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667阅读
  • 0回复

福建泉州安溪尋根祭祖心情紀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3-12-12
福建泉州安溪尋根祭祖心情紀事



我是彭胡定,父親姓彭,母親姓胡,定字依累世祖譜「定-照-乾-坤」排序命名。


父親來自中國四川省秀山縣紅岩鄉大杉村小坟山,母親來自台灣省台北縣平溪鄉新寮村石碣後,令人稱趣巧合的是,倆位原生家庭門楣都沒有門牌號碼,千里姻緣一線牽,蜀台男女1960年代在北台灣基隆七堵小鎭經人介紹結爲連理,第二年的春天就有了我,用閩南語戲謔俗稱即是混血之「芋仔蕃薯」(台人對老兵眨義:老芋仔{芋頭},台灣形似蕃薯{地瓜})的兩姓聯姻外省第二代,母親胡姓這一系幾代人第一位白胖可愛古錐的男孩降臨人間!
父親在1949年底,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原是四川秀山鄉下的中學教師,在我們民族國共內戰兵燹烽火的危疑震撼中,傖促選擇避禍從軍,所屬國軍第一兵團瞬間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擊潰,父親時任低階中尉軍官,隨黃埔一期黃杰司令官殘兵敗將被迫撤逃越南,入越旋即慘遭法國殖民帝國主義者全軍團繳械,軟禁關入金蘭灣、富國島時程長達三年半有餘,期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國破家亡、自生自滅,海外孤軍受盡國際欺凌,史稱「留越國軍」。後經全體官兵集體絕食抗議,迄1953年6月後,始受到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和美國關注垂憐,派遣艦船將數萬軍人(眷)區分七批次接運赴台,開展這群孓然一身,棄家亡國人們的刼後餘生。


已仙逝西登蓮花極樂佛國的外婆外公世居台灣台北縣(今新北市)平溪鄉間,勤勞樸實,生活刻苦,以手製竹編畚箕維生,現今𩆜骨奉厝於新寮石碣後,碑銘堂號「安定」顯考妣胡家歷代公媽之𩆜塔(此地原爲日本據台二戰投降後期,先人爲躲避美國盟軍空襲轟炸的防空山洞,目前安厝有十數位先祖𤫊骨之金斗甕),這座祖先𤫊塔重新修葺於1981年春天,我始終好奇,明明是早已播遷來台屯墾落地生根的閩南安溪人氏,爲何堂號鐫刻「安定」,此一堂號出自何處?溯於何方?深感疑惑好奇,機緣巧合,繆受胡金星族親誠邀,首次返抵中國泉州,參與泉州市胡氏宗親聯誼會成立慶典大會與中華胡氏宗親聯誼統譜研討會,辱承宗親四川鄉長胡吉科先生曉諭闡明「安定」堂號原由,倏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原來我一半胡姓世系血緣的源頭來自神州大地的甘肅。


先祖歷險跋涉來台,多所艱辛,畢路藍縷營生幾代人,又曾遭逢日清甲午戰敗,台島孤臣孽子割讓予日本天皇軍國,倭寇據台奴役黎民,並依循皇民化政策蹂躪與拑制台民,我的外曾祖輩卻依然慎終追遠的捍衛保留祖輩一脈相承之「安定」堂號,堅持維繫與福建故土淵遠流長的血脈臍帶鏈結,在時代悲劇日寇鐵蹄統治的惶悚驚恐氛圍下,塔碑上仍然鐫刻著「祖德流芳」、「德澤永昭隆後嗣、祥光長耀護先𤫊」之對聯,這是怎樣堅韌的一種民族氣節與祖德歸厚,勗勉子孫永生矢志奉祀孺慕的漢民情懷!


父親今年高齡97歲,來台已屆70週年,向他晨昏定省時,屢屢殷切交待天限百年後,「有幸青山埋忠骨,翠樹紅花伴英𩆜」,歸葬台北內湖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忠𤫊殿時,務必選擇座東向西方位,喻意望向大陸,以示對於故鄉四川秀山的思慕,毋論我的血脈來自父親天府之國巴蜀或者母親閩南台灣胡氏@一方  ,在2023年時令初屆冬至節氣時,「爾來了!」鄉情深深召喚,人生中的國情、家情、親情、友情、愛情,情情難捨,帶著告別祖國的離愁,飛越一灣海峽,華信航空AE992航班輕盈降落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心緒惆悵翻騰洶湧,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辭短情長,不盡一一,期待再相逢,爲紀念這趟首蒞海上絲路起點所在,驚豔的尋根祭祖旅程,不揣淺陋,特假晉江榮譽大酒店匆匆走筆以為誌!





台灣新北市平溪區新寮里石碣後晚生彭胡定  𧫴稟


2023年12月11日


附錄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創作背景
該詩寫於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於1949年離開大陸去台灣。當時由於政治原因,台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他一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一和親人的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詩人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賞析


《鄉愁》是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鄉愁四韻》《羅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風抒發鄉愁的經典之作。


余光中被稱為“以鄉愁之詩撼動億萬華裔”的詩人,“鄉愁”是其眾多詩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題。《鄉愁》對一個抽象的、很難作出描繪卻被大量描繪所覆蓋的主題作出了新的詮釋。在意象上,選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生活中常見的物象,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個物象,在鄉愁這一特定情感的維繫之下,反覆詠歎。余光中本人曾説,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後赴美讀書,坐輪船返台;後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後一句想到祖國大陸這樣“大母親”,於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一句。


內容上,按時間順序,從“幼子戀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後的“生死之隔”,再到對祖國大陸的感情,不斷發展的情感,逐漸上升,凝聚了詩人自幼及老的整個人生歷程中的滄桑體驗。不同階段的鄉愁,凝聚兩端的分別是:我——母親;我——新娘;我(生)——母親(死);我(遊子)——大陸(祖國)。鄉愁的對象,由具體的“鄉”,到抽象的民族的“鄉”,從地域之鄉,到歷史之鄉和文化之鄉。使“鄉愁”逐漸沉澱出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力。


詩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數、句式上基本一致:“……(時間狀語),鄉愁是……(作為意象的具象化的‘鄉愁’的載體),我在這頭,……(具體的‘鄉愁’的對象)在那頭”。一氣呵成,迴環往復,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嘆,餘音繚繞,歷久彌篤。


詩歌在語言上純淨、清淡,淺白真率而又意味雋永。“小小”、“窄窄”、“矮矮”、“淺淺”等疊音的形容詞,用來修飾中心意象,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
這首詩在藝術風格上,一反詩人早年“現代時期”那種刻意錘字煉句、苦心經營意象和矛盾語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驚人之語,在晦澀中求深奧的特點,轉而追求恬淡、圓融的美學風格。以簡代繁,以淡取勝,也算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名家點評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李朝全:鄉愁是道不盡的、寫不完的,從小時候到成年再到如今,鄉愁始終與自己的童年、母親、愛人和故鄉聯繫在一起,因為有所思、所念的在那裏,那裏便是自己的故鄉 故鄉永遠牽引着遊子的思緒和想念,然而,那道淺淺的海峽,卻生生阻斷了這種思念為鄉愁所困的詩人,其情何以堪?唯有擊築引吭,慷慨而歌,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葉櫓:這是一首寫鄉愁的詩,詩裏把“鄉愁”具象化了,而且運用得十分巧妙。其巧妙之處在於,他緊緊地圍繞着人生幾個階段中最具特徵的一些行為來表現鄉愁。譬如小時候的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把“郵票”作為鄉愁的代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極易理解。詩的最後一節,可以説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鄉愁,那“一灣淺淺的海峽”把“我”和“大陸”隔開,是民族悲劇所造成的。撇開政治性的因素不談,僅從鄉愁的難以消除的角度,詩的情緒也似乎隱隱地透露出一種希望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願望。由政治原因而造成的國家分裂的局面,詩人是無可奈何的,但是詩人作為華夏子孫的內心願望,卻代表了絕大部分中國人的心願。相信這一天必定會到來的。


安陽師範學院教授楊景龍:這些鄉愁詩的抒情主體,既是在思念親人和家鄉,又是在思念大陸和祖國。屈原式的鄉愁和國愛,譜寫出余光中詩歌的宏大交響樂曲的和旋律。他的名篇《鄉愁》便是把鄉愁主題所包含的親情、愛情、鄉情和祖國情融合為一。語言雖然淺白,內涵卻極為厚重。加之在形式上採用了由《詩經》作品確立的具有”原型”意味的復沓章法,更使這首詩易於流傳。


後世影響
《鄉愁》曾被選入語文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2]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
《鄉愁》不僅有着結構和韻律上的藝術之美,更因其對故鄉戀戀不捨的情懷和對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期待而有着情感之美。《鄉愁》有四小段,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2011年12月11日余光中在華南理工大學講學時,曾在千餘學生面前親自朗讀了自己為《鄉愁》續寫的第五段:
而未來,
鄉愁是一道長長的橋樑,
你來這頭,
我去那頭!
這一段描繪出了鄉愁化作往來的橋樑,將海峽兩岸緊密聯繫在一起、共同繁榮發展的圖景,余光中對兩岸統一的信心,在這一段之中得到了表達。


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就讀於金陵大學外文系,翌年轉入廈門大學。同年隨父母去香港,次年到台灣。1952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1957年主編《藍星》週刊。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主編《現代文學》及《文星》。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85年返台任教。已出版詩集《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紫荊賦》《守夜人》等。

胡金星提供(2023.12.12)
本帖提到的人: @一方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