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寻根系统 | 纪念馆
 
 
拜谒胡瑗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12-31 20:18:36 ]
拜谒胡瑗

2006-12-21 11:16:12

陈根生

摘自《南通日报》:http://www.ntrb.com.cn/rb/2006-12/21/content_83762.htm

  捧着郁郁葱葱的翠绿,牵着远远近近的鸟鸣,我去拜谒老教师胡瑗先生。

  一排排苍松翠柏领着我轻轻走进如皋市大明乡胡家庄。墓园简朴,雅洁,宁静,供桌上香炉里缕缕青烟袅娜着不尽的崇敬和怀念……

  蜿蜒的龙游河水依旧潺潺流淌,当年怎样给少年胡瑗源源不竭的智慧和才华?胡家庄的清新的风依然 清新,当年怎样把少年胡瑗的宏誓大愿也呼呼吹绿了?四边起伏的青麦一浪一浪地涌向遥远的天边,九百年前是不是就这样,把一位农家子弟从黄土路上直送到北宋京都最高学府的讲坛?回答我的是黑色大理石镌刻着先生的一段语录:“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字字句句像春天的阳光似的照耀着墓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

  围着芳草萋萋的坟茔踽踽漫步,我在虔诚地向一位伟大的灵魂致敬。北宋的春天还是桃红柳绿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的繁华和喧嚣不时传过来干扰他,但先生以一生清风霁月,实践他的“明体达用”教育思想,实施他的“经义斋”“治事斋”分斋教学方法,实行他倡导的“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与他同朝为官的大名鼎鼎的王安石给他的“拜赞”写道:“孔孟去世远矣,其圣且贤只能见诸书。胡瑗与予并世,非若孔孟之远,既听人称述,又详见于书,不待见就可知其人。”王安石可是个不大肯轻易赞许人的“拗相公”,他竟然把胡瑗与孔孟二圣相提并论,足见先生在当时人心目中达到何等崇高的地位!又一位唐宋八大家欧阳修也说:“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四五。”史书记载先生退休南归离京时,城外送行泣别的学生冠盖相属,帐篷、筵席绵延“百里不绝”,这是教育史上何等壮丽、何等动人的一页!老爷子可为古今中外我们做教师的挣足了面子和风光!

  墓碑用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物,书曰:宋大儒胡安定先生之墓。胡瑗祖籍陕西安定堡(今子长县),故世称安定先生。先生晚年也不乏显赫的官衔:“天章阁侍讲”(皇帝的老师)、“国子监直讲”(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兼教授)以及秘书省校书郎、光禄寺丞等等等等,但这些墓碑上全无踪影。大儒者,思想家、学问家、教育家也。胡瑗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教育巨擘。台湾一位教育史家说得好:仅胡瑗的分科分斋教学法,史称“苏湖教法”,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比欧洲直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高校才分系科教学要早七八百年!他称道先生是一位世界级的杰出人物!这“大儒”二字对先生不是最传神的概括、最精当的评价么?王侯将相过眼烟云而已,而“大儒”则是不倒的金牌,从古至今列朝列代有几人够得上称“大儒”?

  玻璃橱里暗绿色封面的厚厚一册《胡氏宗谱》,一页一页地把我领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段中国人的梦醒时分,我们惊喜地发现,胡瑗后裔一下出了15位留学生。尤其是胡瑗31世孙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三兄弟更是了得,我国著名科学家吴有训、严济慈、茅以升、赵忠尧、王淦昌、钱学森等等几乎全都是胡氏三兄弟的嫡传弟子。

  我久久地瞻仰着与蓝天白云同在的2.75米高的先生的白玉石雕像,我特别亲近特别感动于先生这一袭布衣长袍,一脸和善、敦厚、慈祥,亲切随和,彬彬有礼,平易近人,一位地地道道的老教师的鲜活形象……我于是一下弄懂了什么叫不朽,什么叫永恒。

以下资料摘自:http://zhummzyking.bokee.com/viewdiary.12636155.html

胡 瑗:(公元993~1059年),字翼之,江苏如皋南乡胡家庄人。著名北宋学者、教育家。

曾官至太常博士。提倡“明体达用”之学,开宋朝理学的先声,是誉满宋朝,惠及后世的大教育家。他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胡瑗小时候学习很刻苦,并且自负不凡,天资过人,七岁时便能写一手好文章,十三岁时能通读五经。虽然家庭生活及学习条件差,但他求学之志不减寸分,常以圣人、贤人要求自己,成为乡里引人瞩目的才子。当时,就有人对他的父亲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

青年时期的胡瑗,既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又有专一、踏实的学习态度,他曾说:“孔子因学于人而后为孔子。”胡瑗恪守这一信条,勤学不懈。年轻时,胡瑗为避世事干扰,专心就学,便同他的好友孙明复、石守道一道隐居泰山,专心读书,经常废寝忘食,十年没有回家。每逢家书捎来,只要看到上面有“平安”二字,连拆都不拆,便抛向山涧,唯恐家事干扰了他的学习。如今泰山上还留有此遗迹,名为“投书涧”。就这样,胡瑗在泰山度过了十个春秋,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学问上,对儒家经典及百家之言全部认真研读过,并且细心体会,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

后来胡瑗能成为一代宗师与他年轻时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

胡缓自泰山下山后,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苏州地区开办私学,用儒家经典教授于苏州。由于学识渊博,教育有方,不几年便成为本地区远近闻名的学者,很得当时苏州知州范仲淹的垂爱和敬重。

公元1035年,范仲淹设立了苏州郡学,聘请胡瑗为郡学教授,从此开始了官学教学的生涯。胡缓主持郡学,学规严密,许多学生不能完全遵守。为此,范仲淹就把自己的儿子送入郡学,带头奉行胡瑗所订的学规,使得没有完全遵守学规的学生也不敢犯规。苏州郡学也就这样成为各地郡学的榜样。

公元1036年,胡瑗因为通晓古乐,长于音律,被范仲淹推荐到京城研究钟律,制作了钟磐等古代乐)器,得到朝廷的嘉奖。后来因为父亲病死,胡瑗辞官曰家,继续在苏州郡学任教,直到公元1039年。

公元1042年,湖州知事滕宗谅设立湖州州学,胡缓又以保宁节度推官的身份被聘为州学教授,“四方之士,云集受业”。

胡瑗在苏湖设教二十多年,他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创立了著名的“分斋教学”制度。

公元1004年,范仲淹在京城创立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当时胡瑗正设教苏湖,由于他教绩显著,名声很大,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于是宋仁宗皇帝派人“下湖学取瑗之法以为太学法”,并在大学中推行“分斋教学”制度。

公元1052年,朝廷调胡瑗到京城主持太学。他讲学时音韵高朗,意思清晰明白,很得学生信服,全国学者远道而来,人数多到太学容纳不下,附近的官署教被扩充为学舍。后来胡瑗升任太子中允,专门掌管太学。

胡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诲人不倦,教学有方,深得广大求学者的信任和爱戴,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通今博古的有用人才。对此,王安石称赞他是“天下豪杰魁”。

胡缓的“明体达用”、“经实并重”的教育思想实在是两大创举,与当今素质教育一脉相承。“明体达用”思想突出表现教育为政治服务的主张。“经实并重”即经义和实学并举,把经义和实学分斋进行教学,运用因材施教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渴望得到的知识,让他们的才能得以最大发展。“经实并重”思想体现了胡瑗不仅重视知识传授,而且重视能力培养,不仅重经义教学而且重科技教学。胡瑗的因材施教法、商讨教学法、游学考察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娱乐教学法、激励教学法、言传身教法等教学方法更是给胡瑗的教育思想增添了光彩。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教育遗产。

胡缓的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不追求荣华富贵,而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想通过教育扭转当时浅薄浮化的社会风气,他想通过教育来安邦治国,这些愿望通过他一生的不懈努力都已实现了。他以顽强的精神和意志而忘我工作,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通今博古的有用人才,深得当时许多人的信任和爱戴。王安石称他为“天下豪杰魁”,确是名副其实。

公元1059年,胡瑗因为生病不能掌管太学,以太学博士身份退休并回杭州他的儿子胡志康处。离开京城时,学生夹道送行,百里不绝。同年农历6月病故于杭州,一代伟大的教育家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终年六十七岁。



】【打印】【 繁体】【投稿】【续投】【/】【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首 页 - 网站介绍 - 站点动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6-2007 http://www.hszq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080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028号 TIME 0.10357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