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315阅读
  • 0回复

[☆☆【百家讲坛】]掀起中国第三次农业革命的浪潮(原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6-11-11
掀起中国第三次农业革命的浪潮
——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在邓小平同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及近二十年来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行,我国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城市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城市工商、服务业已日益发达,行业地位逐步提升,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种发展下,以及在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政策和自己的智慧与劳动先富起来”开放思想下,城乡差距日益显著,贫富差距日益显著,东中西部发展速度差异日益显著,工商、服务业与农业的地位差距日益显著,慢慢地、矛盾出现了,不谐和的因素产生了。随着时间变迁,这种矛盾和差异将逐日激化,最终影响到整个中国的稳定发展,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加以重视并在实质上予以解决的话。
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但除了扶贫、减负与增收等动作外,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中国农村自土地革命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算得上是较为重大的两次变革。这两次变革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可以说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邓小平同志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中国很快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从而使农村问题得以缓解并集中精力进行经济改造。二十年过去了,城市的迅速发展反衬出了农村经济的落后与价值体制上的不适应。为了使我国农村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巨变,我认为掀起第三次农业革命浪潮的时机到了,革命的主题是:集约化经营,信息化管理,股权制分配。
首先,谈谈近年来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变革势在必行的理由。
中国农村人口目前已愈九亿,其中有大部分进入发展中城市及地区务工。在城市外来工中,有相当一部分开始加入城市居民的行列,有绝大多数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寄居于城市经济区,还有部分在农忙季节会回家务农(即干自己的本行)。未加入打工潮的部分中有较少部分做自己的乡镇企业或私营经济实体,较大部分仍以农业为主业,闲余兼有别的副业(如畜、牧、养、植、手工等)。在留守农村当中,除少数有技术外,大部分仍是没有技术的,相对文化知识水平也比较低。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现象来看,农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农村的消费能力满足不了其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农业是我国的根本,这是有史以来人所共知的道理。随着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力人群和高技能、高知识型人才的析出,还有卫星城建设与城镇土地经济开发征用对农村可用耕地的侵吞,农村的建设力量在衰减,作为农业根本的田地在缩减。正如乡中一老者喟叹的,“年轻一点的都赚钱去了(指进城务工),家中尽剩下些爬不动的(指没有能力进城的),到了下一代,下下代,还有谁来守这一分田地,还有谁有能力来守这一分田地!”看来,农业技术不仅不受重视(因为经济性不足),而且后继无人(因为无人专习)。此种看法虽有为过,却也不能不令人深思。
再看政府近年来对“三农”问题的一些动作:一、扶贫 对一些经济不活跃和以农业为主业的贫困地区从各个方面予以扶助。前段时间我看了几期央视新闻频道的扶贫专题节目,扶贫还是存在不少问题:1、杯水车薪,难以为继;1、扶贫资金落实难;3、扶贫人才难求等等。二、减负 近来时闻农业税减免,某某税减收,肥料种子特惠保质供应等等出台政策。这些政策倒也深入人心,却难免有被动之嫌,结果给得再多,终究是富不起来。啥原因?个个都守株待兔,一心盼有更多的扶助与优惠。三、增收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通过政策优惠,帮助农村经济收入薄弱者自立自强,自助增收走出困境。从扶贫到增收,从给予到授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农村有了不少的改变。
而这一切,较之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几乎微不足道。
在此情势下,政府又喊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口号。好,新农村,新从何处来?新在哪里?如何个“新”法?这就是以下我要阐述的个人观点:集约化经营,信息化管理,股权制分配。
一、集约化经营 农村承包责任制里边有“统分结合”四字,然而分则分了,统却没有统起来。为啥,缺乏组织管理,缺乏经济动力,缺乏信息技术,缺乏鼓励政策。
目前,农村主要以家为单元进行耕种等农业活动,积极性与自主性极高,从另一方面却反映出一个问题:设备不先进,技术落后,信息闭塞,无法经济化与规模化。如果能以村或队为单位因地制宜地将各户集结起来,联合运用先进的耕作加工设备,集中力量进行农产品及农作技术开发,与市场接轨采集信息,跟据市场需求而不是根据个人碗里的需求进行农业生产,岂不是好。这种规模经济一处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下,——各个地区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与生产优势;二处于市场的微观调节之下,——外面要什么,我种什么,加工什么,甚至连你吃也没吃过的,想也想不到的东西我也可以给你弄出来,只要你想要!
二、信息化管理 谈到信息化,全球经济正快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管理信息化。新农村经济从生产、供应到销售,从农作用料的采购,到农作物、农产品的品类与数量,及农业科研、流程再造,皆须着眼于市场,着眼于市场中的消费实体,使农业生产既不形成浪费,又能调济有余。现今有些农村颗粒无收,有些农村谷子多得烂掉,田地生产求量不求质,但讲“吨粮田”,不讲“优产地”。很多地方出现这样的怪事,优质稻种出来的谷子不知道卖去哪里,外面一听什么卖得好价钱,结果又一窝蜂上,结果赔本不赚。如果联合经营的话,则可外向设立市场情报部门,里边的农作部就不用忧心种好加工好的东西没人要了。
还有,信息化管理也包含有技术化的成分,高度的信息化就是科技应用市场化,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为着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农村青年人为啥不愿做农民,不仅是做农民没钱、没出路,更有一个原因是农业知识科技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做农民“卖劲活受罪”。如果新农村的新农民进行的是新农业生产,应用的是先进的设备,高端的科研技术,干的是赚钱的活,受人尊重,享有高等社会地位的话,还有那么多农村青年要跑出家乡去流浪。?
三、股权制分配 现农村的分配体制是“除去交给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基本为按劳分配的模式。进行农业联营的一个前提是集合土地,这当中会触及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即土地转让与买卖,如果出现大的资本力量进入这种联营制,可能会出现垄断经营,这需要国家针对种种可能制定法制规约。从“联营”一词看来,其所有制形式也应是全员所有,即所有加入的都有份,都是股东和老板,有权参与经营与管理、监督等。每人可以按投入资金的多少(田地、农作设备、用料、技术等折算为股份),年分配可按股分红,如参与经营活动则按岗位薪酬可有收入。
这种分配体制,一可以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联营者积极性,二可以保证其土地使用权不致丧失,(田地可折算成股份进行分配,但此部分股权不可进行转让,也不可私自买卖)。
在联营制中,联营实体要有自己的管理层(可以内部选举也可公开招聘),要有高技术群体介入自己的农作物与农加工产品开发部与作业技术、作业设备革新研制部。同时,要引进外方资金和先进设备,原先的行政事务办可作为政府的服务、监管机构,不干预联营实体的管理和经济运作。
联营制的分配方式与监管机制需在具体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和规范。
总而言之,通过联营实现农村经济规模化,由规模来效益;通过面向市场、融入市场,按市场规律有组织地经营,向市场求发展。唯有如此,我国农村经济才不会停留在扶一把,走一程,促一下,动一下的被动局面。
最后说说城乡一体化的问题。由于农村人口的涌入,部分城市已经不堪重负,随着城市工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肯定会出现城市人口返流回农村的现象。从就业层面来讲,这得农村事先做好承接返流的准备,即农村经济城乡一体化。
我深信,新农村的新农业前景辉煌。新农民进行的各项活动不仅仅是同一性质的亲耕身作,给社会上形象也不再是“泥腿子”的称谓。新型农民将与城市工商服务业的人员处在同一起跑线,同一经济环境当中进行市场活动。
近来,部分振兴农村经济的提法是城乡一体化,即城镇向农村扩散发展,还有农村兴办各种城镇型企业,这种着眼于经济却不从农业本质出发,要钱不管地的作法是不值得推广的。再怎么发展,农业的根本不能丢,即务农、兴农,做新农村的新农民,发展新时代的新农业。十三亿中国人民要吃,不能只管进口。要把我们种的东西也推出去,先给发展中国家,再给其它发达国家。中国人不仅可以解决自己吃的问题,还能解决世界上其他部分人吃的问题。
中国用了二十年时间使开放中城市改胎换骨,再用二十年时间用于新农村的易容换貌,则东西差距微矣,城乡差异微矣,贫富矛盾微矣。这才真正实现了小平同志讲的“让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的宏伟设想,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跨越打下良好的基础,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