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寻根系统 | 纪念馆
 
 
中胡村:长使寒梅伴涧芳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12-12-15 16:33:56 ]
http://news.hexun.com/2012-12-02/148595744.html

指路:可从宁波汽车南站坐车到宁海,再从宁海坐开往马岙的中巴,于中胡村下。

  记者 张落雁/文 记者 王 鹏/摄

  这是一个并不特别起眼的小村,但是因为一个人,它的意义就变得非凡。那个人就是胡三省(1230年~1302年),中国宋元之际史学大家。那个村子,就是中胡村,是浙东学派先驱、南宋末年历史学家胡三省的故里。目前,全村有118户,321人,是宁海三省行政村中的第二大自然村。

  中胡村三面环山,一条溪涧穿村而过。这里不仅山清水秀,风光秀丽,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自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胡瓘从会稽(绍兴)迁居中胡以来,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2005年,由胡氏族人出资,在胡三省墓地的基础上修建了胡三省文化公园。现代中胡人继承、发扬了胡三省编著《资治通鉴音注》时的自强不息、大胆创新的精神,艰苦创业,发展山林经济,修建公路,在村里及县境内外创办了纸张、纸板、纸箱等数家工厂。近来中胡人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更退耕还林,整治生态环境,恢复中胡村固有的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他们还打算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把深甽温泉、中胡三省故里连成生态人文旅游一条线,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融合在一起。

  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毛泽东读过十七遍

  走进胡三省文化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胡三省的塑像,还有塑像后的墓碑。他一副文士打扮,表情仿佛陷入沉思。一只手背在身后,一只手握着一本书。不需猜测,这部书必然是《资治通鉴》。而他的成名也与这部书紧紧联系在一起。

  胡三省,字身之,号梅涧,名字取自于《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因为居住的山溪旁边,有一群老梅树。借梅喻己,借梅自勉,所以取号“梅涧”。他的父亲叫胡钥,是一个对《资治通鉴》非常有兴趣的人。胡钥临终时,嘱咐胡三省对《通鉴》进行校勘和注解。当时胡三省只有15岁,从此他便以注解《通鉴》为责任。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考中进士后,做了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在做官过程中,胡三省从来没有放弃过做学问,遇见对《通鉴》内行的专家,他便登门求教。后应贾似道召,从军至芜湖,屡有建言,贾似道专横不用。于是就辞官,回家隐居。后来南宋灭亡。胡三省在流亡新昌的路上,其书稿在家中遇兵祸,二十年心血化为乌有。这几乎要了他的命。那年他正好46岁,从此闭门谢客,变买家财,重新购书,重新注解。到胡三省年老的时候,还是坚持做着这项工作。他的子女劝他休息,不要这么辛苦。但他说,他一辈子如果把这本书注好了,即使累死,也是心甘情愿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他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及《释文辩误》(12卷),对《通鉴》作校勘、考证、解释,对《释文》作辩误,并对史事有所评论。注文中多处联系蒙古灭宋事实,发表感慨,寄托民族感情。

  我们说,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花了19年时间,而胡三省注解《资治通鉴》从15岁开始,73岁逝世,花了一辈子,共58年。司马光著书是一个团队,胡三省只是一个人。因为有胡三省的注解,才使得《资治通鉴》更方便大众阅读。而且这本《胡注资治通鉴》,毛主席读了十七遍。

  “青山不为折腰辱,长使寒梅伴涧芳。”看着胡三省墓碑上的对联,不由让人感到深深的敬意。

  古朴宁静的胡氏宗祠,永远铭记这位修史的先贤

  “会稽迁宁设建居所,梅涧逸老泽沾云孙。”这首塑刻于宁海县中胡村胡氏宗祠门墙上的对联,道出了住在此地的胡氏先祖从绍兴迁来,曾经有过不凡的业迹。然而当地的老人们补充道:“对联上联写得不好,是近数年补上去的,而下联是马岙一位有学识的老人书写于新中国成立之前。”但不管如何,胡氏后人都为此倍增荣耀。

  胡氏宗祠门朝西,七开间单层硬山式,左右为耳房,各二间开有砖窗和便门。中间三间,立有檐柱,开三道门,既无祠堂的堂匾,更无任何雕饰,如此简朴,令人肃然。进入祠堂门之后就是一座古戏台和左右三开间看戏楼,面对戏台的是三开间的正厅,后墙以茂林修竹的青山为依,戏台的前、左、右三面地坪铺满卵石,有的长出了缕缕青草,可见古戏台已数年不做戏了。

  古戏台由四条木柱承托歇山顶小青瓦的台顶,檐角飞翘。戏台顶部的藻井架在四方的檐枋上用三叠拱承托中心的圆形同心圆穹窿顶藻井,四角彩绘蝙蝠。顶部四角下垂的倒吊花篮,书“福、禄、寿、喜”四字,藻井的彩画还很亮丽精美。八条同心圆经线集结于穹窿顶的圆心双鱼阴阳太极图中。

  祠堂门在平时一直关着,在秋日的阳光中尤显冷清和古朴,只有刻在门口檐柱上的一对牛腿狮子瞪着眼睛日夜守护,然而就在冷清和宁静之中,人们在祠堂和戏台面前仍然会联想起700余年之前的胡三省和他的《资治通鉴音注》。一座平凡的古村落中,古朴宁静的胡氏宗祠,将永远铭记这位修史的先贤。

  就在祠堂不远处,村里的老族长、82岁的胡老先生还捧出了珍藏在家的族谱,向我们指点胡三省的排行辈份,说起这位老祖宗,族长更是神情激动。是啊,家乡人又怎么会忘记这位先辈呢!

  遗 存

  梅涧桥

  本架在原梅涧溪上,由胡三省出资建造,村民可过桥上山。桥为石砌单拱,溪涧不宽,故桥身亦短。桥面拱起,桥顶横铺石板两块,两面各倾斜直铺石板三块。梅涧溪改道后,已无桥,但村人为纪念胡氏,在原桥所在处之新宅旁,立有石碑一方,镌有文曰“梅涧桥旧址”。

  胡三省墓

  坐落于梅涧溪边山脚。后人曾重修,石质坟面,正面文曰:“宋朝奉郎胡公三省偕配张氏安人寿域”。坟面两旁伸出石板侧面镌有“青山不为折腰辱;长使寒梅伴涧芳”对联,坟面之上石制墓饰两旁亦有文曰:“司马功臣;爱国史家。”墓前有平坛,因受地形限制,未作扩展。

  【专家点评】

  宁波文保专家杨古城点评:“一生只为一本书”,这是对史学家胡三省的七字评价。一部不朽的著作成就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光彩了一座不大的村落。这座古村留下的旧民居虽然多已更新换代,然而仍有不少远道而来的崇拜者进入村中访古寻旧。可见一座古村落的文化在于后人的保护、积累和传承。宁海县中胡村的村民珍惜这份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代代承继和弘扬,让更多人共享灿烂的文化光辉,更达到了保护和发展的目的。
】【打印】【 繁体】【投稿】【续投】【/】【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首 页 - 网站介绍 - 站点动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6-2007 http://www.hszq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080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028号 TIME 0.11967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