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名族:胡氏家族史考略
原创 孔令春 老羊铲史 2024-06-05 06:30 河北
按:胡氏家族既是承德(热河)地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和文脉赓续的历史见证;也是承德(热河)地方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发展珍贵的文化样本和宝贵的文化资源。
开头的话
2024年4月14日清晨,铅灰色的乌云遮蔽了整个天空,蜗居在家的我,打开手机微信朋友圈,首先看到的是胡乐夫老师发的9张照片。仔细看来,原来是胡乐夫老师在北京孔庙国子监第61号《进士题名碑》上找到了其六爷爷胡家钰的名字。他在微信中留言道:“众里寻他千百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碑林的茫茫人海中找到先祖的名字实属不易”。此时此刻胡乐夫老师的心情该是何等激动啊!朋友圈的照片是5点17分发出的,我猜想,头一天,胡乐夫从北京孔庙国子监回到家中,一定是激动不已、思绪万千、彻夜未眠。
上图:胡乐夫在北京孔庙国子监第61号《进士题名碑》前留影。
承德市政协原主席郑晓东先生得知情况后,立即与胡乐夫老师相约,4月16日再次去北京孔庙国子监,要亲眼看看《进士题名碑》,因为他一直关心和支持承德历史文化的发掘和整理。果然,16日上午9点半,二人就把那通《进士题名碑》的照片和胡乐夫在碑前留影发给了我。
我由此想到,在拙作《热河文庙》一书中,我把胡家钰收入“清代承德二十一名文进士名单”,并“以纂修民国版《承德县志》的胡家钰”为题,介绍了胡家钰的人生经历和编纂《承德县志》的经过,但限于当时手头资料少,文字表述简单。
历史过往、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举家迁居承德后,在市井坊间常常听说胡氏家族祖上的故事。得知胡家钰的名字刻在北京孔庙国子监进士碑上,我觉得有必要借此对热河(承德)胡氏家族的历史作进一步深入考察。因为,这个家族自18世纪的康乾盛世起至今,在热河(承德)地域的历史文化演进中,凝结着胡氏家族的艰辛和荣光,承载着一段段鲜活滚烫的地域文化表达,作为热河(承德)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意义。于是,为了表达对承德街胡氏家族的敬仰追思之情,我再一次查找翻阅相关历史资料,进行认真梳理考证,便有了如下文字。
胡氏家族高祖流寓热河
所谓“流寓”,就是流落他乡居住。乾隆朝中期,是康乾盛世的极盛时期,每年扈从大臣、内外蒙古各部、藩属国和少数民族首领及宗教上层人物、外国使节等来到避暑山庄朝觐乾隆皇帝,由此,人们把这里看做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地方,齐鲁晋豫吴越燕冀的商贾工匠、民间艺人等大量外籍人口迁徙流入。 上图:承德街景(老照片)
热河(承德)浙江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籍胡氏家族的高祖胡大昭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率先流寓到热河(承德)的。
乾隆七年(1742年),废热河州,改设热河厅,始设巡检司,巡检司巡检主官为正九品,主管治安巡逻、防盗抓贼等等。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共有7人担任热河巡检,跟其他职务官员不同的是热河巡检一职全都是外省汉人,其中,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九年(1764~1774 年)任热河巡检的浙江上虞县人夏熙担任巡检时间最长,达11年。夏熙在热河巡检任上,勤职爱民,体恤有罪的人,设立公共坟地;为安抚挨饿逃荒的人,他捐资置产,设棚施粥,是个贤明的好官。正当直隶总督周元礼为“越级提升”夏熙准备面奏乾隆皇帝之际,夏熙却因积劳成疾,病死在住所。
上图:浙江《上虞县志校续》关于夏熙的记载。
道光九年(1829年)成书的《承德府志》关于夏熙的记述,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成书的《上虞县志校续》基本相同,只是少了“浚旱河,捍民居”和“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祀之宣武门外广谊园,以为土神”的内容。户部尚书王际华为夏熙题“旌封全浙广谊园显灵候富德正候”。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生前的散文《北平的四季》道:“我那长子之骨,现在也还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
夏熙是怎么来到热河(承德)担任巡检一职的呢?清代中期的满族著名诗人、仕至礼部尚书的观保所作《国朝观保夏公祠诗》回答了这个问题,诗中有句:“中原无旷土,提挈走乌桓。……,夏君非显爵,赤子爱儒冠”。
浙江上虞县是虞舜后代的封地,地名虞宾;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县,属会稽郡。从观保诗作的开头几句可以看出,由于江浙水乡上虞县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可开垦土地所剩无几。为了生计,夏熙经他人扶助推荐,来到了古乌桓之地——热河(承德)担任巡检一职。
于是,胡氏家族先祖胡大昭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至三十九年(1774 年)之间来到热河,被热河巡检夏熙延聘为幕友,协助办理文案、刑名、钱谷等事务(因无官职,且由长官私人延聘,视之如友,故称“幕友”,俗称“师爷”)。在官场上有了职业的胡大昭,逐渐创办了自己的家业。
胡乐夫介绍,他家的祖坟最早位于承德市双桥区西南方向的松鹤山上(今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后来侵华日军建忠灵塔,墓地被强行霸占,胡氏家族的祖坟一支被迫迁到了头牌楼外的高庙山,另一支迁往元宝山。
承德著名文专家高思文在一篇文章中写道:1933年3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热河。1938年,侵华日军为保存骨灰、供奉亡灵,毁掉了位于松鹤山上的热河承德街名门望族的墓地,在松鹤山上修筑起“忠灵塔”,又在“忠灵塔”北侧山坡上修建了更大规模的供奉阵亡日军的“靖国神社”。
胡乐夫介绍,他前些年在双滦区元宝山墓地里,发现一座坟冢前伫立一块刻有“胡三才”字样的墓碑,虽然石碑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但字迹还能辨认。
胡大昭的后人胡三多、胡三才等兄弟是由浙江上虞县流寓热河(承德)的第三代。胡乐夫介绍,小的时候看见过家里保存的《胡氏家谱》,上面有胡三多和胡三才的名字,后来,《胡氏家谱》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遗失了。胡乐夫的父亲胡之颃的笔记本上记有胡大昭、胡五福、胡三多三位高祖的名字。
胡三多寄籍应试中举入仕
如果说,木兰围场的圈定、御道行宫的修建,避暑山庄的营造,为几近文化荒漠的热河(承德)注入了发展希望和文化种子,那么,热河文庙的落成和承德府学的设立,不仅打破了“陪都班达神皋”(藏传佛教的圣地)的文化格局,也为热河(承德)地域的文化演进开辟了新天地。胡大昭之孙胡三多就是热河文庙落成后,就读于设在热河文庙西跨院承德府学的一学子。
上图:热河文庙泮桥和棂星门(老照片)
关于胡三多,朝鲜文化学者朴趾源的《热河日记》中有一段记叙:乾隆四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1879年7月7日),热河文庙落成,乾隆皇帝亲诣释奠礼。创建承德府学的江苏举人王民皞(号鹄汀)与山东举人邹舍是共同藏修于承德府学,第二年,54岁的王民皞以“白头荆围,仕之耻也”为由,放弃了进京参加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科考,继续藏修于热河文庙,胡三多则是举人王民皞的学生。 上图:设在热河文庙西跨院的承德府学。
据朴趾源《热河日记》记载道: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月二十四日,朝鲜文化学者朴趾源跟随他的三从兄锦城尉、使节团正使朴明源出使清朝,到承德避暑山庄恭祝乾隆皇帝七十万寿。八月初九日,使节团一行入驻位于热河文庙西跨院的承德府学。在这里,胡三多给朴趾源留下了很深印象。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写道:胡三多是汉族家的孩子,按照“早朝”的规矩,挟着书册来向他的老师王民皞行礼问好,年方12岁的胡三多给朴趾源的印象是:“清秀无尘埃气,礼度闲熟,举止详雅”。为考察胡三多的学识,使节团副使郑元始随即让胡三多以“桃”为题赋诗,胡三多“请韵”后,顷刻之间就吟诗一首,朴趾源给的评价是“词理俱圆”,当即副使郑元始就赏给胡三多两支毛笔,受此鼓励的胡三多又“请韵”作诗,胡三多“请韵立就”,不打草稿、随口而占诗两首,“词理俱园”,引得副使郑元史连声叫好,胡三多的自信和聪慧令在场人瞠目相视。
几天下来,胡三多与朴趾源混熟了,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一天,胡三多又来到朴趾源的住所,只见朴趾源独自一人躺在炕上,便拿起朝鲜人特有的“网巾”,边看边问这问那,刨根问底,搞得朴趾源很不耐烦。
于是,朴趾源就开玩笑地对胡三多说“一胡尚多,况三乎?”这时,清朝定鼎中原已经130多年,但作为藩属国的朝鲜还在使用明朝的崇祯年号,由此在朴趾源的认知里,“清朝是胡人得的天下,一个胡虏就够呛了,还要三个?”朴趾源把入主中原的“满族人”比作“胡”,来戏谑胡三多。而胡三多不假思索地回道:“地无二王,何谓一少?”意思是说,“这天下不能有两个帝王,怎么王羲之还字称王一少?”在这里,胡三多用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以“逸”和 “一”同音,偷换概念,戏怼朴趾源,可见胡三多是个警觉敏捷、反应迅速、非常有悟性的少年。
据光绪朝重订《承德府志》载:“乾隆壬子科,胡三多,承德府人,湖南龙山县知县”。胡三多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壬子科举人,按照乾隆庚子四十五年(1880年)胡三多12岁推算,乾隆壬子科中举人时应该是24岁。
清人吴荣光在《吾学录初编》中称:“他省人于寄居地方置有坟庐已逾二十年者,准其入籍,是为寄籍。”显然,胡三多作为外籍人参加科举考试,应该是达到了寄籍科考的基本条件。这样推算,胡三多24岁考中举人,至少他或他的家人在20年前,即乾隆三十七年(1872年)之前,就已经来到承德府(街),有了营生,并落了户。
科考中了举人,就意味着有了踏入仕途的机会。在等待48年后,举人胡三多终于被委以湘西龙山县知县。
上图:湖南省土家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网络图片)。
据同治九年(1870年)修湖南省《龙山县志》载:“胡三多直隶承德府人,举人,道光十年(1830年)三月署任”湖南龙山县知县,第二年四月,广东黄朝辅进士接任胡三多出任“湖南龙山县知县”。这就是说,胡三多在龙山县知县任上工作了一年多一点就离任了。算一下,此时的胡三多已近六十岁了。而《浙江上虞县志校续》载:“胡三多,顺天中式,历任湖南龙山、东安知县”;清光绪二年《湖南省东安县志》载:“知县胡三恪,恪《府志》误作多,□□年署任,□□□云南薨[hōng],□□□□举人”。电子版《湖南省东安县志》字迹模糊,很难辨认,但最起码让我们知道胡三多卸任龙山知县后,并没有回到承德(热河),而是去湖南永州东安县接任知县,最后死在了云南。
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是历代朝廷十分关注的大问题。在雍正朝“改土归流”百余年后,署任汉人举人胡三多到连接湖南、湖北和四川要地的龙山县担任知县,既是对胡三多能力的认可,也是清代承德府胡氏家族的荣光。遗憾的是,笔者查阅方志等资料,却没能找到有关胡三多的其他事迹。
上图:《上虞长者山胡氏续集家谱序》中关于“热河胡氏”的记述(胡乐夫提供)。
胡氏几代人成就教育世家
清宣统三年(1911年),胡增祥等纂修的《上虞长者山胡氏续集家谱序》言:胡氏家族“官诰常新,诗礼传家,……今易地为良,散居南北,如湖州、江宁、热河等处皆有。”并称赞热河胡氏“自乾隆朝迄今,科甲鼎盛,人文蔚起,音书存问,不忘邱墓”。胡乐夫介绍,热河(承德)胡氏家族祖上与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上虞丰惠镇人胡愈之是同乡同宗。
上图: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古镇(网络图片)
胡乐夫介绍,他们胡氏家族的家谱字辈是:“文家之宝、世德维新、锦伦远作、继祖宗留”,“文”字辈之上辈是“三”字辈,之下便是“家”字辈。乾隆四十四年(1874年)之后,“文”字辈的胡文種、胡文檀等在承德开办秀峰书院,胡文種主讲义学“从游者皆一时英隽,文章、经济、节操皆能表见于世”;胡之檀“以硕学绍后进,经师人师,人言无间”。这兄弟二人在热河(承德)文化教育启蒙、“人文蔚起”起了重要作用,有人说热河(承德)自此“人始知读书”。
上图:北京孔庙国子监第61号《进士题名碑》局部(胡乐夫提供)。
在热河(承德)胡氏家族中,被誉为“热河文坛泰斗”、功名最为显达的是胡乐夫的六爷爷胡家钰。胡家钰出身名门望族,是教育家、书画家胡家鼐之弟。胡家钰,同治十年(1871年)生人,字式如,自幼聪明好学,光绪十年(1884年)13岁考中秀才,18岁中举。胡家钰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对书法颇有造诣。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考)殿试金榜二甲113名,与金榜一甲状元刘春霖,二甲75名浙江秀水县沈钧儒(新中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人的名字同在北京孔庙国子监《进士碑》上。也就是在胡家钰第进士的同年,被授礼部清档房或汉本房礼部主事(编修),后晋为礼部员外郎(五品)。
上图:北京孔庙国子监碑林(网络图片)
晚清时期,国内外环境剧变。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1906年9月,政府下诏订定新中央官制,改六部为十一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废除礼部,原承德府改为特别行政区,由此,胡家钰便从清廷礼部员外郎卸任回到热河(承德)。1912年,清帝逊位,署(代理)热河都统的昆源委任胡家钰为热河教育厅厅长,1913年3月,热河都统熊希龄到任后,让其筹办热河图书馆。
1913年(民国二年)11月9日,北京《群强报》披露时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在热河都统任内盗窃前清热河宫物的消息。或许就在这个时候,胡家钰被派任清理热河官产处处长。清康雍乾嘉为热河留下了大量官产,清帝逊位后,这些官产便成为“旗民赖以为生”的主要资源,胡家钰到任后,淡于名利,在维护官产安全的同时,积极妥善安置旗人与汉人的生计,深受热河(承德)地方百姓爱戴,“颂功德者,殆数万人,吏惮而民怀之”。
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改制为省。12月,民国政府任命汤玉麟为热河省省长,胡家钰改任热河省教育厅秘书,任职期间,胡家钰协助厅长统一了全省初级中学课本,规定上课间操,废除体罚辱骂学生和实行奖学金制度。这一年,胡家钰已经57岁。
总纂《承德县志》的胡家钰
地方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认识、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乾隆四十六年五月(1781年6月),由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户部尚书和珅、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国治等奉勅编纂的《钦定热河志》告罄,这是热河(承德)地方历史上由中央政府出资编纂的第一部方志;嘉庆二十年(1815年),由和瑛编纂的《热河志略》草成,但历史上从未印行,是个抄稿本。有专家称,这部《热河志略》具有“工作手册”的性质,相关内容记述的特别详细,可谓是对《钦定热河志》的重要补充。
道光六年(1826年),满洲正红旗人海忠被委任为承德知府。上任伊始,他发现自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设承德府之后,已经有50年没编修方志,于是他捐出自己的“养廉银”做经费,自任“总纂”,组织力量开始编写《承德府志》。道光十年(1830年)编纂完成,此时的海忠已由承德知府改任热河兵备道道员。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经时任承德知府的廷杰和教授李世寅“重订”,《承德府志》才得以刊刻成书,前后用了60余年时间。
又过了50年,又一次大规模编纂地方志的工程启动了。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24日,热河道尹公署根据内务部《通咨各县呈送新旧志书》通知精神和隆化县官绅所纂《隆化县志》已经刊印,围场、凌源请修县志的实际,训令所辖承德、朝阳、赤峰等12个县,参照《承德府志》体例,“赶紧纂修”县志。
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15日,“经法团绅耆等共同推举县绅胡家钰为修志局纂修,于龄和、宣本荣为编校,钱寿增、李澍堂、王兆荣、张俊卿为本城调查员”, 明确了全县五个区的调查员2-5名,并即日设局。因汤玉麟缩减热河教育经费、肆意刁难教师,愤然辞职在家赋闲的胡家钰,高兴地接任了修志局纂修一职,10天后,即向热河省政府写出了关于纂修《承德县志》的函述,函述根据“热河地方稍辟,开放较迟”和自《承德府志》至今“越百年迄无续录”的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强调要突出“定主旨、正体制、广搜集”三个重点。1929年8月28日,热河省政府指令民政厅将胡家钰所拟写的修志办法通令“各县一体遵照”执行。
承德县县长巩廷栋在写给省民政厅的报告中说,在“百年陈牍荡然无存,今也搜讨旧闻苦无依据,询访耆旧语焉不详”的情况下,胡家钰“既不要求于省府,又不乞助于邻封,……虽瘁心力未敢言劳” 。这是对胡家钰的褒奖。
1930年6月19日,由胡家钰任总纂的《承德县志》工作告竣,成书48卷、391560言,装订正本一部四函,呈报承德县政府查核,同时,为了预防散佚、以备补行校刊,由县政府“妥善存储”副本一部四函。
1930年8月2日,《热河省政府秘书处对〈承德县志〉的签呈》道:“文笔尚无瑕疵。唯其中记载多半侵犯省志,省县界限多未划清。似嫌过于笼统。至序文一篇,语意亦有侵犯省志之处,其中口吻尤多激烈负气,立言似不甚得体,若果如此付刊,一经印出分布,难免不受人讥诮指责”,要求格外加以审查更正,务必把省县界限查清,令人一见即知为《承德县志》,并非《热河省志》。
当时的承德县公署设在承德街,县境划为五个区,第一区为新杖子、第二区上板城、第三区下板城、第四区三沟、第五区头沟,县里设警察所,下设7个分驻所、6个派出所。1930年11月,省民政厅审定按照省政府的书面指示,指定三名委员对《承德县志》会同审查,紧接着,原纂修人员对照审查意见做了修正。
11月15日,承德县县长巩廷栋在报给热河省民政厅的呈文中说:一年来胡家钰半尽义务,为了家乡的事业义不容辞,他这样做就对了。时至今日已经编纂成书,希望“各地方长官有以曲谅之、而促成之,无使半途中辍也”。承德县县长巩廷栋随呈文还“抄发《承德县志》正本四函”,上报给了热河省民政厅。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2日),日寇侵占热河,由原吉林省主席张作相取代汤玉麟,出任热河防务主帅,任总司令,降汤玉麟为副总司令。由于张、汤二人“将相不和”等原因,汤玉麟不予抵抗,弃城而逃。
赋闲在家的胡家珏从《承德县志》编校于龄和的住处藏书中发现“曼殊逸叟受潮满文笔记一册”,便请王松阔译成汉语,胡家钰为署名曼殊逸叟的《热河内属中国及行宫驻防始末记》作《叙》,胡家钰从魏晋说起,首先强调了“热河隶中华国土久矣”,然后对《始末记》中的五个疑点“取清鉴与热河诸志证之”。
上图:胡家钰为《热河内属中国及行宫驻防始末记·叙》书影。
在《叙文》的最后,关于《承德县志》,胡家钰写道:“犹忆岁在己巳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不佞与修《承德县志》,其疆域建置各门多取材于是《记》,……,雇(受雇)成志(《承德县志》)三载,尚未付印,而外人(指侵华日军)谋我日益汲汲,与其待官文书之披露无期,不如私人著述之单行本,尚易观成也。然则,兹《记》之流传不徒、乐散求野之意,且望邦人君子,人手一编,裨知热河全省早隶神州,宜谋捍卫,或可保邦于未危欤!”
此时,位于长城以北的热河省已危在旦夕,在这种大势下,已经成书三年《承德县志》,期待官方出资印成发行已经是遥遥无期的事了。
上图:北京万安公墓胡家钰墓碑及其拓片局部(胡乐夫提供)。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9月9日),胡家钰与世长辞,享年64岁,葬于北京万安公墓,上私谥曰文惠。四川省江安县人、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曾任直隶提学使的傅增湘题写碑铭。曾任热河都统、民国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的熊希龄撰写墓志,墓志言“一功修县志,乡人共举,终纂。公始攘臂起,曰是真吾事矣,遐搜博讨于□□巨著。公卒之明年东邻(指日本)意有购其版权者,则书之重要,与公之用心□□”,意思是说,没有把《承德县志》版权卖给日本人。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同时期启动编纂县志的除了承德县外,还有热河的滦平、丰宁、平泉、朝阳、赤峰等12个县,后又增加了围场等县。因此,民国初年由胡家钰总纂的《承德县志》与道光十年(1830年)海忠主持编纂的《承德府志》相比较,最大的不同是地域范围缩小了。
令世人遗憾的是,由胡家钰编纂的《承德县志》从成书之日起就命运多舛,多少年来,承德文史界对此十分关心,包括胡乐夫在内的许多人也一直在寻找这部《承德县志》,但至今下落不明。
胡家鼐开创承德现代教育
热河承德街浙江上虞籍的胡氏家族“家”字辈胡家鼐,农历戊辰年同治七年正月初一日(1868年1月25日)生人,字公调,号燮辰,在家行排五,是胡乐夫的爷爷。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按学部奏定的《劝学所章程》,承德县设立劝学所,38岁的胡家鼐担任首任所长(1925年至1928年任教育局长兼县视学)。当时的形式是科举初废,“汲汲(心情急切)于功名的之士子对新学漠然置之,推行新学阻力重重”,针对这种情况,胡家鼐创办新式学堂,四处奔波呼吁筹款,不辞辛苦,劝学兴学,历时近20年,使承德县开办新学之风日盛。
胡家鼐创办承德县劝学所并担任所长的第五年,也就是宣统二年(1910年),直隶提学使傅增湘作为直隶省最高教育官员,到热河“视学”, 检查教育工作,在承德街驻留了五天。傅增湘写有《视学热河游记》,记载着他到热河检查新式学堂的行程:八月十八日,从北京出发,同行者有袁希涛、张绥卿、张蔚西,雇定骡骄四乘,双套车四辆;二十二日,至古北口。二十五日,到承德街,谒见热河都统诚勋后,在承德街“至中学看授课四堂,又至小学看授课两堂”。二十七日,上午参观热河文庙,视察习艺所、简易识字墅。下午再游避暑山庄。二十八日,将在承德所拟的《整顿中学办法》交给热河官员后,随即乘船离开承德。傅增湘作为直隶省最高教育官员,到热河“视学”,正是胡家鼐担任承德县劝学所长,创办新式学校的初期。
1915年,应承德县公署之邀,胡家鼐创办承德县通俗讲演所,期间,他聘请地方绅董、教师为民众讲演,灌输道德常识,劝勉守法,鼓励爱国,在提高民众素质上做出了积极贡献。
胡家鼐还是位著名书画家,工画山水,其精细者近清代画家王翚,人物工细有古风,细秀明丽不同凡响。民国间《湖社月刊》有其作品刊登,其名字被收入神州国光社出版的俞剑华、黄宾虹等编《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1934年出版,第624页)。据胡乐夫介绍,胡家鼐的书画作品在承德、北京、天津、台湾和日本等地多有收藏。民国十七年(1928年),60岁的胡家鼐卸任承德县教育局局长,由胡家钰之子胡之润接任。
上图:胡家鼐的画作(胡乐夫提供)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蒙藏会议,邀请克什克腾旗旗长阿拉腾敖其尔(汉名博雅卿)前去叙职。旗长博雅卿南行途中路过热河承德街打尖,因与胡家是世交,多有往来,便找到胡家鼐府上拜访,胡家鼐安排好客房后,在家里生活十分困顿、手头拮据的情况下,在西大街振兴楼饭庄设宴,为老旗长一行接风洗尘。
因博雅卿曾利用旗长身份掩护克什克腾旗境内的共产党员免遭屠杀。临行时,胡家鼐听博雅卿旗长说“有恐遇私通中共地下党之忧”,便说,我听说老蒋贴身秘书非常喜欢收藏字画,我送您四幅山水名画,先行打点以备不时之需。随后,胡家鼐用香樟木盒把古画轴包装好,递给博雅卿。四幅山水名画深受老蒋贴身秘书喜爱,……最终,老旗长博雅卿平安无事,并受到了蒋介石的接见。
上图:2003年秋,胡乐夫赶到京郊康复医院看望阿斯都老人。
老旗长的家人深切怀念着与承德街胡家这段情谊。70年后,也就是2003年秋天,老旗长之子阿斯都(1945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在病中想起了父亲的这件往事,让子女通过电话找到了胡家鼐的孙子胡乐夫,得知阿斯都老人身患癌症,已经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转到京郊康复医院,第二天清晨,胡乐夫便驱车4小时赶到医院。病床上的阿斯都老人紧紧握住胡乐夫的手说道:“谢谢你前来看我!整整70年啦,我的夙愿今天终于实现了!”原来,早在70年前,博雅卿旗长曾对儿子阿斯都说过,当年去南京开会,承德街胡家给予的帮助和支持绝不能忘啊。
胡氏三兄弟的赤诚之心
胡家“之”字辈人基本出生在清帝逊位,中华民国成立,伪满洲国统治,十四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半个多世纪的动荡战乱,胡家“之”字辈人仍坚守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热河这片土地上顽强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最为典型的有胡之焕、胡之润、胡之冕和胡之颃:
胡之焕,1946年9月,热河省银行在朝阳建立,当年10月16日迁到今承德市双桥区西大街,胡之焕任经理。1948年11月12日,在我军的包围和强大的震慑下,被围困在承德的国民党十三军军长石觉带队(其中包括热河地方的官员)逃往北京,后来胡之焕被国民党政 权派往浙江省担任浙江省银行经理,再后来被蒋介石挟持至台湾后委任社会保障委员会主任。在台湾,胡之焕写过多篇怀念家乡的文章,有《热河省地理重要纪实》《话故乡礼仪》,还有些承德美食的《故乡风味及少年二三事》。
胡之润,字泽民,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在校期间,胡之润参加过1919年青年学生组织的 “五四运动”;6月3日,北京各高校爱国同学反对北洋政府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胡之润参加高校学生组织的示威游行,在北京东单牌楼演讲时,遭到北洋政府的军警镇压,头部受伤,成为胡之润一生的病痛。1921年,胡之润毕业回到热河承德街,被聘为热河师范学校历史教员。1924年1月,胡之润作为热河教育界代表,在两个侄子胡宝琛(子襄)、胡宝珍(胡家钰之子的儿子)陪同下,到广州参加由孙中山主持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20日-30日),大会期间1924年1月21日,被孙中山视为良师益友的列宁逝世,胡之润被推举参加起草孙中山发给莫斯科的悼文。
民国十三年(1924年),被主政热河的阚朝玺聘任为设在热河文庙西院府学的承德县教育局局长。胡之润接任后,在国内时局动荡、热河财政困难的情形下,克服各种困难,冲破“女系无才便是德”的世俗偏见束缚,创办了承德女子师范学校,并兼任校长和国文、历史、修身等课教员。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日军侵犯热河。面对侵华日军对热河同胞的血腥残害和汤玉麟弃城而逃,胡之润悲愤不已,但无奈之下因旧病复发到北京治疗,后来又去了甘肃兰州姐姐(胡淑筠,丈夫何竞武)家养病。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任热河省政府主席的刘多荃,在重庆致函相邀胡之润回热河主持教育工作,胡之润因病未能成行。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党热河省参议会选举胡之润为国民党监察委员会监察员,到南京就职,不久因患病返回兰州治疗。1954年3月2日,终因脑病复发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62岁。
胡之冕(?-1917年),字秀轩,光绪年间举人,民国初年,任热河法政专门学校学监、校长,1913年,呈文热河都统熊希龄,胡之冕在呈文中慷慨陈词,倡导兴师范教育。热河都统熊希龄上书国会《热河改革政治意见书》,提出教育为强国之本,热河现虽有政法专门学校,及中小男女各学校,但教师甚缺乏,拟筹建男女师范学校各一所,为养成教员做准备。时任热河政法专门学校校长的胡之冕积极支持熊希龄的主张,延聘教员、招收新生,筹划将政法专门学校改组为师范学校。1915年4月,热河公立师范学校成立,胡之冕任校长。同年8月,代表热河省出席了由教育部召集的全国示范学校校长会议,归来后被选为热河省教育会会长。
热河承德街浙江上虞籍胡氏家族的“之”字辈之下为“宝”字辈。被誉为“热河四才子”的胡宝琛(胡家钰之孙、胡之权之子),字子襄,号索然。胡子襄与徐湘汀、白元良、白雪樵三人在热河师范学校是同学,而胡子襄读了二年便休业退学。胡子襄自幼放荡不羁,聪明敏锐,广览百家,善书法,占诗赋出口成章。民国时期当过热河烟酒公卖局秘书,伪满洲国时任第五军管司令部秘书。解放初期曾在承德市文化馆曲艺厅说书。关阔先生称其:“向不治生产,唯酷书画”,其书画作品至今仍为世人所收藏。
上图:1950年代,由胡子襄书写的“承德剧场”四个大字(网络图片)。
建于1950年代的承德剧场门面上的“承德剧场”即是胡宝琛题写,四个大字至今依然浑厚刚劲、霓虹斑斓,耀眼夺目。关阔先生称:“子襄先生生前贫病交加,过着朝不谋夕的生活,花辰月夕,怅触前尘,每成一诗,信手书于败纸零缣之上,无结集之念……仅予所见不过百数十首。”关阔先生还说,在承德同龄人中,胡子襄是一位“通俗的传奇人物和当之无愧的有个性的爱国诗人”。
上图:胡子襄书法作品(杨平收藏)
胡之颃父子传家风
胡乐夫介绍,自己在家谱排辈中为“宝”字辈,他的父亲胡之颃[háng],建国前毕业于热河省“国高”。胡之颃的父亲是胡家鼐。书香世家,代传素业。因家藏颜、柳、欧、赵及各大名家古籍善本字帖,从小在私塾老师指导下每日临摹字帖,写得一手好字,挥写板书工整漂亮。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同时也面临着多种疫病流行和肆虐的严峻考验。胡之颃得知江浙一带吸虫病等疫情流行严重,许多人感染后便在痛苦中死去。1949年9月,从热河省“国高”毕业的胡之颃,立即赶到北京卫生部刚刚成立的国家防疫队,报名参加工作。之后,胡之颃随防疫队转战全国各地的疫区。1956年秋,胡之颃被调入北京新京木材公司,任经理秘书和职工教员。
1960年2月初,胡之颃在《人民日报》上发现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征集地方史志的布告,便写信给省人委,表示把家中保存多年的《热河志》(疑似《承德县志》)手抄本捐献给河北省的意愿。3月20日,两个干部摸样客人乘车来到新京木材公司家属院找到胡之颃的家,办理捐献交接“志”书事宜。此事后来成了“文革”中红卫兵诬陷迫害胡之颃的口实。
1966年6月,“文革”开始,因胡家钰编纂的《承德县志》一事,胡之颃被怀疑是敌特份子,后被打成走资派黑帮凶,遭到“红卫兵”抄家和抽打折磨,被下放到老家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公社达连坑大队接受劳动改造,1972年落实政策平反。
1968年8月,胡乐夫作为“知青”,随父亲到达连坑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饱受锤炼。
1975年,胡乐夫回城,被派到承德市交通局装卸搬运公司当装卸工,在繁重体的力劳动下,受家风、家教、家训、家规的影响,二十多岁的胡乐夫没有抱怨,没有消沉,而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他要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改变命运。他跟姥爷生活在一起,下班后坚持读书、写字、学外语到深夜,以弥补文化知识上的欠缺。1980年,他被调入承德市工艺美术经销公司,从外宾专柜服务员干起,后被任命为公司经理,五年后,终于使陷入困境的经销公司扭亏为盈。1986年秋,胡乐夫考入了承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毕业后被安排到承德市旅游商品联合开发总公司任商场经理。2005年调回北京工作,任北京雅兰美业商贸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至退休。
退休后的胡乐夫,继承祖上遗风,重拾多年喜爱的诗书画创作,作品多在报纸和文学、美术类期刊上发表,多篇(幅)作品获奖。2018年4月,承德市档案馆派3人专程到北京胡乐夫家里,采访关于《承德县志》捐献和《承德剧场》《缺失的记忆》两篇散文,以及历史上胡氏家族办教育情况,他们的交谈,作为“口述史”被承德市档案馆收藏。
胡乐夫的女儿毕业北京外国语大学,曾担任中国《体育画报》执行主编、体育记者,多次参加奥运会新闻采访报道。2020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担任技术官员、并取得花样滑冰国际裁判资格,现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博士。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自浙江上虞籍胡大昭于乾隆二十九年(1746年),随同乡夏熙流寓到热河(承德)街至今,胡氏家族在承德(热河)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康乾盛世、清代衰微、清帝逊位、伪满洲国、十四年抗战、解放战争和迎接新中国曙光等等,历经270多年的历史时空,胡氏家族已经成为承德地方的土著,如今,“之宝世德维”字辈有百余人分布在承德和北京、天津、上海、兰州及台湾等地,承德(热河)已经成为他(她)们的故乡。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行而不辍,履践致远。胡氏家族七代人历经沧海桑田,岁月蹉跎,世态变迁,但始终坚持乐善好施、诗礼传家,不畏艰难,坚守人本,包容互爱,积极向上的好传统、好家风,为承德(热河)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进步,付出了辛勤劳动,做出了积极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讲,胡氏家族既是承德(热河)地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和文脉赓续的历史见证;也是承德(热河)地方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发展珍贵的文化样本和宝贵的文化资源。
(2024年6月4日于磬锤峰下)
参阅资料:《承德府志》《湖南龙山县志》《浙江上虞县志校续》《上虞长者山胡氏续辑家谱序》《热河内属中国及行宫驻防始末记》《承德文史》《承德市教育志》《承德市志》《北京万安公墓:胡公式如墓碑》《编修地方志档案选编》《熊希龄传》《傅增湘视学热河游记》等等。
衷心感谢胡乐夫老师为此文提供相关材料!
阅读 636文章已于2024-06-05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