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氏兄弟 双鹤翱翔 申庆云 申庆云老师今年八十又一, 广安中学退休教师, 广安市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 申老师好读书自幼至老, 手不释卷, 为人廉静寡欲, 独爱广安文史研究, 特别是对广安崇望胡骏翰林及其后裔有深入的研究, 不顾年高多次到崇望玉子溪、 二校胡氏宗祠、 老观村 4 组胡骏老宅等地考察,申老师做人做事的态度值得大家学习。 本文原刊于 2024 年 6 月《文化广安》, 经与申老师商量, 申老师同意此文可用于胡氏内部的资料交流。 广安市胡氏宗亲会2024.7.27 广安老城北仓沟留鹤园, 是为清嘉庆、 道光年间广安知州刘有仪修建的。 刘有仪到广安“垂治三十年”, 兴学课士劝农桑, 颇有治绩, 然年老致仕, 囊无余钱, 无力回原籍江西。 广安士绅感其遗爱, 为留住那只无力还乡的“鹤” 而捐资建留鹤园, 还为他在观塘置买田亩以度晚年。不知道晚清何时, 留鹤园卖予了蒲殿俊祖上。 光绪十二年(1886), 胡骏回乡州试, 考得案首第一, 选送成都尊经书院读书。 次年三月, 胡骏与蒲殿俊的姑姑完婚, 亦家住留鹤园, 后被聘为紫金书院山长。 晚清最后的科试中, 胡骏、 内侄蒲殿俊, 先后高中甲进士, 外甥顾鳌亦中举。 1905 年皆官费派往日本留学, 进入法政大学。 胡骏携长子胡光熊, 及其学生二十余人同往东渡。 留学期间胡光熊不幸淹毙大海, 其他人归国后, 凭借所学, 竭力改造地方人文土壤, 向近代化社会突飞猛进。 清末民初, 曾住留鹤园中的蒲殿俊、 胡骏、 顾鳌三家的后人, 各领风骚, 如“群鹤冲天” 而起, 翱翔四海而声闻天下。 据现在所知, 胡骏之次子胡光杰(仲实)、 三子胡光麃(叔潜) 最为杰出。 兄弟首开川渝工业建设之先河, 成为西南现代化进程的肇造者、领导者、 实施者, 为中国现代科技工业的发展, 及其艰苦的抗日战争,都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和贡献, 不愧为中国“工业先驱”, 民国时代中国“工业建国的代表人物”。 一、 求学胡光杰求学 胡光杰, 字仲实, 光绪二十年(1894) 十月初八日, 出生于广安北仓沟留鹤园。 其幼年受父亲教导, 就读于紫金精舍。 十三岁北上, 和弟弟胡光镳, 先就学于北京蜀学堂。 辛亥时, 举家避难于天津法租界同华里, 兄弟再读于南开学堂, 故与邻居张伯苓世代通好。 抗战时, 平津沦陷, 张伯苓多次到重庆考察, 创办南开中学, 都是胡氏兄弟亲自接待和陪同。 清末, 胡光杰(仲实) 十六七岁, 在北京加入同盟会, 参与革命党的暗杀活动。 胡光镳晚年回忆, 很多川籍革命青年, 把北京蜀学堂作为“反清革命的大本营”。 他父亲胡骏任蜀学堂监督(校长), “不免看出迹象, 却很同情他们, 没有加以阻止。” 终于在宣统二三年间, 爆发了震撼清廷的三件暗杀事件, 都是蜀学堂的同学发动的。 胡光镳回忆: 1910 年 2 月 23 日晚上, 黄复生、 但懋辛、 喻培伦、 李献文、 汪兆铭(字精卫) 等蜀学堂学生, 在地安门什刹海, 甘水桥埋炸弹, 欲炸死摄政王载沣, 不幸失败。 这些同学都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同年 3 月 7 日, 黄复生和汪兆铭未及逃走被捕。 正是警察总署顾鳌(字巨六) 参与办理其案, 因其暗中维护而长期禁锢不死。 清廷或许震慑于革命, 未有深究株连更多人。 辛亥(1911 年) 武昌首义成功, 各省迅速响应。 胡骏一家已去天津法国租界。 胡光镳著《波逐六十年》 记载: “前几天, 蜀学堂同学杨禹昌和但懋辛、 李献文等来我家访我父亲, 顺便寄存几个皮箱。 当时只以为是逃难携带的行李, 不知藏的军火。”〔 1〕 几天后看报纸知道, 辛亥十一 1《波逐六十年》, 胡光镳著, 第 70 页, 香港新闻天地 1976 年出版发行。 其时是辛亥十一月二十八日(1912.1.16) 月“谋炸袁世凯” 失败; 辛亥十二月“蜀学堂同学彭家珍等, 在良弼家里附近投掷炸弹, 重创良弼炸伤一腿。 彭当场被捕。”〔 2〕 这些青年革命党所为, 胡光杰(仲实) 可能事先秘密知悉, 或者参与活动。 先前, 胡光杰和弟弟胡光镳, 兄弟二人投考“游美肄业馆”, 即清华大学的前身。 是美国退还“庚子赔款”, 仿照先前“幼童例”, 录取胡光镳等十几人留学美国。 胡光杰“以年龄少长” 而落榜, 退而就读并毕业于“北京高等工业学校” ——北大工学院前身。 他在民国初, 北洋时期任交通部参事〔3〕 多年, 后再补技正〔 4〕, 又调湖广任职。 胡光镳记载,胡光杰“在四川成都做过几年劝工局局长, 工业试验所所长, 在四川交游甚广”。 以“他的基本机械工程知识, 终于帮助他成功地办成了很多实业。” 后来, 兄弟二人在西南兴办华西公司及其水、 电、 钢铁、 水泥等工业, 都有胡光杰运筹计划, 周密管理之功。 某曾收有胡光杰签名的公司股票。 民国初, 胡光杰一生立志以实业救国, 致力于中国现代工业的建设和管理, 婉拒了父亲的学生杨森礼聘, 不入政界军界,专注中国实业。后来成为民国时期, 建设西南著名的实业家。“九一八” 后, 胡氏兄弟以重庆为中心, 对云贵川大西南的开发, 确实卓有成就; 于抗日救国, 兄弟二人也殊有贡献。 1994 年新出版《广安县志》, 有《胡仲实(光杰) 传》,记载了他们的业绩。 胡光麃留学 胡光麃, 字叔潜。 光绪二十三年(1897) 9 月 28 日, 出生于广安留鹤园。 幼年, 随父兄发蒙读书。 1908 年, 父亲服官京师, 为翰林院最后的太史。 他与大三岁的二哥胡光杰, 随父亲读书于平津。 清末,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认为“庚子赔款” 过重, 愿意退还 1100 余 2《波逐六十年》, 胡光镳著, 第 71 页, 香港新闻天地 1976 年出版发行3参事: 北洋政府中央各部均有参事二至四人, 简任、 掌拟订与审议各种法律命令。 官阶地位与各司司长同等。4技正: 旧时交通、 铁道、 实业、 内政, 及省政府的相应厅(局) 大多置此官, 以办理技术事务。 其职位次于技监在厅(局) 中为最高官职。 其下有技士、 技佐等。 万美元, 用以充派遣中国留学生之用。 1908 年 7 月, 经驻美大使梁诚〔5〕的努力奔走, 外务部大臣唐绍仪和美国公使柔克义最后谈妥。 12 月 28 日,总统罗斯福批准, 从 1909 年 1 月 1 日实行。因此, 外务部左丞周自齐总办, 设立“游美肄业馆”〔 6〕 , 考选学生预备出洋留学, 旋即改为清华学堂, 后来改为清华大学。 1910 年暑假,胡光镳参加“第一次招考第二格(中等科) 学生考试”, 以“正取第十四名” 录取, 编为最高第四班读书。 1911 年 3 月, 从中甄别选取胡光镳等12 名幼年生, 以退回“庚子赔款”, 仿“幼童例” 放洋, 也是送最后一批幼童, 去美国读中学。 同年六月, 胡光镳等行至上海, 因为革命兴起而未能成行。 时全家已避乱于天津法租界, 遂回去和二哥胡光杰, 考入南开学堂〔7〕 读书。 1914 年, “留美学务处” 保送第四批, 也是最后一批,十一名留美幼童生再集合上海, 8 月 8 日乘“中国号” 轮船去美。 其时,各界送行启程, 除唐绍仪、 顾惠庆等礼送外, 伍廷芳还在私邸举行茶会为他们送行。 “中国号” 航行 25 天后, 胡光镳进入美国新罕普什尔州的埃克斯托中学(被认为是进入哈佛大学的预备学校), 编入二年级读书。 因其成绩特别优秀, 多次获得奖励, 列为“荣誉学生”。 1915 年九月, 进入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通称“波士顿理工” 读书。 大学二年级时, 选读刚开科的“电机工程 A 科”, 学习“全美最早的新学科”〔8〕。 他先在“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合教之电子工程科” 毕业。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提前到 1918 年 12 月学完四年课程。 1919 年再读半年研究科, 胡光镳选学“高级发电厂设计”“水力学”“工业管理”“造船学” 等。 这年六 5梁诚: 丕旭, 字义哀, 号震东, 广州海珠黄埔人。 1875 年, 未满 12 岁考取第四批留美幼童生。 1881 年, 被召回国。 曾随张荫桓公使赴美, 后任使馆参赞。 先后赴英、 美, 是出色的外交官。 曾促美国总统罗斯福, 从 1909年 1 月起, 退还中国未付足之赔款 1078 万 5286 元 1 角 2 分, 用作建立清华学堂, 后之清华大学。 胡光镳则是这批留美学生。 同年奏请朝廷宣示立宪改革。 6胡光镳留美: “史料一页” 之《游美学务处、 游美肄业馆、 清华学堂、 清华学校》, 唐绍明著。 清华《校友文稿资料选编》 第 21 辑, 第 193 页。 胡光镳著《波逐六十年》 有载。 其他载 12 名, 后 11 名出洋。 7南开学堂: 初名敬业中学, 开始是学部侍郎严修(范荪) 家塾改办, 由北洋水师出身的张伯苓(寿春) 主持。 梅贻琦就是其第一班学生。 胡骏之子, 还有光焘、 光燕、 光熙、 光槱,(槱: yǒu, 堆积, 木柴, 烧, 熏。 另读 Chǎo,古同“炒”。) 8其间, 胡光镳所读学校, 1914 年与哈佛定约合并, 1918 年最高法院判令解约。 后故未能拿到麻省理工和哈佛两校学位。 月, 在“奇异电器公司工厂和波士顿韦伯工程公司各实习半年”, 即入美国最大的奇异电器公司工厂, 随爱迪生的助手堪勒利教授, 去哈佛学习三个月“无线电学”, 带薪做实验实习工作。 半年后, 召回波士顿施通·韦伯工程公司。 四个月后, 1920 年夏, 乘坐“南京号” 轮船回国。 其父亲胡骏的《补斋日记》 中, 多有胡光镳报告学习和生活的记载。胡光镳不止学业成绩极为优秀, 社会活动也非常频繁。 他回忆, 被选为本校万国学生会副会长, “东部中国同学会” 副会长, 中国学生会会长,故与许多震动世界的科学家、 实业家多有交往。 在美国, 他们筹备成立“中国科学社” 后, 再筹备成立“中国工程学会”。 每年暑假, 组织两会会员集会, 请名人来讲演交流承教, 参观美国著名工厂, 与著名科学家、工程师、 名流学者座谈交流, 往往聚会三四十桌人参加。 胡光镳回忆: 他任联合会的会序委员会主席时, 曾出面邀请了很多世界顶级科学家讲演, 并互动交流, 一同共餐, 增进友谊, 激励中国留学生读书效仿, 以资今后回国的事业有所助益。 1915-1916 年, 还在美国组织成立了留学生反抗日本侵略的“国防会”, 胡光镳任书记, 发行《国防报》。 1919 年 8 月, 胡光镳曾“邀请爱迪生先生来讲演。” 因为总统威尔逊特邀爱迪生专任“海军顾问团” 团长〔9〕, 服务于美国海军、 空军而未能到会。 爱迪生就亲笔给胡光镳私人回信, 深表遗憾和鼓励。 原信现存美国档案馆, 原文发表于《中国工程杂志》。 胡光镳著《波逐六十年》,载有爱迪生回信译文和原件图片: “这次中国工程师学会和中国科学社会员诸君, 约我赴会演讲, 我感觉非常荣幸……并盼贵会诸君, 以其在敝国时间所获得的学识经验, 于回国后为贵国服务……” 爱迪生不能到会,则改请史坦默兹博士讲演。 据说“他在科学界的名望和成就, 不亚于爱因斯坦”。 1921 年, “中国科学社” 总社迁回南京。 不知“中国工程学会”何时迁回上海。 1923-1924 年, 胡光镳“组织担任过天津分会职务”, 后与詹天佑发起组成的“中华工程师学会” 合并。 9《波逐六十年》, 胡光镳著, 第 140 页, 香港新闻天地 1976 年出版发行。 胡光镳在美国, 决心学习世界顶级工业家——泰勒和福特, 立志效法他们以实业报国。 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 ——集合装配制度新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福特在美国号称“第一号伟人”〔10〕。 他实施劳资平等, 和衷共济的原则, 提高工人工资, 减少劳动时间, 降低产品价格,让工人有钱买汽车, 有时间开车旅游, 相当于给自己打了广告。 因而壮大了企业, 增加了社会财富, 更赢得了民心。 福特取得巨大的成就, 大概因此挽救了资本主义世界。 二、 创业 胡光麃 1920 年归国, 立即在上海创立中美合作的允元实业公司, 乃中国第一家可与国外抗衡, 从事工程设计建设的大公司。 1922 年加入规模宏大的唐山启新水泥公司。 1925 年, 到天津创设中国无线电业公司,并在北京、 沈阳设立分公司, 创建收发报机工厂。 运用其产品在上海及长江以南各省, 设立无线广播电台, 还为国家航空委员会, 设置大批军用电台, 以及各省军政、 金融机构, 都采用其产品, 作为通讯工具。 其自叙“重庆、 汉口、 桂林、 南昌、 上海(教育局) 等处相继都设立了无线电广播电台, 皆由本公司所造。”[11] 胡光麃归国后, 在京、 津、 沈、 沪、 汉等地创业同时, “有八年时间兼任(东北) 铁路职务, 正值日人开始侵略东北”, 他带领中外记者去东北, 调查日本发动“九一八” 事变暴行, 且“奉命送达日人在东北暴行报告书”。 此后, 预感“国际制裁力量终不可靠”“势将酿成全国抗日的战争”, 又值其母亲去世, 与二哥胡光杰商议放弃东北、 华北, 已成规模的事业, “回川经营” 实业, 为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及其科技进步, “努力于大后方建设”, 为抗日战争“以作万一的准备”。 胡光麃首途汉口, 遇见民国著名实业家刘航琛〔12 〕。 二人一见如故, 10福特: 其受到爱迪生的鼓励, 制造第一辆汽车。 他主张劳资和衷共济, 劳资平等, 号为美国“第一号伟人”。 他实施“劳资分润, 薄利多售” 原则, 增加工人工资, 减少劳动时间, 降低产品价格, 让工人有钱买汽车, 有时间到处旅游, 相当于打广告, 壮大了企业, 增加了社会财富, 更赢得了民心。 11见胡光麃著<波逐六十年> 12刘航琛: 192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 与胡氏兄弟交往极深, 是民国著名实业家, 助刘湘使四川财政收支平衡。 1935 年任国民党重庆行营财务处副处长, 翌年任四川省财政厅长。 曾兼任川康平民商业银行董事长, 川盐银 “ 乃决定努力合作, 预先把四川建设成为后方工业基地, 创立‘ 华西兴业公司’ ”, 请交通大学毕业的陆邦兴任经理(以后成为其最得力的助手)。 他们与刘湘交情较深, 尤其是统一全川后, 对西南建设多有密切的合作。胡光麃与刘湘( 甫澄) 晤谈: 提出先建设电力、 机械、 钢铁、 水泥四项工业。 他回忆, 刘湘相对开明, “欣然采纳了我的意见, 尽力给我们赞助。” 于是, 胡氏兄弟最早编制了《开发华西计划书》, 且附蓝图说明,精印成册, 并融到大部资金。 决心以重庆为中心, 发展范围包括川、 康、滇、 黔四省, 项目有电力、 机器制造、 炼油、 钢铁、 化工、 纺织、 建筑材料、 采煤、 修筑成渝铁路, 加强市政设施等等。 胡光麃回川时, 四川实属落后地区。 金融工商界还裹足不前, “连成都、 重庆的电灯都老朽得等于零”。 省城“ 成都还没有自来水”, 钢铁、水泥、 机器更需仰求疏入。 重庆人口二十七八万人, 电话才一百多号,私人汽车不到十辆, 没有收音机等, 还“毫无工业建设”。胡氏兄弟二人对大西南的缜密规划, 得到刘湘的大力支持, 就大刀阔斧地实施开发, 率先在川蜀开展工业建设, 决心振兴大西南经济。 其创办“华西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展近代实业和现代科技。 西南县市大的工业工程也都是其兄弟首创。 西南许多重大工程项目, 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两年里, 市政府协力银行出钱, 创办重庆电力厂, 并整理自来水厂;有委员长行营协助银行合作, 开办水泥厂, 自立创办了华兴机器厂和华联钢铁厂, 曾经都是重庆名声响亮的大企业。 西南地区的许多重大工程项目, 如成都、 重庆近代市政设施、 工业工程基础, 或改进完善近代化,诸如电力、 钢铁、 水泥、 自来水等, 都是他们首创建成。 其兄弟在抗战中, 创办华蓥山“华安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广安双河场一矿, 合川东津沱二矿。 建国后, 都归于高顶山煤矿, 为国家建设助力。 此外, 他们还 行董事长, 以及重庆电力公司、 自来水公司、 四川水泥厂等企业的董事长、 总经理。 1941 年后, 任民国粮食部特派员、 政务次长, 兼四川粮食储运局长, 1947 年任经济委员、 立法委员。 1948 年任西南经济委员会主任。 1949年 6 月, 任经济部部长, 后去台湾病逝。 开办了银行、 矿业、 火药、 制药厂, 华西机器厂等等。 三、 贡献 胡光杰和胡光麃, 二人为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及其科技进步, 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和贡献, 尤其是首开西南建设之先河, 是西南现代化进程的肇造者、 领导者、 实施者, 不愧是西南科技界、 实业界的巨星, 不愧为“工业建国的代表人物”, 不愧为中国的“工业先驱”。 当美国核准专利 370 多万件时, 中国才仅有 656 件, 其中就有胡光麃的“神秘电码机”。 后来, 胡光麃至少还有十多项发明专利, 为军民之所用。可以说, 胡氏兄弟如鹤, 颉颃蓝天。 胡光杰运筹帷幄, 注重内部管理, 胡光麃注重科学技术、 工程及外交奔波实施。 兄弟俩如一人之左右手, 率先在川蜀, 开展工业建设, 振兴大西南经济。 其后列出《华西公司集团直接经营的事业》《华西公司及本人倡办或投资参加协助兴办的各业》, 在《波逐六十年》 列出成绩单, 一共有 22 项之多。 最难能可贵的是其创办华西工商专科学校, 培养了不少工商企业管理及其技术人才。 率先在重庆, 放手发展实业和科技, 为民族长期抗战,准备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同时也促成了近 400 家东南沿海工厂内迁”, 为抗日战争保存了中国工业实力, 建成了良好的后方基地。 兄弟二人将其公司及其工业设施, 工厂技术人员, 地产房屋等, 无条件交予国家抗战使用。 抗战期间, 他们与许多国共政要, 都有较深的交往。 周恩来曾在抗战中, 送他一块地氈, 可推知其曾有密切过从。 胡光麃还将自己的别墅,长期借给国家政要暂住, 或作招待国宾之用。 在观音岩上清寺别墅, 曾迎住抗战时访华的美国副总统。 其兄弟为民族救亡, 助益长期抗战,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得到了民国政府的表彰奖励。 张其昀评价说: “胡先生乃早期留美学生, 麻生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的高才生。 他是一位科学家、 工程家、 实业家、 和民营的企业家。 他一生的努力和成就, 对研究中国科学化、 工业化、 现代化的过程, 可以作为学以致用的一盏明灯, 以工业建国的一个典型。”〔13〕 也是那时“中国惟一的工业钜子。”〔14 〕 其在上海创办“中国夹板厂”、 又创办“中央制药厂”, 合作创办华宁工程公司。 胡光麃“一生矢志实业, 抱定‘不求做大官, 但求做大事’ 的宏愿。” 其年逾九旬, 犹著成六册《大世纪观变集》,自传《波逐六十年》 及《中国现代化历程》《所“交遇” 的人物》《影响中国的一百“洋客”》 等, 洋洋洒洒几百万字。 曾送予母校清华大学两百套, 也曾送予广安中学一套, 当时为邱秋主任所亲自接收。 其记载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为中国百年历史, 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参考资料。 读之而知中国 20 世纪的时局演变以及人物言行、 风格文采。 从他自传的自序中, 可以瞥见他的博大胸怀——其“描述我所见所闻的国内外人们,在兴办实业的几个阶段里所做的努力, 所遭遇的困难和所形成重大的转变……以及我对今后中外实业发展的一些拙见, 使读者综合起来, 易于明了这六十多年来科学工业发达的概况和未来时代的展望。” 希望能因此引起一辈青年们对于科学工业的兴趣, 进而能运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配合国家长期发展工业研究科学的政策……为人类大众谋求安定与和平服务。 在重庆, 胡光杰当过“国民会议和善后会议代表, 抗战时期也当过国民参政员和重庆市临时参议员等民意代表。” 1950 年胡光杰病逝于重庆。胡光麃也当过重庆市参议会议员和制宪国民大会代表。 后来, 胡光麃去了台湾, 受到重大诬陷挫折, 历经十年才得伸枉曲。 1993 年 4 月 5 日,在加拿大温哥华辞世。 13《波逐六十年重版序》, 张其昀著, 第 1-2 页, 香港新闻天地 1976 年出版发行。 14《序“波逐六十年”》, 汪公纪著, 第 2 页, 香港新闻天地 1976 年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