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173阅读
  • 0回复

胡姓溯源----曹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2-22
胡姓溯源
摘自《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曹涛

(江西教育学院南昌330029)



胡姓是我国常见姓, 也是源流有争议的姓。胡姓人口众多, 分布很广, 宋代人编写的

《百家姓》, 将胡姓排列在第一百五十八位。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胡姓的祖先, 若从源头上说起, 应该与陈姓同出一源, 都是古代圣王虞舜的后裔。

汉代刘向编撰的《世本》对胡姓的阐述是: 周武王封舜裔虞满于陈, 谥胡公, 因氏。

《世本》对陈姓的解说是: 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满于太昊之墟, 子孙以国为氏。二者大同小异, 都是舜裔胡公满之后, 前者以谥为氏, 姓了胡, 后者以国为氏, 姓了陈。

何以同出一源而又所姓不同, 原因有二。

其一, 古人所处的历史时代, 对姓氏的内涵虽然有所认识, 但还没有像后人那样将姓氏神圣化、神秘化。“氏以别贵贱, 姓以别婚姻” , 男子称氏, 女子称姓。氏可以代代变化,姓则不可更改。秦汉以后, 姓氏合一, 自然涌现许许多多的姓氏。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组合的一个特殊时期。许多原有的诸侯贵族, 因失国、失爵, 沦为平民、奴隶。也有的平民、奴隶又因战争而获得提升与解放。为了解决新形成的土地、财产的归属问题与继承问题, 不论哪一种人都需要有一种新的人身符号, 于是出现了众多的取得新姓氏的途径。宋代学者郑樵归纳有三十二方法:

一、以国为氏; 二、以邑为氏; 三、以乡为氏; 四、以亭为氏; 五、以地为氏; 六、以姓为氏; 七、以字为氏; 八、以名为氏; 九、以次为氏; 十、以族为氏; 十一、以官为氏;十二、以爵为氏; 十三、以凶德为氏; 十四、以吉德为氏; 十五、以技为氏; 十六、以事为氏; 十七、以谥为氏; 十八、以爵系为氏; 十九、以国系为氏; 二十、以族系为氏; 二十一、以名氏为氏; 二十二、以国爵为氏; 二十三、以邑系为氏; 二十四、以官名为氏; 二十五、以邑谥为氏; 二十六、以谥氏为氏; 二十七、以爵谥为氏; 二十八、代北复姓; 二十九、关西复姓; 三十、诸方复姓(夷狄二字姓) ; 三十一、代北三字姓; 三十二、代北四字姓。

后来一位学者王圻认为郑樵所分还不够细, 列出了三十六种获取姓氏的途径。其内容与郑说大同小异, 不再赘述。正因那个历史时代, 各色人等,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取得自己的姓氏, 所以同样是舜后的陈国, 有的姓陈, 有的姓胡, 就不足为怪了。

至此, 胡姓的渊源问题, 仍未全部解开。因为其他古代的史籍, 对胡姓诠释另有他说。

《姓考》云: 胡, 以国为氏。《郡国志》云: 胡国姬姓, 灭于楚。《千家姓》云: 胡, 安定族。《辞源》归姓辞条: 胡子国, 归姓, 为楚所灭。

这些记载, 有的过简, 有的只是孤证, 虽然立论稍欠单薄, 但与前面《世本》所述, 则大相径庭。正因众说纷纭, 以至后来学者莫衷一是, 无法定论。清代大学者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卷二十三“释姓”篇中说: “⋯⋯妫, 虞姓, 出颛顼, 封于陈” 。“⋯⋯胡, 归姓。邓, 曼姓。罗, 熊姓。狄, 隗姓, 叟瞒, 漆姓, 阴戊, 允姓。六姓不详其所出” 。

顾炎武先生一面确切指出西周、东周时期陈国的出处, 与妫、虞两姓的关系。一面对胡姓, 只说姓归, 并说“不详其所出” , 他没有像其他史籍那样, 认为胡姓源于陈国的胡公满, 而是抱着阙疑、存疑的态度。完全可以相信顾先生看过《世本》有关胡姓的叙述, 也看过受《世本》影响其他书籍的有关记载, 最后竟得出“不详所出”的结论, 这既说明顾先生不随流俗严谨的治学态度, 同时也表明了胡姓的渊源问题, 确有争执可疑之处。问题究竟出于何处呢?笔者认为一切源于对《史记·陈杞世家》部分内容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诠释。现将有关文字, 摘录分析于下:

“陈, 胡公满者, 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 尧妻之二女, 居于妫氵内, 其后因为氏姓, 姓妫氏。舜已崩, 传禹天下, 而舜子均为封国。夏后之时, 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 乃复求舜后, 得妫满, 封之于陈, 以奉帝舜祀, 是为胡公” 。

这段文字交待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有虞氏帝舜的发迹, 得姓的经过。二、帝舜后裔在历朝历代的状况(指夏、商、周三代) 。三、周武王建国, 找到一个叫妫满的舜后, 封之于陈, 是陈国的始君。妫满, 就是胡公。四、这段文字在“是为胡公”下有个注释, 引的是《索隐》: “左传曰: ‘武王以元女与配虞胡公而封之陈, 以备三恪’” 。说明陈国与周王朝还有翁婿的亲属关系。这些内容与《世本》所述, 大致相同, 各有补充, 何以顾炎武先生会另持己见, 关键还在下面几段陈国在春秋后期遭受邻国侵略的记载:“十年, 陈火。十五年吴王僚使公子光伐陈, 取胡、沈而去⋯⋯”“⋯⋯泯公(陈) 六年, 孔子适陈。吴王夫差伐陈, 取三邑而去⋯⋯”除了吴王阖闾之外, 十六年之间, 吴王僚与其孙吴王夫差两次发兵侵略陈国, 但太史公所用的笔法, 截然不同, 一次是“取胡、沈而去” , 一次是“取三邑而去” , 给人的印象是, “取三邑而去” , 自然是陈国的土地。取“胡、沈而去” , 却似攻取了两个附庸于陈的小国而去, 如同《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所载的《肴殳之战》所述, 秦人袭晋不成, “灭滑而还” , 顺手捎带灭了两个小国。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对两次伐陈的注释是: “(系本) 云‘胡, 归姓。沈, 姬姓’沈国在汝南、平舆, 胡亦在汝南。”这个注释, 强化了顾炎武先生胸中的疑团, 故而在《日知录》里写道: 胡, 不详所出。案, 沈与陈国相比, 确系一个小小封国, 位于陈国附近。《辞源》的注释是:

一、沈, 古国名, 今河南汝南县东, 春秋时为楚所灭。

二、沈姓出吴兴, 本周王子聃季, 食采于沈, 即汝南、平舆沈亭, 以国为氏。注释中之“为楚所灭” , 所言不够准确, 应是“为吴所灭” 。沈国地理位置在陈国东南侧。胡, 则不然, 并非独立小国, 而是陈之附庸, 即陈国宗室之内, 有一支以始君之谥号为附庸之名者, 即胡。归姓, 即以更早始祖帝舜之姓为姓。归, 即妫也。两字古今同音。同音即可假借, 顾先生做学问认真, 心中存有疑窦, 自然不好贸然下结论, 所以用“不详其出”作结。正因为如此, 并引出诸多姓氏学者, 妄加评说。既然, 沈是一独立小国, 胡为陈境内之宗室附庸, 自然不好用“取二邑两去” , 非得书以“取沈、胡而去” , 这正是说太史公笔法极为高明严峻之处。因后人未能评细参审其中幽微, 轻率得出胡是另一小国之结论。宋代人编写的启蒙读本《百家姓》, 虽然在四百多姓之后, 列载归姓, 但没有像其他姓氏那样, 写出归生的郡望, 只留下一片空白, 也是同样道理。

综上所述, 与陈有关的姓应该是: 虞、陈、妫、胡、田、归等六姓, 六姓同出一源。此外, 传说上古皇帝之时, 有人名胡曹, 黄帝之臣, 为人始作衣裳。《吕氏春秋·勿躬》: “胡曹作衣” , 因时间久远无从稽考。古代还有胡非、胡母、胡掖等复姓。据考证,胡母、胡非仍属于陈国胡公满之后。

胡母: 复姓, 本陈胡公之后。齐宣王母弟, 别封母乡。远本胡公, 近取母邑, 故为胡母氏。汉代有: 胡母生。

胡非: 复姓。《通志》, 妫姓。陈胡公后有公子非, 其后子孙为胡非氏。战国时有胡非子著书。

秦汉之后并无以胡母、胡非为姓氏的, 可以推论, 这两个复姓, 最后九九归一, 还是以胡为姓。

胡姓的人庶众多,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即不少地处西北的少数民族汉化后, 即以汉民族统称西北异族为胡的胡字为姓。

古代中国(指中原一带) 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统称为胡, 或胡人。凡产于西北之物品, 亦冠以胡字, 如胡琴、胡椒、胡麻、胡萝卜。若是女性, 可称胡姬, 甚至腋下有臭气,称胡臭。

南北朝北方后魏纥骨氏, 改姓为胡。原突厥胡禄屋, 也改姓胡。鲜卑族的胡掖, 据《通志》说, 秃发思复革建, 娶胡掖, 生乌孤。女真族有姓胡沙的, 以后也姓了胡。应该说中国姓胡的人氏中, 有很大一部分具有西北少数民族的血统, 该是不争的事实。

古代还有为数不少姓狐的, 或姓狐丘的。他们并非少数民族, 后裔嫌狐的名声不佳, 也采用了一个同音字胡。

胡氏来源, 如此众多, 分布很广, 自然人才辈出。历史上有名望的有: 战国有胡衍。

《史记》: 秦有胡阳、胡武。《汉书》有: 胡安、胡广、胡组、胡殷、胡轸。《魏书》有:胡威、胡奕。《唐书》有: 胡宿、胡楚宾。《宋史》有: 胡瑗、胡铨、胡安国、胡寅、胡渚。明代有: 胡惟庸、胡应麟、胡居仁。清代有: 胡天游、胡林翼、胡渭、胡雪岩等。近代现代则有: 胡适、胡风、胡耀邦等。

胡姓的郡望: 安定。安定一说于甘肃, 一说于陕北。这说明胡姓的兴旺发达又与西北少数民族相关了。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