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662阅读
  • 21回复

胡氏族谱编修常识备忘录----胡恒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3-05-16
— 本帖被 南山 执行取消精华操作(2014-03-02) —
江苏     胡恒俊

阅读各地族谱及相关序跋、引论,一些历史常识性的错误,往往令人如鲠在喉。族谱编修,是一项严肃细致的系统工程,庄严而又神圣,容不得半点马虎。尤其一些古代历史、地理、礼制 、吏治、区划、婚丧、典故等等,以现在的理念、观点、习惯,单从“字面”去解释,容易造成一些不可原谅的原则性的荒谬,不仅误导宗亲,甚至辱祖污宗,殃及子孙。

以下内容,虽然极其简单,却以“备忘录”留存,惟愿今之无暇查阅古籍予以考证、辨析的宗亲,及后世子孙,予以留意,在族谱续编或相关论著中,尽量减少错误。

一、           姓·氏

1、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姓”为:人所生也。从“女”从“生”。

上古母系氏族时代,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为便于区别不同的婚姻集团,便产生了“姓”。“姓”的作用,就是“明血缘,别婚姻”。所以上古八大姓,都有“女”字旁:姬、姜、妫(Gui)、姒(si)、嬴、姞(ji)、姚、妘(yun)。

2、 

《史记·五帝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彰)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其下有:《集解》:(裴)骃案(按):郑玄校许慎《五经异义》曰:“《春秋·左传》:无骇卒,羽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以此言之,天子赐姓命氏,诸侯命族。族者,氏之别名也;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故《世本》之篇,言姓则在上,言氏则在下也。”

人类历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同姓者愈来愈多,为区别同一家族内不同支系的出身、地位,便产生了“氏”。“氏”的本义,是“支”、“岐”,“所以别子孙所出也”。其作用是“明分支,别贵贱”。尤其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分封“八百诸侯”,置“万国”,“氏”便应运而生。这就是为什麽中国历史上对姓氏有明确记载的,是从周代开始的原因。周武王分封同姓诸侯众多,所以,仅“姬”姓,就衍生出了198个“氏”。

“氏”的来源,主要有:①爵号,如王、侯;②国号,如陈、齐、鲁;③官职,如司徒、司马;④谥号,如胡公;⑤居住地,如西门、南部;⑥封地,如屈、解、田等;⑦职业,如陶、巫;⑧父祖名号,如辕涛涂之“辕”(袁)等等。

如果说“姓”表血统,则“氏”表分支、爵位、封号(包括谥号)、职官、居地、职业等。

3、  姓氏

古代,只有天子、诸侯、贵族才有姓、氏,平民没有姓、氏。战国之后,由于“氏”的日益增多,起到“姓”的作用,“姓”与“氏”合一,平民百姓也才有了“姓”。至魏晋时,已是人人有“姓”。——不过,这个“姓”,大多以“氏”为姓。而严格意义上,为准确表达该“氏”的来源,一般要在“氏”前加上其“根源”的“姓”。所以,一般族谱上都要标明“‘某’姓‘某’氏族谱”。

我国一些主要的姓氏,反映着母系氏族的特征,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姓氏合一之后,,以“氏”为姓者越来越多,至宋代,北宋的《百家姓》已收集468个姓,明代的《千家姓》,则收集了1968个姓。而见于我国历史文献的姓,已达6363个,其中单姓3730个,复姓2475个,三字姓146个,四字姓7个,五字姓5个。目前,我国的姓氏约有3000个,《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现代汉族常用姓氏930多个。

4、满公,姓妫(Gui,名满

《史记·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rui),其后因为姓氏,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索引》:按:夏代犹封,虞思、虞遂是也),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索引》:按:《左传》:虞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武王。杜注:遏父,舜之后;陶正,官名;是生满者也),得妫满,封之于陈(《索引》:《左传》曰:武王以元女太姬配虞胡公,而封之陈,以备三恪),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满公姓“妫”,另一证据是:《史记·陈杞世家》:陈“厉公子完惧祸及己,乃奔齐。齐桓公欲使陈完为卿。完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担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齐懿仲欲妻陈敬仲,卜之,占曰:‘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则言:“凤皇于蜚,和鸣铿铿,有妫之后,将育于姜……”所谓“有妫之后”,是说陈完本“妫”姓之后裔。

5、 胡,以“谥”为氏

唐代林宝撰《元和姓纂》(因撰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故名“元和”),每姓各载受氏之源及诸家谱系,其言“胡”姓说:“胡氏,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氏。”

6、 关于胡曹

有人称胡姓源于黄帝时的胡曹。

《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引《世本》云:胡氏出胡公满之后。“胡氏,妫姓。周武王克殷,封舜裔孙虞满于陈,是为胡公满。”

《世本》为战国时史官所辑,记载自黄帝至春秋时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地(都邑)、作(制作)等。原书约在宋代散佚。清代曾有多人各自搜集辑佚成书,1957年商务印书馆将其合印成《世本八种》。宋衷辑之《世本》注云:胡姓始于黄帝臣胡曹,附会之说也。


二、           名·字

古人通常有姓有名,还有字,姓、名、字三者结合,构成我国古人姓名的结构体系。《白虎通》云:“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1、 

古时,“名”,是人出生三月或百日之后才取的。取名极为慎重,一般要重视“字”所包含的道德层面的意义,往往寄托父、祖辈的期望。

2、 

 但“字”,要待成年之后才取。这是因为:“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其本义是生儿育女。所以,周制:贵族子弟,男二十、女十五为成年,可以正式参加社交活动;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五加笄(别簪子束发,名曰“及笄”)。《谷梁传·文公十二年》载:“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说文》:“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同时,男女都要取“字”,正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而字”(如“待字闺中”、“尚未字人”等)。

3、  名与字

古人有“名”必有“字”,字随名后。 但是,名与字,取法很有讲究,如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辨物统类、形体离合、形体增省、成语贯穿等,多达十几种,一般以名配字,“名”与“字”,意义必须相关。如:孔丘,字仲尼,“仲”为排行,“尼”为山名,与“丘”相对。再如:孟轲,字子舆,“轲”与“舆”,都与“车”有关。

4、 

古人除了有名有字,通常还有号、别号、绰号。“号”,有自称,也有“人称”(他人、门生、学者等)。

三、古代亲属间关系、世系及名称

1、  祖父、母

父之父与母,古称“王父”、“王母”,战国时称“大父”、“大母(如《史记·张良传》:“张良,字子房……大父开地”之下,应劭解释为:“大父,祖父;开地,名也”),后称祖父、祖母。

2、  曾祖父、母

祖父之父母,称曾祖父母

3、  高祖父母

曾祖父的父母,称曾祖父母

4、  五世同堂

从自身本位算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欢聚一堂,谓之“五世同堂”。

凡述说“某某世”,都是从自身算起,上数至多少代人,就是多少“世”。

所谓“上五世”,指的是,自身至父、祖、曾祖、高祖。

5、孙、曾孙、玄孙、来孙、晜(昆)孙、仍孙、云孙、玄孙

孙:子之子,谓“孙”。                       

曾孙:孙之子,谓“曾孙”。

玄孙:曾孙之子,谓“玄孙”。

来孙:玄孙之子,谓“来孙”。

晜(昆)孙:来孙之子,谓晜(昆)孙。

仍孙:晜孙之子,谓“仍孙”,又称“耳孙”。

云孙:仍孙之子,谓“云孙”。

所谓“下五世”,指的是,自身至子、孙、曾孙、玄孙。

6、称呼

姑舅:夫之父为“舅”,又称“嫜”,后称“公”;夫之母为“姑”,后称“婆”。古谱中孝顺儿媳侍奉公婆,称侍奉舅姑。

婚姻:夫之父为“姻”,妻之父为“婚”,后称为“亲(qing)家”。

7、  兄弟之间的排行及称谓

古代兄弟之间的排序是:伯、仲、叔、季。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老四为“季”。古人常在“字”前,加上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

8、  关于昭穆

朱熹《胡氏族谱序》言:“胡氏之先,自周武王封舜后胡公于陈,子孙以谥为姓,历汉文恭公,以迄晋关内侯质,为立谱之鼻祖……中间序昭穆,别疏戚,因流溯源,由本达枝,作谱以传,庶几不忘本也。”

所谓“昭穆”,按古代宗法制度,宗庙的排列次序,以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父曰昭,子曰穆。”

宗庙如此,坟地墓葬的位置次序,亦如此。《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祭祀时,子孙也按此种规定的排列顺序行礼。《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古人亦以“昭穆”,泛称一般宗族的辈分。陶潜《赠长沙公诗序》:“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三、           古代纪年及年龄称谓

1、古代年龄称谓

通常,十岁叫“幼学”;十五称“童”;二十岁曰“弱冠”;三十岁曰“壮”,或曰“而立之年”;四十岁曰“强”,也称“不惑之年”;五十岁曰“艾”,又称“知命之年”;六十岁曰“耆”,也称“花甲之年”;七十岁称“老”,别称“古稀之年”;八十岁曰“耄”;九十岁曰“耋”;百岁曰“期颐”。

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等说法,源于孔子。孔子曾言:“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古人婚嫁的年龄

我国古代婚嫁的年龄,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定:

西周时期,规定男子“二十冠而字,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笄,二十而嫁。”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男子三十筋骨强壮,可以做父亲;女子二十发育成熟,可以做母亲。

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男子三十成家,女子十五出嫁;而越王勾践为争霸,需要大量的兵员和劳动力,规定男子二十不婚、女子十七不嫁。罪及父母。

汉初面对战国以来的人口锐减,曾规定:女子十五以上不出嫁者,交五倍的赋税,以致不少年轻的父母不懂怎样抚养儿女,造成婴儿死亡率增高。

西晋规定:女子年十七不出嫁,由地方官吏择配。

南北朝时,北齐甚至将杂户中十四岁以上、二十岁以下未婚嫁者,全部征集服役;北周则规定:男十五、女十三以上,都要婚嫁。

唐初与民休养生息,对婚嫁年龄放宽至男二十娶、女十五嫁;而唐中期又降低至男十五以上、女十三以上皆要婚嫁,否则由政府干预。

宋代直至清朝,法定的婚嫁年龄,基本都在男十六、女十四左右。

正因如此,族谱中不同朝代的世系,代与代间的平均年龄,是不一样的。

近代,法定婚嫁年龄才逐步提高:民国的《民法》规定男子未满十八、女子未满十六,不得结婚。建国初期,我国婚姻法规定男二十、女十八,始得结婚。现今的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子不得早于二十二岁,女子不得早于二十岁。

3、关于耄耋,古人也有不同说法

①、耄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②、耋

《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为:“耋,老也。八十曰耋。”

而《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又注为:“七十曰耋”。

4、关于“弥年寿考”

满公谥号“胡公”,按周代《谥法》,“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

所谓“谥号”,《史记·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谥号”既赞其行迹,又表其功德。

“弥年寿考”:“弥”,久,远。《逸周书·谥法解》:“弥,久也。”“寿考”,高寿。《诗·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朱熹集传:“文王九十七乃终,故言‘寿考’。”

“保民耆艾”:耆(qi),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艾”,颜色苍白,古代用为对老年人的称呼。所以孔颖达疏之曰:“发苍白色如艾也。”耆艾,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年龄很大,仍能保境安民,足见其功德之高。

“胡公”的谥号,是周王室对满公寿高、保民的褒奖。其中的“公”,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最高一级。


5、古代纪年

我国古代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纪年、月、日、时。通常,对某朝某代帝王的纪年,书写为某朝某代某年+天干地支,如唐太宗贞观十年丙申,是说唐贞观十年,按天干地支纪年,则是“丙申”年。我们今天若要标注公元纪年,则应标注在天干地支之后,为“唐太宗贞观十年丙申(公元636年)”,而不能标在天干地支之前为“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丙申”;否则,“丙申”在“年”之后,便由“丙申年”,变成了“丙申月”。而这样的错误,在《世界胡氏通谱·总谱首卷》中,比比皆是。

同样,古代纪月、日、时,也用天干地支。如《世界胡氏通谱·华容南郡堂胡氏世系表》中,“五世……讳贡……卒于桓帝和平元年庚寅二月……庚甲兼酉卯有碑记”(见第78页),让人不明所以:“庚”与“甲”,都是天干,“酉”与“卯”都是地支,中间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兼”——是否是“庚寅年□卯”?因为此年是“庚寅”年,月份是“二月”——“卯”月也。抄录、校对时,不能不格外细致、认真。


6、墓地记载中的朝向

古代对墓地的记载,用的是堪舆学知识。其中既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有八卦名称(乾坎坤兑震巽艮离),以表示墓主人的头、脚朝向。对此不了解,或抄录、校对不细致,往往出错。如《世界胡氏通谱·清华学公三代谱》中,“第二世,文……葬宗村东园宅□,酉辛山卯乙向”(见地71页),就让人不知所云。再如《世界胡氏通谱·安定胡氏世系表》中,“十七代,世爵子国珍……葬于……地,坤山民向”(见第59页),“民”应为“艮”。“艮”的方位是东北。坤山艮向,是墓主人头枕西南,脚蹬东北。


四、           古代的学位制度

1、  历代学位制度

我国的学位制度始于汉代。汉代实行察举、征辟的选士制度,根据人才的特点,授予秀才、贤良方正、文学、孝廉、明经、明法、博士弟子。族谱中常常出现“举明经”、“举孝廉”等,即是此意。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即分科取士——通过分科考试,按知识特长取士:“进士”,重诗赋词章;“明经”,通五经及诸家经传;“道举”,通《老子》;“明法”,通律令;“明算”,通算经;“明学”,通字学;“三史”,通《史记》、《汉书》、《后汉书》;“一史”,通《史记》等。

宋代实行“举人”、“进士”两级学位制:州试合格者称“举人”,会试合格者称“进士”。而殿试,则由皇帝亲自(或代理人)主持,对会试合格的进士,分“三甲”录取,钦点名次:“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不同于“一甲”的是“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则用“同”字予以区别,名曰“赐进士出身”。所以,虽然都是进士,却有等第区别,不能混同。元明清三代,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明清则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实行三级学位制:秀才、举人、进士。清末为“兴学”,更实行四级学位制:小学卒业,奖给附生;中学卒业,奖给贡生;高等学校卒业,奖给举人;大学分科卒业,奖给进士。

民国时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学位授予法》,按国际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授予学位。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废除。1981年,我国才恢复这一学位制度。

2、  古代的博士、硕士、学士,不是学位

博士

在我国古代,博士是官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秦始皇时,博士只是顾问。汉代以后,博士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除了学官,还根据其学问、技艺,授予专门职官,蜀汉的胡潜,即是“礼学博士”;魏晋以后还有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等。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牺博士”等,但仅仅是民间赞誉之词,而非“官职”。

硕士

我国古代用“硕”,指一些德高望重、博学多识的人,如“硕儒”、“硕老”等。但因不是正式的官职,所以古籍中并不多见。

学士

最早出现在周代,专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渐渐变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直至成为文人学者的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才正式成为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唐代,学士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甚至可以参豫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为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的顾问和秘书官,因而常被称作“内相”。宋代,一经授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清朝的大学士,地位显赫,官阶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

3、科举中的“三元

我国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终于清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规定。

明清时,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不论年龄大小,盖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之后,称“生员”,又名“庠生”,俗称“秀才”。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能正式参加科举考试。但“秀才”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有政府按月发给粮食;次等称“增生”,不供给粮食。而“廪生”和“增生”,有一定的名额限制。

明清正式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合格被取中者,称“举人”,其中的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于京城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其中的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或皇帝钦定的代理人)主持,对“贡士”进行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只取三名,赐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一千多年间,中国实有状元551人(包括以名列榜首的进士为状元的辽代18人,金代15人,和张献忠大顺政权的1人,太平天国的14人,但不含武状元与女状元)。其中,胡氏状元,有史料可考的,仅有五位:胡旦(宋太平兴国三年戊寅科——978年)、胡砺(金太宗天会十年壬子科——1132年)、胡广(明惠帝建文二年庚辰科——1400年)、胡任舆(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胡长龄(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者,即可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但是,从隋至清,整个科举时代,连中三元者,有史料可查的,却只有十三人:唐朝2人:张又新,崔元翰;宋朝6人: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1;孟宗献;元朝人:王崇哲;明朝1人:商辂;清朝2;钱檠,陈继昌。

有的族谱说“某某独中三元”。其实,整个科举时代,胡氏仅有上述五人中过状元,却无一人“独中三元”、“连中三元”。


五、           有关历史典故

1、关于“以备三恪

《史记·周纪》:灭商之后,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对周武王封满公于陈,“以备三恪”之“三恪”,《康熙字典》的解释是:“恪,《尔雅·释诂》:敬也。《诗》:‘执事有恪。’又,周武王封虞、夏、殷之后为三恪。《孔丛子答问篇》:‘礼之如宾客也’。”

对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载“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杜预的注释是:“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三国。其礼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其目的,一是彰显周王朝对虞舜、大禹、商汤三代帝王的尊崇,延续其祭祀,另一方面,正如孔子在《论语》中引用尧帝所言:“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三恪”作为政治礼制,被后代帝王继承、沿袭 。如《新唐书·本纪第五·睿宗玄宗纪》载:“(天宝九载)九月辛卯,以商 、周 、汉 为三恪。”《新五代史·晋高祖纪》也说:“(天福二年春正月),封唐宗室子为公,及隋酅公为二王后,以周介公备三恪。”

但是,201011月第一版《世界胡氏通谱·首卷》“总序”中,以“世界胡氏通谱编纂委员会、世界胡氏宗亲联合总会”名义,总结“胡姓文化内涵”四个方面的第一方面,竟“是为人处世的‘三恪’风范。”并叙述说:“据传周武王封妫满于陈,满公当国之初,对自己、对妻儿、对他人,行为有所不检,武王一而再、再而三进行诫勉,这就是所谓‘备受三恪’”。“据传”者,“不确定”也。以“不确定”之“传”,去解释本是历史典故的“三恪”,既违背历史事实,又不顾训诂学常识,正式出版之后,造成了对始祖满公的侮辱,被外姓引为笑料,实在让人遗憾;倘若再被反复引用,必将贻害无穷。

2、  关于“宅相”

“宅相”者,甥也。

 胡学颜与魏征,是“甥”与“舅”的关系,而绝非大错特错的“外孙”与“外公”关系。

此前,《如皋谱》云:胡绩“继配魏氏,即(魏)征女,生子一:学颜”。

《世界胡氏通谱·胡氏历代世系表》,亦云胡绩“继配魏氏,即征女,生子一:学颜”。

而魏征亲撰《胡氏世谱序》,却说:“予卧病谢政,而宅相胡学颜抱世谱一帙以告予……”

“宅相”,典出《晋书·魏舒传》:“舒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后因称甥曰“宅相”。

同为魏氏,晚于晋代的魏舒,又是饱学之人,主持编修过《隋书》,帝以“三鉴” 之一盛赞之的魏征(《新唐书·魏征传》:魏征逝世之后,“帝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已逝,一鉴亡矣!’”),岂能不懂“宅相”之义,而乱称胡学颜为“宅相”?“甥”与“外孙”,相去太远!不能不辨别清楚,任其“人云亦云”!何况,魏征(580~643)唐贞观十六年(643年)卧病作此序,不久即于当年逝世;而胡学颜则于十三年后的唐显庆元年(656年)去世,“寿六十二”;魏征出生于580年,胡学颜出生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魏征只比胡学颜大十四岁!毫无疑问,胡学颜是魏征之“甥”!

出现错误的原因,但愿是古谱被蠹蚀、霉变之后,“征之姊(姐)”的“姊”或“姐”字,缺失了右半边,只剩左半边“女”字;亦或不知魏征与胡学颜年龄,而不是“文化素养”所致。

3、关于“籣省尚书”

打开安徽天长《安定裔石梁胡氏宗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蘭省尚书”四个大字,每个字各占一页,题词者落款为“晦菴”。

晦菴者,朱熹也。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菴。作为学问大家,朱熹为何题了这样四个一般人不懂的字?其实,这四个字,既饱含着朱熹对胡安国、胡寅父子以师视之的敬重之情,对胡氏家族世系的充分了解,又深藏着通过化典,暗示此一家谱之宗祖的官职、地位的良苦用心。

所谓“蘭省”,即“蘭台”,典出唐《除郑郎同平章事制》:“谏垣蘭省,常推讜正之风”(笔者注:郑郎、讜,即清华派始祖胡学在868年,唐“懿宗咸通九年,登郑从讜榜进士”之郑从谠)。 蘭台,本为汉代宫内藏书之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称御史台为兰台。东汉时,班固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史,后世又称史官为兰台

“尚书”,本来是中国古代尧、舜、禹诸帝典谟、训诰之文,集结成的书,因是上古之书(实为世界最古之史书),“尚”者,上也,故称“尚书”,又称“书经”(注:有“今文”——秦汉时之文字,和“古文”——秦代以前的“蝌蚪文”之别。《古文尚书》系西汉初年发现于孔子家的墙壁之中,汉代孔安国、孔颖达曾分别为之作传、疏)。秦时,以“尚书”为官名——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文书,谓之尚书。汉置尚书令、尚书仆射,督尚书曹郎理事。隋唐均置尚书省,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

而胡寅(1093~1156年)在《修录谱系》一文的落款中自称“二十一世元元孙”,那么,此谱的一世宗祖是谁?按平均每代25年计算,前推500年左右,在公元593~643年间,有谁担任过御史中丞、殿中丞、左右仆射之类的官职呢?——只有胡学颜!胡学颜,生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卒于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寿63岁。唐贞观甲午(公元634年)进士。《世界胡氏通谱》首卷第104~111页《胡氏历代世系表》:“五十二世,绩公之子,学颜……累官殿中丞”,与第56~66页以西汉大中大夫胡城(城的籀体字,
)为一世祖的《安定胡氏世系表》中列为二十六世的胡学颜的介绍,完全相同;后者依次至四十七世,恰恰是胡寅。——胡寅,正是胡学颜的二十一世元元孙。而文天祥1271年撰《安定胡氏世系谱》则说“绩生御史中丞学颜。数文互相印证,胡寅此一家谱的一世宗祖,是胡学颜,明白无疑。而且,胡安国研究历史,著《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胡寅也身为“翰林学士兼纂修国史”,堪称“史官”。朱熹题“蘭省尚书”四个字,确是用心而为。

                                                                                                         2013515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05-16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05-16
好贴啊,修谱者应该好好看看。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3-05-16
恒俊宗亲又为我们准备了一份好资料,修谱、读谱必备。与“胡”相关,开卷有益。看一遍总会有些记忆,增长知识。希望恒俊宗亲继续收集整理类似的材料,形成专帖更好。

“胡姓”、“胡氏”,究竟区别在哪里?胡族通谱名称,从“胡姓”到“胡氏”,从“中华”到“世界”,轮番变化,令人无可适从。还希望从学术研讨的角度,看到这些变化的依据所在。

据我所知,“姻”多为与妻有关,如“姻弟”、“姻亲”。看了百度百科,才知道“姻亲”的概念范围很大,并非特指配偶(妻子)一方的亲属。

在很多谱序的落款上,常见有“年家眷弟”、“年家姻弟”称谓。我的理解就是作序者与请序者之间,有远亲关系。当然也不排除彼此“攀亲”的可能性。这时的“姻亲”可能就比较遥远了。

墓地的朝向。坤山艮向,是墓主人头枕西南,脚蹬东北。“艮”打字出错成“民”,错在输入者,而校对者责任更大。因为打字员一般也搞不清楚什么“坤山艮向”。

“二王后”、“三恪”是周王朝时的政治礼制,“备受三恪”后世也有沿袭。不能采用汉字“恪”的现代释义。我在《南山看谱   84     有关“备受三恪”的历史文献资料》一文中有讨论。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394&fpage=0&toread=&page=12

胡绳是否为胡姓名人?百度资料上“胡绳(1918年1月11日-2000年11月5日),原名项志逖、笔名蒲韧、卜人、李念青、沈友谷等”。胡绳(项志逖)祖籍安徽歙县,籍贯是浙江钱塘,出生于江苏苏州。祖父项晋蕃曾在清末担任两淮盐运都司海州分司运判一职。胡绳不姓胡,正如鲁迅姓周不姓鲁,江 青姓李不姓江一样。但不清楚胡绳为何要“项改胡”,而且他的后代好像都已经姓胡了。

南山 2013.05.16
[ 此贴被南山在2013-05-17 07:05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05-16
欣赏,顶一下。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05-16
百度真好,很快就查到了:

http://www.eeloves.com/memorial/message?mid=104294&year=08

1932年8月24日,《中华日报》刊登了一篇《眼镜的故事》,署名为项紫荻。据胡绳说,这是他十四岁写的文章,反映了初学辩证唯物论后的新认识。两年后,胡绳高中毕业,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7月,他以胡绳为笔名,写了一篇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文章,发表在《中华日报》的副刊上,这是他第一次使用胡绳这个笔名。

“胡绳”原来是一种香草,屈子《离骚》有“索胡绳之”的名句。以后,他就经常用胡绳的笔名发表文章。久而久之,笔名成了姓名,胡绳原来的名字却无人知晓了。

胡风,也不姓胡。《世界胡氏通谱》首卷名人篇就没有收录,但是“胡绳”收录了。“著名的社会贤达胡厥文、胡愈之、胡子昂、胡乔木、胡启立、胡绳等,都堪称是现代胡氏精英。”----总序

胡风,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下石潭村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9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日本共产党。建国前,曾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书记,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常委,对进步文化事业做过贡献。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春华本来不姓胡。目前中国最年轻的正部级官员胡春华,本来不姓胡,他原本从父姓,姓王。胡春华1963年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马岩墩村。后来,该村和其他相邻两村合并为三房坪村。胡春华的父亲名王明俊,母亲名胡长梅。王家有7个兄弟姐妹,胡春华排行老四。胡春华原名王春华,还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大姐在18岁时突然病逝。王明俊为了安慰妻子,让王春华跟随母姓,改名为胡春华。来源:《风凰周刊》http://www.gotoread.com/vo/5438/page571330.html

南山 2013.05.16
[ 此贴被南山在2013-05-16 23:1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3-05-17
       关于 婚姻:
              《辞海》:婚,“本谓妇家。见《说文·女部》。后指男女正是结合为夫妇”;“又特指男子娶  妇”。
            《尔雅·释亲》:“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两婿相谓为亚。” “姻亚”,又称“姻娅”。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3-05-17
胡氏世谱序----魏征
摘自:胡海《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
此序出自:江苏如皋安定胡氏族谱。括号内“按”为胡海评注。

此为胡秋源电子化版本。欲得原文请到胡氏宗亲网论坛下载:
胡海《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PDF清晰版.rar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200


魏徵撰胡氏世谱序

   余卧病谢政,而宅相胡学颜,抱世谱一帙,以告余曰:予胡氏之先,出自帝舜有虞氏之裔。帝舜本姬姓,因居妫汭,以妫为氏。予商均,封于虞。迨周武王克殷,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于陈,以奉帝舜祀,子孙以谥为氏。后为楚灭,子孙辄去国。

   至汉有讳??者,为灵朔孙(按一载从孙),景帝时,吴王濞反,公统兵(按隋太尉周亚夫统兵)拒之,遂擒吴王,景帝初拜大中大夫,始迁安定之临泾,是为胡氏之始祖也。子钦为阳翟令,钦二子曰建、曰安,建移家河东,擢渭川令,治甚有声,安仕临邛令,遂居临邛,为临派。

  建子孝先,举茂才,为深阳邑长子二:沂、浩,沂举明经,为邑都令,政绩著闻。浩官彭城令,遂家四川,为内江派。
  沂子宽,渔阳太守,宽生二子曰冕、曰,冕累转大司徒,好古博雅,三转六安丞,迁衡阳,为衡阳派。
  冕子徵,拜谏议大夫,徵生三子:长昌宗、次昌裔、又次昌胤,昌宗以孝行著名,拜谏议郎,无嗣。昌裔以孝行闻于献帝,授都水教谕。昌胤隐居天目山,以孝廉拜议郎。

  昌裔子勇行,仕上蔡长,迁寿春,为寿春派,一传崇德再传达,达传质,质传威,威传来降(按《晋书》威子奕),未详其后。
  昌胤子敏行,举茂才拜黄门侍郎,敏行子好德,进车驾尚书,好德二子:遵叟、遵征,蠕蠕有功,封武始侯,叟无详。
  遵三子(按应子六):长广、次奋、又次烈,广进散骑常侍,奋从司马懿伐辽东,以功封夏阳子,其后未详。烈与钟会伐蜀,会反,烈子世元,率部下士卒攻杀会,其后未详。

  广子壹(按《北史》广子喜)拜凉州刺史,壹子忠进车驾侍郎大司马,忠生三子:世贵、世爵、世荣,世贵失传,世爵封武始侯,世荣未详。
  世爵子国珍,袭父爵进封安定郡公。国珍二子:麟祥、凤祥。麟祥拜殿中尚书,凤祥迁桂林(按《北史》国珍,与皇甫氏无子,以兄真之子僧洗,字湛辉过养为嗣子,后继娶梁氏生子祥字元吉,袭全封历位殿中尚书、中书监、侍中、改封平凉郡公。僧洗亦历位中书监、侍中、封濮阳郡公。僧洗非殿中尚书是凤祥又何来迁桂林耶?),为桂林派。
  麟祥三子:履素、履约、履坦,履素子藩,迁豫章(按可疑),为豫章派。履约以父荫衡阳邑男。履坦迁福清(按可疑),为福清派。
  履约子鼎,封苞信伯,鼎二子承仁、安仁,承仁迁阳曲,为阳曲派。安仁仕为都官尚书,子韶擢行台郎,韶二子:戬、谐,戬历任青、徐、冀三州刺史,谐未详。
  戬子觊,觊子绩,即学颜之父也,累官散骑常侍,拜侍郎不起,及予以贞观八年登仕籍(按官御史中丞),而支庶相析谱可概睹矣。
  学颜又伏而言曰:古者,天子胙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土,则各命之氏,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家,各按其氏系,以宗法行世禄之典。而太史公往往以世家氏系,拊循其众焉,是以联族而不散。教隆于上,而俗美于下,有自来矣。

  春秋之衰,遭嬴秦之乱,而诸侯公卿大夫各自吞并,又当兵燹战伐崩离革命之际,与夫荐饥相仍,亡徙道路山谷,奴隶牛马者不可胜数,是以世家巨室,求其魏晋以来之族,尚不可得?而况秦汉以上之氏系乎?甚或再传以后,昭穆邈不可,经秦汉之兵燹,与夫亡徙道路奴隶牛马者有之,此予所以悲怆饮泣而谱之,庶或后世子孙不失其宗也,嗟乎予之所为谱者若此。而大夫德望朝廷,名播海宇,其能为予施一言于兹编,以为后劝乎?

  某伏读而题之曰:窃按周礼,宗以族得民以礼。大传亦曰: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别之以礼义,而人道备矣。

  古者有大宗,有小宗。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合而言之,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此之谓人道之大端也。
  按胡氏之系,自秦以上,不可得而,自汉以下,乃颇可著,而世多闻人显仕,迄今八百余年,其所分支合派,灿然可考,苟非簪缨相继,其谁能保传之乎?余闻大圣人有言曰:自仁率亲,自义率祖,是编也可以昭百世矣。

                         贞观十六年(642)秋九月吉日秘书监检校侍中太子太师钜鹿郡公魏徵撰
[ 此贴被南山在2013-05-17 11:53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3-05-17
此为胡南山电子化版本:

魏徵撰胡氏世谱序  

    余卧病谢政,而宅相胡学颜,抱世谱一帙,以告余曰:予胡氏之先,出自帝舜有虞氏之裔。帝舜本姬姓,因居妫汭,以妫为氏。子商均,封于虞。迨周武王克殷,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于陈,以奉帝舜祀,子孙以谥为氏。后为楚灭,子孙辄去国。

    至汉有讳(高早成)者,为灵朔孙(按一载从孙),景帝时,吴王濞反,公统兵(按隋大尉周亚夫统兵)拒之,遂擒吴王,景帝初拜大中大夫,始迁安定之临泾,是为胡氏之始祖也。子钦为阳翟令,钦二子曰建、曰安,建移家河东,擢渭川令,治甚有声,安仕临邛令,遂居临邛,为临邛派。

    建子孝先,举茂才,为深阳邑长子二:沂、浩,沂举明经,为邑都令,政绩著闻。浩官彭城令,遂家四川,为内江派。沂子宽,渔阳大守,宽生二子曰冕。曰录(下永),冕累转大司徒,录(下永)好古博雅,三转六安丞,迁衡阳,为衡阳派。冕子微,拜谏议大夫,微生三子:长昌宗,次昌裔,又次昌胤,昌宗以孝行著名,拜谏议郎,无嗣。昌裔以孝行闻于献帝,授都水教谕。昌胤隐居天目山,以孝廉拜议郎。

    昌裔子勇行,仕上蔡长,迁寿春,为寿春派,一传崇德再传达,达传质,质传威,威传来降(按《晋书》威子奕),未详其后。
    昌胤子敏行,举茂才拜黄门侍郎,敏行子好德,进车驾尚书,好德二子:遵叟,遵征,蠕蠕有功,封武始侯,叟无详。
    遵三子(按应子六):长广。次奋,又次烈,广进散骑常侍,奋从司马懿伐辽东,以功封夏阳子,其后未详。烈与钟会伐蜀,会反,烈子世元,率部下士卒攻杀会,其后未详。
    广子壹(按《北史》广子喜)拜凉州刺史,壹子忠进车驾侍郎大司马,忠生三子:世贵、世爵、世荣,世贵失传,世爵封武始侯,世荣未详。

    世爵子国珍,袭父爵进封安定郡公。国珍二子:麟祥。凤祥。麟祥拜殿中尚书,凤祥迁桂林(按《北史》国珍,与皇甫氏无子,以兄真主子僧洗,字湛辉过养为嗣子,后继娶梁氏生子祥字元吉,袭全封历位殿中尚书、中书监、侍中。改封平凉郡公。僧洗亦历位中书监。侍中,封濮阳郡公。僧洗非殿中尚书是凤祥又何来迁桂林耶?),为桂林派。
    麟祥三子:履素,履约,履坦,履素子藩,迁豫章(按可疑),为豫章派。履约以父荫衡阳邑男。履坦迁福清(按可疑),为福清派。

    履约子鼎,封苞信伯,鼎二子承仁,安仁,承仁迁阳曲,为阳曲派。安仁仕为都官尚书,子韶擢行台郎,韶二子:戬、谐,戬历任青,徐、冀三州刺史,谐未详。
    戬子觊,觊子绩,即学颜之父也,累官散骑常侍,拜侍郎不起,及予以贞观八年登仕籍(按官御史中丞),而支庶相析谱可概睹矣。

    学颜又伏而言曰:古者,天子胙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土,则各命之氏,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家,各按其氏系,以宗法行世禄之典。而太史公往往以世家氏系,拊循其众焉,是以联族而不散。教隆于上,而俗美于下,有自来矣。
    春秋之衰,遭赢秦之乱,而诸侯公卿大夫各自吞并,又当兵燹战伐崩离革命之际,与夫荐相仍,亡徙道路山谷,奴隶牛马者不可胜数,是以世家巨室,求其魏晋以采之族,尚不可得?而况秦汉以上之氏系乎?甚或再传以后,昭穆邈不可考,盖经秦汉之兵疑,与夫亡徙道路奴隶牛马者有之,此予所以悲怆饮泣而谱之,庶或后世子孙不失其宗也,嗟乎予之所为谱者若此。而大夫德望朝廷,名播海宇,其能为予施一言于兹编,以为后劝乎?

    某伏读而题之曰:窃按周礼,宗以族得民以礼。大传亦曰: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别之以礼义,而人道备矣。
    古者有大宗,有小宗。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合而言之,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此之谓人道之大端也。

    按胡氏之系,  自秦以上,不可得而考,  自汉以下,乃颇可著,而世多闻人显仕,迄今八百余年,其所分支合派,灿然可考,苟非簪缨相继,其谁能保传之乎?余闻大圣人有言曰:  自仁率亲,  自义率祖,是编也,可以昭百世矣。
  
                                               贞观十六年(642)秋九月吉日秘书监检校侍中太子太师钜鹿郡公魏徵撰
[ 此贴被南山在2013-05-17 11:55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3-05-17
更正:
     《辞海》:婚,“本谓妇家。见《说文·女部》。后指男女正是结合为夫妇”;“又特指男子娶  妇”中的“正是”,应为“正式”,录入时错误,校对不细,特予更正,并深致歉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