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家碧
我县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文化艺术上有营造大足石刻的赵智凤、国学大师文学泰斗杨明照,在国家生死危亡关头挺身而出的有辛亥革命烈士饶国梁、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家唐赤英。其实在大足县的历史上,还有一位名人,叫胡子昭。在中国历史上,他也是一名可圈可点的人物。
胡子昭是明朝人,官至兵部侍郎,在我县历史上可算是级别最高的官员。胡子昭是邮亭镇东胜村胡家湾人,生于明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2年)。他师从理学大师方孝儒,尽得其学,史载其“富经术,性忠介”。时蜀王重之,举荐至南京,亦为明建文帝所重,继升迁为翰林检讨、御史、刑部左侍郎(二品官)及兵部侍郎(二品官)。
胡子昭不仅仅因为官位和学问而出名,将他载入中国历史史册的却是他的死。他是在“靖难之役”中,因不畏强暴,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正义而遇难的。公元1398年建文帝决定巩固中央集权,结束明初分封诸王造成的地方拥兵自重局面。削藩政策遭到燕王朱棣的武装反抗。朱棣于公元1399年起兵,于1402年攻破京城南京,自立为帝,是为明成祖,史称“靖难之役”。时任兵部侍郎的胡子昭坚决拥护南京的明朝中央政府,城破时亦在南京被朱棣所俘。朱棣的叛乱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强烈反对。朱棣则以血腥杀戮来对付反对他的人。胡子昭被俘后,不屈服于朱棣的叛乱,于公元1402年9月11日戮义于南京,年仅40岁。临刑时胡子昭面不改色,慷慨赴义,吟绝笔诗一首:“金声催急鼓声忙,监斩官追上法场,烙铁火烧红焰焰,钢刀磨利白茫茫。两间正气归泉壤,一点丹心在帝乡,寄语满朝朱紫客,铁人无泪也心伤。”胡子昭家人亦遭到株连。其子胡继、胡绩与胡子昭一同遇害,其妻王氏及女儿胡金奴被没为官奴,其父胡复初及姻属58家被押解流放边外,其弟胡子仪从山东佥事任上逃入深山,仅以身免。百余年后,被流放的胡氏遗属才陆续返归原籍大足。
胡子昭死后,因其忠贞爱国,宁死不屈,受到后代景仰,遗迹甚多。在他死后百余年间,虽明朝朝野上下无人敢提,仍有人冒死著文纪念(可见于胡氏家谱)。在他遇害113年后,即公元1515年,明朝政府终于为其昭雪,追谥
“介愍”,并追赠为刑部尚书(一品),明万历二年(1574)大足县令康圭奉郡守令建忠义祠于县南(今邮亭镇东胜村胡家湾),又建衣冠冢于今邮亭镇东胜村七社九龙滩,立碑墓前(今墓、碑尤存)。明代中叶,在山东省济南市亦建了一处为纪念胡子昭等七名为反抗朱棣遇害义士的“七忠祠”,与有名的“铁公祠”齐名。清朝又建祠于大足县县城城皇庙右壁。从明清至民国,北街忠孝祠都有胡子昭之位,供人春秋进行祭祀。在中国历史文献上也多有胡子昭的记载。如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第二十九列传及第三十一列传)、清朝顾炎武所撰《圣安本纪》、明朝郎瑛的《七修类稿》、清朝陈田编辑的《明诗纪事》、明朝姜清所撰的《姜氏秘史》以及一些文学作品如清朝吕熊所著小说《女仙外史》等。
源于:大足新闻网
http://www.dznews.gov.cn/ 《宋史》 卷四百五十,《列传》第二百九《忠义》五载:
“赵卯发,字汉卿,昌州人。淳祐十年,以上舍登第,为遂宁府司户、潼川签判、宣城宰。素以节行称。中被论罢。咸淳七年,起为彭泽令。十年,权通判池州。
大兵渡江,池守王起宗弃官去,卯发摄州事,缮壁聚粮,为守御计。夏贵兵败归,所过纵掠,卯发捕斩十余人,兵乃戢。明年正月,大兵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讽之降,卯发忿气填膺,瞠目视林不能言。有问以禔身之道者,卯发曰:‘忠义所以禔身也,此外非臣子所得言。’林以兵出巡江,阴降,归而阳助卯发为守,守兵五百余,柄皆归林。卯发知不可守,乃置酒会亲友,与饮诀,谓其妻雍氏曰:‘城将破,吾守臣不当去,汝先出走。’雍氏曰:‘君为命官,我为命妇,君为忠臣,我独不能为忠臣妇乎?’卯发笑曰:‘此岂妇人女子之所能也。’雍氏曰:‘吾请先君死。’卯发笑止之。明日乃散其家资与其弟侄,仆婢悉遣之。
二月,兵薄池,卯发晨起书几上曰:‘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又为诗别其兄弟,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客问其故,曰:‘古人谓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此殆其兆也。’卯发死,林开门降。大元丞相伯颜入,问太守何在,左右以死对。即如堂中观之,皆叹息。为具棺衾合葬于池上,祭其墓而去。事闻,赠华文阁待制,谥文节,雍氏赠顺义夫人,录二子为京官。”
嘉庆《大足县志》 卷三《祠庙》载:“忠孝祠,在文庙左侧,乾隆十年知县李德修。嘉庆二十二年重修。祀宋赵昴发、陈用庚,明胡子昭、胡子仪、李开榞、张志誉、宋应皋;宋孝子何光觉,明黎伯滚、朱卿、夏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