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寻根系统 | 纪念馆
 
 
絮话(浙东奉化)胡氏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1-28 23:21:53 ]
絮话(浙东奉化)胡氏

感谢浙江奉化胡信胜宗亲赐稿,转载本文请注明作者及胡氏宗亲网!
原文标题为《絮话胡氏》


    中华胡氏,历史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据“五普”统计,我国11亿多汉族人口,正常使用姓氏为3100~3500个,胡姓在前19大姓中,位居第13位。奉化市“五普”资料反映,全市有563个姓氏,人口在万人以上14个姓氏中,胡姓有13753名,占第七位。
  笔者乃胡氏后人,对胡氏渊源颇感兴趣。现根据《胡氏宗谱》和有关胡氏历史资料,对胡氏尤是迁奉化胡氏始祖等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胡氏根源
  胡氏源出轩辕氏。黄帝(前2550)、颛顼(前2450)之后,元妫之裔。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胡,帝舜之后,胡公封于陈,子孙以谥为姓”。舜帝(前2179)时,他的儿子“商”(人名)等均居于陈地(今河南陈州
—带)。西周武王姬发(前1066)灭商朝后不久,就封舜的六世孙,本来姓妫名满的人,在陈地为“公”,管辖陈地。妫满死后,谥号胡公,亦称陈胡公,他的子孙就以他的谥号为姓。后人因“殊过烦远”而略去胡满以上记载,以满为中华胡氏始祖。因满在陈地为首,也有陈氏尊满为陈姓始祖的,这里且不去赘述。在此文中,我就把胡满称为胡姓第一代。
  当时,胡姓居住地比较集中,活动范围相对狭隘,仅集居于“陈地”和陈地附近一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陈胡,公世代相袭到第20代“闵”时,陈被楚惠王所并吞,胡姓子孙为了躲避战祸杀戮而散居四方。从此,胡氏才改变了聚居一隅之状况,流向全国。后来又出现了以河南姬姓胡子国和安徽归姓胡子国的二支以国为姓的胡氏。三国时期,胡氏发展到江浙一带。到了第39代胡奋,时,曾任晋朝征南将军。奋生龙伯、凤伯二子。龙伯的后裔到51代胡齐生胡询、胡诰,诰的次子胡简(53代)生三六、三乙二个儿子(54代),三乙生胡进思(55代),他就是迁奉化之始祖。

  二、胡公生平
  胡进思名万一,字克开,生于晚唐大中十二年(858),世居长安,后迁吴兴之雪州(上雨下言)(今湖州)。四岁能识文,七岁会文章,十七岁时,因考进士不第,即弃文就武。当时国局动荡,朝廷腐败,他得悉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有个叫钱鏐的,时任都指挥使,胡公(以下均称胡进思为胡公)认定钱“雄略不凡”,就前去晋见,并和钱取得共识。钱很看重胡,就留他在身边“参赞军机”(帮助军中理事)。
  唐中和二年(882),胡公帮助钱鏐打败了刘汉宏之乱,平定淮南、苏湖、常州、润州(江苏丹徒)等地。胡也由马步都虞候、武功大夫、武都指挥使,渐升为越州兵马使。
  晚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徐绾、许再思乘钱外出叛钱攻城。钱鏐的儿子传瑛拒叛紧闭城门。钱与胡闻讯急归,但不能入城。胡公就与徐血战,引走主力,使钱得以微服瑜城而入。徐、许战不下钱,就向吴国杨行密求救。钱悉此讯,怕吴出兵伐钱,就携重金到杨处劝说,并许以厚愿,要杨勿去援徐之兵。杨答应了,但要钱的儿子作人质。钱无奈,只得派他的第五个儿子钱元罐到田郡地方去作抵押。胡当时也作为侍卫随元罐左右于宣州。没多久,恰逢田郡暴亡,人质主事不了了之。元罐和胡公返回钱王处。从此胡公深得钱鏐和元罐信任。天佑元年(904),鏐特为此造功臣堂,记有功将士50余人,胡公名列榜上第二位。
  后梁开平元年(907),钱鏐封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胡公也升为常、润等州团练使。贞明三年(917)胡升为常润二州防御使。同光元年(923),他受钱王派遣,登莱州促使该州归顺后唐。正因有此大功,胡公被唐庄宗封为吴越钱王下兵部尚书右丞,第二年,又被钱王加封为吴越兵部尚书。
  长兴二年(931)钱肃王(鏐)卒。三年(932)子元罐文穆王袭位。王“推旧恩”加胡公为大将军,可“剑履上殿”。天福六年(941)文穆王 卒。子弘佑立,称忠献王。王年少不更事, 国内连年兵乱。李仁达乘机挟附福建李景反叛,诸将均惮行无忌。胡公于危难中忠心为主,统领水陆大军,大败李景,平叛取福建而返,为此,威望大增。
  天福十二年(947),忠献王卒。弟弘倧袭位,暴戾荒淫。胡公“数谏”,但弘倧反存厌烦之意。甚至当场示“怒”,“掷笔水中”,语带讥厌。“进思不能平”,当夜,“率甲士三百人,迁倧于别馆,迎弘俶立之。”(新《五代史》)弘俶乃弘倧之弟,废倧立俶后,俶称忠懿王。王拜胡公为尚父,佐理吴越政事。
  天福十五年(950),胡公已九十三岁高龄、他想到自己年事己高、国家动荡不安,更担心当时年仅十七岁的小儿子胡庆的未来,他叹息道,“职位已到相当于相国,可以说够荣耀了,但还是常常要受到各种各样的牵制。人老了,再不走,恐怕要引发我整个家族的祸患。”于是他称病辞官推辞钱王多次亲临劝说,带着小儿子胡庆,辗转到奉化蓬岛定居。
  显德二年(955),胡公已98岁高龄。他位不在政,心却念念不忘钱氏王朝。他见朝廷“自相图位,内难将作”,于是在乡下过三年后,又匆匆上杭州,企图作以调协,不料刚到公署,就闻悉已发生变乱,忧愤之下,发了背疸,终不能治。遂于该年三月初一辰时“疽发背卒”,逝于杭州。

  三、异议探真
  胡公生平,不同记载有三点,其述如下:
  第一,职务。奉化胡族后人,都以“胡尚书”子孙自称。胡进思(万一)究竟官至何职?他有否当过兵部尚书?究竟是谁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为了比较明嘹此事,现将奉化档案馆现存的、题头是篆体“奉天诰命”
落款盖一红印,即所谓“圣旨”和《胡氏宗谱》载之“诰命”对照辨别:
  奉天承运,皇帝(谱:无上述六字)诰曰:元首股肱,君臣有同体之亲;安内治外,远近无亲竦之间(谱:政教无远近之殊)。故朝廷有适馆投餐之贶, 四方有来享来王之仪。朕遵旧典,汝凛王章。尔吴越行人、都指挥兵马使胡进思,果毅英敏,重厚端严,奉命入觐,方喜见于仪形(谱:容),登朝(谱:陛)陈悃(谱:辞),实亲聆尔章奏。既加敕尔主吴越王特赐汝衮衣绣裳,玄冠玉带,擢授吴越兵部尚书,奉诰归国。朕喜有南顾
之庆,尔国获盘石之安(谱:朕乐得屏藩之卫,尔慎为社稷之臣),夙夜终誉,永绥福履(谱:毋亡眷命)。开平二年正月十六日(谱:同光元年正月日)颁下。
  《诰命》“原件”与家谱所载,仅几个无关紧要的字句差异,其主要关键不同的是:“原件”是开平二年(908),谱载是同光元年(923),两者相差了整整十五年!这一差,使发文的皇上也换了位,前者是后梁梁太祖,后者是后唐唐庄宗。理明先生在2002年(3)《浙江档案》撰文《五代后梁擢授胡进思吴越兵部尚书诰命辨疑》(下称理文)认定此“诰命”乃假作,为此推断胡公未任过兵部尚书。理文的主要理由是:一,官职有误。他认为五代时期不存在“行人”、“都指挥兵马使”等职,“史料记载,胡进思曾任‘内牙统军使’、‘右统军使’、‘左统军使’等职”,但未载胡曾任过“兵部尚书”。二,发文时间可疑。从落款开平二年(908)角度看, 时离钱元罐当人质是第四年,连元罐还只是“内牙将指挥使”,胡不可能提为“兵部尚书”。直到932年,元罐执政后,才对胡“推旧恩,用为大将,迁左统军使。”三, 开平年间,吴越未立国(按:应尚未自称立国),钱罐于龙德元年(921)才摆脱梁的节制, 自称吴越国王。因此哪来“归国”、“尔国”之称云云。
  理文观点是否有理?我们从其他资料来证实。查阅胡氏宗谱,胡公次子胡庆在宋咸平元年十月(998)撰文《吴兴雪川胡氏迁四明解溪家传》(下简称《家传》)中,对胡公作了一系列的年谱记载。在后梁、唐一段中说,“……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篡位, 国号梁,改开平。时,钱王为吴越国王,以父为常润等州团练使……。后唐同光元年(923),(胡)奉钱王命,泛海入贡,唐赐钱王玉册金印,绶父为尚书右丞、钱王又加父兵部尚书。”在这里,《家传》把胡公授兵部尚书右丞,兵部尚书的时间、缘由、授与者和被授者主体都写得清清楚楚。值得一提的是,《家传》所记载的其他胡公事迹与史料所记载的均基本相符。仅授兵部尚书(右丞)一点,不知何故,史料不曾记载。
  宋至道三年(998),宋相国、中书令平章事、许国公吕蒙正来到蓬岛,探望当时年已66岁的胡公之子胡庆。吕念庆父乃“吴越兵部尚书右丞、光禄大夫加大将军尚父”,挥毫书写“尚书府”、“光禄堂”、“尚书楼”等匾额,相赠于庆。惜岁月流逝,年旷日久,均淹没于尘世。吕还为胡公撰“祭始祖万一尚书公文”, 以祭奠胡公。时,距胡公后仅43年,若胡公未受上述封就职务, 以吕之身份、历识,决不会胡乱轻率虚妄弄墨。
  南宋醇熙六年(1179)十月, 资政殿学士、曾任过丞相龚茂良撰《灵昌庙碑记》(今石碑尚在)中记载:“……庄宗入洛,(钱)王遣公由登莱入贡,赐武肃王金册玉印,拜(胡)公为内衙(牙)统军使兵部尚书右丞归。”
  从理文与上文对照来来看,理文认为馆藏之“诰命”是假之理成立。但是,这只能说明开平二年之“诰命”。理文的主要角度和探讨的目的是针对开平二年之诰命,他不能也没有由此而证实对胡进思从未有过兵部尚书(右丞)的任命, 因此,并不能否定胡进思任过兵部尚书(右丞)。究实,胡之授命乃非梁太祖而是唐庄宗,不是开平二年而是同光元年。同光元年,胡公由钱王派遣,不负使命,泛海使登(莱)州臣服向唐入贡,正因有此大功,钱王得以重赏,胡公蒙以受封。若从唐授角度看,理文所说的质疑几乎均不复存在:理文一,曾述胡任过“内牙统军使”,与龚文吻合,至于史料未载胡任兵部尚书,此乃记史者“正统”观点之故。因为,谱文也实事求是地记载胡被唐皇任“兵部尚书右丞(副职)”,后被钱王加(封为)“兵部尚书”。为此,或未被史料所承认。至于理文二、三和其他异议,随着发文者主体、时间的变换,诸论均不文自消,毋须再费笔墨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葛岙王惟敏先生曾作《胡氏始祖尚书公进思和灵昌庙史实简介》一文,其中提到“到后唐庄宗立国(923),钱王请胡公泛海,由登(莱)州去进贡。后唐拜胡公为内衙统军使兵部尚书左(右)丞,次年,吴越王称宝大元年,授胡公兵部尚书。”从以上种种记载,与胡氏后人历来口称相符。所以说,理文说开平二年的“诰命”乃后人造添是实;胡公之“兵部尚书右丞”之绶命者是后唐庄宗,“兵部尚书”之绶命者是钱肃王钱鏐乃真。不管是庄宗授还是钱王授,不管是副职还是正职,正像当今所称呼的, 即使是副司令、副书记, 也不口称带副,故“胡尚书”称呼流传至今,事出有据,并非空穴来风。
  话又说回来,有关胡公生平,还望有识之士去查考、核实。顺便在这里一提,东族胡氏家谱也将诰命写为“开平二年”,讹误。

  第二,享年。《新五代史》卷67、《旧五代史》卷133载:“胡进思,吴越湖州人,故屠牛为业。钱元罐质于宣州田郡所,进思亲随左右。元罐立,推旧恩,用为大将,迁左统军使。及弘倧继位,进思恃权专横,弘倧嗣位,颇卑侮之,进思不能平,率甲士三百人,迁倧于别馆,迎弘俶立之。其年四月,疽发背卒。”上述史实,与家谱记载基本无异,但废倧立俶,是在天福12年(947),时胡公90岁。但后胡公虽“疽发背卒”,却未卒于“其年四月”,而是过了八年差一个月的显德二年(955)三月。胡公在“其年(947)”时或前,是不可能也不放心将不到14岁的儿子庆放到蓬岛的。若按此说,也没有胡氏在奉化蓬岛发族的事了。为此,应视谱载事实。

  第三,葬地。(西族)胡氏宗谱载,始祖万一公与杜氏夫人“合葬翠峰山”, 却没有载赵氏夫人安葬之处。赵氏丧于乾宁三年(896),时,胡才29岁,丧妻后,过了59年,胡氏才逝世的。东族胡氏宗谱载胡公“墓葬台(州)之黄岩乌岩山”。两山相隔数百里,孰是孰非?
  龚茂良在《灵昌庙碑记》中说:“……(胡公)时年九十八岁,发疽而殒,长子工部尚书璟奉棺归葬。”这里的“奉”字,不知作何解释?因为胡公卒于显德二年(955),胡公的长子璟卒于乾佑(按:应天福)丁末(947),子先于父八年亡故。那么,这个“奉”,可否作“奉陪”解释?即璟的牌位“奉陪”胡公遗体到乌岩山安葬。此解是否牵强?不然早已“墓葬会稽”的璟,怎能去“奉”父之棺呢?
  杜氏夫人是在胡公亡后九个月才离世的,她葬于安岩翠峰山。因此,只能与胡公之牌位合葬了。后,庆夫妇也葬在那里。20世纪六十年代,从翠峰山相继取得二块砖制“神位”,一块是“胡氏二世”(胡庆夫妇),一块是胡公与二位夫人)。胡公的神位比较完整,其高约30厘米,宽9.4厘米,厚3.2厘米,正面是:“后唐显始祖考兵部尚书万一胡公婺赵,妣封国夫人邢杜之神位”,背面是“清道光戊子年四月嗣孙重修敬立”。很明显,此乃后人“重修”祖墓时塞入的。清道光戊子年(1829),距今一百七十四年,这是胡氏后人凭主观意愿立的牌位。正像东族胡氏宗谱所记,杜氏夫人也“附葬”于胡公黄岩乌岩山一样, 当然,那也只能是神位去“附葬”了。
  按照常理,胡公死于杭城,其长子、孙均在杭做官,无论按常理、势力诸角度,他的遗体是理所当然由长子(孙)安排,与他的元配夫人、璟的生母赵氏合穴,决不会由其乡村的次子安排到翠峰山孤零零安葬的(当时杜氏尚在)。因此,应视东族胡氏记载为实。

  第四、选址迁奉
  胡公为什么要偕妻携子到奉化居住?事先他有否择居之的?后,他有否安居在奉?
  据载,胡公迁奉不外有二个重要原因。一,废倧立俶后,局势未稳,李儒斌又叛乱。当年,李为谋福建肥差, 曾重金贿赂胡公,使其遂愿。李叛, 胡当然脱不了干系,只是胡公权炙位重,无人敢弹劾罢了。但胡公总是感到内疚和担忧。他明白:自己已是93岁高龄了,不能长期保住整个家族的荣耀和安全。上文的叹息就是他内心活动的体现。次子的忠厚朴实,是他最担扰的心病,必须找个偏僻、安全的地方,让他有一个与世无争的发展环境。二,长次两家聚居一起不妥。胡公一生生三子,长子璟,次子庆,幼子夭折。天福13年,65岁的大儿子璟去世,对胡公震动在尤甚,使他欲改变孙比子大的两家聚居的状况更趋强烈。当时胡公,功劳显赫,资格深老,剑履上殿,权倾朝野。但他明白,这终究是暂时现象,一旦人过权丧,少妻幼子最易吃亏。于是他早有心计,“性乐野趣,蹑台宁间”,暗暗为次子选择居地。李叛事件,推动他即下决心。于是他推却钱多次挽留,称病辞官,带妻、子离京择居。
  当时胡公并没有定居的目的。他的标准是远、偏二字。即离当时的京都远、偏,兄弟间隔远、偏。 日后如若有变, 闻讯而避也方便,不致被一网打尽,兄弟间也不会产生矛盾和影响。
  后汉天福15年(950),胡公携妻儿从杭州南下,先到台州暂住一段时间,总觉得难合心中定的二字标准。故又折道沿海北上,寻找理想安居之地。一天,他率—行过宁海紫溪西望, 以偏为主的思想引他到了香山,旋取小道步至西侧缓坡,爬上—座小山,登上岭顶,靠山望海,心旷神怡,甚为舒心。登岗过岭,果见又一平旷天地。这一童一公,童者雀跃在前,公者迤依在后;少者稚气未脱却朝气蓬勃,老者鹤发童颜然精神矍铄,前者涉世未深无忧无虑,后者深于世故老谋深算:前者但凭兴趣好奇,后者只重环境实地。一路谈笑,一路观察,指石楼点蓬岛,策划安身定居之长计。话深入港,声震山谷,浑然不觉他人所在。下岭路遇土人, 问岭名。土人不识一童一公乃是父子,但观其气质非凡,决非常人。遂以该俩脱口为名,曰童公。此后,童公岭之名延续至今。
  从童公岭往下望是一片荒草平坡(当时尚未形成田地)。胡公察石楼略逊于蓬岛:蓬岛后面是长达十余里的深山岙, 前有一片旷地,可居可潜,正合胡公理想之居。于是他留下一笔资金,将杜氏和次子庆安置在那里,次年(951), 即聘朱家塘(现属龚原村)朱氏为庆之妻。越五年, 胡公杜氏相继于同年去世。胡庆从此在蓬岛安家发族。胡公在此五年间,常游走于会稽、杭州之间,未能真正安居于蓬岛,但终究是他带妻儿选址于斯,于是后人就称他为迁奉之始祖。奉化一带胡氏就尊胡进思为胡氏一世。

  市志载, 胡姓在奉化分布是“吉奇、葛岙、尚田、大桥、江口、方桥”(当时乡、镇)。但尚田一带胡姓,始终难与蓬岛和胡公其他派下胡姓联因带系。有关尚田一带胡姓,传说是胡进思手下将士所衍,但传说没有令人信服的根据,故只能当作传说,无从知其根源。
  《奉化市志》载:“胡姓,907--960(吴越), 自吴兴迁入白溪乡(今葛岙乡)蓬岛。”907年,乃后梁建朝元年,960年是后周灭亡宋朝建朝元年。那就是说,胡姓是在“五代”50多年的时期中入奉的。这个时期颇嫌太笼统了。事实应该确切地说在950年(天福15年)入奉的。

  五、璟庆兄弟
  中和元年(881)胡公24岁,娶赵氏(后封为婺国夫人)。婚后第三年(一说四年)生璟。赵氏夫人丧后,39岁的胡公一直鳏居。“长兴元年(930),父年七旬有三,父欲终身守义,钱王屡劝续弦,因娶母杜氏夫人(后封为邢国夫人)”(《家传》)。
  长兴四年(933)正月十三, 胡庆出生。庆比璟小50岁, 比璟的儿子芝孙还小17岁。清泰二年(943),庆之弟十六又出生了, 当时胡公已86岁,可惜不久,十六夭折。
  胡璟,中和三年(883)生,后晋天福五年(940)升为吴越工部尚书。娶钱肃王之侄女即钱鏐弟钱镖之女为妻,后居越州会稽(今绍兴)。天福丁未(947)逝世,寿65岁,墓葬会稽。胡公安置庆在蓬岛后,常来往于杭、
绍之间。他对钱王称疾,留璟的儿子芝孙(三世)在身边“侍病”,胡公亡后, 芝孙亦住会稽。宋建隆三年(962),璟的孙子、芝孙的儿子乙二(四世)娶卜氏为妻。 卜氏是新昌一个很古怪的名叫“山背瓜藤”村人, 后来芝孙也住到那个村去,直至去世,并安葬在那里。
  芝孙有二孙,长三六、幼三九(五世)。三六和儿子大乙(六世)于宋咸平二年(999)迁到黄岩南塘居住,后以那里发族。不久三九带家族转迁到解溪一带居住,他的二个儿子(六世)后分别为宁海长亭和沙栋村一带
始祖。沙栋村至今辈小族衍,因就在此。
  芝孙有二个弟弟,大弟叫旋,他的子孙后来分布在花醪、绍兴、上虞一带。幼弟名深, 曾中进士官达礼部尚书。他同钱王一起将吴越“纳土归宋”,用现在话说叫“和平解放”,从而免除了吴越人民兵戈之劫。他赘居山背瓜藤村卜氏家,并在那里发族,后人就称此村为胡卜村。在新昌县曹村附近。
  胡庆在蓬岛安家后,遵照父嘱,用他父亲给他的钱,购买田地,安心务农。他一生未涉及仕途,在《历代仕宦》记载中,只当过“恩荫乡宦郎”,职务排名倒数第三位。
  庆婚后第二年(952)就生了长子十七(三世)。正是由于庆安心在乡养育了十七、十八、二十、廿一四子(一说五子),使奉化及周边县的胡姓得以繁衍,从某种角度来说,蓬岛胡氏的真正始祖,乃是胡庆。
  胡庆字德威,号松溪,他虽是胡公的老来子,但酷象父亲:“仪表魁杰,博学能文”,他为人淳朴厚道且威严公正。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他将父留下的资金一下子置造楼房120余间,给族人居住。至今还留下当年的米鱼照墙遗迹和他手植的两株槐花树。兴国五年(980),又“发父遗财”置田三千亩,并在白溪岸边“筑楔堤防”,后称“胡芝楔”,使当地农民能旱涝保收。兴国七年(982),在白溪道旁造房,并置床帐器用以供行旅和经商者住宿。
  庆“尊儒重道。”他“置常稔田四十亩”,“廪食”以供“远近来学者”。从而促使来学者安心学习。这所私塾培养出来的后辈学生,“隽异不群、器业奇颖”、“颉顽竞秀”,或为国家所用,或在教坛出名。后任相国的鄞县人郑清,也是从庆建办的这所私塾读书后成材的。宋相国吕蒙正特为纪念庆亡后建祠,题名“观德祠”。(现西岙村南,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庆“存心又极仁慈”,如逢荒歉年间,他“发仓廪赈”,给济乡人;对贫困人家,常给以财帛、粮食,甚至田庐,让生者安居,丧者安葬。乡人如患病,他“常往视”并“迎医治之”。乡人如逢争殴,他前去“息事讼、化奸顽”。为此深受乡人敬重。
  庆虽有一大笔父遗之财,但他自己并未奢侈挥霍。他的母亲杜氏(后谥为邢国夫人),在蓬岛的最后五年里,还是“躬耕纺织督稼穑”,给庆留印了良好的勤劳朴实的典范。他虽为族人、路人造了许多房子, 自己却没有一间气派与众不同的住房。现蓬岛村的旧址中,没有一间特别的遗垣,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庆亡于何年,未见其载,但至少在998年66岁时,尚在。其妻朱氏生不详,卒于结婚后祥符六年(1013)三月初十日。东族胡氏载:朱氏亡于开宝五年(972)七月十五日,后又续娶连山王氏,两族相载竟然相差41
年!未知谁之是非。庆夫妻合葬于安岩翠峰山南麓。
  胡公后的胡氏因多种原因分迁,分别分布在蓬岛、龚原、西岙、泉井、经岙、前陈、葛岙、桥亭(棚)、前店、岭下、塘岸、胡伯园、中心岙、贴水桥、江口、北渡、万竹、宁海大胡长亭大蔡、上虞、上虞花疁、黄岩南塘、鄞邑四都、嵊县(今斑竹等地)、新昌胡卜、昌国列巷、西岙弥宗,官昌国正学正遂安焉,后迁郡城)、定海城西(龚原秉宏任定海教谕、遂家焉,后迁郡杜檀桥)、余姚乌山等地。

  六、修谱行辈
  据传,修造家谱始源于宋朝。到元朝时,官方为了防范汉民借宗族之名联合反元,禁止造谱。汉民于是只得巧妙地用数字代替人名记载。为此胡氏宗谱从二世到十四、五世,均多是数字。此传说,言之可信而索之无据,仅供参考。
  乾隆丙申(1776),城南周约斋先生曾为龚原前后房纂修家谱,并以其十九世至廿九世以“廷富世宪应锡,其正贤嘉开”为序以定行辈。后, 当地均多以24世“锡”字辈为祖,下属“自家人”。当然,也有因人丁而异:“锡”下户多人旺, 自另分派,“锡”下人丁疏稀,也有归属其近的。后邻近各村胡族也多按此行辈。就于“锡”后,“其”字辈下渐多通行。为续前行,周还为胡族作八句五言诗:“振声原(后改作维、惟)孝友,宏绪启祯祥。燕翼贻谋远,芝兰挺秀长。名高宗广大,德厚嗣光昌。忠勇家风在,云乃贵自强。”用来作为后起胡氏之行辈,至今仍沿袭运用。当然,在离蓬岛较远的胡姓也多有另起排行作为行辈。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胡氏, 笔者曾于2002年10月写过《胡氏絮语》,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和指教。尤蒙水镇头良华先生的指正,使之改正谬误,在此特表致谢。前稿中与本文有矛盾相抵触的,均以本文为准。本文虽集据各种资料而撰,但其中当然揉渗了笔者的观点、意见和揣度。故诚当自负所有文责,顺借此机,诚心期待诸多慧者提供资料和不吝赐教。

                          万一公派下三十一世孙信胜  
                              二稿于2003年11月
 
】【打印】【 繁体】【投稿】【续投】【/】【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首 页 - 网站介绍 - 站点动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6-2007 http://www.hszq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080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028号 TIME 0.11959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