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仁堂”是陂下胡姓的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近五百年。
陂下原名潭溪,唐朝罗让最先从栗付垅迁来立基,建有“评事堂”,。北宋末年,胡晃才从陂头甲村迁入,因为胡姓人口发达,就建了这座“敦仁堂”。现在,胡姓人口已近两千,居富田各姓氏人口之首。胡姓人才辈出,曾任华北组织部部长、中央财政部副部长、中央人民银行行长和上海市委第二书记,现退居二线的胡立教就是这个村庄的人。
1930年春,陂头“二·七”会议之后,邓小平就先期赶到这里传达会议精神,掀起土地革命高潮。毛泽东也于1930年3月22日至27日,在这个祠堂里主持召开了“赣西南物委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祠堂后栋开办了“红军学校”,朱德、张震都住在这里。朱德既是校长,又是教官,向红军将士讲授军事理论知识。
富水河边的樟下,朱军长看见坐小船去割禾的群众在洪水暴涨中涉险过河,焦心如焚地向富水河发誓:“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在这里修一座石桥!”
中西合璧的“陂下书院”始建于1926年,分为前后栋,中部廊楼相接,起初是作书院用的。1928年,毛泽覃偕夫人来到陂下后,就住在左楼。后栋是会议室,廊楼部分是办公室和印刷室。
1932年春,公略县从吉水水南迁到陂下村,毛泽覃任县委书记,仍住左楼。当时贺怡生病,遍请名医治疗,均无效果,还是被一个叫“老闰师老”的胡姓老头开了一个八分钱的药方给治好了。据当年的童子军讲:当时任江西独立十三团团长的曾山,任团政委的陈毅同志在战斗的空隙,曾几次骑马来探视贺怡。
“列宁台”是毛泽东从井冈山下来后,为了满足红军、赤卫队、青年团和群众开大会的需要而建的。
“列宁台”的前后左右到处写满了红军标语。红军撤到东固去了后,白军占领了陂下,又写了一些白军标语。我们从这些红白更替的标语中就可以看出,当年苏区的斗争是多么的残酷!
1930年3月17日凌晨,国民党“五县联防”的民团趁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主力部队攻赣州城难克,苏区兵力空虚之机,大举进犯富田,企图将革命的新生力量扼杀在摇篮中。
敌人抢占了下坪这个防御制高点,红军、赤卫队、青年团几次突围都未成功,形势非常危急。
到了晚上,毛泽覃和胡发兴商量后,立即命令赤卫队带一连红军借夜幕的掩护,从富水河里隐蔽前进,迂回到敌人背后,一阵排枪打过去,敌人死伤不少。敌人见腹背受敌,吓得赶紧逃跑了。
红军特务连驻扎在“鲁公祠”,他们负责警戒和侦察任务。平时,他则告诉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怎样站岗放哨、查路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