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9683阅读
  • 6回复

胡氏源流与分布略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11-03
                                                                      胡氏源流与分布略考
    周武王克商后,胡公满被周王封爵于陈。胡公满为胡姓的得姓始祖。当时陈国的境域在今河南省淮阳市一带,包括安徽省北部的阜阳、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陈国的都城在今淮阳市侧东三里的“宛丘”。周朝时,胡氏子孙最早的生息地以河南淮阳为中心,向周边延伸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
  陈国亡国后胡澄为躲避战乱,澄公从世居地宛丘迁往安定(今甘肃镇原县境内),并以满公谥号胡为姓,成为胡氏受姓祖。
  秦始皇一中国后,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十万六国贵族西迁关中,加以管制。大批胡姓族人也被迁出他们的生息地河南,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从西汉至西晋,胡姓族人曾经多次大迁徙,足迹遍及四川、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省。据湖南石溪《胡氏族谱》载,他们的迁徙大致为:
  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胡澄的第七世孙胡安为著名儒学家,奉诏到四川讲学,遂自安定迁居临邛(今四川邛崃市)。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胡安的第四世孙胡景出任河南尹,遂自临邛迁居于侯氏(今河南省偃师市)。
  东汉光武帝时期(25-57年),胡景的第九世孙胡元成奉诏到右扶风(今陕西扶风县)任职,因御寇有功,遂自侯氏迁居于华容(今湖北省潜江市)。
  东汉献帝时期(189-220年),胡元成的第十一世孙胡辛因避世仇,又自华容迁徙至武陵石公桥(今湖南省常德市)。
  三国时期(220-265年),胡辛的裔孙胡质从武陵石公桥迁居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西晋武帝时期(265-290年),胡质的第五世孙胡奋寿春迁居于宿迁(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
  西晋永熙至永宁太年间(290-302年),胡奋的裔孙胡哲从宿迁复迁至武陵石公桥【这一时期,安定(今甘肃固原县)成了胡姓的一个重要郡望地。安定的胡建以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扬名于世。安定胡姓将胡建奉为始祖。】
  【按:胡建(?-公元前86年),字子孟,西汉河东(今晋南地区)人。天汉年间(公元前100-公元前97年),胡建在禁卫军中担任代理守军正丞。当时的监军卸史违反军纪军规,为谋取私利,私自派人将北军军营的垣墙打通,与社会上做买卖。胡建先斩后奏,将监御吏斩首示众,得到汉武帝的赞赏。汉武帝末年,胡建出任渭城县县令。渭城县处于京师长安附近,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常常出入于此,难于治理。胡建不畏惧权贵们的威胁,严惩恶势力,保护百姓利益。当时,辅政大臣上官桀的孙女为昭帝的皇后,其父上官安与昭帝之姊的情夫互相勾结,作恶多端。京兆尹樊福对他们的不法行为常有箝制,被视为眼中钉,惨遭杀害。而刺客就隐藏在昭帝之姊的食邑地渭域的住宅中。胡建派兵包围其住宅,搜捕刺客。昭帝之姊依仗权势,不但不交出刺客,还唆使仆射弹劾胡建派巡城之人伤杀了她的家奴,用箭射她的甲第。上官桀下令逮捕胡建。胡建愤懑不已以自杀表示抗议。当时,京城附近官吏百姓都为胡建鸣不平,特为他立祠奉祀。东汉时也有一个胡建(字伊伯),河南汝阳人,“出门名户,占系陈国”。他在桓帝时任尚书,议诛大将军梁冀后封都亭侯,后任司空的虞放手下当过掾吏。胡建后来被任命为安定郡主簿,直至安定太守】。
  三国曹魏的关内侯胡质、西晋徐州刺史胡威父子都落籍安定,后裔都为安定人。其后裔以“安定”为堂号安定胡氏成了名噪一时的名门望族【最著名的有胡遵父子。胡遵为安定临泾人,官至车骑将军。他有6个儿子,其中以胡奋最为有名。胡奋,字玄武,曾从晋宣帝伐辽东,因战功被封为夏阳子,累迁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他的女儿胡芳于泰始九年(273年)被选入官,做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嫔妃,胡家由此成为地位显赫的外戚之家。三国时,原籍淮海寿春县的胡质以“清廉”著名。曹操命他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他“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他的儿子胡威也官至徐州刺史。父子以清慎,著闻当世。曹操问胡威:“卿孰与父清?”胡威回答说:“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曹操大为赞赏。胡威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子孙留居安定】。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胡姓族人大举南迁。西晋建兴四年(316年),武陵胡氏胡哲的第四子胡德基(字履),为江州(今江西南昌)刺史,遇兵变殒命,葬于衡山之麓(今长沙岳麓山)。
  胡德基有23个儿子。其中第三子胡怀宁迁居奉新华林(今江西省奉新县华林镇)。
  胡怀宁之曾孙胡藩(372-433年),字道序,豫章(今江西南昌)人。豫章华林胡姓尊胡藩为其开基始祖【胡藩 为人重义气,性刚直,通武善射,足智多谋。初参郗恢、殷仲堪军事,转投桓玄。后玄亡,归故里。南朝宋武帝时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参镇军军事。从征鲜卑,攻讨卢循,有战功,升为正员郎。复伐羌、《宋书》载:“胡藩,字道序。祖随,官散骑常侍。父仲任,治书侍御使,叔父为尚书少广。”湖北黄梅蔡山镇《胡氏族谱》记载:胡遵为三国安定临泾人;世系为胡遵-胡广-胡喜-胡哲-胡彬-胡履-胡怀宁-胡隋-胡仲任-胡藩。胡藩有十多个儿子。《南书-胡藩传》载:“藩诸子多不遵法度,第十四子遵世同孔熙先逆谋,文帝以藩功臣,不欲显其事,使江州以他事杀之。十六子诞世,十七子茂世,后欲奉庶人义康,交州刺史檀和之至豫章讨平之。”
  豫章华林胡氏繁衍茂盛,被称为“豫章四姓”之一。其后裔以江西为中心向各省迁徙,江西华林、泰和、庐陵(吉安)、吉水,江苏晋陵(常州),浙江余姚、永康,安徽婺源,河南新蔡,福建永定的胡氏,多称为胡藩后裔。
  南北朝时,胡德基的第十二子胡相宁(字辅)迁徙至江西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南朝宋武帝大明二年(458年),胡相宁出任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刺史,不久升任江西左仆射(领尚书衔出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他视察属地新喻(今江西新余)时,见秀山绿水,感慨万分,认为这地方“是有德者所宜处也”,于是从湖南长沙迁徙卜居新喻玉界。胡相宁一支胡氏后来分衍为七十六派,其后裔遍及江南各省。
  东晋初,胡公满的第三十四世孙胡焱南迁后定居安徽绩溪龙川,为绩溪胡氏最早的开基始祖【据《中华姓氏谱-胡姓卷》载:东晋大兴元年(318年),散骑常侍胡焱镇守新安,于咸康三年(337年)从山东濮阳迁家龙川(大坑口),世称“龙川胡”。《绩溪县志》记载:东晋大将军胡奋的侄子胡焱,以散骑常侍领兵镇守歙州,后娶华阳镇汪氏为妻,始迁华阳镇,再迁登源之龙川】。
  唐代时,胡藩的一支后裔迁徙至常州,繁衍为晋陵胡氏一族【据《毗陵胡氏宗谱》载:唐代胡琼为常州刺史,其子胡持遂定居于常州。胡琼是胡藩的第二十五世孙,为晋陵胡氏的开基始祖。晋陵胡氏传至胡琼的第四世孙胡宿,名声雀起。胡宿(995-1067年),字武平,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治平三年(1066年),胡宿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加封为太子少师。胡琼平生著述颇丰,有文集四十卷】。
  在唐代,原居山东青州濮阳县板桥村的胡琰的后人胡宓任散骑常侍,迁居歙城乌聊山下;其后人胡沼供职南唐,迁居绩溪【这支胡氏至北宋时,出了一个金紫光禄大夫胡舜陟。胡舜陟(1083-1143年),字汝明,号三山老人,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为徽猷阁学士,受封“金紫光禄大夫”。 胡舜陟的后裔以“金紫”名氏,称之为绩溪金紫胡】。
  唐末,唐昭宗太子李昌翼避祸于徽州婺源(今属江西)考水,被胡三收为养子,改姓胡。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李昌翼中明经进士,因此这一支胡氏被称为“明经胡氏”。
  唐末,陈留一支胡氏经崇仁辗转进入福建,繁衍为著名的崇安胡氏【据樊明芳先生的《华林山的胡氏渊源》载:“五代 胡瑜,字可佩,号雪宝,后唐明宗天成(926-929年)年间,官陈留令,徙崇安,为陈留、崇安之共祖,卒葬华林宅后。”许多研究胡姓迁徙史的学者则认为胡瑜南下,并不是直接进入闽地的,而是先迁徙至江西的崇仁。《江西通志稿》载:胡瑜后裔从陈留先迁江西崇仁,然后辗转进入福建崇安的。新编《崇安县志-氏族志》记载:胡瑜的后裔胡夔(约六至七世孙)从江南迁到崇安绩溪的。这一支胡氏就是著名南宋理学家胡安国的先祖。据胡安国之父的《宣义胡公墓志铭》载:“公讳渊,字泽之,姓胡氏,其先江南人。唐末避地于建州崇安之籍溪,曽祖敏,祖容皆率徳不耀。父罕负气节,重然诺,乡邻有竞者,不决于有司,而听其一言。环左右数百家,终岁无讼。”胡安国(1070-1138年),字康侯,号青山,福建崇安人,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南宋著名经济学家、理学家。他早年拜程颢、程颐弟子杨时为师,研究性命之学。入太学时,又从程颐之友朱长文、靳裁,得程学真传。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廷试第三,受任太学博士,提举湖北路学事,旋改使湖南路学事。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他开始撰写《春秋传》;绍兴元年(1131年),他为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献《时政论》二十一篇。绍兴八年《春秋传》书成,共30卷,进呈朝廷,高宗赞他“深得圣人之旨”,诏加宝文阁直学士。胡安国撰写《春秋传》,借《春秋》寓意,不拘章句训诂,成为宋代理学家以义理治《春秋》的代表作;《春秋传》成为后世科举士人必读的教科书。胡安国一生著作颇丰,除《春秋传》之外,还著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崇安胡氏一门皆为理学大师,胡安国的第长子胡寅为礼部侍郎,著有《读史管见》数十万言,人称致堂先生;次子胡宁官至祠部郎中,后辞佐父修纂《春秋传》,著《春秋通旨》,人称茆堂先生;季子胡宏传父学,讲学碧泉20余年,传学于张木式 等,著有《胡子知言》等书,人称五峰先生;侄胡宪从胡安国学而不仕,门下朱熹从游最久,人称籍溪先生】。
    南唐时,胡藩的第十六世孙胡霸(字长善)出任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功封庐陵郡侯,举家从金陵(今南京)迁居吉州芦芗城,为吉州芦芗城胡姓的开基始祖。
胡霸的第十世孙胡铨,字邦衡,号澹庵,赐谥忠简,翰林院编修,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兵部侍郎。他与秦桧斗争,极力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并且上疏请杀秦桧,名震朝野。秦桧一党以“狂妄凶悖”罪,将他除名,贬昭州,后又贬至新州。至孝宗即位后,他才官任复出,卒后谥曰“忠简”。胡铨不畏权势,忠贞爱国,被誉为“忠贯金石”。胡铨后裔为了纪念先祖胡铨,以“澹安”为堂号。
    北宋时,江苏的海陵胡氏大发异彩。胡瑗(993-1059年),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人,祖籍安定,是北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理学先驱【史传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归。”海陵胡氏的后裔为了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的业绩,在宗祠的正大门上方题匾:“苏湖世第”、“苏湖流芳”】。
  宋代时,胡盛为殿中侍御史,由江西宜春迁徙至庐陵芗城(今江西吉安),繁衍庐陵胡氏一族【据庐陵《胡氏族谱序》载:“历秦、汉至呉,有讳质者,累秩国将军、荆州刺史。蜀建兴中,居江夏、徙丹阳,寻徙袁之宜春,又七世曰盛,宋干徳中,自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拜殿中侍御史,由宜春徙庐陵之芗城,芗城之有胡氏,始此”】。
  宋末,又有一支胡氏入闽,繁衍为庞大的永定胡氏【宋末,进入福建的这一支胡氏来自于江西省宁都州上三乡苦竹凹,为胡藩的华林胡氏派下、宋资政殿大学士、兵部侍郎胡铨的后裔。胡铨立基于江西吉州芦芗城,其第四世孙胡万九(名梓)携家眷始迁于江西省宁都州上三乡苦竹凹,后于宋末由江西宁都入闽,卜居于福建的汀州府(今长汀县)第三街大塘背村。胡万九有3个儿子:胡五、胡六、胡七。元朝初年,因避战乱,胡万九的第三子胡七又举家从长汀迁徙永定(原属上杭)金丰里下洋的塘下 墩开基】。
  明末清初,福建等地沿海胡姓族人开始迁徙至台湾。主要有: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胡靖在延平郡王郑成功麾下任游兵镇,随军入台,奉命札南路屯垦;其后裔和族人均在台湾南部地区安家落户。
  康熙五十年(1711年),泉州胡姓族人入垦台北县泰山乡黎明村。此后,闽粤胡姓族人入台者络绎不绝,如雍正九年(1732年),胡一贯与庄民立碑纪念倪象恺修筑大圳;雍正十一年,永定人胡焯猷由海山堡入垦兴直堡。胡姓在台湾集中于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胡姓主要宗系有华林胡氏、晋陵胡氏、崇安胡氏、庐陵胡氏、海陵胡氏、绩溪三胡(明经胡氏、金紫胡氏、尚书胡氏)等。
  胡姓主要郡望地有:安定、新蔡、弋阳、定城、义阳、中州、洛阳、户县、河东等。
  胡姓主要堂号有:“澹安”、“安定”、“庐陵”、“绩溪”、“淮阳”、“敬爱”、“履福”、“笃敬”、“敦仁”、“本始”等。
  现在,胡姓遍及全国,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31%,在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中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13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甘肃8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以四川胡姓人口最多,达1000余万人,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注:源流与分布略考系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和其他资料整理的,供参考)


                          【江西遂龙律师事务所  胡琼芬 整理】
                                        2007年10月16日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1-03
资料详实,宗亲辛苦了!
[ 此贴被风流浪客在2007-11-03 10:1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11-03
"其中以四川胡姓人口最多,达1000余万人,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值得商榷。目前全国胡氏人口比较一致的说法是1800万。四川省总人口虽然在全国名列居前,但胡姓人口不一定有这么多。这从我们网站论坛的投票调查可以看出来:

[ 此贴被南山在2007-11-03 15:42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11-03
三国时期(220-265年),胡辛的裔孙胡质从武陵石公桥迁居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西晋武帝时期(265-290年),胡质的第五世孙胡奋寿春迁居于宿迁(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

从胡质到胡奋七十年里历经五代人,疑问很大,好像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提出来过。

史载胡广生于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殁于汉灵帝建宁五年(公元172年),而其十四孙胡奋生于后汉主时约(公元224年)殁于公元288年(晋书记载),无论以生年还是以殁年计算10代人跨度在116-133年之间。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352&keyword=

另外还有从质公到藩公十三代平均不足十五岁一代的疑问。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49&fpage=0&toread=&page=2

说明早期胡氏世系代数偏多,如不加以修正,是很难写入新谱的。但如何修正,也是个难题,必竟都是胡氏先人,在老谱新谱里生存了一千多年,拿掉谁都不合适啊,况且彼此的关系都是铁定了的,不是说从谱上拿掉就会改变的。这就像一个客厅里摆二十把椅子最合适,可现在却排放了三十把,无论是坐的人还是看的人大家都很不舒服。客厅的主人现在要解决的就是这个排座次问题。

南山
[ 此贴被南山在2007-11-03 15:02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11-03
中华胡氏源流介绍缺少从胡刚到胡广的世系是不全面的,这样一段重要历史不能舍去,请宗亲加以补充,详细介绍华容胡氏在中华胡氏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南山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11-03
这里似乎又有年代问题:

“五代 胡瑜,字可佩,号雪宝,后唐明宗天成(926-929年)年间,官陈留令,徙崇安,为陈留、崇安之共祖,卒葬华林宅后。”

胡瑜的后裔胡夔(约六至七世孙)从江南迁到崇安绩溪的。

胡安国(1070-1138年),字康侯,福建崇安人。胡安国的父亲“讳渊,字泽之,姓胡氏,其先江南人。唐末避地于建州崇安之籍溪,曽祖敏,祖容皆率徳不耀。父罕负气节。。。。”

从胡瑜(约900--)到胡安国(1070)一百七十年间共有多少代人?约11或12代人,平均15岁一代人。

南山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2-13 22:52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12-30
请问山东胡氏出自哪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