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3756阅读
  • 16回复

石溪胡氏源流世系略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10-30
— 本帖被 胡铁华 设置为精华(2007-11-01) —
石溪胡氏源流世系略考

    源流世系,是一个区分和划分不同的宗族或家族历史的谱谍学概念,属于历史学范畴。前者主要是以考察同一姓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的历史为主,源流清晰了,世系自然明确;后者主要是以考察同一姓族以男性子孙为中心排列的顺序为主,世系明确了,源流自然清晰。
    按照中国宗法制度惯例,往往把某个姓族的源流追溯到三皇五帝及其止于三代之前的后裔,而把其世系分为内外两纪。从其始迁祖开始上溯以往至三皇五帝及其止于三代之前的后裔的世系称为外纪世系,从其始迁祖开始下及以后的世系称为内纪世系。因此,一个姓族的源流世系,就是这个姓族的发祥史、发展史和变迁史。
    古人说:“叙本系而明世次,述始封而别亲疏”。中华胡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宗支繁多,流播甚广。胡氏,中华著姓。在全国依次排列的100个大姓中列第13位。其源流,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时代的胡部落,稍后可追溯至五帝之首黄帝的臣子胡曹及五帝之末的舜帝;有史可考则追溯至周武王时代的妫满(胡公满)。
    即使只是中华胡氏著姓中的一支,石溪胡氏也像中华胡氏,一样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样的宗支繁多,流播甚广。那么,作为中华胡氏的一员,作为石溪胡氏的后人,就不能不知晓自己的根生自何处,自己的源发自何方。只有认清自己的根源,才能使祖德宗光世世不绝,才能使嗣恩后荫代代相传。
    石溪胡氏,即发祥于太始祖满公、发端于始迁祖端洪公、世代繁衍生息于石溪河流域的中华胡氏著姓中的一支。其世次,传至今日百余代,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因此,本文试以时代更替为经,地域变迁为纬,围绕源流的兆始终迄、世次的衔接承继、宗支的派衍嗣湮等三个宗族历史变迁的脉络,对石溪胡氏之源流世系的历史,郡望、堂号的来源,作一番简略的考辨。考辨的依据,一是《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二是《左传》,三是《石溪胡氏创修、续修、三修族谱》,四是《胡姓史话》,五是有关史料古籍。

    一、胡姓简说

    一> 胡姓来源
    1、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县),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2、出自姬、归二姓,以国名为氏。 ① 一个是姬姓胡国,在今河南省漯河市东。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 ② 一个是归姓胡国,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
春秋末期,姬、归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子孙都以胡为姓,国人都以胡为氏,称胡氏,形成两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为胡姓。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胡(纥)骨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称胡氏。另汉代太御胡广,本姓黄,后改为胡姓,其子孙以胡为氏。又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后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增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后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后世子孙皆为胡姓。
    二> 胡姓始祖
胡姓始祖胡公满。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省永济南),所以后代又以妫为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阳、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死后谥曰胡公,史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史称河南胡氏。故胡氏后人尊胡公满为胡姓的始祖。
    三> 胡姓迁徙分布简说
    胡氏的起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
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至汉时,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即安定胡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姓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姓遂迁入福建。
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再以后,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湾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胡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的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的13%。

    二、石溪胡氏的郡望

    郡望,指的是居住在某一地区的某一姓氏中地位最高的家族。宗族郡望的历史,源于魏晋时期。当时,统治阶级实行“九品官人法”,各地门阀大姓垄断政治权力,被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并为当地所仰望;而寒门被屏弃不齿,称为“庶族”。当代仍以郡望称其家族,乃魏晋流风遗意。宋元特别是明清以后,郡望日渐失去其本来意义,并逐渐演变为姓氏的一种标志,而不再受地域局限。大凡山川河流、地理村落之名,皆可作为郡望名称而被宗族使用了。
    胡姓历史上的著名郡望,主要有安定(今甘肃固原)、新蔡(今河南新蔡)、弋阳(今河南潢川)、定城、义阳(今河南信阳)、洛阳(今河南洛阳、户县(今陕西户县)、河东(今山西永济)、清河(今河北南宫)等地。
石溪,沅水分流。发源于武陵山脉,北连浬水,南接沅水;自桃源县双溪而下,经福善岗、列甲桥,穿贾家洲,绕石板坪,过麻溪桥,汇于九溪,流经漆河、白洋河而入沅水。自贾家洲至麻溪桥一段,名之石溪。
    我宗族以石溪冠名,称石溪胡氏,就是以始迁祖万一公终葬之地石溪,作为宗族的郡望的;石溪流域便成了我宗族发祥之地。以石溪冠名,在于区别桃源北路其他胡姓宗支。
 
    三、石溪胡氏的堂号

    堂号,指的是某个郡望中某一个房支的称号,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及地方府、州、县名。如安定堂即取自于安定郡;又如苏湖堂即为纪念北宋教育家胡瑗而创建。
    随着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出现若干分堂号的现象。总堂号代表的是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意后人不忘其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的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共有一个堂号的现象,如王、胡两姓共用清河堂。但家族自创堂号他族是不能使用的,如苏湖堂。
    胡姓历史上的堂号,著名的有:总堂号安定堂、清河堂;分堂号庐陵堂、绩溪堂、苏湖堂、淮阳堂、敬爱堂、履福堂、笃敬堂、惇仁堂、本始堂等。
    总堂号安定堂,其名称源出安定郡而家族意义则源于胡质、胡威事迹,始建者则为唐末诗人胡曾。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后设于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唐初称安定为泾州。安定堂的名称即源出于此,足见安定在胡姓历史上的地位。胡质,三国魏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字文德,胡氏第五十世祖。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卒谥贞侯,追封阳陵亭侯。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字伯虎。官至徐州刺史,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质、威父子清慎,祖孙数代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因胡质、胡威父子原籍淮海(淮海,地域泛称,泛指今安徽省东北部的淮北、宿州,河南省东北部的永城、夏邑、虞城、兰考,江苏省徐州市等三省彼此交界的广大地区)寿春县,且先后为国镇守边关,又均卒于安定,从此子孙留居安定,故以安定为郡望。唐懿宗时期(公元859至873年),湖南邵阳秋田人胡曾,应试不第,于是入四川节度使路岩幕府任掌书记,再入汉南藩镇高骈幕府任从事。平生志向远大而命不济,于是以诗寄怀,著《安定集》行世,著《咏史诗》149首(载入《全唐诗》)。在湘入蜀,其书斋均以安定堂名之。从此,胡姓郡望与堂号合二为一,称郡望则曰安定,称堂号则名安定堂。自此以后,江、浙、徽、赣一带及自江、浙、徽、赣迁于湖广一带的胡姓,又常常以淮海家声远、苏湖世泽长为题,书于门楣,以示家世荣耀,源远流长。
而苏湖堂,则源于纪念北宋教育家胡瑗而创建。
    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出生于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县)。因祖居安定,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1042~1056)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后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著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均入《四库全书》;另有《论语说》、《春秋口义》。胡瑗出仕前,曾在苏州、湖州讲学二十多年,特别是主持湖州州学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其教育思想实践于湖州,成熟于湖州,湖州在他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湖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对湖州的山水眷恋不已,最后他选择了湖州作为安息之地。因此,胡瑗一支,其后人即以苏湖堂作为宗族堂号而世代流传下来。  
    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63年),胡氏第二十七世祖胡安,因是著名儒学家,奉诏来四川讲学,遂自安定迁居于临邛(今四川邛崃市)。与此同时,胡瑗先世也从安定迁居于陵州(今四川仁寿县)。三国魏时代,胡氏第五十世祖胡质居寿春(今安徽寿县),其从兄胡昭长子胡济(次子泛)从寿春迁居于泰州如皋(今江苏如皋市)。故石溪胡氏与海宁胡瑗家族,于第二十七世时代同时从安定迁入四川,于第五十世时代同居于寿春,其流播迁徙脉络清晰,渊源有自,共同以诗书明世、耕读传家,且共用苏湖堂堂号。
    至今江、浙、徽、赣一带及自江、浙、徽、赣迁于湖广一带的胡姓后人,仍常以苏湖流芳四字书于门楣,以淮海家声远、苏湖世泽长作为宗祠对联用语,其渊源就是胡质、胡威父子原籍在淮海寿春,胡瑗曾讲学于苏州、湖州,其意义就是以示家世荣耀,源远流长。
    石溪胡氏亦以苏湖堂为堂号。
 

    四、石溪胡氏源流世系断代考

    一>    胡氏统宗本始世系图(44世)
    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牛峤-瞽叟-帝舜-商均-毁仲-珀-耆-良-兴-克-弗-虢仲-宇-合元-丕-珍-玄通-恢-抚-伯盛-奢-整-元则-述-悫-伸和-宝昂-志-雅-次豹-敷-节-超-逊-庆-禹-文科-阏父(满公之父)
    二>    石溪胡氏的上古源流与外纪世系
    1、上古世系――陈国时代:传二十世。约自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500年,约历600年。其世系依次为:
    太始祖满公—皋羊—突—圉戎—宁—孝—灵—燮—圉—鲍—杵臼—欸—朔—平国—午—弱—悼—吴—柳—越
    太始一世祖满公:虞舜第三十三代孙,氏有虞,名满。虞阏父的儿子,因其父亲作周武王的陶正官有功,得娶其大女大姬为妻,袭恩受封于陈(河南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赐姓妫,死后诏谥胡公,史称“陈胡公”、“胡公满”、“满公”。这三个称谓的具体含义是:1、陈胡公:“陈”是封国名,“胡公”是谥号,合称 “陈胡公”。2、胡公满:“胡公”是谥号,“满”是名字,合称“胡公满”。3、满公:“满”是名字,“公”是尊称,合称“满公”。现在已知的奉满公为太始祖的姓氏有胡、陈、田、虞、姚等“妫汭五姓”。胡姓得源于满公谥号。配姬氏,生二子:长子犀侯,幼子皋羊。长子犀侯,卒谥申公,无子止。皋羊庶传。
    太始二世祖皋羊:满公幼子。名皋羊,承父统袭封陈国,卒谥相公。生子一:突。嫡传。
    太始三世祖突:皋羊独子,满公嫡孙。名突,承父统袭封陈国,卒谥孝公。生子一:圉戎。嫡传。
    太始二十世祖越公:太始祖满公第二十世孙,周敬王庚子岁(约公元前501至479年)承父国统,为大夫庆父所弑,卒谥湣公。配宋氏,生子十九人,第六子胡澄去国避难。其余十八子不知所终。庶传。
    从满公到越公约600年的历史,正是周朝从强盛逐步走向衰弱的历史,也是胡姓早期先民发展壮大、与其他氏族先民共同创造早期中华文明的历史。此一时期,除十七世祖悼公因“未立而亡”未受诏谥外,其余十九位均受诏谥,世受殊荣。二十世祖世居宛丘,无人迁徙。到越公时代,即东周中叶,越公为手下大夫庆父所弑;周天子名下的封国――陈国也为楚惠王所灭,陈国成为楚国的一个属县。传承约600年的陈国历史由此而终。
    2、受姓世系――安定时代:传三十八世。约自公元前500年至东晋末年(公元420年),约历1200年。其世系依次为:
    受姓祖澄公-贵-鳞-宏-武-怀-安-鉴-源-景-昭-建-涵-文-敏-崇-刚-元成-聪-崇禧-贤-宠-广-简-敬-平-班-辛-贞-质-威-宪-彪(遵)-奋-华-哲-明之-德基
受姓一世祖澄公:越公第六子,满公二十一世孙。名澄,字汝清。居民籍。越公被庆父所弑、陈国被楚国所灭之后,为躲避战乱,澄公从世居地宛丘迁往安定(今甘肃镇原县境内),并以满公谥号胡为姓,成为胡氏受姓祖。配蔡氏,生子一:贵。嫡传。
    受姓二世祖贵公:澄公独子,满公二十二世孙。名贵,字德高。居民籍。配鄢氏,生子一:鳞。嫡传。
    受姓三世祖鳞公:贵公独子,满公二十三世孙。名鳞,字御龙。生秦始皇时(约公元前230至210年)。配姚氏,生一子:宏。嫡传。
    此一时期,经历了东周中晚期、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东西晋等五大朝代(或历史时期)。其中除去两汉、两晋有一段短暂的太平盛世,造就了中华姓氏史上最初的华夏著姓――安定胡氏以外,其余时期大都战乱频仍。因此,此一时期胡姓祖先的迁徙也相对频繁。
    澄公传七世至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63年)的安公。安公:字永宁,生于汉惠帝时,卒于汉文帝时。配秦氏,生一子,名胡鉴。安公因是著名儒学家,奉诏来四川讲学,遂自安定迁居于临邛(今四川邛崃市)。
    安公传四世至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的景公。景公:字朝京,配朱氏,生子一,名胡昭。汉武帝元狩间(约公元前122至117年),奉诏出任河南尹(执掌地方军政大权的最高首长),遂自临邛迁居于侯氏(今河南省偃师市)。
    景公传九世至东汉光武帝时期(公元25-56年)的元成公。元成公:字功立,东汉建武间(约公元25至55年),奉诏出仕右扶风尹(今陕西扶风县)御寇有功,遂自侯氏迁居于华容(今湖北省监利县)。配翟氏,生子一,名胡聪。
    元成公传十一世至东汉献帝时期(公元190-220年)的辛公。辛公:字广勤。辛公因避世仇,遂自华容迁居于武陵石公桥(今湖南省常德市)。配夏侯氏,生子一,名胡贞。
    胡贞:辛公子。一名真,字正固;更名敏,字通达。辅魏武(曹操)开基;魏文帝时(公元220至223年)出仕淮西都督,封乐定侯(一说永宁侯)。配吴氏,生子一,名胡质。
    质公:贞公子。字文德。魏正元间(公元254至256年),出仕荆州刺史,累迁大都督。赐爵关内侯。不久自武陵石公桥迁居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配陶氏,生子一,名胡威。
    质公传五世至西晋时期(公元265-317年)的奋公。奋公:字有志。西晋永嘉间(公元307至313年)出仕左仆射,封镇国大将军。遂自寿春迁居于宿迁(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配梅氏,生子一,名胡华;生女一,名胡芳。胡芳选为晋武帝(司马炎)贵妃。
    自安定以来,胡氏从此复显,也从居民籍变为居官籍。
    奋公传三世至东晋永昌、太宁年间(公元322-325年)的嫡孙哲公。哲公:字若智。袭父(胡华)荫封骠骑将军。配石氏,生子二,长子明之,次子懦(他迁)。哲公遂自宿迁复迁于武陵石公桥(今湖南省常德市)。
    明之:哲公长子。名彬,字明之,一字用光。东晋中叶(公元343至373年),入参东晋大将刘牢之军事,因击前秦王符坚有功,加左仆射。配米氏,生子八,依次为:德洋、德溢、德昭、德基、德溥、德彰、德润、德盛。德洋、德溢、德昭、德溥、德彰、德润、德盛七子传衍不详。唯四子德基传衍甚繁,各有世次。
    受姓三十八世祖德基公:明之公第四子,满公五十八世孙。字履,一字本立,名德基。公元361至365年间,出仕西晋江州(古豫章,今江西南昌)刺史,遇兵变殒命,葬于衡山之麓(今长沙岳麓山),始居长沙。配黄氏,生二十三子,以宁为字。石溪胡氏由十二子相宁庶传。
    二十三宁依次为:长子同宁,次子禄宁,俱居淮南(今安徽寿县);三子怀宁,居奉新华林(今江西省奉新县华林镇);四子处宁,居荆南(今湖北荆州);五子邵宁,居巴陵(今湖南岳阳);六子壹宁,居大广(今江西婺源县西南);七子有宁,居巴陵;八子孕宁,居巴陵;九子硕宁,居大广;十子邦宁,十一子权宁,居处不详。十二子相宁,居新喻玉界(今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十三子可宁,十四大宁,俱居太原(今山西太原);十五仕宁,居荆南;十六游宁,居太原;十七渡宁,十八温宁,俱居荆南;十九泳宁,居太原;二十涨宁,居吉安(今江西安福县);二十一平宁,居湖南(今湖南衡阳);二十二栖宁,二十三程宁,俱居潭州(今湖南长沙)。
    中华姓氏史上著名的胡姓大宗――华林胡氏、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胡氏、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胡氏、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胡氏、海陵(今浙江省宁海市)胡氏、绩溪(今安徽省绩溪县)三胡(明经胡氏、金紫胡氏、尚书胡氏)等,皆发脉于“八德”、“二十三宁”;而石溪胡氏也自此分支。
    满公传至德基公凡五十八世。
    3、支派世系――玉界时代:传二十七世。约自南朝宋初年(公元420年)至北宋末年(公元1126年),约历800年。其世系依次为:
    支派祖相宁公-泛-锦-诚之-元显-禄-浚-照-清-宏-义-栋-鼎-享-晓-时位-珍-世儒-津-元礼-昭德-应信-朗-文哲-伦-思能-亢
    此一时期,经历了东晋末,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等大小十四个朝代。经历长期的朝代更替、社会动乱而进入唐宋时期后,胡姓祖先们,从相宁公开始至亢公,一直居住于新喻玉界,休生养息。
    支派一世祖相宁公:德基公第十二子,满公五十九世孙。字辅,名相宁。南朝宋武帝大明戊戌(公元458年)出仕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刺史(州郡最高军政长官),不久升任江西左仆射(领尚书衔出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因视察属地新喻(今新余),见新喻南有秀山绿水,感慨道:这地方“是有德者所宜处也。”于是从湖南长沙迁徙卜居于玉界。配洪氏,生四子,依次为:添、流、泛、海。添、流、海三房失传,唯泛为嫡派。
    支派二世祖泛公:相宁公三子,满公六十世孙。名泛。南朝宋、齐间,承父荫曾授检校仆射(检校,挂职的通称。仆射,魏晋及以后所设官职,即尚书省长官,相当于宰相。检校仆射,即挂职的虚职)。配简氏,生子二:锦、铨。铨他迁,锦嫡传。
    支派三世祖锦公:泛公长子,满公六十一世孙。名锦,字绣世。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出仕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判官(地方军政长官的辅官)。配罗氏,生一子:诚之。嫡传。
    支派二十七世祖亢公:满公八十五世孙。居江西新喻(今新余)玉界。配孔氏,生四子,依次为:雅言、正言、宪言、庸言。
    泛公传至二十八世正言公时,同辈兄弟七十六人,分为七十六派,正言公为第四十二派。正言公为石溪胡氏分派一世祖。
    满公传至亢公凡八十五世。
    4、分派世系――砚溪时代:传十一世。约自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至明洪武末年(公元1398年),约历350年。其世系依次为:
    分派祖正言公-钰(时莹)-子常-彦隐-菊岩-楚山-月潭-如心-玉冕-能定-小雅
此一时期,经过了北宋中晚期、南宋、辽、金、元、明初等历史时期,胡姓祖先们又进入一个相对动荡的生存阶段。民谣“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讲的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民族大迁徙的历史事实。
    分派一世祖正言公:字道吾,名正言,亢公次子,相宁二十七世孙,满公八十六世孙。生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年不详。北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2年)自新喻玉界迁居于新淦(今江西省新干县)砚溪。配傅氏,生二子:长子珏(时莹)、次子玖。嫡传。
    分派二世祖珏(时莹)公:名珏,字时莹。配傅氏,生一子,名子常。嫡传。
    分派三世祖子常公:配边氏,生一子,名映,字彦隐。嫡传。
    分派四世祖彦隐公:名映,字彦隐。生三子,分为福、
    禄、寿三房。福、寿二房自此传衍不息,与石溪胡氏分支。禄房自菊岩公传七世至小雅公。小雅公便成为石溪胡氏的正统源头。
    福房:长子菊林,配刘氏,生二子:冰山、玉山。
    禄房:次子菊岩(分派五世祖),配廖氏,生一子:楚山。庶传。
    寿房:三子菊泉,配郑氏,生二子:卓山、国山。
    分派六世祖楚山:配萧氏,生一子:月潭。嫡传。
    分派七世祖月潭:配黎氏,继配廖氏,生二子:如心、如德。嫡传。
    分派八世祖如心:配梁氏,继配周氏,生二子:玉海、玉冕。庶传。
    分派九世祖玉冕:生元大定乙丑(公元1325年),卒明洪武己丑(公元1410年),享年85岁。配廖氏,生一子:能定。嫡传。
    分派十世祖能定:名鼎,字能定。生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5年),卒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7年),年仅32岁。30岁时,因才能突出,被朝廷辟召,授福建候关(今福建闽侯县)知县,不久弃官拟归。因为族人在朝廷任职,邀请能定入京,途径吕梁(今山西吕梁地区)时,因遇大风洪水,覆舟溺水而亡。配吕氏,妾梁氏,生子一:小雅。嫡传。
    分派十一世祖小雅公:能定子,生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7年),卒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4年),享年九十七岁。配邓氏,二十四岁卒;继配廖氏,名贵贞,生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卒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享年七十岁。生四子:长子三洪,次子恢洪,三子端洪,四子德洪。
    三洪:配戴氏,生二子:万彰、万纪。传七世而止。
    恢洪:配刘、王、陈、杨氏,生六子:万拱、万钦、万庄、万春、万俊、万威。世次不详。
    端洪:配廖氏,生三子:万一、万二、万三。
    德洪:配严氏、妾王氏,生四子:万邦、万受、万绩、万胜。世次不详。
    唯庶传三子端洪,即我石溪胡氏的始迁始祖。
    满公传至小雅公凡九十六世。
    三> 石溪胡氏的近代源流与内纪世系
    1、始迁世系――石溪时代:传十五世至宗字辈。约自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至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约历470年。其世系依次为:
      始迁祖端洪公-万一-启仁-源全-思泰、思荣-缵(无嗣止)、绪(无嗣止)、绅、缙、纬、约、纯、经、纶-廷旺-玩-其贤-潦-良祚-璠-南时-纲-宗字派
    始迁一世祖端洪公:名岩,字端洪,家族称浩六郎。生于明永乐六年(公元1409年),卒于明成化七年(公元1472年),享年63岁。中年以后,携长子万一出游湖地(泛指今湖北、湖南),贸易为业。其间三易其家:第一次从江西新淦砚溪迁居于潭口(江西境内,具体方位不详);第二次从潭口迁居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市);第三次从樊城又回迁江西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配廖氏,继配周氏,生三子:万一、万二、万三。万二、万三他迁,万一嫡传。
    始迁二世祖万一公:端洪长子。乳名瑛孙,名肇生,字万一,家族称旬三郎。生于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卒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6年),享年60岁。死后葬于石溪。万一公成为石溪胡氏的始迁二代祖。配刘氏,生一子:启仁。嫡传。
    始迁三世祖启仁公:万一独子。名善,字启仁,一字天黻,家族称环十郎。生于明正统十年(公元1446年),卒于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9年),享年53岁。
    此一时期,经历了明朝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桢等十五帝,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八帝。除明、清两代交替之际外,其余时间基本上称得上清平世界。因此,从始迁祖端洪公开始至宗字辈,石溪胡氏可谓名丁兴旺、人文蔚起。
    端洪公传二世生三子:万一、万二、万三。万二、万三他迁,万一嫡传。
    四世:启仁生二子:源全、源澄。源澄他迁;南溪河接入宗嗣三支:源胜、源文、源宗。因此,四世源全、源胜、源文、源宗四支并传。
    五世:源全生二子:思泰、思荣;源胜生二子:思龙、思虎;源文生一子:思朝;源宗生一子:思凤;木塘坪接入宗嗣一支:思顺。因此,五世思泰、思荣;思龙、思虎、思朝、思凤;思顺七支并传。
    六世:思泰生六子:缵、绪、绅、缙、纬、约;思荣生三子:纯、经、纶。思龙生一子:银;思虎生二子:钦、铭;思朝生二子:友、钟;思凤生二子:镜、昂;思顺生一子:溪。因此,六世除缵绪止嗣外,十五支并传。
    七世:生廷字辈二十六人,除一迁、一失考、六止嗣外,十八支并传。
    八世:生四十九人,除二十七人止嗣外,二十二支并传。
    九世:生其字辈四十一人,除十五人止嗣外,二十六支并传。
    十世:生四十八人。
    十一世:良字辈
    十二世:璠字辈
    十三世:南字辈
    十四世:纲字辈
    十五世:宗字辈
    2、定派世系――石溪时代:士字开派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90年),传至四修族谱之公元2006年,凡历216年,约七世。四修族谱之时,合族之中,最高派行有成、立两派,最低派行有家、安、定丕三派,其余多为名、绍、邦三派。其世系依次为:
    创订名派(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90年):
        士克成立,名绍邦家。安定丕振,继序显达。
    续订名派(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1年):
        敦本笃业,崇道益荣。锡恩纪庆,懋政葆祥。
    三订名派(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
      宏大光昌,隆盛远扬。文华永耀,世泽绵长。
    四订名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06年):
      济群拯国,尚勇传芳。毓和开泰,熙运兆康。

    五、石溪胡氏历代世系统宗简图

    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牛峤-瞽叟-帝舜-商均-毁仲-珀-耆-良-兴-克-弗-虢仲-宇-合元-丕-珍-玄通-恢-抚-伯盛-奢-整-元则-述-悫-伸和-宝昂-志-雅-次豹-敷-节-超-逊-庆-禹-文科-阏父-满公—皋羊—突—圉戎—宁—孝—灵—燮—圉—鲍—杵臼—欸—朔—平国—午—弱—悼—吴—柳—越-澄公-贵-鳞-宏-武-怀-安-鉴-源-景-昭-建-涵-文-敏-崇-刚-元成-聪-崇禧-贤-宠-广-简-敬-平-班-辛-贞-质-威-宪-彪(遵)-奋-华-哲-明之-德基-相宁-泛-锦-诚之-元显-禄-浚-照-清-宏-义-栋-鼎-享-晓-时位-珍-世儒-津-元礼-昭德-应信-朗-文哲-伦-思能-亢-正言-钰(时莹)-子常-彦隐-菊岩-楚山-月潭-如心-玉冕-能定-小雅-端洪-万一-启仁-源全-思泰思荣-绅缙纬约纯经纶-廷旺-玩-其贤-潦-良祚-璠-南时-纲-宗字派-士-克-成-立-名-绍-邦-家。
    上列石溪胡氏历代世系统宗简图,从黄帝至家字派凡历163世;从满公至家字派凡历119世。

    结语

    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后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而在历史的不断演变过程中,中华姓氏及其源流世系,经历了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种种遭遇,变得纷繁复杂,真伪莫辨。
    因此,考辨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是一件重要而必须的系统工程了;而这又不是某个人、某几个人甚至某几代人就能做到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以告慰先人,启迪来者。
    限于阅历与学识,本人写作本文已经江郎才尽。文中错误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敬乞当世及后来有识之士予以见谅,并在五修族谱时予以修订。


                                上古满公第117世裔孙
                                石溪端洪公第21世裔孙   绍铎先林氏沐手
                                                          拜撰于养源山房

                                                  时维公元二00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岁次丙戌仲春二月初一日  吉旦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0-30
石溪胡氏字辈简介在胡氏宗亲网有发表。请见: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487 但不知是否为上面这位宗亲所发。感谢宗亲将如此详细的资料发布在宗亲网论坛,同时我也希望您能同意将此文在宗亲网首页发表,另外建议宗亲可在一主题帖(石溪胡氏)下跟帖续发,以方便大家阅读。南山

始迁祖端洪公,约自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至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约历470年。
端洪公:字岩,名端洪,家族称浩六郎。生于明永乐六年(公元1409年),卒于明成化七年(公元1472年),享年63岁。中年以后,携长子万一出游湖地(泛指今湖北、湖南),贸易为业。其间三易其家:第一次从江西新淦砚溪迁居于潭口(具体方位不详),第二次从潭口迁居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市),第三次从樊城又回迁江西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
世系:端洪公-万一-启仁-魁一郎(源全) 魁二郎(源澄,他迁)-虞二郎(思泰) 虞三郎(思荣)-缵(无嗣止) 绪(无嗣止) 绅 缙 纬 约  纯 经 纶-廷旺-玩-其贤-潦-良祚(自此应以绅公世系为例,因手头只有约公世系,故暂列之,待有绅公世系后再改)-璠-南时-宗文-

此字辈为宗文公之后:士-克-成-立-名-绍-邦-家-戡-定-丕-振-继-序-显-达-敦-本-笃-业-从-道-益-荣-锡-恩-纪-庆-懋-政-葆-祥-弘-大-光-昌-隆-盛-远-扬-翰-星-永-耀-世-泽-绵-长-年-齐-协-岳-运-祚-同-康-兆-和
(济-群-拯-国-尚-勇-传-芳-毓-和-致-国-胤-用-传-芳-开-泰-熙-运-兆-康)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10-30
与华林胡从德基后开始分开,是否可把老谱照片发上网?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10-30
抱歉!我现在北京,老谱在湖南。待回湖南后再传。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10-30
华林胡外的另一支,值得研究,看来华林胡世系并不是某些人所说由历史名人编撰出得,华林胡"诚"公以上世系还是较直实的,只是个别世系出了一点问题.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10-31
引用第4楼胡位柏于2007-10-30 20:59发表的  :
华林胡外的另一支,值得研究,看来华林胡世系并不是某些人所说由历史名人编撰出得,华林胡"诚"公以上世系还是较直实的,只是个别世系出了一点问题.

位柏宗亲好!您是否拿出过硬的证据证明是否编撰呢?一味的自己认定谱是正确吗?大胆的提出一些值得怀疑的世系出来讨论辨论下也没啥错误吧?
谱修于何年代也是个必须面对的事实呢,试问修谱时无原谱的话凭记忆或老人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你认为能知道几代脉祖呢?我认为是上去3代祖宗名字生殁会较详细,再上3代会有错误,再上去只能是概念了只能是个大概而己了,只有始迁祖和村或房的祖宗名讳才不会不被人知(这是有条件的),迁走或移民说不定就被同化了,比如说你们新建县胡氏难道就只是一支胡吗?同化了吧??
  不知您是怎认为的呢?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11-01
久山宗亲你又怎么证明华林世系是错的,澄公以上世系与陈姓大宗义门陈记载完全相同,总不能说华林胡抄袭陈姓世系吧.以下世系分段叙述。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11-01
现在天宁居士发的世系与华林共祖世系有很多相同,最近帮兴发大塘世系与华林共祖的世系基本相同,还有最近琼芬发的霸公系世系与华林共祖部分相同,不同支系相同部分又怎样解释,难道在各自修谱中杜撰出来的?还是本来没有互相抄袭而来?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11-02
引用第6楼胡位柏于2007-11-01 22:52发表的  :
久山宗亲你又怎么证明华林世系是错的,澄公以上世系与陈姓大宗义门陈记载完全相同,总不能说华林胡抄袭陈姓世系吧.以下世系分段叙述。


华林谱始修于宋朝,以何证明谱蝶世系正确而没有错误了.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11-02
只是有记载华林谱修于宋朝,没有记载的还有很多,你现在看到的有记载修谱最早的是什么时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