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http://szb.jgsdaily.com:8080/epaper/uniflows/03/20090108/03_40.htm 2009年01月08日 第03版
胡铨后裔为何如此繁昌
作者:胡绳荣、曾思政 来源:井冈山报 字数:1943
成鉴摄
历史上的两宋之交,庐陵芗城(吉安市青原区值夏)的胡公霸后裔中出了个杰出的人物,公霸9世裔—— —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胡铨。胡铨为官后力主抗金复仇,反对投降,上疏乞斩奸相秦桧,结果被贬遭流放22年,受尽折磨,然其铁骨铮铮,忠义刚直,矢志不移,慷慨凛然,胡铨因此而流芳千古。
胡铨不但忠诚、正直,爱国精神与日月争光、山河共存,而且在治学治家、教育后代方面堪称后人典范。
翻开庐陵芗城胡氏族谱、族史和有关史料可见,胡铨一家虽命运不济,历经曲折坎坷,但是其后裔繁昌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其胡氏族谱载:“忠简长子泳淮西总干;次子澥,江东运判;三子浃,承务郎;四子洊,惠州佥判;其长孙槻,户部尚书;次孙榘,为兵部尚书,继而起者,若儒学提举邦杰,郾城尹季泰,教授渚樵,永丰令晴总,郡博士竹村,兵科给事中胡定,尚有胡林,胡垓,应星,应龙,缙端,仲芳并举进士,胡广状元及第,皆以忠义显,取重当时,流光后世,为胡氏望族增光添荣。”可见胡铨五个儿子,除五子胡冲早夭外,个个有出息,而且他们都是成长在胡铨遭编管时期,在逆境中,胡铨夫妇仍不忘教育孩子。胡铨的孙子有10余人,除胡泳的两个儿子胡槻、胡榘官至尚书外,其他孙子如胡木弋、胡木呈、胡木凡、胡木普、胡木延、胡木开、胡机、胡构、胡桦、胡椅等犹如一颗颗璨若珠贝的新星,名振当时朝野。宋代以后,胡铨子孙不断繁衍迁徙,散居四面八方,但不论在何处何时,都人才辈出,他们为学学业有成,出仕政绩斐然,他们或仕于朝代,或教于乡间,或以诗文自娱,或耕于自给,均未见一纨绔,亦少有白丁。爱国名相周必大于南宋庆元年(1195年)为庐陵胡氏后裔孙胡昌龄写的墓志铭中道:“江西多名士,吉州为冠。自古言之,庐陵胡氏为大族。”胡氏族人在科举业上相继承递,“秋榜殆无虚榜,它姓莫敢争霸。”文丞相文山道人宋咸淳九年(1273年)八月为庐陵芗城胡氏写的谱序中,盛赞胡铨后曰:“胡氏之子孙,亦当仰慕兴起,以宗先人之德。韦求厥德毋忝尔祖。”明代大学士解缙誉胡铨后“继之故与天壤而同体,日月而同明,山川而同流。”的确,名流之誉一点也不过份,据芗城、永阳、泰和、吉水等处胡氏族谱载,从胡铨一辈的宋代至明代中期,胡姓族人举过31位进士,他们是胡铨、胡昌时、胡笺、胡方中、胡存与、胡钟与胡泾父子胡从甫、胡大成等;中举者甚多,至于知县以上达官贵人更是遍布各朝代、各地方。清代至民国时期,乃至当今,则出了不少军事、科技、政坛人物,有将军多人,有毕业于国内外名学府的莘莘学子,或 在外域发展,或献身于国内科技事业,如32世胡文虎是闻名的巨商、药学家、华侨领袖,胡仲尧是名教育家,胡安国是国学家,这些胡姓杰出人物,为国家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将永远作为胡姓族人和中华民族的骄傲,而名垂青史。
胡铨后裔中这些放射出灿烂光芒的巨星,是怎么造就的?他们靠的是什么?答案是明确的,古人说的好: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隋;宗风正,族规好,出孝子,树人才。正因为有胡载与曾氏夫妇(胡铨父母),胡铨、胡寿昌(胡广父)等这样的严父慈母,是他们的以身作则、坚持不懈的修身;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长期奋斗,终于孕育出代代才人。比如胡铨长子胡泳6岁时随父贬谪新州,后随父流放到琼州,那时有秦桧爪牙迫害,环境如此恶劣,但胡铨镇定自若,在儿子和众人面前表现出不屈的精神,崇高的情怀,言教身传胡泳,在海岛聚徒授业,既为当地人作出了贡献,又让胡泳受到熏陶,学到了知识。胡铨冤案平反昭雪返回庐陵后,胡泳即在孝宗隆兴初因荐为右承务郎,后调淮西江东总领。其几位弟弟也陆续在朝廷担当重任,且在各职上做得十分出色,大诗人杨万里称他们“修洁博习,能世其家。”胡铨为让其族人之后走正路,思正事,做正人,亲自拟定家规十二则:一敦孝悌,二主忠信,三重农绩,四专诵读,五尚勤俭,六完国课,七慎婚姻,八诚祭祀,九倡竞争,十杜奸盗,十一禁赌博,十二严约束。并制定了家训,以规范族人行为,曰:古之君子,学欲其日益,善欲其日起,体欲其日强,行欲其日勉,心欲其日休,道欲其日彰。他常告诫后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进德修业方面铨公提倡: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胡氏“历代流传家教”,把“子孙先明心术,轻财利”,以信义为本作为做人安心,弘扬家道的基本前提,进而具体到对长辈的孝,对同辈的友,对家族对国家的忠。
另外为了培养一个严肃的家风,胡氏家教中又有对不肖子孙的惩治之法,凡是抛弃祖宗物业,破坏宗族纲维而不顾宗族之忤逆,全族应当共同惩治。正是因为有这一代代相传的家风言条教谕,与长者率先垂范作用相结合,有严格的祖训家训教化与严厉的宗族惩戒相结合,有家族榜样示范感化与承继中华传统教育相结合,胡氏族人才循规蹈矩,经久昌盛,才能以著姓望族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和谐的大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