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51阅读
  • 2回复

跨越时空的讲述----读《追梦之旅》有感(胡云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1-07-22
越时空的讲述
——读《追梦之旅》有感
官渡樵夫(胡云峰)



前几天,兄长发来他的新作《追梦之旅》,说是让我看一下,提一提意见,特别是对老家这方面有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对兄长的要求,小弟当然是义不容辞。然而当我打开用微信发来的文稿时,真是让自己汗颜,令自己感动。今年已经八十三岁的兄长,还写出了这部长达十几万字的传记,从字里行间,我想到了他身居斗室,忘记了自己年事已高,耐得住孤老寂寞的意志和毅力,看到了他不畏酷暑严寒,不舍昼夜伏案敲击键盘的身影。


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也使自己一步步走入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营造的那既真实又迷幻的氛围之中,仿佛在聆听一段段跨越时空的讲述,在品尝那人生的苦辣酸甜,在感受那生活的忧乐得失,在领略那一个个人生的真谛。他仿佛在引导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去奋力拼搏,不懈进取,在激励着我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追逐自己人生的梦想,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追梦之旅》的开篇是这样说的:我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生于穷乡穷家,活在饥饿线上,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立志学点本事,使自己的生活能过得好一点 。爷爷以及爷爷的爷爷,都是种地的,“脸朝黄土背朝天”,一代一代,年复一年,依然吃不饱穿不暖。到爷爷这一代,看到那些大户人家酒足饭饱,活得滋润,又看到他们大门上贴的对联,才明白光是种地还不行,还得读书,心里有墨水才行。这就是“耕读传家”。爷爷想着“耕读传家”,可那只是一个梦,他无力实现,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让我做一个追梦人。譬如写一个“人”字,爷爷和我的父亲只写了左面的一撇,就是“耕”;把右面的一捺,也就是“读”,交给了我。于是,我这一生,就注定了去追这个“读”字,也就是读书,学文化,以圆爷爷的“耕读传家”梦。




在他这洋洋洒洒的十几万言中,也确实是围绕着一个“追”字去展开,去升华,去描述。他出生在豫东平原的黄土地上,感受着世代农民手扶犁耙鞭打牛,面朝黄土背朝天穷苦生活:是穷苦的生活呼唤着“耕读传家”;是穷苦的生活在迫使着父辈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们读书”;是穷苦生活在激励他发奋读书。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表述的那样:如今,80年过去,我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着。我从家庭走进学校,从故乡寨里村走进县城,走进省城;又走出中原,走进大西北;又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乡村,在繁华的大城市安了家,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所谓文化人。




从他的字里行间,我还可以感受到另外一个“追”。这就是他对作家梦的追。他从中学时代,听了李凖先生的报告,从而激发了他立志要当一名作家的梦想。然而大学毕业的他被选调到陕西省委机关,这对许许多多莘莘学子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遇。但是他不满足于行政单位那平庸的生活,还是不改自己的初衷,想当一名作家,或者是做一名一辈子做学问的教师。然而“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他又从陕西省会被“发配”到山城宝鸡,不仅没有调回到故土,还被往西“流放”了几百公里。命运捉弄了他。他还是没有当上做学问的教师,更谈不上当一名作家。他先后多次下乡,与中国最底层的农民打交道。在这十几年中,他凭着自己扎实的功底,丰富的生活积累,还是受到了领导的重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逐步步上了舞文弄墨的人生轨道。就在他身居领导岗位,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以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时,依然没有放弃自己人生的梦想。作为一个新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本应该是从事的行政管理,可他并没有落入这些生活的俗套,而是用自己辛辣的笔头,去针砭社会,谈论人生,撰写广播评论,这些广播评论后来又结集出版为杂文集《人生成熟的色调》、《珍重你金色的年华》。他还以广播为依托,先后编辑出版了多部文集。到了花甲之年,他虽然已经走下领导岗位,用现在的行话就是人到码头车到站,本该歇息下来的他,依然笔耕不缀,不仅又兼职了十几年的行业报记者站站长的职务,还先后又出版了散文集《故乡的刺玫花》、《那一抹红霓》、《寨里村记忆》和诗文集《背篓集》等,还出版了长篇小说《寨里村往事》。


尽管出版这么多图书,他都是自费出版,一本也没有卖出,都是用于和同事同行们交流。如今,作为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他又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撰写出了这部长达十数万字的专著《追梦之旅》,真可谓是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当然,作为他的胞弟,通过阅读他的这部传记,也使自己对自己的兄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记得在他八十岁的寿宴上,我曾发表过一个演讲,在演讲中我是这样说的:他作为老大,身体力行,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给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使我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说句内心话,我们姊弟几个,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一个个都是学业有成:二哥从军旅生涯,由初中毕业通过自学,成为一名高级记者,姐姐也在外省打拼出了一片天地,我是家中的老小,最不成气候,守在故土,然而经过一番打拼,也成了一名主任记者,也有专著出版。说到此处,在当年自己也是对长兄有一点误解。当年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上大学需要组织推荐,自己表现也十分优秀,可是正当自己该推荐那一年,当时的大队党支部却以“他们弟兄三个已经有两个外出工作”为由拒绝了。回家探家的长兄当时安慰自己说,我们都出来工作了,你就给我们看好家吧。当时自己也是听着非常生气。想着自己的兄长怎么能这样。其实不知道,长兄也是没有办法的无奈。常言说天无绝人之路,第二年就赶上了恢复高考制度,这一消息传出,自己的长兄也是从远方给自己寄来复习资料。又通过自己的一番紧张复习,再加上自己平时的积累,虽然没有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但是也考上了中专,跳出了农门。就在自己上中专的日子里,又因自己生活紧张,想让兄长资助一点钱,由于不理解兄长当时的难处,他只给寄了五元钱。身在东京开封,当接到这五元的汇款单时,真是欲哭无泪,想着兄长怎么能这样对我。今天看了长兄在《追梦之旅》中描述当时的生活状况时,我才明白了当时对兄长的误解。如今自己也已经年逾花甲,步入老年。常言说:长兄如父。长兄比我整整大十九岁,通过阅读《追梦之旅》使我理解到,长兄不仅为我们树立起了一面旗帜,而且为我们这个家庭也付出了很多很多。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真正坐下来读一些书籍的机会真是不多。这次对长兄发来的《追梦之旅》的阅读,对我来说,可谓是如饥似渴,我几乎是一口气将这十几万字读完的。通过这次阅读,正像我在开头所描述的那样,在聆听一段段跨越时空的讲述,他仿佛在引导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去奋力拼搏,不懈进取,在激励着我,希望我在人生的旅途中,脚踏实地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追逐自己人生美丽的梦想,去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    


(胡云峰2020.12.4)





(作者生于1956年,曾经教过十四年书,有过三十年的职业媒体人经历,先后在中牟人民广播电台当过记者、编辑、副总编辑、台长,2010年被评聘为主任编辑。)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作者胡云峰提供(2021.07.22)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1-07-26
我现在天天都在想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里面肥的科学理解与系统运用。农业与果林,畜牧,渔殖的生态运用。浮游生物里异养性浮游动物与自养性浮游植物,包括昆虫的幼体,总之怎么保证水的清洁与营养,怎么保证生物的无机与有机肥料的供需平衡。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1-08-26
饱含深情地回望_读胡云林先生《追梦之旅》有感
官渡樵夫 2021-08-26


2021年7月31日,在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丝路云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颁奖大会上,我因了"优秀编辑"的名头,获得了胡云林先生新近出版的传记体回忆录《追梦之旅》。


我与胡先生至今都不曾谋面,只知道先生是我们协会原副主席、创始人之一,退休前曾担任我们市的广播电台台长,笔名"方舟"。

案头路遥《平凡的世界》刚刚读完,翻看《追梦之旅》前言和后记,雷明德老师为胡先生写的读书感想,题目《分明是在读您的"平凡的世界"》让我眼前一亮,出离一个平凡的世界走进另一个平凡的世界,这不期而遇的契合让我怦然心动。前不久,我也曾在"宝鸡散文家"公众平台编发过协会现任主席吴万哲先生的推介文章,题为《做人当如胡先生--写在胡云林人生文学传记出版之际》,吴主席对胡主席及其著作的溢美之词仍萦绕脑际,这更增加了我拜读《追梦之旅》的殷切愿望。索性推却手头事务,迫不及待地捧起了《追梦之旅》。


胡云林近照

这部书以时间为序,记述了先生刻苦学习、不懈奋斗,从一个穷苦的农村孩子成长为高级知识分子,并为人民新闻事业做出伟大贡献的人生历程。全书作者把自己追求理想的人生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从懵懂求学,到深入大西北农村的广阔天地为"从农村到城市阶段";走近新闻工作,到大刀阔斧改革,一路风生水起这段"做了一些事的阶段",是作者的"改革拼搏"阶段;退休之后的"最幸福时期",也是一个曾用尽全力热爱生活的老人"回忆与思考"人生的阶段。

通读整部书,给我最大的感触,这是一位耄耋老人对自己83年人生途程最饱含深情的回望。他在人生每一个阶段,都能吃苦耐劳不轻言放弃。如父的恩师、两肋插刀的发小、同甘共苦的西大舍友、齐心协力创业的"战友"、"不思量自难忘的"爱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一声声的感恩,一次次的眷恋,让我对胡先生这个有着"宝鸡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宝鸡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副会长"头衔的标杆人物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胡云林已经出版的书籍

随着阅读深入,一个全身土布衣裤的"穷且志坚"的英雄少年,正从岁月深处走来,"耕读传家"的信念让他跋山涉水,在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上坚韧不拔。一棵豫东幼苗,终于在大西北广袤的天地里栉风沐雨长成了参天大树;一位英武的"霸道总裁"在新闻事业的世界里,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改革到创新的拼搏路。回归生活,回望来路,一步步向我们走来的不只是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确乎是那个时刻铭记生命起点和根脉渊源、对过往心怀感恩的慈祥可亲的寨里村胡家的长子。


我是含着热泪读完《带着母亲体温的五元钱》这篇文章的。徒步百里去省城读高中,外面的世界充满新奇,而为了减少父母亲的经济负担,先生除了在灶上吃饭,几乎不花一分钱。当看见母亲同样徒步一百余里来郑州市为自己打槐籽卖钱补贴生活时,母亲的一句回答"不要紧的,夜里就在城里住户房檐底下窝窝,寻一点热水喝喝,吃饭有自带的干馍"......作者笔下"穿着灰色破旧大襟棉袄"的母亲仿佛就在眼前。记得我读高中时,从事民办教师职业的父亲每月不足三百元的工资,也支持不起我们姐弟仨的学费和生活,每到秋天我的母亲也会长仰着脖颈,对着一树树洋槐的褐色槐荚心生希望,一支支捡起,一粒粒剥下,卖个十元八元供我们在县城中学的生活费。当读到作者接过母亲用卖槐籽换来的5元钱后的这段文字:"这带着母亲体温的5块钱,我装在身上大半年,一直不舍得花。我觉得,有了它我的腰杆硬了,我有钱了,是母亲给我的。"时,我止不住热泪盈眶,也止不住抽泣和哽咽。从困苦中走来的人都明白这"腰杆硬了"对一个背井离乡的少年多么重要。作者还详述了这5块钱的去处,买过一次上学的车票、去了一次剧院和澡堂,直到快毕业剩余的3块多钱还装在书包里撑腰杆。谁敢说这不是作者安心读完三年高中的后盾?我的母亲也曾不止一次在我经历困顿和煎熬的时候,给过我"带着体温的5块钱",遗憾的是我是不是也买过几次车票、去过几次澡堂和剧院,却被我遗忘在东奔西忙的中年里了。而一个耄耋老人,却清晰地记得那5块钱的去处,他对母爱深切的怀念实在是值得做我榜样的。

事业是男人永恒的追求。做了整整10年新闻科长之后,先生迎来了人生的"升迁"机会。完成电视台组建任务后,又受命做了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的"船长"—— "一叶方舟",这一干就是16年。勇立潮头改革,采取中层干部聘任、工作人员选聘、编辑记者招聘,推行岗位责任制,这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创新。面对新招聘人员文化水平高,但缺少深入基层锻炼和实地采访经验的现状,他提出组织年轻记者深入农村,进行一次徒步采访活动,为期半年多的采访活动结出了累累硕果。从发动群众办广播、制作首部五集广播剧《柳林醉》的尝试到创办经济台,再到"人民广播为人民"的新闻扶贫活动,一颗颗硕果实证了先生卓越的工作能力,一次次峰回路转展现了先生勇于改革的魄力和富于智慧的领导艺术。我也算做职场中人,也曾领导过一些人干过一些事,相较之下深感汗颜。深为先生回首职业生涯,不吝详述得失,让后来者以资借鉴而真诚感动。在"战友情深"一节里,先生说时间已过去了二十多年,至今怀念起当时和他一起在改革中战斗过的战友们时,仍满含感恩。在曾经的相处中,虽时有意见相左,但改革实践告诉他,舆论一律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战友中有不同声音甚至唱反调,不一定是坏事。他深悟对战友中的不同声音漠然视之,必然会酿成不良后果,甚至造成改革失败。智者千虑!只有拥有豁达心胸的领导,直面现实时才不致混淆视听。也许正是这些深刻的反思,使先生以大度、谦卑的姿态勇立潮头,稳把舵首,在自己的创业路上大刀阔斧、硕果累累。一方诸侯没有宽广的胸怀,难免不陷入一意孤行的泥淖。而先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也许离不开他的父母恩师的谆谆教诲、同学同志的真诚相帮,但想必更离不开生活的锤炼,离不开他心怀感恩的坦荡胸襟。

告别职场是人生最难熬的一段寂寞时光,幸好先生凭着出众的"好手艺",为自己迎来了悠然的十年打工路,为自己赢得了一段美好的过渡期。正如先生所言:与"麦熟一晌,蚕老一时"相比,一个人从回归家庭到生命终结,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条漫长的路上,先生的爱妻先他而去了。读"不思量自难忘"篇章,2000余字的《伤逝十年祭》,字字千金,记述了先生对妻子的深情。"十年的仙凡两隔,丝毫没有抹去我对妻子的深刻记忆。"先生没有长篇累牍去煽情,只用"深刻记忆"四个字,足以让读者洞察一对老夫妻内敛深沉的感情。"我就是再挨饿,也要教我男人吃好,没有他,我怎么活得下去也!"这句五十年前妻子留下的话,时时在先生耳畔回响,这比起所谓海誓山盟又逊色在哪里了呢?先生说自己与妻子成婚,就是在司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的喊声中,定下了同床共枕的"合约"。婚后第10天,揣着妻子给的两块四角钱结婚礼钱返校读书,先生知道妻子是把一颗心交给了自己。就算后来结束了漫长的两地分居能举案齐眉,日子也还是苦。妻子打零工做兼职从不闲着,争取到招工机会后,更是起早贪黑上班,就算兼了带孩子干家务,也硬是凭着对丈夫的怜惜,对家庭的热爱,坚持度过了三年学徒期,成为了一名正式工人。没有豪言壮语,相濡以沫的夫妻只知道日子再苦,"两个人拽着总比一个人强。"对妻子的离去,先生着墨深沉"经过几十年沉重生活的摧残和病痛的折磨,妻子当年修长靓丽的身姿已经宛如秋天的黄叶,弱不禁风了;犹如一盏彻夜长明的灯烛熬到了天明,油尽了,灯枯了。""她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她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子女和家庭。"知妻莫若夫!此刻,一生清廉的先生,也许发自肺腑地为疲累一世的妻子满含歉疚。这些满含深情的文字,让人要生出多少对一个孤独老人的爱怜!先生全文只一句"回顾妻子的一生,无尽的痛楚和思念萦回于胸,不禁潸然泪下。"这就足以让读者泪眼婆娑,面对终老,哪一个老人都是脆弱的!然而,先生并没有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但愿妻子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看到当今百花灿烂的春天,看到我和孩子们在她开创的家园里的幸福生活",这也许才是一个睿智老人对生老病死最平和的态度。

在"回归家庭"篇章中,提及孩子们的生活,先生曾经为养育了五个孩子而骄傲过,但也深深地陷入自责过。他感叹自己曾日以继夜,宵衣旰食,却独独忘记了打起一桶水"浇灌"自己的子女。作为一个行将就木的耄耋老人,他呼吁正在为事业成功而奋斗的朋友们,即如你正处在事业的巅峰上,也不要忘记关照自己的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因为他们不仅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更是我们事业的继承者,在他们身上寄托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多么可爱的老父亲,多么坦诚地自省,多么殷切的期望。面对数以万计的留守儿童,面对忙于工作而被疏于管教的孩子,我们的父母最多停留在对孩子的歉疚上,又有谁为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殚精竭虑过。为人父母,先生对教育问题的思虑远远在我辈之上。

掩卷沉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先生的文采非我能品评,但这部汇聚了先生83个春秋的人生智慧,确是我要极力推崇的。

今年适逢建党百年,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先生的一生,正印证了这句话。年少时家庭一贫如洗,一个农村穷孩子在共产党的关怀下,靠"助学金"一路求学完成学业;成年时初心不改,恪守耕读传家的祖训,刻苦学习,勤勉工作,一路成长为国之栋梁。数次临危受命、坎坷负重,但他始终心怀感激,不辱使命,他跟党走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

一路回望,先生是兄妹们奋斗的标杆,是寨里村老胡家的典范,是全村的希望,更是新闻战线的开拓者......

一路回望,先生的成长离不开恩师、同学的接济;先生的成就离不开战友、知交的支持;先生为新闻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离不开伯乐的赏识和组织的信任。先生如沐春风的一生,更离不开党的阳光雨露滋养。

一路回望,先生对自己对83年的人生途程满怀深情和感恩。这感恩,也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被唤醒的。

感恩先生这饱含深情的回望,感谢《追梦之旅》教我们不忘来路,踏歌前行。

2021年8月20日

作者简介:

刘小会,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职工作协会会员,金台区作协理事,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会员。有文章在《秦岭文学》《凤县文艺界》《太白文艺》《麟游文化》等杂志和各类公众平台刊出。有文学作品和专业论文获全国、省、市各类奖项。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