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寻根系统 | 纪念馆
 
 
长汀朱紫胡氏族谱探究(二)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08-04 12:10:35 ]
长汀朱紫胡氏族谱探究(二)历史事件人物

    吾福建长汀朱紫胡氏,自始祖白石公于北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三迁定居城西朱紫坊,九百多年来合族共修族谱四次。现唯有光绪二十一年 (公元1895年)一套族谱尚存在世,在长汀古城第二十四世宗亲师煌家保存。我有幸亲睹此谱,并将其中部分内容影印带回上海仔细研读。国家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族谱中记载的人物生平事迹往往都是与当时社会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若要深入了解族谱历史人物就必须了解当时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故先远不揣笔陋,利用网络查询的方便,整理出与吾族族谱有关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资料,见识于族中之智者。

一 胡氏裔孙某与朱温之乱

    光绪年间福建长汀胡氏族谱和民国年间四川郫县胡氏增订族谱都有相同之记载:“唐昭宗乾宁间有裔孙某以进士官江西,遭乱去官隐于宁都,即我世祖讳彭字延年号白石公之曾祖也......”, 长汀胡氏族谱则更加明确指出“:裔孙某......朱温乱乃隐宁都不复返安定焉”。说明胡氏先祖裔孙某是为避“朱温之乱”而弃官隐居江西宁都的。唐昭宗乾宁年间(公元894-898年)距唐末黄巢农民起义结束不到十年。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动荡不定,老百姓民不聊生,胡氏裔孙某恰好在这样的年代得中进士放官于江西,真可谓是生不逢时。

    朱温,安徽砀山人,出身贫苦家庭,从小不务正业,是乡里的地痞。后与兄朱存一起加入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公元882年9月,在黄巢危急之时,朱温背叛了黄巢,率军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公元883年,封为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 开封市)节度使,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并被提升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此后,他以河南为中心扩张势力,和李克用父子等人长年混战,致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混战中,他先后吞并了秦宗权、朱埴、朱瑾等藩镇,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公元907年2月,他逼迫昭宣帝退位,自己称帝,建国号为梁 ,定都汴,建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后来由于宫廷内部矛盾斗争,乾化二年(912年)被其子朱友珪所杀。

    朱温年代各种割据势力战乱不已,尤其在中原地区,于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末民众避乱逃亡大迁徙。如明经胡氏族谱记载:始祖昌翼公,本昭宗之子为避朱温乱,赖臣胡三公庇匿婺源之考川,遂冒胡姓;镇海古县志乐氏条中有“仁规大司寇仁原昆弟,在光化年间,以立朝正直取忌,避朱温乱,弃官归隐于鄞县大隐。”可知弃官归隐不独吾胡氏先祖裔孙某。当时的迁徙路线一般是从中原渡江南下,沿江西进入福建,而江西和福建交界处的宁都宁化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战火尚未波及,堪称人间乐土。更兼当时中原光州王审之兄弟三人率兵入闽,建立五代十国中的闽国,政治比较开明,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当时的胡氏裔孙某很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来到这里,一直到三四代人后才迁居到福建之汀州府。

二 第三世祖紫坊公与汀南平息寇乱

    族谱是这样记载第三世祖紫坊公的:“少而聪颖特达,精左氏春秋。甫冠游太学中京榜,以上舍甲科拜承议郎。淳熙中汀南寇起,廷议皆谓公生长南服,才望素著,宜委以兵权,俾耀戟故乡,相机勘除。制曰可,授公漳州路总管中大夫。奉命抵南未二年山寇悉平,朝制褒奖成绩厥后。公春秋益高,以本官优养里第。宋理宗嘉熙元年卒,寿九十一。汀守臣为请于朝,謚曰忠惠”。这段记载生动地描述了紫坊公的生平事迹和受到褒奖的经历。但是很遗憾,目前尽我所能尚未找到佐证材料来证实谱上记载的事件。汀南寇乱确有其事,平叛受奖查无其人,真是令人困惑的一件事情。

    关于“淳熙中汀南寇起”,是发生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福建西南地区的沈师起义事件。查《续资治通鉴》卷148: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三月)戊午,以潮州贼沈师为乱,趣?赵师宪讨之。”“是月(十一月),广东安抚巩湘诱潮贼沈师出降,诛之。 ”“甲寅,以汀、漳二州民为沈师所蹂践,除其赋 ”。《泉州历代大事年表》:淳熙七年(1180年)海寇沈师作乱,泉郡大震。戍将萧某战死,知州程大昌促统制裴师讨伐,寇遁去。《宋史》:三月丁未朔,幸佑圣观。戊午,以潮州贼沈师为乱,趣帅、宪捕之。《潮汕大事年表》:公元118O年,海寇沈师犯南澳,广东提点刑狱杨万里合诸郡兵讨平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淳熙元年(1174)出知漳州,任提举广东常平期间,曾帅师至潮州平定沈师之乱,他居潮州二十来天,作诗32首,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记录了潮州的社会风貌。

    为何在《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史籍上查不到第三世祖胡坚紫坊公的生平事迹?估计可能有的原因是由于胡氏族谱第一次修纂在明代永乐年间,此时距南宋淳熙年间已过去近200年,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而是根据世代口头传说下来故事与实际情况有偏差,可能紫坊公的实际官阶要小得多,说不定就是作为杨万里的一个普通部下参加平叛。假如他确实是死后被謚号“忠惠”的话,那史书上肯定会有记载的。如与紫坊公同时代的胡铨死后被謚号“忠简”,后人对其事迹引以为豪,大张旗鼓地修祠纪念,而紫坊公謚号“忠惠”本应得到同等的荣誉却远没有胡铨那样为人所知。所以,有关第三世祖紫坊公平叛受褒奖一事,还有待今后继续考证。

三 木斋公与林鸿杨荣关系及沙寇之乱

    第七世祖木斋公是朱紫胡氏家族历史上另一位重要人物。正是他完成了胡氏族谱的首次编修。但由于沙寇邓茂七之乱散佚不传,为后代子孙留下了许多家族史上的不解之迷。木斋公生于明洪武元年(1368),卒于明永乐21年(1423),享年55岁。谱上记载:“明成祖永乐初征天下遗逸及税户人才,郡邑以公名应绍,林中丞鸿嘉其气量荐于朝,授留守司都经历。居官雅有才望......”和其他早期世祖一样,木斋公本人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迷,而最大的迷就是他为什么会在仕途发达的壮年激流勇退,回家抱孩子去了。

    木斋公是由郡邑推荐“遗逸”到京城做官的,会不会因为是第三世祖紫坊“忠惠”公的后代被当地发现而被推举?也可能确实是因本人真有才学而被“举贤”,总之他不是经过科举入仕的。官职为“留守司都经历”,这里“留守司都”是就职部门,“经历”是职位,我很遗憾至今未能查到木斋公担任的职务相当与现代社会政府机构中的哪一级官员。只是查到该职务为正六品(月俸十石),肯定比文林郎知县的职务要高一级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木斋公到了京城后和朝庭中一些福建籍的官员交往过密,这可以从一些资料上查到。如他的恩师林鸿(约1368年—?年),字子羽,福清县城宏(横)街人。正是他的推荐为木斋公谋得了这个正六品的官职,林鸿被后人称之为明代闽中第一风流才子,擅长诗歌,精通音律,他的诗词自成一体,形成第一个诗歌流派——“闽派”,林鸿就是“闽派”的领袖人物,“闽中十才子”之首。年未四十就被擢升为礼部员外郎,但面对明朝初期残酷的“文字狱”和宗派斗争,林鸿对仕途不能不感到心寒。 他在《放归言志》中写道:“君门乞得此身闲,野树烟江一棹还。收拾旧时诗酒伴,远寻僧舍入秋山。”这可看出诗人归隐、寻僧访道和饮酒吟诗就是为了保住身家性命,但骨子里依然愤愤不平,这是在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有意思的是我们的木斋公和林鸿竟是同年出生,经历相仿,后来他“惟以双子幼自疏归田”的年代也几乎和林鸿同时,据说林鸿当时还赋诗饯送,“惜其优于才而未罄其用也”。这不免让人遐想当时官场的险恶,难怪杨学士为之赞曰“既澶瑰伟,亦审进退”。

    这个杨学士是谁?这里又出现了令人不解的迷团。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闽谱的第四卷本“传赞”上,有翰林院编修云门杨珙纂写的“七世祖留守司都经历胡氏木斋公传”。其中曾写道木斋公“尝以修谱为念,携江宁公本始请序于翰院杨荣季贞”。在我们四川郫县民国四年谱上也说“公在官时常修辑宗谱,请序于当道名贤,归而梓之”。木斋公一修胡氏族谱,曾请序于当时翰院的两个人,一是李贞(谱上刻成“季贞”当误),李贞是永乐乙未进士第二人,以翰林院编修九年,后改教授高州府乡官便养以此官终其身。另一位我估计可能就是明朝大名鼎鼎的“三杨”之一:杨荣。

    杨荣(1371—1440) 幼名子荣,字勉仁,明代福建建安(今建瓯)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任翰林编修。壬午之变,明成祖朱棣登基,很赏识杨荣的才干 ,因而选入内阁,是当地内阁成员中最年轻的,人称“杨少师”。后累迁文渊阁大学士、太常卿、工部尚书、 尚书大学士,正统年间追封太师。永乐十八年(1420年),杨荣任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力主迁都,促成明朝中央政府将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官历四朝,凡五十年。因与杨士奇、杨溥均久为辅政,时称“三杨”。  

    木斋公初与杨荣结识,很可能是福建籍官员的相互介绍。那时杨荣刚刚进士及第,尚在翰林任编修,为普通一低阶官员,大家既然都是福建同乡,作为朋友交往是很正常的,为同乡好友写一篇序也是不可推托的。可惜的是由于后来战乱谱稿散佚不传,我们已经不能再看到这篇由当朝“大人物”撰写的胡氏族谱序文内容。现在不知还能不能从杨荣的文集中找到这篇序,估计也不大可能了。因为杨荣后来做了宰相,找他写序的人很可能不计其数,就连他自己也会忘记他在做翰林编修时还给他的早年朋友胡氏木斋公写过一篇序。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一篇序文是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长汀知县谢珪所写的。因为在这之前的明正统年间,福建发生了沙寇邓茂七之乱,社会秩序一度动荡,由七世祖木斋公主纂的胡氏族谱一修稿本,销毁在战火之中,从而也导致了后来修谱资料的缺失,出现了一些难解的迷团。邓茂七起义发生在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首领邓茂七据明代修的《沙县志》、《延平府志》、《明史》等记载为沙县二十四都人,也即现在的永安市上坪乡与三元区中村一带山区。仅一年多时间,席卷大半个福建,甚至打到闽、浙、赣边界,但很快就被平息下去,没有造成象黄巢起义那样大的声势。

四 胡氏四母传

    从第六世祖修轩公起,胡氏四代太婆在族谱里为后人留下了感人的事迹:

    六世祖修轩公,娶宋朝美女观娘,元俗尚佛,郡中富妪 妇争割田入寺饭僧,孺人独深非之。入明洪武诞木斋公,甫三岁而孺人卒,修轩公感思贤淑终不继娶。生元后至元六年庚辰十月十三日子时,卒明洪武三年庚戌正月初五日。

    七世祖木斋公,娶温仕广女巧娘,温恭淑慎,恪遵舅命。迨木斋公应怔入都,力持门户,内外秩然,训子成立。卒时寿七十七。

    八世祖清和公,娶张得荣女圆娘赋性温恭举姑至孝,清和公早逝,孺人每值舅姑与夫之忌哀毁如故。苦节抚孤,年登大耋。生明永乐十一年癸已八月十六日,卒明孝宗八年乙卯正月初八日,寿八十三。

    九世祖樛庵公,娶陈纲女丙娘,性质和淑,初归樛庵公时祖母温太孺人勉之曰:尔姑事我至孝,尔能以尔姑事我者事尔姑,必同我寿。吾门屡世单弱,田产多为豪强吞噬,须种德务滋以毓。孙儿孺人奉教惟谨懿德益懋,抚妾子如己出,庭无间言。及其卒也寿亦七十有七。

    泉南匡斋陈鸣宸纂文《四母传》,赞之以诗曰:陈张懿德宋兼温,四母嗣徽萃一门,莫道闺中无节概,旧家班管著经纶。(伦是九世祖樛庵公,经是第十世祖长房长子龙山公)。胡氏连续四代太婆(宋观娘,温巧娘,张圆娘,陈丙娘)具有这样高的品行素质,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这也说明了儒家传统教育对家庭妇女的深刻影响。除六世祖修轩公的宋氏太婆过早去世外,其他三个太婆都是高寿,一个八十三岁,两个七十七岁,正应了“仁者寿”这句古语。类似“孺人四母”这样的人物,在族谱的记载里比比皆是,还有很多。

五 昆弟七人与刘谨篡政

    长汀朱紫胡氏在九世祖樛庵公之前由于世代单传,人丁不旺,樛庵公为此深忧之。为广后嗣计,樛庵公娶两房生了七个儿子,后代称其为七房公,从此之后朱紫胡氏大矣,子孙后代遍及汀西,现在初步估计都有成千上万之众。长汀朱紫胡氏后人都以“大某房”自称以示区别,其中以“大二房”后人占多数。 樛庵公享年四十余岁。他过世时最大的儿子可能也只有二十几岁。长子龙山公,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了,围绕龙山公产生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其中恪守节操,不与朝廷奸臣刘谨同流合污是最值得后人所景仰的高尚品德。

    明代权力臻极的太监,除天启时的魏忠贤之外,另一个就算正德时刘瑾了。刘瑾,陕西兴平人。“本谈氏子,依中官刘姓者以进,冒其姓。孝宗时,坐法当死,得免。已,得侍武宗东宫。”(《明史 列传192》)武宗即位之后,原来在东宫伺候的太监都“以旧恩得幸”,时称“八虎”,刘瑾即为“八虎”之首。刘谨专权时间不长,只从正德二年到五年的数年而已,正史对其列出的罪名基本可归结为收受贿赂,残害忠臣两条。《明通鉴》说,刚开始“谨初通贿,望不过致百金,(刘)宇首以万金贽,谨大喜曰:‘刘先生何厚我!’”到了后来,则发展到“凡入觐、出使官皆有厚献。”十世祖长房龙山公明弘治十五年敕授文林郎出知广东开建县知县,为民为政兢兢业业,深受百姓爱戴。但因“遭内艰”去官,“民号于路”哭送清官。他感慨地说“官可罢守不可挠。”后来刘谨专权被终止,龙山公又被重新起用,就任高州府吴川县知县。

    不仅龙山公,就连他的五弟永洪公也一样大义凛然。刘谨专权时期,永洪公不避艰辛奔走嶺海“力劝(龙山公)勿得剥民脂膏,宁减己俸以资其求。”龙山公被免官回家后“家无储石”生活都发生了困难,是永洪公“力耕以养织毫不期报。”帮助他哥哥度过难关。乡人著“七友传”赞颂龙山公等“兄弟七人如一身”,龙山公自己也有诗曰:天生我擠名兄弟,切磋相磨胜友朋,赞扬七兄弟的手足之情。如永洪公照料龙山公的长子一中的故事,读来感人至深。和“孺人四母”一样,七兄弟及后代高寿者居多,仲兄观斋公寿八十有二,耆逸公九十有三,务吾公寿八十有四。在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年代,能获这样的高寿堪称奇迹。

    长汀朱紫胡氏后人皆为当年七房公之后。我今年春分到长汀祭祖扫墓期间,分别与各房后人会面晤谈,深感族裔后人敬宗念祖崇敬之意。无怪乎光绪年间汀州知府胡廷干为吾族谱作序时夸奖胡氏子孙“彬彬然多俊秀也”。仲兄观斋公的墓在西山麻兰岭背,与一到六世祖的合葬墓相邻,五弟永洪公的墓地也在西山,因被征地建汽配厂,紧急情况下,六十九岁的五房后人胡其月族叔自己掏钱将永洪公骸骨转移到八世祖清和公墓地暂时存放,表现出我胡氏子孙对先祖的一片赤诚之心,我在上海收他来信知此事后深为感动。这次春分扫墓特地到西山下作为普通胡氏家族一员向老人表示敬意。

六 实斋公和他夫人儿子的故事

    第十二世祖讳辉号实斋,是我们长汀朱紫胡氏家族历史上值得书写的一位先祖。可惜到现在我还没有收集到他的主要资料,甚至他是哪一房的还是不能确定(可能是大二房的)。我们只能从他写的序文中间接了解到他对二修胡氏族谱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知道,七世祖木斋公首纂的胡氏族谱散轶于“沙寇之乱”,从那以后,由九世祖樛庵公开始就着手再修宗谱,历三代未成功,直到十一世祖介石公一正将要完成时又因“目疾”交给族侄十二世祖实斋公讳辉再做修订。实斋公“髫龄好学,手不释卷”,自幼就爱读书学习。“及长雄识卓有匡扶天下之志”,后又“赴试闽闱肄业南雍”,在外做官多年。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于艺圃晨夕校阅详为编次”,终于完成了朱紫胡氏宗谱二修。现在我们看到的光绪二十一年宗谱内容许多都是上承这个二修本。我试图在我手上的部分“传赞”里寻找实斋公的生平事迹,但很遗憾,至今还未能如愿(二义传略有记载)。

    寻找不到实斋公的事迹,却看到了一篇描写他夫人的小传短文,非常有趣。实斋公的夫人姓郑,称郑淑人,旧时做官人家的太太叫“命妇”,根据丈夫官阶不同,一二品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称“孺人”。这说明实斋公的官阶可能是三品。小传上写郑淑人“幼读列女传,心慕孟光为人,故于归实斋公后,相敬礼如宾。”又写实斋公忙于公务,不屑于日常生计,全靠郑淑人来料理家务。这点倒和《红楼梦》里的贾政很相似。实斋公经常在家里以文会友,可是这时候家里已经快揭不开锅了,他还浑然不知,郑淑人没有办法只好把自己头上的首饰拿去当了来招待客人。可是实斋公还嫌招待简慢很不高兴。“淑人微窥其色,退处不敢前”,有苦也说不出。值得注意的是,身为三品?大官,家里却要为生计而发愁,不正是说明实斋公是清廉之身吗?过去说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为官的都以升官发财为奋斗目标,像实斋公这样的清官应该是比较少见的。十世祖龙山公也是这样,被免官回家居然“家无储石”,可见他为官也没有什么积蓄,回家后还要靠自己的兄弟来养活。

    实斋公享年七十七岁,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一直遭受病痛折磨,有可能是得了食道癌。谱上记载他的儿子第十三世瑞虹公的孝道事迹:实斋公得噎症时已七十余矣,四个多月时间里,实斋公进一粥公亦进一粥,实斋公食哽难下,公亦废食。后来实斋公去世,公“丧葬尽礼”,守墓“日夕恸哭,曰昔母死犹有父在,今父又弃吾而死,吾身将安事乎”,由于过度伤感而“获疾不起”,后其孝行事迹被表彰,载入地方志里。

七 定庵府君和他的儿子胡功成胡学成

    长汀朱紫胡氏七大房中,以大二房的后人为官宦者居多。二房十世祖观斋公本人没有当官,传赞上说他“代伯兄龙山公之劳而悉力应徭当差,使得专心举业”。高寿八十有二,这次回长汀西山扫墓,见他的墓穴位于一到六世祖合墓旁,依然是个陪衬的角色。可是大二房的子孙世代外仕做官的却是大有人在,族谱上记载的许多知州知府,都是出自二房。

    十二世祖实斋公出身“大二房”,传赞中记载他的后代十六世功成的父亲定庵府君临终前告诫功成兄弟要为实斋公重修新祠。十五世祖定庵君是二房十四世祖梦吉公的次子,讳胡诠字理瑞。而梦吉公当时属于社会名流,据说在长汀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轶事,即“胡瞎哩的故事”。定庵君因为两个儿子在外做到知府官职被后人称为“府君”。他是十二世祖实斋公二修族谱后的后继人,因为从实斋公后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没有续修,“谱牒散失,所存者岌岌乎如千钧之一线,断而莫可续也,先考定庵府君尝忧之。”把续修族谱视为己任,一代人完成不了,下一代人继续做,长汀朱紫胡氏三修本就是由定庵府君以及他的儿子功成学成两代人合力完成的。“族有氏宗有祀家有业,得一人而传之乃可以久而不绝。”他们确实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十六世功成学成兄弟二人同时出仕。功成诰封奉直大夫,前任浙江宁波府定海县知县,后升广东惠州府连平州知州。学成诰封中宪大夫,前任江南苏州府嘉定县知县,升湖北黄州府同知,调武昌府同知,升安陆府知府,调汉阳府知府,护理湖北粮储道按察使司。这种情况在大二房中并不鲜见,后代子孙多有父子,兄弟先后仕外的例子。如协矩公的后代第十八世肯堂公官至户部员外郎,而肯堂公的孙子第二十世玉铭公出仕湖北枝江知县,其子衡斋,德斋又分别在广东和江西做官。二大房里知县知州真是层出不穷,比比皆是。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受家族环境影响的重要性,朱紫胡氏历次修谱都是由这些致仕退休林泉的杰出子孙担纲主持,不能说是个偶然的现象。

八 为朱紫胡氏光绪年四修谱作序的长汀知府胡廷干

    光绪年间,族人有感三修谱后时局动荡战乱不已,族人关系几乎到了见面不相识的地步,于是决定再次设谱局修族谱。这次修谱的规模非常大,七大房子孙后代尽收谱中,共有二十余卷。谱成后驰函给当时在广东和江西做官的族人胡鑑(衡斋)胡钦(德斋)请他们为之作序,被婉拒后又请到当时正在长汀任知府的本家胡廷干作序,于是胡廷干写下了目前我们看到的第一卷首序言。

    胡廷干,河南籍,光绪十七年任汀州知府,光绪二十三年离任。 他在序言中感慨朱紫胡氏族谱历数百年没有中断散失,对朱紫胡氏子孙敬宗精神大加赞扬,勉励胡氏族人勿忘祖德,敬守遗规,继继绳绳,永传无替。这是一篇内容丰富的优秀文章,并无牵强附会,一味浮夸奉承之笔,可令人反复阅读领会。胡廷干后调任江西巡抚,因处理南昌百花潭外国教案不力被调职山东巡抚,在其山东任上,由他主持最早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开创本国的玻璃制造民族产业,现在山东省和淄博地方志上还留有他的事迹,在互联网上甚至还查到了他的一张身着官服的照片。

    从明朝成化年间的长汀知县谢珪,到清朝光绪年间的长汀知州胡廷干,其间有多位长汀地方官为吾朱紫胡氏族谱写序。这些序文都保留在光绪乙末年(公元1895年)的第一卷序文集内,为研究朱紫胡氏历史,了解族谱修纂过程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胡廷干在长汀知府任上时间比较长(六年),他本人又是胡姓本家,所以对吾族的历史现状了解比较透彻,写出的序文就有些与众不同了。

    研究本族发展历史,不仅需要掌握大量族谱资料,还应从本地广泛收集有关胡氏家族的传说轶闻。尽可能地还原本族的真实历史,留驻文字以存世,目前尚有大量工作要做。遗憾的是先远长期在外地生活工作,对长汀本族历史并没有透彻研究。目前只是凭兴趣将若干材料简单堆砌,文字也显干涩。还望族中长辈智者多予批评指正,去伪存真,共同探究近千年的家族历史,为后人留下一份较为真实的文字资料。

                      长汀朱紫胡氏第二十四世孙先远谨撰
                公元2006年清明节 QQ:114412749 hxy123@sbc-mcc.com
】【打印】【 繁体】【投稿】【续投】【/】【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首 页 - 网站介绍 - 站点动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6-2007 http://www.hszq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080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028号 TIME 0.1213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