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寻根系统 | 纪念馆
 
 
隐山,湖湘文化的真正源头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11-28 07:29:05 ]
隐山,湖湘文化的真正源头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982&keyword=

录入者;胡铁华   作者:王立新   来源:鄢光润著《隐山文化》之序一


隐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颗明珠,她在中国文化的民展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她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对推动中国近世的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一)
湖湘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湖湘文化指湖南地区的一切古代文化成果和文化传统,包括器物、风俗、趣尚、思维方式、文化与艺术特点等,是荆楚文化的一部分。与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关东文化、西夏文化等处于同等层面,拥有同样的外延。狭义的湖湘文化主要指湖湘理学为基础的人文传统。好主张以身心修养为基础和根本,强调经世致用,体现了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相统一的社会思想。在这个意义上说,狭义的湖湘文化是广义的湖湘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帮可以将狭义的湖湘文化称为核心湖湘文化。核心湖湘文化对中国近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造就湖南近世人才并推动中国近世历史的发展直到了不容质颖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王船山、魏源、曾国藩、毛泽东等不仅都有湖湘学统,而且都有一定意义上继承和发扬了湖湘传统。可以说他们都是核心湖湘文化的传人。
(二)
以心性修养为基础,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特征的核心湖湘文化,是由胡安国父子创立的。胡安国父子于南宋绍兴之初(1131)来到湘潭隐山,创建碧泉书院,经常在隐山一带出没,从事学术和教育活动。精研理学,讲学授徒,创立湖湘学派,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并改变了湘潭和湖南的闭锢风气,为湖南地区近世人才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同地也造就了人才产生的社会文化教育基础和舆论奖励条件。湖南地区重视人才风气的形成,胡安国父子是始作俑者。湘潭碧泉和隐山也就因此成了湖湘核心文化教育的真正发祥地,在湖湘文化教育的发展史中占有首当其冲和至关重要的地位。
(三)
南宋绍兴之初,胡安国父子躲避战乱隐居来到碧泉,创建“文定书堂”,广收门徒,传播并研治理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开创湖湘学派,湘潭从此名闻江南。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福建崇安人,。十七岁入太学,私淑二程。全祖望赞誉说:“私淑洛学而大成者,胡文定公其人也。南渡昌明洛(吕祖谦)皆其传也。”官历湖北、湖南提学,永州知州,中书舍人兼侍讲。因其“道德博学,纯行不差”,卒谥文定。一生研治《春秋》,所著《胡氏春秋传》三十卷,载誉甚高,为元明两朝科举考试的经文定本,后世研治《春秋》,多所取之。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所开创的湖湘学统,奠定了核心湖湘文化的基础,并为近世湖湘文化的发展确立了原则方向,。胡安国长子胡寅,安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是湖湘学派的巨匠,官历严州、永州、邵州知州,起居舍人,礼部侍郎等,精通诗、画,交游广泛,著《崇正辩》、《读史管见》等,另有《斐然集》三十卷行于世,是南宋政治、文化、思想界的名人,享有很高的声誉。朱熹称他为“豪杰之士”。胡安国次子胡宁,字和仲,学者称为“茆堂先生”,也是南宋知名人物,官至太常丞,因与秦桧政见不合而被贬。一生助其父完成《春秋传》甚得力。胡安国季子胡宏,字仁仲,以荫补右承务郎,学者答“五峰先生”。读书讲学于衡山五峰(祝融、天柱、云密、石廪、紫盖)之下二十余年,以碧泉书院为教育基地,胡宏将湖湘学派推向极致,使当时各地进子“以不得卒业湖湘为恨”。其所创“性本论”,是与朱熹“理本论”、陆象山“心本论”并驾齐驱的理学理论(也可以叫做儒学发展的新进路),对晚明王船山影响极大,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家之一。胡安国从子胡宪,字原仲,学者答为“箱溪先生”,是朱熹的业师,朱熹从之受业近十年之久。在理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胡氏父子并以大节树于南宋,学博思精,人格俊美,在南宋及向后的中国历史中享有极高的赞誉。胡宏弟子张栻,字敬夫,学者称为“南轩先生”,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张南轩就是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碧泉书院拜胡宏为师,后从这里走出去,成为历史上的知名人物的。张南轩(四川绵竹人)和胡宏的其他弟子彪居正(湘潭射埠人)、吴晦叔(湖南衡山人)、胡大原(胡致堂长子)胡广仲(胡宏从弟,胡安国二弟胡安止之子)、赵师孟(湖南衡山人、宋太祖赵匡胤之子昌陵燕翼王之子七世孙)等形成了一个规模大、实力强的稳定的学术群体,这就是所谓“湖湘学派”。
湖湘学派当时称天下最盛,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改变湖南地区的庸陋习俗(荆楚地区由来以久的崇鬼、不敬、闭锢、无学等),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历史作用。从此以后,对内强调个人身心修养,对外讲求报效国家民族的优良风气,蔚然兴起于三湘四水之间。这种心必之学与经世致用的结合,经过历史的积淀,遂成为湖湘地区人才的最显著特征。元明两朝,湖南地区相对沉寂,但这并不表明湖湘学派的精神已经消失,它象种子一样扎根在湖湘沃土之下,遇到适宜的时机,就会象雨后春笋般迅速再生出来,长成茁壮之势。湖湘学派的先贤们永远的去了,但是薪尽火传,湖湘学派的精神依然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近世以来湖湘人才都是湖湘学派不死的精神火炬的接力者,他们都是湖湘学派的精神的正宗传人。
(四)
岳麓书院作湖南地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岳麓书院是湖湘学派的又一个新的重要基地,却并非尽人皆知。胡安国父子在湖南地区建有许多重要的教育基地:衡山“文定书堂”,宁乡“道山书院”,以用湘阴县学等都是湖湘学派的学术基地。绍兴十二年(1142),秦桧致书胡寅,希望胡寅、胡宁、胡宏兄弟出来作官,遭到胡氏兄弟的拒绝。绍兴十七年(1147),胡宏致书秦桧,谢绝为官的同时,毛遂自荐,欲为岳麓书院山长,使远近学子得以受学,扩大湖湘学派的影响,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复。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刘珙知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聘请胡宏两大弟子张拭、彪居正主持学政。从此,湖湘学派教育基地开始正式从湘潭转移到长沙。碧泉书院自此渐趋荒芜。胡宏弟子张拭、彪居正、吴晦叔、赵师孟以及胡大原(胡寅子)、胡大本(胡宁子)、胡大壮、胡大时(胡宏子)等纷纷赴岳麓书院讲论学习,长沙成了湖湘学派新的活动中心。岳麓书院虽有千年历史,而在湖湘学派到来以前,不过是一般意义上的儒学教育基地而已,只是讲解一些儒家经典,是汉儒式的,只在辞章句读之间。由于湖湘学派的学者们的到来,岳麓书院始从教风上大为改变。从此,心理哲学成了湖湘学子的主要内容,以世致用始成湖湘学子们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湘人于道德修养始有明确的自觉追求,爱国主义的思想火种深深埋藏在湖湘的沃土上。虽然岳麓书院自南宋以后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代有更新,但湖湘学派所创立的以心性哲学为基础,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基本原则,却不断被加强,培养我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思想、学术、军政等方面的人才。岳麓书院事实上已经成为湖湘学派思想精神的具体体现者。她是碧泉书院的转移、延伸和发展。近代湖湘人才的成长,大多与岳麓书院的教育有关。
王船山、贺长玲、贺熙龄、陶澍、魏源、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谭嗣同、唐才常、熊熙龄、杨昌济、毛泽东、蔡和森等都是岳林书院或城南书院的毕业或肄业生,他们身上都体现了湖湘学派的经世哲学的明显特征。近世湖湘人才之所以都明显具有这种特点,正是湖湘学派的流风遗韵之熏染所致。
湖湘千年盛,诸胡奠基功。没有胡安国父子的到来,湖湘地区近世人才的产生,就会因缺乏历史根基而不可想象。
(五)
隐山又名龙王山,土人又称其为西山。南宋时这里就已经是文化胜地,他既是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安国的生前住地之一,又是胡文定及其子——杰出理学家五峰先生的瘗玉之所。湖湘学派的巨匠之一胡寅及湖湘学派的另一重要人物胡宁也安葬在附近。
胡安国卒于绍兴八年四月十三日,寿六十五。胡文定公之墓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六至八月间,是胡安国过世后,宋高祖委命湖南监司安置丧事时,由潭州官府所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官家重修。一九八一年,湘潭胡安国后裔中的一支——涌田八房集资修复,周围用杜松环护。墓制草率且碑文有重大失误。因此,再度重新修复胡文定公幽居,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既可以向历史交代,又能够再现湘潭作为文化名城的浓厚底蕴。
隐山固有“三贤祠”,是隐山乡人为纪念胡安国父子所建,时间约在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宋大儒胡文定公及子胡致堂、胡五峰是“三贤祠”供奉的神主。隐山土著慕其贤、生师其人而殁犹敬其神,表明了隐山人久有崇儒向善之心。元代以后始渐荒芜。崇祯六年(1633),明朝廷修复衡山胡文定公书院时,未及于斯。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湘潭县赵光耀受命重修胡文定公幽居时,曾致诔立石。辛亥岁(1791),地方政府受敕令重新修葺,并立有碑文。今诔文与碑石俱不见。乡人传说开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搞建设时被用于工程,文革中又遭毁坏。主体建筑于一九七二年全面拆除。今基址尚能辨识,而祠堂已不复存。
(六)
隐山古来即有僧、道活动。僧依山而修行,山因僧而得名。后梁楚王马殷遂加封隐山为“龙王山”,封僧龙泉为“雨禅师”,并于此地大建寺宇,捐田千余亩,供佛斋僧。且于隐山之前设“王祭岭”为楚王马殷礼佛之用。这是隐山寺之始。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赐匾曰“大隐山慈云禅寺”。当时寺院香火极盛,南宋之初,有僧名“云石上人”,亦称“草衣法赞”居此,适逢胡安国父子来此避乱隐居,相与往来,过从甚密,游赏讨论,为一时之盛。慈云寺由此名闻天下,此后兴废相迭,非一言所能尽。明正德年间(1506——1521),有僧名铁牛,寓庆此间,出资率众重新修复,其后又废。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有僧名慈舟,再度修复,使基本复旧。一九四九年以后拆毁,大跃进及文革中碑铭等散失殆尽。不久前余再访隐山,得见残碑半截,乃清嘉庆二十三年五月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龙瑛所撰《重修隐山慈云寺记》,落款已不见,然依据约略可见之文字内容,余断定此碑无疑。
总之,隐山历史胜迹颇多,文化底蕴深厚。它既是核心湖湘文化的真正源头,同时也堪称中国文化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二00一年八月三日于湘潭大学北山陋室
作者简介:
王立新,一九六二年生,黑龙江青岗县人,一九八六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此后一直从事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胡宏》,《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湖湘经世名贤传》等学术著作,现为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湖南省孔子研究会理事,湖南省船山学社副秘书长,《湘学》主编。
】【打印】【 繁体】【投稿】【续投】【/】【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首 页 - 网站介绍 - 站点动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6-2007 http://www.hszq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080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028号 TIME 0.09675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