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昭曦:我对蜀学与蜀学研究的认识
http://www.gmw.cn 2011-09-08 14:14: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theory.gmw.cn/2011-09/08/content_2606083_2.htm 2011年6月22日,著名宋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胡昭曦教授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梁卫国摄
记者手记:和胡老的学术交流是一次如沐春风般的精神旅行,从老先生宽和睿智的言语中,可以深切感染到巴蜀学者因袭师承所具有的人格魅力,藏在书卷后的深厚学问更是无法言及,于是在这蓉城明媚的下午茶时间和蜀竹簇拥的空间里,新秀和前贤完成一次心心相印的蜀学对话, 本期访谈主题“蜀学研究方法”。
嘉宾介绍:
胡昭曦,1933年生, 四川自贡人,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1961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师承蒙文通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宋史、巴蜀历史文化研究。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四川省首批学术带头人。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次。2003年离休。
曾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校图书馆馆长、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等。现任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及四川省历史学会、四川省地方志协会、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四川省蜀学研究会、四川省朱熹研究会、四川省客家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等学术团体顾问和《巴蜀全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专家评审组副组长。
长期担任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已培养硕士14名、博士7名,指导博士后3名。科研以宋史和巴蜀历史文化为主攻方向,已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20余部(含合作),主要著作有《四川古史考察札记》、《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宋蒙(元)关系史》、《宋理宗宋度宗》、《宋代蜀学研究》、《四川书院史》及《胡昭曦宋史论集》、《巴蜀历史文化论集》、《宋代蜀学论集》、《巴蜀历史考察研究》等。古籍整理研究方面,参加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大辞典》部分宋史条目的撰稿和《郭沫若全集》部分历史论著的整理; 整理(编纂)出版《四川郡县志(宋元部分)》、《圣教入川记 五马先生纪年》、《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王小波李顺起义资料汇编》; 主编出版《中国野史集成》、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丛书、地方志、1949年前报刊四个目录和四川省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联合目录等。
从蜀学史研究 由宋朝史开始
记者:胡老,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的采访,您是蜀学研究的知名学者,成果很多,影响很大,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展蜀学研究的?请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方法和治学心得。
胡昭曦:我的老师蒙文通先生,他在国学研究上博大精深,对于经学的见解非常之精致,他认为自己研究最有心得的是理学。上个世纪60年代,我跟着蒙文通先生学了3年多,当过他的助手,就想把蒙先生的学问继承发展下来,我较系统进行蜀学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是我有一个先天和后天的不足,就是自身没有厚实的功底,因此我研究蜀学是从两点入手开始的:
第一,不搞蜀学本身哲学的东西,只从蜀学史来研究。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我如果还要去研究经学、哲学的话,就无法开展下去,因为我要从头学很多东西,而且也学不好。
第二,从熟悉的历史阶段开始。我就从我研究的宋史着手,而宋代又是蜀学在古代空前发展的时期,首先做了宋代蜀学发展脉络的研究,包括宋代蜀学的兴起、鼎盛、衰亡、转型以及学统、学派、特色等,撰写了一些论文,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1998年出版的《宋代蜀学研究》中,这是第一本关于宋代蜀学研究的著作。
点面结合的共同研究方法
在组织队伍上,既要搞研究,又要培养人。当时我带着博士生、硕士生,我就把博士生、硕士生组织起来,把我的研究方向也作为他们的研究课题,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我研究了这些课题,就可以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来指导他们,而不是盲人带路;二是可以通过这些研究来提高,同时促进我的研究,从方法上要用团队的力量而不只是用个人的力量。我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像我们这一辈七八十岁的人,不像我们的老师那代学者是包本读。包本读是指读史籍如《史记》,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要逐字读遍读完。我们这一代,因为很长时间里要参加社会活动,还要搞行政管理工作,没有那么多时间读书,不可能把基本史籍从头到尾全部读完,而大多是查书或翻书,不像我们老师那一代学者那样才是真正地读书。因此我们知识的局限就很大,局限在一个面或一个点,一条线,一个局部。如果有这么多人在一起,大家有若干个点或者角度,拼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小的面或者是大的面,这就是说我要通过团队来合作。《宋代蜀学研究》就是几个人的合作,有刘复生、粟品孝、张茂泽等学友。
蒙师未传思想史学问 倡导从经学复兴蜀学
记 者:蒙文通先生对您的史学研究和蜀学研究启示很多,能否谈谈您跟从蒙先生的治学感悟?
胡昭曦:在思想史方面,蒙先生没有向我们专题传授过经学理学,他说你们不懂这些学问,其实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理学的东西受批判,他也不敢教给我们。我了解蒙先生在思想史和蜀学的研究,主要是读他的著作如《儒学五论》等、听他讲课释疑、帮他整理文稿以及平时问学等方式方法。我帮助蒙先生整理过他的一些学术文章和教学资料,他也经常谈及他的老师廖平先生。我记得1962年蒙先生有次让我整理他的一篇学术发言文稿,就是关于思想史方面的,叫做《论孔子思想的进步面》。蒙文通先生曾写过《议蜀学》,这是从经学角度谈复兴蜀学,复兴蜀学就是把今文经学复兴,谈的比较早,已被收入《蒙文通文集》,这些都对我学习思想史和进行蜀学研究给了很多教育和启迪。
蜀学是一个比较完整、明显、强大的地方学术
记 者:那么蜀学究竟是什么?以及亟待解决的蜀学难题有哪些?
胡昭曦:我觉得现在不要把蜀学研究谈的好像不得了,其实蜀学研究还非常初步,对于蜀学本身还未能完全深入到学科本身,更多是在研究蜀学的演变和发展,是从史的角度去研究,如果要从一个学科的角度去研究还很费力。具体而言,蜀学在四川学界的认识还不是完全趋同。原因有二,第一,长期以来都认为蜀学就是经学,第二,长期以来认为古代只有宋代才有蜀学,宋代蜀学又只有苏轼的学问才是蜀学。1941年卫聚贤先生在《说文月刊》第3卷第4期《巴蜀文化》中首次提出了“巴蜀文化”这样一个概念,但巴蜀文化很多限于隋唐以前甚至先秦以前,主要是跟考古相结合的东西,后半段谈的很少,因此也没怎么去研究整个巴蜀文化和蜀学。
近二三十年有一个很大进展,认为蜀学大体上有广义的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就是指巴蜀地区自西汉迄今的以儒为主、融汇佛道的学术文化,更多的人逐渐趋向于这种解释。为什么我要提这点呢?因为现在研究蜀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它跟中华学术文化的关系。究竟蜀学是什么?如果只认为是苏轼的蜀学,是局部地方的蜀学,或是某一个学派的蜀学就不对了。它应该是一个比较完整、明显、强大的地方学术,是中华学术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哺育了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也推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特别强调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学术文化,这样才有中华学术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我们现在怎么解释蜀学?现在的解释就是说它主要是巴蜀地区,即四川省和直辖前的重庆市的学术文化,它是中华学术文化基本元素和主要组成部分。它既然是地方文化,就包括了地方学术文化的各个方面,它的重点根据学术界的看法和我们的研究,认为主要是巴蜀哲学、文学、史学、经学、宗教,重点在于思想理论方面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对广义蜀学的诠释和界定。
亟待解决的蜀学难题如先秦以前的移民史
我认为现在既要弄清楚蜀学本身是什么,又要弄清楚地方学术和国家主流学术,即和中华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王东杰教授的文章大家感兴趣,就是因为他谈地方学术和国家学术之间的互动。有人问蜀学究竟有什么特点,现在这个话题还难以准确回答,因为各个阶段不同,难题很多,研究不够。粟品孝教授正在研究,他有个研究蜀学发展演变的国家课题,即研究蜀学发展史,我想以后他会有很多好的看法。
目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蜀学难题,如四川是一个移民社会,从秦到现在好多次大移民,我们要弄清楚土著文化和移民文化之间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非常费劲,后来明清的移民还好些,特别是先秦以前的移民情况。现在考古出来了这么多好东西,从三星堆到金沙,最近是新津的宝墩古城,它的面积达到276万平方米,(记者注:据《四川日报》2011年05月09日报道,这是继良渚、陶寺古城之后中国同时期第三大古城遗址)。究竟秦灭巴蜀前后四川土著文化是怎样?《华阳国志》所谓“染秦化” 的具体情況,“文翁化蜀” 的实际内容,还需弄清楚。所以如前所述,现在研究蜀学难题还很多尚待解决,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并重视培养后续研究人才。
堂堂正正的做人 学生要超过先生
记 者:请胡老继续谈谈如何培养蜀学人才从事学术研究?
胡昭曦:研究蜀学得培养青年人才,培养有真才实学能力强的人。搞这方面的人才要认识繁体字,会古籍整理、从校勘、考证、到音韵、训诂等方面要掌握。青年人要勤奋,能创新,有实践的能力,特别是在做人和学风上。我们现在要真正找到这种人才很不容易,我的老师蒙文通先生教导我们“要堂堂正正的做个人”, “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想在做学问上走捷径的都不会有大的成就。蒙先生还谈到一点,“学生总得超过先生,如不能超过先生,纵学得和先生一样,还要你这学生作何用!”我觉得这两点非常之深刻,培养人才很重要,四川大学是比较注意这两点,现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方面还更要发展。
建立特色专业数据库 网络要走向服务海内外
记 者:请问胡老蜀学如何因应当前的网络时代?蜀学研究如何创新?
胡昭曦:当今网络搞的非常之红火,作为蜀学研究或者是巴蜀文化来说:
第一、建立特色专业数据库很重要。现在有很多全面的数据库,比如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超星网。而研究领域又分的很细,如李白研究、张大千研究、盐文化研究等,唐君毅研究等,蜀学研究和地方文化研究要有自己的数据库,这样才能把全面和专题结合起来,希望中国社会科学网可以多多鼓励和引导做好特色专业数据库。
第二、要想办法及时补充更新。这是当前巴蜀文化特色数据库一个问题,有些数据库原来建库的时候非常之好,一来就是几万条。但是我查了下,一般大多止于2009年,后来新的东西没有及时补录进去。你的“网上自流井”东西还更新比较快,但还称不上特色数据库,有特色但还不够系统全面。在数据库检索方面,现在有些看得到却进不去,需要按规定的复杂手续登录甚至付费,这种如何解决都未实现,有的数据库要进去查资料,先要办个手续进单位局域网然后才能查询,还不是服务全社会,只为本单位服务。
整个网络如何走向海外、走向国外也是一个需要改进的问题。在这方面的蜀学研究资料,包括索引、目录,都非常之少,差不多就是一个圈圈里,四川就在四川的圈圈里,全国的东西有一点点,海外的更少。比如台湾学者文守仁先生的《蜀风集》,这本书很有用,书在四川,我们却不知道,这类海内外台港澳资料也应好好梳理充实进来。
蜀学研究由您们中国社会科学网来提倡,因为您们是“翰林院”的网,这个网可以办的更好一点,也要能够充分利用。总之在“十二五”规划中特别重视基础的、民族传统、地方文化的东西,强调要为社会服务,做出优异的成绩,预祝中国社会科学网实现这一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胡昭曦先生对蜀学研究进行了许多精要解释,同时介绍了自己的蜀学研究经验,给我们很多学术启示,再次感谢胡老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