻。洞左壁刻宋朝道州刺史方信儒书【九疑山】,字各方丈,笔力遒劲.(见图)  玉琯岩原名何侯石室。相传尧舜时,有名叫真元者隐居于此,传播华夏文明,志慕长生不老。一日梦遇黄衣道人导游无为仙境,经过九洞九井,真元劳累闭目养神。少顷,雷声大作,真元醒来却坐岩中黄衣道人扇上,黄衣者不知去向。后来真元采山中之药,吸九井之水炼丹,居岩栖息。舜南巡到九疑山,居住真元洞中,真元陪同舜帝教土民耕种谷物,进山打猎,舜封真元为何侯。舜被猛兽伤,真元率土民寻尸葬于洞外。7月7日,真元举家欢饮自制的仙药拔地升天。后人在玉琯岩建何侯祠,据说何侯就是何姓人肇姓始祖。为何称玉琯岩?尧舜时天下划分12州,州牧是行政长官,舜帝把西王母国(今甘肃以西)进贡的玉石制成玉琯,赏给12州牧以示权力象征。舜离开都城”征三苗”,带琯乐(韶乐)南巡,到湘潭歇息吹奏玉琯,后有韶山之名。进入九疑山,奏玉琯,百鸟聚于枝头,土民舞于洞外。舜死后,真元升天,玉琯遗洞中。到汉哀帝(刘欣)时,零陵文学家奚景于舜祠下‘得玉琯十二献之于朝(据孟康《汉书注》《宋书·乐志》)。从此,玉管岩取代了何侯石室和无为洞。何侯石室、无为洞\玉琯岩一洞三名。也正因为虞舜帝是从何侯石室出去“崩于苍梧之野’之故,秦汉前就建舜庙于玉琯岩前,后来为便于祭祀,才重建于舜源峰下.经过千百年朝代更替,舜庙正殿只残存石基和苍桑古老的舜陵碑亭。20世纪90年代初,湖南省政府出资重修舜庙,长沙工程兵学院按清朝留下的图式承建。遗憾的是资金不足下马了!34块祭祀古碑和新雕琢的汉白玉石柱,堆放在荒草丛中.翘檐朱红色的护碑亭和千年古柏相辉映。施工下马时木楼竹排对联犹存:选择与能,勤政为民, 追思千秋万代, 五风十雨, 盛哉虞德,谱写宁远人民心声;斧锯噼呖,锤凿叮噹, 喜看雕樑画栋, 飞檐斗拱, 美矣正殿,实现炎黄子孙夙愿。


  
吴昭兴李天元寻根九疑山明烛祭祖

修缮后的护碑亭  

汉朝零陵太守徐俭重建的舜陵碑

玉琯岩三图取自网络


南山宗亲:以前写了点东西发给你请连图片发一下.我不会发帖图片上不去。
谢谢宗亲,这两年病作术,好了,翻几年前写的东西,孙子教我发的.大家分享。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8-06
泰山碧霞元君
                                          拜谒泰山元女陈娘娘祠
                               吴昭兴
     公元1995年续家乘,受族派赴山东历城寻根,途中登泰山玉皇顶。到西神门左侧,参拜泰山碧霞元君神像。回家中翻阅清朝徐昂发先生撰写的《畏壘笔记》【碧霞元君】一文,方知我参拜的碧霞元君,就是我族肇姓太始祖胡公满之妻、周武王之元女大姬陈娘娘也。兹将【碧霞元君】《左传句解》卷四有关胡公满、周大姫章节收入家乘,以增长知识。
    【附一】<碧霞元君> 原文:“世俗谓泰山之神为碧霞元君,是天帝之长女,亦谓曰玄女,亦曰陈州娘娘。余尝疑其故而不得。后忽悟此必谓武王元女大姬也。以其为武王元女,故曰帝之长女;其曰玄女者,元女也。世俗不解元女之称,故讹转为玄女也;其曰陈州娘娘者,当是陈敬仲奔齐时,奉其祭祀俱来,厥后子孙昌大,虽擅有齐国,而原其所始,犹谓之陈州娘娘也,史称元女大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陈人化之。故有宛丘东门之枌之诗,以巫鬼之俗,祀其先代帝者之女以为神,固理之可信不疑者。及田陈代齐,里俗因以为泰山之神,而终不能没陈州之号,故知其为武王元女大姬也 ”。
    【附二】《左传句解•晏婴使晋请继室论国政》卷四第20页章节:“……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四人皆舜之后,陈国之先也。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胡公、四人之后 ,陈始封之君也。大姬,周女,胡公之妻也,言齐将亡,而陈氏将代有齐国。彼四人者俱皆助胡公。大姬神灵已在齐矣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8-14
2537261390 宗亲你好,能不能发几张相片上来,特别要把碧霞元君的神像照清楚一些,以方便大家欣赏,谢谢。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8-16

2007年10月27日,泰山游览途径碧霞祠拍摄


南山 2014.08.16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08-16
咏西周武王元女大姬墓----胡吴-吴昭兴编
咏西周武王元女大姬墓


【过九女冢并序】霍进善

九女冢原名元女冢,传为周武王长女陈胡公之妻大姬之墓。上有三进僧寺香火隆盛,1968年,当地农民拉土压沙致冢祼露。后掘为鱼塘。今取意以赋之。

武王长女名大姬,下嫁舜后胡公妻。
陈城歌吟求种意,宛丘舞蹈望子息。
帝子封冢千秋祭,民人掘土万年移。
问君地官今何在,笑答满塘伺鳖鱼。


昔日何隆隆,宛若小陈城。
僧道常为祀,绝顶沐罡风。
帝子今何在,汪洋捉鱼龙。
芸芸高峻者,几不似此陵。


编者(胡吴-吴昭兴)注:太始祖妣周女大姬葬于淮阳。霍进善先生考察律诗记亊,见淮阳王守徳先生主编《龙都诗钞简释》404页,.胡公满后裔中一支去山东避祸改姓田,到战国时夺取姜姓齐国,史称田齐,公元前22年被秦国吞并。泰山碧霞元君祠即田齐国君祀大姬祖母之祠。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8-16 21:5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8-16
胡公满神像看见过很多的版本,而胡公满夫人神像还是第一次看见,即我胡氏的开基祖婆婆,很慈祥,有福态,收藏,谢谢南山宗亲。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8-17
经过查找资料,感觉碧霞元君就是陈娘娘的说法不正确,请看下面的资料。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相传出生于山东省庆云县丁家林。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万山奶奶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1来历

碧霞元君,全称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 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说为华山玉女。但—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据明王之纲《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



一说为汉代民女石玉叶,凭灵泰岱。据《玉女卷》称: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生性聪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山顶故有池,名玉女池;旁为玉女石像。可见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汉代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泰山岳顶玉女池内。


  
2史载

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时,将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传统说法以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五为代表:泰山顶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为泰山之女,后之文人知其说之不经,而撰为黄帝遣玉女之事以附会之;不知当日所以褒封,固真以为泰山之女也。今考封号虽自宋时,而泰山女之说则晋时已有之。张华《博物志》:“文王以大公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见有一妇人当道而哭,问其故,曰:‘我东海泰山神女,嫁为西海妇。欲东归,灌坛令当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疾雨过也。’文王梦觉,明曰,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风骤雨自西来也,文王乃拜太公为大司马。”此一事也。干主《搜神记》:“后汉胡母班尝至泰山侧,为泰山府君所召,令致书于女婿河伯。云:‘至河中流,扣舟呼青衣,当自有取书者。’果得达,复为河伯致书府君。”此二事也。《列异传》记蔡支事,又以天帝为泰山神之外孙。自汉以来,不明乎天神地只人鬼之别,一以人道事之。于是封岳神为王,则立寝殿,为王夫人,有夫人则有女,而女有婿,又有外孙矣,唐宋之时,但言灵应,即加封号,不如今之君子必求其人以实之也。 而据今人周郢考证:,“碧霞元君”之名的出现应不早于明初。明代之前,泰山女神的称号是“玉女”(或作“玉仙”)。据考泰山玉女之名始见于汉末曹操诗。东汉山川崇拜与神仙家、道家思想交错影响,道教吸收山川信仰,认为名山必有仙人在焉。与道教有密切关系的曹操,于所作游仙诗《气出唱》中写下“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翱翔”之辞。自此“玉女”形象开始于泰山落地生根。如三国曹植《远游篇》、唐李白《游泰山》等诗作中,皆出现泰山玉女形象。泰山之玉女池及池畔之玉女石像,亦是基于此一信仰而设置。宋真宗封禅,据此 “新玉女之像”,立龛以祀,并御制《玉女像记》,推动了这一信仰的传播。至元佑之时,岱顶已有玉女之祠,并有官员进谒祈雪的记录(岱顶刘衮题刻)。但宋代之泰山玉女,仍不脱游仙诗中之浪漫女仙色彩,如嘉佑时人王山所撰《盈盈传》(收入《云斋广录》卷九)中,述东山妓吴盈盈“梦玉女命掌奏牍”而卒,后其情人王山吊之于玉女池畔,玉女与王山宴饮赋诗后,又召盈盈与山同寝。其情致宛若高唐之神女,而与后世之元君大异其趣。 入金元后,泰山玉女崇信进一步扩大,且影响至女真皇室。岱顶大观峰有明昌间濮国公主题名云:“敬诣岱岳,焚香致礼毕,明日遂登顶,拜于玉仙祠下。”公主仍称女神为“玉仙”(元秦子晋《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也称玉女为“岱岳太平顶玉仙娘娘”),说明当时尚无“碧霞元君”之名号。

至元代,玉女信仰出现一重要变革,即开始明确将玉女崇祀纳入道教范畴。元杜仁杰《泰安阜上张氏先茔碑》中记泰山道士张志纯于金贞佑之乱后重葺泰山祠宇,“自绝顶大新玉女祠,倍于故殿三之二;取东海白玉石,为像如人然,一称殿之广裒”(收入《重辑杜善夫集》)。这是玉女祠自创建以来首次大规模拓建,其工由道士主持,其祠宇也自然归属道门管理。重修后玉女祠改额为昭真观,中统五年(1264)《天门铭》摩崖后有“昭真观主翟庆真同立”一行可证。昭意为昭示、彰明,真则为道徒对仙人的称呼,道籍称老子为真老,化生真妙玉女,观名取意于此。改额“昭真”,意在强化玉女的道神色彩。

至明,泰山玉女才开始被称为“碧霞元君”。较早的文献见于明许彬天顺五年(1461)所撰《重修玉女祠记》:“予自永乐九年(1411)发解山东,还登此山,距今五十有一年。为天顺辛巳(1461),又得陪巡按山东监察御史康骥德良、按察使王钺世昌同一登览,瞻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之神……。”是碧霞神名明代前期业已出现。另明初宋濂《登岱》诗中也有“灵光长绕碧霞宫”之句(见《岱史》卷十六),堪作旁证(另《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亦有“万民朝拜碧霞君”之语,因其成书年代说法不一,暂不作为证据)。又《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范浩咒妙经》。经文中历数岳帝驾下神祇,有一段宝诰专述碧霞元君,宝诰云:“至心皈命礼,泰山顶上,东岳内宫,曩时现玉女之身,根本即帝真之相。应九炁而垂慈示相,冠百灵而智慧圆融。行满十方,恩周亿劫。位正天仙之号,册显碧霞之封。掌岳府之神兵,管人间之善恶。寻声赴感,拥国安民。大圣大慈,愿至仁至孝天仙玉女广灵慈惠恭顺普济保生真人护国庇民宏德碧霞元君。”此下又云:“是时天尊说是偈,已各各稽首皈依顶礼……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道藏分类题解》据本经中泰山神号用元代所封“东岳大生天齐仁圣帝”,认为经书“当出于元”,任继愈《道藏提要》则认为系明代所作。笔者倾向于后一种意见。泰山玉女于明代易名为碧霞元君,我以为实有以下社会变化的深层原因:

明初朝廷施行祀典复古,诏去泰山神帝号,同时强化其神之官方色彩,严禁民间“非礼之渎”,使泰山神信仰由民间祀典向官方祀典回归。民间对于泰山的崇祀活动,只得另寻其它对象,亦即清人孔贞瑄《泰山纪胜》所云:“东岳非小民所得祀,故假借碧霞云尔。”另一方面,道徒大力将泰山女神的形象进行转化,将“泰山玉女”打造成“碧霞元君”,并杜撰出宋真宗加封的“故实”。其意在于:一、玉女作为兴起于泰山的民间神,从未列入朝廷祀典,严格说来,属于淫祀,如正德朝工科给事中石天柱等言:“祀典唯东岳泰山之神,无所谓碧霞元君者,淫祀非礼,可更崇重之乎?”道徒打出宋真宗的旗号,有助于使淫祀合法化。二、碧霞元君较之玉女之名,更具有道教色彩,进一步明确了其神的宗教归属性(玉女虽早见于道籍,但其名不专属于道教,如世俗称美女为玉女;而元君则为道教专名,绝无歧义)。三、将女神形象从“年可二十四五”(《盈盈传》中所记玉女年龄)的青春女性向中老年女性转换,并赋予其主司生育的功能,以适应社会群体“母神”崇拜的信仰诉求。

道士对泰山女神的这番重塑,得到了朝廷与民间的双重认可。在朝廷方面,自正统十年(1445)始,内廷不断下诏发帑重修岱顶昭真观;至明宪宗嗣位,“遣廷臣以祀方岳,又时命中贵有事于(昭真)祠”,开启了致祭元君的先例;成化十九年(1483)重修昭真祠后,宪宗赐额为“碧霞灵应宫”,无疑首肯了道徒对女神的形象改造与碧霞封号的真实性。在民间方面,老母形象的碧霞元君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四方以进香来谒元君者,辄号泣如赤子久离父母膝下者”。与此同时,元君庙祀亦由泰山渐向周边传播,由京师,而北直,而江南,渐成为普及全国的民俗信仰。尔后且胫大于股,其神威赫然凌驾于岳帝之上。正如明人谢肇淛所论:“古之祠泰山者为岳也,今之祠泰山者为元君也。” “碧霞元君”作为泰山女神的正式名号也由此确立。


3民间信仰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信徒以之为奉神,祷之即应。在民间广为流行宣扬叙述泰山娘娘灵迹的《泰山娘娘宝卷》,道教也奉为教门经籍,纳入道书之列。碧霞元君的称号,也并非泰山娘娘的独有,南方的天妃顺懿夫人也有此号,《封神演义》又说余化龙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为泰山娘娘所专有。[1]


4出身

诞辰
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一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是时泰山碧霞元君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庙观均要举行隆重的庆典。碧霞元君其诞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说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说、黄帝玉女说、华山玉女说等等。[1] 泰山学者周郢多次考证。

碧霞元君生于“四月十八日”,此说由来已久,源头甚长。最早的载录见于明代中期出现的宝卷《玉女卷》。其记云: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性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岱史》卷九《灵宇纪》录隆庆时人王之纲《玉女传》引。按清康熙朝泰安同知张奇逢所立《禁止舍身碑》所引与此略有不同,其碑云:“矧读顶庙碑文内载《玉女卷》云:天仙圣母本石□[氏],西牛国奉符县人,生东汉明帝永平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时。”两者出生之年号不同而日期一致。)这是最早出现的关于碧霞元君身世的文本,书中将女神诞生之日设定在“四月十八”。由于宝卷作为一种讲唱文学样式,宣于妇孺,传布尤广,此说遂不胫而走,流为丹青,载入经籍,成为世俗公认的“娘娘圣诞”。

延至清代中叶,“四月十八日”为元君圣诞说,被清政府正式认可,列为宫廷定制。清廷入主中原后,对碧霞元君信仰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参见拙作《天下东岳庙》,载《东岳信仰与大众生活》,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版)。至康熙一朝,以康熙帝登岱致礼碧霞宫,赐匾“坤元叶应”为标志,宣示了清廷对元君崇祀的认同。雍正帝继承这一政策,曾诏修碧霞宫,赐额“福绥海宇”,并在《碧霞宫宝幡步虚词》中以“子视群蒙敷惠泽,母临庇土荷帡幪”,“常将天福人间锡,奖孝褒忠佑万方”(《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六《雍邸集·六》)之词,表露了以元君佐治的政治思想。乾隆帝本人不仅在政治姿态上如此,在个人信仰上也更多接受了碧霞元君,《金川纪略》中记当时传闻:乾隆皇后富察氏因子夭亡,悲悼成疾,梦碧霞元君召之,于是乾隆帝特为东巡登岱,祈福于岱顶碧霞祠。因此,在乾隆一朝,不仅屡次敕修岱顶之祠,还在离宫内苑——圆明园与避暑山庄分建广育殿(建于夹镜鸣琴桥东山坡)与广元宫(建于敞晴斋附近),祀碧霞元君。清帝居圆明园时,每值初一、十五皆至广育宫拈香。

  作为碧霞元君信仰的一项内容——“四月十八”娘娘圣诞,也为清廷所接受,届时在宫内都要举行庆贺活动。近代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第四章《分制》载:“四月十八日为碧霞元君诞辰,京师颇重此节,例向南顶进香。宫中亦受影响,而有演戏之事,园内则在广育宫(殿),宫内则在广生楼。”四月十八日,除帝后前来瞻拜听戏,有时宫人还在广育殿附近的聚远楼和福海北岸的松风阁“过皇会”以作庆贺。乾隆二十四年(1759),为碧霞元君祀史上之重要一年。乾隆帝发布诏旨,正式开启遣使泰山、致祭元君的制度。《岱览》卷《分览一·岱顶中》载:自乾隆二十四年以来,每遇四月十八日,遣内大臣香帛进谒为常。清《泰山志》卷三《盛典纪》载:四月十八日,为碧霞元君诞辰,皇帝遣内侍御大臣一员进香。于十七日斋宿岱顶。十八日黎明,诣碧霞祠行礼。岁以为常。
学者王克煜说,“三月十五”圣诞日期的最早记录,是民国女作家凌叔华的《泰山曲阜游记》。根据时人所记,每值官府“封山”而香客禁足。可见无形之中,“四月十八”这一天,已为皇帝所垄断。普通进香庶众无奈望祠兴叹,绝难一奠心香,群体祭祀活动只能另选时日。

  “三月十五”系元君“换袍日”。即这一时段,春夏代序,天气转暖,神仪上之旧帔渐敝,例应换置新袍。信众往往醵资制服,于此日群聚岱祠,行换袍之礼。此俗申来甚久,《明纪》卷二二载:弘治十二年,两宫太后“使使诣泰山进神袍,……刘健等力谏,帝重违两宫意,不听。”红门宫北小碑林民国二十四年(l935)立《济南府西关同社人碑》写换袍事便特笔标出“三月十五”:“民国二十一年,同赴岱顶敬献大匾一块,万民伞一把,袍五身。……又拟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在红门碧霞宫前建醮立石,以志不忘神庥云。”柳芳梧先生《泰安城和城郊社戏传略》详载民国时泰安风俗:“三月十五泰山顶,老奶奶换衣裳,碧霞祠唱社戏一天一晚上。三月十四日城乡、新泰、莱芜、淄博、德州、桑园等地,各路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都到达泰山顶,晚上温台开戏,这时碧霞祠山门内外,钟、鼓楼上,东、西神门外,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晚上不单唱戏,中间还加上为善男信女死去老人过金桥等迷信活动,做的活灵活现。第二天即十五日,再唱一天戏,并举行给老奶奶换衣裳。”(《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页147,泰安郊区政协文史委1989年12月版)“四月十八”吉日既为官府所占据,信众聚会行香,便更多地选取在“三月十五”这一“换袍日”上。久而久之,便口耳相因,将这一“良辰”传说成了元君圣诞。虽辛亥国变,清廷“四月十八”之礼废止,但“三月十五”在泰山一带却已相沿成习,深入人心,再难更易。

  因此元君圣诞从“四月十八”到“三月十五”的变化,反映的其实是朝廷与民间对碧霞元君主祀权的争夺,其背后颇有深邃的文化内蕴可资解读[2] 。

史考

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元君庙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顶的碧霞祠为主庙,山下的遥参亭、红门宫和灵应宫都是元君行宫。此外,泰山周围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庙。


影响

明清时,由于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的信仰遍及大半个中国。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两条:首先,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来此祭拜以示庆贺。

岱庙遥参亭内自明以来一直供奉碧霞元君,民间把遥参亭称为泰山第一行宫。现遥参亭正殿内仍奉祀碧霞元君,东西配殿分祀眼光娘娘及送子娘娘。

元君庙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庙。宋代以后,元君庙遍及全国,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庙有山西太原、山西晋城、山西蒲县、山西万荣、河南新乡、陕西西安等7处。


历史发展

碧霞元君在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碧霞元君"一名盖出现于唐代,此时也应该出现了其祠庙。宋代,碧霞元君庙在一些地区有零星分布,明成化以后祠庙数量急剧增多,行宫遍布大江南北。碧霞元君庙会规模较大,在华北的一些地区规模尤大。碧霞元君庙的规模不一,有一些相当大,超过了泰山的祖庙。皇帝、王公、太监、官员、僧道、士绅、百姓、军人等阶层都参与了碧霞元君庙的修建。碧霞元君庙大多有香火地。其祠庙由道士主持的较多,由僧人管理的也占相当大的比例。一些地方有碧霞元君庙与东岳庙、天妃宫混淆的情况。对于碧霞元君这种民间信仰,一些封建士大夫颇有微辞。


碧霞元君咒
天母运合,玉阙真仙。金莲发苞,御制熊然。孟夏十八,化现母前。修真合道,受命天仙。敕封玉女,护世威严。
神兵侍卫,鬼官俟宣。诛锄奸盗,扶危济险。平治水火,降福消愆。清宁宇宙,仁慈而怜。从善者奉,逆我者亶。
人间祀仰,天地齐年。何灾不灭,何福不迁。遵承帝命,永劫绵绵。包含岱岳,玄之又玄。急急如律令。[1]

5各地方
创 建 碧 霞 元 君 行 祠 碑



明 梁桐
碧霞元君,女神也。不见经籍,庙在泰山之巅,曰灵应宫,香火遍天下。山东守臣岁委府官一员、州县官三、二员,领之得金帛、钱货、头畜以数万计,为国家公费崇奉之者。往往为立行祠,以故元君行祠亦遍天下。

我肥乡西南三十里曰西韩,为巨镇,乃亦创建之。货地二亩,钟水之坎也,深丈余。附近居民争负土填塞之,为高址,绕以垣。南向作正殿三楹,前作大厦,外作门楹数侔。正殿神以类附者,左右稍却,亦南北向作二殿,合六楹,丽之以两廊,各三楹。钟楼一,鼓楼一,焚楮楼二,各一楹。凿井阼阶下,以便供洗。背北向梵刹一楹,东西道宇二楹。刻像、塑像仪如也,金彩奂如也,庙貌肃如也。可以安神,可以陈祀,可以崇敬。伟丽宏阔,甲多方矣。肇造于嘉靖己亥(嘉靖十八年,1539年)夏四月,历十七稔乙卯(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冬十月落成。费金以千数计,皆人所乐供之。倡之者马虎等五人,继之者程凤等四人,守之者张隆一人。
事竣请记,余论次其事。余曰:啬于财者,顽于义;歉于事者,馁于气。久矣哉,民之难于有为也。晦翁论十五国之风,郑、桧、魏、陈诸土之俗,多其所鄙诮,而深羡于雍。谓周用之以王,秦用之以霸。以土后水深,民无浮糜之习故耳。今外藩固有食地之毛,租税力役惮于供上,奔窜隐伏贴官长累者,况特以元君之故无所督责,不惜费恤力,以集此事者哉。此我赵人慷慨豪侠之风不变也,若鼓之以义,作之以气,乌其所难为乎。仰稽我成祖靖难之后,即定都北平,裁燕赵以为畿辅,岂独择地形之胜,当必深取其民而用之也。余因此而重有感矣!

岷县湫神珍珠圣母

在岷县18位湫神中的第11位位珍珠圣母, 俗称崖上阿婆,本庙在岷阳镇周家崖村。原型为神话人物碧霞元君。[1]

徐州泰山简介
在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南郊风景区,有座泰山。相对与山东泰山的峻伟、高大,徐州多的是小巧、灵秀,并且凭借着独特、不俗的风景与深厚宗教历史文化积淀而蜚声海内外。徐州泰山,位于徐州南郊风景区,东临彭园,南望泉山,西靠云龙湖,北依云龙山,是淮海经济区久负盛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重要的佛教开放场所。


徐州泰山自然风光
徐州泰山郁郁葱葱,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片绿色的世界。即便是撇过一眼,也是心动不已。山上奇花异草更是争奇斗艳,由于岁月的磨砺,山上的怪石嶙峋,植被丰富,景色秀丽。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平日里,登山人是络绎不绝。

徐州奶奶庙传说
山上有座泰山寺,里面奉着碧霞元君殿,民间称之为泰山奶奶庙。 说起“奶奶庙”的来由还有段动人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徐州一带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瘟疫,死了很多人。一些有钱有势的人,骑马坐轿的来到徐州六七百里地的东岳泰山,求东岳大帝为其保佑,而许多贫民百姓则没有盘缠钱只好在家坐以等死。而东岳大帝之女,心地十分善良,也就是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当时年仅十五六岁,她得知这一情况,非常焦急,欲拯救处于水火中的灾民,决定自己独自前往徐州为更多的百姓消灾除害、解难。但家人考虑她年纪尚小且只身一人,放心不下,没能同意。这可急坏了小碧霞,此时曹舅爷知道后表示愿意护送泰山奶奶前往徐州。经过长途艰辛跋涉及一路上舅舅的悉心照料,二人终于来到了徐州并很快降服了瘟神,也为从四方赶来的百姓治病收灾。人们为了纪念泰山奶奶的功德,特意为她建立了殿堂。同样,曹山舅不仅护驾有功,他也为人憨厚,性格耿直,乐善好施,疾恶如仇。人们也不会忘记曹山舅,娘娘殿建成后,人们又建了曹山亭,里面端坐的是曹山舅的塑像,从此常年在山下一条上山的路口守护,严防妖魔上山搞破坏,并向人们讲述“做善得福,做不善遭殃,因果报应的道理,劝化世人回心向善”。泰山奶奶殿坐落在山顶,规模宏伟,气势不凡。大殿正前是香炉等设施,平日里是烟雾缭绕,香火鼎盛。大殿前端左右两方皆是配殿,大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气派,殿内的正方是三尊与真人大小相当的泰山奶奶的金色坐像,披着红色披风,挽着发髻,面目慈祥,和蔼可亲。泰山奶奶很灵验,人们也赋予了很多的美好传说,泰山奶奶心地很善良、富有同情心,只要你是诚心向她老人家祈祷、许愿,泰山奶奶多会帮你排忧解难,但是许愿后要是应验,不要忘记给泰山奶奶还愿。泰山奶奶喜欢美,还愿时除了要给老人献上五色水果,还要再给奶奶买束鲜花。


碧霞民俗文化
按照有庙就有庙会的常理,可以推断泰山庙会的形成应在奶奶庙建成之后。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为泰山庙会,也是庙会的正会,其后两天是偏会。这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几天。四邻八乡的善男信女都云集于此给泰山奶奶敬香磕头,乞求平安。而民间依然流传着“上山不拜曹山亭,泰山奶奶不知情”的说法。所以,来泰山要先拜山脚下的曹山亭。这也是徐州泰山文化的一大亮点。四面八方的敬香者纷纷来到泰山庙,朝拜“泰山奶奶”,以求多子、多福。逢会期间,敬香者不仅涉及所属六县(市)、五区,而且鲁南、豫东、皖北一带的善男信女都来此朝拜。这充分体现了佛教文化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精髓的深入人心,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求。

没有泰山奶奶解救处于危难中的徐州人民,就不会有娘娘殿,也就不会有泰山寺,也就更没有今天的泰山庙会与泰山文化。徐州泰山的物华天宝又兼具人杰地灵的特质给世人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作为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块瑰宝,徐州泰山令世人神往不已;当我们们走进钟灵毓秀、自然天成的泰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灵和神韵,品味泰山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与充实的时同时,千万别忘记来到泰山奶奶上香跪拜,忆起她老人家拯救了数以万计的徐州的人民,给徐州立下了奇功,我们的感激之情是油然而生。子子孙孙永远铭记!永存善心、救人于危难之中,这也不是我们炎黄子孙最优秀文化的传承吗?[1]

6民间传说

道教神话中的一位女神,中国华北地区的人们对她尤其崇拜。人们把她的神庙建在泰山的最高处,泰山是中国神仙的聚居之地。
  关于她的来历有很多说法:
  第一种传说认为,她就是泰山之神东岳大帝的女儿,和她的父亲一起住在泰山,人们还专门给她建造了神像;
  第二种传说认为,在很早以前,黄帝(中国人的祖先之一)派一位神去泰山管理,又派了7位仙女帮助他,其中的一位刻苦修行,终于得道,这位仙女就是碧霞元君;
  第三种传说是,在公元1世纪时,有一个姓石的女孩子,无意中见到了最高的女神,从此来到泰山修行,3年后得道,就是碧霞元君;
  第四种说法是,有一位山东本地的女性,15岁时遇到神仙,拯救了许多人,后来自己修炼,成了神仙。
  无论她的由来是怎么样的,人们普遍认为“碧霞元君”能保佑人们获得许多利益,比如:赚钱、升迁、丰收、旅行平安、生子以及婚姻、法律诉讼、治病等等,所以对她的崇拜一直很兴盛。[3]
  
乐陵传说
碧霞元君故里
碧霞元君故居,是泰山奶奶生活过的地方,有近千年的精神文化渗 其中,被誉为民族文化之缩影。项目景区内有公元前280年修筑的“魏王城”,现古城墙遗迹尚存,为乐陵之来历;景区内的“三女冢”为毕霞之胞妹毕仲之墓地,出土了很多战国末、西汉初时期的文物。正在修缮、恢复中的碧霞元君故居项目占地100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大殿二座(王母殿、碧霞祠)、偏殿六座、厢房二座、广场、四大天王、明桥、转运亭、药王殿、财神殿、日月潭、观音殿、文昌殿等古址.

碧霞元君故居初建于宋真宗时期。碧霞元君,真名毕霞。战国时期魏国公主。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后,毕霞与她胞妹毕仲举家迁至魏王城,并在东北太阳升起方筑修王母殿,济世救民,使四民安乐。后到泰山讲学,被封为碧霞元君,民间尊称“泰山奶奶”。后人在碧霞元君生活过的王母殿处,建碧霞祠,经天祈福还愿者人流如潮,香火不断。清乾隆帝三下江南,路径乐陵到此,御笔写下:“泰山奶奶之神地”的金牌匾,悬于祠旁。当代著名作者蒋之龙先生闻后大悦:“此可谓乐陵文化之精髓”。

碧霞元君故居地址:
山东省乐陵市乘坐8路车到“王母店”村下车。每逢春节有庙会、祭祀等活动。[1]

庆云传说
传说庆云是碧霞元君的娘家。
作者:李保坤
很早很早以前,在现庆云县城西南9公里处马颊河北岸,有个名叫丁家林的大镇店,就是现在的王官村,是个水旱码头,这个镇店非常繁华。在大街的西边,有个石姓富户,建有花园,人们称石家花园。花园里雇有花匠和佣人,佣人中有个石丫头,进花园时,年幼长得十分俊俏。

后来,头生秃疮,头发掉光,因为这个被赶出石家花园。她无家可归,每逢丁家林集日,她就在集上要街(乞讨)度日。如遇有的摊贩不打发(不给钱和东西),她就说:“你一天不开市”,这个摊贩真的一天没有买卖。商贩们嫌她老在案子前乞讨影响生意,便凑了点钱雇丁家林王灵冠这个人,将石丫头背到了外地去。没等王灵冠回来,石丫头又在集上出现。做买卖的都认为王灵冠把石丫头背出去的近。

于是,他们又多凑了些钱,仍让王灵冠把石丫头背得远远的。一直背到泰安山上,石丫头问:“王灵冠,你把我背到这里来,大老远的你还想回去吗?”,王灵冠说:“回去!”。当王灵冠转身要走时,石丫头一伸手将王灵冠定住,让他永远在泰山上服侍她。从此,石丫头就定居在泰山上。后来成了碧霞元君。老百姓称之为泰山奶奶,王灵冠也作为一位门神,被供奉在泰山碧霞祠殿门前西侧。以后,庆云县这一带的人去泰山烧香,人们登泰山累了往往就会发牢骚,或者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山上的住户们一打听是庆云人就说,这是泰山圣母的娘家人,老奶奶不怪他们。


7行宫

庆云泰山碧霞元君行宫
庆云泰山行宫,占地面积达1500平方米。筑有行宫门楼,底层为大拱孔门,顶层为殿宇式建筑,四角飞檐,柱廊环绕。佛殿为倒座式,内有13根明柱。

泰山行宫位于今庆云县治北10公里。现盐山庆云镇西关西头,原鬲津河北岸。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相传姜太公保大周统一天下,各大小官员及眷属均封神位,泰山顶封让于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为西地长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宫,为其歇间,故名曰泰山行宫。为旧志庆云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群众有“庆云阁、海丰塔、东光县的铁菩萨”之说,
泰山行宫主体——正殿,进深五间,面阔三间,单檐四柱。建筑在1.2米高的台基之上,四周沿筑矮花墙。青砖筒瓦,花卉滴水,龙纹瓦当。大脊两侧各有一只吞脊大兽,蟠屈上弯,北负宝剑。殿内6根朱柱布局合理。东西山墙的南北两侧各有一组镂空砖雕,均为神话人物,一组是“王母东巡”,一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珑独特。山墙属硬山小式造风格。殿内正位供奉泰山奶奶、东侧眼光奶奶、西侧送子奶奶,殿后面观世音菩萨。[1]

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北部碧霞元君庙 
在丰台区草桥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名叫中顶村。村中有一座中顶碧霞元君庙。据史料记载,该庙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碧霞元君在民间赫赫有名,传说她是东岳泰山大帝的女儿,又称天仙玉女,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 ”。她与从古天竺国远道而来的观世音菩萨,都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

明代北京建了5座碧霞元君庙,分别是东顶、 西顶 、南顶、北顶和中顶。东顶碧霞元君庙在东直门外东顶村,毁于“文化大革命”。西顶碧霞元君庙在海淀区的麦庄桥北,紧挨着世纪金源时代购物中心,是五顶庙中保存较完整的一个,有四层大殿。南顶碧霞元君庙位于丰台区大红门外的南顶村,原有殿宇3座。庙已无存,其旧址为今北京橡胶五厂厂址。北顶碧霞元君庙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北端的奥运主场馆区内,与鸟巢、水立方毗邻。2003年,修缮好的庙宇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是北京民俗博物馆分馆。

中顶碧霞元君庙的前身是唐朝时修建的万福寺。这一点在以往北京历史资料书籍中极少谈到。只有《顺天府志》记载道:“碧霞元君庙,唐刹旧址,在右安门外草桥北。草桥,唐时有万福寺,寺废而桥存,明天启年间即建中顶碧霞元君庙,士人称为中顶。”中顶碧霞元君庙在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建成后香客如云,香火旺盛,曾经辉煌多年。后年久失修,又经战乱,摇摇欲坠。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下旨拨款重修,赠送了一对石狮子,并为庙名及两殿门额题字。至清末又颓废不堪,无人继修而成一瓦砾场。民国时也曾重修,但规模有限。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小学校教室。“文革”中遭受厄运,神像、石碑、石狮均被拉倒、打砸,损毁严重。改革开放以后,有关部门拨款修葺了中顶碧霞元君庙。1984年5月被公布为丰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8月北京市文物局投资20万元对正殿、山门进行了修缮。

2011年初,丰台区政府又对中顶碧霞元君庙进行了修葺,修缮后的中顶庙保存有正殿、东西配殿、山门、院墙,其建筑格局完整、恢复了历史原貌,充分展示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4]


8历史评价

碧霞元君在民众心目中更为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不仅在泰山有庙,在各地也建有许多“娘娘庙”,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这种信仰至今仍很兴旺,人们仍不辞劳苦登上泰山绝顶,许愿还愿,向其祈祷,香火不断。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一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是时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庙观均要举行隆重的庆典。


http://baike.baidu.com/view/121844.htm?fr=aladdin
[ 此贴被胡志盛在2014-08-17 23:38重新编辑 ]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08-17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08-28
集部/別集類/明洪武至崇禎/沙溪集/卷四        明 孫緒 撰

新建碧霞元君行祠記
岱宗之望肇自唐虞封禪之典増崇累代泰山有祠其来逺矣獨其巔祠所謂碧霞元君者不見䇿籍然楮泉之盛人心歸依竦慂之誠天下之祠莫加焉間嘗思之閭閻昏夜牝晨者十九狡巫黠史欲物駭俗恒先惑婦女以為之地彼既惑則夫正位乎外者可頤指矣隂性専執吝嗇喜右其屬類聞聖母天妃蠶娘龍女仙姬小姑之説唶唶慕悦然不知黠狡者飾其屬以歆之也故凡女郎祠比他祠獨盛人情履險則懼而悔過婦女柔脆尤易懼泰山嶮巇危峻以柔脆之質卒然值之神䘮膽落孤峰絶壑山靈顧盻如在業緣罪戾方無地解脱彼端拱者吾屬也何修何為尊崇若此茍可以得懽心博佑庇體膚不敢愛况簪珥珠繒之屬邪故元君祠比他女郎為尤盛作俑者計亦巧矣嵗乆惑益深村墟市鎮隨在有祠燕趙魏博之間榱桷相望故城舊無是祠嘉靖壬午春鄉耆陳贊胡欽二十八人共請於太學生馬君嘉貞嘉貞曰城西南隅帝宫之右吾故囿也其畀君輩以營逺近聞之蟲薨蟻集神輸鬼運有傾家来施不告姓名而去者中央為殿稍北為後殿又稍北為居室殿前對列為十㝠司司前為儀門儀門前為大門丁亥夏訖工伐石来徴余言紀嵗月余謂嘉貞曰是祠之建禮與曰非也人鬼本非二途隂陽各有定分祀帝於左並女郎於右近於僭踰麗服於上諸司囂雜於下嫌於無别膺君職而操威柄涉於干越三者禮之蠧也然則何不諭以正論裁以大義而費財用蠱心志相率而紛紛乎曰習尚方酣善俗無以售於化心神既溺衛正無所庸於功彼流風煽熾組綬者尚不敢當其衝章逢何有焉顧其為説雖幻哤要在誘人於善夫誘人於善法令千章而不足善因一言而有餘其幾不可强也吾所以弗斥弗拒慫慂圖成者亦欲蔽通於明約納於牗因其慕誘之以善端因其畏怵之以隂禍以竊比淑人心翊世教之土苴耳師言雖陋寧不知斯事之無據哉余悚然興曰子之識逺矣君子之於民也審途轍之所向鼓舞於化機即機緘之所存神明於治本今淫祠妖廟遍天下在位者詎忘所以杜絶之顧禍福之談轉盛義利之界限盡迷覬望之情既深趨避之支岐愈廣椎之愈堅撲之愈烈亦末如之何矣聽其所欲而徐為之圖潛驅黙挽盖有甚不得已焉者若曰彼固趨之吾固尼之其不至激烈以失人心者幾希天下之禍莫大於激烈以失人心嘉貞相時度事曲徇輿情他日從政當有清靜寧壹之休而世恒以若人為能吏何哉雖然天之視聽在民神之有無在心即民心之歸依以徴諸沖漠之上寧無主宰綱維之者乎若然雖謂之有據亦可也詩曰驅雲車兮電馬儼霓旌兮来下聆仙佩兮姍姍慰我民兮祝嘏泰山遼遼兮碧霞悠悠凝神東望兮殷殷我憂遲元君之来兮無寧我尤漳水以為酌兮藻荇以為羞理有不可以盡知兮事有不可以或違惟衆情之既合兮孰强同而是非山雨兮沾裳山風兮吹户錫風雨兮載時流恵澤兮終古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