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4860阅读
  • 16回复

浙江北仑芦江胡氏族谱回归专题报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6-12-24
可能关联柴桥人 他想让宗谱回到胡姓人中

中国宁波网   06年12月21日 13:07

摘自: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06/12/21/005225804.shtml



  中国宁波网讯53岁的老方是慈溪观海卫人。20多年来,他家一直藏着一堆“宝贝”:20本胡氏宗谱。


  每年梅雨季节过后,为防潮,老方的妻子总会将宗谱拿到太阳底下晒。因为嫌烦,妻子会埋怨老方几句,这时,老方都会嘿嘿一笑:“这东西可金贵了!”

  老方姓方,怎么会有胡姓宗谱?这些宗谱又是哪来的?面对记者的提问,老方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979年的秋天。

  那时的老方还年轻,兜里揣着近2000元钱去镇海跑木材生意。在沿街的路边,老方看见路边挤着一堆人,“这书有什么用啊?”

  老方好奇,瞅准空子钻了进去。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正在摆摊卖书,书不多,颜色有些泛黄。老人说,这些书是胡氏宗谱。

  每本50元,共20本。“1000元!”当时,农民干一天活也才一元多点,对老方这样的生意人来说,也要半年的收入。

  听见这个数字,人群一下稀疏了。老方依旧站在摊前,看着发黄的宗谱,他禁不住想起了小时的一件事:老方的爷爷是家中长房,文革时,爷爷将一本方氏宗谱烧毁了。此后,老人家经常坐在屋前唉声叹气,面容忧伤。爷爷对他说,这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里面记载着祖宗的历史。

  “我要买!”老方大声说。老人有些吃惊,走到跟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年轻人你不懂它的价值,买去有什么用?别开玩笑。”

  “我给钱就是了,做什么用是我自己的事。”见老方一脸执着,老人答应卖给他,但钱一分都不能少。

  生意没做成,老方倒是揣着20本胡氏宗谱回家了。妻子怪他乱花钱,他没还口,也不敢把这事跟父亲说。

  这些年,老方一直把宗谱藏在箱底,每年都会让妻子拿出来晒上两次。妻子嫌麻烦不说,起初女儿也不乐意:“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啊。放在我的房间里,我自己的书都没处放了。”

  但自从女儿参加工作之后,却一下子变了:让他把宗谱保存好,后来还说,自家放着没用,何不把宗谱还给胡姓氏族?

  老方有些犹豫:“20本宗谱当年可是花了半年积蓄啊。”女儿劝他,现在生活好了,不愁吃穿,就不要太计较当年的损失了。

  “要我做这个决定,还真舍不得。”老方说,“不过,爷爷烧掉一本方氏宗谱时都那么难过,这20本胡氏宗谱要是在我手里毁了,简直是罪啊!”

  老方说,他曾根据宗谱上的信息,对宗谱出处考证过:可能跟北仑柴桥一带的胡姓人有关。现在,他想通过晚报找到这支胡姓族人,让20本宗谱回到他们手中。

  (记者沈之蓥/文徐佳伟/制图)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1-13 10:25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12-24
柴桥胡氏是胡榘的后裔,关于胡氏宁远堂一支辈份派语(名行):仁义礼智信肇基,顺应启运、亨通福浩、粤稽我祖、来自青州、官於有宋、聿振嘉修、曰思其时......。
 
    南宋宝庆二年(1226)胡榘任兵部尚书兼沿海制置使,又兼知庆元府。自江西吉安迁芦江(柴桥)筑室,后裔(用之公为胡榘之子)耕渔樵读衍传至今,并在清代乾隆和道光年代建立祠堂。胡榘在浙东任职期间,曾修浚东钱湖,修茸府城,并发展造船业、整顿盐税、开放港口,与日本、高丽及南洋通好。他曾重订《乾道四明图经》,主修《宝庆四明志》,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最早最全的地方志之一。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胡銓,宋史三百七十四卷,列传第一百三十三中对胡铨有评述,最后还记载孙榘,槻皆至尚书。(胡榘、胡槻是胡銓的孙子)

以下是一篇相关文章:

据说我是名人的后代(散文)----芦江烟雨-柴桥

键盘帮我落下上面这个题目时,我有些不安,而且还不好意思。但不安归不安,脸红归脸红,心底却抑制不住那份沾沾自喜的骄傲,名人的后代嘛!可是,说来惭愧,不久前我还不清楚那位名人究竟为何方神圣。

不久前,几位老师坐在一起热情高涨地闲聊着柴桥的人杰地灵,从古镇渊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到小镇出去的社会各界名人。我在一旁侧耳倾听。作为土生土长的柴桥人,我对家乡闻名的历史文化却感到如此的新鲜加陌生,遗憾之极!面对我的无知浅溥孤陋寡闻,老师们报以宽容地一笑,年轻人嘛,“年轻”也算是一种宽容的理由吧。忽然有位老师认真地跟我说:“小胡,你可是名人的后代啊!”我一愣:“谁?”他们笑了。有位老师调侃道:“完了,完了,连老祖宗都忘了。”另一位老师说:“大官胡榘,你的祖先啊。”我听了只有低下头,找地缝儿钻了!之前偶尔在某杂志上看到过“胡榘”这个人名,当时我是瞟了一眼便过去了,想不还是我的祖先。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那次脸红之后,我便回家翻箱倒柜寻找我祖先的踪迹。终于在一本《柴桥名人》的册子上见到了我的“祖宗”——名宦胡榘,而且放在第一页。

“胡榘,系柴桥胡姓人先祖,为北宋徽宗至南宋宋孝宗时期胡铨的孙儿……”开卷便明明白白地写着胡姓柴桥人就是名人的后代!书中又说这胡铨因反对“朝廷与金国议和”,被秦桧一伙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等无中生有的罪名而被革职查办,发配边疆。宋孝宗即位时,才被平反召回朝廷。“后辞官回乡,著书立说,著有《澹庵文集》一百卷行于世。”由此看来,这胡铨必定也是位文学爱好者,只是年轻时政务繁忙,仕途奔波,在退休后才有时间和精力发挥一下余热搞创作的吧。我也是个文学爱好者,这一点是不是得了咱先祖的那么一丁点遗传?

现在该说说先祖胡榘了。柴桥街道发行的第一期《芦江文艺》上有一篇《芦江隐贤》的文章,里面写的是先祖胡榘和他们当年的居所——胡氏支祠。巧的是,写那篇文章的老师竟也是柴桥胡姓人。胡榘的政绩看来比他爷爷有过而无不及,也许是史册记载的祥略不同罢了。先祖胡榘做官几年内政绩赫赫,“修邑、县学官以利教学,修庆元郡以利固守,浚东钱湖以利农耕,造昌国舟渡以利交通,整盐税捐收以绝腐败,修四明志书以徵文献……”看了这些,我肃然起敬:我的祖先不是贪官污吏,也不是不学无术之辈。他做官期间在教学、农业、交通、廉政等各方面作出了斐然成绩。尤其令我钦佩的是他在宝庆三年(1227年)修《宝庆四明志》之举。《宝庆四明志》是浙江地方志中最早、最完善的古刊本。其宋刊本现存北京图书馆,早成海内孤本。

其实我最想知道的还是祖先为什么会携妻带儿来到芦江河畔繁衍生息。又是在《芦江隐贤》里,我找到了答案——“见宋势日趋衰弱,因访族兄汝恩于湖塘,遍观山水择芦江之后岸,命其子用之曰‘吾观汝气质堪为田舍翁,我为大臣不知死所矣,汝居此幸免于难。尔为胡氏香火种也’。”看了这一段文字,我深深呼出了口气,好险,要不是先祖胡榘当机立断,命子在此隐居,说不定就没有我的太爷爷,我的爷爷,我的父亲,当然更没有我啦!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坐落在柴桥田洋村的“胡氏支祠”。其实这胡氏支祠离我父母家仅二百米。小时候我只知道这是生产队的仓库,破烂阴暗的仓库里堆满了稻草、农具,偶尔还有牲畜们寂寞的嚎叫。小时候的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一片破烂不堪,摇摇欲坠的木结构建筑原来竟是我们祖宗的居所。

那天,我站在祠堂的院子里,满目苍凉,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老者,他迎风挺立在大片的芦苇丛边,望着眼前流淌不息的芦江水,捋着银须,颔首而道:“这里就是我们子孙后代的福地,好好劳作,好好生活吧!”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是不是名人的后代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会记住先祖的话儿,好好劳作,好好生活。


此文发表于2006年7月13日《宁波晚报。副刊》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1-12 21:4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6-12-24
以下是新浪网同相关留言:
留言人:谭建华 Email:tjh43720696@163.com   时间:2006-2-6 17:31:08
主题:回胡修圆

现将我手中有关胡铨的资料提供给你,希望对你有用
一世胡斌(下面加贝):卫国公,子三,公霸、公贞、公阳。
二世胡公霸:字杲,仕五代南唐为吉州刺史,子胜。
三世胡胜:宋乾德中自银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拜殿中侍御史,由宜春徙庐陵之芗城。
四世:失考
五世胡琏:娶康氏、刘氏,子:恺、谅
六世胡恺:娶张氏,张氏以百岁高寿封孺人,子:载
七世胡载:娶陈氏、张氏、曾氏,曾氏生铨。
八世胡铨:谥忠简(1102—1180),子:泳、澥、浃、存(加三点水)、冲
九世胡泳:宋宁宗十二年以右文殿修撰经略安抚使知静江,子:规(加木旁)、榘
十世胡榘:字仲方,

胡修圆 Email:xiuyuan.hu@163.com   时间:2006-2-7 14:38:30
主题:回复谭建华先生
谭先生,您好! 感谢您给我提供了胡铨的宝贵资料。
宁波北仑志及镇海县志记载,胡 榘 南宋宝庆(1225~1227) 以兵部尚书知庆元府到沿海制县使。修浚东钱湖。重订乾道《四明图 》,修宝庆《四明志》。子孙留芦江,为柴桥大族。 民国《镇海县志》有传。
胡榘本人1229年致仕,此时的南宋在政治及经济上已深陷内外困境,各派政治力量矛盾重重,主战只是一种口号,已无法挽救国家命运,更有甚者,主张联元灭金,结果加速自身灭亡,当时对真心想赢得时间恢复国力的明智主张却不能理解,故胡榘无奈只得多为百姓办实事,但还是受到排斥而不得不于1229年致仕。为避政客加害,只留一子在浙江镇海柴桥,自已及其余四子隐居何处至今已成迷。现仍有以下问题,若有线索烦劳提供:
1、胡榘有五子,仅有一子留芦江(浙江镇海柴桥)筑室,其余四子在何处?
2、胡榘本人1229年致仕,其生卒年?(重点查)为避政客加害,隐居何处?墓在何处?
3、胡榘之兄胡槻(生卒年不详)字伯圆、仲威,庐陵(江西吉安人。官至尚书,两次在桂林任职。
南宋嘉定十五 年(1222年)桂州通判胡槻,云南经略司。又有什么史料?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12-24
以下为百度国学资料:

http://guoxue.baidu.com/page/renming/bafa/e9b0/bafae9b0.html

胡榘
胡榘,字仲方,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铨孙。孝宗淳熙间监庆元府比较务。十四年(一一八七),摄象山县(《宝庆四明志》卷二一)入为枢密院编修官,兼检详诸房文字。宁宗开禧间知萍乡县(清同治《萍乡县志》卷八)。嘉定六年(一二一三),为枢密副都承旨。八年,权工部尚书。十二年,出知福州。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拜兵部尚书。二年,出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绍定二年(一二二九)致仕。事见《宝庆四明志》卷一、《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卷七附传。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6-12-24
以下是胡氏宗亲网论坛相关资料:

顺行 胡榘公 元文公长子,生于宋隆兴元年癸未四月初八日子时,卒于淳钓四年甲辰三月廿七日寅时,享寿八十有二岁。配钱氏,生于宋乾道六年乙酉六月廿五日卯时,卒于景定五年甲子三月十八日卯时,享寿一百岁。侧室王氏生于宋淳熙十一年甲辰六月初一日,卒于嘉定十一年戊寅三月初八日亥时,享年三十五岁。侧室穆氏生于宋嘉泰四年甲子正月初六日申时,卒于淳钓四年甲辰三月廿七日,时年四十一岁。生子一,用之公。公以兵部尚书兼沿海制置使,宝庆初知庆元府事请得米一万五千石以后东钱湖命水军番止迭休且募七乡之食水利者助役又奏以赢钱二万八千三百四十九缗增置田亩以其入分渔户人岁给六石随菱葑之生则擞而绝其种民怀其惠宝庆三年始成四明志二十一卷命录事参军庐陵罗璇取四明图经重订之文献赖以有征又取五色土于治中高筑土山时游观其上以瞻眺四境今之假山其遗迹也后见宋势日促知必革命因访族兄汝恩于湖塘?观山水择芦江之后岸命其子用之曰吾观汝气质堪为田舍翁我为大臣不知死所矣汝居此幸免于难尔为胡氏香火种也遂家焉后位至司空卒于官而芦江胡氏实始于此。

另外还有一支芦江胡氏资料:

摘自:http://huyanling.vicp.net/先世考.htm

莽苍芦江自北宋王荆公筑碶穿山,致柴桥有沧桑之变,而民亦于斯地乐业也。传云,我祖即自此由山东青州迁居芦江之滨,并与曹姓、郑姓、共建廟于芦江之中乌沙碧,名紫石廟,奉祀王公,以念其德。青州胡氏,应用之公,字烨中,遵父命始居芦江之后岸,遂为芦江鼻祖,即我胡氏宗祠之始祖也,本祠以公为第一世,崇奉神位。公以后皆单传,至元时,我祖上梦中贯珠而得子,因取名贯珠。贯珠公生通一、通二两公,公各生三子而有六祖族乃蕃衍。于是讳均泽者为五马桥前堍鼻祖,均安公为前房车门里鼻祖,均启公为中堍汤六房鼻祖,均海公为完工桥后堍鼻祖,均庆公为山下鼻祖,均志公为中岭鼻祖。

  我族创业于柴桥后岸,瓜瓞日繁,居前房之浩五公子孙昌盛,遂建胡氏支祠,奉浩五公为新祠堂之始祖。浩五公死后葬于龙泉之梨园山。嗣后又历良十八公(葬梨园山),穿山太公(因葬穿山而称之)等六代,才至我叙伦堂之始祖鸣鹤公。公中秀才,娶妻沃氏、郑氏,生两子,分东房和西房,后代绘二公写真画像,一骑马,一着蓝衫,即称为骑马太公和蓝衫太公。蓝衫太公为我西房之始祖,号定国公,中秀才,死葬梨园山,子早夭,由东房过继玉麟公为嗣。玉麟公死后葬于梨园山,后称梨园山太公。其子于钦公,因葬于小门而称其为小门太公,生子有谷公。公娶紫石郑太鼓岙之郑氏,生女一,嫁徐姓,因无子,从东房过继我曾祖父宋益公为嗣。曾祖生二子,立为乾坤二房,我为乾房,繁衍至今。

  我祖上为书礼之家,原修家谱,传至我辈,恰逢文革之浩劫,家谱化为烟灰。然怀祖之念更切,今父也仙逝,恐日后无以为考,特据父忆,增以乾房后嗣成谱。我之后者览此亦起念祖之恩,续辑之以惠后世。

                            芦江胡氏三十代孙胡嘉翔记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请注意上文中:“......于是讳均泽者为五马桥前堍鼻祖........”与楼上族谱封面图片“胡氏前X房谱”(很难辨认)似乎是同一字,(繁体?),如是同一"堍"字,则可能是上面山东青州迁居芦江这支。查柴桥镇 辖:芦北、芦南2个社区;穿山、养志2个居委会;五马、......我已经和光头宗亲(上面资料提供者)联系了,请他前来确认一下。南山

刚刚联系光头宗亲,他已经确认就是他们这一支的房谱."前堍"实为"前谗"(土旁),他们也是胡榘的后裔.南山
[ 此贴被南山在2006-12-25 08:5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6-12-24
查询更多资料,请到胡氏宗亲网论坛--浙江镇海柴桥胡氏主题: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40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01-12
芦江胡氏族谱已经回归故里,请各位宗亲关注胡氏宗亲网的后续报道。南山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1-12 21:23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8-01-12
http://www.cnnb.com.cn/gb/node2/newspaper/nbwb/2006/12/node74054/node74058/userobject7ai1343511.html
老方收藏的20本芦江胡氏宗谱,深深牵动着胡姓人的心。报道刊出后,北仑柴桥的胡姓后人纷纷给本报打来电话。“宗谱上印着芦江胡氏,柴桥有条河就叫芦江。”对老方20本宗谱的出处,许多胡姓后人认定必是柴桥无疑。
   
    胡氏宗谱有望续全
    大榭治安大队的胡海雷说,朋友们知道他一直在研究整理胡氏宗谱,报道刊登的当晚,都给他打来电话说这事。“手机都快打爆了!”胡海雷说,去年他曾登报寻找胡氏宗谱,提供线索的人挺多,但收效甚微。听到有宗谱的消息,他激动得一夜没睡。
    赵女士的丈夫也姓胡,她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丈夫的爷爷曾编过6套胡氏宗谱,丈夫家保存了一套,但在文革时烧毁了,另外5套流向何处已无人知晓。为了把宗谱续下去,家人曾写信给台湾的胡姓后人,对方寄来了宗谱的复印件,但上面记载的内容到公公这一代就没了。老方的20本宗谱,有望为胡氏宗谱的重续提供详尽的资料。
    镇海档案馆的胡红国对20本胡氏宗谱的发现,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胡红国说,他曾向上海、沈阳等地的图书馆查询有关胡氏宗谱的信息,但收获很小。
    柴桥胡氏遵循祖训,元朝无人做官
    “老方收藏的胡氏宗谱与柴桥胡氏是否对得上号?”“柴桥胡氏祖先、当过宁波知府的胡榘死后葬于何处?”“胡榘的儿子为何定居柴桥?”……在读者的来电中,许多胡姓后人提出了疑问,希望能从老方的20本宗谱中找到答案。
    老方不喜欢张扬,他答应参与柴桥胡氏宗谱修缮的人前去了解,但要求人不能太多。昨天上午,记者和柴桥胡氏修谱筹备小组副组长胡嘉翔等5人,一同赶赴慈溪观海卫。老方分两次从二楼搬下两大沓宗谱,经辨认,分为16本宗谱和4本房谱。
    根据宗谱上的记载以及胡嘉翔等人的介绍,柴桥胡氏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初年,祖先来自山东青州,到南宋末的胡榘已是第8代。胡榘当过宁波知府,有5个儿子。胡榘让其子胡用之留在柴桥置田务农,继续香火,胡用之遂为柴桥胡氏始祖。
    老方收藏的宗谱上对胡榘的生卒、死后葬于何处,以及另外4个儿子的去向,都未能说明。但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柴桥胡氏后人遵循祖训,整个元朝虽保持读书传统,但无一人去做官,直到明朝才陆续参与科考。
    胡氏后人设想“网络宗谱”
    据宗谱上记载,柴桥胡氏宗谱曾修过7次。最早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最后一次则在1948年。老方收藏的宗谱属于清朝道光年间,已是第4次修谱。
    “原先我们手头只有一本民国时的手抄本,老方收藏的宗谱,内容更为详细、完整。”胡嘉翔来自北仑总工会,作为柴桥胡氏后人,他希望宗谱最后能保存到档案馆等地,方便胡姓人查阅。
    同去的胡延令在网上建了一个网站,类似电子版的胡氏宗谱。他设想将宗谱上的内容搬到网上去,像电子书一样进行翻阅,配以图片、视频,不但丰富了传统宗谱的内容,也方便了身处各地的胡姓后人查阅。(记者沈之蓥/文徐佳伟/摄)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8-01-12
百年古谱回归胡榘故里柴桥

 
        经《宁波晚报》牵线,近日居住北仑柴桥的胡榘后裔,赴慈溪将清道光二十七年修订的十六本《芦江胡氏宗谱》迎归北仑。

        胡榘在南宋宝庆年间任兵部尚书兼沿海置制史知庆元府事,也就是现在宁波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他在宁波任职时有惠政,主要有浚东钱湖,编四明志,修庆元府城,办邑县学宫,建昌国舟渡,造浮津渡桥,整盐税绢收,其事迹在《宁波府志》中有详细记载。宁波著名史学家徐时栋的《烟屿楼文集》撰有胡尚书传。东钱湖畔原建有胡墅庙纪念胡榘。

        据《芦江胡氏宗谱》记载,胡榘公因“见宋势日促,访族兄汝恩于湖塘(此支胡姓族人后迁奉化排溪),遍观山水,择芦江后岸,命其子用之曰:吾观汝气质堪为田舍翁,我为大臣不知死所矣,汝居此幸免于难,尔为胡氏香火种也”,用之公遵父命隐居芦江,为芦江胡氏始祖。他“隐居力农,得免于难,居家整肃,虽大寒未尝不衣冠肃处,常训子孙曰:吾祖宗世受宋恩,今天命既改,为我后者但读书知理足矣,慎弗妄仕,以玷先世。”子孙世守用之公的教导,在元朝没有一个人去应试做官,明朝以后才有人去考科举,成为官吏和庠生食廪者。其中较有名的有明朝的胡瀹(克新),进士授江西云都县教谕,转大博士敕授儒林郎。胡璟(紫岩)邑庠生,任天台吏员时有德声,任期满天台绅紟皆赠诗送行。胡宋骏(纶元),光绪举人,大挑教谕。清末有太史胡漪村,曾留学国外,称为“洋翰林”。胡沅(纳庵)、胡滨(石泉)、胡有槎(秋诃)、胡启槐(晋三)、胡胡怀(蔼庭)皆为岁贡或诸生,其诗文为《宁波耆旧诗》所收录。近代也是人材辈出,有我国第一只白炽灯泡发明者胡西园,跟随孙中山革命的老同盟会员胡振绪,第一次国内革命时在“四•一二”大屠杀中英雄牺牲的国民党镇海县党部执行委员、妇女部长、中共镇海县独立支部代理书记胡焦琴。现代有全国第八届政协常委、解放军中将胡峨亭,获得世界金奖的歌唱家胡晓萍、全国著名美术家胡申得、宁波地区水利局长胡云和。还有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企业家、著名品牌 “老板娘”食品和“永发”保险箱创始人胡志新和胡小良,美国通用集团国际房地产公司亚洲部总裁胡一达等,人才济济不胜枚举。

        《芦江胡氏宗谱》最早修于明万历年,经乾隆、康熙、道光、光绪,到民国三十七年重修七次。因人口日繁,有许多后裔迁往大榭、梅山、白峰、上阳、牌门、小港、新碶及镇海城关等地,为长幼有序,乾隆修谱时统一改定排行为:仁义礼智信、肇基顺应、启运亨通、福浩、粤稽我祖、来自青州、官于有宋、聿振嘉修、曰思其时、咸景元祐、继仕淳祥、卜居斯就、以燕翼子、冀望恒周、恢宏芳绪、光耀贻谋、雍容谦逊、衍祚长休、远教奕世、敬服先猷。并于清乾隆间在柴桥车门里建立胡氏宗祠,道光六年(1867年)在柴桥田洋村樟漕头建立胡氏支祠。

        上世纪60年代后,胡氏宗祠和宗祠中收藏的《芦江胡氏宗谱》因历史原因已荡然无存。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逢盛世,芦江胡氏的一些后裔追祖思远,开始整理自己家的房谱,但苦于没有宗谱,对先世来历不明,开始苦苦追寻宗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九十年代寻得《芦江胡氏前房派贵十五公系支谱稿》抄本。2005年在大榭寻得光绪和民国修的《芦江胡氏前谗房谱》。2006年《宁波晚报》刊出《芦江胡氏宗谱》在慈溪发现的消息,芦江胡氏后裔的代表即到慈溪查找,核对无误后,经与收藏者多次协商,终于在2007年的最后一天,将已有170多年历史的老祖宗遗物《芦江胡氏宗谱》迎归北仑,并计划交档案馆收藏。

        目前建于道光六年的柴桥芦江胡氏支祠已修葺一新,辟为田洋村老年活动中心,使古祠重焕生机。芦江胡氏的一些后裔也为明源延脉,承先存今,决定在2008年新年伊始之时齐集胡氏支祠,敬观宗谱,共商续谱编写事宜。为了能使续谱较全面地反映芦江胡氏后裔的情况,他们恳请散处海内外的芦江胡氏宗亲,能及时联系,提供本家族信息。为方便联系他们已开通52432032的QQ群和邮箱,并在胡氏宗亲网里公布了续谱编写要求,供参考。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1-12 21:4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8-01-12
胡氏宗亲争相观赏宗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