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湖胡氏追源(一) 2011-01-30 12:50:27| 分类: 樟湖民俗 | 标签: |字号大
http://hjy456456.blog.163.com/blog/static/223608120080215196765/本文引用自胡敬勇《樟湖胡氏追源(一)》
一、胡氏来源
胡氏源出于妫姓,是帝王虞舜的后代。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今河南淮阳),子孙以谥为姓”。“胡公”姓妫名满,妫满的后代以妫满的谥号为姓氏,就是胡氏。妫满有三子:长子犀侯,公元前1107年继位为申公,以封地为氏陈;次子臬羊,公元前993年继位称为相公,以父谥为氏胡;三子广,广后来周朝另封为安定使(谓其后子孙改姓胡氏)。
胡姓来源系出多支,周时有两个胡国。一为姬姓胡国在河南郾城县西南(有说漯河市东),另一个为妫姓胡国在安徽阜阳,春秋时,两个胡国先后为楚国所灭,其后这两个国君之裔孙亦以国姓,均称胡氏。还有历史上的“胡人”,即北方的少数民族,也有易姓为胡的,以便与中原人士交往。比如北魏献文帝的大哥纥骨氏(鲜卑族),在孝文帝(471—499年)拓跋迁都洛阳后就易姓为胡。勒勒族也有姓胡的,后周的胡琮就是其中一个。安徽绩溪“明经胡氏”,为李唐皇室之后,原来唐朝末帝唐昭宗李晔,于公元901年为朱温杀害后,何皇后为防满门抄斩,让太监胡三暗地把刚生数月的李昌翼带出皇宫,隐居绩溪,改为胡昌翼,生子胡延正。近代大学者胡适是其后。
西晋末年永嘉二年(308年),胡姓与其他林、黄、陈、郑、何、曾、丘七姓族人家一起经江西,始入福建,主要在泉州、漳州、永定等地开枝散叶。
二、迁徙史略
胡氏发源于河南淮阳一带,三国时显于魏,居安定(今甘肃省境内)。此后子孙逐渐向其他各地播迁,至唐代成为安定和河南新蔡两地的望族。
胡关的六十一世胡贇奉使南唐(937—975年),由洞庭迁居金陵,生四子:长子胡邺生子三,长子胡霸(总八十九世),是江西吉安(庐陵)、值夏(芗城)的始迁祖,字长善,讳杲又名炳,南唐时金陵(今南京)人,任吉州府剌史,后进封庐陵郡开国侯,被奉为南迁闽、粤、赣胡氏始祖。北宋仁宗年间,其后裔胡万九郎,字长盛,任职泉州巡务,自赣宁都迁福建汀州府(今长汀县)胡家坊开基(总九十一世),生子三:长胡五郎、次胡六郎、三胡七郎。胡七郎八世孙胡有通(总九十八世),生于1299年,由福建永定县下洋于元朝末年迁丰顺县汤坑开基,成为胡氏入粤始祖一世,后裔分布在广东省梅州、五华、平远、惠州、河源、龙川、紫金、汕尾、中山、新会、顺德、揭阳、普宁等地
“胡厝林”位于闽江上游延平湖南岸、樟湖新镇的东北端,三面临湖,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犹如在湖面与樟湖集镇之间镶嵌上一块绿翡翠。樟湖镇库区搬迁之前,“胡厝林”与坂头街仅一溪之隔,胡氏族人称之“对面山”,山顶海拔118米。
“胡厝林”是樟湖胡氏宗族的风水林。据传樟湖胡氏祖先在明朝成化年间,将“对面山”定为族人死后的入葬地,圈定150亩林地,开始蓄林,并立下族规:在墓林范围内任何人不得动其一草一木,墓林内枯木,除非在族长点头后,方可允许族中寡妇打柴砍伐,其他人不得占用,否则,触犯族规将受到严厉惩罚。此后,族人自觉养成护林风气,历经500多年风雨沧桑,竟成规模。1993年,因水口电站库区蓄水,淹没“胡厝林”林地三分之二,现仅存50亩。
2005年秋,胡氏族人邀请福建林业技术学院组织专家对“胡厝林”进行调查,发现林中不同树种竟有120种之多,最长树龄达450年以上,百年树龄的有165株,其中以木荷树居多,但不乏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花榈木。专家一致认为:“胡厝林”是南平至福州之间闽江近岸绝无仅有的一片低海拔原始次生林,冠之以“百里闽江第一林”称号当之无愧。
“胡厝林”虽紧临樟湖集镇闹市,人类活动频繁,却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自然生态体系。近年来,人们在“胡厝林”修建了气势恢宏的牌坊、环山水泥通道、上山石阶、望江亭、千秋阁、夜景工程。据胡氏族人介绍,计划将“胡厝林”开发成森林旅游公园,向群众开放。
本文引用自胡敬勇《樟湖胡氏字辈顺序》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 安定胡氏(长房)支谱
“始迁祖金庐公,讳炉,兄弟四人,排行第三。长迁河南,仲迁江西,四迁浙江。金庐公于唐代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入到福建梅溪,后裔历32代,可溯始祖尧烈公,
字派:允敦仁孝,茂德克光,尊祖敬宗,永世兆昌。启虞绍尧,弼忠宪章,诏锡玉凤,裕昆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