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179阅读
  • 3回复

“三国领事”胡璇泽后裔回乡寻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2-11-20
“三国领事”胡璇泽后裔回乡寻根
来源:大洋网 | 2012-11-13 22:29:17 | 我来说两句已有0人参与 下载新闻客户端
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2012/11/13/13651050.shtml

  大洋网讯(广州日报记者廖靖文 通讯员吴美贤)今天上午,“纪念胡璇泽座谈会”在海珠区黄埔村文堦冯公祠召开。原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向阳、原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司徒梅芳、原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余定邦等一批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胡璇泽后人胡品懿女士、胡继基先生从海外回乡参加座谈会。对胡璇泽的生平事迹及对我国外交史的影响展开深入讨论。



  据悉,对于胡璇泽等历史名人的研究一直是黄埔古村古港保护利用工作的学术支撑。胡璇泽,原名亚基,字南生,号琼轩,人称“黄埔先生”。胡璇泽先生是19世纪中后期名噪一时的新加坡华侨富商,深得政府和社会人士的赏识,一人身兼中国、俄国、日本驻新加坡领事,是国际外交史上第一个身兼三国领事的外交家。

  原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余定邦教授介绍,为什么会由胡璇泽担任清政府驻新加坡领事,主要原因是当时新加坡的宗主国英国不同意清朝政府从国内派员到新加坡担任领事,只答应由当地有声望的侨领充任,而清朝政府在这一问题上作了妥协。后来经过力争,驻新加坡第二任领事左秉隆是从国内派出的外交官。1881年他领凭到任,才在领事馆门口挂上“大清国领事府”的名牌。

  对当时的驻新加坡领事馆,清政府只给开办费,不发领事薪俸,日常开支要自筹,向出洋船只征收船牌费,向出洋民商征收身格纸费来解决,导致入不敷出。后来才同意领事薪俸由江海关归入出使经费内汇拨。晚清的官方档案对驻新加坡领事馆的收支请况留有详细记载。他认为,经费要自筹,领事不发薪,这是封建官僚对在海外设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11-20
百科名片:胡璇泽
胡璇泽
http://baike.baidu.com/view/5745823.htm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胡璇泽(1816—1880)一名玉玑,号琼轩,人称黄埔先生。番禺黄埔乡(今属广州)人。青年时随父及叔父等人去新加坡经商,设黄埔公司,数年后业务拓展,声名渐隆。后兴学办医院。历任新加坡农艺会副会长、立法院非官方议员、铁路公司临时总理、太平局绅,受赐C.M.G三等勋章。1877年被清政府任命为中国驻新加坡第一任领事。同年被俄国沙皇任命为俄国驻新加坡领事。1879年被委任日本驻新加坡领事。身兼三国领事,时传为佳话,英美法三国将其生平事迹和功业各谱一书以为楷模。1880.3.27病逝,时各国公使馆均下半旗致哀,清廷特加赠太仆寺卿衔。


  中国在国外设置的第一个领事馆是在华人众多的新加坡。委任的第一个领事是胡璇泽,他的家乡是广州的黄埔村。   胡璇泽发迹、扬名于新加坡,又以其贡献被誉为“新加坡的先驱人物”。因其来自黄埔又经营了著名的黄埔公司,人们称之为黄埔先生。为纪念他,在新加坡至今仍有以“whampoa”(黄埔)命名的街道,还有挂着“黄埔民众联络所”牌子的社区活动中心。在有着125年历史的番禺会馆的墙上,刻着创办者、第一任大总理胡南生的名字。在圣陶沙的“历史世界”,竖着黄埔先生的蜡像,展览厅里陈列着黄埔先生--胡璇泽的事迹,横幅标题是:IN MEMORY OF WHAMPOA。

  胡璇泽名玉玑(亚基),号琼轩,又名南生。1830年,15岁的亚基从家乡来到新加坡,随父辈学习经商本领,由于懂得抓住时机和英国海军部的官兵打交道,并成为远东舰队司令的密友,英军军舰和一些商船的牛肉、面包、蔬菜等各类商品,专门由黄埔公司供应,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而这些船舰也把黄埔之名带到世界各地。

  他本着取诸社会用于社会的宗旨,热心慈善公益事业。支持办平民学校,创办了著名的南生花园和至今仍保留的新加坡植物园。人们说他“商而优则仕”,头衔一大堆:立法院非官方议员、新加坡铁路公司临时总理、太平局绅、英女王特赐勋章。还有说他被两代邋罗王分别封为义子和义弟,奥国也赏给头等宝星。清廷一些出使官员如郭嵩焘、刘锡鸿、曾纪泽、张德彝、李圭等都在新加坡会见过胡璇泽,并有文字记载。1877年,由郭嵩焘极力推荐,胡璇泽被清廷任命为驻新加坡领事,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领事。1878年2月19日,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正式开办,但初时经费不落实,更靠胡璇泽筹划报销。在此前后,他还被俄国、日本委任为驻新加坡领事,一身兼三国领事,一时在外交界传为佳话。1880年他病逝于南生园,新加坡行政机关和各国领事馆都下半旗志哀。他的遗骸专门用船运回家乡黄埔安葬,当时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然而,这样一位当年叱咤风云、把广州黄埔之名带到海外至今仍留名海外的人,一百年后却被家乡淡忘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广州华侨志办公室得到一本《新加坡先驱人物》,里而有一篇《黄埔先生胡璇泽》,如获至宝,立即委托黄埔区侨办查询,答复是黄埔区的胡姓人氏中没有此人。不久侨志办人员与中山大学数名教授组成联合调查组,为编修华侨志,选点海珠区黄埔村进行调查,开始从胡璇泽入手,但多方打听(包括胡姓村民),都说不知胡璇泽其人。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找到了胡璇泽叔父的第4代孙,他拿出已被虫蛀的族谱,上而记载着:“十八世胡璇泽,钦命新加坡领事。”至此,终于查证确定了胡璇泽的家乡就是琶洲塔东南的黄埔村,从而更正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误传。

  1990年,胡璇泽的曾孙女胡品懿从香港回到黄埔村寻根。据她介绍,父亲胡福骈在香港也仿其祖创办过南生园。而福骈两个孙子则从胡璇泽之名中各取一字分别取名继基、继泽。

  说到寻根,还有一件趣事。1991年,有一位30岁左右的男子来到黄埔村,找到一位胡姓的长者(他是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的副会长),见面就说:“我姓胡,名叫潮电,我的家乡是黄埔,这次从马来西亚来到广州参加交易会,想趁此机会找找一些亲人,先到黄埔区,找不到。有人介绍我来黄埔村,希望您能帮帮忙。”长者说:“我们家庭的字辈口诀是‘琼林起壮游’,你知道吗?”潮电说:“我还知道前面一句是‘公祖兆荣岁’呢!”长者感到很惊讶,说:“很多人都不记得前面一句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潮电说:“是祖辈一直传下来的。”笔者采访潮电时,发现他记性很好,能如数家珍般把祖辈的名字和故事一一道来。   原来他是璇泽之叔宏善的第5代孙,宏善也是与璇泽之父宏根同期在新加坡经商致富并“名著于国外”的。根据这些线索,长者帮他在黄埔村找到了璇泽另一叔的第4代孙,叔侄相聚甚欢。有人问潮电:“你父辈有没有回过黄埔?”潮电说:“我祖父国衡先后在新加坡、荷兰、香港读书,也曾回广州家乡读书,后来迁到吉隆坡。我父亲裕洪共有兄弟姐妹7人,我自己有兄弟姐妹10人,他们都没有回过广州,我还是第一次回广州呢!”令人更为惊讶的是,没有回过广州的潮电,居然能说出一口流利的黄埔家乡话。

  曾回家乡寻根的胡品懿告诉笔者,现在,胡璇泽的后人一批留居新加坡,一批迁居香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在胡璇泽的家乡,胡姓族人也重新把仿造的“钦命新加坡领事胡璇泽”的木牌匾挂上胡氏宗祠的大厅。

  经过专家调查核实,胡璇泽的家乡黄埔村就是当年“夷舟蚁泊”的古黄埔港所在地。2002年,广州市政府把黄埔村列为广州市第6批文物保护单位。[1] [2]
参考资料
1.  胡璇泽:中国驻外领事第一人  .
2.  广州市地方志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11-20
黄埔古村:年底新装亮相 天皇侄女曾嫁入此地
黄埔古村:年底新装亮相 天皇侄女曾嫁入此地
时间:2011-07-20 01:20 作者:admin
http://news.xkb.com.cn/guangzhou/2011/0720/148872.html

  

■依水而居的村民享受着原生态的生活。


■青石板铺成的街巷很干净。


  “羊城蜕变村留不息”系列NO.6
  专家建议,旅游开发要防商业味太重
  ■阳光社区记者 邓毅富/文 通讯员 黄启亮/图
  镬耳屋、古祠堂,同时又有著名的商业街,这就是政府投资最大,率先改造完成的海珠区黄埔村,它在今年年底就会以全新风貌面世。阳光社区记者近日走进这条最负盛名的广府历史文化旅游村,目睹它的变化,与村民、游客和专家一起,讨论着如何科学地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用传统的广府文化来“掌灯”,照亮古村发展之路。
  记者体验
  铺上麻石路 古村更悠然
  记者沿着新港东路,在“黄埔古港”指示牌指引下,顺利地抵达黄埔村。黄埔村和广州其他“城中村”很不同:这里清洁、安静。清风里、来燕里、淳庸巷、横辰里、中正里、申明大街……这些飘着书卷味的街巷,是由一间间镬耳屋串起来的。镬耳屋是典型的广府建筑,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
  同行的岭南文化研究学者饶原生介绍说,黄埔村有两个最有价值的看点:一是“黄埔古港”,清政府“一口通关”时,粤海关税馆就设在黄埔村。当时在这里停泊着多国船舶,其中有两艘“明星船”,一艘是瑞典商船哥德堡号;另一艘是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1784年它抵达黄埔村,从而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源头之旅。二是祠堂特别多,村里的梁、胡、冯、罗四大姓氏,排布着19个宗氏祠堂,每一处都有说不尽的名人和故事。
  目前,黄埔村正在修葺中。除了9栋古建筑需要修复外,整个项目还包括市政工程、立面整饰、景观绿化工程、水利河道疏通等五部分。记者看到,修葺后的黄埔村主要街巷都是麻石路,见不到一个沙井盖,原来沙井盖被特制的麻石井盖代替。电线杆也将全部拆除,所有管线埋在地下。村内7个淤积多年的水塘经过水体净化工程,也全部变成了荷花池,水清见底。
  记者了解到,被重点修缮整饰的古称“西市”的黄埔直街,正在恢复古村商业街的原始风貌。这条街被视为村中主要的经济来源,定位经营黄埔村的特色商品,如驰名艇仔粥、姜撞奶、农家菜、土特产等。
  街谈巷议
  “旅游开发一定会适度”
  梁就成(黄埔经济联社负责人):我们并不羡慕那些密密麻麻的安置房,黄埔村通过开发岭南文化旅游元素,吸引更多的人来村里。但旅游开发一定会适度,要“原生态”地展现黄埔村的风貌。

  
  林干(学者、《走进黄埔村》主编):黄埔村古迹很多,我推荐的线路是:玉虚宫(北帝庙)—“日本楼”—主山冯氏公祠—化隆冯氏公祠—左恒家塾—胡氏宗祠—“萃贤”门楼—胡栋朝故居—黄埔古港。
  阿原(游客):走在黄埔村的青石板上,夜深沉,我们的路没有了旧时的月色,是用文化去掌灯的时候了。
  抱缺-圆(游客):逛祠堂、江边垂钓、吃农家菜……黄埔村除了文化游、生态游和美食游,我还推荐“赤脚游”、“雨天游”、“夜游”。尤其是在下雨天,雨水流淌在青石板上,赤脚走在上面的感觉,真好。
  雷小姐(网友):那天遇到村中一亲爱的老婆婆,大雨中,她直接把手中的伞塞给我,感动死啦,纯朴的乡亲啊。
  心绘彩虹(拍客):对于一个摄友来说,黄埔村有着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两种景观,古祠堂前的池塘荷花盛开,真是美不胜收。
  专家建议
  “让它重新走回世界”
  ■饶原生(岭南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
  “黄埔村的保护性修复改造空前地被重视,一方面得到各种支持,包括财力上的支持,面貌一新。同时,它也存在着弊端和隐忧。”曾经多次对黄埔村进行调研的岭南文化学者饶原生认为,“重视”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他认为,就像我国各地其他历史文化片区一样,备受重视便成为旅游热点,历史味和自然味被商业气息摧残得几乎消失。村子修葺好开放后,要有制度性的举措去提防前车之鉴。
  同时,饶原生认为光是硬件上修复改造远远不够,黄埔村多少年“禾秆盖珍珠”,是因为缺少传播,应该将它作为广府文化博物馆来加以打造,善用音乐、美术、雕塑、戏剧、影视等多种手段来推广。而古村中的梁诚、梁经国、胡璇泽等家族传奇,也是绝好的母题。
  “黄埔村的民居开发,可考虑将其打造成为广交会度身定造的生活休闲地。从地理位置上看,黄埔村紧贴琶洲会展中心,可成为让各国客人多留几天甚至几个月的上佳住所。”他为黄埔村与国际接轨支招:“曾经走向世界,要想办法让它重新走回世界。”
  前世今生
  古时外贸重镇 未来旅游热点线
  黄埔村,原名“凤浦”,位于海珠岛东部,濒临珠江,是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辖内的16个行政村之一。
  黄埔古港位于黄埔村,它在南宋时期已是“海舶所集之地”。到了1757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只保留粤海关,规定凡载洋货入口之外国船“必须下锚于黄埔”。据《中国国际贸易史》统计,以1817年为例,广东当年对外贸易的进口总值为2348万元,而通过黄埔港的进口总值为1971万元,占全省进口总值80%以上。

 黄埔村曾经出过众多官宦、商人,这些人衣锦还乡后,捐钱建了不少祠堂,鼎盛时期宗祠达99座。
  黄埔村修缮保护一期工程将在年底前完工。而同步展开的二期工程,将开辟水上游线路,从古村深处沿河涌直通黄埔古港。
  古村风物
  ★名人故事
  胡璇泽:身兼三国领事
  村里人最引以为豪的人物,是胡姓中的胡璇泽。1877年,胡璇泽被清廷任命为驻新加坡领事,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领事。在此前后,他还被俄国、日本委任为驻新加坡领事,身兼三国领事,在外交界传为佳话。由于他贡献卓绝,人称“黄埔先生”。
  ★建筑掌故
  “日本楼”:
  天皇侄女嫁入
  在黄埔村惇慵街8号,有一座东洋风格的小楼,当地人把这座楼叫“日本楼”。据说,两代主人娶的都是日本女子,其中一位还是天皇的侄女。抗战时期日本人杀进村时,日本女人拿出了天皇的宝剑,村中百姓由此逃过一劫。这座小楼因此成为黄埔村独特的景观。
  ★乡村小吃
  艇仔粥:
  料足味美价廉
  黄埔村码头的艇仔粥料足味美,只需2元一碗,在小艇上吃粥,更能品尝出“艇仔粥”的别样风味。其它炒面、炸云吞、油菜和各式煎饼(南瓜饼、莲藕饼、萝卜饼)味道也很地道,价钱为1元至5元。清炒河蚬一碟也只要3元。吃完后,可帮衬小摊买新鲜又便宜的蔬果。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11-20
全国胡氏宗祠大汇展:广州黄埔村胡氏古祠堂
广州黄埔村胡氏古祠堂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09-03 13:39:20 ]
http://www.gzclub.net/oubb/txt367359.html
http://blog.sina.com.cn/u/53886d4f010004cy


  
  漫步村中,随处可见祠堂,是黄埔村所保留的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屋一祠”,可谓黄埔村一景。每座祠堂门前均立着一对石狮子,大门两侧的门脚上大都刻有形态各异的浮雕,图案多为花鸟树木,线条精细,形象逼真,雕刻精妙,尽管经过漫长岁月的磨损,大部分仍然保存得较好。

  黄埔村有梁、冯、胡、罗四大姓氏,还有关、黄、卫、陈等小姓。村中传说,历史上最早到黄埔村的是罗姓族人,他们在北宋的嘉佑年间就迁到此地,而冯、胡两姓则分别在南宋、元时才迁到此安营扎寨的。梁姓在明代从番禺北亭迁至。黄埔村里的宗祠有始迁祖的宗祠,也有房份宗祠,其中以胡氏大宗祠、主山冯公祠、化隆冯公祠、晃亭梁公祠、榕川冯公祠、梁氏大宗祠、敬波梁公祠、文楷冯公祠、左垣家塾等最为完整。现黄埔村保存的祠堂中,建筑风格基本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的建筑风格和式样一致,青砖建筑,花岗岩墙裙、铺砌灰绿筒瓦顶的硬山建筑,风火山墙;中堂中基、石柱、石枋上的石雕狮子,雕刻风格粗犷,梁架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纹饰丰富。



  弯腰迈进胡氏宗祠,守祠的胡氏21代子孙,71岁的胡永堪大叔绽放菊花一般的笑容起身迎上来,热情地向我一一讲述祠内保存完好的精美木雕的外型及其或龙或凤的含意,祠堂内与其他祠堂迥然不同的“肥水不流别人田”的排水设施。翻开泛黄虫蛀的线装族谱,胡大叔为我讲述胡氏族人几百年来的变迁以及名人倍出的骄傲。胡姓祖籍福建崇安,其祖先到南雄保昌县,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迁到广州濠畔街,后迁至黄埔村。祠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头门两侧的门联上写着“派溯崇安源远流长绵世祚”、“基开黄圃根培本固大宗祊”。外檐房梁上的木雕,精致得让人瞠目结舌。

  离开胡氏宗祠,小巷渐渐变得开阔,巷子的两边整齐地排列着一座座带着泳池花园的西洋化的小别墅,令我不禁产生一阵精神错乱,难道那些锅耳山墙民居、麻石小巷,以及撰写着几百年历史的宗祠是白日做梦的结果?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