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寻根系统 | 纪念馆
 
 
据说我是名人的后代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12-24 20:34:36 ]
据说我是名人的后代(散文)

2006-05-24 21:07:39

大中小

摘自:http://blog.sina.com.cn/u/4969407d010003ss

不久前,几位老师坐在一起热情高涨地闲聊着柴桥的人杰地灵,从古镇渊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到小镇出去的社会各界名人。忽然有位老师认真地跟我说:“小胡,你可是名人的后代啊!”我一愣:“谁?”他们笑了。有位老师调侃道:“完了,完了,连老祖宗都忘了。”一位老师告诉我:“大官胡榘,你的祖先啊。”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脸红之后,我便回家翻箱倒柜寻找我祖先的踪迹。终于在一本《柴桥名人》的册子上我见到了我的“祖宗”——名宦胡榘,而且放在第一页。那一刻,如释重负。“胡榘,系柴桥胡姓人先祖,为北宋徽宗至南宋宋孝宗时期胡铨的孙儿……”开卷便明明白白地写着我这土生土长的胡姓柴桥人就是名人的后代!书中又说这胡铨因反对“朝廷与金国议和”,被秦桧一伙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等无中生有的罪名而被革职查办,发配边疆。后宋孝宗即位时,才被平反召回朝廷。“后辞官回乡,著书立说,著有《澹庵文集》一百卷行于世。”由此看来,这胡榘的爷爷——我的先先祖胡铨必定也是位文学爱好者,只是年轻时政务繁忙,仕途奔波,在退休后才有时间和精力发挥一下余热搞创作的吧。我也是个文学爱好者,这一点是不是得了咱先祖的那么一丁点遗传?

现在该说说先祖胡榘了。《芦江文艺》上有一篇《芦江隐贤》的文章,里面写的是先祖胡榘和他们当年的居所——胡氏支祠。巧的是,写那篇文章的老师竟也是柴桥胡姓人。胡榘的政绩看来比他爷爷有过而无不及,也许是史册记载的祥略不同罢了。先祖胡榘做官几年内政绩赫赫,“修邑、县学官以利教学,修庆元郡以利固守,浚东钱湖以利农耕,造昌国舟渡以利交通,整盐税捐收以绝腐败,修四明志书以徵文献……”看了这些,我心底涌起的便是肃然起敬这种非常神圣的感情。因为从这里看出,我的祖先不是贪官污吏,不是昏庸之道,更不是不学无术之辈。他做官期间在教学、农业、交通、廉政等各方面作出了不少成绩。尤其令我钦佩的是他在宝庆三年(1227年)修《宝庆四明志》之举。

我了解了我的祖先胡榘在做官时的一些政绩。其实我最想知道的还是祖先为什么会携妻带儿来到芦江河畔繁衍生息。又是在《芦江隐贤》里,我找到了答案——“见宋势日趋衰弱,因访族兄汝恩于湖塘,遍观山水择芦江之后岸,命其子用之曰‘吾观汝气质堪为田舍翁,我为大臣不知死所矣,汝居此幸免于难。尔为胡氏香火种也’。”看了这一段文字,我深深呼出了口气,好险,要不是先祖胡榘当机立断,命子在此隐居,说不定就没有我的太爷爷,我的爷爷,我的父亲,当然更没有我啦!胡榘的子孙后代聆听祖宗的家训——“吾祖宗世受宋恩,今天命已改,为我后者但读书知理足矣,慎弗妄仕,以玷先世……”好一个“读书知理足矣”!我被先人不凡的民族气节所折服!以前,听到看到的达官名人多是外姓之人,也曾暗地里惭愧,咱们胡姓的能人咋这么少啊?现在看来,并不是胡姓人没能耐没出息,只是由先前的遵祖训一直演变成如今胡姓人淡泊安宁与世无争的生活观。就比如我吧,说好听点就是“知足常乐”,说不好听就是“不求上进”。也许我这种心态就是继承了咱们祖先的遗传。值得庆幸与否,另当别论!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坐落在柴桥田洋村,现今仅存的“胡氏支祠”。其实这“胡氏支祠”离我父母家仅二百米。小时候我只知道这是生产队的仓库,破烂阴暗的仓库里堆满了稻草,农具,偶尔还有牲畜们寂寞的嚎叫。小时候的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一片破烂不堪,摇摇欲坠的木结构建筑原来竟是我们祖宗的居所。当初的庄严与辉煌随着年代的久远而销声匿迹,荡然无存。)

那天,我站在祠堂的院子里,满目苍凉。我的心不知怎么特沉重……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老者,他迎风挺立在大片的芦苇丛边,望着眼前流淌不息的芦江水,一手捋着银须,颔首而道:“这就是我们子孙后代的福地,好好劳作,好好生活吧!”


此文发表于2006年3月15日《北仑新区时刊》第4版

】【打印】【 繁体】【投稿】【续投】【/】【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首 页 - 网站介绍 - 站点动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6-2007 http://www.hszq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080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028号 TIME 0.16216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