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926阅读
  • 0回复

有关“备受三恪”的历史文献资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09-02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231

        《世界胡氏通谱》首卷总序中,有一段文字涉及到陈胡氏共同先祖妫满公“备受三恪”事件,从文化、道德层面而不是历史的角度解释了周武王封妫满于陈这一事件。序文联系到当代胡姓领 导人“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提出了“三恪”文化是胡姓文化的理性特征之说(见附:)。在此之前,“备受三恪”在学术上仅仅被认为是一种古代的政治礼制,特别是指虞帝之后妫满公被封陈国这一特定历史事件,并没有被引申到现代政治、文化、道德等层面上来,故而此说也备受海内外(世界)胡氏的关注。

        说到“三恪”,这要追溯到周朝武王时代。周朝建立后,在分封诸侯时,为夏、商二朝的王族后裔裂土分封,分别封在杞地和宋地。又寻找到舜帝的后代、曾任周陶正之官的虞阏父的儿子胡公妫满,周武王把大女儿嫁给他,并封他到陈地,建立陈国。这样夏、商和虞舜三家的后代,就成了“三恪”(即把他们当作周王朝的宾客供养,以示敬重,是谓“三客”。古代“客”、“恪”两字通用)(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杜预注:“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三国。其礼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周封三朝之后的说法有二,另一说为“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见《诗.陈风谱》唐孔颖达疏)。“三恪”政治制度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前朝先王(黄帝﹑尧﹑舜或舜、夏、殷商)的血缘和文化,安抚前朝遗民,维持三个先国的祭祀,笼络人心,以昭显周朝天子的德化和正统地位,实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尧曰》)。

        单就“恪”字,查新华字典、在线汉典的解释都是“恭敬,谨慎”,“恪遵、恪守、恪慎”之意,这很好理解。 但是对“三恪”一词,就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加重语气的“恭敬”、“恪守”了,更不能从字面理解为“再三诫勉”。因为几乎所有的历史文献对“三恪”的解释都是相同的:“三恪”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是一种政治礼制而不是行为规范。从网络中我们还可以查到,除“三恪”外还有“二王后”礼制(如果仅封两帝之后称“二王”,加上一帝之后才称“三恪”,见杜佑《通典》考证“三恪二王后”)。所以我们也不能将“二王”理解为具体的两位帝王。“三恪二王后”都是周朝时代开始实施的政治礼制,后世帝王亦多有继承,如《新唐书·玄宗纪》:“﹝天宝九载﹞九月辛卯,以商 、周 、汉 为三恪。”《新五代史·晋高祖纪》:“﹝天福二年春正月﹞封唐宗室子为公,及隋酅公为二王后,以周介公备三恪。”

        历史学家吕思勉在其《吕思勉读史札记》一书中,对陈胡公妫满“备受三恪”,有专章论述。请见该书的149页“三恪解”。他引用了大量文献史料,“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襄公二十五年”孔颖达正义:《乐记》云:“武王克殷,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郊特牲》云:“天子存二代之后,犹尊贤也。尊贤不过二代。”郑玄以此谓杞、宋为二代之后,蓟、祝、陈为三恪。杜今以周封夏、殷之后为二王后,又封陈,并二王后为三恪。杜意以此传言“以备三恪”,则以陈备三恪而已。若远取蓟、祝,则陈近矣,何以言备?以其称备,知其通二代而备其数耳。二代之后,则名自行其正朔,用其礼乐,王者尊之深也。舜在二代之前,其礼转降。恪,敬也。封其后示敬而已,故曰恪。虽通二代为三,其二代不假称恪,唯陈为恪耳。”这些论述也清楚地表明,无论是郑玄的“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为三恪”,还是杜预的“周封夏、殷之后为二王后,又封陈,并二王后为三恪”,“三恪”一词都只能解释为政治礼制,而不是文化理念或者是道德规范。另外“备”字尚有可讨论之处,杜预认为“恪,敬也”,“以其称备,知其通二代而备其数耳”,这里的“备”是否可做“倍”来解释,还需请古文字专家来解惑了。

        《世界胡氏通谱》首卷总序的表述,妫满胡公“备受三恪”是指周武王对其不检行为“一而再、再而三进行诫勉”,大概是受“恪”字的现代意义(尤其是“恪守)影响----以“谨慎”为主要释义,而“三”则是简单的数量复词以示再三(也可能有“对自己、对妻儿、对他人”的三人之说),总序将其作为“备(倍)受争议”“备(倍)受批评”等现代词汇来理解解释,进而得出“三恪”文化是胡氏文化的理性特征这一结论。这不奇怪,在网上我们也能找到类似的文章观点。如:“三恪”是职场人士的本分:http://www.iweihai.cn/ijob/dt/2010/10/127576_3.asp ......以下“三恪”可谓职场人士应尽的本分:恪“谦虚进步”;恪“一诺千金”;恪“真诚待友”。这里的“三恪”已经成为个人行为需要遵守的规范准则,与遥远的历史年代中的“三恪”政治礼制风马牛不相及。此“三恪”已经不再是妫满胡公被“敬其先世而封其后”而“备(倍)受”到的尊敬,而成为任何姓氏人物都可以践行的道德规范,正如“五讲四美三热爱”一样,不再具有“陈胡姓氏”所特有的历史属性。另外,把“为人正派、谦虚谨慎、大公无私、尽职尽责、执政为民”作为胡氏“三恪”文化的核心,似乎也无法得到史料文献的支持。

        再谈点轻松的话题。著名学者陈寅恪(文化圈内人读“que”,不读“kr”),其父陈三立,号散原,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官拜吏部主事。如果不是我们陈胡氏人,可能也看不出他们父子的姓名有何关联奥妙。其实很简单,陈寅恪之义宁(江西修水)陈氏,是虞舜之后,所以他们用“三恪封虞后”作辈分行派,以示慎终追远。其父陈三立,子三衡恪、寅恪、隆恪,这“三恪”个个都是大名人。又,山东枣庄“三恪堂”——中国运河税史馆的后院,是一座具有鲁南民居风格的宅院,俗称陈家大院,原是清朝末年的台儿庄富商陈家的府第,千百年来,陈姓就以“三恪”这个堂号自称,现在已经被开发成当地旅游景点。陈胡两姓氏同宗共祖,湖北应城、安徽怀宁等地都有胡氏“三恪”堂堂号,四川渠县胡氏亦有“三恪嘉周崇”的字派。许多胡氏族谱序言都涉及到“以备(备受)三恪”,所以对于这样重要且涉及面极为广泛的专用词语,我们应以现存于世的文献和通行的学术观点为依据,力求准确给予解释,并与陈氏保持一致。《世界胡氏通谱》总序中的表述,将厚重的历史文献记载搁置一旁,代之以传说和现代词义来解释“备受三恪”,我认为有所不妥。该书现已正式出版发行,未免让人感到遗憾。

附:《世界胡氏通谱》首卷总序 节选 P5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612

胡姓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试图从政治斗争的多种较量中,从食居行的日常俗事中,从硕学鸿儒的激昂论辩中,从族规家训的谆谆告诫中,梳理出胡姓文化的理性特征。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人处世的“三恪”风范。据传周武王封妫满于陈,满公当国之初,对自己、对妻儿、对他人,行为有所不检,武王一而再、再而三进行诫勉,这就是所谓“备受三恪”。三恪的核心要求是:为人正派、谦虚谨慎、大公无私、尽职尽责、执政为民。当我们今天回过头审视胡氏那些有作为的先祖们,无一不是恪守这些训诫以成大事。即便是当今时代,胡锦 涛总书记也向全党提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的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与我们胡氏祖先“三恪”文化是如此的吻合!
......

胡南山 2011.09.01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9-04 09:5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