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479阅读
  • 5回复

再听春雨三百年----西风瘦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4-07
再听春雨三百年——写在胡愈之故居敕五堂修缮竣工之际

西风瘦马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6906

        缓缓地推开敕五堂厚重的大门,三百年的风尘便从这深宅大院中钻了出来。三百年的繁盛与辉煌,三百年的沧桑与变迁从每块青石每爿瓦砾中渗透出来,在这重新修复的古宅中渐渐弥漫。

        三百年,显现着敕五堂荣耀与骄傲。敕五堂位于上虞古城丰惠东南隅,占地4000余平方米,是一座规模恢宏的清朝乾隆初年江南民居。敕五堂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建筑群,分三层两进。第一层是门楼及左右一字形的平房六间,门楼内有“中翰第”、“大夫第”二块匾额。两侧厢房东西各二排。东首有匾三块,依次为“文元”、“拔贡”、“节孝”。建筑中心是大厅,横阔三开间,纵深二丈八尺,大石板铺地。大厅里悬挂的匾额“敕五堂”,是上虞乡贤、乾隆十三年状元梁国治所书。敕五堂的命名是对宋代大儒胡安国的追念,意为安国公先后五次受皇封而不仕。两侧柱子上挂有“东方月上忙开书卷课儿曹,南亩春来预诫锄犁修穑事”的对联。后堂门联上“二百年祖宅,十一世书香”几个大字,昭示了台门主人是世代书香人家。整体建筑风格不重飞檐翘角,不求画栋雕渠,但黛瓦粉墙,粗杉木作柱,宽敞宏亮,气势不凡。

        三百年,见证了敕五堂名人辈出。清朝同治年间,胡愈之祖父胡仁耀由举人荐拔内阁中书、军机章京、铨叙御史。晚清科举制度以后,受新潮流、新思想的影响,敕五堂孕育出更多出类拔萃的人才。胡愈之父亲胡庆阶,秀才出身,是上虞第一任教育会会长。胡愈之同宗伯父胡濮山,副贡山出身,长期游幕冀皖,回乡后被推举为上虞商会会长。他们提倡新学,注重实科,办女校,主张女孩也要读书。这个旧式书香门弟的学风由此起了大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出生在敕五堂后咫园,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卓越的民主人士,叱咤风云的文化名人。其胞弟胡仲持,著名新闻工作者、出版家,被誉为《申报》“四进士”之一。1940年遭日伪通缉,几度流亡香港,任《华商报》总编辑。胡愈之的宗妹胡颐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在上海创立私立颐生小学并任校长,解放后把校产全部献给国家。1999年上虞市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的《上虞名人录》中,收集胡姓人34位,其中18人是敕五堂后裔。

        三百年,记录了敕五堂的沧桑和磨难。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攻克上虞,敕五堂大厅遭受破坏。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多次在上虞县城投掷燃烧弹,致使敕五堂厢房多处受毁。大跃进时期,敕五堂成为竹木铁三个手工业厂址,致使敕五堂面目全非。文革期间,造反派争斗,楼板不堪重负崩塌。后来大厅被拆除,廊柱被搬走,石板被撬走。遍体鳞伤,伤痕累累的敕五堂,青砖疼痛,瓦砾嚎哭,一派苍凉萧瑟。

        三百年后的今天,春雨又绿江南岸,洗去了敕五堂冬日的灰暗,洗去了敕五堂三百年的尘封。在两届上虞市委市府的努力下,对敕五堂破损严重的中轴线前后院落进行抢救性修缮。市委书记杨文孝、市长叶时金多次赴敕五堂修缮工地视察指导,并对修缮工作提出意见。修缮工程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传统手法,以相同材质进行修缮,以真实的场景进行还原。历经近半年的修缮,敕五堂再现了清早期民居特色,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对敕五堂的修缮,不仅仅是对乡贤胡愈之的缅怀和纪念,更重要的是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优秀的人文精神。敕五堂将沐浴着春雨和阳光,延续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感召和激励着后人,去追求新的文明,新的辉煌。

Posted: 2008-04-06 21:19 | IP:220.187.191.217 | From:浙江省绍兴市电信 [楼 主]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4-07
2007敕五堂祭文----西风瘦马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618&fpage=0&toread=&page=1

公元2007年4月8日,敕五堂第十世孙嗣孙率众儿孙致祭于敕五堂桢、曾、培、均、墉、坦公和诸太祖母灵前:

上虞胡氏、源远流长、根在安定、忆祖首上、三支南迁、浙闽安家、四世安国公、北宋一栋梁、敕五而不仕、教化民为上、春秋传百卷、千载永留香、六世大疆、迁居虞上、由宋及元、权贵不傍、名节为重、读书毋忘、明兴元移、人丁兴旺、我祖少四公、者山务农桑、明末分六支、杨巷最兴旺、桢公任教谕、齐家最有方、曾公和韩母、子嗣衍四房、培均墉坦、士农医商、孝悌和睦、济济一堂、先居伦教、共建新房、敕五堂兴,仕径拓广、同知御史、府县知常、废除科举、新学兴长、斗转星移、天放霞光、庆阶璞山、开局启航、一门群英、人才济昌、首推愈公、举国崇仰、持公才高、报坛英豪、鸿基功丰、献身核防、帼国颐生、育才沪上、俱住矣、数今日精英、悠悠三百载、爱国必爱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饮水思源、祖德毋忘、清明佳节到、百鸟朝凤巢、凤巢虽破旧、一砖一瓦牵心房、修旧如古、喜待来日、子孙更兴旺。


[ 此贴被西风瘦马在2007-12-08 11:06重新编辑 ]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4-07 11:25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4-07
南亩春来——走近敕五堂----西风瘦马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618&fpage=0&toread=&page=1

    教育,原可以在与先贤的对话中寻找到光明的彼岸。

    耕读相传,有着如玉的光华,在悠长的中华文化里熠熠生辉。当世俗的繁华和浮躁越来越紧地包裹我们的手、我们的眼,甚至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灵魂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在江南寂静的乡野里,静默着老房子。那些精美的石刻和宏辉台门,记录着曾经的辉煌和荣耀。

    过去的泛黄能带来温暖,以往的黑白能带来纯真。如今,老宅无言,却依然折射出沉稳平和的文化底蕴。

  “东方月上  忙开书卷课儿曹。”“南亩春来  预诫锄犁修穑事。” 好一派惜时、繁忙、勤劳、敬业的景象!这是敕五堂新宅落成后,大厅东西柱上的一幅对联。它真实地再现了三百年前三代祖先教子育儿、生活劳作的情景,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家里长幼有序、兄弟相亲的严谨家风,它凝聚了祖辈们“家和万事兴”的质朴情衷,散发着浓浓的耕读相传的书香和传统的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美德。

    敕五堂,位于上虞老县城丰惠的东南隅,是一座具有清时期特色的完整民居。它座北朝南,背靠罗岩山,面朝藕花池,分台门、大厅、后堂三进。左右两侧有楼房2排,每排11间,还有4个过楼和附属平房20多间,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

    在三百年前的乡野,要建起如此大的产业,实属不易。

    据说,它落成于乾隆初年。“敕五堂”,相传为胡氏祖先五次受诏不仕,因赐其名而得。从这里,我们似乎也可想见胡氏先祖留给我们后人的清朗风骨和奕奕神采。当时,胡氏家族中并没有人当过大官或者经商致富者,它的建造需要很多银两,非一人能担负得起。然而,子孙多了,又不得不扩造新宅。它的营建应是三代祖宗长期积攒资金后,在家长统一计划下艰难地完成的。当时的敕五堂虽无雕梁画栋、朱拱粉檐,但青砖黛瓦、楼宇轩昂,木柱石础、庭院周正,其风度和气势,人文和风水,都属不凡。

    “三百年祖宅,十二世书香。”

    如今,大宅无言,却让人遐想万千。每次当我想起曾经写在大厅东西柱上的那幅对联,就会情不自禁地憧憬这样的情景——

    东方月上,田野寂静。也许该会有几声犬吠吧,抑或有风吹过窗户的吱嘎声!此时,敕五堂内的油灯都会按时地亮起,年幼的孩子都会在昏黄的油灯前摊开书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诵读声也随着那昏黄的灯光荡漾开去,飘散在南亩寂静的村落里,飘散在张再山下空旷的田野上。这灯光,尽管昏暗,却流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照亮无数胡家子孙大道前行。它伴随着童年宁静而纯净的记忆,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走过一次又一次的漂泊离乡,成为他们生命中永不消逝的灯盏……

    南亩春来,蛙声阵阵。也许该会有几处啄泥的春燕,在院落的上空低旋徘徊吧!每天,迎着晨曦的微光,敕五堂的门便会早早地开了,家家都忙着把弄锄犁,忙着一天的生计,在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里播种。播下一个又一个葱绿的希望,播下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真诚与报国的种子。于是,希望便会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忙碌和辛劳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

    今日,时过境迁,南亩的村落依旧,敕五堂的大宅院仍在,可大厅却荡然无存,过楼拆掉,石板掘光,大厅东西柱上的对联,也早已不知去向。敕五堂已完全没有了当时的风韵和人气,到处都是班驳的门楼、残破的墙壁、断裂的砖瓦、衰落的野草,只留下一些孩子们点灯夜读和先人忙碌而辛劳的身影在眼前晃动。今天,当我再次走近,再次寻觅“东方月上”、“南亩春来”的那种恬静和安详时,更增添了几许向往和怀念。

    青青菜花,含笑春风;声声虫鸣,正当乡思。

    “清明佳节到,百鸟朝凤巢”。2007年4月8日,一个值得我们纪念与珍藏的日子。那一天,阳光灿烂。敕五堂内,芳草萋萋,彩旗飘飘;礼炮阵阵,人声鼎沸。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名胡姓宗族,相聚敕五堂,举行隆重的“敕五堂胡氏祭祖大会暨胡愈之诞辰110周年”,深深缅怀先辈,动情回忆往事,大声畅谈未来。终于,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以后,敕五堂又一次迎来了那些如今已远在他乡、却日夜思念和牵挂的游子。

    胡国枢老人来了。带着他儿时的梦想和对故居的期盼,沿着修复和重振敕五堂的坎坷之路匆匆奔来。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4-07
从一句谚语想到敕五堂的耕读教育----西风瘦马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618&fpage=0&toread=&page=1

        在绍兴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生意财主年管年,衙门财主一蓬烟。生意财主即富商,只保当年;衙门财主即富官,昙花一现;种田财主,靠务农致富,最小风险,最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一直以农业为生。甚至今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在这样一种经济中,中国的哲学、经济思想一直以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一直贯串在中国历史。
 
        从事末作的人,即商人,因此都受到轻视。社会有四个传统的阶级,即士、农、工、商,商是其中最后最下的一个。士通常就是地主,农就是实际耕种土地的农民。在中国,这是两种光荣的职业。一个家庭若能“耕读传家”,那是值得自豪的。

        这一观念在古敕五堂家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敕五堂一直以耕读教育子孙,当时大厅东西两侧的柱子上挂有“东方月上,忙开书卷课儿曹;南亩春来,预诫锄犁修穑事”的对联。祖训为"耕读传家,不入仕途"。一方面劝导子孙勤奋学习,但在学习之余,农忙之际,又都必须下田务农;另一方面,学成之后不入仕途为官,他们一般都以教书为业,辅以祖传的田产为生,并躬耕田畴。所以还有一幅门联是“二百年祖宅,十一世书香”。敕五堂先祖一直以朱子格言教育下一代,如“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等。敕五堂先祖胡安国五次受皇帝敕封而不仕,说明了敕五堂的耕读风尚。

        敕五堂的思想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旧思想的交替,敕五堂也在潜移默化地在改变。在保持农业为主业的前提下,在上虞旧县城办起了一些实业。同治年间胡源昌糕饼店已在上虞旧县城颇有名气。敕五堂的子孙也开始到上海南京“学生意”,如胡愈之在商务印社做练习生。

        敕五堂给子孙的教育不是给子孙以浮华富贵,而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生活的安定,通过学习来净化自己的灵魂。耕读传家的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赋予新的内容。敕五堂三百年祭文中如是说:“吾辈儿孙在此建国期间,足迹遍及华夏,乃至五大洲,群芳俊秀,继祖业而超前贤者多焉,从政者位居高官而名垂青史;为工者多造福于百姓而得国家之嘉奖,名列典籍;为文者名扬四海而播及寰宇;农耕者循农时而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实乃国家政策英明,亦遵吾祖耕读家训之德泽扶植之功焉。”


[ 此贴被西风瘦马在2007-12-08 11:04重新编辑 ]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4-07
敕五堂误悼胡愈之----西风瘦马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6905

        1944年秋,噩耗传到上虞县城,胡愈之在南洋病故。

        敕五堂一片悲痛。按照敕五堂的习俗,族人披麻戴孝,并请道士超度亡灵。愈之公的原配夫人罗雅琴从此按敕五堂礼仪开始守节。

        胡愈之是中共秘密党员,公开身份则是救国会的民主人士。胡愈之受周恩来的指示,于1938年11月到广西桂林,在广西建设委员会任职。1939年10月,广西建设研究会根据胡愈之的建议成立了文化供应社。这个文化供应社成为桂林团结进步人士、开展抗日活动的大本营。

        1940年上半年,国民党顽固派开始采取限共、溶共政策,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当年的六七月间,在获知胡愈之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之后,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处长李克农找胡愈之谈话,指示他立即秘密撤离桂林。根据党组织的安排,胡愈之搭乘飞机,从桂林飞赴香港。

        胡愈之悄悄地走了,在香港与胞弟胡仲持住了四个多月,帮助国新社香港分社开展工作。1941年,党派胡愈之去到新加坡担任《南洋商报》的主编。胡愈之上任后,大力改革《南洋商报》版面,并身体力行,每一期报纸上都有胡愈之的专论,号召华侨社会以国家利益为重,加强民族团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奋起抗日,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爱国华侨的斗志。

        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仅4小时后即开始空袭新加坡。随着日军的步步进逼,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4日晨,胡愈之和郁达夫随最后一批抗敌文化人,坐上一艘小船,开始了赤道线上的抗日流亡生活。

        在印尼,经爱国华侨社团的安排,胡愈之等人到苏门答腊岛上的巴爷公务镇隐匿下来。胡愈之化名金子仙,郁达夫化名赵廉,开起了一个酒厂,以此为掩护并维持生活。

        为了联络散居南洋各地的爱国抗日流亡者,胡愈之主持成立了地下组织“同仁社”,及时传达抗日消息,以鼓舞斗志。后来政治环境越来越恶劣,胡愈之等抗日文化人土的身份已完全暴露,处在日本宪兵的严密监视之下。胡愈之夫妇和其他几位同事进入森林密布的马达山。为了躲避日军宪兵的追杀,假传“胡愈之于1944年9月上旬在南洋病逝”之噩。

        假噩传到国内。敕五堂一片伤痛。胡愈之的一些挚友无不感到愕然,纷纷写了纪念文章。茅盾、叶圣陶、胡子婴、宋云彬、傅彬然等人在《中学生》发表纪念专辑。郑振铎在听到此噩耗后,在上海《周报》发表了《忆愈之》。李公朴先生在1945年6月写下了《怀念韬奋和愈之》。

        后来据一名在日军宪兵部当翻译的台湾人透露,日本宪兵计划在 1945年9月1日全面围剿苏门答腊岛时逮捕活埋胡愈之等人。8月15日,日军投降,胡愈之他们才逃过了被活埋的劫难。

        新中国成立后,敕五堂家属才知道胡愈之还活着。文艺界的朋友欢聚北京时,郑振铎意外地见到了“亡友”胡愈之,才知道原来当年的消息纯是假传而已。郑振铎欣喜之余,把《蛰居散记》赠给胡愈之,并在书的封面上亲笔题字。1958年,郑振铎因飞机失事不幸殉难,胡愈之悲痛欲绝,在《哭振铎》一文中写道:“振铎,现在轮到我写文章来追悼你,但是更伤心的是你永远不能读到了……”

Posted: 2008-04-06 21:17 | IP:220.187.191.217 | From:浙江省绍兴市电信 [楼 主]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04-08
敕五堂祖宗祭祀活动的回忆----西风瘦马
——写在2007敕五堂胡氏祭祖活动前

    敕五堂始祖为了使子孙后代不忘祖宗恩泽,按照当时的习俗,规定了一系列祭祀制度,后来子孙按照规定,代代相传。这些虽属狭隘的封建宗族观念的范畴,但由于祭祀活动使各房子孙得到定期聚会和信息交流,从而相互之间得到感情上的融洽,是有一定作用的。

    始祖砥园公和几个儿子在去世前,准备了不少土地作为祭产并立下书面祭祀制度,由各房轮流值年,按四时四节举办祭祀活动。其中以春节和清明节最为活跃。春节在前大厅三面墙壁悬挂祖宗遗像,像前摆放祭品、香烛,廊柱、大门贴红纸对联,台门屋张贴的对联是“二百年祖宅,十二世书香”。由当户主准备猪肉、豆沙包、花卷等,按每户丁口按规定数量发放,其中花卷是一种发面制品,专发给妇女。据说这是砥园公的一个未出嫁的女儿提出的。正月初一,长辈、小辈按次序向祖宗遗像拜年,然后相互祝福。在这期间敕五堂大厅显得喜气洋洋,活动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其次是清明节,主要是到祖宗墓地扫墓祭奠,由各房长孙代表由族长带队,乘坐两人抬的轿子前往南门外长者山墓地(胡氏祖宗大都安葬在此山),逐墓祭奠,极为隆重肃穆。墓前石桌摆设肴馔祭品、香烛高烧,并选一青年后代朗读祭文,祭文格式和文字内容都由家族长者事先反复拟定的。并由堕民吹鼓手吹打奏乐,然后由族长领着大家磕拜、焚烧冥纸。扫墓后到设在山脚下的伍相国庙(这是胡氏家属的家庙,现已经被毁)休息。扫墓活动持续三天,最后胡家祠堂大聚餐,每户均可参加,又曰“拖丁出”。

    四节的祭祀活动,即春分、秋分(或七月半)、夏至、冬至,由各房每年轮值(俗称做羹饭),到时准备规定的菜肴和桌数,由各房代表参加,先有族长上香祭奠,然后进行聚餐(俗称散羹饭)才算完成,祭祀所用的菜肴品种、数量和质量按节气有文字规定,每桌十大碗,不容当直户自行变动。

    这些祖宗规定的祭祀活动,随着祭户收入的逐年减少和以后的战乱渐渐衰弱,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祭产没收,才最终消失。


    祭产:属于家属集体所有,由农户向家属租赁。祭祀的主要费用由祭产租赁所得开支。

    以上内容根据胡氏长辈回忆编写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4-08 16:43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