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892阅读
  • 3回复

衡湘胡氏源流叙----胡蔚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0-07-20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3-06-02) —
衡湘胡氏源流叙
文定公32世裔孙  胡蔚东

(南岳衡山忠烈祠牌坊联:湘水忠魂齐永壮 衡岳正气共长存 )

湖南南岳衡山以“一山一水”著称于世,山为衡山,水即湘水。衡山为五岳之一,其苍翠秀拔,屹立于湖南中部。湘水则奔流不息,由南向北流经衡阳、湘潭,几乎贯穿湖南全境。自古以来,正是这“一山一水”孕育了衡湘子弟。而衡湘胡氏裔孙自始迁祖文定公父子自闽之崇安徙转湖北荆门再落籍于衡湘大地,就拜这衡山湘水所赐,栖居于衡山山麓,广布于湘水流域,在此地生生不息,绵绵相续。

  
         (舍溪家藏《方册》中的文定公丝帛彩色画像)

衡湘胡氏为两宋名臣巨儒文定公胡安国的后裔。


文定公自幼天资聪颖,年仅七岁“小荷才露尖尖角”就会赋诗作词。当他从一个垂髫小儿成长为翩翩少年时,就显露出寻常少年所没有的远大志向,以文章道德自任。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他登科及第,在殿试中,哲宗皇帝亲自擢为探花。当时的文定公踌躇满志,意欲将平生所学报效国家。然而事与愿违,奸相秦桧、朱胜非、汪伯潜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朋比为奸。文定公虽然有志于康济时艰,但因秦桧之流小人得志,致使文定公壮志难酬。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他殚精竭虑写成《时政论》二十一篇上献于高宗皇帝,但是却被束之高阁,安国公的远大抱负,无法付诸实施。此时又恰逢朱胜非与安国公同居侍讲之职,他洁身自好,羞与朱胜非同伍。于是他卧家不出,继而不报公归,息影于衡山脚下。衡阳相传有回雁峰,大雁至此不再南飞。王勃《腾王阁序》中更有传诵千古的名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南岳文定书院旧址重建的春秋楼)

历经宦海沉浮、人事纷纭的文定公此时面对回雁峰定会有窥谷忘返、望峰息心之感。他时常徜徉于湘潭的隐山碧泉间,寻幽探胜,远离尘嚣。原本对《春秋》就颇有造诣的文定公现在可以浸淫其中,潜心研究,终于获得圣人心要,著录成书,流传后世。不久,他又被重新起用,几番挫折、几番风雨之后, 壮志未酬,身患重疾含恨离世。儿孙把安国公埋葬在了他生前流连不已的湘潭隐山。隐山有幸埋忠骨,他隐于斯,葬于斯,因此胡氏子孙尊奉安国公为衡湘胡氏的始祖。时至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朝廷拨款在隐山对面修建以纪念安国公父子三贤祠庙,当年康熙皇帝御笔“霜松雪柏”四个大字组成大匾悬挂于祠庙中,供后人前来瞻仰和凭吊,从此“文定”大名永垂衡湘。


安国公生有三子:


长子胡寅字明仲,学者尊称为致堂先生,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进士。致堂公志节豪迈、为官显赫、勤政廉洁,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司门员外郎、起居郎、永州知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兼侍讲、徽猷阁直学士。次子胡宁字和仲,学者尊称为茆堂先生; 茆堂公曾经官除丰州,却拒不赴任而归隐于衡山,追随侍奉父亲整理检校注释《春秋传》,安国公病逝后,为了让先父《春秋胡传》更加清晰完备,茆堂公着手编撰《春秋通旨》二百余章,羽翼其书。季子胡宏字仁仲,学者尊称为五峰先生。五峰先生则优游衡湘二十余年,足迹遍布衡湘的山山水水。先生虽然荫补承务郎,却无意仕途, 落籍往返于衡山湘潭两地,终生著书立说,笔耕不辍,曾就任于长沙岳麓书院山长,是湖湘学派的奠基人。此外安国公的从子胡宪字原仲(宋大儒朱熹的老师),被文定公誉为有隐君子的节操,屡次被朝廷征召,却钟情于衡山,不愿身处官场之中。文定公一家已与衡湘两地结下不解之缘,继而文定公的子孙依旧延续着这段缘份,在衡湘大地上繁衍生息,支分派别。



寅公有三子:

寅公长子常慥(寅公从子,胡宪兄弟之子),名大正,生于公元1114年,以父荫补官右承务郎,后擢高第授文渊阁学士、升山东济南府提抚。常慥公长子覃上(朝鲲)回迁福建崇安,这一支派衍目前还难于查找到明确的记载,祈请福建五夷山市胡安国文化研究会胡良忠会长多加留意。衡湘拗柴谱载,致堂公六世孙胡德祥,明太祖奉调湖南茶陵万户长,共生四子:道度、道亮、道权、道衡,长子道量居茶陵,开茶陵胡氏,次子道度广西征战阵亡,以兄量公三子溟业(字法新)公承继。三子道权,四子道衡带兵奉调湘潭拗柴岭屯田,开拗柴胡。法新公随叔父移居拗柴,随后读书南岳,生一子辉隆(字琳斋)公,辉隆公信佛无子,以胜隆公四子本仪(字泰沧)公承继,泰沧公为避本房兵役,易姓为杨,开贯塘胡杨氏,并训示子孙事平当归祖姓,泰沧公三子,其中第二子兴义公回归湖潭十都五甲即今湘潭拗柴祖地,其后裔大部疑复胡姓。贯塘胡杨氏的杨玉书将军,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


元朝末年,寅公的嫡派后裔胡福 字泰元,号寅斋,谥靖和,原籍江西庐陵人,紫金银青光䘵大夫,原籍江西庐陵人,宦游衡湘,福 公率妻携子孙迁居湖南湘东上江头龙坡湾开枝散叶,为湘东胡氏之鼻祖。民国二十一年,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立法院院长胡汉民先生主修《湘东胡氏六修谱》, 并为之作序。湘东胡氏裔孙除了一部分留守在祖居地江坡湾外,有的迁居至邻近的衡东县莫井、草市、高湖、南湾等地,还有迁徙到贵州的六盘水、威宁和云南等地。


寅公次子大疆,字守正,生于公元1120年。在朝中任御史中丞,后赠龙图阁大学士。



南宋建国之初,金兵频频南犯。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长驱直人。宋高宗不思进取、只欲苟且偷安,从临安仓皇出逃。在金军铁骑紧追不舍之下,宋高宗逃至明州、台州一带。狼狈不堪的宋高宗一度乘船下海,在海上飘荡多日。身为兵部员外郎的胡安福(安国公堂弟)也护驾来到明州,此时胡安福的老母突然患病,卧榻不起。一向孝顺的胡安福整日侍候左右,忧心如焚。胡母的病情一时难以好转,胡安福为了母亲求医治病,于是滞留于上虞,进而定居于上虞,成为上虞胡氏的始迁之祖。


落籍上虞之后,胡安福生有一子胡容。胡容与夫人开始并没有子嗣,于是从弟胡寅的儿子胡大疆,过继给胡容为子。此后,胡容陆续生有二子:胡大引、胡大张。胡大疆依旧在家谱中归入胡寅的后代,他的部分子孙则追认他的祖父文定公胡安国为始祖。胡大疆由明经跻仕,在朝中担任御史中丞,后赠龙图阁大学士。大疆公传至第八代,生伯汝公,开绍兴上虞胡氏支系,成为上虞长者山胡氏的始迁之祖。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乡贤状元梁国治为其题写"敕五堂"堂名。此堂号主要是为了纪念衡湘胡氏始祖宋朝大儒安国公因坚持抗金复国五辞敕封而得名。敕五堂整座建筑方正严谨,整体布局对称而有法度;端庄而朴实无华。是上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近代史上,上虞胡氏裔孙胡愈之先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学识渊博,是新闻出版界少有的“全才”,毕生廉洁奉公,公德私德皆堪称模范。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出版总署首任署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委。上虞胡氏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深厚的家学渊源,加之胡愈之先生成才后对弟兄、子侄及孙辈的提携和示范,使敕五堂胡氏与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敕五堂后人前仆后继,延续辉煌,屡造奇迹,成为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助推器。


寅公季子常恂,字守和,名大原,生于公元1124年。宋高宗元年(公元1131年)出生,配苏氏,生子二,长覃颐,次覃豫,公元1161年,徙居永州。目前没在湖南永州发现这一支的派衍情况。


据贵州胡氏雍辉宗贤推介,寅公有一支后裔迁居在广西全州。


寅公曾孙颖川公全州胡氏的始迁祖,颖川公来自江西吉州即今之吉安也,据旧谱载,这一支的世系派衍为:胡寅⇒宗秩⇒西敬⇒颖川。。。。。。


宗秩公是寅公之子,生于公元1124年,正好和大原公出生时间一致。据寅公的《斐然集》记载,张季兰生大原、妾生一女衍、一子大端,幼子永,次、幼子早夭,常慥公是从子,不是寅公亲子。实际上寅公只有大原一个儿子,大原公生六子,分枝散叶。那大原公、大疆公、宗秩公三个是不是就指大原一个人呢?,只是各支名字不一而已。


摘自《胡寅致堂公后裔世系参考》:“胡寅从子或长子网络来源名字统计:1、胡大原;2、胡常慥;3、胡大疆;4、胡宗秩;5、胡福;6、胡材;7、胡璊;8、胡絃;9、胡在郊;10、胡荣;11、胡大桢;12、胡栋;13、胡常恂;14、胡大端;15、胡尧弼;16、胡权;17、胡瑱;18、胡亮如;19、胡在祁;20、胡铨”


宁公生有二子。


长子常惇,名大正,以荫入官,累迁福建泉州籖判,生子一,曰覃履,迁居湖南宁乡。
次子常憬,配杨氏,生子覃复,居湖南宁乡。


季子常恒,名大常,出任江西安福县令,幼从学叔父五峰公与张南轩共学,乐道不仕,隐居终身,有传,湖北安抚使彭龟年撰写了《安福县令胡大常传》。公生有二子:长子覃晋、次子覃观。覃观公迁居益阳严家河。覃晋公迁居宁乡,生子彦杰,彦杰公生子震禄,震禄公生有三子:志轩、志昂、志信。志昂、志信二人没有后代。志轩生公有二子:长子开绪、次子开统。二人下传五世至继章兄弟回迁衡东的巷子冲,这支称之衡湘巷子冲胡氏,是目前衡湘胡氏中唯一属于宁公系的后裔。


宁公一支迁徙派衍情况,笔者知之甚少。但据衡湘胡氏谱载,宁公后裔大都迁往宁乡、益阳等地,衡湘观底胡氏八修族谱曾和益阳交泉河胡氏、宁乡麦田胡氏合过谱,其时湘军著名将领、湖北巡抚胡林翼大人于咸丰年间为常邑胡氏撰《三修盖序》云:“矧休(胡休)之小宗系出五峰公,翼(胡林翼) 之小宗派衍茆堂公,而大宗就是安国公也。”依此说,宁乡麦田、益阳泉交河胡氏系出茆堂公胡宁无疑也。


据说宁公后裔迁往宁乡、益阳的族众达二十万之多,然而,这么多宁公后裔子孙不知何故却被并入华林胡氏之列,苦于找不到有力的依据,让益阳、宁乡的宁公后裔子孙重新回归到安国公世系,以充实宁公这一支世系派衍的稀缺。


五峰公生有四子。


五峰长子大经公,宋兴隆二年(公元1164年)荫补入仕,出任江西提举,因家泰和,为泰和派。长子忠和次子恕之后裔迁江苏开睢宁胡氏;三子字缺,后裔迁徙广东南雄始兴,四子珍公留守泰和家业,遂开江西泰和舍溪胡氏。舍溪胡氏后裔竭诚殚力,珍藏远祖史料。这批弥足珍贵的史料,桩桩件件,与安国公父子身世家世,相关相连。有三件盖有皇宫御玺的任命书和信件,有宫廷画师為安国胡寅胡宏三父子绘的丝帛彩色画像,有高宗皇帝亲笔為安国公题的像赞,有南宋大臣张栻為安国父子作的像赞和谱序,有南宋宰相张紫岩(张浚)和明嘉靖宰相夏言赞誉安国父子的匾额,有宏公的亲笔谱序和十首诗文,有大壮公作的《重修籍溪胡氏族谱序》,有福州大守真德秀作的《重修籍溪胡氏族谱序》及《崇安藉溪胡氏孝友堂记》,有《祟安藉溪胡氏祠堂之規》,还有明朝国总大裁罗欽顺丶清朝殿试省元梁机為《舍溪胡氏家藏方册》作的跋等等。这批史料一代一代,从安国公传至胡宏公,从宏公传至大经公,从大经公传至舍溪始祖胡珍公,历尽坎坷,珍藏数百年,足以证明舍溪后裔对远祖的至尊至敬,至亲至愛,至忠至孝。




五峰公次子常恺,名大本,湖湘学派主要学者之一,曾受父恩荫补官,只乐道不求仕,隐居终其身,寿高一百有二岁,配文氏,生子四:覃荣、覃要、覃覆、覃(西风)。长覃荣公、次覃要公同居衡阳西乡,传至安国公八代祖授武公开派衡南泉湖胡氏。


据(衡湘胡氏九修通谱》的《渡头坪小引》所载,常恺公迁居衡阳西乡。覃覆后生有1子彦圣。彦圣生有2子:长子震奉、次子震富。兄弟2人虽然身处他乡,但是念念不忘衡山,这片祖先的发祥地。于是2人于大明初年又重归故里,落业于衡山义城乡,成为义城乡胡氏始祖。


震奉生有1子志儒,他落屯于七郎庙。


震富生有2子:长子志隆、次子志伟。志隆落屯虎架塘,生有5子:景魁、景财、景耀、景福、景道。景魁的后代因为人稠产稀的原因有的继承故业,有的迁居他乡,难以稽考。景财的后代迁居千金塘,此后又相继迁居大堡、渡江堡等地。景超迁居大村杨子岭,不久又迁居三摘冲等地。景福的后代由于迁居不一,也难于有明确的记载。景道的后代从虎架塘竖造江边排形,此后基业日增。他生有5子:胡忠、胡通、胡连、胡文、胡明。胡忠、胡通、胡连3人迁居造虎形。胡文、胡明2人的后代于明天启年间迁居贵州龙卫里。胡忠长子胡思和的后代胡廷耀又分居于仓背山里下构造。由此可见,志隆的子孙中,景道的后代恢宏先绪,最为昌盛,但是他的后代并没有留居故土。

五峰公季子常㥳,名大壮,生而颖异,读书目数行,博闻强识。一统志载其与弟大时,师事南轩,又常学于朱子,一生勤耕自给,不事科举,研究经学,庆元乙卯年,举孝廉。宋嘉庆十三年(公元1220年),首纂安国公系通谱。仿眉山苏轼,断自有服之近代,而不远逆于崇安。以崇安历代有谱,兹惟以文定公奉高宗诏,注麟经于衡岳紫云峰下、及讲学于中湘之碧泉分派始。谱成,同邑赵忠肃公赵方大人为之序。至今源流不紊,手泽犹存,公之力也。年九十八卒。公生二子:覃和、覃贞。


常㥳公长子覃和,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乙已岁国学授永宁县学博,宁宗开喜三年(公元1207年)丁卯岁封荣䘵大夫,由南岳归湘潭碧泉。


覃和公生子二:瑮、璨。


瑮公生子二:长显公随舅父赵葵范赴扬州勇讨李全,以功封提督,累官检校大尉,详湖广通志、县志,有传,后在洛阳抗元战斗中阵亡,显公一脉全徙扬州。次颖公,封疆大吏,抗元将领。曾授四官:平江知府、广东经略安抚使、广西计度运转使(主政广西)、京湖总领财赋,逝后从祀文庙乡贤祠,有传。公生子曰彦儒,彦儒生震美、震奂,颖公这一支亦随显公一脉同迁扬州。但至今没有发现显公和颖公二支迁居扬州后派衍情况,族之贤者多留意之。


璨公,宋度宗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以明经授缙云知县、赠朝议大夫,生子二:长子顺、次子颙。


璨公长子胡顺,字乃吉,大学士,授河南府教谕,公生子二:彦酬(开衡湘观底族)、彦酬公生震宗、抚震定,震宗生子志勳、志烈、志照,三人后裔世居观底。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志勳公携涌田房志仁公协同礼部主事志华公奉旨敕修衡湘胡氏二修通谱。其间数次从衡湘往返崇安祭修祠墓、收集闽楚世系资料,衡湘胡氏二修通谱竣事之时,为防后人读谱翻阅时弄坏前面的谱序,特作了一篇说明载于谱牒中间,并特意为观底族作了支谱序。


顺公次子彦良,字德五,号碧云(开衡湘涌田族),彦良公生四子:震宇、震宙、震宷、震定。


震宇公以明经授韶州府曲江县学博,公亦生四子:志仁、志庆、志恕、志宁。
长志仁,涌田长房始祖,协同志华公勅修衡湘胡氏二修通谱(闽楚胡谱)。
次志庆一传而止、三志恕失考。

(衡湘胡氏培公祠)

四志宁,衡湘胡氏九修通谱载明,志宁,字性安,享寿62岁,葬衡山城外紫巾峰下,公生子必芳,必芳公生文教、文敬,文教生全公,全公是河东房小岳胡氏始迁祖,全公其时是德才兼备的乡绅处士,其子友贤任江西靖安县令、其孙胡宪任江西瑞州知府,小岳胡氏在全公之后日益发展壮大,在大清朝廷间,人才辈出,相继出现了10多位知府、知县、训导等各种职级官员,衡湘胡氏河东房七修、八修、九修、十修四届族谱的总修都出自这一支系。

(衡湘胡氏二十五代祖经彩公祠)

近年来,小岳房志宁公系,先后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恢复了潭江口培公祠、高湖大塘胡氏筹资185万元重新扩建了600多平方的胡氏经彩公祠、草市畔田胡氏在原祖祠宅基地上重建了胡氏宗祠。因志宁公由湘潭涌田迁居古城衡山,其后裔又迁徙至衡东青山潭江口,故此没纳入涌田支分派于一至八大房之列,只就近归入衡湘胡氏河东房(衡东)这一族系,涌田支系族谱记载的志宁公生平如下:字有康,出嗣覃观公房,居益阳,甲子岁举明经授浏阳学博。元顺帝至正27年(公元1367年)生、明太祖洪武17年(公元1384年)殁。从生殁时间来看,志宁公只活了17岁,17岁的年纪不可能担当起浏阳学博之职责,这样的世系资料,经不起推敲,存疑?

震宙公生八子:志聪分派涌田二房始祖、志贤分派涌田三房始祖、志员分派涌田四房始祖、志梁分派涌田五房始祖、志远分派开湘潭栗塘族之祖、志远赐御德王封荣䘵大夫,分派涌田六房始祖、志达亦和志远同开湘潭栗塘族、志进失考。

震宷公生六子:季子志彰涌分派田七房始祖、四子志轩出嗣和仲公房、居衡东巷子冲,五子志忠分派为涌田八房始祖。


(衡东县草市镇畔田胡氏宗祠 )

震定公出抚观底彦酬公嗣下。

综上所述,涌田胡氏八大房均属彦良公孙辈派衍留守在故土湘潭,并派分为志仁、志聪、志贤、志员、志梁、志常、志彰、志忠八个分支,其中还有志宁、志轩外迁至衡东,志远、志达迁至湘潭本邑栗塘,没有纳入涌田八房之列。据传涌田八大房之祖德五公因巧遇葬入涌田这一风水宝地,后代人丁兴旺,素有“三斗三升油麻子孙”传说,涌田八大房七修时曾合过谱,竟有129本之多。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璨公次子胡颙,生子三:彦圣、彦方、彦魁。

彦圣公生子震宅、震守,俱幼故,抚堂兄彦黄次子震福为嗣,震福公生子志高,此支系先由紫云峰徙居衡山排塘。志高公生四子:必荧、必得、必深、必清。长子必荧乡土重迁,世守故土,派衍衡山河西排塘房,分派霸塘、九龙泉、衡阳国清房;次子必得,派衍湘潭龙口房;分派衡湘胡氏湘潭龙口支,传至安国公之十八世孙跃龙公以将材起家,官至总戎,跃龙公曾率子胡琼虽常年疆场戎马、艰辛备尝,但父子俩始终心系家族大计,以修明家乘、收合宗族为要务,在战火烽飞的岁月里,父子二人由湘至衡,经观底、过排塘、抵大村与族长昆弟倡修衡湘胡氏三修合谱,谱竣,刘授易大人为之作了《衡湘胡氏三修合谱序》。胡琼族弟贯一,青年静穆,雅有禅意,年少出家文定书院侧的长寿庵为僧,但他的一生却为编修衡湘胡氏家乘、修葺文定书院而四处奔忙,真可谓是家抛而本不忘于祖、发去而义不割于亲。湘之龙口胡氏族人为感念胡氏父子家国情怀,特立将军庙纪念跃龙公父子,遗憾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毁之。季子必深迁居湘栗树山。四子必清生有2子:长子添祝,次子添筹。添筹生有2子:长子廷嗣、次子廷勋。廷勋,因为武功而封爵东川侯,后迁居杨子坪。他的后代又迁居渡头坪(现在的衡东县城关),成为渡头坪支祖。:四子必浮派衍湘潭栗树山房。

彦方幼故,彦魁支迁浏阳,现无从考证。

常㥳公次子覃贞,宋理宗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以明经授缙云知县。生子三:瑾、瓒、玖。

覃贞公长子瑾殁年四十七,葬衡山岳庙左接龙桥、右近太祖文定书院并长寿庵。公生子二:彦黄、彦恭。

彦黄公生四子:
长震德一传而止;
次震福出继彦圣公嗣下,开湘潭龙口族,生子:志士、志壬;
三震寿生子四志法、志源、志海、志渊、志庆、志亨;四震春,开衡山枫木桥族。
震寿公长子志法公(失考)。
震寿公次子志源公(出嗣族,开衡东吴集扶茶、湘潭大旺田房,生必让、必亮二子,长子必让生文智,智生二子,长璧派衍衡山河东吴集、厚塘冲、深塘等房,次必亮派衍河西、湘潭八都大旺田房)。
震寿公季子志海公(开衡山金家冲房)
震寿公四子志渊(开衡山枫木桥、唐家冲、茶园、南岳、湘潭白石铺、宜丰桥、四川绥定府城口厅大白溪等房)。


志渊公后裔大部分世守在文明奥区古镇南岳,守护着文定公父子创建的文定书院。在南岳所有的书院里,我们的文定书院在明清时代保存得最为完整,相继修复达八次之多,这得益于居住在南岳的胡氏后裔齐心协力,公元1633年,衡山知县何仕冢大人主持重修文定书院,指令胡氏后裔胡来誉负责监督管理工程、采买材料,来誉先贤率侄云谷、侄孙三美协助县衙从工程筹资、工程施工、质量监管等各方面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工程竣事,得到县衙的高度赞许和嘉奖,因此何知县决定由胡氏长期管理书院事务,县衙和胡氏族裔共同管理文定书院,每年进行春秋两祭。时至公元1689年,来誉先贤曾侄孙(胡三美之子)昌侯宗贤不惜花费重金500两白银重修文定书院,使之焕然一新,来誉、昌侯先贤一家四代为重修文定书院殚精竭虑。正是因为有众多向来誉、昌侯这样胡氏宗贤,才使文定书院在明清时代的长盛不衰。现如今,由义仲宗亲率领建平、清辉、利文等宗亲团队正在编修《衡湘胡氏志渊房十修族谱》,南岳志渊公房裔孙一代一代为“彰显先辈美德、传承家族兴盛”群策群力、薪火相传。

四震春,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入邑文庠,生子:志荣、志华,

长志荣,邑庠生,开衡山枫木桥族,生子:必仁、必义,据衡湘胡氏河东房九修通谱记载,志荣公有一支后裔迁往衡东的赤岗塘,九修通谱卷五十六收集了志荣公后裔分派纪略。
次志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任朝廷礼部主事,公元1396年,奉诏率志勋公、志仁公敕修闽楚胡谱(亦称衡湘胡氏二修通谱),明朝的文学家、大臣刘三吾先生为衡湘胡氏二修通谱作了序文,安国公世系之谱系资料是志华公在常原公初修谱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扩充,其功不可没。
彦恭公生三子:震绅(开衡山福田铺房,公生志沅、志元二子,均失考,次震红失考、季震维出隐真)。
覃贞公次子瓒,瓒生子二:颂、颁。
长颂生彦纯、彦盛,彦纯生震劻,劻生志觐、志亲。
志觐公开衡湘河东帽岭、石洪碑、扶茶等房,
志亲一支一传后待考,
次彦盛出嗣覃复公房。瓒公次子颁生彦纶、彦纪,彦纶开衡阳渣江胡氏,松柏堂。彦纪自愿出家长寿庵。
覃贞季子,玖,出嗣族。

据《衡湘胡氏九修通谱》的《秧山房四修谱序》所载,覃贞之孙震恩公迁居东乡一都洣嘴港。震恩下传五代至自中。自中生有3子:长子永秀、次子永香、季子永季。永秀的长孙仕钰迁居衡山义城乡秧山,成为秧山派支祖。他的次孙仕录迁居湘潭。永香之孙仕鉴也落籍秧山,他的后代大纠迁居湘潭。胡永 季之孙仕镒迁居铜铃。震恩的子孙中秧山派较为兴旺。

五峰公四子常惺,字守静,名大时,称盘谷先生,世其家学,徙事朱晦庵、陆九渊,一统志、湖广、湖南通志详。生子二:覃黻、覃黼,长覃黻公,授永州府学博,生子四:炎(袭封指挥使,居衡州,开衡南清泉胡氏、江口胡氏、金竹园胡氏);

忠(出嗣衡湘河东大村湾),他迁居大村开始于一段巧遇。他钟情山水,喜爱旅游。曾经有一次渡过湘水,攀上杨子峰,登高望远,突然发现山脚之下,良田千顷,桑麻成林,洣水、湘水映带前后。此时,一种“适彼乐土,爰得我所”的愿望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这块风水宝地,就是后来的大村。于是胡忠公携带一子一孙落籍大村。他的儿子彦忠后明经科登科及第,他的孙子震勣肄业于国子监。震勣公生子志观。志观生有四子:长子必誉、次子必扬、季复右、四复初。必誉公迁居甘溪,他的后代派分大岳、双江月、仙人桥、回乡滩等地。必扬公生子友斌,友斌生有5子:胡璋、胡玉、胡璈、胡珩、胡琪。胡玉迁居双凤胡璈迁居湖西头。胡珩迁居仙人桥和斩茅岭。胡琪迁居洋塘、霰流市。而胡璋世居大村,他乐善好施,免费供给郡序食物,他的后代也为郡序名士。他生有3子:长子知材、次子知育、季子知蒲。知材为荣宗支祖。知蒲下传5世而止。知育生有一子尚壬,父子两人钟学积文,蜚声艺苑。二人还致力于广置田地,创修祠庙。

   (开国上将萧克将军为胡氏大村湾小学题写的校名)

大村胡氏26代裔孙胡遐之5岁开始发表诗歌,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武汉《民风报》、《独立论坛》 杂志记者、编辑,湖南《共产党员》杂志编辑组长、岳麓书社社长等职,兼任湖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兼《湖南诗词》主编。遐之先生请开国上将萧克将军为大村湾小学题写校名,季子复右、四子复初迁居攸县,开派楚攸胡氏。楚修胡氏的胡庶华(先生1886年12月24日--1968年6月17日),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人。清末秀才,教育家,冶金学家。曾任武昌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大学、湖南大学校长(三任湖南大学校长),湖南大学校歌是由胡庶华先生作词,已传唱百多年了。

璜(居衡州)、玉(出嗣族,居湘潭菱角塘);

据《衡湘胡氏九修通谱》的《莫家园房国修谱序》所载,覃黼公开拓基业于衡阳金竹园,此后他的后代十五世孙显恩携侄诗桢又迁居衡山莫家园、吴家冲、吴家市、厚家冲等地。至此1世祖五峰先生肇基衡山,4世祖覃黻又迁往衡阳,15世祖胡显恩又重返衡山,这几番围绕衡山的聚散离合正体现胡氏对故土恋恋不舍的深情。

据《衡湘胡氏九修通谱》的《帽岭房四修谱跋》及《官扶房全兴二公分支并祭祖纪录》所载,志觐生有3子:长子必通、次子必达、季子必连。必通落基帽岭,官至盐院司。他的塑像崇祀于祖庙之内,几乎与文定公配祀孔庙先后一辙。必通生有四子:长子文隆、次子文瑛、季子文宽、四子文威。文隆、文瑛2人依旧世居吴集。文宽迁居石洪碑。胡文宽生有4子:胡全、胡兴、胡赞、胡渊。胡全的支下楚玉、楚恩、楚来3人迁居官冲,成为官冲支祖。兴支下胡楚章迁居扶溪,成为扶溪支祖。必达迁居横石头,后又建宅于衡阳九申。他生有2子:长子文琴、次子文章。文章迁入四川。文琴生有3子:长子福明、次子福景、季子福广。福广没有后代。福明、福景2人率领家人迁居横石头。福景又从横石迁居小集。2 人的子孙如双峰对峙,高河并流,一同繁衍发展。福明生有2子:长子胡玺、次子胡宣。胡玺生有4子:汝琳、胡汝珍、汝琼、汝珠。汝珍、汝珠2人没有后代。汝琼生有2子:长子兴顺、次子兴寓。兴顺生有2子:长子仲贤、次子仲质。据《衡湘胡氏九修通谱》的《胡家冲五修分房源流序》所载,仲贤为横石头胡家湾的上、下房祖。胡质为枧冲房祖。琳生有2子:长子兴奉、次子兴爵。兴奉之子仲松、兴爵之子仲武两人同为湘邑铅锡坪始迁之祖。宣生有1子汝滋。汝滋生子胡兴誉。兴誉生子仲宇,此后他的子孙星罗棋布于衡、湘各地。

福景生有2子:长子胡侨、次子胡价。胡价没有后代。胡侨迁居小集,生有1子胡汝槐。汝槐生有3子:长子兴固、次子兴远、季子兴连。胡兴固生有2子:长子仲颜、次子仲会。兴远生有1子仲柽。兴连生有2子:长子仲臣、次子仲富。福景的诸子中有的迁居榔山,有的世居故地 。

文威公后裔居衡东吴集石洪碑


(衡东县帽岭胡氏通公祠后更名胡氏宗祠)

必通公子孙后代为纪念通公的丰功伟绩,兴建了衡湘胡氏通公祠,通公祠气势雄伟、非同凡响,成为了衡湘胡氏河东房八修、九修通谱谱局(古代家谱研修机构),通公祠曾坐拥9999亩田租,旗下有一庄曰月庄,在清末时期被誉为湖南“三大庄”之一。

又据元至正年间,酃县儒学误导、常宁大平山胡氏始迁祖胡衍,字介夫,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撰写的《酃县桃花源序》所云:“吾始祖胡文定公季子曰宏,字仁仲,号五峰,饱饫经史,抑志弗仕,由衡岳游郴州之桂东,营草堂以居,生四子曰文嵩、文光、文聪、文政,徙于庐阳石泉。。。。。。”派开桂东、炎陵、常宁、汝城等地胡氏。
    
衡湘间胡姓之族星罗棋布,皆为文定公之裔孙,衡湘永宝间,蝉联珠络,不下数千万指,文定公世系现今族众达百万之多指。各支系繁杂不一,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千百年来,衡湘胡姓氏族的繁衍迁徙,悲欢聚散,记录着胡姓氏族祖祖辈辈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折射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之光。



吾三十余岁时,就追随堂祖、堂叔投身于家族事务之中,在寻亲联谊、编修家乘这条充满荆刺的路上蹒珊前行,个中滋味,难以言表。嗟夫,天下事坏于人心不齐,败于不求真务实。而厚力者不与焉,向使因族务见识参差,因循略存退志。吾已年衰,赋闲居乡,搜肠刮肚,管中窥豹免为其难写这篇《衡湘胡氏源流叙》,唯恐令人遗笑。纵有厚力者能继起而恢宏之,一人倡而百人和,一见我祖之在天默佑,一见我族之同心戮力,不避艰难,异日缺者补之,谬误处改之,继继承承,百世不易是又有望于后嗣之贤者,是为叙,

公元二零二五年七月十日

作者简介:

胡蔚东,1964年2月出生于湖南衡东,文定公三十二世裔孙。衡阳市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曾荣获“衡阳市优秀教师”称号。曾任衡东县乡镇学校副校长,大衡山胡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世界胡氏通谱 大衡山卷》责任主编,《世界胡氏通谱*湖南卷》副主编。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07-12
衡湘胡氏各支系归属浅析


衡湘胡氏始迁祖安国公系福建崇安人,23岁进士探花及第。时值奸佞当道,公无意于仕途晋升,一心致力完善注释孔子的《春秋传》。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年底,安国公由湖北荆门避战乱迁湘潭碧泉,见山好泉清,遂买山筑室为家居,后由其子宏公发展为“碧泉书院”。 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六月复任中书舍人兼侍讲,在上京途中,七月又下诣改任给事中兼侍讲,八月后因朝官倾轧,罢给事中兼侍讲,被降职任提举临安府洞霞宫。于是返回湖南衡山南岳山下开办“文定书院”。其后在衡山和湘潭之间往返著书讲学。其子孙后代亦在衡湘两地派衍散枝发叶。于是衡湘之间就有胡氏!

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由三代祖常原公主修衡湘胡氏一修族谱,其时,宋徽猷阁学士赵方大人和常原公均以序之载明衡湘胡氏起源发迹于衡湘两邑。时至明洪武29年(公元1396年)礼部主事志华公主修衡湘胡氏二修通谱,均以九代志字辈衡湘36大房系记之。支系派别清晰,亲疏昭穆有序。衡湘胡氏一、二修通谱为后续历届谱事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料。前不久,我偶尔看到了中湘板塘胡氏七修谱中的二修谱序名《闽楚胡氏二修通谱序》,主修也是九代祖志华公,其谱序内容与衡湘胡氏二修谱序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很值得大家去探讨。其实常原公主持一修谱之前,曾参与福建崇安胡氏家谱的编纂。其后在衡湘主持编纂首次家谱时,就是以迁楚始祖安国公为世系冠名为《衡湘胡氏一修通谱》,并且在赵方和常原公的一修谱序相继出现过“衡湘胡氏”一说。从而奠定夯实了“衡湘胡氏”这一世系的最早定位和冠名。礼部主事志华公的二修谱不可能把常原公冠名“衡湘胡氏”随意更为“闽楚胡氏”,何况大学士刘三吾在二修谱序中对志华公曰:“华始祖文定公与祖父伯叔起家崇安,以不附蔡京辞禄,徙衡湘隐居著书。”志华公在二修谱序中也载明了“吾先祖(二代祖宏公)则以荫补承务郎不调,乐隐衡岳而老焉。此谓衡湘之有胡氏也。”

这些年来,我在衡东、衡山、南岳、湘潭等地宗亲家翻阅不少房别的宗谱,拜读过不少房别谱牒中历届谱序。其谱之冠名繁杂不一,有如《衡湘胡氏二修通谱序》、《中湘涌田八大房七修通谱序》、《衡湘胡氏九修通谱序》、《衡湘胡氏**房十修族谱序》、《闽楚胡氏二修通谱序》、《衡湘胡氏十修通谱序》、《观底胡氏谱序》、《拗柴胡氏*修族谱序》、《贯塘胡氏*修族谱序》等。从常原公主修的衡湘胡氏一修谱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了,衡岳大地的河东、河西两岸胡氏族众已历经十届谱事,其中一、二、六、八、九修为通修,三、四、五、七、十修为各房分修;湘潭胡氏各房也编纂至八修。众所周知,衡湘胡氏一、二修通谱是衡山、湘潭两地合修,之后的从三修开始,因受时空制约,衡湘两地便开始分修族谱,三修族谱最初见于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衡山知县游昂大人作的序,至三修最后的一篇序言为本族十九代邑庠生胡琼大人在清康熙戊辰年(公元1688年)所撰写,三修各房支谱的编修时间前后跨越了167年,最后在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湘潭有个叫胡宜九的族贤(安国公的十七世孙)秉仁孝之心,单骑蓝兴,由湘至衡,访子孙,寻华表。倡导三修衡湘合谱,当时有族人疑之:“衡湘合谱何居?”公复:“胡氏本武夷人,自文定公由闽徙衡湘,故遂为衡湘胡氏也。”时族众人人倍受鼓励,一气呵成三修合谱竣事,由刘授易先生作序。事隔数百年,能完成三修衡湘合谱,实则胡氏之倡!

这些年来,在工作闲余之暇,我常与族亲交流学习家谱家学心得感受,有一问题萦绕在心中,忧郁久之,无法求得正解。衡湘胡氏辖之范围究竟所指哪里?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衡”指老衡山(现衡山、南岳、衡东二县一区)、“湘”指湘潭;我相信很多胡氏宗亲都能接受理解认同这一释义;但也有部分胡氏宗亲狭义理解“衡湘胡氏”所指为衡山河东、河西两岸宗亲,如果是这样的,常原公主修一修谱时,可以直接冠名为“衡岳胡氏”,那定义更为明确。在微信聊天中和衡阳的星云宗亲有过不少交流,他们是由安国公八代授武公迁居到衡南泉湖,衡南泉湖胡氏也参与了志华公的二修通谱,由此可以说明,衡湘胡氏实则指衡州府、潭州府两地安国公的后裔。

综上所述,由衡阳、湘潭两地安国公派衍下胡姓子孙后裔及从这两地迁徙派衍神州大地的安国公后裔都应归属于衡湘胡氏才是正理的。衡湘胡氏源之于福建崇安,发之于衡湘大地,散之祖国的大江南北。其他任何支系游离于衡湘胡氏安国公系外都不能妄称自成一派,这就是所谓敬宗收族道理,人人皆知。衡湘胡氏十九代祖琼公在三修谱序有言道:“吾始祖文定公,本家居闽中之崇安,徽宗朝以忤权贵,决意不仕。于宣和六年甲辰徙湘,筑室碧泉,复居衡岳,后归葬潭之隐山。高宗诏赐四官,加赐田十顷于南后紫云峰下,于是衡湘之间有琼族子姓矣。衡之祖守庐,湘之祖依墓礼也, 衡湘之族共一祖也。衡湘之伯叔昆弟一昭穆也,衡湘之祠宇钟鼓一神主祭祀也。分之则疏,疏之则离,离则不可对先人;合之则聚,聚之则亲,亲则可妥先灵,而垂奕冀。”琼公对衡湘胡氏分合论述相当精辟,进一步阐述了衡湘之族共一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大衡山两河胡氏宗亲联谊会经过近三年的谋划,正在紧锣密鼓配合世界胡氏通谱编写《大衡山卷》首卷的工作,相信湘潭胡氏宗亲把《湘潭卷》编写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届时衡湘两地合谱联为一体,珠联合璧构成《衡湘胡氏十修通谱》之伟大梦想,告慰先灵,佑启后昆。衡阳、湘潭两地胡氏宗亲联手高擎湖湘文化这面大旗,让大江南北安国公后裔子孙云集在湖湘学派麾下,让神州大地安国公世系蝉珠联络构成一个整体弘扬光大湖湘文化!让湖湘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

                       衡湘胡氏三十二代裔孙:蔚东
                                2018.7.16

胡金萱提供(2020.07.21)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07-13
衡湘胡氏堂号的由来
——安定堂、春秋堂、麟经堂、翼经堂的由来


    衡湘胡氏各房系谱牒中,相继出现过安定堂、春秋堂、麟经堂、翼经堂四种堂号。我查阅过不少资料,对衡湘胡氏谱牒中出现以上四种堂号进行探究,现和各位宗亲一起研讨。


    安定堂是我们崇安胡氏世系嫡系祖先允安公世系下首创的堂号, 允安公是汉文帝时代人,当时居住在安定之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镇原有一条河流叫安定河。胡氏在镇原发展壮大,于是胡姓后人就把胡氏堂号定为“安定堂”,后来安定堂就成为了天下胡氏的总堂号。


    春秋堂是衡湘胡氏为纪念迁楚始祖胡公安国而设立的堂号。安国公奉旨隐居衡湘两地,花费毕生心血注释孔子的《春秋》共计三十卷。安国公注解《春秋传》成为元、明、清三朝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其意义影响深远。衡湘胡氏后人把“春秋堂”定为两地胡氏的堂号。


    而在衡山河东、河西两房的谱书中常见的堂号又是“麟经堂”,可能不少宗亲不理解该堂号的由来。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巨著《四书五经》是古代学子必须熟诵的书目,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传》。其中“五经”之一的《春秋传》系孔子所撰写的,而为何又把五经之一《春秋传》称为“麟经”呢?据传当年孔圣人在《春秋传》即将竣稿之时,天空中飘来了一朵朵七彩祥云,祥云上面有一只吉祥动物-----麒麟在彩云中奔驰,孔子见状大喜,当即把《春秋传》喻为《麟经》。后人续谱时就把“春秋堂”引申为“麟经堂”。


   “翼经堂”中的“经”亦是指《春秋传》,当年安国公花费毕生心血注解孔子的《春秋传》,是为了《春秋传》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完善通俗,便于后人容易理解读懂。我们的祖先在谱序也曾说过:安国公在湘潭、衡山两地著书授徒,羽翼《春秋》三十卷。综上所述,春秋堂、麟经堂、翼经堂都是同属衡湘胡氏的特定堂号,同时也是为了纪念迁楚始祖安国公而设立的堂号。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07-13
仰望故乡的五搭桥
原创 胡蔚东 大草市历史文化研究社



前言:


我是高湖镇五桥村人,现已步入知天命的年龄,人年纪大了,老是喜欢怀旧。我在五桥小学读过五年书,那时,每天和同村的伙伴们四次从五搭桥上走过,青石板上留下了我们童年的足印,石板桥上撒下了我们无数快乐和童真。写下这篇随想,其目的有二:其一只是想让自己勾起对童年时光的美好怀念、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其次是而今五桥村并入了伍湖社区,其地名也会于不久的将来湮没于世,我是想让后辈人能够知道自己的家乡曾经有过的一段辉煌的历史。
                        ——胡蔚东


我的家乡在衡东县高湖镇的五桥,是一个景色秀丽的小山村。一条小溪由东向西穿境而过,小溪两岸的村庄错落有致、阡陌相连。连接小溪两岸有落步桥、五搭桥、四搭桥三座石拱桥,现在已无从考究这三座石拱桥由何人建于何时,但规模最大的、造型精巧的桥当属五搭桥,它由东面的8块长条青石板铺成四搭,西面一搭是一个造型精美的石拱,小溪的水昼夜不停地从石拱下潺潺流逝。五桥这个地名就是从五搭桥中而脱颖而出的。五搭桥也只是连接小溪两岸村民一个载体,并没什么特别的意义。然而,就是这座普普通通的桥,数百年来,从桥上走出去多少农家寻梦少年犹如夜空中熠熠生辉的繁星;五搭桥亦宛如天上一颗璀璨的北斗星照亮了寻梦者的前行之路


▲四搭桥
▲四搭桥如今仍在发挥着桥梁的作用
▲如今五搭桥虽已淹没在一片草丛中,只留下几个桥墩,一个桥拱。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厚重的石板,宽大的桥墩想象当年的车水马龙。


五桥在我最初的记忆里,源自一首儿时的歌谣。小时候,常跟着与我稍长的伙伴唱着:“柴干水近的赖家里、一栋花屋生在胡家里、恰酒斗肴的麻土里,打牌赌钱的积埠里。”质朴的歌谣映衬纯朴的民风,一幅丰衣足食、悠闲自得美丽画卷尽收眼底。对家乡这种肤浅认识蜷缩在老旧的记忆里四十年有余,显得有些发黄了。


胡氏登榜公,清代乾隆年间人也,在五桥的天地里虽如流星般划过,但绝对是重重的一笔。在那物质匮乏、交通不畅的年代,人们平时食用的盐都需从广东省乐昌地区靠肩挑背扛艰辛运过来。时年43岁的乡贤胡登榜召集本地身强力壮的男人,组团前去乐昌运送南盐,风雨兼程往返月余才能挑回百多斤南盐,换取家庭日常所需,解决一家人的温饱,日积月累,队伍渐渐壮大,胡公审视度势,在衡山县城组团开店运盐卖盐,生意不断壮大。不出十年,汗置田土1100余亩,成为当地首富。其子孙为纪念胡公创业之艰辛,遂建胡氏登公祠纪念之,其祠耗时三年多,花费4000多块光洋,初建时美仑美焕,显得富丽堂皇,吸引方圆数十里的乡民接踵而至前来观赏游览。于是一栋花屋生在胡家里歌谣便由此而生。


▲“一栋花屋生在胡家里”,这是2012年胡校长拍摄的“胡家花屋”。
▲岁月久远,繁华褪去。不过细细观察,我们仍可以在一些细节上感觉得到当年这座"花屋”在这个偏远乡镇所带来的震撼。


今年清明节,我返回故里祭拜先祖。途经清末甘肃提督、二品将军欧公定一大人墓旁驻足虔诚祭拜,透过高大肃穆墓碑,隐隐约约听到了当年西北战场的叮当叮当金属抨击声,我似乎还看到大漠里金戈铁马嘶叫身影和弥漫的沙雾,这是一幅铁血男儿保家卫国悲壮画面,当时由欧将军带领的许多家乡热血男儿血洒疆场,彰显了家乡五搭桥的男儿刚烈、沙场临战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英气概,印证传承了麻土欧氏族人吃酒斗肴的豪气。据传欧将军解甲归隐故里,闭门谢客,静心休养,故去后升天成仙。

▲欧公墓
唐宋时期至清朝前期,五桥的积埠成了商贸服务的主要中转站,闻名衡攸。据说,明、清朝代,积埠码头旁,大大少少的店铺就有30多家,攸、衡多地柑橘、铁器、山货、土杂特产和篾竹通过积埠码头由洣水流入湘江、转洞庭、长江、吴淞口。五搭桥的各种特产漂洋过海。柑橘、烤饼、油货、猪市、牛市、伙铺、茶油交易、南盐和拜香成为那时的主打贸易。


直到民国时期,由于过去交通不方便,茶陵、安仁、攸县、炎陵、衡山、衡东、衡阳等地方的商民和香客来五搭桥,都要提前一天到这里落伙铺,第二天赶集或上香,第三天才返回家,积埠的伙铺、杂货铺生意特别红火。


五搭桥,有着太多乡贤的梦。这里隐居过文人骚客,埋名过朝廷重臣,虽然属山区的五桥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文景观,但座落境内胡氏宗祠、欧氏宗祠、单氏宗祠无不美仑美焕,足见昔日境内各姓氏的荣光和辉煌;清末民初境内胡南康先生、胡棣华先生两兄弟举办的经馆在当地还是有名的;座落在洣水河畔的积埠码头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南来北往的商贾;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桥曾先后出过单龙周、胡蔚晖、欧宁三个清华学子;改革开放以后,一大批寻梦者涌入大都市各显神通,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力拼搏。而今,历史的大门悄悄掩盖了这些点点滴滴,只漏下星光里稀稀疏疏的影子。


五搭桥的影子,有一束光亮始终照着,使这座面积不大的石拱桥,变身人文之桥,写出地域之歌。并由一石拱桥之名上升为一地域之名,其中的故事让我想起一句话,也应验了一句话:历史是人民写成的。伟人可以改写历史,乡民们同样也可创造历史。





作者简介:
胡蔚东,男,衡东县高湖镇五桥村(现为伍湖社区)人。他热心于家乡、宗族文化的研究,是大草市历史文化研究社的早期成员,搜集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地方资料。


大家聊一聊:
胡校长写此文时五桥村已经并入了伍湖社区,五桥村这个名字便成为了历史,此文亦是希望后人能够铭记五桥村这个地名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其实在我们身边消失了的地名又何止五桥村呢?每一次的行政区划改革都会诞生一些新的地名,也会让一些地名成为历史,如曾经的衡州府(1368年设立,1914年取消),兴乐乡(1378年设立,基本辖现在的大草市地区),新兴里(1378年设立,大概辖现在的南湾乡、杨林镇部分,1704年取消),南市乡(民国35年由草市与南湾合并而成),高塘乡(2015年与草市镇合并成现在的草市镇),洣坪乡,鱼形乡等等。


就让我们以此文为引子,聊一聊你记事时家乡的行政区划名是什么,现在的行政区划名又是什么?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