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1620阅读
  • 19回复

百家姓祥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3-21
耿(Gěng)耿姓出自姬姓,商代末年有耿国,是商朝的附庸国。周朝建立后灭掉了耿国,后来周王室封王族中人于耿,建立耿国,春秋时它又被晋国灭掉。原耿国公族人都以故国名“耿”作为姓氏。耿秉汉朝征西将军,守卫西北边疆。耿九畴是明朝的吏部尚书。


满(Mǎn)西周建立以后,周武王追封先帝舜的后人胡公满于陈,建立了陈国。春秋时期陈国被楚国所灭,胡公满的支庶子孙当中有人以国名为姓,姓陈,有的以先祖名字中的“满”字作为姓氏。满朝荐,明朝进士,任县官。


弘(Hóng)在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弘演,很受国君的器重,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弘”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在唐朝时,因为皇族中李弘被立为太子,为了避讳弘字,所有姓弘的人都改为姓李,隔了几代人之后才又恢复弘姓。弘姓先人有:弘恭汉代人,在朝中任官,他办事都合朝廷章法,对朝中规章制度很熟悉,后来受重用,很有权势。


匡(Kuāng)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宰,后来他的孙子就以祖父做官地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北宋初年,匡姓人为避太祖赵匡胤的名讳,改为主姓。其后朝廷认为老百姓姓主不妥,于是令主姓改为康姓,至几代以后,才有一些康姓人恢复了祖姓“匡”。上古之时有匡国,周武王时,匡侯的后裔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而居,他们是匡姓的另外一支。匡扶,秦朝忠臣,秦皇赐他宝剑称“宇宙锋”。匡衡是西汉时著名经学家。


国(Guó)大禹为首领时,有一个专门掌管车马的人名叫国哀,他的后世子孙都随之以国为姓。另外一支来源于春秋时期齐国。当时,齐国有一家贵族,他们世代相袭为国家卿仕,后来齐国国君赐之以国姓,意为国家尊贵至上的姓氏。第三支国姓出自姬姓,在春秋时期,郑穆公有儿子公子发,字子国,他的重孙子以祖上的字“国”作为姓氏。国侨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国渊是三国时魏国的太仆,以恭俭著称。


文(Wén)周武王建立西周以后,追谥父亲西伯姬昌为周文王,周文王的支庶子孙就以其谥号“文”作为了姓氏。战国时期,齐威王的孙子田文,号称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后来齐国贵族叛乱,孟尝君逃到了魏国,他死后谥号文子,其后世子孙就以祖上的谥号作为姓氏。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正气歌》至今为世人传诵。文徵明是明朝著名的书画家。


寇(Kòu)春秋时期卫灵公的孙子在卫国任司寇,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官名“司寇”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简称寇氏。另外一支寇姓出自姬姓,周文王的儿子康叔,在西周时任司寇,其后世支庶子孙当中有人就以“寇”作为姓氏。寇恂是东汉时的雍奴侯。寇准是北宋时的著名大臣,与杨家将交往很深。


广(Guǎng)广姓源自上古,在黄帝做部落联合首领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广成子的人,他隐居在崆峒山中的石室之中,黄帝曾向他询问过治理国家的方略,广成子的后代以广成为姓氏,后来又分离出广姓。广明是汉朝的宰相。广厚是清朝湖南巡抚。


禄(Lù)禄姓出自子姓,是殷商最后一个帝王纣王的后代。纣王有个儿子名武庚,字禄父,后来武庚的孙子以祖父的字“禄”作为自己的姓氏。另外一支禄姓源于周朝,当时有司禄之官,任此官职者后代子孙,则以祖上的官职名称作为姓氏。禄存是明朝的著名人物。禄东赞是松赞干布手下大将,唐时出使长安,并护送文成公主入番。


阙(Quē)阙姓起源于春秋之时,当时有人被封于鲁国的阙党邑,其后世子孙便以祖上的封地之名作为姓氏。此外,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阙巩的地方,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则以居住地之名作为姓氏。阙疑是宋朝的一位孝子。阙岚是清朝的著名画家,善画人像。


东(Dōng)东姓源于远古之时。相传舜有七个朋友,其中有一位叫东不訾,他的后代中有人就以“东”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东园公是汉代的一位著名隐士,是“商山四皓”之一,他曾力谏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之事。东良会,元朝地方官,重视文教并培养儿子继承他的事业。东郊是明朝的一位御使,他曾经救过明武宗的驾。


欧(ōu)春秋时,越王无疆将次子封于乌程(今浙江吴兴)欧余山的南面,古代称山南为阳,所以他被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以封地和封爵命姓,形成欧、欧阳、欧侯三姓。欧姓另一支为欧冶氏之后,与区姓同宗。春秋越国制剑名家欧冶子,因居住欧余山得名,他曾为越王勾践造五把名剑,他的后代以祖先名字为姓,称欧氏,因欧与区同音,后又有去“欠”称区姓的。北宋永春知县欧庆,为人忠信孝悌,他去世后,欧阳修为其撰文表墓。欧大任,明朝才子,朝中做官。


殳(Shū)出于有虞氏。传说有虞族人殳斨为舜的大臣,他的后代以祖上名字为姓,称殳氏。殳姓另一来源为兵器名。殳为竹制兵器,无金属利刃,仅以刀削为尖刃,古代举行庆典时有殳仗队,殳仗队首之后人有以殳为姓,形成殳姓一支。明初有孝子殳邦清,他的两个儿子相舜、赞舜也以至孝闻名。清朝才女殳默,浙江嘉兴人,九岁能诗,工小楷,能绘画,且刺绣刀尺无所不通。


沃(Wò)上古商朝时,有一代商王名太甲。他曾被辅国大臣伊尹放逐到桐,三年后伊尹又把他接回复位。此后,太甲勤修国政,广行仁德,百姓内附,诸侯外归,商朝号称中兴。太甲的儿子沃丁即位后,继续实行德政,天下大治。沃丁的子孙有的以他的名字为姓,称沃氏。另外,古代有沃州,居此地者有的以地名为姓,也称沃氏。明朝有良吏沃墅,洪武初任温县令,当地地瘠民贫,沃墅下令开辟荒地,号召种植桑枣,使百姓生活好转起来,卸任时,百姓遮道挽留。


利(Lì)出于理姓,与理、李、里同宗。尧帝时,命皋陶管理刑狱,称之为理官,后代名为大理。皋陶的后代以祖上官职为姓,形成理姓。其后人有理徵,相传为李姓始祖,其子名理利贞。古时“理”与“李”相通,因此理利贞也作李利贞,道家创始人老子名李聃,为李利贞之后。理姓有的省去王字为里姓。老子的后代有的以祖先李利贞的“利”字为利姓,形成利姓一支。利几,汉代武将,为刘邦带兵,宋朝人利元吉,举进士,为金溪县丞,他是著名学者陆九渊的高足弟子,九渊之子曾欲拜其为师。


     


蔚(Yù;Wèi)北周时设有蔚(yù)州,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地名为姓,形成蔚姓的一支。蔚(yù)姓另一支来源于姬姓,周宣帝时,封郑国公子翩于蔚邑,世称蔚翩,他的后代形成尉、蔚两姓。Wèi音蔚记载于《太平图话姓氏综》,与尉(wèi)相通,来源于官职名,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古狱官曰尉氏”。尉也为古代武官,秦汉以太尉掌兵事,廷尉听狱。宋朝人蔚(yù)兴,初事周世宗,后归宋,官至龙蔚都虞侯。明朝人蔚(yù)绶,官至礼部尚书,为政勤恭。


越(Yuè)大禹去世后葬在会稽山,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时,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大禹的祭祀,后来建立了越国,春秋时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公族支庶子孙有的以原国名为姓,形成越姓。明朝有贵阳人越其杰、越英,越其杰风流倜傥,擅诗文,通骑射,官至河南巡抚。越英官至泸州知州,好善嫉恶,守正不阿,为人们称道。


夔(Kuí)远古时,尧和舜的乐官名叫夔,此姓的起源就在尧舜帝时代。夔原指龙形动物。此外,春秋时楚国公子熊挚身有残疾,不能继承君位,便主动领封于夔(今湖北秭归东有夔子城,地名夔沱,便是古夔国的故址),后来熊挚的子孙立有战功,楚王升夔国为子国,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形成夔姓。战国时赵国有夔腾,明朝时有夔信。


隆(Lóng)隆姓源于地名。春秋时,鲁国境内有隆邑(今山东泰安西南),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其地名为姓,形成隆姓。明朝工部侍郎隆光祖,因与张居正不合被贬,后任吏部尚书。明朝县官隆英,敦朴节约,重视农田土地。京城官兵想强占土地下屯,隆英据理抗争,言全县内只有县大堂前为闲地,官兵不敢再争,悻悻离去,隆英后来升任御史。


师(Shī)源于技艺和职官名。夏商时,朝中掌管音乐的官员叫师,周朝时称为师尹。春秋战国时,擅长乐技的人也被称做师,如晋国的师旷,鲁国的师乙,郑国的师慧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乐师,这些人的后代便以师为姓。汉朝师丹,官至大司空,封高乐侯,端诚忠节。明朝人师逵,年少时以孝闻名,成祖时任吏部尚书,廉洁奉公,不受馈赠,成祖曾夸赞说,北来大臣之中不贪者,唯师逵一人。


巩(Gǒng)周敬王时有同族卿士简公,受封于巩(今河南巩县),称为巩简公。巩简公一度执掌朝政,他鉴于以往内乱大多因贵族掌权而引起,于是便不再任用王族子弟为官,而多用各诸侯国来的人士。这项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不满,后来王子朝作乱时就把巩简公杀了。巩简公的子孙以封邑为姓,称巩氏。南宋时的巩信,曾随文天祥抗元,官至江西招讨使,后与元兵大战,伤重自杀。明朝人巩珍,随郑和出使西洋,三年历二十余国,记录各国风土人情,著有《西洋番国志》。


厍(Shè)厍姓一支源于北周厍狄氏所改姓。但据一些史料记载,厍姓成姓更早。《后汉书》载:“羌中有姓厍”。《风俗通》载:“古有守厍大夫,因官命氏。”王先谦《集解》载,“厍”与“库”同,为库之俗音。隋朝初年厍字改为库,今厍姓非常罕见,大多并入库姓。东汉人厍钧为金城太守,他与当时名人窦融交情很好,常一起弹琴作诗。


聂(Niè)春秋时,齐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邑(今山东茌平西),建聂国,为齐国附庸。其后世子孙以国名为姓,形成聂姓。清朝淮军将领聂士成,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历经中法之战,中日甲午战争,战功显赫。后升任直隶提督,总统武毅军。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时,聂士成力战拒敌,战死阵前,现天津八里台立有其殉难纪念碑。聂耳,作曲家,作品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


晁(Cháo)源于姬姓。古代“朝”与“晁”相通,都有早晨之意,所以在姓氏中“朝”也写作“晁”。周朝时,景王之子王子朝的子孙以朝为姓,又称“晁”氏。此外,春秋时蔡国大夫朝吴和卫国大夫史朝的后代也称“晁”氏。西汉著名政治家晁错,景帝时为御史大夫,主张“重本抑末”建议逐步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这引起了贵族们的不满,后被杀。


勾(Gōu;Gòu)又写作“句”。其姓最早见于《山海经》:“困民之国,勾姓”。此外,相传帝少昊的一个儿子名重,死后被封为木正,为五行神之一,掌管天地万物的生老病死,号称勾芒。他的后世子孙以“勾”为姓。勾姓在南宋时为避宋高宗赵构的名讳,改为“句”、“钩”等姓。宋朝人句涛,进士出身,长于政务,秦桧曾多次拉拢,他辞而不就,朝臣及皇帝皆叹其忠。同朝古文字学者勾中正,曾与徐铉校订《说文》。


敖(Ao)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老师叫做大敖,有的写做太敖,他的后代以祖上名字为姓,形成敖姓。此外,敖姓另有一支,春秋时楚国国君中,凡属被废弑得不到谥号的,称之为敖,如若敖、诸敖,他们的后代也以敖为姓。宋朝人敖陶孙,不畏当权者,常去探望因得罪权贵被贬的理学大家朱熹。明朝人敖山,官居山西提学副使,以文驰名,与兵部王越并称“河北二杰”。


融(Róng)融姓起源于上古,是颛顼高阳氏后裔。颛顼之后有祝融氏,帝喾为部落首领时,祝融为五行神之一的火正,后世尊为火神,延传千古,后来被尊为灶神。祝融部族原居中原,后迁至江南,祝融氏后人后来分为祝姓和融姓两支,所以史称“祝、融二姓同宗”。


冷(lěng)冷姓系泠姓所改。相传黄帝有个乐官叫泠伦,是中国古代乐律的发明者。“泠”又写做“伶”,所以后世掌管宫廷乐舞的官员称为“伶人”,后来又演化为演员的名称。泠伦的后代以泠为姓,后来又写为“冷”,形成冷姓。另据《路史》载,冷姓一支源于姬姓,为卫国开国之君康叔的后代。宋朝人冷世光,官居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人称“冷面御史”。明朝音律家冷谦,道号龙阳子,是个长寿者,年过百岁。


訾(Zī)古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为訾姓。周朝时有訾邑(今河南巩县西南),居住在这里的人有的以地名为姓,形成訾姓的一支。西汉人訾顺,因功被封为楼虚侯。元朝名士訾汝道,少时以孝闻名,后来与弟弟分家时,将良田美宅都让给了弟弟,他的家乡闹荒时,曾广为借贷,并把借券全部焚毁,乡里人都感念他的善举。


辛(Xīn)辛姓源于姒姓。夏启有庶子封于莘(今陕西合阳东南),建立莘国,莘国国人取为莘姓。古代“莘”也写做“辛”,后来莘姓有的传为辛姓。南宋爱国将领、杰出词人辛弃疾,号稼轩居士。他为人豪爽,果敢有为,一生主张抗金。其词纵横慷慨,多写壮志难酬之情,也有不少歌咏祖国河山之作,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阚(Kàn)阚姓源自姜姓。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大夫名止,被封于阚(今山东汶上县西南),世称阚止,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形成阚氏。另有一说,黄帝的后人,有被封于阚,其后人以地名为姓,称阚氏。三国时吴国有中书令阚泽,《三国演义》中描写他曾替黄盖下书,机智地骗过了多疑的曹操。后魏人阚马因,博通经传,官至尚书,曾注王郎易传,撰《十三州志》,勘定诸子典籍三千余卷。阚棱,唐朝猛将,善用双刀,无人能敌。


那(Nā)商朝君王武丁的裔孙建立权国,后为楚国所灭,将权国贵族迁到那地(今湖北荆门东南)定居,原权国公族以移居地为姓,形成那姓。后燕有辽西太守那顿。明末知府那嵩,原为云南地方官,永历帝南逃时曾迎谒供奉,后与诸土司联合抗清,清兵陷城,登楼自焚。


简(Jiǎn)春秋时,晋国大夫狐鞫居为周文王的后裔,他被封于续,死后谥号为简,世称续简伯。他的支庶子孙有的以谥号为姓,形成简姓一支。简姓还有一支源于耿姓。三国时刘备手下大臣简雍本姓耿,他的家乡幽州读耿与简音同,便讹变为简姓。五代十国时南汉人简文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官至尚书右丞。清朝武将简敬临,随左宗棠征战时阵亡。


饶(Ráo)饶姓一支源于姜姓。齐国有大夫食采于饶(今山东境内),其支庶子孙以封邑为姓,形成饶姓。另一支出自赵姓。赵国长安君被封于饶(今河北饶阳),他的支庶子孙也以封邑为姓,称饶氏。宋代学者饶延年是陆九渊的学生。明朝人饶天民,进士出身,授河南道御史,后为苏松巡按,崇拜文天祥,有“名御史”之称。


空(Kōng)空姓为复姓空同、空桑、空相等省文改成。空同姓出自子姓,帝喾之子契,他的子孙有人被封于崆峒山,即以山名为姓,后代又去“山”成空同氏。空桑姓是以地名为姓。商初贤相伊尹生于空桑(今河南开封),他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出生地为姓,称空桑氏。空相姓也源于子姓,是周朝宋国始祖微子的后代。晋惠帝时有大臣名空相机。


曾(Zēng)夏王少康的少子曲列被封于曾阝(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并且建立了曾阝国。后曾阝国被莒国所灭,曾阝国的太子巫到了鲁国,成为鲁国卿仕,他就以原国名“曾阝”作为姓氏,后来又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曾参是春秋时的鲁国人,而且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曾巩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毋(Wú)毋姓起源于上古,尧为部落首领时,他的属下当中一个名叫毋句的人,此人制造出乐器罄,他就是毋姓的始祖。另外一支毋姓出自田姓。在春秋时期,齐宣王田辟疆分封他的弟弟于毋丘,赐姓为胡毋氏,胡毋氏的后代再分为三支,形成胡毋、毋丘、毋三姓。后来胡毋、毋丘二姓省文也称毋姓。毋昭裔为后蜀时的才子,学识广博,通四书五经,著《尔雅音略》。毋雅是晋代夜郎太守。毋炯是唐朝的一个才子。


沙(Shā)炎帝做部落首领时,他的属下有夙沙氏,其后世子孙省文为沙氏。另外一支沙姓出自沙随氏,在我国古代,凡失国或没爵以后的诸侯公爵,就被称为公沙氏和沙随氏,他们的后世子孙则省文为沙氏。还有一支沙姓源于汉朝,当时有一位名叫公沙穆的人,后来他的后世子孙去掉公字改为沙姓。沙金威是汉朝的一位名将。沙玉,明朝好县官,尽心尽力为百姓做事。


乜(Niè)产生于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的采邑在乜城,其后人就把采邑名作为了姓氏。有一本古书《山左诗集》中说:“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是说山东的乜姓,源于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的后代。


养(Yǎng)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掩余、烛庸逃到楚国,楚王把养地(今河南境内)封给了他们,后来其子孙后代就以祖上的封地名“养”作为姓氏。另外一支养姓也形成于春秋时期,当时楚国有一位大夫神射手养由基,楚庄王被围困时,养由基与敌将比箭,一箭射中敌将咽喉,古戏《清河桥》说的就是这段故事。他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姓养。养奋是东汉武帝时期的名儒。


鞠(Jū)鞠姓出自姬姓,周始祖弃有支孙名叫陶,他出生时手心有纹似“鞠”字形,所以取名鞠陶,他的后世子孙便以鞠作为自己的姓氏。鞠武是战国时期燕太子丹的太傅,他曾经向太子推荐荆轲。鞠泳,宋朝文士,举为进士当官,议论朝政直言不讳,很受赞赏。鞠嗣复,宋朝好县令。


须(Xū)须姓源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有风姓国叫须句国,该国的国民则称须句氏,后来改为须氏。另外一支须姓出自芈姓,在商朝有一小国叫密须国(在今天甘肃省境内),其国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名中的“须”作为姓氏。还有一支须姓形成于春秋时期,当时在卫国有古邑名须,后来居住在那里的人们便以邑名作为姓氏。须贾是战国时期魏国中大夫。须用纶,明朝举人,当州官,体恤百姓。


丰(Fēng)春秋时期,郑穆公的儿子丰,在郑僖公时任大夫,他的孙子便以其名“丰”作为姓氏,而称为丰施、丰卷,后来他们的子孙也随之姓丰。另外一支丰姓源于上古,高辛氏时有丰侯且,他的后世子孙都以丰作为姓氏。此外,周朝时鲁国有丰丘,他的后代子孙也都以丰为姓。丰稷是宋朝徽宗时的御史中丞。丰熙,明朝状元,翰林学士,其子丰坊是书法家、吏部主事,家有“万卷楼”,藏书万卷。丰越人,丰坊的儿子,有诗文集《丰正元集》传世。


巢(Cháo)尧为帝时,有大臣巢父常居于山中,以树为巢,故称有巢氏。禹帝时曾封有巢氏之后建立巢国(今安徽境内)。在夏、商、周三代,巢国世代为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灭掉巢国,巢国后代公族便以原国名作为姓氏。巢元方是隋朝大业年间的太医博士。巢鸣盛是清代著名的孝子,人称贞孝先生。


关(Guān)夏朝时,夏桀是一个荒淫的暴君,有个叫关龙逢的贤臣曾去劝谏他,结果被处死,关龙逢的后代便姓关。另外一支关姓形成于春秋时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关任关令,相传老子西游出关时,为他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尹喜将此书传播于世之后,也追随老子成仙了,后代就以他的官名作为姓氏。关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他在三国时任蜀国的别部司马。关汉卿是元朝著名的戏剧作家,流传至今的作品有《窦娥冤》等数十种。清朝民族英雄关天培,与林则徐一起禁鸦片,守海关。


蒯(Kuǎi)商朝时有蒯国(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其国人后来以国名作为姓氏。另外一支蒯姓形成于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名得,受封于蒯,他的后世子孙即以封地名作为姓氏。还有一支蒯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卫庄公名蒯聩,他的后代子孙则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蒯通是楚汉之时一位著名的辩士。蒯祥,明朝人,修筑皇宫皇陵,是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蒯德模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曾经任夔州太守,以破疑难案件而著称。


相(Xiàng)夏朝有一个帝王叫相,他的后裔支庶子孙,有的就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另外一支相姓出自子姓,商王河亶甲居住在相地,后来又迁都他处,而仍然留居在相地的人,便以相作为姓氏。相荣是晋代的著名辞赋作家。相士芳是明朝文士,举为进士后当官,善诗文。


查(Zhā)查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形成于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顷公的儿子被封于楂,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封邑名作为姓氏,后去木为查,称查氏。还有一支查姓出于芈姓,春秋时期,楚国有公族大夫的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便以查为姓氏。查文徽是南唐后主李煜时的枢密副史。清朝有查慎行、查嗣庭、查嗣王栗都是海宁查家一族,都举为进士。


後(Hòu)後姓出自太昊氏,是上古东夷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後照的后代。现在“後”简写成“后”,但两种姓有不同的起源。後姓名人有:後敏,明朝文士,举为进士后来做官,他为人忠厚和气,性情恬淡自如,而对于政事勤力亲为,很负责任。後祺、後礼是清代的画家。


荆(Jīng)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今湖北西部),国号为荆,春秋初年改为楚国,荆君有庶出子孙则以原国号作为姓氏。另外一支荆姓是由楚姓所改,因避秦庄襄王之讳,便以原国名“荆”作为姓氏。荆轲是战国时齐国人,好读书,善于击剑,为人任侠仗义,受燕太子丹之使,刺杀秦王,图穷匕见,事败被杀。荆嗣是宋代都指挥使,身经五十余战,每战皆胜。


红(Hóng)红姓出自熊姓,春秋时期楚国公族有熊渠,他的长子熊挚,字红,被封为鄂王,其支庶子孙就以祖上的字作为姓氏。还有一支红姓出自刘姓,楚元王刘交的儿子刘富,初被封为休侯,后改封于红,为红侯,人称“红侯富”,其支庶子孙有人以祖上封邑“红”作为姓氏。红线是唐代的一位才女,通经史。红军友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


游(Yóu)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名偃,字子游,他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而郑国的创立者是周朝君主周厉王的儿子,所以,游姓远祖是周朝的王族。游恭,五代时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学者,典故“程门立雪”讲的就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图:游恭林间撰文)竺(Zhú)在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到了春秋时,其国君之后以国名“竹”为姓。汉代,有枞阳人竹晏改“竹”为“竺”,其后世子孙即沿用竺姓。另外一支竺姓源于古印度,属于外来姓氏,我国古代称印度为天竺国,有天竺国僧人来中国传教,他以国名“竺”为姓氏,后来,中国僧侣有的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父的竺姓。竺弥是汉朝的一位孝子。竺大年,宋朝学者,专心研究《礼记》,著有《礼记订议》。


权(Quán)商武帝武丁的后人有被封于权地(今天湖北境内),建立权国。春秋时期,楚国武王大败权国。权国迁走,不久又被巴国所灭,权国贵族子孙就以原国名“权”作为姓氏。此外,楚武王灭掉权国后,改权国为县,令斗缗为权县尹,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兵败后被杀,斗缗的后人也以“权”作为姓氏。权 ,唐朝的文人,在朝中做官。权邦彦是宋朝的东平知府。


逯(Lù)逯姓出自嬴姓,古代秦国公族大夫有人受封于逯邑(今天陕西省的境内),其后世子孙就以祖上的封邑名作为姓氏。另外一支逯姓是周朝楚国贵族同族的逯姓后代,都以逯为姓。逯鲁曾是元朝时的监察御使,为人刚介。逯中立是明朝文士,为人正直,因打抱不平被朝廷贬官。


盖(Gě)盖姓出自姜姓,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受封于盖邑(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北),他们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作为姓氏。盖姓名人有盖宽饶,汉代文官,为人刚正,看到朝中有不正之风,就不怕得罪人,向皇帝说明。盖延是东汉时的虎牙将军。


益(Yì)伯益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赐姓嬴氏,是后来秦国的始祖,伯益的支庶子孙当中有人以祖上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此外,在古代有益都县(今山东省的益都),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有的就以居住地名“益”作为姓氏。益寿是汉朝的著名人物。益智是元朝的怀远大将军。


桓(Huán)桓姓源于上古,黄帝时有大臣桓常,他是桓姓的始祖。另外一支桓姓出自姜姓,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在襄公被杀后,从莒国来到齐国,并且做了齐国的君主,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死后谥号为“桓”,即历史上的齐桓公,他的支庶子孙便以祖上的谥号“桓”作为姓氏。桓宽是汉朝的郎官,他编订的《盐铁论》是一部在当时产生了重大作用的著作。桓冲是晋代振威将军,他的儿子桓谦是晋代骠骑将军。


公(Gōng)公姓出自姬姓。周代时,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建立鲁国,其后世有鲁昭公,他把王位传给了弟弟姬宋即定公,定公把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和为都封公爵,世称公衍、公为,他们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的爵位“公”作为了姓氏。此外,还有许多带有“公”字的复姓,省文以后也转变成公姓。公鼐是明朝万历进士,曾经做过礼部侍郎。公家臣是明朝隆庆年间的进士。


万俟(Mòqí)东晋时,鲜卑族的万俟部落随拓跋氏进入中原,其部落族人后来以“万俟”为姓。另外,北魏献文帝三弟的后代有的改姓万俟。北齐有太尉万俟普,其子万俟洛,慷慨有气节,勇锐盖世,河套之战,大显威风,被封为建昌郡公。宋朝有诗人万俟雅言。


司马(Sīmǎ)相传帝少昊始设司马一职,掌管军政。周宣王时,帝颛顼的后裔程伯休父任司马,率兵打败了淮河中下游的古族徐戎(又称徐方、徐夷),立下大功,被赐姓司马。西汉司马迁著有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驰誉古今。三国魏有军事家司马懿,其孙司马炎建立晋朝。宋朝名臣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为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


上官(Shàngguān)春秋时期,楚庄王幼子名子兰,担任上官大夫。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子兰的子孙居住在上官,便以地名命姓。唐朝人上官仪,官弘文馆学士,工五言诗,他的诗作因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称为“上官体”。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能文善诗,十四岁为武则天草拟诏旨。


欧阳(ōuyáng)夏朝帝王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面,古代称山南为阳,所以蹄被称为欧阳亭侯,他的支庶子孙以封地命姓,形成欧阳姓。唐朝人欧阳询,曾编著《艺文类聚》,他的书法学二王(羲之、献之),楷书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人称“欧体”,对后世影响极大。宋朝人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夏侯(Xiàhóu)周武王克商后,分封先贤后代,访得禹的后裔东楼公,封之于杞。杞国被楚灭掉后,杞简公的弟弟逃到了鲁国,鲁国国君因为他是夏禹的后裔,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便尊称他为夏侯,他的子孙于是以“夏侯”为姓。西汉人夏侯婴,协助刘邦破项羽、入四川、定三秦,立有殊功,被封为汝阴侯,文帝时官至太仆。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两员大将,名夏侯惇、夏侯渊,皆勇武有力。


诸葛(Zhūgě)商朝时,伯夷的后裔被封在葛邑,为伯爵,世称葛伯,他的后代以葛为姓,其中一支迁往诸县(今山东境内),因当地有葛姓,所以新迁来的葛姓被称为诸葛,意为诸县葛氏。诸葛姓还有一支为陈胜手下大将葛婴之后,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世子孙便以诸葛为姓。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得以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今被传为智慧的化身。


闻人(Wénrén)春秋时,鲁国有个叫少正卯的人,他博学多识,主张革新,他讲学时孔子的许多学生被吸引过去。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高,远近闻名的人物,所以被称做“闻人”。他的支庶子孙有的便以“闻人”为姓,后来一部分闻人姓改复姓为单姓,成为闻姓。明朝人闻人诠,从学于王阳明,后中进士,官至御史,曾巡视山海关,督修长城四万余丈。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3-21
东方(Dōngfāng)上古伏羲氏创八卦,八卦以东方为尊,其后代支庶子孙便以东方为姓。东方姓另一支源于张姓,是汉朝东方朔的后人。东方朔之父名张夷,在他出生前便去世了。母亲田氏在他出生三天后也死了。东方朔由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所以取名叫东方朔。东方朔官拜太中大夫,他生性诙谐滑稽,出言幽默,但能洞察事理,直言切谏。相声界尊东方朔为祖师爷。


赫连(Hèlián)是西汉时匈奴族的姓氏,始祖为匈奴右贤王刘去卑。因匈奴单于曾与汉宗室女通婚,其子孙便以刘为姓,东晋时,匈奴铁弗部刘渊的曾孙勃勃拥兵自立,称大夏天王,自云赫赫与天连,便改姓为赫连。北齐人赫连子悦,为官清勤自守,官至都官尚书。北周人赫连达,一生征讨,功业显赫,官至大将军,被封为乐川郡公。


皇甫(Huángfǔ)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他的孙子以祖父之字为姓。西汉中期,皇父的嫡系子孙将姓氏中的“父”改为“甫”,形成今天的皇甫姓。东汉末有皇甫嵩,官冀州牧,封槐里侯。他的孙子皇甫谧,幼年家贫,常背书种田,很有学识,晋武帝屡征不就,只求借书,武帝便赠他一车书。唐朝人皇甫冉,十岁能文,张九龄称之为“小友”,天宝年间中状元,官至右补阙。


尉迟(Yùchí)为鲜卑族姓氏。南北朝时鲜卑拓跋部族的拓跋珪建魏国,史称北魏。鲜卑族中的尉迟部族与北魏孝文帝进入中原,以部族名命姓,形成尉迟姓。另外,北周时,功臣万俟兜被赐姓尉迟。唐朝大将尉迟恭,隋末归唐,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被封为鄂国公。太宗欲以女儿下嫁,尉迟恭不弃糟糠之妻,世人称道。因尉迟恭勇武有力,民间将他尊为门神。


公羊(Gōngyáng)春秋时鲁国人公孙羊孺颇有才华,他的支庶子孙以祖上名字中的两个字命姓,形成公羊姓。公羊姓今已融入公姓。战国时齐国公羊高,为著名的儒学家,曾著《春秋传》,起初只为口说流传,至汉初时,其玄孙公羊寿与弟子辑录成书,成为今天所说的《春秋公羊传》,流传于天下。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6-11
相当不错,不过怎么不全(没有完成)。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6-11
没完,很遗憾。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6-24
               中國百家姓,百家隨皇姓:
      基本的人們只知道的百家姓就是趙,錢,孫,李。但是中國只要有上百年歷史的朝代,都有百家姓,每一個執政者皇帝,都想將自已的姓列上第一位,老子是天下第一,說了算,當然我的姓肯定要天下第一姓,!所以說:中國百家姓,百姓隋皇姓。
    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是商代甲骨文的姓氏:帚楚,帚杞,帚周,帚龐,帚秦,帚即指婦人也!
   西漢“百家姓” 劉家天下:
   按語:
      公元前48—/33年,漢元帝命;任黃門官史遊,以世本為准線本;將秦統六國以前姓氏集360姓,357個字,以詞義押韻編寫成三字經一篇,開場白;急就奇觚/眾異,羅列諸物名姓字,分別部首居不雜廁,用日約少誠快意。免力免之必有喜。
   周千秋,劉萬歲,宋延年,史步昌,       衛益壽,鄭子方,趙孺卿,袁爰展,
高辟兵,秦眇房,郝利親,馮漢疆,        戴護郡,景君明,黃奉德,桓賢良,
任逢時,候仲郎,師猛虎,石敢當,        所不侵,龍未央,田廣園,榮惠常,        
烏承祿,令狐橫,朱交便,孔何傷,       公孫勝, 伊嬰齊,魯賀喜,崔國慶,
灌宜王,蕭彭祖,屈宗談,畢稚季,        昭小兄,程忠信,吳仲皇,攀愛弟,
崔孝襄,柳堯舜,藥禹湯,許終古,        賈友倉,姚得賜,燕楚韓,淳於登,
費通光,陳元始,嚴魏唐,薜雪客,        聶永將,杯恩舒,路正陽,掖容調,
霍聖宮,顏文章,祝恭敬,柏杜長,        虞財曆,審無妨,遍呂張,于邗南
曹富貴,過談忘。龐賞贛,李尹桑,        蔡敬業,成博好,閻歡喜,范建鄧,
苟真夫,茅涉藏,寧可嘉,附內黃,        蘭偉房,溫直衡,田驕兒,翠鴛鴦,
細奚梁,雍宏敞,劉若芳,丙邴箱,        毛遺羽,馬牛羊,尚次倩,丘則剛,
叔賓上,武世初,庶霸遂,殷滿堂,        媯段卿,冷幼功,染桂林,夏修疆,
減罷軍,褚回地,橋竇都,充申屠,        原輔福,宣棄奴,慈仁他,胡俠威,
潭平定,虞苟偃,余左地,憲義渠,        蔡游郭,孟伯徐,葛成柯,曾續配,
敦奇蘇,耿潘扈,閣並新,竺練朝,        痛無忌,向夷吾,姓名訖,遺失餘。
以上312個姓中只有公孫,令狐,淳於是複姓,其餘全是單姓,而都是常用姓,至今大部份是大姓。如:
方,房,常,王,文,章,牛,羊,湯,梁,臧,胡,余,徐,蘇,扈,至今仍是大姓。
                                                                                   1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6-24
回 13楼(guchenrui) 的帖子
  中國百家姓,百家隨皇姓:
      基本的人們只知道的百家姓就是趙,錢,孫,李。但是中國只要有上百年歷史的朝代,都有百家姓,每一個執政者皇帝,都想將自已的姓列上第一位,老子是天下第一,說了算,當然我的姓肯定要天下第一姓,!所以說:中國百家姓,百姓隋皇姓。
    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是商代甲骨文的姓氏:帚楚,帚杞,帚周,帚龐,帚秦,帚即指婦人也!
   西漢“百家姓” 劉家天下:
   按語:
      公元前48—/33年,漢元帝命;任黃門官史遊,以世本為准線本;將秦統六國以前姓氏集360姓,357個字,以詞義押韻編寫成三字經一篇,開場白;急就奇觚/眾異,羅列諸物名姓字,分別部首居不雜廁,用日約少誠快意。免力免之必有喜。
   周千秋,劉萬歲,宋延年,史步昌,       衛益壽,鄭子方,趙孺卿,袁爰展,
高辟兵,秦眇房,郝利親,馮漢疆,        戴護郡,景君明,黃奉德,桓賢良,
任逢時,候仲郎,師猛虎,石敢當,        所不侵,龍未央,田廣園,榮惠常,        
烏承祿,令狐橫,朱交便,孔何傷,       公孫勝, 伊嬰齊,魯賀喜,崔國慶,
灌宜王,蕭彭祖,屈宗談,畢稚季,        昭小兄,程忠信,吳仲皇,攀愛弟,
崔孝襄,柳堯舜,藥禹湯,許終古,        賈友倉,姚得賜,燕楚韓,淳於登,
費通光,陳元始,嚴魏唐,薜雪客,        聶永將,杯恩舒,路正陽,掖容調,
霍聖宮,顏文章,祝恭敬,柏杜長,        虞財曆,審無妨,遍呂張,于邗南
曹富貴,過談忘。龐賞贛,李尹桑,        蔡敬業,成博好,閻歡喜,范建鄧,
苟真夫,茅涉藏,寧可嘉,附內黃,        蘭偉房,溫直衡,田驕兒,翠鴛鴦,
細奚梁,雍宏敞,劉若芳,丙邴箱,        毛遺羽,馬牛羊,尚次倩,丘則剛,
叔賓上,武世初,庶霸遂,殷滿堂,        媯段卿,冷幼功,染桂林,夏修疆,
減罷軍,褚回地,橋竇都,充申屠,        原輔福,宣棄奴,慈仁他,胡俠威,
潭平定,虞苟偃,余左地,憲義渠,        蔡游郭,孟伯徐,葛成柯,曾續配,
敦奇蘇,耿潘扈,閣並新,竺練朝,        痛無忌,向夷吾,姓名訖,遺失餘。
以上312個姓中只有公孫,令狐,淳於是複姓,其餘全是單姓,而都是常用姓,至今大部份是大姓。如:
方,房,常,王,文,章,牛,羊,湯,梁,臧,胡,余,徐,蘇,扈,至今仍是大姓。
                                                                                   1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6-24
以后将陆续发有唐,宋,元,明,清,台湾,现代的百家姓,给充足我们胡氏宗亲网的活耀成分,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06-24
回 10楼(hawkins001) 的帖子
此楼主可能成为我的知音宗亲,非常爱好古姓氏,我想知道虞舜帝八十个不同姓而同宗,同血缘的真实资料,胡永秀,QQ997910717,13905897728,白头翁鸟胡姨图腾神鸟,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9-07-11
宋朝百家姓:趙家天下:
    人們通常認為:百家姓只有;趙,錢,孫,李是中國唯一的百家姓,認為其中的排列是根據人口多少來排列姓序的,其實不是這樣的。
  《趙姓》是皇帝的本姓理所當然要放在第一位的。
  《錢姓》是五代十國吳王的姓氏。吳國是指錢塘(杭州)一帶。當代吳王後裔除了接受趙姓皇帝的直接領導之外。而且出資支持了趙姓皇帝打江山。所以給他排第二位。
  《 孫姓》是戰國時吳王錢叔的正王國妃的姓氏。
  《李姓》是前朝唐王朝的姓氏。趙皇崇拜唐朝太宗所以也給排在重要位子。
  《周,吳,鄭,王,》是依據皇太后,皇后,皇妃的姓氏排列。其他是依據字義音韻而編寫的。
宋朝列518個姓,王,李,張,趙,劉,陳,楊,吳,黃,孫,郭,胡,呂,高,宋,徐,程,所占人口比例都在%1以上。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胡沈楊,     韓朱秦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陶魏薑,
   戚謝鄒喻,柏水竇章,雲蘇潘葛,奚范彭郎,     魯韋昌馮,苗鳳花方,俞任袁柳,豐鮑史唐,
   費廉岑薜,雷賀倪湯,騰殷羅畢,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皮卡齊康,伍余元卜,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姚邵堪汪,祁毛禹狄,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談宋茅龐,能紀舒屈,項祝董梁,
   杜阮監閔,席季麻強,賈路危裘,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鐘徐邱駱,高夏蔡田,樊韓淩霍,
   虞萬支柯,咎管盧莫,經房繆尤,幹解應宗,     丁宣賁鄧,郁單杭洪,包褚左右,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裴陸榮翁,苟羊於惠,甄媯家封,     芮羿儲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車候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宮,     甯仇欒暴,甘鈄萬戎,祖父符劉,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郜黎薊薄,印宿白懷,蒲台從鄂,     索咸籍賴,卓蘭屠蒙,池喬陰鬱,胥能蒼雙,
   聞莘党翟,潭貢勞逄,姬申扶堵,冉宰酈雍,     谷璩桑桂,濮牛壽通,邊扈燕冀,郟閆尚農,
   溫別莊晏,柴翟閻充,慕連菇習,宦艾魚姚,     向古易慎,戈廖庚滕,暨居衡步,都耿滿容,
   匡國文寇,廣祿闕東,毆殳沃利,蔚越葵隆,     師鞏庫聶,晃勾敖融,冷訾辛闞,那簡饒空,
   曾母沙乜,養鞠須豐,巢關蒯相,查後荊紅,     游竺權逯,蓋俊桓公,騰漢淮濟,謇騫麥新,
   莒惲眾褒,犁利昌吉,馬蒿芝寒,付傅槐柳,     山古石水,海陸空軍,狄風雨歸,萬俟司馬,
  上官歐陽,夏候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      尉遲公羊,澹台公治,宗政濮陽,淳于單于,
  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顓孫,鐘離宇文,      長孫慕容,鮮於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
  仇贤子东,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      拓拨夹谷,宰文谷深,晋楚闫法,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      岳帅缑元,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        第五言语,百家福姓。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9-07-11
   元朝痛恨“百家姓”
     元朝对大姓的敌视:本奏杀净张,王,刘,李,赵,五姓人,幸元顺帝不准,否则五大姓遭秧。
元人从贝加尔湖东部兴起。蒙古骑兵六次南下最终消灭南宋。成为中华大地的统治者。建立了元朝。
     这是汉族第一次被外族所统治。以蒙古贵族为主的元朝政权迫害着汉人,汉族遭到自炎黄以来前所未有的虐待,屠杀。人口急剧的下降~~~。
   元朝蒙古族十分敌视汉族,所以对汉族宗谱进行毁灭性的抄缴焚烧。有的人藏匿宗谱处以极刑《元史顺帝纪》。专门记载这样的一件事件;蒙古族出身的高级领导“承相”伯颜,非常仇恨汉人。于至元三年(1337)年上书顺帝;请求杀净张,王,刘,李,赵等五姓汉人。幸亏顺帝没有答应这个血腥野蛮的请求。从中证明蒙古族对汉族的极端催残。
   元顺帝也算得上一个明君贤主,他创建了元朝盛世。顺帝时期的人口是元朝的顶峰。全国人口又回升到8700万人。(中国人口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