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08-28 15:29:30 ]
|
独一无二的福建永定中川胡氏文化
中 川 文 化 馆 一、总体设计目标: 1、以故事引出人物,以人物揭示文化,以文化吸引游客,以游客传扬中川。 2、故事为载体,人物为焦点,文化为核心,游客为对象,中川为区域;展馆设计力争做到图文并茂、文化独到,让游客喜闻乐见,雅俗共赏。 二、采写对象入选原则: 凡是中川人,不论贵贱,不论贫富,不论姓氏,不论男女,不论长幼,只要故事(或事迹)奇特生动,品格感人抓人,能够体现中川独特的文化意蕴,皆可入选为采写对象。(目前未发现者,以后还可以不断补充。) 三、前言部分: 不可思议的中川文化(前言) 一、叹为观止的中川文化现象 中川村创造了被史学家、作家称为令人不可思议的“中川文化现象”,即仅二三千人的小村庄,在古代涌现出“一门五进士”“三代四司马”“父子进士”等奇特的文化景观,近现代更是涌现出被我国“三朝四代”领导人慈禧、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分别接见的“中川六大名人”——锡矿大王胡子春,万金油大王、爱国侨领胡文虎,民国中央参政员胡兆祥,艺术大师胡一川,外交家胡成放,新闻女王胡仙;创造出“胡顺源七子五教授”“胡启创一门六博硕”等文化新景观。现在的中川村形成“村民三千,侨胞二万”“大学生上千,博硕生上百”的著名侨乡,被誉为“天下第一侨乡”。 二、璀璨夺目的历史渊源与流变 自胡铁缘公1420年肇基中川以来,已历渡了五百八十多个春秋。时光漫漫,岁月叠叠,源流历历:中川胡氏的周始祖为胡满公,系舜帝三十三世孙。周武王以元女太姬配满公,赐之姓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胡陈同源。胡者,满公之谥也,年老寿长之谓也。宋始祖为南宋高宗朝的翰林院编修、兵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胡铨。九十世胡铨属于江西奉新县华林胡氏的一支,定居江西吉安芗城(今青原区值夏镇)。胡铨的第五代万九郎,于南宋未年由赣州宁都经宁化石壁移居长汀第三街大塘背。万九郎的第三子七郎移居下洋,共历八代。传到第九代铁缘公移居中川,为中川胡氏始祖。 正如绩溪胡氏、华林胡氏(仅宋代就涌现了55位进士)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地域文化一样,中川胡氏在短短的几百年间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明清两代,中川村有进士5人,举人30人,贡生123人,秀才288人,监生564人,文武仕官108人,其中有山西按察使胡应卿、山东按察使胡士鳌、云南按察使胡文、山东布政使胡明佐、翰林院编修胡峻、翰林院侍诏胡贯传、解元胡萃仁、荣禄大夫胡子春等。此外,中川村还有毛泽东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胡永东,黄埔军校毕业生胡林希,原星加坡财政、卫生部长胡赐道,抗日空军战士胡杨皆、胡仁周等,记者、诗人、画家、作家、音乐家、语言学家、工程师、教授等一百多位,素有“文武世家”之誉。 三、独具特色的中川文化特质 中川村在继承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川胡氏家族文化特质。 (一)中川的“六个文化密码”——九级半的典故、鸡内腹的故事、胡氏家谣、族谱三字经、中川暗语、中川预言。这是有别于他姓的文化个性事象,是由中川文化内核特质决定的。 (二)中川的“六字文化特质”:拼、亲、孝、教、才、富。那么,中川文化基因的特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考察,地域文化(包括氏族文化)的特质是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首先是自然环境的作用。中川在形成著名侨乡之前,是一个土地硗薄、人多田少的穷困村,因而有“男人扎条裤带去过番,女人带双络脚去挑担”的描述。“由贫而侨,由侨而拼,由拼而富,由富而重孝重亲重教,由教而才,由才而兴”是中川村文化特质形成的轨迹。 (三)中川的“四位精神偶像”及其影响:“乡贤公、胡文虎、胡斐才、水客王”是中川的四位精神偶像。中川六字文化特质在他们身上浮雕般凸现出来。他们一官宦,一富商,一教师,一佃农,分别对应着“孝,拼富亲,才,教”的文化特质。它们对中川胡氏的文化观念、心理结构、人格品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聚变作用”。 中川村的最大孝子是乡贤公胡贞一。“孝”的本质是仁爱,爱父母爱亲友,进而爱乡爱国爱人类。孝爱观念深深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川人,大慈善家绵延迭出。如:槟城侨领胡泰兴,“中国的财神爷”胡子春、“锡矿大王”胡曰皆、“国际大慈善家”胡文虎胡仙父女等。 中川文化有“敢拼敢搏”的因子。因为敢拼搏,所以中川才能诞生出槟城“胡椒大王”胡泰兴,马来亚锡矿大王胡子春,星加坡“万金油大王”胡文虎,香港“新闻女王”胡仙,印尼“化工大王”胡秀波等。 中川人特别认亲,这在“九级半”等文化密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侨居南洋,举目异族,所以思亲认亲感尤其剧烈。 中川胡氏文化“不忌富”。在君子“言义不言利”的封建时代,曾任台湾漳化县学官的胡旃乡就敢按“富”字来建楼,成为永定土楼唯一的“字形楼”。中川富翁多,但“富而能仁,富而善慈”“取诸社会,散诸社会”。 胡斐才这位落泊秀才,为中川留下了“粽墨流馨”的文化典故,成为激励后学勤奋读书的标志。“水客王”胡前光“锁子上学”的典故,是中川文化重教崇文的一座精神丰碑。中川“四位精神偶像”是中川六字文化特质的意象与圭臬,也是解开中川文化基因的钥匙。(胡赛标/张建平) 四、各个展室内容简介: 第 一 展 室 认祖归宗九级半 祭拜铁缘红影后 (慎终追远) 中川胡氏家庙是文化最丰厚的地方。现在请大家猜一下,上胡氏家庙的台阶有几级?哦,很特别,恐怕全国只有中川胡氏家庙的台阶是“九级半”。“九级半”的历史典故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凡是外出谋生的中川人,碰到不相识的“梓叔”,都要先问一句:“我们的宗祠石阶有几级?”若答不出来,则要被讥笑不是真正的中川人哩。这一点在海外华侨中特别流行,逐渐形成中川九级半的文化。 为什么是“九级半”,而不是“九级”或“十级”呢?请大家猜一猜!中川人财大气粗,几百年前就有能力建造辉煌壮观的胡氏家庙,难道会没有能力铺十级台阶吗?当然不是。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台阶有八级是花岗石的,有一级半是青冈石的。当时的本意就是铺八级,意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想到不够高,于是就灵活地加铺了一级半的青石。如果铺九级或十级,“九”“十”与客家话“救”(要人救)“食”(吃)谐音,是不吉利的。别小看“九级半”,它是中川人的特别身份证和“四大密码”之一,是中川人的必修课。
胡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大红大紫的“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是中国第一位获得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的明星。她为什么会去拜祭中川村的肇基祖铁缘公呢? 事情发生在抗战时期。上海“八·一三”战役中,她供职的明星公司被炮火炸毁。她随丈夫潘有声(福建莆田人)迁居香港。当时半壁河山沦于日冠,许多机关学校和大小公司商号也纷纷内迁,滇、蜀、贵西南一隅,骤然热闹起来。在重庆、贵阳市的中川人有上百名,其中胡兆祥是民国中央参政员兼重庆永安堂总经理,胡仲英当贵阳虎标永安堂经理。1941年香港沦陷,胡蝶与丈夫为了躲避日本人的胁迫,经桂林到重庆。潘有声是做茶叶、木材、棉纱等生意的,常跑滇缅公路。胡蝶协助丈夫做点生意。他们夫妇俩很快与善交际、喜热闹的胡兆祥、胡仲英相识。因为同姓,胡蝶认祖,便与胡兆祥、胡仲英等关系密切,经常到永安堂串门。 1942年除夕那天,胡蝶来到胡仲英家里玩。胡仲英像往年一样,在家设“牲仪”,遥祭铁缘公朱婆太,按老规矩,焚香,行礼仪,放鞭炮,然后准备设宴吃“团圆饭”。胡仲英亲热地说:“阿蝶,你也一块来祭公太婆太!”胡蝶也不管同祖不同宗,很爽快地跟大家一起祭拜了铁缘公朱婆太。这消息传回中川,一时成为胡氏认祖归宗的美谈。 第 二 展 室 朱婆太巧赠鸡内腹 赣地师疚示富贵穴 (谦逊体贴) 胡氏家庙的建造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鸡内腹”的故事:中川开基祖铁缘公和夫人朱婆太,从下洋来到中川,搭建了二间铁寮,打铁为生。有一天傍晚,一位从江西来的地师朱先生一路寻龙脉,来过中川,铁缘公便招待客人在铁寮过夜。朱婆太见来了客人,便杀鸡待客。可是很喜欢吃“鸡内”的地理先生,那晚连一块“鸡内”也没吃到,心里一百个不痛快,心想:这妇人真没福气!我有富贵穴,她却得不到,唉!
第二天清晨,地理先生辞别去广东大埔。临走时,朱婆太送了一个蒲草编织的“饭包”给他。那位先生走到大埔“鸭麻坑”凉亭,肚子饿了,解开“饭包”吃饭,突然发现里面尽是他最爱吃的“鸡内”,顿感内疚,匆匆回到中川说:“我忘了告诉你们,这是块风水宝地,背靠虎形山,以后建祠,后代必先富后贵,但有德之人方能守住……”这个地方就是胡氏家庙的地址。俗话说:善有善报,爱因福果;现时未报,将来必到。朱婆太巧赠鸡内腹的故事,谦逊体贴的美德,世代口耳相传,照亮了中川人的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
第 三 展 室 舍田开仓乡贤公 慈善天下文虎伯 (仁义慈爱) 中川有一位叫胡贞一的人,虽然只做过漳州府平和县学司训的小官,却受到康熙帝雍正帝的多次表彰,宰相吴梁赠送“古君子”牌匾,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胡贞一这人很不简单。他一生品行高尚,孝敬父母,乐于助人,深受乡人爱戴。比如:康熙十六年,饥荒严重,乡民奄奄一息,乡贤公便将家中所有粮食全部用来煮粥,救人性命。有一乡民叫黄井生,幼时与詹家订婚,后来两家穷得连一张床都没有,无法结婚。乡贤公又资助他们完婚。有一位海澄县人到村中卖子求生,乡贤公又帮他赎回儿子,资助他回家。还有他舍田造船以渡行人……诸如此类积德行善之事,不计其数。因此,他一生获得三个特大的荣誉:一是“三旌孝子”,就是康熙帝三次旌表他为“大孝子”;二是“古君子”称号,宰相吴梁彰表他是古道热肠的君子;三是“乡贤公”称号,就是雍正帝下旨准他入祀“乡贤祠”。
乡贤遗风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川人。从乡贤公建天后宫、见龙公建双湖书室、“胡椒大王”胡泰兴捐建胡氏宗祠、胡子春建犹兴学校以来,他们执心公益、积德行善,争奇斗艳。其中“国际大慈善家”胡文虎与锡矿大王胡曰皆比做公益事业,还有一段趣事:1953年的一天,胡曰皆先生从马来西亚来到香港虎豹别墅拜望同宗胡文虎先生。谈兴正浓之时,胡文虎突然笑着说:“曰皆,你这人好没用哟!”胡曰皆感到奇怪,哈哈笑说:“阿虎叔,我没用?我那么会赚钱怎么没用?”胡文虎笑说:“是呀,你越会赚钱就越没用!”胡曰皆这时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阿虎叔,不要拿古董给我猜了,我怎么没用?”胡文虎笑笑说:“曰皆,赚钱好比孔雀长肉,用钱好比孔雀开屏。会赚钱不会用钱,只长肉不会开屏,有什么用?”胡曰皆似有所悟,说:“你的意思是……” 胡文虎盯着他,直说了:“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慈善事业唔怕多做,越多越好!” 胡曰皆惭愧地说:“慈善事业,我是做得不够。”胡文虎亲热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说:“不是不够,是很不够!特别在家乡建设方面,我们都做得太不够了。我们要善于用钱,像孔雀开屏一样,漂漂亮亮地开给大家看!”后来,胡曰皆先生开始捐建下洋大桥、下洋医院、中川卫生院、汤子角大桥、浴池等,对中川村民实行免费看病医疗,成为在海内外兴办慈善事业最多的华侨实业家之一,马来亚有一条街还命名为“胡曰皆街”。胡文虎国际性捐助公益是个天文数字,轰动全国的捐建“百所医院千所小学”是其宏伟杰作,多次获英皇乔治O·B·E 勋章。在马来西亚槟城也有四条路命名为“泰兴路”,以纪念槟城侨领泰兴伯热心社会公益。 第 四 展 室 群星闪烁星系报业 林公塑像虎豹别墅 (爱乡爱国) 1938年初,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亲切接见《星中日报》《星洲日报》特派记者胡守愚、黄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要从胡文虎“用人重亲不唯亲”“重亲与重才相结合”的原则说起。先族亲,再乡亲,再系亲,再国亲,是中川文化注重亲情的一个亮点,与徽商“重亲不重乡”、晋商“重乡不重亲”不同。当年,永安堂药行经理与星系报社长几乎清一色是永定人,而星系报的总编、主笔又几乎是外籍。当时星系报麾下聚集了戴望舒、郁达夫、范长江、曹聚仁、叶浅予、郁风、金仲华、叶灵凤、邵宗汉、黄绿萍、傅无闷、林珊珊、祝百英、胡资周、胡浪漫、胡一川、胡永东、胡秀波、罗铁贤、张壮飞、林霭民、罗选才、苏修武、张问强等一大批知名编辑记者。永安堂与星系报成为众多乡亲国人最感亲切的工作单位与精神家园,也培养了一大批管理人才与记者作家,其中胡守愚、黄薇是一个典型。他们先后采访了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晋察冀边区等,又经周恩来介绍采访毛泽东。毛泽东对他们说:“作为华侨记者,向海外侨胞宣传报道,使他们了解祖国的情况,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这个工作很有意义。”他们撰写了几百篇通讯,在星系报上连载。许多侨胞就是看了这些报道后,纷纷奔赴延安投身抗战事业的。
如果说“用人重亲不唯亲”是胡文虎乡土情结的一扇窗口,那么“爱国是华侨的天职”则是他热爱祖国的心灵天空。1930年,胡文虎在星加坡新建了“中华游泳场”,免费向华人开放,并针对上海租界游泳池“禁止华人与狗入内”的牌子,也挂上牌子:“只准华人入内游泳”,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写‘禁止洋人与狗入内’呢?”胡文虎笑笑说:我们中国人比洋人文明嘛! 胡文虎在香港虎豹别墅里塑有一尊人物塑像。揭幕那天,他先请大家猜是谁?有的猜是他父亲,有的猜是他崇拜的宋江,也有的猜是善变的孙猴子……胡文虎将幕一揭,佳宾都傻眼了。胡文虎说:他是禁止鸦片的林则徐公,福建人,很有本事,敢打洋人,为中国争气,也为我们福建人争光。” 第 五 展 室 粽墨流馨纪昀识才 明星天成鲁迅慧眼 (执着文艺 ) 中川村秀才胡斐才与清代大学者纪晓岚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乾隆癸末,福建提学使纪晓岚到汀州主考巡视,搜求著述。一天,他忽然读到秀才胡斐才的手抄书《疏注四书撮言》,拍案叫绝,马上召见胡斐才,鼓励他出版此书。后来,此书在苏州木刻出版发行,纪晓岚为之作序,高度评介说:“……《四书撮言》汇群言之腋,集诸说之成,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等等。结果此书立即名闻四海,成为清代士林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影响巨大。这本书是怎样写出来的呢?原来胡斐才中秀才后,无意仕途,专心著述,勤而至痴。有一年端午节,他正埋头写书,其家人送粽子和蜂糖放书桌上。胡斐才凝神构思,忘记一切,竟然拿起粽子蘸着墨汁来吃,人们争笑他是“书痴”。后来,中川村口石碑楼上刻有吴梁“粽墨流馨”四字(毁于“文革”),说的就是胡斐才的历史典故,它成了激励后人勤奋读书的生动标记。
我国现代声誉卓著的艺术大师、木刻先驱胡一川,没想到自己成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研讨会上的大明星。 事情是这样的:1992年5月中旬,胡一川不顾已是82岁高龄,千里迢迢赶到延安,应邀参加陕西省举办的研讨会。他是与会人员中唯一参加过当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人,对毛泽东《讲话》有独到的体会和特殊的感情。5月12日上午,他在会上作了题为《革命文艺灯塔永放光芒》的发言。在座的人听着听着,都向他投来激动、敬佩和感谢的目光。陕西省委宣传部长王巨才禁不住泪花闪闪。胡老的发言一结束,他立即向身旁的另一位负责同志说:“这是一个真正诚实的发言。像这样有感情、有内容、有实践、有理论的发言,别人是说不出来的。”他还随即要来了发言稿,附上批条,将稿子作为珍贵的文献送交延安革命纪念馆保存。 当天下午,胡老跟全体与会人员一起参观“延安时期文艺界活动情况史料展览”。展览品中,有一张毛泽东与参加文艺座谈会的全体代表合影的大照片。照片下按各排顺序,一一标注影中人的姓名。但轮到最后一排第二位,那个站在门边的瘦瘦的矮个子时,只有三个并排的“口”。讲解员说,至今还不知道这位的名字。胡老听了,立即上前细看,接着噗嗤一笑:“这个人就是我。”刹那间,现场所有的人都愣了,齐刷刷地注视着胡一川。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向这位亲耳聆听过毛泽东讲话的老人致敬,向终于解开了历史之谜而激动。纪念馆的同志和各传媒记者纷纷围拢过来,向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详细了解当年座谈会的细节。听说他至今还保存着全国仅存的一张“座谈会”的请柬——上面有邀请人毛泽东和凯丰的亲笔签名,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大家莫不啧啧惊叹!上海电视台“延安之声”节目组,决定立即采拍胡老。13日下午,电视台派车接他到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请他站在当年毛泽东跟每位代表握手交谈的地方接受采访。 胡老成了这次研讨会的“大明星”。 其实,鲁迅早就发现了胡一川执着的艺术天分。1932年冬,在上海“野风画会”的楼上,胡一川聆听了鲁迅关于如何深入生活、提高技巧和革命美术创作的问题的讲座,受到很大启发。在许多人看不起新兴木刻时,胡一川却痴情于它,先后创作了《饥民》《到前线去》《拾垃圾》等六幅作品,发表在《现代木刻选》《上海美术新闻》,受到鲁迅先生的赞许,并被鲁迅先生收进《中国现代木刻选集》的最前列位置,珍爱之情尽在无言的编排中。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询问胡一川的去向,听说胡一川死于监狱,鲁迅怅然若失。199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暨新兴版画60周年,邮电部特发行纪念邮资信封,20分邮资图案即是胡一川创作的木刻作品《到前线去》。胡一川先生因而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此前,他还荣获日本“版画贡献金奖”,韩国奥运会国际美术大展金奖。《到前线去》被公认为是抗日时期美术作品的代表作,成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珍品,并被美国多种教科书选用。胡斐才的“痴”与胡一川的“执”正是中川文化的殊途同归。 第 六 展 室 虎头车轰动上海滩 胡才子巧对顾毓琇 (机巧睿智) 三十年代的上海灯红酒绿,浮华如梦。可是那天见多识广的上海人,忽然间成了乡巴佬。 原来,胡文虎开创华文报广告业的先河外,还特制了一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虎头车,运到上海滩。这虎车外形酷似中国虎,开动起来,张着血盆大口,“嗷嗷”嚎叫,虎虎生威,而两只虎眼更是直闪红黄相间的光焰,犹如警车上道。这时整个上海滩都轰动了,人们沿途注目观看,人山人海,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第二天,上海的报纸头版头条刊登新闻《虎头汽车游上海 阿拉成了乡巴佬》。从此,虎头车一上街,不管交通多么拥挤,警察一律开绿灯,有人责问警察局,谁知警察笑笑说:“你们知道‘呜呜’叫的救护车要开绿灯让它先行,如今‘嗷嗷’叫的虎车是卖药的,卖药也是救护,当然要开绿灯啰!”责问者无言以对。
虎头车的虎威虎智让人对“虎标良药”刻骨铭心、一见难忘,而民国中央参政员胡兆祥巧对民国教育部次长顾毓琇的故事更让人回味悠长、刮目相看。顾部长是谁呢?他是江泽民总书记在上海交大时的恩师。江总书记访问美国时,还特地到费城拜访顾毓琇。胡兆祥是胡文虎国内政治代表,与顾毓琇是好朋友。1941年4月的一天,顾毓琇与胡兆祥参加“闽政考察团”,来到福建战时省会永安考察陈仪的政绩。恰巧,胡兆祥也在永安,异地相逢,分外高兴。俩人常在一起喝茶聊天。为了保护侨育中学,胡兆祥邀请顾部长到中川参观考察,顾部长欣然答应。从永安来到永定高耸入云的当风坳停歇,胡兆祥念了一副很有趣的地名联:“筀竹当风,白叶吹落平水;湖坑崩坎,乱石炮出大溪。”除了“吹落、炮出”二词外,都是本地地名。顾部长一听,哈哈笑起来,觉得妙极了。顾部长忽然想起省会永安,饶有兴趣地说:“我偶思有一上联,讨教求对。”随口念了出来:“永安没有永安堂,永安堂何能永安”四位轿夫一听,冷汗直冒。只见胡兆祥随口应对:“万金难买万金油,万金油岂值万金”。顾部长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赞道:“绝对!绝对!不愧是胡才子啊!”说完,两人相视而笑。来到中川,参观了侨育中学、胡氏家庙、汤子角等,顾毓琇题词曰:“溪有蛟龙山有虎,如此溪山,第一溪山!” 第 七 展 室 水客王洒泪锁子上学 胡甫开募捐办校殒身 (重教尊师) “水客王”胡前光锁子上学,竟然“锁”出了一个星马港知名作家。 胡前光是富字楼人,七十三岁时,做水客往南洋已九十七次,乡邻劝他:“不要去了,再去,老骨头就丢了!”胡前光坚持再往南洋三次,补足一百次纪录,才在家养老。胡前光的父亲因抽鸦片,弄得倾家荡产。胡前光不得不14岁挑担养家,17岁南渡槟城打铁,后改做水客。因生活困苦,50多岁才成家,却一连生了七个女儿,67岁才生儿子胡炎贤。胡炎贤七岁时,因母亲溺爱而不肯上学,但尝够了不识字受人欺凌的水客王,竟用铁链锁着胡炎贤的双手送子上学,边走边声泪俱下:“不读书,不如不要了!”胡前光痛心疾首、老泪翻滚的情景,给幼年的胡炎贤巨大的心灵震动。胡炎贤后来勤奋读书,终于成为驰骋星马港文坛的知名作家。水客王对鸦片鬼恨得咬牙切齿,立下家规说:“凡是吃烟的人,都不是我家子孙。”……
中川村还有一位重教尊师的教育家,叫胡甫开。他年仅二十二岁,二年就创办了中川小学、侨育中学二所学校,在福建教育史上极为罕见。胡甫开为什么要创办学校呢?原来他是厦门双十中学的学生会主席,曾获全校作文比赛冠军,还先后创办“南花俱乐部”“流通图书社”。芦沟桥事变后,他率领四位同学回到故乡,准备创办学校,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招生广告贴出去后,报名者寥寥。胡甫开只好走家串户宣传新学。有人笑他:“自古是学生拜师求学,你却上门请学生读书。”他一笑了之。1937年9月1日,中川小学招来近百名学生终于诞生了!学校没有经费,老师要断炊,他只好把家中的粮食拿出来应急,悄悄地将厦门经商的叔叔给家里寄的生活费领来作学校经费,并把姐姐准备建房子的钱也借来花掉了……有一次,一个小学毕业生问道:“我们毕业后怎么办呢?”这个问题震动了胡甫开:穷家子弟一毕业,就没机会接受更高的教育了。于是,他又到全县大村小学宣传他的办学主张,并成立校董会四处募捐。1939年9月1日,侨育中学正式挂牌诞生。他先后聘请了闽西南特委秘书长郑坚,教育家邱长庆,中共浙江省委秘书长、八一南昌起义浙江省代表王贯三等担任校领导,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1944年3月8日,胡甫开先生在去南洋募捐的越南海域,遭美国飞机轰炸,不幸遇难。如果说永安堂与星系报解决了许多人的生存问题,那么二所学校的创办则改变了许多人的发展命运,实是功炳千秋,善莫大焉。 第 八 展 室 无镜可配盲公感叹 人生留痕铁肺著书 (坚忍不拔) 胡炎贤能够成为星马港知名作家是父亲“水客王”的惨痛经历与锁子上学对他的强烈震撼。 父亲经常向他讲述吃盐水饭、过年没有年糕、高烧跳海减温、家无勺米母子对泣、家贫文盲受人欺凌的故事,叮嘱他要“立志做人”“下代强过上一代” 。胡炎贤上学后勤奋攻读,深得老师赏识,曾任下洋公学第一届学生会会长。在厦门集美师范读书时,他开始在《江声日报》《民钟报》《厦门商报》等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显露出文学才华。后又在《南洋商报》《星洲日报》《南方晚报》《光明日报》《前锋日报》《星暹日报》等发表诗词杂文小说等。他创作的太空小说,更是脍灸人口,驰名东南亚。长达几十万字的乡士小说《梨子岭岗》描绘了南北战争至抗战胜利前后近半个世纪的侨乡故事,富有浓郁的侨乡风情和客家风味,在《星槟日报》连载数年,轰动一时。胡炎贤学识渊博,创作四十年,平均月撰10万字,著作等身,但由于阅读执笔过多,近视由100多度加深到2000多度,走遍全香港竟无眼镜可配,感叹成了“盲公”。这位坚忍不拔的硬汉,晚年乡愁萦怀,凡与来港亲友话起旧事,常常泪流满面。他在《忆江南·乡忆》一词中吟道:“深深忆,最忆是家乡。处处温泉处处景,蛟潭游泳鱼伴郎。嬉水捉迷藏。/深深忆,最忆是家乡。当元红柿糖梨子,特产水果齿留香。滋味永难忘。/深深忆,最忆是家乡。田螺泥鳅石壁鲴,石花凉粉绿豆汤。农村好风光。/深深忆,最忆是家乡。哪只鸟儿不栖树,哪个游子不思乡?故乡啊故乡!”
有一本书在星加坡一出版就引起轰动,在海外华人中争相传阅,被译成英文、印尼文,一版再版。它就是铁肺人胡秀莹坐在轮椅上颤颤抖抖地写了二十年的回忆录《回首来时路》。 胡秀莹出生于大光楼。从雅加达八华中学考上燕京大学医科,因抗战爆发北上受阻,转读上海暨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曾任印尼马辰中华学校校长、中华妇女会主席等。移居星加坡后,因针灸不幸患上麻痹症,全身除了眼皮能开合、眼球能转动外,其他器官完全麻痹不能动弹,成为丧失呼吸、说话功能的“铁肺人”、植物人。 被切开喉管、依靠铁肺机来呼吸的胡秀莹,只能用眼睛闭或开来表示“是”或“不是”。有一次,病室内的电扇开得太大,吹得胡秀莹头直晕。可是她头不能转动,只好用眼睛向左上方望,眨眼示意。丈夫老谢从头问到脚,都问不出什么,干着急。好心的护士长纪说:她一定看到鬼了。把一串十字架念珠挂在铁肺机上,胡秀莹依然望着电风扇,却无人识意。女佣伊多捧着一盆驱鬼烟,转了一圈又一圈,胡秀莹只能默默流泪…… 经过几年的康复训练,胡秀莹不仅多次逃出死神的魔掌,而且用伸不直弯不紧的手指,一横一竖重新涂鸦,创作了二十万字的《回首来时路》。胡炎贤无镜可配,胡秀莹铁肺著书;一炬感天动地的生命焰火,一曲坚忍不拔的灵魂绝唱! 第 九 展 室 一人拓欧美新闻女王 三代闯南洋法雨中外 (开拓进取) 新闻理论家赞叹道:“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星岛日报。”胡仙博士继承先父遗志,曾担任国际新闻协会主席,是名符其实的“新闻女王”。 她将香港星岛报业集团拓展到欧美地区还有个小掌故:1960年,胡仙到美国考察,学习美国报界的经营管理经验。一天,在旧金山街上,一个华籍男子问她:“香港正发生什么事?前景如何?”胡仙离开后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这里实在极有中文报纸的需要!她清楚千千万万像她那样的人,都渴望得到在异域无法获得的家乡讯息。她决定出版星岛报海外版,并且鉴于二三代移民中文水准越来越低,部分文章以双语刊登。有人劝她转行说:“随着电视业的发展,报纸业将一步步走向灭亡。”胡仙却认为:报纸只要加快发行速度,内容向深度扩展,突出香港新闻的独特性,报纸不会被取代。她将星岛报业通过卫星传真将新闻传送到美国的纽约、旧金山,加拿大的温哥华、多伦多,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和澳大利亚的悉尼等地,使《星岛日报》成为世界上第一份国际性的华人报纸。鼎盛时期,胡仙控有《星岛日报》《星岛晚报》《英文虎报》《快报》《天天日报》《华南经济日报》《星深时报》等7份星岛报业集团和文化传信公司,市价高达84亿港元,胡仙个人拥有50亿港元,被列入《香港十大富豪》,亚洲最有权势的女人,全球五十佳女强人,荣获英女皇伊丽莎白OBE 勋章和美国“卡尔·范·安达新闻卓越奖”。
中川女性被人称为“铁姑娘”。敢于独闯海外的,还有三代女性弘法中外的故事。胡亚顺20岁时,有不少人上门求婚,但都被她谢绝了。胡亚顺誓不出嫁,是因为母亲的特殊经历:24岁丧夫的徐亚才,年轻貌美,常常受到地痞光棍的挑逗。家婆怕徐亚才改嫁,经常冷言冷语相讥。徐亚才有口难辩,内心十分痛苦,加上生活艰辛,因而看破红尘,皈依佛门。胡亚顺5岁随母亲徐亚才到广东大埔羊半岗庵堂吃斋念佛,后辗转于汤子角西觉寺、梅县松口佛堂,1919年随母远渡重洋,来到星加坡笼芽,游说于马来亚各埠,筹集资金,创办“善福堂”,弘扬佛法。又先后在马来西亚创办善庆堂、清云寺。胡随就3岁丧母。15岁正式拜祖母徐亚才、姑姑胡亚顺为师,皈依佛门。胡亚顺发誓一生陪伴母亲,决不出嫁!不料1934年突然病故。胡随就决心祖孙相依,扩展佛务,往返于沙捞越、古晋等地,广招法徒,创建三圣佛堂。 从徐亚才、胡亚顺母女进入佛门,到孙女胡随就剃度出家,三代身世凄苦的中川女性足迹遍及中国、星加坡、马来西亚等,亲自创办了5座佛堂,培养了信徒几十人,弘扬佛法,慈善广济,堪称巾帼英豪、侨史奇迹! 第 十 展 室 九兄妹独创音源报 五十载卫护华教业 (传承文化) 我们听说过厚如一本书的报纸,也听说过可当薄饼吃的报纸,但你听说过只发行九份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家庭报吗? 事情从“七子五教授”的胡顺源家族说起。胡顺源有七子二女,他们兄弟姐妹九人分别居住在马来西亚、星加坡、美国和中国的七个不同城市里,如何保持汉民族崇礼重情的优秀传统呢?以前,父母是信息中转站,总是将兄弟姐妹的来信摘抄几段互寄给他们9人,培养了团结友爱、奋发上进的精神。现在,父母去世了,但身在异地,心在一起。为了怀念父母,沟通感情,大家商定办一份只发行9份的家庭报《音源报》。 《音源报》名称选自母亲、父亲的一个字,为双月刊。每期由一人当责任编辑,负责将兄弟姐妹寄来的“稿件”(家书、孩子作品)分类汇总,复印9份,加上精美的自制封面,装订成册,分寄8位兄弟姐妹。 《音源报》定22日为每期的“截稿期”,并且捐资成立了“音源报写作奖励金”。22日前投稿的家庭给予奖励,拖后几天投稿者予以罚款。《音源报》还特设了“青年园地”及“儿童乐园”专栏,刊登孩子们的稿件。孩子们每投一稿,无论质量好坏,都可得5美元“稿费”鼓励。他们将9期《音源报》合订为一卷。21年来,《音源报》坚持不懈地出版了120多期。从稚嫩的小手描下的第一幅图画,到会写的第一个“大、小、爸、妈”;从第一篇作文,到诗歌随想、人生感受,美妙的激励,使胡氏下一代成长出多位记者和许多硕士博士生。 《音源报》,是胡氏进行“亲情教育”和“人生指导”的传家宝。
在争取发展华教的历史长河中,曾发生过许许多多轰轰烈烈的事,先有华教斗士被剥夺公民权、驱逐出境的先例,还有一些华教斗士曾遭逮捕坐牢,霹雳董联会主席胡万铎就是其中一例。 胡万铎是锡矿大王胡曰皆之子,富有正义感,是热爱华教的学生领袖。1955年,胡万铎在槟城钟灵中学读高一。当年政府要钟灵中学接受改制的消息传出后,胡万铎等人带领同学举行静坐抗议,爆发学潮。8月11日凌晨,胡万铎等七名学生领袖被警察拘押于警察总部。胡曰皆心急如焚,请《星槟日报》总经理胡榆芳出面援救。总警长澳佛林说:“只要你认个错,便可获得释放。”胡万铎却说:“我没有错呀!如果有错,你可以将我关进监牢,提送法庭!”总警长暴跳如雷,指着万铎喊叫:“你看,你看!……”警方释放胡万铎时,要他签名,但胡万铎不签,反问道:“我的同学释放了,我才签!”果然,其余六名领袖获得释放,胡万铎才最后签名。步出警察局时,胡万铎对警官说:“我会卷土重来的。”果然,十八年后,胡万铎担任了史无前例的独中复兴运动的领航者,改写了全马独中的历史。 胡万铎不屈不挠地为华教奋斗了半个世纪,实践了他“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座右铭,使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被人形容为除了中国和台湾外,发展得最好的国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