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寻根系统 | 纪念馆
 
 
华林胡氏祖居地之争论--华林胡氏千年等一回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4-08 18:10:03 ]
华林胡氏,千年等一回      

              ——华林胡氏文化研讨会侧记            
            (江西高安华林胡氏文化研究会 )

摘自: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010&page=e#a

弘胡先生发表于胡氏宗亲网论坛





华林胡氏这支汉民族中的姓氏部落,从其祖先在江西高安华林卜居肇基以来,与其他姓氏人群一样,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由少变多,已经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远徙东南亚、北美。有人统计过,全球胡姓人口已达到二千多万,其中华林胡氏占百分之七十,在全国姓氏人口数量排列中居第八位。在这一千多年的发展变迁中,形成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姓氏文化——华林胡氏文化。21世纪第四个年头的十月上旬,在江西历史名山——高安华林,省内外一百多位胡氏后裔代表和专家学者聚集于此,举办华林胡氏文化研讨会,研究、探讨华林胡氏文化。高安华林,这个位于赣中西北部的神奇山乡,曾经是儒、道、释三家相中的风水宝地、华林胡氏的发源地和华林胡氏文化的发祥地,留下了胡氏祖先开山肇基的不朽业绩。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胡氏后裔不远千里来寻根问祖,祭奠祖先,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注意,开始考查、研究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华林在哪里?  
华林在哪里?华林胡氏最早的居住地在哪里?这一直是萦绕在胡姓后裔们心中的结。来自不同地方的胡氏后裔都回忆说,自童年时代就对“华林”二字有了深刻的印象——每逢春节元宵舞龙灯时,家家挂起的大红灯笼上,都写着“华林”二字,长辈们都会告诉孩子们:我们来自华林。而每当孩子们问起“华林”究竟在哪里,长辈们都摇头说不清楚。
于是,研讨会的第一个议程就是去华林胡氏始祖发源地——高安华林周岭参观、辨认。
一早,与会者们从华林集镇出发向东,汽车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爬行了二十多分钟,行至一道狭口处,一条醒目的红布横幅悬挂在山口上空:“祖居地人民欢迎您”。与会者们纷纷下车,驻足眺望。深秋时的大山,清翠碧绿,轮廓分明。山口前方,一条自西向东连绵起伏的山脉在这里集结,徐徐而落。顺着向导的手势往山峰望去,一幅飞凤朝天图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正中一座稍高于两侧的山峰,顶峰浑圆,正似凤首;山体缓慢往南伸延,宽厚壮实,俨若凤体;而山峰东西两侧却呈半圆弧形起伏,连绵蜿曲又各起一山峰,斜斜伸出,恰如左右两翼。最奇妙之处是左右两侧的山体,向南沉下延伸后却东西对称地出现一对缺口,正象左右翼腋。与会者拿出胡氏家谱中乾隆辛酉年菊月(即公元1741年)胡盛泰所撰的《华林祖居图记》一文仔细对照:
  “……然事虽已往,而势犹有可象形者,其龙来自黄(家)山,西起数峰,伏而又起二峰,而后结为华林,像若凤形。上有罗武二仙古庙,坛石现存,稍下数十武,其山之中落者,俨若凤体,其山之夹护者,恍如双翼,俗云冲霄凤形是也。”
  这是一次徐霞客式的山水画面与现场之对应。一切都对上了,几百年前胡氏后裔细心描绘的胡氏始祖地形风貌与特征,今日才见真面目:原来这里就是“华林” ,迂回百里的山脉之中,凤形山处才是华林!
  《中华姓氏史话丛书》中的《胡姓史话》这样记述:“……华林山周回百里,景色秀美,据传是古代名士浮邱公隐居的地方,故其南峰号为浮邱岭。这里是华林胡氏的发源和生息之地”。
向导讲述说,“翻过山梁,北面就是江西省奉新县,而大家马上要看到的周岭村正落在华林南麓的‘凤体下’。这里原来叫浮邱岭,当地人口语中,‘邱’‘周’几乎同音,后人渐把‘邱岭’叫成了‘周岭’”。
  从山口往前走几步,一个古老的山村果真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周岭村,是高安市最边远的一个山村。这里古树参天,环境幽静,茂林修竹,泉水叮咚;鸡犬之声相闻,袅袅炊烟飘绕,正是“白云生处有人家”,好一处安谧宁静、休养生息之处。与会者仔细观看片刻之后,带有照相、摄像器材者纷纷将镜头对准“凤首”、“凤翼”、“凤体”和位于半山腰的周岭,摄下这曾经寻找了几百年的地方——华林。        

                  胡氏桑梓地

从山口往下步行约数百米,便进入了周岭村。世事沧桑,千年变迁,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最后一家胡姓人迁走之后,现村中居住的近二百名村民都是高姓,中华民族是一家,都是炎黄子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 客家人热情待客的传统依然在这块土地上保存着,热心的村民燃起了鞭炮,端来了茶水和点心,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
与会者顾不上品尝茶水和点心,马不停蹄地在村中转开了。这里是胡氏祖先开山而建的地方,千年之后,看还能寻找出祖先留下的多少遗物。
历史把人们带回古代。据华林胡氏宗谱载,华林胡氏最早出现于南北朝的刘宋,始迁祖为刘宋名将胡藩。《宋书.胡藩传》记载说,胡藩,字道序,号永维,豫章人。祖父胡随,曾任散骑常侍;父亲胡仲任,官至治书侍御使。胡藩随前宋武帝刘裕起兵,屡立战功,被封为阳山县男,历任鄱阳太守,太子左卫等。明代学者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2《华林胡氏族序》记载说,华林之胡乃胡公满后裔,源于安定(今甘肃省固原县和镜原县境内),先居宗城(河北威县),再迁邳州宿迁(江苏宿迁)。公元424年,胡藩因有功于刘(恕)宋朝廷,赐土豫章(即今江西南昌)之西,食邑五百户。因爱华林山清水秀,从宿迁迁至华林,在此开山卜居,繁衍后代,成为华林胡氏始迁祖。华林胡氏盖由此来。传至唐末胡魁,官迁侍御史,因唐朝亡,于是归隐华林祖居地,“大兴华林之旧地”,修建房屋,创建家塾,督课儿孙,以教育振兴家族。在祖居地上,胡魁组织重建了邱岭村庄,他把对唐王朝灭亡后自己再无心出仕的心理与重建家园联系起来,将扩建后的浮邱岭称为“潜园”。在胡魁的努力奋斗下,一度沉寂了的华林胡氏开始走向发达。人口不断增多,原居地山多田地少的状况已不适应逐渐发达的家族生存与发展,自北宋起,渐往山北的今奉新县(古称海平、新吴)迁徙,因而奉新也曾成为华林胡氏的居住地,在那里也留下了许多足迹。由于我国家族中修写家谱多是在造纸工艺和印刷术为民间普及应用的北宋时代才开始(在此之前,靠用竹简难以形成大量族谱文本)、在苏东坡、欧阳修倡导之下才逐渐走上规范的,而到北宋中期,华林胡氏已多自华林周岭(浮邱岭)搬迁至奉新居住。此时开始规范修家谱,且这些迁居地仍然围绕着华林山,所以有些胡氏家谱上写成“奉新华林”。在几千年的历史朝代更替中,邑际交界之处属地的变更频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却把不少的胡氏后裔寻找始祖地引向了误区,将今江西省奉新县的一些地方当成华林胡氏的始祖居地。虽经左寻找右对照,怎样也不符合《华林祖居图》和《图记》所描述的方位和特征:丫口石之西,华林山南麓。不过,有的胡氏家谱上特地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华林祖居,昔隶奉新,今隶高安界”(康熙丙寅讨下知祖堂《总谱凡例》)。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华林胡氏的始祖居地是在华林山的南峰浮邱岭(即今高安华林周岭村),现已划归高安市管辖。
之后,胡氏后裔不断繁衍昌盛,由此播迁中华各地和海外。饮水思源。世界民族对自己的发祥之地,对祖先赖以生存发展的地方,普遍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怀想、亲热之情。“民出于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胡氏后裔们再发达再辉煌,迁离故土的时间再长,也难忘这块风水宝地、也对她有着恩情似的感激。再者,了解自己家庭的发脉,乃是人们普遍的共识,不光要知道目前生活在何地,还要知道自己的先祖生活在何地,是“从哪里来”。与会者们有的已年迈古稀,期望在有生之年能最后看到自己的发脉之地,以便向儿孙们有个圆满的答复交待;有的正值中年盛纪,带着父母和儿孙们的重托,前沿后继,来华林寻找先祖遗迹;有的尚处青春年华,正沐浴着胡氏祖先的福荫甘露,更是踌躇满志地来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要亲眼目睹圣祖们的风范和发达辉煌之路……
到了,到了,浮邱岭——华林胡氏的共同祖先最早生存衍发的地方!
  在祖居地西边,一个荒芜多年的面积约百平米的草坪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这里虽是废墟一片,但地势却特别:东西两边是经年不断的山泉,小桥流水,林泉相映;极目远望,紫气东来,东南面一片开阔;远处,层层案山紧相连接;背面紧靠的是郁郁苍苍一片森林的山峰,烘托着这块山地的磅礴气势。这是胡氏谢恩祠的遗址,露在表土的许多石质建材遗物却显得十分精美和豪华,经文物部门鉴定,风格属唐宋之间的建筑。上有双龙和万年青的阳刻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相传在唐会昌年间,太子李忱为躲避纷乱的宫廷之争,携仆僧南下,曾至江南九岭山(罗宵山脉东段),先后游览了黄檗山、崇元观、古浮楼寺。之后往东至浮云宫,途经谢恩祠并于此留宿,是时天气较热,而祠中竟无一蚊蝇困扰,且在此之后,此祠中一直没有蚊蝇。胡氏感此,寄恩于这位后来成为唐皇的太子李忱,改此祠为“谢恩祠”。传说归传说,但这些建筑物的精美豪华,却显示出当年名门望族的不凡气派。后来胡氏渐离始祖地,除留一家看守之外,祠便冷落了,年久失修,终经受不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 ,最后倒塌了,连一座铸有许多胡姓名字的大钟也被砸烂当废铁卖,从此成为废墟一片。听说胡氏研讨会在华林举办,最后一位离开始祖故土的胡氏后裔,提前两天带着全家从今奉新县赶来,目睹一脉相承的宗亲们终于找到千年旧地,备感亲切,热泪盈眶。  
在现周岭村中央,与会者们找到了当年故居地房屋及胡氏宗祠建筑的一些遗留物。一幢约百年的房屋墙基下,齐齐地压摆着上十个雕刻精致的圆形花纹石磉。是谁这么粗心,竟把这象征富贵、深蕴文化的建筑材料当乱石?答案只有一个,这是在一片废墟上建起来的房子,后建房者因地就材、旧物利用。虽无可非议,但却给与会者们带来深深的遗憾。更有甚者,在一幢半新旧的房屋墙角下,一块刻有万年青花图案的长条方整石被压在底层。与会者拿出胡氏宗祠图一对照,原来这就是当年胡氏祠堂上方的图案石之一。一共六块,有四块最近被细心的村民一一发现搜寻到了。再看另一幢房顶上压着的一排长方形花纹砖,下面是晚清时代的瓦片,而上面这些压砖,却是唐宋时代的仿宫廷物品。来自南昌的一位胡氏后裔,捡起一块十多斤重的古砖,小心翼翼地用纸包好,“这是老祖宗的遗物,我要带回去好好珍藏!”
  在华林周岭村东的一幢房屋的墙中,嵌砌着一块约零点八米长的石雕,“潜园”二字遒劲有力,为五代时期的字体和工艺,极具考古价值。建此房的工匠有可能钦佩“潜园”二字的笔力,未把有字的一面砌入墙内,要不然又是一桩千古遗憾。房主告诉来访者,这是父辈建房时从地下挖出来的,当时有好多类似的石块,整整齐齐,有文字和图案,正好利用建新房。有“潜园”二字的只是其中的一块。这幢房子被一条静静的小溪隔开,旁边还有好多棵古树,其中有三棵属于珍贵树种:楠木,望春花和银杏,三棵珍贵树连在一块,直剌天穹。一时无法断定树龄,谁也不忍心用钻木取样的方式去探讨它。也许它们是这里历史变迁的唯一见证者。看着静静的流水,参天的古树,已经风化的围墙老石,再看这“潜园”二字,与会者们才悟到:这里曾经是一处学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华林书院”的前身—潜园书音、华林书舍。当年,位居大唐侍御高位的胡魁(即被尊为胡氏华林世家一世祖的?公)自京城返回华林后,虽“悬车不仕”,但多年为官的经历告诉他,“欲图儿孙贵,唯听读书声”。在重建家园的同时,胡魁精心选择在这经流不断的溪流边辟开一块幽静的天地,让胡氏子孙在此安静地读书明理。与会者站在这潺流不断的溪流边,仰望参天古树,久久凝视“潜园”石刻和历经千年斑剥的学堂墙基石,置身於此,重吟《华林书堂诗集》中的“高隐仙山下,依山构华堂;海鹏潜羽翼,露豹嚼文章”等诗句,琢磨起先祖的襟怀、境界、才华、品貌、气节,尤其是如此宝贵的基因,使华林胡氏后裔出现了伟人,感慨万千。
  从浮邱岭(今周岭)村往东南,是一条石板道。由此直通高安伍桥蔡溪等地,长约五华里。石板路弯曲迂回,穿山而过,板面已踩光滑。这是当年胡氏祖居地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即古驿道。在这条驿道上,几多胡氏祖先在外为官回乡省亲要脚踏它,几多求学成才的胡氏学子从这里一步一阶地走向仕途要经过它。五华里的山岭上铺的石块基本完好,它的光滑与磨损,让胡氏后裔们联想起当年祖居地山径上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色。
  出村约四百米处的驿道上,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古石桥,这是登上华林和拜谒罗武二仙的必经之路。桥身约十五米长,宽一米许,由两块石条铺接而成。桥下经年不断的山溪水由山涧流向山外,桥北一块大石头上,刻有“朝仙桥”三字,虽经历千年,依然清晰可辩。                
在向导的带领下,与会者们不顾初秋尚有的炎热,继续登山攀崖。在村北的一座山峰上,找到了千年古坛——罗武二仙坛的遗址。它占地约一百多平方米,全部用石块砌成。自北向南:一块长约0.7米、宽不到0.5米的长方石依然端端正正竖立在坛的北端,坛中央是一处圆形空地,。往南,地势较低,两层石垒阶梯依然保存完好;坛四周的墙基石尚存,足有一米多高;往西,三块球状大石紧紧依靠於坛侧。在众多的华林胡氏宗谱中之《华林祖居全图》上,都清楚地描绘了这三块球状大石的位置。与会者们无不佩服立坛者的眼光,千年之后,这大石成为标志,让胡氏后裔按图索骥,祭天谢祖。这里曾经是令华林胡氏走向“又富又贵”的“点化”之处。是当年的罗尚书、武指挥为胡氏祖先指点迷津;“此地可贵不可富”。浮邱岭虽山明水秀,毕竟耕地有限,山高坡陡。人丁不断兴旺的胡氏若仅仅隅居於此,确只能“贵”而难以富。自此后,华林胡氏祖先围着华林山脉,陆续北迁。
  翻开华林胡氏族谱,大都有一张《华林祖居全图》。图的东面,全都清楚地记载着寻找祖居地的显著标志——丫口石。这是一处什么样的风景、一座怎样形状的石群,能为华林胡氏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依据?看完邱岭古村后,与会者们稍事休息,便一鼓作气地登上了海拔600多米的丫口石山峰。
  丫口石群位于邱岭古村的正东。听说胡氏后裔们要来寻找祖居旧地,尤其是要来观看丫口群石,东道主的华林东溪村民义务开修了一条登峰山路。沿着山路十八弯,与会者一步一登,拾级而上。约半小时后,一座高大的石群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当年鼻祖胡藩开山肇基时的选择——这一亘古不变的大自然造化之物,忠实地见证了华林胡氏自江苏宿迁来江西豫章华林、进而衍发为江南名门望族的历史。
  丫口石,因其顶端在亿万年前受地壳运动影响分裂成两半,其形状酷似乌鸦张嘴而得名,又似是神剑将其从中辟开,是一奇特的象形巨石群。 其顶端海拔624米,矗立在高奉两县交界的山脊上,身高64米,石座直径103米,由八块巨石自然叠成。东西方向看,似张嘴呼啸的猛虎盘踞在山巅之上。南北方向看,犹如友谊的双手把高安与奉新紧紧连结在一起,叫人回味无穷。石群底座,石缝巷道纵横交错,宽者一米,窄处不足一尺,但能侧身仰头而过,饱览石缝中一线天的风光。与会者中多数是第一次见如此巨大的石群,一个个露出惊讶的神态,纷纷登上石座,有的详细观赏,有的俯视远方。远处,一览群山小,座座青山紧相连,朵朵白云绕山间,层层梯田层层金黄,好不雄伟壮观,令人心广神怡!近处,东南山麓下一人工湖边座落着几个村庄,其中一个是高安伍桥的蔡溪村,那里居住着从祖居地迁移过去的、如今华林胡氏中离祖居地最近的200多宗亲,距离华林不到十华里。十五年前,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的长子胡德平,牢记父亲临终嘱咐,“我们的祖籍在江西华林”,自北京远道而来华林寻根问祖。他站在这湖堤上,面向湖西的华林,深情地三鞠躬。十五年后的今天,众多的华林胡氏后裔怀着同样崇敬祖先的心情,相约同登丫口石。胡德平先生十五年前的这三鞠躬,正代表了千万名华林胡氏后裔对祖先的感激之情。
  参加研讨会的人员中,有一位来自南昌市区的胡氏后裔,约有四十多岁,他登上丫口石后,久久不肯离去,一任山风飘拂,感受祖居地山势的雄伟和环境的优美。继而凝视着远方,又用睿智的眼神反复回望位于丫口石西边的先祖居地邱岭,看着村西边的小桥流水,沉思良久。最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老祖宗选择在这里定居,对风水很有讲究啊!”
  是的,风水——这种从古至今的文化思维,曾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避凶择吉的术法。其实它是一门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有位学者这样解释风水: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水,是水流;气,是有生机、运动不息的地气。由此看来,华林胡氏始祖胡藩,正是看中了邱岭这块风水宝地,才在此开山卜居。
  在邱岭村(周岭)中,与会者们还看到了至今幸存的一些祖先遗物。一块残缺的墓碑,是村民在采挖竹笋时发现的。抹开碑面粘泥,“胡公”二字清晰可现。在考察该村时,村民们曾告诉笔者,村后山上还可以寻找到这样的墓碑,可惜都因为年代久远,字迹已风化无法辩认,大多被冲积淤土覆盖在地底下。一个足有几百斤重的舂米石碓,上面刻的“华林”二字虽被人凿去,字迹框架依稀可辩。引起与会者更大兴趣的是,原村支书家里珍藏的一块刻有许多图案的米糕木模具上,白头翁图排在模具图案最上。他的父辈曾告之:这是在建房时从地下挖到的,不知有多少年代了。在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生活着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而胡部的图腾正是白头翁。胡部落的子孙为了纪念先祖的业绩,就把胡图腾作为家族的姓氏,传承至今。时至今日,迁徙各地的华林胡氏后裔,逢年过节办喜事,还是用这种祖传下来的模具做米糕,以示后人不忘祖德。这是历经千年幸存的华林胡氏祖先使用的生活用具之一,今日得见,倍感亲切。        

            千年等一回  

自北宋始,华林胡氏子孙渐遍及南北各地,迎来了华林胡氏族史上的鼎盛时期,著族世家层出不穷。从胡 王当 始,一分为五,衍成了以北宋名臣胡宿为代表的江苏晋陵胡氏(胡琼之后)、以南宋经学大师胡安国为代表的福建崇安胡氏(胡瑜之后)、以胡铨为代表的庐陵胡氏(胡 王当 之后)、以胡栝为代表的江西土目胡氏(胡 王告 之后)、以胡 王受 为代表的浙江胡氏(同前)。胡铨之后,有南洋商业巨子胡文虎、胡文豹等;而胡 王当 之后,宋代还有国子监主薄胡仲尧兄弟八人,一门进士,极盛一时,累世聚居,人口八百。仲尧孙胡直儒,北宋哲宗绍圣四年进士,历官江南西路都总管,吏、刑、兵三部尚书;仲雅之后现代有为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华林胡氏堪为一代硕儒泰斗之门,南宋朱熹、张 木式 等大儒,皆出于胡氏门下。如今,华林胡氏已遍及大江南北,远至东南亚,枝繁叶茂。
  在胡姓这面血缘旗帜下,几千年来,虽然经过无数的荣辱兴衰、聚散悲欢,但表现的却是它顽强而坚韧不拔的生命传递力,以及姓族文化精优成份的深厚积淀。华林胡氏文化离不开中华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亦毫不例外地继承着中华古老文化的特征,把精忠报国、忠孝礼义、敬祖睦宗等儒家伦理作为姓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它又有着自己文化的特色,那就是浓厚的学术品位。
  华林胡氏文化中蕴藏着家庭世族千百年来创造和聚集的文化底蕴。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史,我们看到的多是一朝一代血腥风雨的政权更迭,很少有一个太平盛世的环境来让人们理性地回首、梳理自己家族的文化脉络。与中华民族其他姓族一样,华林胡氏自胡藩始创、胡魁(即诚公)光大,虽然一代一代传接、一处一处发展,甚至于宋皇旌表义门,华林胡氏曾因此显赫于皇宫,盛名于华夏,也由于频繁的迁徙,后裔们分散于五湖四海,从没有好好地聚集一堂去探寻、研究。历史上,华林胡氏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当今胡氏伟人的正直、优秀品质和人格,都是有其基因、家族根源的。而这深含于家族史中的文化根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太平盛世的今天,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合作与交流,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华林胡氏的后裔们才得以自四面八方云集,共同对其进行历史和现实的科学的回顾,探源究流。改革开放来,海内外来华林寻根问祖的胡氏后裔纷至踏来,作为东道主的华林山镇(现称华林山垦殖场),意识到研究华林胡氏文化的重要,炎黄子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华林胡氏,源于华林,广播于海内外,在东南亚、北欧都有华林胡氏宗亲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众多的海内外华林胡氏后裔至今不知道其祖居地在哪里,也不清楚其发展历史和文化根源。地方党委和政府应该协助向海内外华林胡氏后裔提供可靠信息。进入21世纪以来,华林组织专门队伍,挤出资金,邀请专家学者,对浮邱岭反复考察了三年多,同时聘请资深研究人员外出调查,并多次派员到省内外胡姓较集中的地区复查核对民间族谱记载,坚持以国史资料为准,民间资料作参考的严谨态度,反复论证,最终使华林胡氏的祖居地、华林胡氏的来龙去脉的论证划上了可靠可信的句号。公元二零零四年十月金秋,邀请省内外部分胡氏后裔代表来华林共同研讨华林胡氏文化。而这一年,与胡藩肇创华林胡氏基业的公元424年相距整整一千五百八十年,真是千年等一回!
  参观祖居地后,紧接着举行讨论。讨论会充满了严谨的学术研讨的气氛。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古籍专家胡迎建发表了《始祖胡藩与华林山及其堂号》论文,系统地论证了始祖胡藩与华林胡氏形成的关系;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当代江西研究所所长何友良的论文题目为《华林农民起义:一次有重要影响的农民斗争》,论述了由华林胡氏后裔胡雪二等领导的明代华林寨农民起义对推动中国反封建斗争所起的积极作用;中国文物修复学会委员、胡铨文物修复委员会主任胡礼遴的文章题目是《华林文化永放光芒》,从“华林遗风誉满神州”、“庐陵文化源于华林”、“尊祖睦族心系华林”三个方面论述了“庐陵胡氏”与华林胡氏一脉相承的血缘与文化渊源关系;高安市市政工程处退休干部胡义达的文章题目为《胡姓寻根源》,搜集历史资料,论证华林胡氏与安定胡氏的发源脉络,华林胡氏是安定胡氏中影响最大的一支;华林浮邱岭(即华林周岭)就是华林胡氏的始祖地》;江西省南昌市胡惠元村村民胡立强写的《民国时期的将军村》,全面介绍了胡惠元村自华林迁至南昌郊区后的发展历史。江西省谱牒研究会会长李才栋也在研讨会上作学术发言,还介绍了在台湾运用中华民族氏族文化研究与陈水扁“台独”势力分裂中国的言行作斗争的经历。参会的同志纷纷发言,畅谈参观祖居地的感受。……
  看完祖居地,听过大会发言,胡氏后裔、著名书画家胡永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泼墨题词,斌诗一首:
神坛丫口石,罗武修二仙。
藩公祧福地,华林及圣贤。
凤凰展云海,香火盈江天。
义门安定郡,世代英雄传。
众多的与会人员纷纷提笔,留下对祖先的崇敬、对祖居地的留恋话语与心声。
           

为期三天的研讨会结束了,与会者们依依不舍握手言别,相互勉励:要继续传承祖先的优良传统,驾起生命的航船,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为国争光,为民造福,创造比祖先们更加辉煌的业绩,来年再相会。


[ 此贴被弘胡在2007-04-08 17:02重新编辑 ]

】【打印】【 繁体】【投稿】【续投】【/】【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首 页 - 网站介绍 - 站点动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6-2007 http://www.hszq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080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028号 TIME 0.111847 second(s)