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9-10-30 08:09:59 ]
|
胡维平和他的徽文化情结 http://i.cn.yahoo.com/sea_db/blog/p_68/
2007-03-27 16:31:56 作者:佚名 来源:宣城日报 投稿方式 2006年岁末,绩溪县上庄镇宅坦村委主任胡维平撰写的《一个民选村长的日记》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是他2001年来继《龙井春秋》、《胡雪岩胡适家乡家世》后出版的第三本新书,村里人都亲切地管他叫“文化村长”。那么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来自山乡的徽文化传播使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进入人们视线的。
情有独钟徽文化 这位“文化村长”胡维平其实只有高中学历,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他的家乡宅坦虽然只是个不足1800人的小山村,却是个有着千年骄世历史和厚重徽文化积淀的魅力名村。 宅坦村的前身叫龙井,一个世家大族的汇聚之地。明清时期,宅坦人迅速向外埠拓展,足迹遍及华北、东南各省。一批在外经商做官的商贾陆续回到故里大兴土木,为宅坦留下了许多独具风格徽派建筑,飞檐翘角的马头墙,青砖黛瓦的宅院,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意蕴深邃的门楼文化。这里不仅孕育了胡适、胡雪岩这样的一代精英、众多的经典名著,聚集了古徽州的灵气和旺盛的人气,而且完好无缺地保存了近代450年的文本档案,赢得了“中国档案第一村”的美誉。胡维平从小就受到浓厚徽文化氛围的熏陶,尤其对“红顶徽商”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的传奇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胡维平浩寨中学高中毕业后,他一面务农,一面开始潜心收集“明经胡”的家谱和宗谱。过了而立之年,他更是醉心于徽学研究,尤其对胡氏名人名士的谱碟情有独钟。只要谈到宅坦村的历史,他的脸上就会泛光,一件一件的圈点。胡维平说,“早在北宋景德三年,也就是1007年,安徽省最早的桂枝书院就建在宅坦村,培育了不少举人进士,县志记载的就有3个。到了明代,宗祠发育非常发达,共建了7处祠堂。到了清代,登陆县志的就有155人之多。还出了一个被明太祖封为‘一代名儒’的胡景。新中国成立以后走出去的名人就更多,有一家7个教授中就有4个博导,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共有44人……” 青年时代的胡维平立志要编写一本徽州最好的村志,续写胡谱;传承、弘扬优秀的徽文化,为后人所用。改革开放给他编撰村志创造了宽松的环境。1999年3月,在第四届村委会主任直选中,他以高票当选,在村两委和群众的支持下开始了辛勤的笔耕。
立志修志不凡人 胡维平白天忙于繁杂的村务,晚上走村串户,他先后走访了村里的120多位老人,每天通宵达旦,整理汇总各种史料。 胡维平一般写作都安排在晚上9点以后,早上跑步锻炼,以增强体能。为搜集更多的文史资料,他以村委会名义寄发了《致旅外人士的一封信》,收到了大量旅居美国、东南亚和港澳台和本地胡氏后裔捐献的资料照片和善款。为此,胡维平这样说:之所以能编成一部村志,凝聚人心,激发大家报效祖国,热爱家乡,奋发有为,我认为村志就是个非常好的载体;人们可以从古村落的历史变迁中得到感悟和启迪,从先人的高尚品质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用传统的优秀文化鞭策今人,启迪后人,更有它的实际的历史意义。 据了解,村志编委会对胡维平的初稿进行了11次修编,著名徽学大师唐力行、胡昭壁、胡匡俊和绩溪县委、县政府领导进行了具体指导,多达有5人为他作序。2001年,他的第一本志书体《龙井春秋》问世了。这部30万字的村志,详细记载了宅坦村政治、经济方面的沿革、自然概貌、民习民俗,真切展示了这个古村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徽州农民特有的勤勉、节俭、淳朴可亲、与人为善的优秀品格和不甘缄默的拼搏精神,表达了对家乡的酷爱,对故土的一往深情。上海师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唐力行给予很高的评价:“《龙井春秋》采用志谱合编是一个创新”、“涵盖时间为明嘉靖三十五年至1990年,内容之多,价值之高,为村史资料之罕见,堪称乡人写乡土文化的典范。” 胡维平是个有心人。他一改过去单纯续谱的“老八股”,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赋村志以活力。既写同姓,也写外姓;既写男人,也写女人;既记先人,也记后代,使史料更加真实、全面。
三部书与一个村级档案馆 这些年来在他的倡导下,谁家的子女考上了大学,村里都要召开欢送会,赠送《村志》,颁发奖学金,叮嘱他们学成后为家乡效力;而谁家不尽孝道,不赡养老人,胡维平就要带着村民代表登门问责。村志虽小,却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从一个意义上说正是古今徽州农村演变发展的一个缩影。读过这本书又到过宅坦村的人,都能亲身感受到钟灵毓秀的翚岭徽水和徽文化核心区的独特魅力。 如今,人们在村部陈列室里可以看到这些有着珍贵收藏价值、保存完好的史料,共有6个版本107册各类谱碟,足有一人多高。这里还有已流传数百年的田亩册,解放前的收租纪录,《宗祠管理章程》;解放后的合作化手册;生产队的会议记录,工分簿,木制公章;人民公社大食堂的饭菜票;大包干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等等,内容之多、品相之好,堪称“中国之最”。去年五月,安徽省档案局经多次考察正式批准,在宅坦建起一个目前全省唯一的村级档案馆;绩溪县政府也决定,在档案馆的基础上将再建一处博物馆。 出于对家乡名人的深入研究的执着,第二年胡维平又参考了方志传记,近人著述,通过亲友乡人回忆,开始撰写《胡雪岩、胡适家世家乡》,详细记述胡氏公务私谊,家因琐事和家乡人眼中的名人……梳理着胡雪岩籍贯之争的来龙去脉。他用生动细腻的笔触,独具匠心的视角,揭示了他们贵为帝胄的先世之谜……使人耳目一新,于2005年出版。 而今年刚出版的《一个民选村长的日记》则从另一个侧面真实纪录了“文化村长”7年来重要的村事家事新鲜事,村民自治和建设新农村的独白感慨,为读者深入了解山乡的“三农”问题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一个庄户人,呕心沥血,六年完成了60多万字的著书立说,这在眼下农村基层干部中,可谓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四不像”走上了讲坛 胡维平的徽文化情结,不仅仅是写书,2002年,他还应上海师大邀请,在中国社会史第九届年会上踌躇满志发表演说;后来又多次应邀到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大学演讲,被聘为顾问。与别的专家学者不同的是每次都是即兴演讲,在与南京农大数百名大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中,他旁征博引,敏捷的思维,尽意的表达,大学生们谁也没有想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位来自深山的“泥腿子”。 去年5月和7月,胡维平又一次应邀到杭州、黄山,参加了“中国商邦峰会”和“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了题为《龙井胡氏谱系在中国社会个案研究地位和价值》的演讲。他那大声疾呼:经济发展必须以文化支撑,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的辩证关系,引起中日韩法学术界的共鸣。 胡维平曾这样评价自己:“不是学者,也不是专家,算不上知识分子,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我是一个从黄山脚下走来的四不像”。他认为作为一个徽州人,也不为自己是胡雪岩、胡适同宗后裔沾沾自喜;同是中国人,头顶同一块天,脚踩同一块地,都要靠自己的双手、靠拼搏精神去创业,弘扬不畏艰辛的徽骆驼精神。胡维平把他的作为看成就是要向前看,把博大精深的中华徽文化融入到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融进现代道德规范和现代文明理念中,并发扬光大,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下,新任绩溪县人大代表的胡维平又开始忙碌起来。老胡说:“我正酝酿第四本新书《少年胡雪岩》,填补这方面空白。另外,我还正在筹办一个名人研究会。我认为名人就是一种资源,我们绩溪县有好多名人,把它开发利用好,就能对发展经济、提高知名度起到很大作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