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460阅读
  • 8回复

王立新为点校本《斐然集崇正辩》撰写前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9-05-10
http://q.sohu.com/forum/14/topic/4043584

前言

王立新

致堂先生(1098——1156),姓胡氏,名寅字明仲,一字刚仲,又字仲虎,学者称为致堂先生,又称衡麓先生、衡楚先生。本胡文定同堂三兄之字,生父名胡淳,其同胞长兄就是朱子的业师籍溪先生胡宪。方其生,父母“以多男欲不举”,置盆水中。胡文定母吴氏夜梦有大鱼跃盆水中,急往救之,挽回了这个弱小的生命。吴氏嘱令文定收养,以此为文定长子。

致堂少时,“桀黠难治”,文定将他锁闭在空阁之内,数日下来,凡能着笔容刀之处,尽皆绘画刻镂。文定思“当有以移其心”,置数千卷书籍于其中,一年以后,致堂倒诵如流。文定转而对其进行儒家传统教育,终成一世名儒。

政和六年(1116),致堂于荆门举乡贡,旋赴京师入太学。24岁中进士甲科,名列第十,时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张邦昌欲以女妻之,致堂躲避不允。宣和四年四月,娶兵部郎中张哿女名季兰,少致堂十岁。宣和六年四月,得子胡大原。

靖康二年(1127),与张浚、赵鼎跺入太学,不尊张邦昌为帝。建炎二年(1128),随驾南渡。三年任起居郎。同年9月21日,致堂上《上皇帝万言书》,指斥高宗一味退缩,不思北图恢复,强烈要求起义兵北伐,诛乱臣贼子,整顿朝纲,并迎请“二圣”还朝。绍兴三年二月,改任中书设人,赐三品服。绍兴六年七月,致堂改知严州。绍兴七年正月,宋人得知徽宗死于金之五国城(此事本在绍兴死年,但宋人不知),致堂满腔义愤,上书要求举国齐哀,“服丧三年”,以丧服哀兵出战,坚决报仇雪恨,以示大宋朝廷和华夏民族之不可侮辱。绍兴八年四月,致堂以徽酋阁待制试礼部侍郎,胡文定病卒,致堂归湖南湘潭家中守丧。服除之后,改知湖南永州。绍兴十二年,朝中政敌以致堂不为生母服为由,讼其不孝,致堂受诬,请求致仕,六月得准,提举江州太平观。

此后直至绍兴二十年,致堂闲身,尝与其弟五峰先生胡宏往湖北荆门瞻拜祖父陵寝,亦尝往福建省亲。秦桧知其贫,赠以白金,为所拒受。致堂与稳定弟子向子忞、韩叔夏友善,往复游赏南岳风光,品茗赋诗,互相激励,时人谓之“岁寒三友”。

绍兴二十年,秦桧制造“李光私史”冤狱,受牵连者甚众,致堂座与李光通书,知情不举,被贬果州团练副使,岭南新州安置。致堂于绍兴二十年六月抵达岭南,开始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绍兴二十五年十月,秦桧中风死,28天以后,致堂恢复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十二月,朝廷令致堂自便,致堂重获新生。绍兴二十五年底或二十六年春,致堂回到湖南衡山。绍兴二十六年闰十月十四日,致堂因在岭南被贬时身染瘴疠毒发,作别人世。结束了自己潇洒壮阔的一生,得年59。

“昨日春风花满山,回头秋叶锦斑斑。”致堂一生收获颇多,举其大者,如《崇正辩》、《斐然集》、《读史管见》、《论语详说》等不一。其中《崇正辩》一部,在致堂生前即已刊印,今《斐然集》中有《崇正辩序》一文,可以资证。这部书共三卷,主要是为反佛而作,其中阐述了致堂的辟佛思想,正如致堂在该书的自序中所称:“《崇正辩》何为而作欤?辟佛之邪说也。这部书虽然在理论深度上有所不足,但却是南宋理学家中唯一一部直接针对佛教的专门之作,因此在儒佛关系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而《斐然集》在南宋中晚期后亦颇流行,有当时大儒魏了翁序。这是致堂的“私人”文集,也包括奏章、以及代皇帝起草的制诰等方面的文字。

《读史管见》是致堂流寓岭南时期的作品。是致堂在没有任何文字参照的情况下,全凭记忆所作。朱子对此十分钦佩。这本书表明了致堂的政治和文化、历史的儒者立场,用今天的话语体系来说,就是一部处于史论和历史哲学之间的著述。主要是针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事多而义少”的情形而作,赋予历史事件以文化的意义。同时因为感激时势而对当时的政治有诸多议论,尤其是从北宋熙宁、元丰直至绍兴间的权奸误国所造成的祸患,特别寄意。朱子后来作《资治通鉴纲目》,对致堂的《读史管见》中的观点,多有认同和引用。张南轩却以为讥刺秦桧的地方,仿佛专为批驳秦桧所作,有失史学著作的客观性。总之,《读史管见》是王船山《宋论》和《读通鉴论》之前,非常珍贵的历史哲学的著述。此书在宋代嘉定间有刻本,五峰子胡大壮作序,北京图书馆有藏。

《论语详说》,亦称《鲁语详说》,也是致堂被贬岭南时期的作品。主要用意在于批判王安石的“三经新义”,用邵雍、张载、程氏兄弟和胡文定等的观点来解释《论语》,并附以己意。这部著作表明了致堂的儒学理论功力和对现实生命的理解。该书虽已亡逸,但现存《斐然集》中有《鲁语详说序》,可证此书为致堂当年所作无疑。

致堂文字清丽而且雅致,顺畅又无拖累,甚为当时人所喜爱。朱子赞誉说:“胡侍郎《万言书》,好令后生读。”“上殿札子《论元老》好,《无逸解》好,《请行三年丧》札子极好。诸奏议、外制皆好。”朱子还曾亲自抄录一册《万言书》,可见喜爱之甚。

除此之外还有《左氏传》、《子产传》、《无逸传》等史学与理学兼容的作品,以及为孩童开蒙所作之《叙古千文》等。《叙古千文》虽为开蒙而作,但后世评价却很高。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曰:“《叙古千文》,南康黄西坡灏商伯为之传。晦庵朱文公题其后曰:‘叙事立言,昭陈法式,实有春秋经世之志。至于发明道统,开示德门,又于卒章深致意焉。新学小童,朝夕诵之而讽其义,亦足以养正于蒙矣。’”

致堂一生兴趣广泛,书画琴棋,无所不通,而且酷嗜诗酒,终生不舍。其为人慷慨豪放,朱子称其“豪杰之士也。”致堂又机敏幽默,时人甚有了解,很多文字亦颇能体现此点。

致堂与寺僧有着深入的交往,知佛甚深。但其坚守儒家人文主义立场,不因与寺僧关系密切而对佛教之“以邪害正”稍作容隐。《崇正辩》既为辟佛专作,其辟佛又先从其反三纲,毁四端,层层递进,而又涉及巨细环节。致堂论世人之从佛以受戒,甚至包括念经斋僧之类,尽出于“惑”、“惧”、“贪”三蔽。出于“惑”者,因其不明以受其蛊惑,从而迷惑;出于“惧”者,因其恐惧而受怖,从而卑身下之;出于“贪”之大者,则畏死贪生,从而祈求长生,亦从而信从佛教。致堂声称:“吾儒诚能穷理养气而宅心,必无此三蔽。”由于致堂对佛教实际情况的真切了解,因此其对佛教的批判,总体上说来是有目标、有系统、有深度且有直接针对性。

在史学方面,针对“司马文正所述《资治通鉴》,事虽备而立意少。”的情况,致堂“用《春秋》经旨,尚论详评,是是非非,治乱善恶,如白黑之可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附寡义于腻事之后,胡致堂的《读史管见》是立大义于史实之中,因此胡大壮在《序》中称说《读史管见》是继承先圣遗训,秉承家学传统的“以经断史”而非附义于事的作品。这种方法与其说是方法,毋宁说是原则,是理学家治史的原则。这是对所谓“春秋”笔法的进一步推演和普及。其实胡致堂的其它历史类著述如《无逸传》、《左氏故事传》、《子产传》、《诸葛孔明传》也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只是《读史管见》更集中、更全面的体现了“以经断史”的理学家论史的价值原则。

所谓“以经断史”,就是赋予历史事实以经典的意义,或者说是以经典为依据,赋历史事件以价值的意义。这是理学家的治史原则,尽管在致堂以前已有此种做法,但树纛扬言,明标宗旨且付诸实际的,当以致堂为首,致堂承继文定《春秋传》传统,而独创新宗,可谓开一代治史新学风。尽管如此,致堂作史,是有明显的用心的,讥刺秦桧“挟虏以自重,劫主以盗权”的用心确实比较明显。故张南轩之讽,未必无实。但致堂所著,却并非凝心此一处,在《子产传》之末,致堂借孔子之言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这实际上不是历史的写法,是现实的用法。当然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方式,往往欲以历史为借鉴服务现实,所以不论是否以“通鉴”为名,实际用心则在于“资治”。致堂之《诸葛孔明传》与张南轩之《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实际也不过是表其忠君爱民勤政廉洁,以为今之居相位者提供借鉴参照而已。

致堂在哲学上,坚持性本论,是其弟五峰的性本论的重要同盟和助缘。同时,致堂又以“理之所在,先圣后圣,其心一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德,衣被天下,仲尼、子思、孟子之道昭觉万世。凡南面之君,循之,则人与物皆蒙其福;背之,则人与物皆受其殃。载在方册之迹,著矣。其原本于一心,其效乃至于此,不可御也。”又言:“天地之内,事物众矣。其所以成者,诚也。实有是理,故实有是心;实有是心,故实有是事;实有是事,故实有是物;实有是物,故实有是用。”

此等议论,意义不仅在于坚守湖湘学派的尽心成性的基本学术、丝弦宗旨,而且蕴含了心本论的主要内容。

                                     二00八年九月于深圳大学国学院

[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本人承担点校任务的大型丛书“湖湘文库”之一的《斐然集崇正辩》终于完稿,于近日交付出版社。应我之请,深圳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资深湘学研究专家王立新教授为该书撰写前言。]

[附记]此次点校胡寅著作,将《斐然集》和《崇正辩》两种合刊,《斐然集》置前,《崇正辩》置后。《斐然集》采用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崇正辩》采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七年重刻本《宋儒胡致堂先生崇正辩》为底本。凡依据其它文献订正者,以脚注说明。其余错讹、衍文用( )表示,订正、增补则以[ ]标明,缺字用□表示。本次点校得益于容肇祖先生点校、中华书局出版《崇正辩 斐然集》处较多,在此表示感谢。

尹文汉          

二00八年九月二十五日于池州学院

没有细看,就发现一些可能是录入的错误,请读者注意。“本胡文定同堂三兄之字”应为“之子”,“与张浚、赵鼎跺入太学”,是不是个“躲”字?“致堂与稳定弟子向子忞、韩叔夏友善”,是否应该是“文定弟子”?我想我所尊敬的王立新教授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吧,一定是在转录上网时发生了失误。千万不要把这些硬伤印刷成书,否则,点校本倒需要读者来点校一番,岂不成笑话!
南山 2009.05.10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5-10 17:0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5-10
上文中有错字别字,请读者注意。

中华书局理学丛书系列 崇正辩斐然集 [宋]胡寅撰 容肇祖点校 中华书局, 1998

此版《斐然集》附胡寅年谱,我去上图查看过。上帖胡寅生平介绍可能出自其中,除结婚生子大原外,年谱极少记载胡寅家事。本想从中找到胡寅究竟有几个儿子,结果一无所获。目前研究胡寅及文定公家族的学者,我知道的只有王立新教授一人,他也没有最后定论胡寅有几个儿子,我想我也没有必要再去找资料了。我们不可能比专家学者掌握更多的资料。
南山 2009.05.10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5-11 08:1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5-10
47世:
寅:字明仲,号致堂。子二:常慥、常恂。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8701&fpage=2


故存一说,供参考.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5-10
据王立新的《胡安国族系考证》(原载《船山学刊》2002年第4期),胡寅有三个儿子:胡永(早夭)、大原、大端。胡大原为张氏季兰所出,字伯逢,从学胡宏,后为湖湘学派主将之一,与南轩相友善,与朱熹有辩,与叔父胡广仲、吴翌等守胡宏师说甚固;胡永为妾所出,三岁而卒;胡大端亦妾所出,十二、三岁上夭折。胡寅《斐然集•先公行状》所载,胡安国过世时,孙辈惟大原。但此时还有胡大端。《悼亡别记》(《斐然集》卷24)中有如下说法:“妾生一女衍,一子大端。大端尝病危,君(指寅妻张季兰)日夜泣视,营救百方,既得愈,喜不自胜。”张季兰死于绍兴丁巳(1137)年九月,观胡寅此书,大端似应较大原少6岁上下的样子。故胡安国过世时,胡大端应在8岁上下。胡寅在《先公行状》中为何不提?《先公行状》作成于绍兴23年,而此前十年,胡大端已经夭折。
以上摘自: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650


湖南中湘涌田胡氏族谱相关记载: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2000

第二世 (安定世系第六十五世)
寅——字明仲,号致堂,行念三。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八月十一日子时生,徽宗宣和三年辛丑进士,高宗建炎三年己酉除驾部郎寻除起居郎,绍兴五年乙卯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至徽猷阁侍制,集英殿修撰致仕。绍兴二十八年戊寅十月二十八日巳时卒于衡州,年五十七,谥文忠(见道南源委),葬永州城南辛山乙向。配享。有诔文传赞。子二。
配翁——赠夫人。崇安司农寺丞相名蒙之女。生没葬地俱不详。
继曾——赠夫人。宋徽宗崇宁元年壬午二月十三日未时生,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丙子正月十九日亥时卒,年五十五,葬衡山岳庙左傍山内卯山酉向。 生常悎;常恂。

第三世(安定世系第六十六世)
常悎——字守笃,一字伯逢,名大原。宋徽宗宣和二年二月初一日己时生,高宗绍兴二年壬子入建宁府庠。归崇安,有传。子二。
配曹——生没葬缺。生子二:覃上;覃元。皆居崇安。

常恂——字守信,宋高宗绍兴元年辛亥十一月初九日酉时生,二十五年乙亥入太学。三十一年辛巳徙居永州。子二。
配苏——宋高宗绍兴二年壬子八月初二日申时生。生子覃颐;覃豫;均居永州。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5-11 05:0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5-11
http://www.szuca.com/index.asp?bianhao=216
[attachment=6255]


王立新教授:黑龙江省青冈县人,1962年5月出生于科尔沁东草原上的吉林省通榆县,198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自此投身教育,矢志躬耕于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祖遗精神田园之中。曾先后任教于东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湘潭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5年9月调入深圳大学文学院。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1年晋升教授,2003年入选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湖南省孔子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船山学社副社长、湖南省周濂溪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现为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湖湘文化研究会顾问、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等。长期驻心宋明儒学,出版《胡宏》、《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等著作,发表《王船山人性论及其思想史意义》、《王船山与胡文定的“春秋学”》、《胡文定的理学思想》、《胡宏论性的层次与特点》、《谢良佐的思想及其地位》、《周敦颐思想史地位之确立》、《孔子的仁、礼观念及其儒家的历史命运》、《闽学与湖湘学》、《湖湘学派与佛教》、《南泉普愿的人生智慧》、《在自由主义与传统主义之间——韦政通思想研究》等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结题鉴定等级优秀。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5-11
以下摘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纪昀等
http://guoxue.baidu.com/page/cbc4bfe2c8abcae9d7dcc4bfcce1d2aa/157.html

△《斐然集》·三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胡寅撰。寅有《读史管见》,已著录。是集端平元年冯邦佐刻於蜀,楼钥序之。嘉定三年郑肇之又刻於湘中,章颖序之。《宋史》本传作三十卷,与此本相合,盖犹从宋椠缮录也。寅父子兄弟皆笃信程氏之学,寅尤以气节著。其晚谪新州,乃右正言章复劾其不持生母服。寅上书於桧自辩,其文今载第十七卷中。大意谓“遗弃之子不同於出继之子,恩义既绝,不更以本生论之”。然母子天属,即不幸遘人伦之变,义无绝理。设有遗弃之子杀其本生父母者,使寅司谳,能以凡人论乎?章复之劾,虽出於迎合秦桧,假公以济其私,而所持之事则不可谓之无理。寅存此书於集中,所谓欲盖弥彰也。至於秦桧之罪,罄竹难书,而集中《上秦桧》第一书,第规其不当好佛,其细已甚。又寅作《崇正辨》三卷,辟佛不遗馀力。资善堂崇奉佛像,寅至形之缴奏,载此集十五卷。而三十卷末乃有《慈云长老开堂疏》、《严州报恩开堂疏》、《光孝长老请疏》、《光孝抄题疏》、《龙山长老开堂疏》、《龙山长老请疏》六篇。尤未免自乱其例。然靖康元年金人议立张邦昌,寅方为司门员外郎,与张浚、赵鼎均不肯署议状。邦昌立,遂弃官逃。建炎三年,为起居郎。时诏议移跸之所,上万言书力争,其文今载第十卷中。绍兴四年,为中书舍人。时议遣使往云中,又抗疏力谏,其文今亦载第十卷中。并明白剀切。楼钥序所谓“引谊以劘上,往往有敌以上所难堪”者,殆非虚语。又上言“近年书命多出词臣好恶之私,使人主命德讨罪之词,未免玩人丧德之失”。乞命词臣以饰情相悦、含怒相訾为戒。故集中十二卷至十四卷所载内外诸制,并秉正不阿。史称所撰诸制词,多诰诫语,亦不诬。至寅之进用,本以张浚。后论兵与浚相左,遂乞郡以去。其父安国,与秦桧为契交,桧当国日,眷眷欲相援引。寅兄弟三人并力拒不入其党。寅更忤之,至流窜。其立身亦具有始末者,其文亦何可废也。


以下胡寅被谪事由:
http://www.cctvt.com/cgi-bin/index.dll?page5?webid=jianwangzhan&userid=174606&columnno=5&articleid=363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1绍兴二十年三月壬寅:“右正言章厦奏:‘右承议郎致仕胡寅天资凶悖,敢为不义。寅非胡安国之子,不肯为亲母持服,士论沸腾,此其不孝之大罪也。寅初傅会李纲,后又从赵鼎建明不通邻国之问。其视两宫播迁,如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后来梓宫既还,皇太后获就孝养,寅自知前言狂率,乃阴结异意之人,相与睥睨,作为记文,以为今日仕进之人,将赤族而不悟,此其不忠之大罪也。伏望陛下为宗庙社稷长虑,特赐威断。’诏寅责授果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章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为章复--南山注)

以下胡寅卒年的三种记载:
宋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绍兴二十一年卒,年五十九。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5绍兴二十六年十月壬子载:“徽猷阁直学士致仕胡寅卒于衡州。”则《宋史》本传的“绍兴二十一年”,应改为“二十六年”。他比秦桧晚死,而秦桧死于绍兴二十五年。

湖南中湘涌田胡氏族谱相关记载:
绍兴二十八年戊寅十月二十八日巳时卒于衡州,年五十七,谥文忠(见道南源委),葬永州城南辛山乙向。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5-11 06:2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5-11
宋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儒林五 ......胡安国 子寅 宏 宁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220&fpage=0&toread=&page=18

        寅字明仲,安国弟之子也。寅将生,弟妇以多男欲不举,安国妻梦大鱼跃盆水中,急往取而子之。少桀黠难制,父闭之空阁,其上有杂木,寅尽刻为人形。安国曰:“当有以移其心。”别置书数千卷于其上,年余,寅悉成诵,不遗一卷。游辟雍,中宣和进士甲科。

  靖康初,以御史中丞何?荐,召除秘书省校书郎。杨时为祭酒,寅从之受学。迁司门员外郎。金人陷京师,议立异姓,寅与张浚、赵鼎逃太学中,不书议状。张邦昌伪立,寅弃官归,言者劾其离次,降一官。

  建炎三年,高宗幸金陵,枢密使张浚荐为驾部郎官,寻擢起居郎。金人南侵,诏议移跸之所,寅上书曰:

  昨陛下以亲王、介弟出师河北,二圣既迁,则当纠合义师,北向迎请。而遽膺翊戴,亟居尊位,斩戮直臣,以杜言路。南巡淮海,偷安岁月,敌入关陕,漫不捍御。盗贼横溃,莫敢谁何,元元无辜,百万涂地。方且制造文物,讲行郊报,自谓中兴。金人乘虚直捣行在,匹马南渡,淮甸流血。迨及返正宝位,移跸建康,不为久图,一向畏缩远避。此皆失人心之大者也。

  自古中兴之主所以能克复旧物者,莫不本于愤耻恨怒,不能报怨,终不苟已。未有乘衰微阙绝之后,固陋以为荣,苟且以为安,而能久长无祸者也。黄潜善与汪伯彦方以乳妪护赤子之术待陛下,曰:“上皇之子三十人,今所存惟圣体,不可不自重爱。”曾不思宗庙则草莽湮之,陵阙则畚锸惊之,堂堂中华戎马生之,潜善、伯彦所以误陛下、陷陵庙、蹙土宇、丧生灵者,可胜罪乎!本初嗣服,既不为迎二圣之策,因循远狩,又不为守中国之谋。以致于今德义不孚,号令不行,刑罚不威,爵赏不劝。若不更辙以救垂亡,则陛下永负孝悌之愆,常有父兄之责。人心一去,天命难恃,虽欲羁栖山海,恐非为自全之计。

  愿下诏曰:“继绍大统,出于臣庶之谄,而不悟其非;巡狩东南,出于侥幸之心,而不虞其祸。金人逆天****,朕义不共天,志思雪耻。父兄旅泊,陵寝荒残,罪乃在予,无所逃责。”以此号召四海,耸动人心,决意讲武,戎衣临阵。按行淮、襄,收其豪英,誓以战伐。天下忠义武勇,必云合响应。陛下凡所欲为,孰不如志?其与退保吴、越,岂可同年而语哉!

  自古中国强盛如汉武帝、唐太宗,其得志四夷,必并吞扫灭,极其兵力而后已。中国礼义所自出也,恃强凌弱且如此。今乃以仁慈之道、君子长者之事,望于凶顽之粘罕,岂有是理哉!今日图复中兴之策,莫大于罢绝和议,以使命之币,为养兵之资。不然,则僻处东南,万事不竞。纳赂则孰富于京室?纳质则孰重于二圣?反复计之,所谓乞和,决无可成之理。

  夫大乱之后,风俗靡然,欲丕变之,在于务实效,去虚文。治兵择将,誓戡大憝者,孝弟之实也;遣使乞和,冀幸万一者,虚文也。屈己求贤,信用群策者,求贤之实也;外示礼貌,不用其言者,虚文也。不惟面从,必将心改,苟利于国,即日行之者,纳谏之实也;和颜泛受,内恶切直者,虚文也。擢智勇忠直之人,待御以恩威,结约以诚信者,任将之实也;亲厚庸奴,等威不立者,虚文也。汰疲弱,择壮勇,足其衣食,申明阶级,以变其骄悍之习者,治军之实也;教习儿戏,纪律荡然者,虚文也。遴选守刺,久于其官,痛刈奸赃,广行宽恤者,爱民之实也;军须戎具,征求取办,蠲租赦令,苟以欺之者,虚文也。若夫保宗庙、陵寝、土地、人民,以此六实者行乎其间,则为中兴之实政也。陵庙荒圮,土宇日蹙,衣冠黔首,为血为肉,以此六虚者行乎其间,则为今日虚文。陛下戴黄屋,建幄殿,质明辇出房,雉扇金炉夹侍两陛,仗马卫兵俨分仪式,赞者引百官入奉起居,以此度日。彼粘罕者,昼夜厉兵,跨河越岱,电扫中土,遂有吞吸江湖,蹂践衡霍之意。吾方拥虚器,茫然未知所之。

  君子小人,势不两立。仁宗皇帝在位,得君子最多。小人亦时见用,然罪者则斥;君子亦或见废,然忠显则收。故其成当世之功,贻后人之辅者,皆君子也。至王安石则不然,斥绝君子,一去而不还;崇信小人,一任则不改。故其败当时之政,为后世之害者,皆小人也。仁宗皇帝所养之君子,既日远而销亡矣。安石所致之小人,方蕃息而未艾也。所以误国破家,至毒至烈,以致二圣屈辱,羿、莽擅朝,伏节死难者不过一二人。此浮华轻薄之害,明主之所畏而深戒者也。

  古之称中兴者曰:“拨乱世,反之正。”今之乱亦云甚矣,其反正而兴之,在陛下;其遂陵迟不振,亦在陛下。昔宗泽一老从官耳,犹能推诚感动群贼,北连怀、卫,同迎二圣,克期密应者,无虑数十万人。何况陛下身为子弟,欲北向而有为,将见举四海为陛下用,期以十年,必能扫除妖沴,远迓父兄,称宋中兴。其与惕息遁藏,蹈危负耻如今日,岂不天地相绝哉!

  疏入,宰相吕颐浩恶其切直,除直龙图阁、主管江州太平观。

  二年五月,诏内外官各言省费、裕国、强兵、息民之策,寅以十事应诏,曰修政事、备边陲、治军旅、用人才、除盗贼、信赏罚、理财用、核名实、屏谀佞、去奸慝。疏上不报,寻命知永州。

  绍兴四年十二月,复召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时议遣使入云中,寅上疏言:

  女真惊动陵寝,残毁宗庙,劫质二圣,乃吾国之大仇也。顷者,误国之臣遣使求和,以苟岁月,九年于兹,其效如何?幸陛下灼见邪言,渐图恢复,忠臣义士闻风兴起,各思自效。今无故蹈庸臣之辙,忘复仇之义,陈自辱之辞,臣切为陛下不取也。

  若谓不少贬屈,如二圣何?则自丁未以至甲寅,所为卑辞厚礼以问安迎请为名而遣使者,不知几人矣,知二圣之所在者谁欤?闻二圣之声音者谁欤?得女真之要领而息兵者谁欤?臣但见丙午而后,通和之使归未息肩,而黄河、长淮、大江相继失险矣。夫女真知中国所重在二圣,所惧在劫质,所畏在用兵,而中国坐受此饵,既久而不悟也。天下谓自是必改图矣,何为复出此谬计邪?

  当今之事,莫大于金人之怨。欲报此怨,必殄此仇。用复仇之议,而不用讲和之政,使天下皆知女真为不共戴天之仇,人人有致死之心,然后二圣之怨可平,陛下人子之职举矣。苟为不然,彼或愿与陛下歃盟泗水之上,不知何以待之?望圣意直以世仇无可通之义,寝罢使命。

  高宗嘉纳,云:“胡寅论使事,词旨剀切,深得献纳论思之体。”召至都堂谕旨,仍降诏奖谕。既而右仆射张浚自江上还,奏遣使为兵家机权,竟反前旨。寅复奏疏言:“今日大计,只合明复仇之义,用贤修德,息兵训民,以图北向。傥或未可,则坚守待时。若夫二三其德,无一定之论,必不能有所立。”寅既与浚异,遂乞便郡就养。

  始,寅上言:“近年书命多出词臣好恶之私,使人主命德讨罪之词,未免玩人丧德之失,乞命词臣以饰情相悦、含怒相訾为戒。”故寅所撰词多诰诫,于是忌嫉者众。朝廷辨宣仁圣烈之诬,行遣章惇、蔡卞,皆宰臣面授上旨,令寅撰进。除徽猷阁待制、知邵州,辞。改集英殿修撰,复以待制改知严州,又改知永州。

  徽宗皇帝、宁德皇后讣至,朝廷用故事以日易月,寅上疏言:“礼:仇不复则服不除。愿降诏旨,用丧三年,衣墨临戎,以化天下。”寻除礼部侍郎、兼侍讲兼直学士院。丁父忧,免丧,时秦桧当国,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俄乞致仕,遂归衡州。

  桧既忌寅,虽告老,犹愤之,坐与李光书讥讪朝政落职。右正言章复劾寅不持本生母服不孝,谏通邻好不忠,责授果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桧死,诏自便,寻复其官。绍兴二十一年卒,年五十九。

  寅志节豪迈,初擢第,中书侍郎张邦昌欲以女妻之,不许。始,安国颇重秦桧之大节,及桧擅国,寅遂与之绝。新州谪命下,即日就道。在谪所著《读史管见》数十万言,及《论语详说》,皆行于世。其为文根著义理,有《斐然集》三十卷。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5-11
王立新教授为点校本《斐然集崇正辩》撰写的前言,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胡寅的生平履历,可称此前言为胡寅小传。胡寅并非安国公亲生,而是“同堂三兄之子”,今天才算清楚。来至专家和宋史的资料可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5-13
胡寅生平考证资料

根据网上资料整理,仅作参考。南山


胡寅生于元符元年(1098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

胡寅长子胡大原,字伯逢为湖湘学派主将之一。1180年以后还有活动,未有资料证明他曾迁回崇安。

胡寅父母“以多男欲不举”溺死,安国母急救之,令安国李氏抚养之。“初娶李氏,继室王氏”《先公行状》

王氏乃胡宁、胡宏之生母,卒年1130年左右,归安国1100年左右。

胡寅《翁公神道碑》称“某为其孙女婿”,其为翁彦深(字养源),子翁揆,是胡寅岳丈。翁氏为胡寅之继室,归胡寅为1147年,

翁蒙之为胡寅姻兄弟。是大原之舅父。

胡寅原配张氏,名季兰。原张邦昌见胡寅中甲科进士十名,(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欲与女妻寅,胡寅逃之三日,同科进士荐张加可(哿)女。第二年1122年在开封结婚。时年十有五。十二月携妻荆门省亲。宋史有载。张季兰比胡寅小十岁。生大观二年(1107年),卒于绍兴七年(1137年),享年三十,葬于隐山。附葬胡寅母王氏。葬于潭州湘潭县龙穴山 先妣王令人之右。《亡室张氏墓志铭》。生子大原,字伯逢,宣和六年(1124年)生。卒年不详,当在1180年以后。斐然集卷二十六

胡寅原配张氏,继配翁氏之后,是否还有曾氏继配,尚不得知。但据浙江缙云胡氏族谱记载,有后人。

胡寅妾出子大端,出女衍君。子胡永三岁而夭,后君(张氏?)十七日而夭。大端比大原小五岁以上。

胡大原所娶为向沈之次女。姑舅表亲。向沈是胡安国弟子,女婿,大原的姑丈,向氏为大原的表姐妹。“考忠毅公 子韶 故中奉大夫 知淮宁府 赠通议大夫 赐谥君之配胡氏文定公之女 贤德懿范 为闺阃之表 子男六人 曰士行 迪功郎 前荆湖南安抚司准备差遣 余皆夭 女四人 长适通直郎江南东路转运司主管文字胡大原”
见:《通直郎致仕向君墓表》


宝文阁直学士左朝请郎致仕 南阳县开国男 食邑三百户 赐紫金鱼袋赠左太中大夫 谥文定胡公行状 本贯建州崇安县开耀乡籍溪里 曽祖容故不仕 祖罕故不仕 父渊故任宣义郎致仕赠中大夫 母吴氏故永寿县君赠令人 公讳安国字康侯 五世祖号主簿公 五代中 至建州之鹅子峯下钓鱼 自晦人莫知其所从来 后世相传云本江南人也

初娶李氏 继室王氏 皆赠令人 子三人 长寅 左奉议郎试尚书礼部侍郎兼侍讲 次宁 右承务郎行尚书祠部员外郎 季宏 右承务郎
来源: 斐然集卷二十五     宋 胡寅 撰    先公行状


先生讳宪 字原仲 姓胡氏 建州崇安人 故侍读南阳文定公从父兄之子也 祖耸 父淳 皆不仕 ……  子男一人 愉 蚤世  ….. 孙男亲仁 治进士
来源: 籍溪先生胡公行状——宋代朱熹撰     晦庵集卷九十七


公讳渊 字泽之 姓胡氏 其先江南人 唐末避地于建州崇安之籍溪 曽祖敏 祖容 皆率徳不耀 父罕负气节 重然诺……子男五人 二早卒 安国朝奉郎新差权发遣提举江南东路学士 安止 安(老)皆幼……孙男女四人
来源: 宣义胡公(南宋著名学者、理学家胡安国之父)墓志铭
游廌山集卷四? 宋代游酢撰


惟建州崇安胡氏 至文定公而始大 其上世皆居里中 文定公宦游荆楚 岁久 皇考宣义公渊 没葬于荆门 绍兴初 因徙家衡岳之下 于是二弟寔从仲曰 安止仕为朝奉郎 生子寔 字广仲 是为君……子男二人 大同 大有 皆幼……
钦州灵山主簿胡君墓表(胡寔)
来源:南轩集卷四十     宋 张栻 撰


宏——“脉祖”字仁仲,号五峰,行念七。生于宋徽宗崇四年(1104)乙酉六月初九日巳时。高宗绍兴三年癸丑进古,荫补承务郎不赴,偕从史广仲及张面轩参坐碧泉,著书讲学经说、史论、诗文。自适有《知言》、《皇天大纪》八十卷,诗文五卷传世。卒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辛巳九月初六日未时,享年五十七,葬附母墓右同向,配享。有诔文传赞。子三。
来源: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220&fpage=1&toread=&page=11

亡室张氏墓志铭(胡寅之妻)
寅曰 所苦岂不遂复康 徳则当与年俱进 必有传也 悲夫 子男三人
长大原  次大端  幼子曰永
来源:斐然集卷二十六? ?  宋 胡寅 撰

通直郎江南东路转运司主管文字胡大原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