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618&fpage=0&toread=&page=1 教育,原可以在与先贤的对话中寻找到光明的彼岸。
耕读相传,有着如玉的光华,在悠长的中华文化里熠熠生辉。当世俗的繁华和浮躁越来越紧地包裹我们的手、我们的眼,甚至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灵魂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在江南寂静的乡野里,静默着老房子。那些精美的石刻和宏辉台门,记录着曾经的辉煌和荣耀。
过去的泛黄能带来温暖,以往的黑白能带来纯真。如今,老宅无言,却依然折射出沉稳平和的文化底蕴。
“东方月上 忙开书卷课儿曹。”“南亩春来 预诫锄犁修穑事。” 好一派惜时、繁忙、勤劳、敬业的景象!这是敕五堂新宅落成后,大厅东西柱上的一幅对联。它真实地再现了三百年前三代祖先教子育儿、生活劳作的情景,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家里长幼有序、兄弟相亲的严谨家风,它凝聚了祖辈们“家和万事兴”的质朴情衷,散发着浓浓的耕读相传的书香和传统的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美德。
敕五堂,位于上虞老县城丰惠的东南隅,是一座具有清时期特色的完整民居。它座北朝南,背靠罗岩山,面朝藕花池,分台门、大厅、后堂三进。左右两侧有楼房2排,每排11间,还有4个过楼和附属平房20多间,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
在三百年前的乡野,要建起如此大的产业,实属不易。
据说,它落成于乾隆初年。“敕五堂”,相传为胡氏祖先五次受诏不仕,因赐其名而得。从这里,我们似乎也可想见胡氏先祖留给我们后人的清朗风骨和奕奕神采。当时,胡氏家族中并没有人当过大官或者经商致富者,它的建造需要很多银两,非一人能担负得起。然而,子孙多了,又不得不扩造新宅。它的营建应是三代祖宗长期积攒资金后,在家长统一计划下艰难地完成的。当时的敕五堂虽无雕梁画栋、朱拱粉檐,但青砖黛瓦、楼宇轩昂,木柱石础、庭院周正,其风度和气势,人文和风水,都属不凡。
“三百年祖宅,十二世书香。”
如今,大宅无言,却让人遐想万千。每次当我想起曾经写在大厅东西柱上的那幅对联,就会情不自禁地憧憬这样的情景——
东方月上,田野寂静。也许该会有几声犬吠吧,抑或有风吹过窗户的吱嘎声!此时,敕五堂内的油灯都会按时地亮起,年幼的孩子都会在昏黄的油灯前摊开书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诵读声也随着那昏黄的灯光荡漾开去,飘散在南亩寂静的村落里,飘散在张再山下空旷的田野上。这灯光,尽管昏暗,却流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照亮无数胡家子孙大道前行。它伴随着童年宁静而纯净的记忆,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走过一次又一次的漂泊离乡,成为他们生命中永不消逝的灯盏……
南亩春来,蛙声阵阵。也许该会有几处啄泥的春燕,在院落的上空低旋徘徊吧!每天,迎着晨曦的微光,敕五堂的门便会早早地开了,家家都忙着把弄锄犁,忙着一天的生计,在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里播种。播下一个又一个葱绿的希望,播下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真诚与报国的种子。于是,希望便会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忙碌和辛劳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
今日,时过境迁,南亩的村落依旧,敕五堂的大宅院仍在,可大厅却荡然无存,过楼拆掉,石板掘光,大厅东西柱上的对联,也早已不知去向。敕五堂已完全没有了当时的风韵和人气,到处都是班驳的门楼、残破的墙壁、断裂的砖瓦、衰落的野草,只留下一些孩子们点灯夜读和先人忙碌而辛劳的身影在眼前晃动。今天,当我再次走近,再次寻觅“东方月上”、“南亩春来”的那种恬静和安详时,更增添了几许向往和怀念。
青青菜花,含笑春风;声声虫鸣,正当乡思。
“清明佳节到,百鸟朝凤巢”。2007年4月8日,一个值得我们纪念与珍藏的日子。那一天,阳光灿烂。敕五堂内,芳草萋萋,彩旗飘飘;礼炮阵阵,人声鼎沸。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名胡姓宗族,相聚敕五堂,举行隆重的“敕五堂胡氏祭祖大会暨胡愈之诞辰110周年”,深深缅怀先辈,动情回忆往事,大声畅谈未来。终于,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以后,敕五堂又一次迎来了那些如今已远在他乡、却日夜思念和牵挂的游子。
胡国枢老人来了。带着他儿时的梦想和对故居的期盼,沿着修复和重振敕五堂的坎坷之路匆匆奔来。
原载:胡氏宗亲网(
http://www.hszq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