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蔡戡(1141~?)(生年据本集卷一八《丁未立春日……》“不觉身年四十七”推算),字定夫,仙游(今属福建)人,居武进(今属江苏)。襄四世孙。初以荫补溧阳尉。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七年,召试馆职(《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二三),授秘书省正字。八年,知江阴军(以上《南宋馆阁绿》卷八)。历广东、京西转运刮宫,广东、湖南提刑。淳熙十年(1183)由湖广总领徙建康府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寻徙淮西总领(《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之五四)。光宗绍熙元年(1190)为浙东提刑,召除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宝庆会稽续志》卷二)。五年,兼知临安府,再任湖广总领(《咸淳临安志》卷四八)。宁宗庆元二年(1196)知隆兴府(《周文忠集》卷四七《题蔡忠惠公帖》)。嘉泰元年(1201)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有《静江府图志》十二卷(《宋史•艺文志》)、《定斋集》四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皆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等辑成《定斋集》二十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成淳毗陵志》卷一七有传。
蔡戡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定斋集》为底本。参校清光绪武进盛宣怀刊《常州先哲遗书》本(简称常州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来源:百度国学
平江府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治吴县,长洲(今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苏州及张家港,太仓,吴县,常熟,昆山,吴江等市和上海市的嘉定, 宝山等区地。元改为路,明初改苏州府。宋时平江号称东南都会,有丝织 ,造纸, 造船等手工业。今存《平江图》碑即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碑刻。表示宋代平江城,即今苏州市的一幅城市平面图,该图详细精确地描绘了城墙,城厢、平江府衙、平江军、吴县等军政府署以及纵横交错的河流、街道,还表示了305座桥梁和近250座规模很大,但形象不同的殿堂、寺观及建筑群,还表示了齐门、娄门、葑门、盘门、阊门及五座城门,每座城门还分别绘出了陆门及水门,地图较真实完整地显示了平江城内发达的水网状况,表示手法有所创新,采用了平面和三维立体相结合的效果。平江图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碑刻地图,也是世界罕见的巨幅古代城市规划图,是我国和世界地图史上的杰作。现藏于苏州市碑刻博物馆。
来源:百度百科
平江是苏州的前身,位于富饶的江南平原地区,扼南北交通要道,南宋时代为地区性的行政中心,手工业、商业繁荣。现存《平江图》碑,记载了当时该城的平面布局。城市为长方形,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3公里多,城墙上开有五门,是一座水网城市,设有水、陆两套交通系统。城内有大河,南北四条,东西三条,它们都与城市干道平行。另外还有一些小河、小街,共同构成城市的交通网络。商店、住宅多为前街后河,水陆交通方便。城外有护城河围绕,既可作为防卫之用,又是水运交通线。
《平江图》碑拓片。平江府即苏州,该图记载了苏州当时的平面布局和城市设施。
来源:中国网 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