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5694阅读
  • 7回复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胡姓》【央视科教频道2015年2月17日11:40 播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5-02-16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三部第六集【2月17日播出】
http://kejiao.cntv.cn/2015/02/12/ARTI1423720888066934_2.shtml

  主讲人:钱文忠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等节目。2013年主讲《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二部。


  节目介绍:

  2015年春节期间,《百家讲坛》继续推出《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三部,今天播出《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三部第六集《胡 凌 霍》。

  胡姓

        第一个源流,源于姚姓和妫姓。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源于舜帝,尧、舜、禹,这都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了。舜帝的第33世后代,陈胡公妫满。西周初年,舜的后人妫满受封于陈,这个陈是在今天河南省境内。建有陈国,所以妫满又称陈公满、胡公满、陈胡公。他还是周武王的女婿。妫满在高寿之后去世,他的谥号叫胡公。“胡”在古汉语中,有长寿的意思,所以称“胡公满”,他的后代,就都以“胡”为姓。

        第二个源流,源于归姓。商周时期有个族,叫归夷族。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其实汉族还没有形成,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族部落。归夷族也叫归胡国,它的地址在今天安徽阜阳这一带。换句话说,他不在当时文明的中心地带。这个部落后来也建了国的,建了一个“胡国”,这个国灭亡以后,它的子孙也有以胡为姓的。另外,春秋末期也有一个国,叫胡子国。这个胡子国也在安徽阜阳一带,是由楚昭王建立的一个小国。他们的后代也姓胡。

        。。。。。。
[ 此贴被南山在2015-02-17 22:32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02-16
请关注明日的“百家讲坛“。
[ 此贴被南山在2015-02-17 12:1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02-16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9_TD-Mu0xo6Xa8XK_raS4qVlvF9T47ZyuYQhZzpHwbt9ebgVyTpasxBf0lQqAVLSrC3Ru8MEV4uP_n874GwGf-ow7rGbD7KRtV-FI2kh_y#ref_[3]_15766457

胡姓

起源始祖

源于姚姓和妫姓:出自舜帝姚重华的33世嫡长孙的陈胡公妫满,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妫满受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有陈国,候爵,胡公满因此又称陈公满、陈胡公、胡公满。胡公满后裔有以其谥号为姓者,一说胡公并非谥号,而是生前就称胡公,胡出自其早期封地胡襄城(今有河南省柘城县胡襄镇),公是尊称,后人以先祖早期封地为氏为胡姓。陈国王族后裔及国人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胡氏。[1-2]  

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齐宣王之弟后裔胡毋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复姓胡毋氏,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胡母氏,得姓于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执政之时,距今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即位,其后封其弟田婴于毋仰(即母乡、古无盐邑,今山东东平),田婴后成为齐国的相国,遂“远本胡公,近取母邑”,立姓“胡毋”,其后裔子孙多有称胡毋氏者,繁衍发展成胡毋氏一族。胡毋氏的后裔族人在战国后期至秦、汉朝时期分衍为三个主要的姓氏支系,即胡毋氏(胡母氏)、胡仰氏、毋氏(母氏)。在秦朝时期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朝时期有胡母生、胡母班等等,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晋朝以后,胡母氏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氏,因此复姓胡母氏所传日渐减少,这是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官吏胡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胡史,亦称簋史、胡簋史,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施的官位,专职掌管君王贵胄的餐饮,以及祭祀大典的牺牲。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3]

源于归姓,出自商、周时期归夷族,属于以国名为氏。归胡国,史书又称妢胡国,故址在今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一带地区,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归姓诸侯国。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封伯、归伯),其氏族部落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除一部分留居中原今河南省漯河市东部一带地区建立了归胡国外,大部分归夷人不愿臣属于商王朝而继续向南迁徙,其中一支归夷人迁居于汝阴一带,并在该地区建立起妢胡国。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妢胡之笴。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说明妢胡国盛产“美笴”,就是用来制作箭杆的细木。在春秋末期,弱小的归胡国、妢胡国均被迫参加以楚国为首的诸侯联盟,结成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参加了楚国与吴国之间的“豫章之战”,结果,在周敬王十二年(公元前508年),楚昭王熊壬(熊轸)在“豫章之战”后的班师回程中,反而顺便吞并了同盟的归胡、妢胡这两个小国。归胡、妢胡两国被灭后,其国王族子孙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胡骑校尉,属于以因故改姓为氏。胡骑校尉,是西汉王朝汉武帝刘彻所设置的军队官职。汉武帝时期,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是汉武帝特设的职位,胡骑校尉专职掌管驻扎在池阳(今陕西咸阳)的胡骑军队,而长水校尉则专职掌管驻扎于长水与宣曲(今陕西关中)的乌桓人与胡人骑兵。胡骑校尉之职不常设,其职平时多由长水校尉兼任。由于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专职掌管“胡人”,因此多由骁勇剽悍而又忠诚大汉王朝的将领统辖,其中不乏归附汉朝的外族将领。在其军队将士中,多有以军队称制为姓氏者,称胡氏,例如后来著名的的护羌校尉胡畴便是。

出自春秋末期胡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胡子国,故址在今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一带地区,是由楚昭王熊壬(熊轸)建立的小诸侯国,无爵位。楚昭王在吞灭了归胡、妢胡两个小国后,又吞灭了貀国,然后将其后代迁于汝阴西北的妢胡国故址胡城(今安徽阜阳),转封其为胡子国。貀人本无姓氏,就以故妢胡国的国姓“归”为氏,成为另一支归氏。九十余年后的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越王朱勾率军北上,发动了“滕、郯之战”,在攻灭滕、郯两国之后,回国途中又兼并了胡子国,该国子民便以国名为姓氏,改称胡氏以念故国。

出自商、周时期归夷族,属于以国名为氏。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封伯、归伯),其氏族部落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归胡、妢胡两国被灭后,其国王族子孙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

源于改姓,其起源颇为传奇。当年,唐昭宗李晔因避朱温叛乱,被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他自知此去东都必死无疑,并将遭灭族之灾。便和皇后商量,将襁褓中的第十子,托付给近侍婺源人胡三公,速速逃匿。果然,同年仲秋,朱温在洛阳指使属下追杀了李晔,又将其9个儿子缢死。胡三公很快逃回家乡徽州,住了下来。胡三公作为义父,精心抚养李氏皇家最后一丝血脉。为安全起见,他将“皇子"弃李姓改胡姓,并取名胡昌翼,后唐同光乙酉(925)胡昌翼以明经科及第,但胡昌翼知道身世后,决定再不踏进官场一步。他从此隐居,闭门专事经学研究,注有《周易专注》,人称“明经公"。 明经胡氏后人中,为官者少,大多以做学问和经商著称。最为知名者当数红顶商人胡雪岩、文化名人胡开文和胡适等。“明经胡”又称“李改胡”。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4]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5]



参考资料:

1.  据史籍《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公满是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虞舜的第三十三代裔孙,因此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姬发将长女太姬嫁给他,成为内链变更周武王的东床快婿,并赐封为内链变更陈侯。妫满在高寿而逝后谥号为“胡公”(“胡”古意“长寿”),称胡公满。胡公乃是他在西周所得的内链变更谥号。公为爵位,而姚是舜所得之姓。舜,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以地为氏,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帝尧让舜搬到妫河边住,舜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

2.  《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姚、妫、陈、田、胡为"妫汭五姓"以姚为首。"妫汭"(guī用户输入的空格ruì),古水名,又作"沩汭",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这就是沩汭的名称来历,所以妫姚二姓为同宗,曾经互用,部分子女没改姓,保留本姓姚姓,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周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今河南淮阳)地,为汉族胡姓的由来。

3.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宗亲网: .2013-04-1 [引用日期2013-04-1] .

4.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蒙古族巴颜图氏,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an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巴氏、胡氏。 ⑵.蒙古族博尔奇济斯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higis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胡氏。 ⑶.蒙古族瑚尔汉氏,世居大凌河(今辽宁锦县)。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rh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胡氏。 ⑷.蒙古族胡拉特尔氏,亦称瑚尔拉特氏、胡勒目斯氏,世居地待考。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rla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康氏、巴氏等。 ⑸.蒙古族瑚尔珲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rh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胡氏。 ⑹.蒙古族瑚尔佳氏,亦称忽思慧氏,该氏族自称是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的后裔,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lgiya Hala。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忽氏等。 ⑺.蒙古族胡佳氏,亦称瑚佳氏,源出蒙古陈巴尔虎部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喇特(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giya Hala。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巴氏、陈氏等。 ⑻.蒙古族巴鲁剌思氏,亦称巴鲁喇斯氏,源出蒙古尼鲁温诸部之一。据史籍《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八世祖蔑年土敦的第三个儿子叫合赤兀,合赤兀的儿子长得魁伟雄壮,饭量很大,因此又取名叫“巴鲁剌岱”。巴鲁剌岱后来组建了巴鲁剌思部落,其后人形成了巴鲁剌思氏。巴鲁剌思部后来发生了分裂,部分部众在忽必来等人率领下归附铁木真,其余部众却在著名的“十三翼之战”中与札答兰等部联合,与铁木真为敌。但在“十三翼之战”后不久,这部分人也纷纷归附于铁木真,仍称巴鲁剌思部。后来,巴鲁剌思部参加了铁木真指挥的统一蒙古各部的一系列战争,屡建功勋。大蒙古汗国建立时,巴鲁剌思部的忽必来、忽都思、布鲁罕、合剌察儿均因功受封为千户长,其中的忽必来还被成吉思汗赐封为“云都赤”(佩刀侍卫),总管蒙古军务。后来巴鲁剌思·忽必来统兵西征哈剌鲁国,迫使阿尔思兰汗归降。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在将四大汗国分封给诸子时,巴鲁剌思部的大部随察合台西迁,成为察合台汗国的核心部众。巴鲁剌思氏后来又分衍出许多分支,著名的有兀出干氏、额尔点图氏、也额氏、脱朵延氏等。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lulas Hala。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巴氏、鲁氏、包氏、宝氏、俟氏、司氏等。 ⑼.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汉姓多为胡氏、董氏。 ⑽.蒙古族俄勒特德氏,汉姓为胡氏、白氏,但亦有取谐音汉字为俄氏者。

5.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胡尔哈氏,亦称呼尔哈氏、虎尔哈氏、虎尔虎氏、瑚尔喀氏,瑚尔哈氏,源出瑚尔哈女真,满语为Hurha Hala,以地为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席北(今内蒙古海拉尔南部)、新达漠城(今黑龙江漠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呼氏、陈氏等。 ⑵.满族瑚噜氏,满语为Huru Hala,汉义“阜地、鸟背、龟背”,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胡氏、鲁氏、於氏等。 ⑶.满族瑚图氏,满语为Hutu Hala,汉义“丑鬼”,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包氏。 ⑷.满族瑚逊氏,满语为Husun Hala,世居五姓庄(今黑龙江佳木斯),后多冠汉姓为胡氏。 ⑸.满族瑚德哷氏,满语为Hudere Hala,汉义“船尾”,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胡氏。 ⑹.满族瑚尔泰氏,满语为Hurtai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黑龙江流域,所冠汉姓待考。 ⑺.满族瑚锡喀氏,亦称呼依特氏,满语为Husik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胡氏、石氏。 ⑻.满族胡扎拉氏,亦称瑚雅拉氏,满语为Huyala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沈阳(今辽宁沈阳),后多冠汉姓为胡氏。 ⑼.满族瑚尔哈喇氏,满语为Hurhala Hala,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后多冠汉姓为胡氏。 ⑽.满族胡尔哈苏氏,亦称瑚尔哈苏氏,满语为Hurhasu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胡氏。 ⑾.满族库雅拉氏,亦称揆雅拉氏,库雅拉女真,以部为姓,满语为Kuyala Hala,世居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黑龙江、毕尔腾、扎思胡里、兴堪、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孔氏、李氏、礼氏等。 ⑿.满族锡克特哩氏,亦称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锡得胡立氏,源出卦尔察女真,满语为Sikteri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胡氏、西氏、石氏、奚氏、郗氏、邵氏等。

6.  胡字解释  .在线新华字典 [引用日期2013-11-4] .

7.  张学衔 .《华夏百家姓探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65页 .
[ 此贴被南山在2015-02-16 23:0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02-16
中央电视台《话说胡姓〉原稿  (2001年8月4日中央电视台4频道10点30分播出)
中央电视台《话说胡姓〉原稿
作者:汤锦程

        俗话说:“葫芦里面乾坤大”;“葫芦生人祖”,这里说的葫芦是指以葫芦为图腾的中华民族的始祖妣华胥氏而言。因古时,胡与葫两字不但是同音字,而且是同义字,所以葫芦所生的子孙称“胡人”,是古代的月族人简称。历史上曾有东胡族、西胡族(回鹘族)、商胡族、楼胡族、昆仑胡(奴)族、南胡族(槃瓠族),这些种族都是葫芦族的子孙。而中原人对北方人统称为“胡人”,因而胡人是至今人们所知的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因葫与瓜二字同义,所以胡人又称“瓜子”,瓜就是葫芦,瓜子即是葫芦的儿子,所以民俗有“种瓜得瓜”之谚。至今在湖南、贵州、安徽等地仍保留着中秋“窃瓜祈子”的民俗。为此,人与瓜也是同义字,如“傻瓜”、“呆瓜”、“木瓜”就是形容不聪明之人。而水、彝、哈尼、傣、苗、瑶、畲、侗、佤、拉祜、黎、壮、汉、布依、布朗、仡佬、崩龙、羌、白、怒、藏、纳西、普米、阿昌、土家等族中,都流传着葫芦繁衍始祖的传说,并都以葫芦为共祖及图腾。

        胡人是以游牧为业的民族,为了掠夺农耕民族的果实,胡人经常放马南下,入侵中原,因而中原人称其是“胡乱中原”。戴叔伦《塞上曲》曰:“汉家旌旗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王昌龄《出塞》曰:“不教胡马过阴山。”北朝乐府《木兰诗》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等诗句,均指此而言。胡人因是游牧民族,所以善于骑射,而且为了行动方便,所制的服装,合体灵便,适用于作战。黄帝时,胡人制衣就已出名。据《吕氏春秋•勿躬》记载:“胡曹作衣”。大概胡曹制作的衣服是当时的时尚,因而被记录下来,胡人世代相袭胡曹发明的传统服装,并将这门专利发扬光大,使战国之人争相效仿;因此,赵武灵王要改“胡服骑射”。胡曹因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史可考的胡姓人,所以它被列为胡氏的始祖之一。

        胡人所居之地,多以族名为地名,因而在地方志上我们仍可以查到葫芦河及胡亭、瓠(胡)丘、瓜(胡)州、壶(胡)口的地名,而分封于此的诸侯,则以地名为姓。殷商时,后夔的后裔归伯,因封于汝阴胡亭(安徽阜阳),所以其国曰:“归胡国”,为子爵。《通志•氏族略》曰:“胡子国,归姓,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周武王灭商后,封同姓姬氏为胡子,立国于河南郾城县,因遭到同姓郑武公的偷袭,被迫加入楚盟,楚灵王迁胡子于荆(河南灵宝县荆山);至楚平王时,又迁胡子于归胡国旧地汝阴胡亭立国,公元前512年胡子国被楚昭王所灭,其地并入楚国,其后以地名为氏,称“宗姓之胡”。

        周时,公族多以祖先谥号为氏。如:虞舜为妫姓,周武王灭殷,封其后妫满为陈(河南宛丘)公,妫满死后,因其高寿,谥号“胡公”。《逸周书•谥法解》曰:“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妫满后裔则以其祖谥号为氏,称胡氏。因虞舜是上古著名的天子,南北朝时,胡人汉化多冒名族之后,故而,今之胡氏多以妫满为其始祖。

        胡人汉化,为不忘出身,亦多以族名为姓,如:鲜卑族、契丹族是东胡后裔;瑶族是槃瓠后裔,因而各族皆以族名为姓。《官氏志》云:“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摄领之,乃分其氏,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所以,除汉族胡姓以外,瑶、突厥、回纥、鲜卑、契丹、溪、高车、苗、满、普米、彝、回等族都有胡姓。而历史上的胡咄葛、胡非、胡口引、胡禄屋、胡母、胡沙、胡掖、祝氏亦多有改为胡氏、或简化为单姓胡氏,因此胡姓是多元的起源,其总人口有1000余万人,位居中国第20大姓。

        秦始皇统一天下,为防六国贵族复辟,则将十万六国贵族西迁关中,加以管制;但燕人卢生却预言说:“亡秦者胡也”。于是秦始皇令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胡人,将胡人赶出他们的河南之地,并修建了一条万里长城以防胡人回归旧地,以保国家安宁。秦始皇死后,其子胡亥篡夺帝位,号称“秦二世”。胡亥暴政天下,使民不聊生,因而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贵族亦相继复辟,秦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亡秦者果然与胡字有关。

        汉初,中原胡姓在人口大流动时期迁到安定(甘肃固原县)临泾落户;汉时,安定胡建始名于世,故而安定胡姓将胡建奉为始祖,其后有后汉太尉胡广;晋左仆射胡奋;后魏司空胡国珍等,胡国珍之女为魏宣武帝皇后,安定胡氏以皇亲国戚而贵,一门王侯,荣第200年。因汉晋安定胡氏名于天下,五胡乱中原时,高车族迁居安定者,则冒用安定胡氏而得姓,安定高车族人胡琛,是北魏末年高平镇起义领袖,称“高平王”,后被诱杀。

        南北朝刘宋时期,安定胡藩迁江西奉新华林定居,被尊为豫章胡姓始祖,其后繁衍茂盛,被称为“豫章四姓”之一。其后以江西为中心向各省迁徙,江西华林、泰和、庐陵(吉安)、吉水,江苏晋陵(常州),浙江余姚、永康,安徽婺源,河南新蔡,福建永定的胡氏多称为胡藩后裔。因而,上述地区的胡氏寻根,多以江西华林为始源地。湖南宁乡麦田胡氏,族源于江西泰和,又由宁乡分迁益阳,是中国著名的科举世家,益阳胡达源,清嘉庆乙卯(1819)进士,任詹事府少詹事(皇太子师),掌教长城城南书院,娶汤氏,生胡林翼,以进士授官,终任湖北巡抚,加头品顶戴、太子太保骑都尉世职,谥“文忠”。胡林翼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儒,被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所推崇。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1915生于湖南浏阳中和乡,其族源于江西奉新华林胡姓,宋时迁浏阳开基。福建永定人胡文虎,其祖亦由江西庐陵迁此定居,胡文虎生于缅甸,经营永安堂药行,以歧黄之术治富,号“万金油大王”,其家族集团融金融、报业、商贸为一体,为东南亚最大的华人企业集团之一。1954年胡文虎死于檀香山,享年72岁,是胡姓在海外最有成绩者。泰和、奉新、庐陵共祖胡藩,为一脉相传。

        胡文虎虽然为福建胡氏赢得了名誉,但福建胡氏多认为是河南宛丘胡竦的后裔,胡竦为避五胡之乱,于唐末迁福建安郡(漳泉)开基,其后以福建为中心向广东、台湾及海外迁徙,因此胡竦被胡氏尊为闽粤台始祖。福建胡氏分几次渡海去台,可查的有:清雍、乾年间,福建永定贡生胡焯渡海到台北县泰山乡开基;清乾隆年间漳州胡楚人渡海到台南开基,他们被台湾胡氏尊为台祖。现台湾胡氏已遍及全省,其位居台湾第34位人口大姓。

        徽州府(新安)有绩溪、歙县、婺源、黟县、祁门、休宁六县,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丛山峻岭之中,原本山越之地,两晋以来,北方民族南渡,徽州人口大增,元时已达80余万。然而,徽州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土地有限,粮食不足,迫使徽州人以商贾为业,因而徽州十人九贾,天下亦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州以徽茶、徽墨、歙砚而闻名,此地商贾致富后,多投资家乡教育,因此有“十家之村,不废颂读”之誉,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宋人汪藻曰:“大江之东以郡名者十,而士之慕学新安为最,新安之属以县名者六,而邑小多士,绩溪为最,绩溪之氏以族名者无虑百余,而学传子孙胡氏为最”。所以,徽州胡氏首推绩溪胡氏,但绩溪胡氏有多源,如:“金紫胡氏”,是唐代散骑将军胡宓的后裔,因其持节新安(徽州),葬于绩溪县西,子孙迁于此。其后有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胡锦涛。

        唐末,唐昭宗太子李昌翼避祸于徽州婺源(今属江西)考水,被胡三收为养子,改姓胡。后唐同光3年(925)中明经进士,因而其后称“明经胡氏”。李昌翼之子胡延正于北宋开宝2年(969)迁绩溪定居,其后绩溪上州人胡天柱是清代制墨四大家之一,他在南京乡试考场见“天开文运”横匾,便为墨店取名“胡开文墨店”。其徽墨风靡同治年,延及光绪朝,开创了徽墨新局面,其分店遍及全国重镇。但明经胡氏最为著名的商人是胡广镛,字雪岩(1823—1885年),绩溪胡里人,所创“胡庆余堂国药号”,可与“北京同仁堂”齐名,为近代实业巨子,有“红顶子商人”之谓。而绩溪明经胡氏以文名闻于世者,是北大校长、国学大师胡适。明经胡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年间,毁于太平天国时期,清同治四年(1865)重建,历时十年,耗资1330余万。为天下宗祠之冠。宗祠联曰:“五百年教沐新安,家礼秉成编,俎豆謦香先正范;卅一世派延唐宝,明经始受姓,读书遗泽后昆贤”。

        瑶族胡姓,是槃瓠的后裔,瑶族《过山榜》记载:瑶族祖源于南京七宝大洞,会稽山,浮游过海以后,子孙分流天下。瑶族胡氏一支在越南创立18世纪的胡氏王朝,其后裔有越南共产党总书记胡志明。现代胡氏名人有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胡汉民(广东番禺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胡厥文(江苏嘉定(上海)人);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浙江上虞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胡启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江苏临城人)等人。

作者:汤锦程(原稿)
导演:马翔宇(改编)
讲解:汤锦程
2001年8月4日中央电视台4频道10点30分播出《天涯共此时》“话说胡姓”,汤锦程撰稿、讲解。

转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02-17
央视科教频道《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胡姓》的链接
引用楼主南山于2015-02-16 13:42发表的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胡姓》【央视科教频道2月17日11:40 播出】 :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三部第六集【2月17日播出】
http://kejiao.cntv.cn/2015/02/12/ARTI1423720888066934_2.shtml
  主讲人:钱文忠
.......


如果错过了播放时间,也没有关系的。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在CCTV官网看的。
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
宗亲们可以春节合家团聚一起看,要是没时间,过完节可以慢慢看。
恐怕过几年也是可以看到这段视频的。
可以倒过来顺过去、反反复复,爱怎么看,就怎么看。

http://tv.cntv.cn/video/C10302/0e4e5559710a4ee1b81e5d60c5387f7b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5-02-17 22:3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5-02-17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胡姓(文字稿)【央视科教频道2015年2月17日11:40 播出】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3618



胡姓有很多的源流。

第一个源流,源于姚姓和妫姓。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源于舜帝,尧、舜、禹,这都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了。舜帝的第33世后代,陈胡公妫满。西周初年,舜的后人妫满受封于陈,这个陈是在今天河南省境内。建有陈国,所以妫满又称陈公满、胡公满、陈胡公。他还是周武王的女婿。妫满在高寿之后去世,他的谥号叫胡公。“胡”在古汉语中,有长寿的意思,所以称“胡公满”,他的后代,就都以“胡”为姓。

第二个源流,源于归姓。商周时期有个族,叫归夷族。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其实汉族还没有形成,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族部落。归夷族也叫归胡国,它的地址在今天安徽阜阳这一带。换句话说,他不在当时文明的中心地带。这个部落后来也建了国的,建了一个“胡国”,这个国灭亡以后,它的子孙也有以胡为姓的。另外,春秋末期也有一个国,叫胡子国。这个胡子国也在安徽阜阳一带,是由楚昭王建立的一个小国。他们的后代也姓胡。

还有一个源流,源于官位。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官位叫“胡史”。胡史负责长官君王贵胄的餐饮,和祭祀大典的牺牲,就是长官餐饮和祭品。这个官位叫胡史、簋史、胡簋史。担任过这个官职的人的子孙,也有一些人,就以“胡”作为自己的姓氏。

另外有一支也是源于妫姓。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弟弟的后裔,叫“胡毋氏”。这是一个复姓,也写成“胡母氏”。原来标准写法是毋,也就是“不要”的意思。这个复姓有一段时间姓的人还相当多。为什么会有这个姓呢,齐宣王即位的时候,就封他的弟弟田婴,在一个地方叫“毋仰”,就是“无盐”邑,在今天山东东平这一带。后来田婴成为齐国的相国,他就给自己的这一支起了个姓,叫“原本胡公”,因为他是胡公满的后代。“近取母邑”,或者“毋邑”。就是近取我的封邑,所以叫胡毋氏,于是他的子孙开始都叫胡毋氏。而且这个胡毋氏,在秦汉之际还出了很多人,慢慢地这个姓分成三支,胡毋氏、胡仰氏、还有叫母氏。今天还是有姓母氏的,有姓毋氏的,但只不过比较少。胡姓后来成为这一支的主流。

源于其他的官位。比如汉朝时期的胡骑校尉,这是八校尉之一了。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两千石的官。每个官要管700-1200名的骑兵,相当于现在的骑兵团的团长,当时是比较重要的。

还有源于改姓。改姓里比较重要的一支,因为后来这一支,成为了胡姓的大宗。唐昭宗李晔,在唐朝晚期遭到了朱温的叛乱。他觉得自己很危险,就被迫从长安迁都到洛阳。在这个过程中,他知道自己东去必死无疑,因为他知道朱温早晚要对自己下手的。从长安到洛阳是往东走,所以他知道自己这一路不行。而且做帝王的人都知道,如果有别人要篡位了,那么他的子孙大概都留不下,都要被杀光的。于是他就和皇后商量,把还是一个小毛孩的第十个儿子,托付给他非常亲近的胡三公。胡三公是安徽婺源人,就是今天皖南这一带人。叫胡三公带着李唐皇朝的一支血脉,他的第十个儿子,赶快逃掉。果然过了不久,朱温就指使自己的下属,杀掉了唐昭宗李晔,并且将他的九个儿子全部勒死、吊死。这第十个儿子是他唯一的血脉,就被胡三公带到婺源老家,给藏了起来。胡三公义薄云天,精心地抚养了这个李氏皇家最后一丝血脉。为了安全起见,他就把这位李氏皇子改姓为胡。并且取名叫“胡昌翼”。到了后唐925年,也就是唐朝已经灭掉了,胡昌翼以明经科及第(当时的考试有很多科目,进士科、明经科),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胡昌翼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被胡三公抱走的时候还是一个毛毛头,还是婴儿。但是后来他知道,自己是李唐皇室的后代,从此不再踏进官场一步。隐居起来,专门从事经学研究,研究《周易》。大家尊称他为“明经公”,这一支也叫“明经胡氏”。大概因为这一支来源特别,所以这一支的子孙中为官的人不多,大多以做学问和经商著称。如红顶商人胡雪岩,还有一个文化名人,做徽墨非常有名的胡开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人物叫胡适。就是明经胡氏的后代,原来就是李姓改过来的。

胡姓源流还有很多,如源于兄弟民族的蒙古族、满族等等。

胡氏的起源地,在今天的河南这一带,和安徽的一个地方,汉朝时期,胡姓已经迁入了陕西、甘肃、陕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到甘肃境内的那一支,成为当地的望族,而且成为后来全国其他地区的胡姓的主要来源地。换句话说,它在甘肃那边非常繁荣。慢慢地从甘肃再往外迁。西晋末年,胡氏大举南迁,也开始进入了福建。到了福建的胡姓,也比较早地就进入了台湾。在台湾的台南、台北、彰化、新竹这几个地方,是胡姓在台湾的聚居地。到了今天,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云南、贵州这些省,胡姓都比较多。所以我们讲胡姓现在已经遍布全国,但没有说,那个省的胡姓人特别多。其中四川大概是胡姓的第一大省,占了全国胡姓人口的10%,但也不是个特别大的比例。

胡姓,是排在很前面的超级大姓。我们要介绍胡姓的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简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为太多了。想来想去,我决定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位。这一位大家可能对他不熟悉,但是他有重要的贡献。我们特别应该去回顾他的一些思想,回顾一些他的做法,我们不应该把他遗忘。我要介绍的人就是胡安定。

胡安定(胡瑗),北宋初年的著名学者,生于公元993年,公元1059年去世。他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是泰州海陵人,也就是今天江苏泰州人。他的祖籍在陕西安定堡,所以他称为“安定先生”。他曾经与另外两位非常著名的学者叫孙复,石介讲学泰山,被称为“泰山三先生”。他在早年求学和讲学的时候,十年不回家。他只要收到家书,只要打开一看,只要里面有“平安”两个字,他就不再接着看了,就把信扔到河流当中。所以现在还有胡安定先生投书处。

后来他一直执教太学,四方的学士都来从他问学,以太常博士最后退休(致仕)。他有很多著作,胡安定最重要的是他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于一身,开宋代理学的先河。王安石眼界非常高的,称他为“天下豪杰魁”。

在这里特别要重视的是他的教育理念,因为现在我们都特别关心教育。胡安定先生在景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34年的时候,当时他43岁,他就在今天苏州一带开始讲课。当时苏州的郡守是范仲淹,把他请过去,创建苏州郡学,请胡安定担任郡学教授。很快由于范仲淹的推荐,胡安定又去了开封,做了好多事情。但是从45岁到47岁,胡安定一支在苏州教书,立下了学规。这个学规被全国各地的郡学纷纷模仿。

后来范仲淹又被派到西北边陲延州,也就是今天的延安去做官,胡安定又由范仲淹推荐,跟着去了。他又拟定了《武学规矩》。所以他不光是讲学文的,他还定了好多学武的规矩。

在开封建立了太学以后,当时的北宋朝廷,就派专人到苏州、湖州这一带,去总结胡安定的教学经验。这个叫“苏湖教法”很有名,这就是胡安定创造的。这些教学方法有哪些呢?为什么宋朝会那么重视呢?我们今天为什么应该重新学习呢?我们把它总结一下。胡安定倡导要注重教育目的,要培养致天下之治的人才,就是说培养的人才一定是要有助于治理天下的。坚持体用为本。他首创分科教学。这就很重要了,因为古人的教学,没有分得那么细的,没有分科的,但是他分科了。“经义”分为六经,而且除“经义”之外,还有一科叫“治事”,就是你怎么学习一些实际的东西。“治事”又分为“治民”(怎么来管理老百姓)、“讲武”,这是武的方面,“军事”,类似今天军事的、堰水(水利)、历算等等科目。学生每人选一个主科,同时再学一个副科,这是胡安定首创的。

推广普及教育,胡安定倡导每个州县都要有学校。胡安定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规章制度。比如他强调在学校里,作息要有规定。他的规定是上午讲解经义(儒家的经典),讲完之后复读500遍。下午讲历史讲史书,讲完之后复读100遍。晚上讲子书,比如《韩非子》、《庄子》,讲完以后复读300遍。这个都是有规定的,不是想讲就讲,想下课就下课的。

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自己也注意,身为表率。他非常讲究为人师表。所以在大夏天的时候,天很热,他都是穿着公服端坐在堂上。有一天一个姓徐的学生,去看胡安定先生。帽子稍微歪了一些,胡安定就说“头容直”,说你的帽子要戴戴直。所以他对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非常严。他的弟子后来都形成了同一个风格,这个风格是,第一都有学问,第二都有实际的技能,第三生活都讲究规律,衣着特别严谨,不随便。所以当时天下人都说,我只要看见这一个学生是这样的,我就知道他是胡安定先生门下的学生。

当胡安定去世以后,送葬的人,绵延长达百余里。那么多人为他送葬,可见他是得到了大家的推崇。他的“苏湖教法”,和后来白鹭(洲)书院的学规等等,都成为中国教育思想的瑰宝。我们现在真得需要好好去研究,去反思。胡姓的名人实在是太多了,我就给大家介绍这一位,胡安定先生。

胡姓在今天中国姓氏排行榜上,排在第13位,还有一种说法是第15位。这个相差不远,一看就是超级大姓。它的人口数一定也是过一千万的。所以在今天胡姓有1700多万,当然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法略少一些----1600多万,人口非常众多。

根据录音整理。《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胡姓》【央视科教频道2月17日11:40 播出】

胡南山 2015.02.17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02-17
请宗亲读者帮助校对一下该文稿,有无明显错漏之处。若有不解文字、段落可在此提出,我再根据录像复核一次。

南山 2015.02.17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5-02-18
谢谢南山宗亲辛苦整理,这个解读讲座,代表大众的视角,给予我们胡氏家族某些启示,应当自强自信自荣!对下面一段,我听得仔细也看得仔细,很满足。
唐昭宗李晔,在唐朝晚期遭到了朱温的叛乱。他觉得自己很危险,就被迫从长安迁都到洛阳。在这个过程中,他知道自己东去必死无疑,因为他知道朱温早晚要对自己下手的。从长安到洛阳是往东走,所以他知道自己这一路不行。而且做帝王的人都知道,如果有别人要篡位了,那么他的子孙大概都留不下,都要被杀光的。于是他就和皇后商量,把还是一个小毛孩的第十个儿子,托付给他非常亲近的胡三公。胡三公是安徽婺源人,就是今天皖南这一带人。叫胡三公带着李唐皇朝的一支血脉,他的第十个儿子,赶快逃掉。果然过了不久,朱温就指使自己的下属,杀掉了唐昭宗李晔,并且将他的九个儿子全部勒死、吊死。这第十个儿子是他唯一的血脉,就被胡三公带到婺源老家,给藏了起来。胡三公义薄云天,精心地抚养了这个李氏皇家最后一丝血脉。为了安全起见,他就把这位李氏皇子改姓为胡。并且取名叫“胡昌翼”。到了后唐925年,也就是唐朝已经灭掉了,胡昌翼以明经科及第(当时的考试有很多科目,进士科、明经科),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胡昌翼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被胡三公抱走的时候还是一个毛毛头,还是婴儿。但是后来他知道,自己是李唐皇室的后代,从此不再踏进官场一步。隐居起来,专门从事经学研究,研究《周易》。大家尊称他为“明经公”,这一支也叫“明经胡氏”。大概因为这一支来源特别,所以这一支的子孙中为官的人不多,大多以做学问和经商著称。如红顶商人胡雪岩,还有一个文化名人,做徽墨非常有名的胡开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人物叫胡适。就是明经胡氏的后代,原来就是李姓改过来的。
QQ:694102789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