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386阅读
  • 2回复

[★★★【胡姓逸事】]梁氏族谱专题:胡妃之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10-21
作者:梁振荣(整理)    更新时间:2007-9-23 23:36:46    浏览次数:199
  我整理了一下各家族谱关于胡妃之难的记载:
[ 宋末有一位胡妃(别书记作苏妃),因触怒皇帝被贬入冷宫。她从宫中逃出,扮作民妇到河边寻船,适逢珠玑巷财主黄贮万运粮到临安,船泊码头,黄见胡妃貌美,收留为妾,隐姓埋名带归南雄。皇帝发现胡妃失踪,降旨兵部尚书张钦行之各省缉访缉查。查了一年无结果,兵部便谎报胡妃已死。几年后,黄家一叫刘庄的仆人因过失受主人责罚,怀恨于心,就向官府告发黄贮万收藏胡妃有罪。兵部官员闻知,惧被劾为欺君,便隐匿不奏。为灭口起见,乃禀告皇帝说珠玑巷有匪情,请准许建寨驻军,意欲借此平毁该村。幸好当时兵部有个官员叫梁乔辉,是南雄珠玑巷居民罗贵的亲戚,他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派遣家人,急忙星夜赶回广东通风报信。罗贵等见大祸临头,马上南迁。。。胡妃怕连累众人,遂投井自尽…… ]

[ 宋季间,有宫人苏氏,貌美性淫,贪私无已。一夕,上幸宫,失调雅乐,上怒,命下冷宫。时季宋宫禁不严,妃乃潜逃,无人知觉,(引者注:一说苏妃与东宫不合,越宫潜逃)自度不可复入,因扮作游妇,混杂京省,踪迹漂泊,所遇辄投。时有富民黄贮万,系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人。贮万备船运粮上京,遂得至关口市下湾泊船只,备牲酬福。时有歌舞近前,似有献媚之态。万见女貌美,稍有意挑之,女即下船与万言娓娓不己,愿托以终身之事,因载而归。后来上行敕复取苏妃,而不知逃亡矣。上怒,敕兵部尚书张钦行文各省缉访,经年无迹,乃复上准歇,不行追究。不知贮万所遇女子,即苏妃也,己改姓,贮万己纳之为宠妇矣。一日其家人刘壮因隙出走,扬泄弊端,传溢京省。兵部官知此,恐上究因,乃诈谓民违法作孽,会同五府六部所有文武官僚共掩前迹,密行计议,欲芟洗其地以灭迹。伪称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有贼作乱,流害良民,冒挟圣旨准行,以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地方,择地建筑寨所,聚兵镇守,庶国泰民安等事。时贵祖(引者注:即珠玑巷贡生罗贵)有婿梁乔辉,现在京都任兵部职方司,得闻声息,遂遣家人密报。未旬月,部文行批,立令照议,严行迁徒。时始兴郡牛田坊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莫不嗟怨惶惶。惟珠玑里居民九十七家,贵祖密相通透,团集商议,以为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大家向南而往,但遇是处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及无恶势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即签名团词,赴县陈告,准立文案文引,仍赴府告准案结引,立号编甲,陆续向南而行。” ]

[ 溯我族由雄南下之始,据旧谱云;宋度宗咸淳八年九月,祀明堂,贾似道为大礼使。礼成,幸景灵宫。将还,遇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贵嫔之兄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辇还宫。帝曰:平章得毋不可。显祖绐曰:平章已允。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固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嫔为尼,似道始还。由是贵嫔出宫,作钞化状,肆行丐食。有南雄保昌县富民张贮万,运粮入京,船泊关口市,备牲酬福。此女下船乞食,衣虽褴缕,而艳异常人。张怜其无依,遂挈归保昌牛田坊。…… ]

[ 也有一说是:相传南宋度宗咸淳八年(公元一千二百七十二年),贾似道谗害胡妃父兄不得而转祸得宠于度宗的胡妃。胡妃含恨出逃至珠玑巷,贾似道就以珠玑巷人欲谋反遣兵卒血洗,企图除掉胡妃。一时间十里生灵涂炭。士民纷纷捆扎竹筏沿江逃难。胡妃不愿连累乡亲,不愿遭受残暴,含泪与乡亲告别后,跃身投入古井之中。珠玑巷现有胡妃井遗迹。]
图:南雄珠玑巷
  这些传说被载入许多家族谱中,因而得到广泛的流传,但是据暨南大学历史系陈乐素教授考证,此说是不可信的。一是宋代并未有贵妃逃走出宫的记载;二是各家族谱对此事发生年代的记载出入很大,有说在绍兴年间,有说在德祐年间,相差一百多年;三是文章中使用了明朝以后才出现的官衔和地名,显然是明代以后的人根据传闻所记,不能认作信史;四是它解释不了何以在罗贵南迁之前几年珠玑巷人已纷纷南迁的原因。故此,只能以传说视之。不过,由于传说具有传奇性的故事情节,为文学界与旅游业界更乐于采用,所以现在的珠玑巷除了保存胡妃塔、胡妃井古迹以外,更新建了胡妃纪念馆。
  是苏妃还是胡妃?查《宋史·后妃列传》从南宋初的高宗到南宋末的度宗,均无苏妃其人,亦无那个妃子“失调雅乐”被打入冷宫,或“与东宫不合”而潜逃的记载。至于“越宫潜逃”也不合情理。即使南宋时期,临安草创,宫禁条件差些,但毕竟宫禁森严,一个宫中女子私自越宫潜逃是不太可能的。至于胡贵嫔的情况,《宋史·贾似道传》有记述胡贵嫔被贬为尼之事,与小榄麦氏族谱所述同,而贵嫔出宫为尼以后的情况,史书无记述。胡贵嫔流落珠玑巷有没有可能呢?苏妃是不是胡妃之谐音?值得研究。
  上述南迁缘由,史书、州(县)志均无记载,纯属民间传说。从这次南迁的规模和时间来看,确实事出有因,绝非偶然。这三十三姓九十七家结伴南迁的至少有上千人。小榄麦氏族谱记载,单是麦氏兄弟五人“相与挈家两百余口”。可见珠玑巷几乎空巷南迁了,而当时珠玑巷附近的村庄却没有这种情况。那么,是什么原因迫使珠玑巷人南迁呢?是天灾吗?天灾受害的不可能只是珠玑巷;是金兵压境吗?避兵也不可能只是珠玑巷。可见珠玑巷人这次南迁是因为发生了不寻常的事情。如为首南迁的罗贵,是个贡生,全家南迁男女十九口,其中有家佣八口。象这样一个相当富裕的家庭,非有特殊事故是不会迁徙的。又从迁徙的时间来看,正月初五告县申请,十六日出发,正是春节,年宵期间,非有特殊事件也不会那么匆促南迁的。这特殊事件很可能就是传说中听说牵动朝野的胡妃之难。作为一种传说,流传了几百年,总非纯属偶然。史书不载的原因,可能是因此事在封建礼教下,事关宫禁,官方正史讳而不谈,避而不记,所以便流为民间传说了。明代西安府同知梁维栋是恩平圣堂梁氏后族,“天启乙丑年(1 6 2 5)解绶归来,自号空空子,曾多次往返梅关,涉历浈水,顾盼珠玑”( 我圣堂梁氏族谱序 )他对珠玑巷是比较了解的,在《珠玑怀古诗》中有“恨少贞珉传往事,满途燕雀语”之句。这“恨少贞珉”的往事隐约指的可能就是宋妃之事。清·潘兰皋《珠玑巷诗》有“停车数问当年事,父老低徊感慨同”之句。这个为父老所低徊感慨的当年事,指的可能也就是宋妃之事。
  经过对复杂史实的梳理,我们可以知道:从中原迁到珠江三角洲,先民们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南宋初年,因避金兵侵犯而自中原迁到南雄。过了150年左右,至南宋末年,又因避元兵侵犯而自南雄迁来珠江三角洲。以后经过元代约100年岁月,至明代前期,他们在珠江三角洲各县扎下根来了,各姓才纷纷编写族谱。这时距中原南迁约300年左右,距珠玑南迁也100多年了。编族谱者对往事已难逐一查考,故采纳了一些传说。而且他们对中原祖居地已经淡忘,因而把第二故乡南雄看作是“根”之所在,也就合乎情理了。
  在珠江三角洲繁衍起来的珠玑巷的后代,始终都记住他们祖先的这块发祥地,总以为在那里还存活着他们的宗亲,所以近几百年来不断有人去珠玑巷寻根谒祖。其实,经过宋末大迁徙和元兵的杀掠,珠玑巷已物是人非了。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有两位珠江三角洲人曾到珠玑巷寻根问祖,结果大失所望。这有他们留下的诗句为证。梁维栋(恩平圣堂梁氏后族)诗云:“珠玑遗迹动凄其,厌说前朝有徙移。旧路人非荒草在,故园春尽落花知”。黄公辅(新会人)诗云:“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已无故老谈前事,那得新闻访旧支!”虽然这两位诗人都还把珠玑巷当作故园,但它已荒芜得令人伤心,既找不到故老,也访不到宗亲(旧支)了。

[http://www.xiema.cn/web/viewarticle.asp?userid=884492&lanmuid=5990916&contentID=1159509]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0-21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8-15
       听说过一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