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890阅读
  • 1回复

[祖地情结]胡家婚事——胡氏集聚的安徽省黄山区焦村镇上坑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7-03-03

    2017年2月25日,学生的弟弟结婚,承担婚庆摄像的我,上午8时随车队从黄山区城区出发,赶往郭村。

    新娘家在郭村上坑自然村,沿着路S218(太黟公路)环黄山旅游公路,过贤村汤家,右侧岔道通往新娘家。

    自认为是黄山区通的我倒傻了眼,多次走这条路,还从没注意这里还有一条通往山里的路。山路坡陡,曲折迂回。 隧道联通了山里山外。

    隧道还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民公社时期开筑的,在“人定胜天”的精神鼓励下,全靠人工开筑。隧道有些弯曲,侧壁、穹顶痕迹犬牙,倒有些心惊胆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早就明白:“要想富,先修路”,隧道通到外部世界,打破了闭塞,带给了憧憬。

    硬化的村级公路狭窄,只容一车通行。上下岭弯急坡陡,下岭道路在山坳中蜿蜒延伸。路旁不时有民居掠过。转弯处车就无法前行了,路已经到了尽头。

    目的地已到,下车步行进村。尽管地处深山,但具有皖南村落特色。小河穿村而过,青石铺路而就,民居徽式元素凸显。

    见我长枪(相机)短炮(摄像机),村口一位村民好奇的注视我。我迎上去,询问村情。他热情的告诉这个村子只有一户外来户,其余的都姓胡。听说这是个胡姓集聚的村落,特为欣喜。陆续来了几个村民,其中一个哑巴特别热情。村民告诉我,来的都是胡姓。

    他指向村口伫立两颗硕大的古树,介绍说右侧的是香榧树,树龄达360年;左侧是红豆杉,树龄270年。香榧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而红豆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叶形相似,难以分清,仔细看茎秆,香榧树树皮纵向呈条状,而红豆杉得树皮呈现的是鳞片状。收获季节,果实累累,红豆杉果实泡水是当地人饮用的习惯。从这两颗风水树分析,村落至少有300多年历史了,是个不择不扣的古村落。

    一条小河自上而下的穿村而过,民居分布在河沟两侧,小桥连通两岸。建桥的材质有青石、有木材。这块石桥最大,从成色来看,历史久远。

    村民介绍,隧道没有打通前,这里的人进出都是爬坡翻山,稻田面积极少,山外购粮,山货运出,生活必需品运进,全靠肩挑手提。遗留的土夯建筑年代久远,砖瓦房成色较新,猜想路通后陆续新建的。


    村里一处建筑看来年代久远,村民告知,原来这是胡氏宗祠。建筑不大,较之所见的来说,算是袖珍版的“胡氏宗祠”了。可能是村里不算多,在山道崎岖的当年,运送建筑材料就是不可思议的巨大工程。尽管现在是民居,但明清徽派建筑中应该是古代大户人家或者衙门呈现的八字形状大门,让人肃然起敬。我让主人和几个胡氏宗亲在门前留影。

    现在祠堂功能被住宅替换,主人告诉我,由于叔叔无子,他是过继过来延续香火的。

    尽管袖珍,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座古宅是山村仅存、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主人告诉我,传说几百年前,一位胡姓村民来到这里,发现这里地势隐蔽,山清水秀,有意迁居。看见有颗倒地的树,便削下一片埋入土中。过段时间来看,埋进土的树皮竟然生根发芽,于是认为这是块子孙繁衍的福地,兄弟三人从山下举家搬迁至此。果然,山林茂密,土地肥沃的上坑,平和安康,人丁兴旺,到如今胡氏已有200余人口。

    他们对胡氏祖辈的来龙去脉不甚清晰,大部人说祖辈相传,是从婺源迁到郭村,然后分支来到这里。宗祠合影的女士说小时候父亲曾带她去太平麻村拜祖。婺源(清华)就是胡福-胡学的后裔,而太平麻村属胡裕(胡福、胡裕是弟兄)的后裔。主人告诉我,原来有族谱几大箱,但文革中给烧毁了。他还保存有一本手抄本支祠的“胡氏宗谱”,他欣怡的拿了出来。看到这里胡氏属“安定郡.勋贤堂”,是“太邑玹歌乡上溪阜成图一甲”的支谱,落款是:“昔三元派下四房执”。由于是支谱,记载从26世至44世。排房是:“昔福永守,汝其世光,惟有懋德,肇振家邦,耕读事业,理学文章,天佑厥后,曰盛典昌”。由于缺前世的记录,一时无法确定属性,拍了,带回待今后考证。

    八字墙内墙镶嵌有“道光八年(1829年)二月立”的《永禁碑记》,算起来立祠至今已经有188年了,村落形成历史会超过二百年。在手电光辅助下,匆忙拍了。字迹不甚清晰,从模糊字体依稀可见,是祠堂对族人的立规。

    胡氏宗祠三进,印证了胡氏在上坑的迁徙,发展。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来到宗祠左侧的废墟。女宗亲告诉我这里原来是村最为豪华的古宅。主人是远近闻名的医生,当年求医问药的人翻山越岭,纷沓而至,络绎不绝。历史上这里的胡氏,为中国传统医学做出的卓越贡献让我肃然起敬。但如今,人走房塌,惆怅万分。

    这里已经通电,卫星电视接收器让村民了解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手机信号也很畅通。我蹲地埋头玩微信世,突然有人叫我。抬头,看见原来的同事夫妇携女来到这里,周末到这里游玩。僻壤处遇见熟人很是惊喜,看来这里也逐渐让外人知晓了。

    但眼见之处呈现的还是难得的原生态。村里的生活燃料还是传统的木柴,厨房里还未发现有使用现代的电器。

    古老的庭院,土夯的院墙,代表有不同年代的建筑交织,组合成独特的山村景观。

    晒场稻谷金灿,并列有两幢民居。直感左边的历史久些,走进右边的商店。店主告知,那房子和自己的这栋都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我诧异的仔细观看,店主房子经过维护,修旧如新了。

    店主门前晒有一串腊肉,他告诉我是家养的土猪,去年村子里养有十多头猪。据我了解,如今农户自养猪的情况已经少见了,前年旅游考察曾到永丰岭下,那么大的村子,只有二户人家杀年猪。缘由养猪成本高,花费精力多,不如打工划算。口袋不缺钱的到处都能买到,又何必找这个麻烦?

    夹蓝担柴让我回忆起知青的年代,农闲时我随同房东到十里开外砍柴,不同的是夹蓝型号要大些,扁担要考究的多。猜想这是就近干活顺带的,连扁担也就地取材。

    村里通电但没有通水,家家都有口井,山体渗水,水质纯净。

    送亲间隙,新娘家客人的孩子找到了乐趣,闲不住的他们把板车、竹木当成跷跷板,尽情嬉闹。

    村后一条石板路通往山坳,好奇心驱使我前往。

    四周棕树很多,意境中呈现南国风光。山边棕树旁有土蜜蜂养殖,户家也有这样的老式蜂桶,看来看来棕和蜂蜜也是村民的收入。

    石板路朝深山延伸,感觉前面会有人家。

    行走间,不时见有红豆杉,扎根沟渠石壁缝隙,凸显顽强的生命力。


    眼前看来是个废墟,我是有拍摄任务的,行至此处担心有事,便打住脚步。回去一打听,原来这里是有人居住。太平天国时期,这里遭受劫难,村毁人亡。

    倒伏的棕树不知是自然?还是人为?茎秆折成接近90度的直角。村民利用围成菜地。令人吃惊的是,棕树还是活的。

    高处俯瞰,上坑村仿佛是个世外桃源,古朴,恬静。

    山体结构是黟青石,风化成片状的石料是就地取材的上乘建材。

    替代砖,码放为墙体。

    替代瓦,铺设房顶,避雨防风。

    用的最多的还是架桥铺路。

    黟青石作为菜地围子,真够奢侈了。

    下午近三时,鞭炮声中发亲了。哥哥将新娘背到村口,直接送上婚车。

    随着婚车的离去,新人们走上新的生活。胡家婚事告一段落,而我也和胡氏集聚的上坑村道声:“再见!”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7-03-04
“安定郡.勋贤堂”“太邑玹歌乡上溪阜成图一甲”支谱
“安定郡.勋贤堂”“太邑玹歌乡上溪阜成图一甲”支谱
26世至44世








    排房:“昔福永守,汝其世光,惟有懋德,肇振家邦,耕读事业,理学文章,天佑厥后,日盛典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